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2: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学博士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还沿袭单项灌输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思维余地,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从毕业论文选题、立论、资料信息提供、协作指导到评阅答辩,全过程几乎都由导师在操纵,研究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忽略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研究生学制僵化,限制了部分优秀研究生的迅速成长,也影响了大科学、大问题研究的连续性。人才近亲培养严重,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交叉以及向多元化发展。许多研究生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忽视交叉学科专业的学习,使得医学研究生不能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
2.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们科研现状缺乏独立的科学思想、独创的科学工具以及独有的科学文化。读书能力不强。首先是部分研究生读文献的欲望不强,导师指定读什么文献就读什么文献,缺乏系统性阅读;其次是缺乏阅读技巧,读文献没有问题线索,只是多和散,前沿进展脉络不清楚;第三读文献比较片面,引申和关联文献缺乏阅读,工具和技术方法类文献缺乏阅读。问题意识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入手[2]。但调查显示,研究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读了相当多的文献后,归纳总结不出问题。创新实践欠缺。很大部分研究生不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设计,而是按照导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开展实验研究,为导师完成项目任务。
3.学术交流层次低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还相对封闭,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交流合作,导致科研前沿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淡薄,或因自身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主动沟通和交流的勇气,更不说“平等交流”。
二、提升研究生创新培训质量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可能大幅提升的现状,提出“平推转重优、优生优育”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思路,实施以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为导向的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培训新模式,搭建新平台。
1.逐步实行长学制一贯式直博培养
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趋势,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的需要,逐步淡化硕士、博士分阶段培养观念,对基础医学(包括医学院校生物学学科)实行基本学制为5年的直博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中期或阶段考核,全程实行学分管理和分流淘汰,分流淘汰者可转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或因课题研究需要也可适当延长1-2年。
2.试行研究生实验室轮转训练,实行“师生互选”
为培养直博研究生系统完整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遴选前沿优秀培育点,有序地、交互地让研究生到校内相关实验室轮转。原则上在研究生修学位课程期间,边修学位课程,边选择2-3个相关领域或一级学科内的实验室,花半年的时间完成。通过轮转,使研究生尽快熟悉科研环境,培养系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加深对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学术前沿、人才梯队以及平台条件的了解。同时,进一步严格和提高导师的上岗资格,在研究生实验室轮转期间,加大对符合招生资格研究生导师的系列宣传,经学生-导师双方面了解磨合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选,最终确定导师。
3.实行以导师负主责的导师组培养制度
研究生导师确定后,由导师负责甄选和组建不少于3人的导师组。导师组成员原则上是本领域优秀学术骨干、技术看家人,可跨学科组建或从校外聘请。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指导和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担全部责任;导师组负责研究生阶段考核和培养质量把关,其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分工指导。导师组要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对研究生的课题进展进行定期考核和审查,包括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进展报告以及阶段学习等,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科研计划,决定研究生是否能够提交论文进行评阅、答辩等。
4.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知识老化,实验技能不足”的问题,弥补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基本技能的不足,联合主要学科和校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开办研究生暑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了“基因表达调控基本理论及实验技术”、“活细胞工作站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等前沿技术培训模块。邀请到国内外前沿技术专家授课或指导,满足各自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反响较好。
5.举办基础医学博士生论坛
为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培养转型发展,加强研究生间高层交流,每年举办基础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以“创新、协同、碰撞、提升”为主题,由研究生自行组织,在机关协调,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面对面交流。在今年举办的“第一届基础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来自全国7所知名院校的21名知名专家和全国优博以及在CNS、本领域顶尖杂志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优秀博士生作了学术报告和最新前沿进展报告,交流的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相关前沿。通过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实现了校内外优秀研究生的学术思想碰撞,带来了头脑风暴似的激发和启迪,同时也锻炼了广大研究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建立了学术友谊。
6.发起了基础医学高层论坛
为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学术交流水平,寻求多方支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发起了“邀请本领域国际大师或领军人物来校讲学、合作”为目标的基础医学高层论坛。从免疫学、神经突触研究、脑科学研究以及血管组织工程等前沿领域,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等12位欧美院士以及22位相关专业领域国际顶尖专家来校交流,与导师们探讨深度合作,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
1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论文对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不重视,都以过关为目的,因此,抄袭、剽窃、拼装、组接之风盛行[1-5]。要改变这种风气,需要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要求[6-8]。笔者读博士期间曾发表过几篇SCI论文,在毕业后的几年本科教学中开始把其原则应用到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收到良好效果,故此想探讨如何提高本科生论文的写作能力问题。
SCI论文是学术界公认的论文,其特点一在于规范化,如其论文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等;特点二在于科学性,如:其数据采集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需要采用合理的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等;特点三还包括创新性,强调不重复他人研究,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方法,或采用新视角等。
2问题现状及成因
