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3: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冠心病的护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冠心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人际信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化现象的加剧,老年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的健康危害。40岁以后,是冠心病多发的年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在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疾病患者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治疗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治疗状况,从而影响到疾病的进程和康复水平的差异。个人应对方式、个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并具有一定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心身认知评价,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可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因素各不相同的更改,认知行为可以对此进行调整。李宁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方法来处理人口,疾病等单因素分析显示:ACS患者使用比国家标准的应对方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类型,付款产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和病人的应对方式对ACS的影响风格的地位。对于有关的方式来处理护理冠心病患者,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进行研究的284例冠心病患者中,分布在年龄40-85岁之间,平均年龄65.45 ±6.57;住院0-12次,中位数为2。其中,180人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占65.4%,平均年龄40-85 岁,68.21 ±8.47周岁;住院治疗0-12次,中位数3,冠心病的患者是84例,占30.5%,年龄分布在48 -73岁,平均为68.32 ± 6.32;住院0-12次,中位数为1。社会支持评定冠心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的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个项目,测量个体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客观支持,其中包括"过去一年的外部关系,在困难时,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和支持情况"等3项;②主观支持:包括"你和你的朋友,邻居,同事和你的家庭成员"4个项目;③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包括"遇到麻烦的倾诉方法,手段和协助参与有组织的活动的各个团体"3个项目等等。共有范围12-60,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规模由长期的使用是合理、有效、方便、易于理解和明确的项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信度专为0.85,在0.84-0.94之间的每个项目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人们使用。在这项研究中,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8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7%。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软件包。每一组数据,结果表示x ± s表示,采用t检验为P

2 结果

1)应对方式 :在应对方式上,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常模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与常模没有显着差异,见表1

2)社会支持 :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疾病,以全距3-19分,以客观的支持范围,均值和标准偏差9.64 ± 3.01;主观支持7-28点,平均全距和标准差18.32 ± 4。 39,支持全距3-13点,使用距离均值和标准差为7.65 ± 1.90;范围为16-56点,社会支持均值和标准差16-56分。 平均全距和标准差35.61 ± 6。在冠心病患者的经济支持方面:家庭成员、配偶、雇主、亲戚朋友、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以及宗教、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等方面,以及其他来源有 10例(3.6%),指的是没有任何财政支持的来源;情感支持来源为配偶、其他家庭成员、亲戚、雇主和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宗教以及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有4例无任何情绪上的支持来源(1.4%)。表2。

3 护理措施

疾病的进程和康复因为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从而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这个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对临床和社区护理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护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对患者的应对风格进行干预,以帮助患者 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康复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以调整和促进疾病的康复的精神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个别病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病人的护士应注意充分调动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侧重于对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教育。此外,还应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健体系,建立冠心病患者信息网络,动员社区资源,照顾老人,形成了尊重民意,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尝试避免产生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

4 结论

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在临床和社区护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体护理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干预不良的应对风格,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之调整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精神状态。

