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融资研究论文

融资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融资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融资研究论文

篇1

非正式融资活动近年来十分发达。这种未得到监管部门认可的金融活动之所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资金需求。正因为非正式融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专门为民营经济服务、填补资金供求市场空白的,这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一)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和面临的融资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1年,中国大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已达2433万户,私营企业近203万户,民私营企业共创产值19637亿元,占当年GDP比重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744亿元,占全年消费品零售额的47%,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42万人,占当年下岗职工就业比重的63%。从业人员共计7474万人,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31%强。这组数字表明,民营经济早已摆脱了“补充”地位,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尽管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然而一直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和正式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资金市场,都未能为民营企业留出足够的融资空间。据典型调查,约有8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它们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9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是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的。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构成(上市公司除外)中,自有资金约占65%;民间借贷及商业信用占25%左右;向银行贷款仅占10%,在正式资本市场融资则几乎为零。

(二)非正式融资活动的主要方式

基于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始终十分活跃,成为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企业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尽管监管部门一再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民间“乱集资”活动严加取缔,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归纳起来,民间融资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民间借贷。尽管金融监管部门控制严格,但民间借贷市场不仅一直没有停止活动反而十分活跃,成为非正式融资活动的主要方式。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高出银行贷款利率1倍以上的利率水平,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二是拖欠货款。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下游企业拖欠上游企业货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货款来周转资金。三是私募股本。即在企业设立时,采用在职工中私下募集股份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四是通过典当行抵押获得资金。五是企业互保加债转股。即被担保方将企业股权作为反担保品抵押给担保方,一旦被担保方无力还债需要担保企业代偿时,担保方对被担保企业的债权即转为股权。随着民间融资活动的发展,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地下(或半地下)钱庄和中介人,成为民间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

(三)非正式融资活动的问题

由于缺乏规范,非正式融资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第一,融资成本过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本来经营体质就比较脆弱,而非正式融资的利率高出正式融资体制1倍以上,由此进一步加大了经营风险。由于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担保方面费用同样很高。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无论是直接上市还是在经过复杂的运作之后通过买壳或者借壳上市,上市的成本都极为昂贵,致使中小企业无法问津。

第二,形成不规范、高风险的投资市场。在短期资金市场,由于投资风险过大,民间借贷大多是靠血缘或地缘关系维系的,交易双方若无亲友、雇佣、业务往来等关系多难以成交。在资本市场,由于非上市公司的股份难以流通,于是出现大量私下交易,造成“黄牛党”盛行。西安、成都、海南、济南、上海等地均曾兴起过股票私下交易的热潮。某省仅50个从证券交易中心摘牌的企业股权托管收入1年就可达3000万,折合年交易量5亿—6亿股。这种私下交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股权流通的客观需要,但也产生了大量的“原始股骗局”,一些公司联手做庄,使众多投资者被深深套牢。

第三,影响企业的信用。依靠拖欠货款来周转资金的融资方式不仅会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有企业反映,货款拖欠短的几个月,长的可达1年以上。据有关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5%以上。

第四,部分地下钱庄、典当行被不法分子利用,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出现了不少月息高达30%以上,少量贷款“蚂蚁滚成大象”,将贷款人敲骨吸髓、倾家荡产的事例,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需要重新认识非正式融资活动

(一)非法集资活动何以禁而不止

根据国务院1998年《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的定义,所谓乱集资是指任何未经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集资活动,包括擅自以还本付息或支付股息、红利方式筹资、以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为名变相筹集股份等等。按此定义,上述各种民间融资活动大多可以被列入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也多次遭到有关部门的禁止。但是这种禁止工作并未收到政府期望的效果,查禁的风声一过,民间融资活动仍十分盛行。

民间“非法集资”活动的禁而不止,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金融体系缺陷造成的。首先,有需求就会产生供给,由于现有融资渠道不足以为众多的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民间融资活动具有相当的合理成分。加上民营企业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又至关重要,因此地方政府对大量“非法集资”活动必然会采取非常宽容甚至庇护的态度,使得中央监管部门难以实施查禁工作。时至今日,连中央监管部门也不得不对规模庞大的非正式融资市场采取默许的态度。其次,以是否获得“政府批准”来鉴别“合法集资”和“非法集资”这一标准本身就不够科学。政府有多级,应由哪一级政府承担审批的职能和责任?如果集中到中央政府,面对大量民间的投融资需求显然力有不逮;如果分散至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作用下这种审批不仅会流于形式,还可能增加大量设租机会。

从“乱集资”的不良后果来看,主要是因集资者无法归还本息而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破坏了金融局势的稳定。例如某市的非法集资案中,市政府为清退集资企业的债务被迫向中央政府举债10亿元。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些典型的乱集资案就会发现,如果没有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和政府信用为集资者提供保护,非法集资活动本不会产生令人吃惊的集资数额和巨大的社会影响。温州等地区的实践证明,真正由民间主体从事的融资活动因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较高的投资效率,反而有利于金融的稳定。(二)非正式融资活动并非中国所独有