我院公管本科生写论文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抄袭严重,缺乏创新。这些问题与我们本科论文教学的过程存在直接联系。首先是我们的论文教学目标不明确,究竟本科生写的论文达到什么标准,在每一门课上都未直接讲明,并有针对性地训练过,也许我们老师自己也不清楚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其次我们的教材,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老师照教材讲,照教材考试,学生记背应付考试已成定式,造成了学生写论文时也抄袭组装他人论文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本科生课程设置太多,而且不是按模块进行,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上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由于每门课程都是两节连排,一周分散为几次上,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后果是在医学院大家都认为公管理专业是务虚不务实的一个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果真是务虚不务实的专业吗?其实并非如此。公共管理专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虽不像医学专业关注个体,以把单个病人的病治好为目的,但是本专业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其重要程度也不亚于医学其他专业。如,社会保障关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贫困救助、法律援助等密切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问题;而卫生事业管理关注医疗领域的问题,比如卫生政策的制定的评估与实施的评价,卫生资源管理中的经济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卫生系统管理中的医疗服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妇幼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等,这些方面中又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急待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其在本地区的现状还需要做实地调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依据理论,形成假设,并进行调查,如调查群众的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改进意见等;而且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最好的标准答案,这需要问计于民,然后根据现有的人财物的资源情况,拿出自已的解决办法,因此,学会对本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必然要有创新性。
3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及常见的问题
3.1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
公管专业的这些特点其实完全可以满足SCI论文写作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培训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培训应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要求难度:
(1)在低年级,如一、二年级,可以着手培养学生写文献综述。此项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在搞研究前先去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会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学会在文中引用他人文献,找到不雷同他人研究的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方法;
(2)在高年级,如三年级,应该开始培养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实地展开小范围调查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论文的内容取决于问卷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问题,了解别人的研究,建立指标条目库,并根据自已的研究问题筛选、设计指标,从而学会问卷设计的一些技能,如设计多少指标条目合适,对指标条目进行归类;其次,需要培训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的相关技能,以及进行质量监控的能力;最后,需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的能力。
(3)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应该培训学生撰写规范完整的论文的能力。通常学生写的论文会像中学生的论文,夹叙夹议,但是科学论文有自已严格的格式要求,不允许混在一起写,而且这些格式全世界的学者都共同遵守,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并达到科学论文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这几部分来写。
3.2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
通过几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发现学生按这种规范写论文的各部分,常会遇见以下这些问题:
3.2.1前言部分容易与文献综述混淆。前言中含有浓缩的文献综述,但是还需要指明的不仅有研究背景与现状,还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需要填补的空白,即使很简练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2.2材料与方法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写的太简单。此部分需要学生具体介绍其调查与分析的每一步,如:调查的时间是什么?在哪里调查,调查地有什么特点?研究内容是什么?指标是如何选择的?问卷内容包括什么?如何选择的调查样本,为什么只选这些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是否符合统计学原理?做数据分析的统计学的方法选择哪些?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学方法等。
3.2.3结果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和讨论部分混在一起,夹叙夹议。结果部分内容要求单纯报告调查指标获得的数据是什么,不需要解释说明其意义,而且也不是把图或表中所有的数据都做汇报,只汇报那些具有趋势性的数据,如增大或减少某趋势的数据,即那些可以帮助你说明得出后面结论的有意义的数据。而讨论部分是解释或说明在结果部分汇报的那些数据的意义,以及解释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该部分可以引用文献去说明解释原因。
3.2.4结论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太长,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前文数据支持的结论。此部分只需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不需要长篇大论;对前文未提及的或没有数据支持的内容不能在此部分做专题讨论。
3.2.5政策建议最常见的问题是跟自已的调查数据结果毫不相关的建议。此部分所提的建议是跟讨论和结论部分的内容一致的,很多同学脱离了前面的内容,不着边际的建议了一番,而很多建议在前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因此,SCI论文讲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前后逻辑的严密性,环环相扣,不能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大有裨益。
3.2.6参考文献部分最大的问题是格式不统一。尤其是卷、期、页码,或下载的网站及日期没有明确标明,使读者无法追溯文中所引用的文献。
以上这些问题经过老师3-5次的修改都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需要我们在本科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论文教学目标和计划,并逐年级展开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才可以打好写出合格的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基础。
虽然这样做可能对学校和老师要求有些高,比如,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写科学论文才会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深刻认识;其次比上常规课费劲大;并且改变学生在中学养成的“填鸭式”学习习惯可能不被很多学生理解,但是这样做确实可以改变学生对本专业的错误观点,并且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变学生不良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关注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认识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改变社会和群众生活所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晓柯,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透析级遏制对策,行业探讨,2011,10(11):33-35
[2] 陈雁鸣,高校馆视角下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85-86
[3] 王广印,刘用生。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09,11:39、63
[4] 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38-150.
[5] 蒋芝芸,也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与写作-以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毕业生为中心,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162-163.
[6] 张荷群,施荣连,大学生毕业论文创新内涵的层次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112-113.
[7] 张旭,王小梅,任丽,杨永芳。大学生毕业论文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2012,40(15):244-245.
[8]徐学甫,张晶,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创新实践探究,教育教学,2010,1:67.