篇2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38-02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巨大进步使公众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飞跃,饮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加之生活节奏的增快及人口渐步入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冠心病心绞痛占有较高的发病比例,一旦发作很容易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1]。进行中医护理不仅能够通过药物治疗使冠状动脉得到扩张,还能改善心脏的射血功能,从而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冠心病心绞痛[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住院患者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患者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3.65±5.25岁,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为5.25±1.85年,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9例。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等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②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湿冷、胸部胀闷、呼吸短促等症状;③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实质性病变和电解质失衡;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等情况;⑤排除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过敏;⑥患者自愿参与该实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止痛、扩血管、降脂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包括起居护理――早晚用温水泡脚、注意保暖、适当运动等;饮食护理――根据不同症候选择不同的饮食,如心血瘀阻或寒凝心脉者:忌食寒凉及油腻,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和温热食物等;情志护理――与患者进行交谈,及时发现并教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变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精神内守,不受疾病的困扰,善于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坦然的情绪;针灸推拿)。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增加运动量后无心绞痛发作;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增加运动量后会有心绞痛发作,但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方法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1年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为26人,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为22人,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患者结果比较,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所谓心绞痛就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以发作性心痛和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证”、“心痛”范畴,病位在心,且与肝、脾、肾等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脏腑气血衰弱,加之饮食、七情内伤,使肝失条达,气滞心胸,与气虚合并,致瘀血内生,瘀血日久化火,灼津成痰,且因瘀血与痰浊皆系阴邪,日久易上袭阳位,损伤阳气,致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行,而致心血瘀阻[3]。本病发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证候特点,对患者给予食疗、情志、阴阳气机调和等整体辨证护理,才能更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起居护理――早晚用温水泡脚,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于寒凝心脉,心肾阳虚者,注意保暖和保持病室温度,多晒阳光,可以防止寒冷刺激,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等。饮食护理――运用食物的四气五性理论,从该病的虚实、阴阳、脏腑功能、正邪盛衰入手,谨守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根据不同证候选择不同的饮食,如心血瘀阻或寒凝心脉者:忌食寒凉及油腻(生冷、瓜果等),宜食行气活血之品(桃仁粥、花生、瓜子、木耳汤等)和温热食物(辣椒、茴香、砂仁、桂枝、葱白、生姜等)等,从而改善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脏腑功能协调,疏通心脉,改善心肌供血。情志护理――中医学认为七情所伤,情志郁结,必伤脏腑之气,导致气血郁滞,精血暗耗,诸病由生,故与患者进行交谈,及时发现并教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变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精神内守,不受疾病的困扰,善于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坦然的情绪,从而达到防止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针灸推拿――通过针刺与推拿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作用,从而激发机体抗病能力;灸法借助温热和药物作用,达到温经通络、祛寒止痛的功效。由表1可知,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在西医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24

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1],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医护人员能及时观察及处理,病情能迅速好转。为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中常见的几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1~71岁,平均62.8岁。PTCA及支架植入术共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61.2岁。

1.2 方法 对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者进行分析,总结护理要点。并发症及预防护理措施:术后交代患者术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穿刺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与对侧肢体比较足背动脉搏动、末梢感觉、皮肤温度等,穿刺口周围有血肿的患者,要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血肿的大小,并用不易褪色笔在患者大腿部作标记,每0.5~1小时观察1次,注意局部血肿有无继续向大腿内下侧增大的趋势,每次巡视时不仅要测血压,还要询问患者的感觉,教会其利用健侧下肢适度整体性移动,以缓解疲劳不适,解除制动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更换敷料后,告知患者3 d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污染以及用力蹲起等动作,以防止出血。

2 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及时迅速处理,均好转,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不良反应,康复出院。本组常见并发症情况:局部血肿或出血18例,发生率为15.0%,尿潴留14例,发生率为11.7%,术后低血压8例,发生率为6.7%,腰痛及全身不适28例,发生率为23.3%。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与出血较常见。其原因有,穿刺技术欠佳与股动脉畸形股动脉粥样硬化。本组中有1例由于股动脉粥样硬化,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2 d下床活动后出现穿刺口破裂大出血,经外科缝合重新包扎压迫止血并制动后,血肿吸收。应当提高穿刺技术,术前常规行股动脉股静脉彩色B超,了解其形态结构,避免短时间内的同侧股动脉重复穿刺;拔管后压迫止血技术欠佳,应加强技术培训;术后患者过早活动及弹力绷带包扎松脱。本组中有5例患者术后1~2 h即床上活动或下地活动,导致穿刺口出血。经重新压迫包扎后止血。其中2例无继发血肿,1例产生血肿>20 cm。应当加强宣教,说明卧床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的卧姿,术后严密监护;患者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患者肝素代谢异常,导致凝血功能不全,拔管前可测定凝血时间。

尿潴留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发生率也较高[2]。主要原因是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下肢制动,患者不习惯床上卧位排尿,加上精神紧张,术前禁食、入量减少等,导致尿液潴留。本组18例均属以上情况。针对原因,给予心理疏导、热敷、按摩腹部等诱导排尿方法,并详细介绍床上排尿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床上排尿可避免伤口出血等并发症,因而能积极配合诱导排尿。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低血压状态并不少见[3],值得重视。其原因有:(1)血管迷走反应(6/10)。(2)血容量不足(2/10)。(3)低血糖反应(2/10)。血管迷走反应是少见极危险的并发症[2],其特点是:血压进行性下降并心率减慢。出冷汗,伴恶心、呕吐。这种因从血管内拔管引起的血压下降并心率减慢的临床病症称为“拔管综合症”,是由于局部疼痛及情绪紧张,外周大动脉受刺激等引起血管迷走反射所致。预防措施:(1)术后入住CCU病房,严密监测心电及血压。(2)拔管前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消除患者的担忧与恐惧。(3)拔管前备好阿托品、阿拉明等药物,并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出现异常立即配合医生处理。(4)拔管时给予利多卡因充分局麻。(5)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在床边安慰及宣教,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反应,分散其注意力,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本组6例患者经采用阿托品1~2 mg静脉注射、阿拉明10~20 mg静脉滴注以及快速补液后病情迅速好转。本组另外4例患者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和低血糖反应,术后嘱患者进吃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并予以快速补液1000~2000 ml后血压恢复正常。