我们的考察表明,凡是存在严重金融压制的国家(或地区),由于正式金融体系难以满足经济活动的要求,都会出现大量的非正式金融活动甚至非正式金融组织。例如台湾民间借贷占全部金融活动的比重曾长期保持在20%以上,占间接融资的比重则高达35%以上。日本的民间借贷也十分常见,借贷机构为解决资信度低、缺少抵押品的企业和个人的融资困难,还设计了非常便捷的服务方式。即便在一些欧洲的发达国家,非正式金融活动也普遍存在,有的国家的政府甚至鼓励投资者在非正式市场进行投资活动(如在投资者购买未上市公司股票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

另一方面,如果说非正式金融活动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那么正式金融活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实际上更为严重。四大国有银行在剥离了1.4万亿不良资产(其中大多已无法收回)之后,账面上仍拥有3万余亿的不良资产,两者合计总额达到4.6万亿之多。这些金融风险之所以没有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只不过是因为国家信誉给予了支持。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实中大量存在的“非法集资”活动是现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狭小、缺少层次和行政垄断的必然结果。由于金融市场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需求,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自己创造市场,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之外从事投融资活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不足900美元、有着9亿农村人口、4亿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量地方性中小企业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正式金融体系未能有效地解决这类企业的融资问题之前,非正式金融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之应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利弊权衡之下,保留一定程度的非正式金融可能是有益的,因为这类活动的存在可以改善资金分配状况,汇聚社会的闲散资金用于经济活动。台湾经验证明,在政府对民间借贷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下,民间借贷反而可以提高资金分配效率并增加整个社会的可使用资金。国外经验表明,只有当正式金融体系发展到相当程度、金融压制被充分解除之后,非正式金融活动才会缩小到无足轻重的程度。因此,当前需要做的,一是积极发展正式金融体系,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二是对非正式金融活动进行解析,保留其合理成分,抑制和打击不合理成分。惟此,才有可能使非正式金融活动既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积极作用,又不至于影响金融大局并逐渐走向萎缩。

三、有关政策建议

实践表明,对“乱集资”一律加以禁止是不可行的,真正应该加以严格禁止和查处的,一是不法分子进行的金融诈骗活动,二是政府官员参与企业集资。对于民间主体进行的融资活动,与其简单地禁止,还不如对其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将部分条件较好的机构纳入正式金融体系加以规范,严格监管其信用度、风险控制能力和还债能力;对于还不宜纳入正式金融体系的,只要不涉及违法活动,则允许其适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缩小非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制定的法规中有关非法“乱集资”的定义已经过时,不仅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变动的需要,在管理操作上也难以实施,需要加以修正。修正的重点是:

第一,对非法融资活动给出准确定义,明确禁止从事融资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例如,无真实借贷背景、以诈取他人钱财为目的、收取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的高利息、对抵押品提出不当要求等借贷活动均应为法律所禁止。

第二,明确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凭借行政权力或地位为借贷活动提供有形或无形的担保。

第三,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的处罚标准和办法。

(二)改“堵”为“疏”,吸收民间资本,将部分资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城乡信用社改造为民营银行

这里所说的民营银行,指的是由私人资本出资、控股、经营的银行。这类银行的雏形已经出现,典型代表是沿海发达地区一些由私人资本控制的城市信用社,如浙江台州的银座和泰隆城市信用社。尽管这两家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并不算高,人均存款、贷款尚低于工行、中行。但由于其特殊的经营模式(大量客户经理利用本身的人际关系和亲和力随时掌握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诚信度)符合个私经济分散、跨越行业多、经营变化快等经营特点,较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昂交易成本和风险的问题,客户从申请贷款到资金入户,快的几分钟就可以实现,同时信贷资产质量优良,不良贷款比率小于3%。现实证明,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信用社用民间资本进行改造是具有可行性的,这种改造也有助于将部分地下、半地下的私人钱庄纳入监管范围。

但是,发展中小民营银行也要高度注意防范金融风险。2001年下半年银座、泰隆两家信用社发生的挤兑风潮表明,尽管这些小银行的资产质量非常优良,但由于其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过低,一旦出现挤兑就会使优势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还得要靠政府出面帮助解救。长此以往,如果形成中小民营银行也不能倒闭的思维定式,一出问题就由政府出面买单,民营银行非但不能减少政府干预,还会滋生的不良环境。为此,要建立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建立一套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机制,让符合条件的银行进来,经营不善的倒闭或者被兼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充分竞争。

另一方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尽管具有很强的产权约束,但是由于银行业所具有的杠杆特点,民营银行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需要有关部门建立起一整套监管措施。例如制定严格的出资人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资信标准,设立档案并定期审查,防止资信不良、有劣迹和黑社会背景的人员进入银行业;严格审查和禁止股东的过多分红和抽逃资本金情况,防止因银行股东的利益冲动而引致银行短期行为;设置资本金分类标准,限制地方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范围等等。

