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群众体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包含规划提出的背景,前期准备以及组织分工.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规划是涉及社会、区域、经济、群众体育等各个方面的重大规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缜密的前期准备和组织分工.由于该规划涉及范围广泛,规划设计队伍需要具备包含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体育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该阶段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和文献整理法.
1.2调查研究阶段该阶段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收集与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经过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了解其历史、现状,明确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环境体系、群众体育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成果资料.该阶段的技术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1.3分析诊断阶段通过对城市的政策法规、经济条件和群众体育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诊断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对未来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纲要》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最终确定形成《纲要》文本,为规划报告的起草奠定方向.
1.4报告设计阶段依据《纲要》的基本思路,起草《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规划》报告,拟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措施步骤等多种方案,并通过有关信息平台将报告草案予以公布,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形成规划报告,提交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1.5报告评审阶段对规划报告进行审核,并将修改后的报告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公开,接受社会公众以及有关体育社团组织的监督,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内容.
2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整个发展机制的主体,涉及要素最多,机理最为复杂.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必须完善各种运行系统,各环节协调发展,确保整个体系健康运行.
2.1理顺和完善筹资模式资金是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资金,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城市群众体育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因此,城市群众体育筹资管理必须寻求新的模式,推进资金筹集市场化.
2.2完善政府调控形式过去,政府的调控形式主要是直接管理、包办代替、具体操作,导致管得太多,管得太死,没有起到真正的调控作用.因此,今后政府的调控必须处于核心位置,重在营造凝聚力.政府调控要注意高度、把握方向、统领全局,确保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的实现.
2.3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监管机构实施分层次管理:(1)政府监督.在政府中建立专门机构,对体育社团或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监督;(2)专业监督.组建各类具有咨询功能的协会,协会由专业人员构成,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及专业指导;(3)民主监督.在民间发展一支民主监督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公众对群众体育发展的意见.
2.4建立评估管理模式政府通过评估体育社团、组织的工作业绩、工作效果等,形成政府间接评估管理模式,对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行为和工作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实现群众体育的长远发展.在科学性与适用性基础上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标准,使民间体育社团、组织能够明确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
3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主要是指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认知,包含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为之后的系统运行调控和优化奠定基础.由于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运行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同时,政府是政策指令的主要发出者,所以,本研究将政府界定为信息反馈的接收方.对于体育社团和群众,它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反馈信息的发出方,又是反馈信息的接收方.因此,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中的信息反馈方式主要有:“社团-政府”、“公众-政府”、“社团-社团”、“社团-公众”以及“公众-公众”等五种方式.在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过程中,处理和利用反馈对象之间信息流的水平体现了整个反馈机制的运作水平.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该平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对象间直接交流”为目标,构建的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评价、和管理等,从而实现反馈对象之间信息流的高效利用.基于反馈对象的视角,将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交流平台划分为共用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体育社团信息交流平台、公众信息交流平台等四个信息交流平台.其中,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公众-政府”、“社团-政府”而构建,体育社团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社团-社团”、“社团-公众”而构建,公众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公众-公众”而构建.下面以共用信息交流平台和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为例进行阐述.
3.1共用信息交流平台共用信息交流平台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主要提供公用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服务.Web网站和数据库是共用信息交流平台的主要载体,其中Web网站主要包含BBS讨论系统、与其他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络链接以及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基础数据查询等模块;数据库主要包含群众体育活动信息、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信息及主要图件资料等模块.
3.2政府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信息交流平台主要针对“社团-政府”、“公众-政府”而构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Web网站和专家系统是它的主要载体.信息系统以Web网站为载体,主要功能是即时信息,提供历史数据查询等.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存储系统主要服务于管理系统,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体育社团和公众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诊断、存储与公布.