本组28例术后发生腰背部疼痛,与长时间卧床和术肢制动有关。经适当调整,鼓励除术肢外的其他部位适当活动,疼痛减轻。压迫止血6 h后应解除术肢制动,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目前在临床已普遍开展,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其创伤小,疗效好,康复快[4],但是它的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快速诊断和迅速处理严重并发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护士应系统掌握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提高认识,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尽快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全国第三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12):719-723.

[2] 施海燕,孔福仙,何松明.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5(1):29.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4-0135-04

Effect of pathwa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ursing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NG Hongying TANG Oushan LV Jin SHEN Jianying FANG Liju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oxing Second Hospital,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athway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nursing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CI).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y PCI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hway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operative time, hospital stay, SAS score, SDS score, complica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and hospital stay(36.19±10.25 min, 9.17±1.26 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48.75±13.02 min, 15.49±2.04 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thway nurs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CI; Mental state; Complications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产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局部血管阻塞或者狭窄,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者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变[1]。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3]。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其仍不可避免的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4]。有研究显示[5],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冠心病PCI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我院对冠心病PCI患者实施了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旨在分析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冠心病PCI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于我院接受冠心病PCI的患者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7、18例;年龄39~77岁,平均(56.92±10.71)岁;病程为5~22年,平均(10.28±2.74)年。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9、16例;年龄41~79岁,平均(57.18±10.21)岁;病程为4~21年,平均(9.15±2.9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无显著性(P>0.05)。纳入标准[6]:①所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进行检查和病理学确诊为冠心病。②所有患者符合PCI适应证。③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或者经桡动脉穿刺的介入治疗。排除标准[7]:①排除合并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②排除有精神病史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③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④排除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经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征得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患者术前各项检查和用药指导,术前、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处理,对并发症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以及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1)建立路径化护理干预小组,该小组组织架构为护士长、科室主任、主管医师、护士。小组成员根据冠心病的疾病、手术特点,共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该表涵盖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整个护理规划,具体内容包括入院、检查、用药、护理、治疗、饮食、活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根据此表进行相应的护理。(2)入院后:患者入院后,对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指导其进行术前相关检查和用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治疗建立信心;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说明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和目的,解答患者疑惑。(3)手术期间:做好术前相应的准备工作,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4)术后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病房巡视,了解患者所需;做好相应的并发症预防工作,减轻患者痛苦,对于发生的并发症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做好术后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出院后指导工作。(5)采用责任制:责任护理每天需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给予患者护理,并对每日的护理实施情况进行记录,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ion scale,SDS)评分、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SAS和SDS均各有20个项目,每项分别为1~4分,所得总分×1.25=标准分[9]。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进行评价,该表共10项36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各条目之和为总得分,满分为145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0]。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非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腰酸腰痛、尿潴留、低血压、迷走反射、失眠、腹胀等非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较入院时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显著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12]。冠心病PCI是指在X线的引导下,经由外周动脉穿刺来开通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的一种治疗手法[13]。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以其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PCI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显著,据相关统计[13],PCI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由之前的30%下降至现在的5%左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得早期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冠心病PCI仍是一种有创治疗手法,且由于PCI手术患者多病情危重,手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患者术后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及预后较差的情况[14,15]。因此,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路径化临床护理是指根据循证医学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依照循证护理学的方法,在确保整体护理质量的同时,为疾病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完整性的护理,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护理模式[16]。路径化护理措施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在给予患者定制性个性化护理的同时,极大促进了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相关研究表明[17],冠心病PCI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而在进行冠心病PCI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因此,对相关生命体征和临床指征的密切监视和计划性、预见性的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18]。路径化临床护理通过制定护理路径表,可较好地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规范护理行为,避免护理中容易出现的疏漏,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工作效率,且该模式利于监督管理,对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19]。