早上7∶30,田金洲走进了病房楼,这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建筑并不宽敞,过道里来来往往的是患者、患者家属,还有医务人员。楼道里的光线有些暗淡,空气中有医院不能避免的药水的味道。病房楼二层B超室对门是他的办公室。田金洲的办公室不大,很简单,办公桌上放着很多资料。从窗子看出去,外面不大的院落里是来来往往的人,几乎很少看见绿色。
8∶00,田金洲和其他的大夫交接班,值班医生汇报了前一夜住院患者的情况,田金洲作点评,也和学生们一起分析病情。之后,他带着学生进入病房,查视病人。走路的时候,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迈着大步,跟随他的人有时候甚至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
寒来暑往,田金洲的工作日程基本就是以这样的程序开始,随之而来还有无数的会诊、教学、会议等等。
多年的行医经历,田金洲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把所学转化为服务力。从1993年起,田金洲便开始接触阿尔茨海默病(AD),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及其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随后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学习。这种脑部疾病,会造成脑部神经细胞逐渐丧失功能。由于脑部神经细胞负责思考、记忆及行动,造成病人渐次低下心智功能,最后有可能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活动。临床症状有几个特征,例如记忆力丧失、失语及失用症、缺乏方向感、易走失、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丧失,进而与人沟通有问题,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有的会有攻击、躁动不安、多话、多吃等。随着时间进行,阿兹海默症病人最终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会丧失,如刷牙、穿衣及洗澡等。
无数次的诊治,田金洲深切体会到患者以及家属的痛苦,曾经,一位拿过世界比赛金牌的著名运动员因为经常失眠,朋友介绍他来找田金洲治疗。有一天,在办公室,田金洲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并约好了第二天的看病时间。几分钟后,电话铃响了,还是那位运动员打来的,他又和田金洲商定明天来看病的时间。让田金洲无论无何没有想到的是,一天之内,他接了8次那位运动员打来的电话,而且内容几乎一致。第八次接电话的时候,田金洲说:“您身边有其他人么?如果没有,请您拿一张纸,一支笔。”那位运动员有些不解,为什么拿纸笔呢?田金洲说:“请您在纸上写这样一句话:我已经约好明天找田大夫看病的时间……”田金洲说,等他给那位运动员做完相关检查之后,发现这位昔日运动场上的健将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庆幸的是,因为发现的早,所以得到了及时治疗。
田金洲说:面对患者,他常常感到很惋惜,为什么不早来?作为医生,他还有一大缺憾,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跑了很多医院都没诊断出来!一些患者常常被当成中风,或是糖尿病等其他病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仍在求解的世界难题
在社会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知晓率很低,很多人对此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而且一旦有家人患了这种病,很多人还不能正确对待,甚至回避。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离世前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了10多年,美国老年痴呆症协会副主席凯恩说:“里根为战胜老年痴呆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这种病的认识,二是使人们勇于公开谈论这种疾病,里根的勇气鼓舞了成千上万的患者。”
2010年,中国香港科学家高琨和2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S.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这一迟到的殊荣对于高琨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早在2004年,反应有些迟钝的高锟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与父亲一样患上了老人痴呆症。2010年,当闻讯而来的记者采访他时,高锟一脸茫然,只是重复妻子在一旁不断提示的话“光纤……光纤之父。”他已忘了自己心爱的尖端科学。妻子黄美芸说,照顾高锟压力不小,“因为你知道这个人以前是怎样,这个病将他改变,以前那个人已经走了,不再在这里。”
据预测,未来3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痴呆人数最多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老年人痴呆患病率7.8%,到2040年,老年痴呆人数将以336%的比例增长,总数将等于发达国家老年痴呆人数的总和。
AD已取代糖尿病成为65岁以上美国人的第5位死因,据有关机构估计,全球每7秒钟新增1个老年痴呆病例。全球每年在AD和其他痴呆的总花费高达315亿美元,其中72%花费在高收入国家,只有28%花费在中低收入国家。目前,中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阿尔茨海默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正是这样的态势凸显出阿尔茨海默病研治的重要性。田金洲擅长运用辨证论治中药和靶向治疗西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轻度认知损害、帕金森病、正常脑压脑积水、多发性硬化、老年性舞蹈症、脑梗塞、脑供血不足,以及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健忘、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
在田金洲看来,治疗老年痴呆的难点在于:神经递质疗法(如多奈哌齐和美金刚)只能短期改善AD症状(大约1年),不能延缓疾病发展;对因疗法(如PS1抑制剂)的单组分单靶点治疗AD的疗效等同于安慰剂;中草药疗法治疗AD报道由于疗程短、终点指标不合理等,缺乏令人信服的疗效证据。另外,AD药物尤其是中医药临床试验有诸多科学问题未解决,如基于循证医学的AD中医药诊疗指南、AD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AD临床研究标准化操作规程、AD临床研究中心随机系统、AD临床研究伦理学规则以及中药治疗AD的临床试验终点指标等,都需要研发。
留学让他重新认识中医
近10年来,田金洲主持研究项目27项,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育部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他曾获多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颁发的奖项,其中研发的健脑宁颗粒已批准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国家级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金思维提取物被国际老年痴呆预防大会推荐为“给老年痴呆带来希望”的5种创新疗法之一,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出的《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已被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认定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标准而得到广泛认同;提出证候表征模型概念并发明了血瘀证表征动物模型,成为证候模型研究50年的重大突破……
田金洲坦言是中西医结合的形式让自己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中,留学英国的经历功不可没。
1986年,硕士毕业的田金洲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1989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名师的悉心辅导以及自己的努力,使他在学习期间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科技奖,并在随后的1年内获得2项重要奖项。36岁时,他被破格聘为教授,这在当时,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梦想。但随后的一段时间,他却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田金洲想改变自己的状况,也想进一步深造,他考取了霍英东奖学金,获得1.3万美元的资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出国培训后,1996年,田金洲出国留学,师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曼(David Mann)教授。
刚到英国,田金洲的外语是一大障碍,当时他的英语雅思成绩很低,学习很吃力,但一贯的韧性让田金洲坚持下来了,他成为同批留学的同学们中第一个用英语,并且最后也是成果最多的学生。几年苦读后,田金洲获曼彻斯特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学位,这使他成为中国中医药大学唯一获得中西医2个博士学位的医学专家。随后,他师从戈登・威考克(Gordon Wilcock)教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完成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研究。
回首往事,田金洲说:“我在国内的导师董建华院士、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领域非常著名的专家,还有2位教授是我的辅导老师。通过跟这4位老师学习,我深感中医太深奥了,一辈子也学不完,后来我把自己的学习集中瞄准一个方向。再后来又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为什么?中国医学发展到现今已经受到挑战,我们除了信息学的发展、西方语言和文化浸润以外,最大的挑战就是西医的挑战。现在提倡中西医并重,在国家认定的医学体制下,你作为中医专业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很多现代医学的知识、技能,在你的工作中要接触一些诊断问题、治疗问题、病情观察问题、科学研究问题、教育问题等等,我就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很不够。1996年我选择到英国留学,一去就是9年,获得了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完成了神经心理学的博士后研究,又在英国莱斯特大学总医院学习工作了半年,做老年精神病的访问学者。现在还觉得不够,但是相对个人而言,比过去好一些了。”
对于完成了中医药学博士学位学习的田金洲来说,到国外学习西医的经历与中医药研究并不矛盾,他认为西医的学习可以让他为中医找到被国际认可的基础,并且让中医的研究有更科学、更规范的执行标准。
2005年3月,田金洲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回国。回国后,在中医药大学领导的强力挽留下,田金洲又回到了中医药大学,并到东直门医院工作。2005年,田金洲组建了神经病学中心,随后刘建平教授、时晶、孙建宁、王蓬文、唐民科等留学人员为主体成为团队重要骨干,团队获得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资助,并成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2005年,老年痴呆国际预防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大会从全世界范围内提交的3700篇论文中,由科学委员会推出5种给阿尔茨海默病带来创新的疗法,其中包括田金洲的成果――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成果。随后很多国外媒体采访了田金洲,他说:“通过我的实践,我觉得在坚持传统、把握中医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和接受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技能为医疗服务,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这是件好事。”