4城市群众体育环境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是指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整理、筛选和诊断,发出明确的指令促使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生综合改变,从而实现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系统的调整和控制.调控是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无论是驱动、规划、运行还是反馈,都离不开调控.调控也是体现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的重要标志.根据调控的具体形态及其作用时段,调控可以划分为事前调控、即时调控、事后调控、全程调控四种类型[2].事前调控主要是针对规划机制而言,它是指通过规划,实现城市群众体育今后发展的预调控;即时调控主要是针对运行机制而言,它是指针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即时指令,以保障系统的健康运行;事后调控主要针对驱动机制而言,即在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变驱动力的形式与作用过程,实现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目标的部分调整或改变;全程调控主要是针对反馈机制而言,即依据反馈信息,将调控贯穿于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全时段的调整和控制.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体育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法规等书籍和文件资料.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体育动机、群众体育,日期选择为“2009至2012年”,查阅了200多篇文献.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凯里市主要群众锻炼场所:万博广场、民族体育场、州老年体协、苹果山公园、小高山、金泉湖广场、罗汉山公园体育人口共1121人,以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6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933份,有效率97.6%.从参加工作最低年龄算起分3个年龄段,A年龄段:25—44岁,B年龄段:45—59岁,C年龄段:60岁以上.问卷内容效度采用复本信度系数统计计算方法,相关系数R=0.81,该问卷具有内容效度.访谈法就有关问题和凯里市区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当面访谈,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
1.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切实提高认识。对于群众身边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及时给予有效解决,以舆情监控为指导,提前预警,在事件萌芽开始之时就提前处置,防止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
2.要提高辨识热点问题的准确度。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我们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那些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抓住那些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加以合理引导。只有热点抓的准,舆论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要把握好处理热点问题的尺度。发生在群中身边的的热点问题,有的产生范围较大,有的只是局部。我们要对不同范围、不同影响面的热点问题、要区别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
4.要加快热点问题舆论引导的速度。我们要对群众身边的热点保持高度的敏锐性,随时发现和捕捉一些热点问题,形成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引导热点问题的速度。
二、在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上,媒体宣传作用不可忽视。各级媒体应该把握主流,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营造正面舆论氛围。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3-01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美术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美术馆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倾向于优质性,很多美术馆都在逐步免费开放,以适应群众美术教育趋势。但是免费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数增多、管理压力大等等,怎样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结合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式探索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途径,值得美术馆认真思考。
一、美术馆免费开放应注意的问题
美术馆主要是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而且逐渐在朝着免费开放的趋势发展,这也正好响应了政府对美术馆的免费开放要求。但是,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美术馆展览有着很大的流动性,展览类型多样、观众参观次数多,而在免费开放以后,观众量还会进一步增多,因此美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有更为科学的保障。美术馆应该以免费开放为主,少数展览实行低票价,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应该包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以做好群众美术教育工作。美术馆应该意识到免费开放既是关于落实中央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要求,又是丰富群众美术教育内容的指示,更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现实要求。图书馆免费开放是要从自身的公益性角度出发,打造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美术平台,切实发挥服务效益,以免费开放举措吸引更多观众来普及群众美术教育,带动文化发展。美术馆免费开放需要注意创建一个和谐、安全的参观环境,利用网上预约、现场领票的方式监测、控制展厅人流量。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美术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注重丰富对观众的服务内容,让观众在美术馆接受更好的美术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文化服务水平。
二、美术馆群众美术教育优化
(一)通过免费开放普及群众美术教育
美术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艺术讲座之类的活动让群众接受美术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思想,为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尽管美术馆免费开放能吸引很多观众,但是普通群众对于美术艺术的审美有限。美术馆要想真正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免费开放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好的艺术深入人心,既是画家们的愿望,也是美术馆的工作目标。因此,美术馆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多进行艺术讲座,普及美术教育知识,引导群众对美术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免费开放日邀请艺术家或者名人进行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接受,向人民群众分享艺术知识,同时鼓励群众在参观展览时对艺术作品进行不一样的意义解释,倾听群众对艺术的看法。美术馆还可以通过媒体讲座的方式和专家学者交流展览与讲座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传播艺术。
(二)充分利用美术活动进行群众美术教育
群众美术教育的优化是美术馆的传承和发展艺术的重要途径。在美术馆转型发展时期,要想给群众提供具有精神营养的艺术,将公共文化艺术传播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应该在免费开放过程中认真探索群众美术教育优化方略,将美术馆展览、群众美术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集中起来进行美术教育。群众美术教育是和人们群众密切相关的,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可割裂的内容。所以,一方面需要积极进行免费开放,吸引群众参与到艺术欣赏中;一方面又有要加强群众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通过美术活动的开展来传承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抽象的美术教育转变成形象、活泼的艺术活动,提高群众的美术鉴赏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仪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每年都开展一些形式不同的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了解美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并引导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作品。或者和街道社区合作,以宣传的方式让群众走进美术馆,以“美术馆和群众美术教育”为主题并结合免费开放吸引群众走进美术馆,以多元化的教育服务活动获得群众的认可,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馆的免费开放需要和群众美术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从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传统文化弘扬的角度出来,想方设法地加大群众美术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美术馆正承载着这一份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要更好地构建免费开放理念下的美术馆群众美术教育方法体系,充分利用美术馆的群众美术教育作用,创新美术馆免费开放体系,优化群众美术教育,将艺术美和文化魅力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这一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新生事物,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习以久的以单位、行业、系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条条”封闭格局,实现横向联合、协作,并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1社区体育的目的及意义
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境地。有目标,便有了追求;有追求,系统运作便能够持久。
一是目标价值取向 .这又首先涉及目标定位。社区体育应使参与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我们认为,一切体育活动的参与者都应当以体能的增强或积极性保持为宗旨。社区体育也不例外。二是个人强身目标。社区体育是个人余暇活动,个人余暇体育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鉴于我国国民基本素质整体水平并不算高的现状,社区体育管理系统或国家体育管理系统应当对之有所指导。
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2.1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片)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如:天津的天拖南地区体协等。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
2.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2.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此类研究者较少,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目前社区体育研究者多为体育工作者,过去对社区、社会学研究不太熟悉,因此反映在研究上成熟性较低;②是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进行;③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总量仍然很少,可参考的资料极少,社区体育著作几乎没有,外国参考资料也不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
3 社区体育的对象
1997年4月2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身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3.1 研究对象及意义
3.1.1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
