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药英语论文

中医药英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药英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药英语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64-01

而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意义是向包括其他学者在内的读者群介绍客观存在的科技成果,宣传作者的学术观点,传递论文的科技信息必然会造成陈述句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反映出科技语篇客观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与科技论文的现实意义相符合。

本文采用三篇发表于CNKI光电专业的优秀硕士论文摘要及其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影响。

对照英语中普遍使用的8个情态动词,三篇论文摘要英译本的分析出现频率情况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情态动词的出现次数并不高,首选强调主语进行某种行为的能力的词语--“can”。而“could”的语气比“can”就弱了许多。这就体现出科技论文摘要书面的语篇特点。

从对三篇论文摘要英译本的分析中还得到无标记主位的使用数据,都占到80%以上比例。三篇译文没有人际主位,无主句是最主要的句式。这一点加强了论文本身的说服力,有利于树立作者的权威性,使其学术观点更容易被成功接收。

本文所选语料主要使用了照应及词汇衔接两种衔接手段。韩礼德认为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此类衔接手段体现在科技论文摘要中主要是用于对前文出现的概念定义。

在学术论文摘要这样的科技语篇中,词汇衔接链能确定语篇的题眼,推导语篇的主旨使语篇上下贯通思路清晰,便于作者以最准确的语言向读者群宣传学术观点和介绍科技成果。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通过多种衔接手段有意识地对语篇的词汇衔接进行词汇衔接链分析,快速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主旨,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与一般翻译过程有所区别的是,科技论文的摘要翻译涉及的是专有的文体类型,呈现很强的语域、语用或语篇特点,受到学术类文体规范的制约,其特点为内容准确、结构严密、概念清楚、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强、信息量大以及高度专业化等。

在词汇方面,科技论文表现强调存在的事实,这是其文体特点所致而非某一行为的特点。大量的专业术语,例1:环形燃烧室annular combustor;样机实验prototype test;上电自举boot loader;光栅衍射grating diffraction;电力学分析electrodynamics analysis

缩略词的广泛使用,例2:多氯联苯PCB;电磁兼容EMS;准气体动力循环QGPC;统计制程管制SPC;微机电系统MEMS。

某些英语词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表现完全不同的意义, 如power在一般用语中是“能量”、“权力”的意思,而在电力专业中则表示“功率”、 “驱动”等概念。对此只要在具体的语境里还是可以确定其意义的。

在句法层面,科技论文的摘要需要在有限的表述中提供大量信息来阐述科学事实,科学现象或解释专有名词。为达到上述目的,也为还原论文摘要的客观性,翻译摘要时就会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长句。例3: 对采用该循环的Power MEMS 微型发动机进行了原理性设计及分析。(The theore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ower MEMS micro engine, which adopts this cycle, are also carried out.) 句中 …analysis of 系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从句,另一方面强调Power MEMS…。而在翻译中文摘要里的长句时,仍需分析句子结构,选择由主干到枝叶的方法去理解原文。例4:在系统设计中,采用TI公司TMS320DM642作为系统核心处理器,结合Flash 上电自举、存储电路、CPLD控制电路、系统电源电路和时钟电路,完成系统对物体表面缺陷图像的处理、传输和存储。这个句子多次出现状语及并列短语,“采用……完成……”是此无主句的主干。经过分析后,在主干中填入从句,使用被动语态作译文句子的主语,译文就呼之欲出了:In the system design, TMS320DM642 which belongs to TI company is set as the key processor, combines several circuit modules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Flash boot loader, memory, CPLD controlling circuit, system power and timers, and completes processing, transmitting and saving the image of defect on the surface of the object.

在语篇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具有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这是因为其写作意图是提供学术论文的内容概述,简要说明该论文所进行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同时它又是一种提供学术论文浓缩信息的语篇题材。科技英语属于一种正式语体,其正式程度主要表现在专门术语、单词与短语的使用以及某些语法现象在整个英语语法系统中所占的比例。

本文通过总结科技论文摘要在翻译点,提出了相对应的翻译技巧。以韩礼德的理论模式为基础,讨论了科技英语语篇中照应及词汇衔接表现,期望为科技语篇翻译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在语篇产生过程中,说或写都离不开使用表示不同实体、概念和过程的词语。照应就是要正确无误地告诉读者这些词语的具体指称意义,使他们懂得语篇的前后衔接。翻译不仅发生在词语或句子层面,还应该扩充到语篇层面,即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翻译的语篇性让我们认识到解读照应词必须搜索上下文,搜索的过程反过来又加强了译文的语篇性。不难发现,由于科学语言规范、正式、专业且逻辑性强,为照应衔接的存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对科技论文的摘要语篇进行翻译时,如何解读照应词语是关键的一步。建立目的语的衔接方式,达到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从而使科技英语翻译达到严谨、规范的要求,以求完成高质量的译文。