田金洲说:“刚出国的时候感觉我们国家在老年痴呆的临床方面要比国外差不多晚5年,在基础领域的研究至少要晚15年。当我们在国外做了很多西方很熟悉的课题时,国内还没开始研究。近10年,国内的进展随着留学人员回国增多,交流也增多了。我们国家也在不断进步,在老年痴呆领域,我们除了流行病学有协和医科大学专家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方面的论文,比较有权威性以外,其他像临床领域和临床诊断治疗领域这一类的成果,说起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要算中医的。因为我们把中医的复方研发出来,在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脑损里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在国外比较好的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回国后,田金洲的另一种成就感来自于教学,他可以把自己的所学最直接地运用于临床,并且充分体会到把知识和经验传承给学生的成就感。每次他授课时,教室里常常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没有座位宁愿站着也要坚持听完课。
田金洲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在继承、应用、发展中医中,我们出现了角色的转换,如今我们在指导我们的学生方面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过去我们学习的时候,中医很纯,上大学或读研究生都要背经典,背方剂,上临床也是由老师带我们,这样不断地温故知新来应用,那个时候思的、想的、学的、干的都是中医。这种环境现在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喜的一方面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习了很多西医的知识,包括对其他科学的应用,比如说计算机的应用、语言的应用。这就提高了我们临床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水平和准确度,疾病诊断、症候诊断我们的水平都提高了,同时也使我们对病人的诊断治疗的思考更完善、更全面,这是好事,提高了我们服务的水平和服务的完整度。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尽管也学习西医的东西,但是我们不会放弃根本,自己的专业还是中医。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讲,我们中医讲辨证施治,中医要求“理、法、方、药”一致的观念,西药是靶向治疗,中医的靶向是一个整体,是疾病现阶段的症候,这是2000多年形成的治病原则,但是不少人如今做不到,这也是“忧”的一面。另外就是学生现在诱惑太多,作为老师,我还是希望学生能静下心来。”
斯蒂芬・霍金曾经形象地比喻:“我觉得,人类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当其零部件停止工作时它也就完成了使命,对于这台停止运转的计算机而言,根本没有天堂和来世,天堂只是为害怕黑暗的人所编造的童话。”
霍金说:“我不怕死亡,但我不想这么快就与世长辞,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21岁就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的霍金,如今依然在自己钟爱的科学领域里耕耘,在他看来,每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应当充分地投入生活。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麻省综合医院遗传暨老化研究部主任鲁道夫・谭兹专攻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研究,不久前他与美国科学记者安妮・帕尔森合著的《失窃的灵魂:中老年痴呆症的致病基因解码》在中国出版,引起不少人的关注,田金洲说或许翻译成《失窃的记忆》会更合适一些。常年工作在治疗患者、挽救生命第一线的田金洲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努力为患者找回失窃的记忆。他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为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是他最真诚的愿望……(封面、题图摄影/鲍效农)
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高等学校(神经变性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
建科时间虽然不久,但在科主任李彦林的带领下,运动医学科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李彦林说,这支崭新的队伍有着宏大的梦想,救治更多的患者是他们肩上的责任。
用最专业的技术救治更多的人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看似非常专业的运动医学,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运动医学解决的不仅是运动员的问题,更包括广大民众在运动中所遇到的多种运动医学问题。”李彦林解释道。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建科虽不到两年,但其软硬件实力却十分雄厚。它不但是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及硕士点,还是目前云南省大中型综合医院中以最先进的关节镜微创手术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教育与管理为一体的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培训基地和临床中心。科室自成立以来,配备了美国最先进的关节镜微创手术系统,完善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硬件设备,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可以说,运动医学科的成立,大力推动了昆明地区乃至全云南省的运动医学水平,缩短了云南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距离,从而带动了云南省运动医学快速发展。
建科至今,运动医学科一直致力于解决软骨、骨、韧带的修复与重建问题,在骨和软骨损伤与修复、韧带断裂与重建、运动员劳损性伤病、组织移植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三个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科室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施乐辉高清关节镜微创手术系统,使手术的操作安全性和精确度达到最优化,并能详尽记录手术的每个细节和过程;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手术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患者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明显节省手术费用和负担;科室主要致力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各种急慢性损伤,对肌腱、肌肉、韧带损伤也有独特疗法;团队在术后,针对性地采取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使患者的手术疗效达到最佳巩固效果,尽快地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走进运动医学科,医护人员温暖的笑容、轻柔的声音很难让人想到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工作量以及很多危重病人的治疗。“精诚团结、密切配合、紧张有序”,这是运动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病人对他们的评价。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深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一年多来,科室系统开展了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韧带、半月板、滑膜、关节腔内骨折等各类运动系统常见急慢性损伤,还进一步开展了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巨大肩袖损伤、复发性肩关节脱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疾病、关节软骨损伤、腕关节三角软骨盘修复重建,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康复方案,让广大患者尽早尽快康复。
对于运动医学科来说,他们的工作并不止于医院一为更好地体现医院的公益性,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解决看病难问题,在李彦林的带领下,科室每3个月进行1次免费义诊活动。秉承“以科技为先导,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标准”的理念,科室成员在医术质量上力求精益求精,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医德信誉,为患者筑就健康之梦。2012年6月9日,在李彦林的带领下,全科到昆明东陆社区进行免费义诊,期间诊治患者200余人次。2012年10月20日,科室到贵研小区义诊,期间诊治患者180余人次。2013年1月19日,科室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8楼进行免费义诊并开展健康大讲堂,期间诊治患者300余人次。
对此,李彦林说:“因为每次义诊都是在周末,所以全科上下所有人员都是在义务加班,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都把科室当做了自己的‘小家’,能为这个家、为广大患者出一份力是大家的心愿,全科人员也用实际行动在展示着我们运动医学科的科室精神――‘服务意识、家的理念、团结协作、争做第一’。”除此之外,科室还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极大推动了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室医疗业务的拓展。
在全体医务人员的齐心努力下,科室的发展也开始加速。
为临床打基础科研也要“争第一”
李彦林说,全科所有医护人员不仅在临床医疗方面“争做第一”,在科研教学方面也要努力“争做第一”。业余时间,每位医护人员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学习运动医学科新进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掌握国际、国内的先进理论及技术,使全科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
开科至今仅一年半,运动医学科就积极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及成果申报工作,组织全科医生和护士主动申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奖,申报国家面上项目5项,申报省级面上项目4项,获教育部博士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并获省级奖励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2012年度伍达观教育奖二等奖1项,有1人次获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申报项目3项,课题鉴定项目1项。有4人次到国家级运动医学及学科年会作学术报告,标志着科室运动医学研究部分达到国家先进水平,为医院的科研成果做出了贡献。
科室蓬勃发展的劲头和全体医护人员勤勉向上的风貌,得益于李彦林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室上下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教育,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书写病历、病程记录等基本业务,亲临病房熟悉病人、了解病情,和科室医生一起参与科室各项临床工作。科室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能力,促使他们抓紧完成相关课题的实验工作,撰写毕业论文并发表相关文章,保障研究生能在三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并顺利毕业。开科至今,科室培养的在读研究生共有1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5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共计6名。科室还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设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共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0人次,本科学生带教40余人次,根据医院规定安排科室新进人员轮转并安排专职带教老师。