本研究对实施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冠心病PCI患者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冠心病PC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PCI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较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更短,且术后血管并发症和非血管并发症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可知,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在充分了解患者具体病情的情况下,从患者入院至出院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及早进行并发症预防等工作,并确保了每项护理工作的落实,从而避免了传统护理中散乱、片面、被动等缺点,保证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获得高质量的护理,从而极大降低了患者手术和各并发症风险,利于患者康复,有效缩减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进行冠心病PCI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路径化护理模式,有效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

本研究也表明,采用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由于接受冠心病PCI术的患者在情绪上多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现象,而心理情绪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我院通过实施路径化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了解患者所需,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避免了患者心理应激对手术的不良影响[20]。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及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研究发现,采用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说明通过实施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给予患者较好的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导,有利于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减冠心病PCI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相关研究相一致[21-28],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霄云.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2):193-195.

[2] 杜雪莲. Pilon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 广东医学,2013,34(8):1305-1307.

[3] 罗燕华,洪蝶玟,蔡志雄,等. 行为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绝经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5):476-477.

[4] 毕春晖,刘素莲,谭霞,等. 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03-506.

[5] 李春燕,高明霞,麻朴,等. 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手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医药,2014,40(7):822-824.

[6] Cummins MR,Gundlapalli AV,Gundlapalli AV. Nursing Informatics Certification Worldwide:History,Pathway,Roles,and Motivation[J].Yearb Med Inform,2016,10(1):264-271.

[7] 寇洁,陈文静.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PCI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4):29-31.

[8] Goeman D, King J, Koch S.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dementia support and pathway for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communities using co-creation an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J]. BMJ Open,2016,6(12):e013064.

[9] 郝清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 安徽医学,2013,34(6):836-838.

[10] Roik M,Wretowski D,Kostrubiec M. High prevalence of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operable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referred for 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J]. Postepy Kardiol Interwencyjnej,2016,12(4):355-359.

[11] ⒒勖簦池伟伟,张星辉,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河北医药,2015,37(12):1887-1889.

[13] 刘君. 护理路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PCI救治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1):86-88.

[14] 史冬梅,李春坚,许艳玲,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护理[J]. 江苏医药,2014,40(23): 2955-2956.

[15] 梁务英.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77-1078.

[16] 梁婷,都冬梅. 康复路径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1):1155-1158.

[17] 吴巍. 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方面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2):242-244.

[18] 郭莉,艾丽,付欣,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2):261-263,269.

[19] 杨丽娟,李荣,周淑英,等. 冠心病患者 PCI术后实施专科健康教育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352-2355.

[20] 王亚芬,郭薇,白凤芝,等. 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48-651.

[21] 叶妙桂,张惠龙. 舒适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73-75.

[22] 王玉兰,张英,王海燕,等. 希望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前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医学装备,2016,13(2):101-103.

[23] 叶彩霞. 专科护士随访在预防PCI术后并发症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595-3596.

[24] 赵莉莉.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术口观察及护理[J]. 当代医学 ,2016,22(32):120-121.

[25] 张晓琴.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2):186-188.

[26] 何翠竹,梁欣,曲银玲. 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59-162.

篇6

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其它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脏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作时咳嗽,咳粘稠痰,痰液阻塞小气道使呼吸不畅,肺泡扩张,肺弹性差。肺心病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由各种并发症造成的,对肺心病患者采用讲解演示、咨询释疑及患者间的相互交流等方式,进行适当有效和易于接受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指导,对预防肺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1 引起肺心病并发症的因素。

①营养不良。患者机体能量需求与饮食摄取不平衡引起营养不良,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是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疾病预后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于不能耐受胃肠道营养的重危患者进行胃肠外营养,而对具有一定胃肠道功能的患者及早进行胃肠道营养,有助于促进肠道内膜修复、改善胃肠道动力和免疫活性,减少胃肠道出血。

②电解质紊乱。肺心病急性加重时约1/3~1/2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其原因为:合并心衰时,胃肠道瘀血使钠吸收减少,低钠饮食使钠摄入减少;CO2潴留时大量出汗,心衰时使用利尿剂,使钠排出增多;心衰时单纯输入葡萄糖液,忽视电解质补充;心衰时心钠素分泌增加,使钠排出增加。严重时可引起低渗性脑病,出现精神症状及昏迷。