篇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社会巨额财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本文就对中小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作探讨与分析。

一、应收帐款融资

(一)应收帐款融资定义和方式

应收帐款融资定义:应收帐款数额较大,造成现金短缺,可以进行抵押或出售来融通资金,即进行应收帐款的融通,使企业及时获取现金,解决生产经营之急需。

应收帐款融资的两种具体方式:

1.应收帐款抵押。是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贷款人不仅拥有应收帐款的受偿权,而且还行使追索权当未如期偿还应收帐款时,以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从银行贷款的公司必须负担因此发生的损失。

2.应收帐款让售。是指借款人将其所拥有的应收帐款卖给贷款人,并且当借款人的客户未能支付应收帐款时,贷款人不能对借款人行使追索权,而要自行负担损失。

(二)应收帐款融资成本和优点

应收帐款成本有:

1.机会成本。企业赊销意味着企业不能及时回收货款,本可用于其他投资并获得收益,便产生了机会成本。

2.管理费用。客户信誉调查费、帐户记录和保管费用、催收费用、收帐费用、收集信息等其他费用构成了管理费用。

3.坏帐成本。随规模而成正比例增长的坏帐损失,成为最大风险。

应收帐款融资的优点:

1.改善资产负债率。企业既可获得资金又不增加负债,用所获得资金来加快发展。

2.具有非常高的弹性,当销货额增加,可将大量的购货发票直接自动的转化为资金。

3.成本相对较低。以应收帐款作为担保品,良好的客户的信用状况,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取贷款。

4.融资时间短、效率高。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成本较低而效率较高的专业信用审核服务提高了效率。

5.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决策科学化。必须从财务,会计,生产营销和人事等各个方面完善管理,以良好的信誉和资信为其融资创造条件。

(三)应收账款融资的环境建设

1.建立企业的商业信用

卖方企业在给予购买方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对方的资信,要使应收帐款有收回的足够保证。商业信用的建立,根本上要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2.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

我国商业银行需完善银行信用,一是应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银行间竞争;二是加强银行高管人员的资格审查,带动和提高金融界的信誉;三是建立信用制度,改善金融秩序;四是加大金融立法,加强行业自律。

3.建立应收账款融通公司

融通公司根据信用部门对各企业、银行每一笔业务的信用评价,考虑风险与收益,决定是否接受企业申请。

4.建立资信评级机构

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必须调查买方资信和卖方资信,以降低信用风险。

5.加强应收账款法律体系建设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都得靠法律规范来重建和维持,融通公司的风险要依靠保险法来分摊。

二、融资租赁

(一)融资租赁定义和主要特征

融资租赁定义: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提出的规格及所同意的条款,并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合同,以支付租金为条件,使承租方取得所需工厂、资本货物及其他设备的一种交易方式。

融资租赁主要特征:

1.资金运动与实物运动相结合

以商品形态和资金相结合是融资租赁的主要特点。租赁公司不是向企业直接贷款,而是代用户购入机器设备,以融物代替融资。

2.两权分离及最终转让所有权

在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只发生使用权的让渡;租期届满处理方式有三种:退回、续租、留购。

3.分期支付租金,超前获得使用价值

合同一经生效,承租人就获得设备的使用权,以而使承租人获得利益。需要支付的租金,则在租赁期内分期偿付。

4.兼有贸易、投资功能

融资租赁是将借钱和借物融合起来,具有融资和贸易的双重特征。租赁公司通过实物的所有权把握了资金的使用方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种有吸引力的投资手段。

(二)融资租赁主要作用

1.融资程序简单

融资租赁方式由项目自身所产生的效益偿还,资金提供者只保留对项目的有限权益,信用审查手续简便。

2.拓展融通渠道,降低资金成本

较早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投入生产,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租金有的可以打入成本而免税,从而降低融资成本。3.防止设备陈旧老化

承租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短租还是长租、承购还是退还等做出有利的选择,从而防止设备陈旧老化,避免设备闲置。

4.避免通货膨胀损失,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在通货膨胀时设备的价格必然不断上涨,而融资租赁的租金一般是不变的,,从而避免贬值带来的汇率风险。采用固定利率的合同而言,可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

5.表外融资不影响企业资信状况

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

(三)融资租赁风险管理

租赁经营过程中各种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处理,贯穿于签订租赁合同、订货、运输、收取租金以至内部的经营管理等环节。

1.经营风险管理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管理因素而造成的对当事人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对承租方而言,主要表现为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发生延付或不付租金的行为。在签合同前,要对项目进行细致、科学的咨询和调研,规定约束条件和责任条件,将风险降到最低。

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反映租赁双方各自承担的因对方不能按时履行合同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出租方不能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地提供租赁标的物,影响承租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承租方在技术谈判和设备检验中,做到周详、全面的了解。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和需求的变动,使租赁物件预计的经济效益和残值收益不能实现的风险。承租人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做好同类产品的调查与预测。