寓教于学,在科研中培养队伍是运动医学科保持科研活力的秘诀。这些管理办法也让科室逐一收获令人瞩目的成果。2012年9月及2013年5月,科室分别成功举办了2012年度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新技术学习班和2013年度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新技术学习班暨云南省运动医疗会成立大会。2012年11月,由李彦林主编,王福科、何川、王国梁等临床一线医师编写的《实用骨科运动医学注射疗法》正式出版发售,该书被选为昆明医科大学本科选修课教材,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云南省的运动医学诊疗技术。
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努力提升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患者。种种实践表明,在运动医学科,“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切实的行动。李彦林说,未来他们依旧会坚持践行这一理念。
当好科室“领头羊”
提到运动医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科室主任李彦林。作为一名医者,他心中装满了对病人的厚重深情;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团队的发展。
李彦林说,最终将骨科运动医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是因为机缘巧合。1992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的他曾先后在内科和儿科工作过两年。1994年,他进入昆明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本来选择了普外科,结果却被意外地分到了骨科,从此便在这条专业之路上不断学习。2000年,他又获得了华西医科大学骨科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李彦林对骨科“关节镜”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技术创口小、恢复快,而且可以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手术,既节约时间,又能减轻患者痛苦。博士毕业后,李彦林婉拒了国内知名医院的邀请,毅然回到“关节镜”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的云南,率先开展起这一技术,目前为止他已为数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
对于技术的渴望促使李彦林不停地深造学习,这种勤奋也为他积攒下深厚的医学功力。为了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2002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李彦林到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参观学习1个月,并参加亚洲创伤骨科学会及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进修培训中心举办的椎体成形术工作坊学习并获证书。2003年10月13日至2004年1月13日,李彦林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进修学习3个月。2006年,李彦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人才项目,并于2007年9月一2008年9月先后到美国布朗大学附属罗德岛医院及纽约大学附属关节病医院学习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外科,任职客座教授。
为了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李彦林积极主动申请并承担各种科研项目,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获得的研究项目共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干预及调节关节软骨退变的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TGF-D3和BMP-2双基因转染调控BMSCs向软骨分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仿生新材料复合基因增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等项目。
基于以上科研项目,迄今为止李彦林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7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主编《适用骨科运动医学注射技术》,参编《组织工程基础与临床》、《干细胞理论与技术》及《临床特殊检查》3部著作。获云南省科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类三等奖2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
而除了自身的工作,李彦林还是运动医学科的一名管理者。他以身作则,不仅对科室医护人员严格要求,更用自己的率先垂范与人格魅力感染着大家。在患者的口碑中,运动医学科获得的评价是极高的。开科至今他们共收到锦旗8面,拒收红包5次,从未发生过医患纠纷和投诉,病人满意度达98.5%。全科人员每天8点整准时参加科室交班会议,值班医护分别对前一天患者的病情进行汇报并对相关病情分析讨论,科室整体诊疗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李彦林不仅关注科室人员的发展情况,在教学上他也尽心尽责,培养储备人才。他先后参加过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的大课讲授及临床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昆明医学院的教学改革,课前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并融进新知识、新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开放式的临床病例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002年,李彦林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教学奖三等奖,填补了昆医附一院在该奖项上的空白。此外,留学回国后他采用双语教学及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于2007年7月获昆明医学院首届青年教(医)师“双语”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还曾获昆明医学院2008年度伍达观教育基金奖教金二等奖。
谈到未来,李彦林说,运动医学及骨科手术正在向精准化、微创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他希望年轻一代的医生们能够不断学习,尽快掌握新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云南的百姓服务。
一手组建起运动医学科,一手培养起一支富于战斗力的团队。李彦林的付出正收获着回报,对于未来,他也有了更多憧憬。如今,他有了更多同行者,他们组建的“大家庭”正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破浪前行。
专家简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13-02
当今社会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也逐渐从以病人和疾病为中心的纯治疗型模式转变为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型模式。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研究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旨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因此,培养优秀的预防医学人才是我们高校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优秀的预防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对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以往的实习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进行专业生产实习,时间为9周。主要在每年的11月底到次年3月初,这段时间恰逢各单位进行年终总结的时候,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出现场的机会减少,学生只能在这短时间内进行各个科室的轮转,了解其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在学校内进行课题实习,时间为12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文献查阅、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综述和译文的翻译,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最后参加毕业答辩。
以往的毕业实习模式虽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但在这较短的专业实习时间里,学生对疾控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了解不够,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角色转变就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差。若单纯地增加专业实践的时间,又会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调查研究发现: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在学校实践的学生优于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而综合素质培养如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要优于在学校实践的学生[1]。
二、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既能增强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学院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即在疾控中心进行专业实践和课题实习,实习时间为18周。在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安排指导教师2名,学校和实习单位各1人。学校老师和实习基地的老师共同协商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并制订学生的生产实习计划。学校老师每月至少与相关实习单位和学生联系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
经过1年的毕业实习尝试,通过毕业生、基地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信息,新的毕业实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们对前后两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答辩时对综合素质进行了考察。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课题设计、论文写作、文献查阅、计算机操作、实验操作、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综述和译文;综合素质:预防为主的观念、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调查发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两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而在综合素质方面,新模式的学生明显优于以往旧模式的学生。在课题选择和设计方面,在基层单位进行课题实习的学生,其选题内容更接近实际工作,基层单位有很多现存的数据,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新的毕业实习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在工作中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期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时间长达4个半月,熟悉了疾控中心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毕业后工作,对单位的陌生感减少,工作适应期缩短。