③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引起肺心病并发症的又一关健因素,低氧血症比二氧化碳潴留对脏器的损害更为严重,若P(CO2)虽高但pH值正常且无低氧血症者无症状时不需治疗,而缺氧的损害常是致命的。

④感染。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根本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同时由于部分患者采取侵袭性操作措施(鼻饲、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可加重感染,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和CRP高。有资料显示,CRP半衰期为5~7h,急性炎症后2h内即上升,炎症得到控制后7天内降至正常。所以有效地控制感染至关重要。

⑤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文献报道,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其血浆皮质醇、尿17-羟类固醇、尿17-酮类固醇明显低于正常人及肺心病无心力衰竭者,提示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肺心病因慢性缺氧引起肾上腺皮质的病理、生理功能,长期口服泼尼松可引起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减少,造成垂体-肾上腺功能不全,骤然停药及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引起喘憋加重,主要考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严重时可引起肾上腺危象。

2 避免肺心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措施。

①预防感冒。急性呼吸症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冬天天气寒冷,老年人易患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加重气道阻塞,使肺心病症状加重。嘱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时要尽早治疗,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服,避免着凉,以预防感冒的发生。要预防交叉感染,感染后症状加重,又易反复感染,故应在感染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还要注意耐寒锻炼,从夏季开始先用手按摩面部,后用冷毛巾擦头面渐及四肢,适应气候变化,增强机体抵抗力。

②合理氧疗。肺心病患者在常态下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患者的呼吸衰竭以Ⅱ型呼吸衰竭多见,长期氧疗可以增加运动耐受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缓解肺动脉高压。给氧方法:选用较舒适的鼻塞给氧法,每12 h清洗鼻腔鼻塞1次,消毒更换1次/d。给氧剂量:应采取低流量1L/min~2L/min,氧浓度为24%~28%。给氧时间:每天吸氧要保持在15h~18h,采用晚间给予吸氧,白天亦可间断吸氧。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肺心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因此要多饮水,使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当痰液变得黄而粘稠时提示感染,宜尽快治疗,避免症状加重。有痰时要嘱患者坐位、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突然用力咳嗽,借助胸腹肌同时收缩使胸腔压力增高,产生瞬间爆发力将声门打开,使肺脏深部的痰液咳出。鼓励患者经常变换,为患者拍背,使用祛痰剂、雾化排痰等措施,使痰液排出,不可滥用镇咳药。

④肺功能锻炼。肺心病患者要做一些适当的活动,可以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减少感染的次数。缩唇式呼吸:长期实施此法可以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减低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量,具体做法:吸气时气体从鼻孔进入,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哨样,让气体均匀地自双唇之间逸出。吸气和呼气的时间为1:2,指导患者每天练习2次~3次,10min/次。腹式呼吸:可增加膈肌活动,增进肺泡通气量。具体方法:站立位,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吸气时,胸部不动,腹部前捉;呼气时,腹部凹陷,吸与呼的次数比例为12或13。

⑤重视戒烟。大家知道吸烟对人体有害,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80%与吸烟有关。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能够损害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细胞,而且这种损害长期反复的发生,便形成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肺的功能受损。吸烟还会使病人肺部的防御能力下降,细菌、病毒乘虚而入就会造成感染。可见,戒烟对肺心病的病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但会减少病情的发作还能减轻病情的发展,应提醒患者一定戒烟。

⑥防止抑郁症发生。肺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特别是到了晚期,由于病人的生活质量很差,病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症,而抑郁症的发生又会加重病情。一旦病情加重,病人常拌有肺性脑病、感染性休克、应激性溃疡、全身弥漫性血管出血、全身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七大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对肺心病患者要多一些体贴和关爱,给他们多讲些开心的事情,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防止抑郁症的发生。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2-0042-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的健康定义内涵的深化,护理工作日趋复杂,护士职能范围也日益扩大。通常认为,患者才是我们唯一的护理对象,从而往往忽略了患者家属。孰不知,家属的心理变化也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现将我科2007年对50例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的调查分析,采取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7年8~10月住院的内科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男30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采用书面问卷法,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回收率95%。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 有85%的患者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表现为:①对患者病情的悲观;②失眠、乏力;③食欲不振;④伴发各种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呼吸困难、头痛、多尿、腹泻等。