4.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包括风灾、水灾、雷击、地震等。除了设法进行预防和抢救外,对此风险还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不同险别的财产险。

三、杠杆收购融资

(一)杠杆收购融资含义及基本特征

杠杆收购,是指主要通过负债融资来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从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以被并购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85%~90%,其他分为自有资金。

杠杆收购融资基本特征:

1.收购公司用于收购的自由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0%~15%。

2.收购公司的绝大部分收购资金为借贷而来。

3.目标公司实际上将最终支付它的售价。

4.收购公司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自有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

(二)杠杆收购融资重要作用

1.开辟了新的融资方式

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用以收购目标企业。

2.收购方只承担有限的财务风险

债务融资引起的债务偿付由目标公司承担。收购方除投资非常有限的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的义务。

3.有利于增强收购方的获利能力

一方面,收购者可以通过杠杆收购取得利益;另一方利用杠杆收购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资产增值。

(三)杠杆收购融资风险控制

1.经营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是收购公司无法赚取足够的收入去支付债务利息及其他现金债务的风险。收购公司须有长期发展计划、很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良好的产品结构。

2.市场风险控制

市场风险指收购后公司没有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低。收购方须对产品作深入的市场调研,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来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3.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指收购方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收购方需注意在偿还收购负债期间,没有大的资金进行改造。产品应有较为稳固的市场,使收购完成后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

结语:每个中小企业从创立就面临融资,融资将贯穿企业成立、成长、发展和成熟各个阶段。通常应收帐款融资应用于企业成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扩张生产规模采用融资租赁,杠杆收购融资是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扩张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核心。企业应根据内部经营管理条件和市场竞争情况相结合采用应收帐款融资、融资租赁和杠杆收购融资。企业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融资活动,企业的每一次成功的融资活动,都会促进企业上一个台阶,而企业的每一次的跳跃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成功的融资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对外经济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克华,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吴慎之,银行信贷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王庆成,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5]周升业,王广谦,金融市场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6]王铁军,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7]朱宝宪,公司并购与重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篇3

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的衔接都要通过仓储来实现。仓储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物流企业竞争激烈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提高仓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是仓储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

一、仓储融资服务的产生

商品从原材料供应、成品制造直到最终消费者,这个供应链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量的库存。但是,库存及一定帐期的结算方式占用了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可能陷入流动资金短缺的困境,面临现金流断流的威胁。这种资金不足的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更加明显,往往成为制约这类企业发展的瓶颈。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失,使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了利用存货融资的需求。仓储企业成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融资活动的“粘结剂”。于是,仓储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并得以快速发展。

二、仓储融资服务的优势——“三方多赢”

1.仓储融资服务为企业带来了融资便利

仓储融资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作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很难从银行通过固产质押物获得贷款。而在仓储融资模式下,企业支付给仓储企业的费用仅在银行贷款利率基础上上升0.3-0.5个百分点,融资成本还不到典当借款的五分之一。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经营融资问题,使之获取更多的流动资金,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对于仓储企业来说,开展仓储融资服务收益良多

仓储企业通过与银行合作,监管客户在银行质押贷款的商品,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去,有利于仓储物流企业的业务整合,同时也加强了与银行之间的同盟关系。仓储企业通过融资服务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自身物流服务的附加值,既增加了利润来源,又可以稳定和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突出其竞争优势。

3.对于银行来说,仓储融资服务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风险相对较低

银行通过仓储融资服务可以扩大和稳固其客户群,树立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来源。银行在质押贷款业务中,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库存商品信息和可靠的质押物监管服务,由此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降低质押物评估过程及其由此产生的费用。

因此,仓储融资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方便企业融资的同时,更保证了仓储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利益,能在中小企业、银行和仓储企业三者之间形成多赢局面,使参与各方受益,因而这项服务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仓储融资服务的模式

1.仓单质押融资

仓单质押融资是一项新型的融资业务,是指银行接受企业以在生产或流通领域有较强变现能力、价格相对稳定的通用商品作为质押发放的授信业务。中小企业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商业银行指定的仓储企业仓库,并以仓储企业出具的仓单在商业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中小企业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仓单质押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国内大的物流公司如中远、中储等与深发行、广发行合作开展的仓储融资业务都开展得如火如茶。如中储自2001年开展此项业务以来,2006年利用仓单质押业务为企业融资达70亿元。

2.保兑仓融资

保兑仓是指以商业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商业银行控制货权,仓储企业或卖方(供应商)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的金额部分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买方(中小企业)缴纳保证金,申请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并取得提货权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该业务既包含了仓储企业受托保管货物的职责,又增加了仓储企业担保回购货物的中介保证职责。