おおげ慰嘉南祝

[1]Halliday, M. A. 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篇2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辅助及补充医学,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包括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fMRI在探索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展现了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但fMRI技术的复杂性要求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计算机信息科学及医药学基础知识,而我国传统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该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信息化目标,全国不少中医药院校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科学密切关联,为培养符合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人才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开展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方法挖掘中医药宝库、研究中医药科学、解决制约传统医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传统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成像、超声成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医学成像,以往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为主,主要通过观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态变化来实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步从之前单一解剖成像发展成为一种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兼备的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基础和临床科研的技术手段,其中MRI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fMRI便是一种将功能与解剖成像、临床与科研影像相结合的成像新技术,为脑功能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广义的fMRI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在临床中有不同的应用。狭义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号变化强度的BOLD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人体大脑神经元活动导致大脑被激活的功能区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血液中顺磁性氧合血红蛋白及抗磁性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改变,使局部磁场均匀度变化,进而引起BOLD信号改变。

2.2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BOLD的fMRI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以其无创、无辐射损伤、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等优点在脑功能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目前,fMRI在基础科研中主要应用于运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语言、认知、记忆、智力、情绪、性格、决策、睡眠、意识、性别、发育、衰老、针刺、坐禅、睡眠等相关研究,尤其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临床研究中,fMRI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类疾病、各种成瘾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应用、脑卒中及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疼痛及癫痫等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是,fMRI能从整体上探索各种诊疗方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恰好与中医将人体视为有机统一整体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种中医特色病种的研究中独具优势,在揭示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fMRI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中,在中医药领域,由于fMRI实现了无损伤活体脑功能研究,可直观获取针刺时脑功能区激活状态的信息,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针刺作用机理研究[1-5]。其范围主要涵盖真针刺与假针刺时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针刺手法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穴位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健康志愿者与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区别、针刺刺激与其他类型刺激的神经响应区别等。针刺作用的发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及调节机制密切相关,但对针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如哈佛Martinos生物医学图像研究中心的中医针灸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的负激活来发挥作用[6]。国内相关研究则表明,针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这种不同穴位的不同时空特性正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基础[7]。当然,关于针刺fMRI研究的方法学尚存在一些问题[8],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fMRI在中医药其他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观察、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此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探索将fMRI用于中医症候及证型的研究中。

4对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的意义

fMRI作为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对中医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fMRI研究的复杂性对从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fMRI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相关科研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理工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求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fMRI研究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这一类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不少中医院校近年来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9-10],中医药信息学科立足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客观上提供了将包括中医药科学在内的医学和信息工程学科切实有效融合的客观条件,为fMRI研究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少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放射科室已引进了MRI,具备了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设备条件,同时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条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相关的fMRI研究极为有利。因此,中医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为学生构建医工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11];同时,重视培养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动fMRI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发展与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局面。

篇3

ContentDeterminationofEmodininQingreMingmuCapsules

LUOMing-zhu1,ZHANGHong2(1.HubeiProviceInstituteofDrugControl,

Wuhan430030,China;2.The75310MedicalTeamoftheArmy)

ABSTRACTObjectives:TodeterminationcontentofEmodininQingreMingm

uCapsules.Methods:Tlcswasused,silicagelTlcplate,developingso

lventwasBenzene-Ethylfermate-formicacid-Methanol-water(3:1:0.05:0.1

:0.5)ofwhichtheuppersolutionλS=435nm,λR=530nm.Result:Thelinea

rrelationshipofsampleapplicationwhichrangedbetween0.168-3.09μg

wasgood.Theregressionequationwasbelow:Y=105417.7X-1115.6,r=0.9

995;areragerecoverywas100.53%,RSD=3.38%.Conclusion:Thismethodi

ssimple,accurateandconvenient.