2.学校与基层实习单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对大多数高校而言,预防医学的专业老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2],上课内容从理论到理论,实际案例缺乏,学生觉得上课内容枯燥乏味。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业务交流,老师深入了解预防医学基层工作的需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增减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习单位与学校的业务交流,也促进了实习单位科研能力的提高,如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实验、科研现场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双方可以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高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3]。
预防医学实际工作具有季节性、时效性和突发性,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将专业实习与课题实习融为一体,可以在时间和结构上互补,整体专业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在疾控中心的实际工作机会增多;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工作空闲时间,整理现场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实习内容丰富,实现专业实习和课题实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2]。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的实习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学校老师、实习基地老师和学生三者的联系和沟通较少,可能是实习基地离学校太远,交流不便。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如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老师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在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讲座与培训制度,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4];建立工作日志制,定期交换工作日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院老师指导学生选题和制订课题计划时,预先制订正副2套课题方案,并定期检查和总结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3]。
毕业实习是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的中转站,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和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提升医学本科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武媛媛,王金桃,李颖,周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4):357-359.
[2]黄鹏,黄河浪.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55-257.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为世界卫生费用的很小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实行财政体制改革后,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财力,导致地区医疗水平信任度下降,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看病,造成了“相对性”看病难,即优质资源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县区医疗机构不受重视;而到了大医院后,又出现“找专家难”的问题,专家号一号难求,挂到了号也是排队时间长而就诊时间短,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排队挂号、化验、做检查的等待上。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于1917年,百年来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学科奠基人和医学大家,如林巧稚、张孝骞、吴阶平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十三五”纲要中,“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章节纳入。在打造“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国内一流的医学院,一直起到先行者的表率作用,北京协和医学院及附属的各大医院和国内外的广大协和校友们积极求变,在传统医疗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力求打造新的医疗传播和健康服务的新模式,服务于基层、服务于更多的人,并将协和爱国、为民、责任、奉献的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磐安就是协和校友会在即将迎来建校百年时选择服务于基层医疗的新的起点、新的模式,也必将带来新的突破。中国之大,浙江磐安为何是起点,探究内因如下:
浙江省良好的医改外部环境和磐安县先进的卫生医疗服务意识
自2011年底,在全国率先启动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切入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一系列的“组合创新”,让浙江“医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社会民生面临着更多、更高的需求,尤其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2013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正式文件,让“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在这大背景之下,磐安县作为基层县区,在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对接和引进上,是作为县里第一要务去做的。
近两年来,磐安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这项民生事业的发展。自医改启动以来,磐安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的总体要求,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卫生队伍建设,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机制,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深入贯彻落实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形成“首诊在乡镇、大病到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另一个背景就是磐安还是著名的中国药材之乡,县内的“江南药镇”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是浙江唯一以中药材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其中“浙八味特产市场”闻名海内外,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药材市场。磐安境内自然生态优美,被誉为江南生态养生源。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让健康更加不容忽视。
此次协和校友会专家团走进磐安,就是磐安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积极联络,由主要领导决定,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蔚华带领相关部门多次与协和校友会沟通接洽,最终落实专家团赴磐;而且,此次义诊与过往一次性的医疗服务不同,还将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家团校友会商讨进一步合作,提高区域医疗竞争力,造福磐安百姓。今后,根据磐安县当地的医疗需要,将定期有校友会专家到磐安提供医疗帮扶,让山城的百姓,不出远门就可以享受国内顶级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
北京协和医学院“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校训,让协和毕业生牢记在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1919年10月开办八年制医学本科,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据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负责人马超教授介绍:“协和从建校以来一直秉承小规模精品教学的传统特色,招生数量很少,每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国只招收30人,1993年之后才逐步增加到目前的90人,一直是全国招生数量最少、最难考的医学院。学校对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学习成绩优秀(总平均分80分以上),不能超过两门补考,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等等,达不到要求的就算读满8年也拿不到博士学位。因为医学的特殊性,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精心的培养和很高的要求。所以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不仅要成为医术出众的专家,更要做医德高尚的楷模。”
此次协和校友会专家团磐安义诊行,得到了学校方面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由副校长张勤亲自带队,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金永明博士和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务部副部长冯志骏博士负责召集和联络,义诊的专家团成员主要由浙江省级三甲医院的20余名专家组成,他们都是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优秀校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93-0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各行业亟需既精通英语又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的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内各高校各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是为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是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获取更多资料和信息的语言工具。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和文章资料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对其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教师则主要是指导和协助,最早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最先创立,早年主要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应用。随着PBL的飞速发展,该教学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完整的教学模式,由医学延伸到各个学科,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工具,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的延伸和深入的一门课程,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处境却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访谈,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各高校本科招生的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英语重视程度及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虽然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英语,现如今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校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一些本科生,外语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存在很大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专业词汇贫乏,很难做到熟练运用,也很难做到和本专业的结合。