2.2 恐惧 10%的患者家属出现恐惧心理,担心患者突然发生猝死,表现为:①易激动;②紧张不安;③心慌、出冷汗等。

3 讨论

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想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必须先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根据心

理状态的程度、性质,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正确对待患者家属,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篇8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45例,早产儿26例子,足月儿62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9例。所有患儿中,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以内19例,1-2天45例,2-7天24例。胆红素功能下降者24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5例,所有患儿入住我院均多表现为面目局部皮肤黏膜黄染。

1.2检查方法与病因分析均对患儿行白蛋白、血清总蛋白、静脉血总胆、血常规、血培养、大小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等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若伴有溶血,需检测患儿家属的血型;为判断患儿是否为阻塞性黄疸,需行B超检查。患儿诱发黄疸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经我院检查后,总结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具体概括为以下:①感染因素37例。因素概括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肺、肝炎、脓疱疮及脐炎等[1]。②母乳性病理性黄疸25例。③溶血病病理性黄疸16例。④原因不明10例。

1.3治疗采用蓝光光疗治疗患儿黄染,时长8-12小时,直至患儿胆红素下降至7mg/L以内停止光疗。于照射前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与生殖器,避免光疗对其造成伤害,光光疗。新生儿血溶病,采用静脉注入丙种球蛋白,剂量以500mg/(kg.d)为准。88例患儿经我院治疗3-5天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所有患儿均预后状况良好。

2护理

2.1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展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健康宣教,详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让其了解该疾病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认知度[2]。

2.2一般护理一般护理:①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儿面目局部或周身皮肤黄染状况。②详细记录患儿进食、排便时间。③判断患儿吸吮能力。吸吮能力较弱者,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细心喂养,为患儿营养支持提供保障。④低血糖患儿需行静脉注入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2.3光疗护理我们先采用医学仪器评估患儿病理性黄疸程度,后对其称重与检测身体体征,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行光疗前,护理人员先对其实施周身清洗,后喂食、修建指甲,采用眼罩护眼及黑布遮盖生殖器,避免光疗对部位造成影响。均对患儿行蓝光光疗,箱内温度、湿度分别维持为28-30°C、55%-65%。为获取最佳光疗疗效,行光疗的位置至关重要,将患儿衣物去除,躺于床中央,调节患儿周身与光疗灯管的最佳距离。医护人员于患儿行光疗期间,每间隔2-4小时内需检测患儿生命体征,检测血压、脉搏、心跳以及体温等指标。尤其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根据体温变化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湿度,通常应保持患儿体温处于(36.5-37)°C以内。观察患儿黄疸程度是否出现变化,检查患儿周身皮肤,查看皮肤黄染状况,及时发现病情的恶化及早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如:行蓝光光疗中,患儿周身皮肤是否干燥且有无发疹及发红等现象,为促进光疗顺利完成,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静脉注入营养液,为行光疗提供营养支持。此外,如有需要者,也可喂母乳。

3讨论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均为2000年7~8月住院的内科心血管患者家属,取样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17~72岁,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文化程度差别较大(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职业及学历分布 (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法。在统一指导下,本人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解释,然后填写问卷,时间限定在30min内,问卷发放104例,回收92例,回收率88.5%。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的比较用U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用F检验,必要时作q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的程度 有94%的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平均出现的焦虑症状为(50.6±1.687)项,其中出现中度以上焦虑症状为60%,出现偏重度以上焦虑症状为30%,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程度见表2。

表2 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程度(略)

2.2 与家属抑郁焦虑相关的因素 (1)病情的轻重与家属抑郁焦虑程度的关系:危重病人家属的抑郁焦虑评分40.6±0.4。明显高于轻症者家属的焦虑程度26.9±7.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角色与抑郁焦虑的关系见表3。结果示:患者家属与同事,朋友与父母子女之间差异较为显著,q=4.32,P<0.05。

表3 不同家属焦虑评定结果(略)