KEYWORDSTLcs;QingremingmuCcapsules;Emodin

修正:

DeterminationofEmodinContentinQingremingmu1Capsules

LUOMing-zhu1,ZHANGHong2(1.HubeiProvicialInstituteofDrugControl

,Wuhan430030,China;2.The75310MedicalTeamoftheArmy)

ABSTRACTObjective:Tosetupa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content删

去)ofEmodincontentinQingreMingmuCapsules.Methods:IntheTLCa

ssay,a0.5%canboxymethylcellulosesodium(wasused删去)silicagelG

plateandadevelopingsolventwithamixtureofbenzene—ethylformat

e—formicacid—methanol—water(3:1:0.05:0.1:0.5)astheuppersolution

wereused.λS=435nm,λR=530nm.Results:Agoodlinearrelationshipwas

foundwhenthesampleamount(which删去)rangedbetween0.168-3.09μg

(wasgood删去).Theregressionequationwasasfollows:Y=105417.7X-1

115.6,r=0.9995.Theaveragerateofrecoverywas100.53%,RSD=3.38%.Co

nclusion:Themethodissimple,convenientandaccurate.

KEYWORDSTLC;QingreMingmuCcapsules;Emodin

点评:

1、中成药名用斜体书写,也可译作removingpathogenicheattoimproveacui

tyofvision。

3、原文:

ResearchonTheAcuteToxicityofHuningCapsule

XINZhi-wei,ZANGZhi-he,MAIXiao-xia,FENGJun,YANGWan-qing,LIAOH

ong-li(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Pharmacy,TheThirdMedicalUn

iversity,ChengduCollegeofPLA61008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testtheacutetoxicityofHuningCa

psuleonKunmingmiceafterani.g.Methods:Countthedeathcasesofm

icein7daysafterthei.g.andworkouttheLD50ofHuningCapsule.R

esults:TheLD50ofHuningCapsuleonmiceis3981mg/kg.

KEYWORDSHuningCapsule;AcuteToxicity;LD50

修正:

AnExperimentalStudyoftheAcuteToxicityofHuningCapsules1

XINZhi-wei,ZANGZhi-he,MAIXiao-xia,FENGJun,YANGWan-qing,LIAOH

ong-li(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Pharmacy,ChengduMilitaryMed

icalCollege,Th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81,Ch

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determinetheacutetoxicityofHuni

ngcapsules(onKunmingmice删去)afterasingleintragastricadministr

ationinthemouse.Methods:50Kunmingmicewererandomlypidedinto

5equalgroups,with10animalsineachgroup.Asingledoseof7500,

5630,4200,3150and2360mg/kg-1ofthecontentofthecapsulesweread

ministenedthroughagastrictubetoeachofthemiceofthe5groups,

respectively.Thenumbersofthedeathsofthemicewithin7dayswere

noteddownandthemediarletherdose(LD50)ofHuningCapsuleswascal

culated.(Countthedeathcasesofmicein7daysafterthei.g.andwo

rkouttheLD50ofHuningCapsule.删去)Results:TheLD50ofHuningCa

psuleinmicewas3981mg/kg.Conclusion:HuningCapsuleshaveonlyami

noracutetoxicity.Itisthereforesafetousethedrugclinically.Fu

rtherstudyofitstoxicityinlong-termapplicationisrequired.

KEYWORDSHuningCapsules;Toxicity,acute;LD50

篇4

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相比以前变得更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团结,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有其必要性。由于高职高专英语属于必修课程,英语教学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学资源,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的作用。

教育部明确提出应将人文素质渗透到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人文知识,语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因而英语教学是人文素质教学的最佳途径,所以人文素质教学应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必要性。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观。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质量,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彻底改变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会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改变传统为过级、考试或证书而教学的心理,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学校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优化教师队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比较高大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外,教师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还应多学习西方社会的文化、风俗、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自身英语文化修养的提升,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做好榜样,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学应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3.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主要关注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找到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技能教育的平衡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于文中文笔比较优美或人文思想比较深刻的部分,教师应适当惊进行引导和启发。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适当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各方面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理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幻灯片和多媒体等进行教学,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展示西方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地道的英语,鉴赏原汁原味的英语著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5-01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所包含知识和信息极为广泛,任何文化的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呈现和反映,因此要想真正领会一门语言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学习这种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重视文化导入,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

一、当前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现实状况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理解和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学习文化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片面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及理解,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深化,更不用提双向文化的互动学习,学生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意识较为薄弱,未能真正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片面宣传西方文化要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资料和书籍也相对匮乏,宣传力度不够,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调,并不断加深。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未能真正贯彻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符合型应用人才为主的教学原则,而是更多以学生通过大学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为主要衡量目标。同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教师仍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词汇和句子等材料脱离语境而且较为抽象,片面重视课堂翻译,而在嵌入在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较少,只是粗略的一提而已,学生虽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知识,同时由于语言教学脱离文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因为对汉英文化差异的理解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创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从现实情况来看,文化导入对于能否较好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符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侧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导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面,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更加有利于英语学习效果的实现,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教授。而且教学大纲及课程要求都明确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上,而是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跨交际能力为目标,重视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三、大学英语文化导入的实现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内容和价值。