(二)重视程度不够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各高校也意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要求新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必需修满至少12个学分的大学英语课程,且课程性质属于公共必修课。而相比之下,对专业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开设只针对带有“国际”和“世界”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例如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等。大多数学科,包括水产养殖等在内的涉农专业,专业英语都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一般在大三上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忙于做毕业论文、准备考研、找工作、实习等,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不多。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互联系,又是英语教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它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其难度比基础英语要大的多。而此时的学生显然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师资匮乏
国内外针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理想状态下,一堂外语课的学生人数应限制在14人以内,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专业英语对授课老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老师一般须具有国外留学经验。而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老师大多作为科研骨干投身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很少有教师花费大量的心血在教学上。因此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很难开展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活动。
(四)无参考教材
由于开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较少,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可供选择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有限。[4]相关的教材仅有两本,都是由大连水产学院王吉桥教授编著的。一本是1999年出版的《水产养殖英语》,主要以专题形式归纳总结常见词法和专业英语翻译技巧,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介绍,内容也过于陈旧。另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水产英语》,偏重于以海洋湖沼学、水产品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主,篇幅过长,应用性欠佳,不适合作为一般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包括生态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主要学科,同时还涉及海洋技术、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在短期内形成一本系统、规范的教材有一定的难度。[5]因此,教师要自己查阅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五)教学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无参考教材,教师一般以自身较擅长的专业技术概论为教学内容,又加上课时较少,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不够丰富、比较枯燥而抽象。教学方式也很固化单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较少采用基于问题式的学习、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很容易会将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此外,由于师资匮乏,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能采用讲句子、读生词、讲解翻译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PBL教学法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鉴于如上所述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如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PBL教学法的有效实施,以期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当前该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
PBL教学法从以往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其核心内容在于减少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创新性地引入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
(一)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再加上该门课程课时较少、无参考书等因素,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师从查阅资料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学生甚至出现了厌课、厌学、厌师等消极情绪。PBL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索取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理念的一门学科,[6]这是PBL教学法引入的有利条件。在该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PBL教学法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教师对教堂的垄断,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演练,使以往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得以应用,从而提高了专业英语学习趣味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生机,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教材的讲授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课堂上机械的讲授和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提升自己对各种信息的掌握和整合能力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并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熟练掌握,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PBL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四)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前所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了许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有机化学、无机和分析化学、水环境化学、贝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虾蟹类增养殖等。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记下一些所谓的“重点内容”以应付考试,考完试就将知识抛诸脑后。再者,由于知识更新较快,一旦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和老师,会发现有限的知识跟不上该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重新学习掌握新知识。PBL教学法让学生亲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再现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索、总结和概括,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服务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三、结语
目前,由于各高校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足,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也鲜有研究。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虽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或院级限选课),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第一时间了解国外水产养殖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国内新型水产养殖技术的对外推介等,都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技能。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PBL教学法引入到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实践技能。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具有诸多的优势,更能够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登滨,李丽,王正,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在装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
[2]张丽敏.复合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学理论,2009,(29).
[3]魏颖,医学博士生英语教学引入PBL模式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
[4]王迎宾,王征.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5]郝彦菊.《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与考试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6).