3 讨论

3.1 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要想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必须先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某时或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好坏的心理状态 [2] ,心理状态多包括平静,心烦意乱,抑郁焦虑,恐惧等。根据心理状态的性质、程度,合理采用心理护理的对策,护理人员要正确对待患者家属,使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3.2 “疲乏无力”是患者家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症状 占94.6%。对于这一症状多选择休息。因此,在病区内安置备用床供患者家属休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有78%的家属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自己的情绪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厌食,这说明患者家属对抑郁焦虑症状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所以建议家属选择合 理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正确对待疾病的发展变化,为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奠定基础。

3.3 帮助患者进行角色确认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患者关系越亲近,其抑郁焦虑程度越高,因为心血管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人越老对配偶的依赖性越高。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配偶更应该态度和蔼,以减轻他们的抑郁焦虑情绪。

4 护理措施

4.1 抑郁的特征性症状及护理措施 抑郁的特征性症状为:(1)对患者病情的悲观;(2)失眠;(3)食欲不振。无论原发或继发的抑郁反应,由于家属情绪低落,往往导致患者自我贬抑,影响康复与治疗。所以,我们护士应熟知上述症状,察言观色主动接近家属,提高心理护理的语言技巧,洞悉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做到态度真诚、亲切,语言温柔委婉。

4.2 焦虑反应的特征性症状及护理措施 焦虑的特征性症状为:(1)紧张不安;(2)易怒;(3)伴发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过度呼吸,骨骼肌紧张,头痛等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多尿,肠蠕动加快,腹泻等 [3] 。由于家属过分紧张,戒备,对病情难免产生歪曲的判断,因此,护士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加重家属的焦虑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出焦虑原因,采取相应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29-0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程度的不同,其症状也有不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为五类:①原发性心脏骤停。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⑤心律失常。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及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对我院住院患者11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6人中,用随机方法抽取116例,其中:男52例,女64例,40~50岁27人,51~60岁37人,61~75岁52人。

1.2方法

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此调查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冠心病患者常见焦虑、忧郁等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用百分比统计。

表21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

2结果

从表2中可以显示出,心理焦虑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心理忧郁、心理恐惧和否认。笔者认为,冠心病患者的这四个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如果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手段,将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对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

冠心病患者大多与人的性格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我们生活中要注意心理调整。我国中医理论很早以前就曾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现代西方医学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3.1心理焦虑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考虑到患病后会给工作、生活、家庭、社会活动带来较大影响,常表现出情绪比较低落、灰心丧气、心理焦虑等心理反应。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由于了解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焦虑。

3.1.1护理目的冠心病患者摆脱心理焦虑状态。

3.1.2护理措施要亲切和蔼地对待患者,多给予心理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个性,稳定患者的情绪,安慰患者及家属,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及护士的语言技巧在交谈中所表现的自信可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治疗信心,在与患者交谈中,要尽量使用稳定性的语言,如果说话吞吞吐吐或频繁使用诸如“大概”、“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语言,会使患者对护士的权威和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其用药的遵从性就会大大降低。良言胜过良药,护士恰当的语言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患者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心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医务人员给患者开的尽管是“安慰剂”,但疗效也不错的原因。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的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冠心病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

3.2心理忧郁

冠心病患者往往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多见于缓解或恢复期的冠心病患者,这一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护理。

3.2.1 护理目的解除患者的心理忧郁,鼓励患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3.2.2 护理措施加强冠心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冠心病患者及家属了解冠心病的注意事项,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病情已好转,定期随诊,预防发病诱因,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就可以减少发病率。指导患者学习或培养兴趣,鼓励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平时保持开朗的心境,合理安排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3.3 心理恐惧

在临床中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心理恐惧,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患者表现为忧虑、伤感等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对疾病失去信心,顾虑重重,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

3.3.1 护理目的帮助冠心病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恐惧。

3.3.2 护理措施有的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症状的轻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分散注意力或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平衡,则可使症状减轻。医护人员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冠心病患者接触,做好心理疏导,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3.4否认心理

多见于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常表现为内疚、焦虑、自责、孤独、不安,更甚者表现为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还表现为抑郁少言、脾气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此类冠心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思想准备,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的治疗及护理。

3.4.1 护理目的使冠心病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4.2 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所以往往让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家属及子女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与之谈话聊天要有耐心、恒心、专心。做到了这“三心”,不仅可以使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医护人员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