当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及章节,都涉及很多文化背景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文化内容,利用恰当的课堂导入形式,加强文化背景教学。特别是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关于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就是很好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英语教材还有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这些典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文化个性及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典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增强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悟英美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美感。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人文思想引入课堂,注重文化差异。

在大学英语过程中,高校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开放教学空间,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上及课后时间,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输入。构建个性化课堂,鼓励学生课余时间注重积累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引导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进行语言应用建构,强化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再次,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广辟途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大学英语授课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建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媒介播放具有文化知识的电视剧和电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直观而且生动,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把大学英语教学同文化教学紧密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进入世纪,大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和理解困难,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篇7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篇8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不仅具有高素质学术水平,而且具有较强医疗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来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其国际化交流实践能力,应该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下文简称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纷纷对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仍以公共外语为主导,没有突出专业性的特点,这显然不符合用人市场及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符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职场的需要。

根据一项对中医药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被访者认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不当,其中多数认为应当增加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翻译课程方面的比例[1]。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英语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学习,能够查阅相关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用英文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其职场竞争力。由此看来,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努力探索出符合毕业生职场需求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

1.2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近几年来,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中医药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举办,在境外设立中医药教学点,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教育及中医药科技、文化、学术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急需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高层次的研究生责无旁贷将成为这股国际潮流中的生力军,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1.3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改革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英语教学。以我校为例,目前研究生一年级英语课开设了英语精度、听力和口语课,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一议题在我校2013级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学生普遍希望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专业背景更一致,因此在研究生中集中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2.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来源更复杂:有的是应届生,有的是往届生;有的来自农村,还有的来自大城市。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有些学生,尤其是工作多年又重返校园的学生,由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英语水平已经大大降低[2]。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明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目的。

中医药研究生职场需求的变化及中医药国际化的要求与英语教学现状的矛盾决定了英语教学改革应始终围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这也契合了教育部的大纲要求。

3.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生群体,实施分级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和层次化,是各个院校普遍推崇的一项改革,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参考其他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实施如下分类分级教学:学生入学时,以听说读写水平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级,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以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为主,可选修部分专业英语课程;第二个层次为提高级,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3.2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部分经过十多年基础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来说,英文是几乎贯穿始终的一门主课。以我校为例,研究生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多达108学时,平均占各个专业1/3学时。尽管如此,学生依然抱怨还是没能掌握英文这门语言,不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指导,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多年学习语言的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第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这项改革应建立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之上。对于英语水平不高,处于基础级的学生,要侧重于强化基础,适当增加听说比例,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加大全外语授课比重,注重听说训练,引入外籍教师授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当代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报告,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并组织学生讨论。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广播电视资源,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电影、电视和广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和口语练习范本,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语角、英语协会等,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3.3实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课程方面,可开设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外文文献检索、科技英语论文写作等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开设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供学生选修。通过这些课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表达、翻译与写作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作用,制作内容充实、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和双语教学网站,作为对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扩大专业英语阅读量,加强练习。教学中还可引入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结合临床或科研实践,模拟学术论坛、视频会议等,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英语表达专业学科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4加快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

中医药院校推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教材。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建议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组织力量,编写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听说、阅读、写译等系列教材。决定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师资,特别是双语教学队伍的素质。为此,应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开展公开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5充分发挥国际合作资源,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全国中医药院校与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院校的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能够为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以我校为例,我校每年接受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短训生,学生临床见习需要配备一批过硬的翻译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中医专业研究生,通过实践,学生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与境外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借助这些平台,我校将试点在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中组建国际精英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践,从更高和更广的层次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这些举措,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3.6建立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

考试方法不能与教学目标匹配,就会失去其监控作用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单纯以四六级“一把尺”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显然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应拓宽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形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除期末卷面成绩外,还应结合其平时表现,如课堂演讲、提交论文,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另外,考试中可以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摸索中医院校英语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才能抓住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华,宋红波.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探微[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474-475.