[6]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35(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Model in English for Aquaculture Teaching Process
GUO Hui,CAO Yu-tao,TANG Bao-gui
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将之转化为学习技术的动力显然比普通高校更为强烈。谈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环境,校长杨志坚讲道:“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支持服务,网络考试测评,网络管理体系这六网主要内容为支撑,整合专业领域最全面优质的学习资源,支持以‘云教室、云OPAD、云手机、云电视、云桌面’等多终端融合,提供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面授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以及终身学习档案袋、学习成果认证与互换等”。
网络核心课程:海量资源 多种终端
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核心课程。课程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相关知识点链接、形成性考试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方便学习者基于网络学习。同时,以知识点为单位,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增强其实时性和实用性。围绕不同专业教育领域开发各类非学历教育课程,通过直接引入、再加工、购买、合作等方式整合社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目前学校还将开发3000门以上的微课程,每门课只有5分钟,而多个微课聚合在一起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一门大专业课。比如讲茶文化,可以开发出50门微课程,分别介绍红茶、绿茶、岩茶等不同种类茶的知识。
当下,国内外高校陆续推出网络公开课,国家开放大学也推出了“iTunes U”网络公开课,成为内地少数开通iTunes U的高校之一。首批推出30余门免费课程,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国内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者提供语音学习、汉字学习、从零起点到中级的语言课程和中国文化欣赏课程。课程日下载量近千个,下载量最多的是中级汉语、幸福的能力、易捷汉语和声乐学习发声三要素。国外访问量近三成。在苹果iTunes U收藏排名中,幸福的能力和发声三要素上线第一天就已经排在第12位和第23位。公众可通过苹果iTunes U App自由下载或订阅这些教学资源。
网络教师团队:名师荟萃 线上互动
网络教师团队是建设网上核心课程、实施网上教学、开展网上教研的团队。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为单位,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助学和促学活动。聘请著名专家教授、行家里手、一线技术专家,遴选开放大学系统的优秀教师和专职教师分别担任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和辅导教师,建立三级梯队协同工作机制。同时,开设网络教师空间,方便教师在线开展教学事务管理、团队交流协作和课程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胡吉成就是使用新技术的达人,他认为网络学习会让人有疏离感,隔膜感,需要老师尽可能还原现实教学的感受。他的方法是利用各种新技术丰富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交流,同时也让网络学习变得更有趣。
该唱歌就唱歌、想写诗就写诗,在胡吉成的课程论坛里,态度最热情的首先要数老师自己,他千方百计营造课堂气氛,即使学生问的是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冷嘲热讽,而是耐心说明,“你得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注视着他、关心着他、等候着他,自己面对的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认真负责的老师。”在胡吉成看来,远程教育中,老师提供的支持服务不仅仅只是学习支持,也应该包括情感支持。
网络学习空间:以人为本 乐学致用
网络学习空间以学生基于网络学习为主线,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内容涵盖学习全部过程。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课程超市、公告、作业、测试练习、虚拟实验、辅导答疑、学习进度、毕业论文、查询成绩、缴费、预约考试等功能,同时,提供网上校园新闻信息、好友交流、社区交流、公共资源和咨询帮助等个性化服务。
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学生的网上学习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管理和共享学习与活动的知识经验,支持学生利用PC、电视、手机、PAD等不同终端学习的无缝接入。空间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各类社会学习资源库连通,与学分银行对接,成为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桥梁。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学习档案,保存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贡献和分享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管理;提供各种校园生活信息和服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校园活动,体验休闲娱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校园文化氛围。
国家开放大学直属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宋来伟,他在2009年创业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为了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反复比较后最后选择了开放教育。宋来伟一开始也有些难以接受先在网上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的教学模式,但后来,他越来越喜欢电大这种网络学习+线下面授的方式,尤其是线下的面授让他受益匪浅,“2009年秋天,老师改进了教学方式,在市场营销课上,老师让我们以某一理论为基础,就某个案例展开课堂辩论,去体会当事者的立场和心态。”
宋来伟说,自己上学不只图个文凭,更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由于同学都来自各行各业,“小的18岁,大的50多岁”,身为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的宋来伟也在学习中扩充了人脉,了解到其他行业的最新动态,“因为我在创业,有门课老师特意留了2堂课时间让我上台给同学讲我在注册公司、管理公司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
2012年春,宋来伟顺利毕业,紧接着他又报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成为中央电大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之后的第一批学生。宋来伟发现,学校提供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专科毕业后,我上学校主页去看,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课程视频我以前都没上过。”
网络支持服务:随时随地 立体覆盖
网络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机构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服务。它包括以课程教学过程为主的学术服务和以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学生工作为主的非学术服务,其中学术服务主要由网络教师团队来完成。以课程教学班为基本组织形式,实施学术服务;以学习中心行政班为管理形式,实施管理和事务;以远程接待中心为重点,实施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内容,实施学生工作,逐步构建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支持服务体系。
学校正在建设覆盖全国各分部、地方学院(行业分院)、学习中心的,基于网络(电话、互联网)的,一站式、一体化的,一线坐席、远端坐席、专家坐席相结合的“云呼叫”远程接待中心,为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信息查询、选课指导、咨询服务、投诉受理、服务定制、辅导答疑、过程跟踪、技术支持等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远程接待服务,解决师生和社会咨询者的各种疑惑和问题,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同时,开展网上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学生活动、奖(助)学金、评优评先、学生社团等学生服务工作,形成虚拟学习社区。
网络考试考核:多种评价 多元需求
学校以远程教育学习评价理论为基础,以适应成人学习特点为依据,发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优势,集成开发支撑各种评价方式、方法的,把学习评价嵌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知识性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有机地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效地结合,线上、线下评价有效结合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时间弹性化,评价空间个性化。
根据在职成人学习特点,学校改变传统“一考定评”的评价模式,探索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终结性评价和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学习评价模式,加大形成性考试比重,降低终结性考试比重,加强知识技能的应用评价。推进数字化试题库建设,支持随学随考、预约考试。创新评价方式,学习测评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适应多样性、多元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网络教学管理:立体覆盖 高效管理
国家开放大学将创建全方位立体式教学管理体系,支撑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分部、地方学院(行业分院)、学习中心以及联盟合作机构基于网络开展教学、教务、评估等的全员、全程管理和服务,实现网上招生管理、专业(证书)课程体系和毕业规则管理、教学安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认证、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评估管理等核心功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教学管理,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详尽数据,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应与收付费管理,学习资源管理、数字图书馆管理、科研管理等无缝衔接,能够支持与普通高校、社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成果和学分互认的学分银行。
网络教学与教学管理将为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办学模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