3.产成品质押贷款业务

在仓单质押业务进行过程中,能否有效地降低客户的质押成本,是关系到该项业务能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信誉较好、企业净资产高、生产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广阔、产品质量好、变现能力强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新的资金需求时,其成品质押对银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基于该类型企业的特点,可选择在货主企业内部的仓库对产成品进行质押监管,这样就可大大降低货主企业的融资成本,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四、仓储融资服务的保障措施

1.利益相关方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仓储融资服务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作为融资服务的中介,仓储企业必须防范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选择客户要谨慎,要考察其业务能力、业务量及货物来源的合法性,防止客户选择不当带来的资信风险;选择合适的质押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防止质押物因质押期间的巨大变化带来价格和质量风险。

2.仓储企业与中小企业、银行应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仓储融资服务过程中,通过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资料收集、客户档案管理、客户信用等级分类及信用额度稽核等措施,仓储企业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仓储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更好地取得金融机构的信用,有效地提高仓储融资服务的效率。

3.仓储企业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先进的仓储设施,直接影响到货物查验的速度和成本,影响仓库的储存、加工、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先进的网络化技术和仓储管理技术的应用,将会节约更多的时间、资源,减少流通损耗,降低库存压力。要加大力度建立仓储信息系统,及时掌握仓储市场信息,提高仓储的利用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仓储信息流畅、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永娟.现代物流解决方案[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林自葵.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1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应收账款拖欠严重

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约有80%的企业采取了赊销的方法,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1.2资金使用效率低

在赊销方式中,企业物资的流动与资金流动是不一致的,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不能同步收回而销售收入却已得到确认,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销售收入,势必导致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损益产生,迫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企业还要用流动资金垫付股东年度分红。

1.3信用管理部门角色定位不明确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都有其弊端。财务部门兼管信用管理,将财务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视作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不齐全。实际上财务部门的控制更多的是事后控制,并不能承担信用管理部门的全部职责。销售部门兼管信用管理缺点更明显,销售部门以追求高额销售量为第一目标,为完成销售业绩而对赊销风险置若罔闻。

1.4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及实际价值难以认定

据笔者调查,银行目前开办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最担心的问题是难以认定对应收账款项下交易的真实性及应收账款的实际价值。银行普通认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多数不够健全,缺乏规范的应收账款确认方式,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实际价值难以进行认证,而且企业的贸易伙伴往往多数处于异地,对这些异地应收账款情况的了解更加困难。

1.5难以了解应收账款债务人信用情况

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与土地、房产或存单存折相比较,把握度和可控度较弱,不但需要考虑抵质押人自身的财务和信用状况,还需考虑到形成应收账款的上下游客户资信情况。如何全面获取债务人的资信情况一直是银行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获得商业信用,一些客户伪造资信资料,客户进行有意的欺诈行为,而企业缺乏科学的客户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客户的档案不完整,企业的信用决策和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2我国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的现实意义

当前,企业如何将应收账款及时回收,已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获得更为理想的资本结构

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企业能够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取得现金资产,为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且,如果采取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模式,保理商将买断企业应收账款,收款风险大大降低,并且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应收账款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负债并没有任何变化,更有利于财务结构的优化。

2.2提高偿债能力

企业通过转让应收账款,既融通了资金又避免了风险,且无需增加企业负债,还可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减少信用调查及应收账款收款的开支,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有助于国企走出困境。

2.3降低融资成本

应收账款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一是咨询成本;二是折扣成本;三是纳税成本。有资料显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体系收取的总费用率比其他融资方式的费用率低好几个基点。而且应收账款证券化通过成熟的交易机构和资产重组、风险融资、信用增级等安排,改善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条件,使证券发行人能以高于或等于面值的价格出售证券,加上支付的利率较低,企业融资成本也必然大幅度降低。尤其在进行大额筹资时,应收账款证券化通常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

2.4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应收账款融资的本质是以应收账款的回笼资金作为信贷资金的第一还款来源,其信用基础是借款企业商业信用与买家商业信用的高度融合。应收账款融资行为的广泛开展,不仅能够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更能够把商业信用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到新的层次,有利于诚信、守法的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更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3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选择

3.1应收账款抵押融资

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是企业以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财务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取得借款。一般由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出让方)开出载有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的条款和票据,然后在规定的期限从贷款机构在账款限额内取得现金。如果出让人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则贷款机构有权行使应收账款的收款权来偿还票据本金及其他费用。由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应收账款账龄等因素使应收账款回收具有相当的风险,因此借款限额通常是应收账款额的60%至90%。作为抵押贷款的应收账款,既可以由借款人收取,也可以由贷款人收取,但一般情况下,往往不通知债务人,而由借款人继续收取。

为了明确借贷双方的责任,应签订有关协议,明确如下问题:(1)借款人的借款偿还期限、偿还方式、利率及表明到期如数清偿本息的说明。(2)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抵押担保借款的追索权,即一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收回的数额不足以偿还放款的本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权向借款人索赔的权利。(3)对借款人逾期利息与逾期违约金的规定。(4)借款人对担保品拥有所有权的说明。此外,出借人还应鉴定应收账款的价值,剔除一些账龄长,已成死账的应收账款,以便正确计算担保价值。