3.1.2社区体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维度的全面健康;
3.1.3社区体育的性质是开放的,具有横向联合、多方协作的特征,与封闭性的“条条体育”有木质的不同;
3.1.4社区体育具有极大的方便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易于参与的体育条件,使居民健身需求能比较方便地在住地附近得到满足,从而使体育生活化。
3.1.5社区体育的关键在于启发居民自身内在的体育动机,激发居民自觉的体育参与意识,保持居民自愿的参与欲望。
4 社区体育运行的方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
4.1.社区体育运行的选项原则第一原则,个人项目为主;第二原则,多人项目减员。
4.2同场竞赛项目这类活动一定要有双方对抗情景,一般是指多人项目,亦即球类运动。
4.3简易运动项目归类从社区体育活动集中组织开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诸多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划归两类。
4.4自我竞争项目这里是指没有双方对抗情景的那些体育活动,如长跑、游泳、力量4项。没有双方对抗这一点,于社区体育很有积极意义。
4.5.常规体育活动组织我国的社区体育基本上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适时组织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内的体育锻炼活动,是必要的,可以激发一部分居民的体育热情,也可以在体育锻炼方法常识方面发挥普及作用。关于常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有4个要点:1)先期广泛宣传2)借用工作人员3)筹划场地器材4)确认运动结果5)社区体育设施配置6)体能锻炼致力要点7)社区体育人口测试。
综上所述,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社区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始终保持其体育本色,而保持体育本色,也是其他走在社区体育前面的各大体育群域须臾不可放松的工作。
5 社区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引导,须建立有关激励制度和倾斜政策(援助制度),以调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规范社区体育行为。因此及早研究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困难、障碍,并寻求克服的对策,已成为抓好和加快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问题。因而这一研究对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1-10
[2]何肇发主编.社区概念,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形式,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有专门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等。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对体育场馆进行有偿性对外开放,不但可以解决教职工的福利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体育场馆自身的维护费用。当今,国家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和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不断改善,如果这些规范的场馆、良好的设备仅仅用于体育教学,那么它们的利用率就太低,是对资源的浪费,优良的体育设施应服务于全体民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一)国外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日本三好乔教授编著的《现代社区体育论》一书对社区体育的定义、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居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产生和巩固社区感情而利用那里的生活环境和设施进行的体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为了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为市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便利条件,日本政府要求,公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在晚上和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美国的家长普遍关心体育,每到节假日经常自愿到体育中心当义务工。日本在1976年颁布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法令,现有97.7%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很好地解决了社会体育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所有学校体育设施,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在英国,1973年兴建的巴克州美地安娜中学不仅将餐厅、运动场向大众开放,甚至将大量教室开放,形成数理、科学、戏剧、语言等若干中心,方便附近居民学习。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体育设施。美国1927年就有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中心”。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国内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1 国内社区体育的发展及研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管理和发展性研究三个阶段。第一,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阶段(1990―1995)。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的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与战略措施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会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开展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我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体育概念做讨论。1993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征集了7篇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此后社区体育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4年6月中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福州正式成立。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发展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展。1997年体育社会学开始纳入国家社科专项研究,是体育界众多学术组织中的第1个。1998年,卢元镇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吕树庭等人的《体育社会测量方法》出版。2000年12月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上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论文占50%,从而形成社区体育的研究热潮。第二,应用性研究阶段。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居民需求研究等。此外,研究多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为社区体育政策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与体育管理学、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频繁,尤其与体育经济学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体育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学者转而研究体育社会学,还常常带有原来学科的痕迹,跨学科研究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第三,管理和发展性研究阶段。随着我国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成熟及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不断增长促进了社区的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制约,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与人民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的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社区体育设施的最佳的发展方向。
2 国内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情况如下;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的2.34%,而学校系统的占有量为67.17%,工矿、铁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占有量为16.5%,而中国有70.76%的城乡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迫切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合理地开发学校资源,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将会有利缓解这一供需矛盾,更加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这些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白耀东在《体育预测学》中指出,我国未来体育将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互交融互为依存。当终身体育成为现实时,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融为一体互为开放,为人们创造更为有利的体育条件,社会体育将依靠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来发展,学校体育设施全天向人们开放,形成与社会体育设施共有、共用、相互开放,相百补充的局面。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一)社区体育的现实状况
尽管我国基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管理系统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协调有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运行机制。随着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社区体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基础的初步形成。虽然旧的“单位制”基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已打破,而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
使得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其在场地、经费、管理人员、指导者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依赖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在调查中发现社区的管理者基本就没有和学校领导者进行过接触,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彼此之间的独立发展。
(二)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拥有体育馆的数量比例很少,拥有的场馆设施的数量比较多。特别是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学校都有田径场和篮球场,而且大多数的学校的田径场地又多是塑胶为主。而位居城市居民体育活动之首的是散步、跑步,这为学校场地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资源,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养护资金的来源,大多数都是国家拨款而且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维持设施养护的最低支出。有些场馆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功能已基本丧失,国有资产被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对社会有偿开放,并把收入款项再投入体育场馆设施养护中,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也会有效缓解资金来源困难的局面。
三、结语
(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具备补充周边社区体育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