篇9

2.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 

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4.中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探讨

5.医学英语的特点剖析 

6.加强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推进医学双语教学 

7.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点及翻译(英文) 

8.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9.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0.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 

11.医学英语翻译特色及实例分析(英文)

12.七年制医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和引导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初探 

13.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14.医学英语与英语医学

15.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16.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研究 

17.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

18.从医学英语词汇的词源及构词特点谈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

19.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  

20.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21.基于科技文体特征的医学英语翻译目的论探究 

22.ESP教学一体化——医学英语课程双向教学

23.医学英语的语用翻译 

24.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25.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特点的角度论述医学英语翻译

26.医学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策略  

27.文化缺失对医学生医学英语翻译技能的影响

28.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 

29.从英语词源角度分析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30.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医学英语阅读翻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31.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

32.医学英语特点及翻译

33.计算机辅助医学英语翻译及其教学 

34.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探讨 

35.论加强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重要性

36.教材使用与医学英语教材建设 

37.试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3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暨全国医学英语研讨会内容

39.生物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处理 

40.我校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42.目的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翻译及解读策略探究 

43.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44.医学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45.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医学英语的翻译 

46.医学英语的词法特征  

47.本科护生对医学英语角色扮演教学体验的质性研究 

4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

49.教学型医学英语语料库的应用研究

50.ESP理论视角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51.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52.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53.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增译与省译  

54.浅析医学英语常见的文体特征及其汉译 

55.医学英语语料库在ESP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56.生物医学英语词汇翻译难点  

57.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58.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教学 

59.交际翻译理论与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60.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特点和方法  

61.首都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62.浅谈医学英语的翻译技巧 

63.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与医学英语相融合的改革与实践

64.医学英语的教学难点及改进建议 

65.浅谈医学英语翻译  

66.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基础词汇遴选及其教学

67.基于“组块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实验研究 

68.医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阐释

69.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的特点论医学英语翻译 

70.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必修课教学初探 

71.论医学英语中人名冠名术语的汉译 

72.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策略 

73.TED医学演讲视频在研究生医学英语翻转课程中的应用

74.医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 

75.探索医学英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 

76.医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微探 

77.提高基础医学英语阅读能力探讨  

78.运用PBL将医学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79.中日医学英语教育的比较及中国医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路

80.浅谈医学英语词汇特点与翻译技巧 

81.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词块研究及其教学  

82.浅谈医学英语长句的翻译 

83.医学英语文章定语从句和同位语的翻译

84.医学英语“自主学习+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 

85.关于医学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

86.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因素初探 

87.医学院校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88.医学生医学英语素质培养探讨 

89.关于改革医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初步探讨

90.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  

91.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及技巧研究  

92.提高医学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分析与探讨 

93.医学英语中长句与复杂句的重组与翻译 

94.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95.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96.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必要性 

97.语料库辅助医学英语教材编写 

98.《医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置及师资建设 

99.论医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0.医学英语词汇-词源与特点  

101.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翻译技巧  

102.略论医学英语翻译的特点  

103.医学英语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初探

104.浅析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与翻译方法 

105.加强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学科建设的思考 

106.医学英语缩略语的特点  

107.论医学英语学历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教材建设 

108.《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  

109.医学英语学习中导致焦虑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110.从语篇体裁角度谈医学英语写作教学 

111.试谈医学英语的特点和教学语料库的构建 

112.移动学习背景下医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113.以“实用性”医学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114.医学英语教学中几个重要因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15.高职院校医学英语的特点及其学习策略的探讨 

116.浅谈ESP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117.拉丁语对医学英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18.从医学英语词源的角度探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词义辨析

119.医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科研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42-03

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医学高校开展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第二军医大学位列其中。虽然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八年制代表了全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不仅可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毕业后也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八年制因其属于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得到解决[1]。八年制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3]。

但是,各高校目前尚无明确及统一的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案,而毕业时八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达到何种程度,国家教育部并无相关的政策规定,各试点院校目前也无统一的考核标准[4]。此文章就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及目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八年制医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建立有所帮助。

1 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根据“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已形成共识,八年制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力的医学专业人才[5]。但是国内的八年制教育较为特殊,现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着“试办”的探索期望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培养的。

一般说来,八年制的培养分为医学前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或临床实习教育、临床住院医师教育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后两个阶段是处于临床学习的阶段,虽然在这其间不停地可接触临床知识,同时获得科研方面的资源,但是真正赋予学员们的时间是不足的。尤其是在最后两年的临床住院医师教育中,同时也涵盖了科研训练和文论撰写的时间[6]。繁忙的临床轮转压力和科研的压力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对于刚起步的学员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无论从科研还是从临床来看,两年的时光都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员的科研以及临床能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好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良的后果。