3.2应收账款让售融资

(1)国际保理。

保理业务(Factoring)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保理业务是指卖方(出口商)将其应收账款打包出售给保理商,由保理商负责应收账款催收的一项金融服务。随着我国保理市场的不断成熟,保理业务功能的进一步开发,面对我国众多出口生产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研究保理业务供应链前置创新,解决能够取得国际定单却无法组织或扩大生产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具备了新的现实条件。供应链前置的研究就是把保理从传统功能下延伸至供应链前端,从而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作为一条并行的完整资金链保障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据2003年FCI年报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结算额仅为240百万欧元,仅占全球国际保理总额的0.503%,约占我国同期出口额的0.068%。可见,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此外,其分布也不平衡。国内尤其是西部的许多地区,国际保理业务仍然不为商业银行和进出口企业所熟悉。这一状况是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使用日渐减少,赊销记账交易使用不断增多的潮流相悖的。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保理业务正迅速地成为外资银行抢占中国金融市场的极具竞争力的“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以填补产品空白和改善服务中的不足,已成为当务之急。

(2)福费廷。

福费廷融资是企业已经承兑、担保的远期票据向银行和福费廷公司申请贴现、或者说是银行或福费廷公司以无追索权的方式为企业贴现远期票据。其与票据贴现融资的区别在于,票据贴现融资的依据是短期票据,贴现银行对贴现申请人有追索权;福费廷融资的依据是远期票据(包括远期汇票和本票),贴现银行或福费廷公司对贴现申请人无追索权。福费廷融资与保付融资的区别在于,福费廷融资的期限比保付融资的期限长;福费廷的金融服务比较单一、无连续性,保付的金融服务比较复杂、具有连续性。

3.3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

应收账款证券化,即企业将应收账款汇集后出售给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注入SPV的资产池。经过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后,SPV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发起人筹到资金、投资人取得回报的目的。特设机构SPV是专门为资产证券化设立的特殊实体。它可以是由证券化发起人设立的一个附属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专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机构,设立的形式可以是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或其他独立法人实体。

目前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企业逐渐增加,比如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于2000年3月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000万美金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在国内企业中首创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先例,为中国企业直接进入国际高层次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

在我国,应收账款融资的顺利开展,还需各方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洁华.应收账款融资:开辟企业融资新渠道[J].浙江金融,2007,(3).

篇5

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概况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并且它具有重要性、长期性和普遍性三方面的特征。首先,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重要性,资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资金和人体血液在重要性、“发病机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十分相似,因此资金对企业来说不可或缺。其次,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长期性,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内部扩张的冲动,将使其在资金筹措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资金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在融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企业,当协助该企业完成一笔融资后,企业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筹措新的资金。最后,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具有普遍性,即不管何种类型的企业,不管任何规模的企业,或早或晚,都存在资金问题。另外,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表现形式很多,不存在这种形式的问题,就存在那种形式的问题,资金短缺是资金问题的典型形式和表象。究竟有多少企业面临资金问题,不妨借鉴英国理查德•科克著名的80/20定律,其核心观点包括:绝大多数的结果,只来自极少部分的原因;80%的结果由20%的原因导致;80%的销售量是由20%的客户带来的;80%的邮件只会发给地址簿中不足20%的联系人;80%的交通事故是由不足20%的司机造成的。

本文认为,80/20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在目前所有中小企业中,80%左右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20%的中小企业暂时不存在融资难问题;企业融资不成功,80%是企业内部原因,20%是企业外部原因;在所有融资不成功的企业中,有80%是因为短期内不具备融资条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只有20%的企业有可能短期内融资成功;在20%有可能融资成功的企业中,仅仅有不到20%(总数的3.2%:16%×20%=3.2%)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短期内能够成功,其余80%需要进行内外部资源整合后才能融资成功,如图1所示。根据2005年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等单位组织的“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统计结果: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比例高达76.35%,属于阻碍企业发展的第一障碍。

企业信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在该体系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融资次序理论,即企业融资选择总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总是先债务融资、后权益融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融资的基础。该融资次序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信用等级逐步提升的过程。当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很弱时,它们往往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主要依靠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以内源融资以及有限的民间借贷等非银行渠道为主。随着企业信用的逐步建立,公司规模和实力的增强以及公司治理的进一步规范,企业逐渐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同,可获得中短期银行贷款以及民营机构贷款。

而外源融资一旦发生,就涉及到企业的负债和信用能力问题,只有当企业的负债与其信用能力相符时,企业才能在融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信誉,才能获得更多融资来源并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当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后,便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此时可以获得更为充足的银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可以公开发行债券融资甚至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而成为上市公司。所以企业信用能力的提升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或者说,企业信用缺失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所在。