4讨论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总结其心理护理对策,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以便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护理服务。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效控制病情外,应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宽以待人,宽恕别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有益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能赢得友谊,保持人际关系的融洽,所以人们把宽恕称作“精神补品”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掌握两套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应引起重视,多与患者沟通,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体育锻炼,起到调节患者的情绪,克服孤独感,使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5],为冠心患者的治疗及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2]徐慧娟.医学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孙勤国,王建久,郑云,等.冠心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篇11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分析;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快速生活节奏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Disease)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冠心病已成为人类致死率与致残率的首位病因,系统了解和认识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危险因素的干扰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讨论护理干预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护理措施。

1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定义

当某些环境因素存在或暴露时使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增加,适当的对其干预后可降低其发生的危险,这些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称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1],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以及量效关系等特点。

2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

2.1 资料与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并确诊为冠心病3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岁。对照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4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其问卷具体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不良饮食习惯、血脂、血压、吸烟、超重、遗传因素等。

2.2 结果:根据300例冠心病患者发病因素结果调查显示其发病诱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结果显示呈近似线性关系,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50岁后进展较快。②性别,男性与女性相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女比例约为1.93:1,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③职业,脑力工作劳动患者发病高于体力工作劳动患者,其主要发病诱因可能与患者心理紧张及工作压力强弱有关,故较易患病。④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可造成该病因的主要因素,因长时间的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患者易患此病。⑤高血脂,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导致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率的主要预测因素之一,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是冠心病主要发病因素,老年患者TC的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因素。⑥高血压,血压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关系密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冠心病患者有188例高血压,占80.17,据统计冠心病患者中60%~70%伴有高血压,且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4倍[2],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增高均与本病有着密切的关系。⑦吸烟,吸烟是冠心病主要的易患因素。本组冠心病患者中吸烟患者占79.4%,有研究显示,男性吸烟患者冠心病猝死的相对危险因素较不吸烟者高10倍,女性高4~5倍。吸烟年龄越早,烟量及次数越多(或)越大,烟龄越长患者,患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大。烟雾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痉挛,而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诱因[3]。⑧超重,体重指数(BMI)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预测指标,是冠心病死亡原因的重要预测因素,控制体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及适当锻炼,每周至少进行5天的中等度的体育锻炼,是降低冠心病发病的治疗和预防的措施之一。⑨遗传因素,冠心病家族史的遗传患病人群是普通人群的12倍左右,具体见表1。

表1 300例冠心病患者患病危险因素调查显示结果

3 护理干预

针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将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150例,男87例,女6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岁。对照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7.4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

3.1 制定干预计划:由责任护士和患者共同参与制定,鼓励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及不良生活方式,培养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理念,对个别患者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并监督与记录患者执行情况。

3.2 干预方法:对干预组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自行救护措施和避免措施,在以下等方面进行指导:①饮食的调整,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等食物,建议以低盐、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和高纤维膳食为主。要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蛋黄以及刺激性食物和过量饮酒及咖啡等饮品。多吃动物蛋白如鱼虾等海鲜类食物、新鲜水果、瘦肉、豆制品、杂粮、新鲜蔬菜及韭菜、芹菜等高纤维青菜,提倡使用植物油、防治进食过量及超重,切忌暴饮暴食及进食生冷等食物以及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并保持肠道通畅。②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及刺激性饮品。③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早睡早期,加强体育锻炼及户外运动,劳逸结合。

3.3 跟踪随访:干预组患者一个月一次的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对理解和认知错误的患者进行个别干预指导。

3.4 干预效果评估:干预组中150例患者无新近发生及复发的冠心病事件发生。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4项参数中除日常生活能力外,其社会影响、抑郁、焦虑等障碍均有显著改变。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干扰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本文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职业、不良饮食、血压、血脂、吸烟、遗传及体重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受到了社会及人们的重视。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冠心病的干预和控制对冠心病的防治极其重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当代医学和护理的主要宗旨。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仅通过系统的治疗是不够的,在冠心病的系统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突发心脏事件的应激能力及预防能力,减少冠心病的发病频率及次数,从而减轻了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使冠心病患者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加大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在重视冠心病防治和系统治疗的同时,必须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强调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4]。最佳的控制方案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实施个性化的干预。目前护理干预主要体现在临床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局限于医院内部及病房。随着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护士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分析是护理工作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综上所述,改变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自我防预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心脏病的猝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鄢盛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6)324-326.

[2] 马翠,李寿芬.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整体性评估[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8):759-76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