因此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本着以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为八年制学员必备素质的要求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如何对八年制学员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2 八年制学员的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 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培养的早期教育很重要[7],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可以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任何一份科研工作不是单个学科知识和技能所能完成的。对于八年制学员来说,若是早期的接触科学研究,在理论知识的根基上对科研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应能更有效地为进入临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2.1.1 早期科研的基本模式和对象 早期接触科研的时间可定在大三和大四。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同时,可用基础学习的知识反馈于科研学习上。内容上可分为科研知识的授课、科研活动的开展、科研课题的设计以及科研实验方法的学习。通过从对科研的起步认识到对科研产生兴趣,拥有科研思维的方法,让八年制的学员更进一步在科研层面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早期科研的具体实施 在学员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开展科学研究课程,其中包括科学研究的设计、文献搜寻、科研技术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可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各方面围绕课题的相关课程。让学员开始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学研究,并可深入地挖掘科学研究。同时,每周利用周末或者晚上闲暇的时间,来探讨一些最新的科学前沿研究。讲堂可有教研室的老师,也可由学员作为主讲人。探讨的话题可多元化,比如对发表在最新的优秀杂志的优秀文章进行讲解、有效及便捷的文献查找方法、SCI英语论文撰写的要点梳理等。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激起八年制学员的兴趣爱好,并激励学员回去后自己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阅读。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简单介绍常规仪器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实验室的整个操作流程以及大致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同时激发学员产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参与科研的热情[8]。在科研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广泛兴趣培养之后,可开始一些较为简单和普通的实验课程,比如感受态细胞制备和大肠杆菌转化等。不但从理论上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从实践中领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基本原理,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服务理论的要求。

2.2 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的建立

在完成科研课程、实验操作以及文献俱乐部等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兴趣小组。所谓兴趣小组就是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某门学科、某项知识点特别感兴趣,从而建立的兴趣小组。

2.2.1小组成员 包括感兴趣的学员以及在这一领域较为出色的学校教授作为临床前科研导师,辅助学员对于此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文献阅读,并开展相关课题。

2.2.2 开展内容 在确定了临床前科研导师并成立了兴趣小组之后,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从事一定的实验工作,原则就是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在学习和训练中,学员可真正接触科研,实现从学习者到科研者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再次,当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后,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导师已有的研究基础,申请学校或者市级的创新基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完成标书的书写。这是一场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段有趣经历,更是一段美妙的成长过程。另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进行综述的写作。写作的内容可为自己感兴趣又或者是研究领域较为新颖和具有争论的话题。通过综述的撰写,学员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相关领域前沿的动态了解,并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整理、归纳能力以及科研文章写作的能力。

2.2.3 临床后科研培养 八年制学员与普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培养目的的不同,八年制学员的培养是朝着临床型、能力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准医生为目的进行的[1]。所以,当八年制学员进入临床实习以及作为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大量的临床工作和压力都是八年制学员需要面对的,所以如何做好科研和临床两不误是件很难把握的事。

笔者认为,如果学员能在之前阶段将科学研究的基础打扎实,在平时的临床工作闲暇时间是可以安排好科研工作的。比如,可以进行一些关于临床随访的工作,了解和搜集患者治疗预后的信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转化医学模式已然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和医学领域的新潮流。其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用基础的结果用于临床,然后再用临床的结果反馈于基础,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提高基础研究的实用性[9]。作为八年制学员可在其中帮助进行临床的检验工作。在这一点上应该多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教育理念,他们对于踏入临床的学员的培养模式是尽量早和尽量多的接触患者[10-11],因为许许多多的科学问题往往来源于患者,来源于临床的点点滴滴。早期和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八年制的学员应该具备一颗发现问题的心,要做一个有心人,同时应该结合逻辑的科研思维进行下一步的科研方案设计和执行。

3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对于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员来说十分必要,它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学员们从学习者走向研究者,从听者走向讲者,从理论走向实践。八年制的培养理念和原则是“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需要提出的是,科研能力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八年制学员的科研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季晓辉,王锦帆,马艳,等.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和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2] 罗庚求,文继舫,周建华,等.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 11(1):49-50.

[3] 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44-145.

[4] 杜军,戈应滨,顾洛.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78-80.

[5] 文历阳.关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设想[J].医学教育,2002,(5):3-5.

[6] 夏欧,曾志嵘,杨军.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6,(8):10.

[7] 李昌琪,李芳,戴茹萍,等.八年制医学生教学中早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45-1747.

[8] 李杰华,刘静,何庆南.八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61-62.

[9] 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