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获得银行信任并及时取得“关系型”贷款

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决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更能把握市场动态,对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调整自身经营,及时捕捉有利商机。但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且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导致中小企业大部分时间里只能看着商机转瞬即逝。因此,对于掌握了商机的企业来讲,拥有资金就等于拥有未来的收益。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那么银行在提供贷款时风险就会降低,并且对于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银行可以简化贷前审查程序,从而降低银行成本,进一步银行就有能力、有意愿按照较低的利率,及时、方便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与交易型贷款相对应,后者在对企业财务指标(“硬”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前者则一般基于良好的银企关系所产生的“软”信息作出。一般认为,中小企业在交易型贷款方面相对于大企业存在明显的劣势,但在关系型贷款方面却可以获得极大的便利(田晓霞,2004)。这样,企业在贷款上取得了优惠,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同时由于及时获得贷款,从而能把握商机,获得收益。

(二)有利于降低融资交易成本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而2007年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为7.47%,因此贷款利率最高可达29.88%。同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也有自身的难处,因为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具有金额小、笔数多、时间紧等特点,银行的固定成本不变而经营规模大大减小,因此,银行贷款的交易成本是上升的。统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是对大企业成本的5倍。所以,贷款手续复杂、审批程序严格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自然缺乏积极性。

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和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银企双方的困难。企业信用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提高,从而企业的融资比较优势得到了改善,银行对企业的信任也随之增加,此时银行可以酌情简化贷款手续,从而帮助企业节约交易成本。

(三)有利于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中小企业经营的高风险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降低,是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主要原因。但是通过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则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的可信度,从而达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目的。企业信用是有价值的,在企业建立了一定的信用之后,企业在违约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对违约收益与信用受损所带来的利益流失进行比较,这样为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增加了一层保护网;另外,企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不对称具有替代作用,对自身信用差的企业,若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此时银行只能提高贷款利率,这样反而增加了贷款风险,而对信用优良的企业,银行相信企业有能力、有意愿在未来按时还款,不必刻意提高贷款利率以保证贷出资金的安全,从而降低了贷款风险。

(四)有利于形成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篇6

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不但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共同目标,也是长久以来金融理论研究的焦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发表了《资金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这一著名论文,指出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当公司税和个人税不存在时,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即MM定理)。此后,金融学家们纷纷放宽MM定理中过于简化的理论假设,尝试从破产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也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世界中,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以及经营风险等因素对于资本结构的决定有着重要影响。

而布罗姆(Browne,F.X,1994)和兰杰(Rajan,R.G,1995)等人对各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比较研究更是极大地拓展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内涵,人们逐渐认识到:资本结构不仅是公司自身的决策问题,而且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体系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等外部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过度负债的不合理资本结构越来越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障碍,并因而成为许多国企改制上市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最根本的政策动因。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以及政策环境和管理动机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分析

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历年财务报告。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来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的总体状况。

一、资产负债比率水平偏低

本文根据1996、1997、1998和1999年这四年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上市公司历年的资产负债率,并和全国5000家工业生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比较。从表1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历年均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1999年底,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3.35%;相比之下,全国企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为61.67%,而国家统计局对14923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底国有企业的帐面平均负债率为65%,其中有6054家企业的负债率高于80%。

表1:上市公司与全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

1996199719981999

上市公司49.6448.6946.5443.35

全国企业62.9961.0761.1461.67

资料来源:全国企业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显然,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化融资体制导致了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增加了国企还款付息压力和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而企业经过股份制改组并获得上市资格后,可以通过发行新股和后续的配股活动获得大量资本金,从而直接降低资产负债比率。然而,目前过低的负债比率也反映出上市公司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一步举债的潜力很强。

二、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规模存在正相关性,与公司业绩存在负相关性

在经营实践中,上市公司必须配合自身的资产规模、经营周期与竞争环境来决定资本结构,因此不同特征的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率上应存在较大差别。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首先根据总资产额将样本公司分成四组,以了解公司资产负债率是否随规模不同而变化。表2所列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其资产负债率也越高。这主要是因为规模越大的公司破产概率和经营风险也越低,负债担保能力和资信能力较佳,从而可使用较多的负债作为资金来源,因此会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表3分析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和盈利能力的关系,显然,所有样本组别的资产负债率都较明显地呈现随净资产收益率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可由经营活动产生足够的保留盈余来满足大部分的资金需求;此外,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也较容易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从而使公司有较低的负债比率。

表2:资产负债比率与公司规模的关系

样本1样本2样本3样本4

规模区间(亿元)270-1717-1010-66-1.4

样本数123119124117

平均资产负债率(%)47.0343.9143.6840.85

表3:资产负债比率与公司盈利能力的关系

样本1样本2样本3样本4

净资产收益率区间(%)64.5-12.012.0-9.09.0-6.06.0-(-)50.0

样本数125120123115

平均资产负债率(%)44.2243.5741.8349.51

三、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负债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另一重要方面,表4对上市公司和全国5000家企业的负债结构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78%以上,约比全国企业高出12个百分点。因此,虽然上市公司总的资产负债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流动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已和全国企业平均水平较为接近。这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净现金流量不足,导致公司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一般而言,短期负债占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偏高的流动负债水平将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利率上调、银根紧缩时,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从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表4:上市公司和全国企业债务结构比较单位:%

上市公司平均全国企业平均

1998199919981999

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77.3878.8965.9266.72

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重38.2236.9740.3040.40

资料来源:全国企业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四、长期资金来源以配股融资为主

企业经过改制并上市后,将享有留存收益、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信贷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其中前者属于内部融资,后两者为外部融资。

这里以1998年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38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其1998年和1999年度财务报告,首先计算出1999年内样本公司股东权益和长期负债的增加额,再将股东权益增加额减去配股和增发新股所筹资金额,就得到上市公司1999年的利润留存额,由此计算出长期负债、利润留存和股权融资这三种融资方式在公司长期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内部筹资比例甚少,而外部筹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中,长期负债融资仅占长期资金来源的6.2%,并且主要来自于长期借款和应付款,1999年内没有一家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而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比重高达52.6%。上述事实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主要依赖内部资金(约占资金来源的50%-97%),其次是负债(约占11%-57%),最后才是发行新股(约占3.3%-9%)的融资顺序行为(C.Mayer,1994)有着截然的不同。

表5:1999年度沪市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比重

形式金额(亿元)比重(%)

利润留存未分配利润、送股、盈余公积金、公益金177.641.2

长期负债长期借款、未偿付债券、长期应付款26.76.2

股权融资配股、增发新股227.252.6

其中配股

增发新股190.86

36.3344.2

8.4

长期资金增加额431.5100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行为上存在较显著的“配股偏好”现象,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资产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而债务结构又以流动负债为主。下面我们分别从宏观的外部制度成因和微观的内部管理动机来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制度成因

从1996年至今,我国已七次大幅度降低了存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仅为5.85%。另一方面,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前提条件是“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但任何一年均不得低于6%”。因此,对于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公司而言,理论上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增加债务融资的比重,但为何现实中上市公司的行为却与此相反,资产负债比率不升反降,并且仍偏好使用外部配股融资呢?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到资金成本、公司控制和融资工具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也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市场环境下,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一、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公司融资行为的最根本决定因素。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融资方式,债务融资的主要成本是必须在预定的期限内支付利息,而且到期必须偿还本金;而股权融资的主要成本则是目前的股息支付和投资者预期的未来股息增长。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过小规模与投资者巨大需求间存在反差,以及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证券市场市盈率和股价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与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则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资者并不指望通过获取公司的派息来得到投资回报,而是希望在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中获得资本利得。因而,投资者也偏好以股本扩张进行分配的公司。

可见,与债务融资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相比,配股融资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其资金成本实际上只是一种机会成本,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自然将股权融资作为一种长期的无需还本付息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这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根本原因。

二、公司控制

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股权融资引致的治理结构为“干预型治理”,即投资者通过董事会来选择、监督经营者,或者通过市场上股票的买卖构成对管理层的间接约束;而与债权融资方式相联系的治理结构具有“目标型治理”的特点,企业必须定期向债权人支付一个数额确定的报酬,而当企业不能履行其支付义务时,债权人对企业的特定资产或现金流量具有所有权。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国家股控制了股权的绝大部分并且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因而削弱了证券市场敌意购并和权争夺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所有权主体尚未明确界定,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股权融资并不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构成强有力的治理约束。与之相反,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的主要依据是公司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其对项目的审查较严格,对资金投向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刚性。而且银行具有对其贷款使用监督的规模效益,从而构成对企业行为经常性和制度性的约束。在上述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显然愿意通过配股,而不是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此外,由于国家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很多情况下企业行为只是国有大股东行为的影子,在自身基本上都放弃配股的前提下,国有大股东显然乐意分享因向社会股东溢价配股带来的净资产增值收益。

三、融资工具

广义或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上具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那么企业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如果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够完善,融资工具缺乏,那么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遭遇阻滞,从而导致融资行为的结构性缺陷。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徘徊不前,而且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计划管理色彩过浓,发行规模过小,导致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使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而长期贷款的风险又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这两个因素导致债权融资的渠道不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只有选择配股的方式进行融资活动,从而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发挥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上市公司配股筹资的管理动机

通过配股筹集资金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在进行配股筹资决策时,公司管理层具有决定配股价和配股数量(即配股筹资额)的自。为了分析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管理动机和微观影响因素,我们以1999年内实施配股的60家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公司配股筹资额占长期资金来源的比重(下称配股融资比率)为因变量,对以下三个假设进行实证分析。

配股融资的时效假设:不管公司出于何种目的进行配股筹资,管理层应选择最佳时刻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即配股融资比率与股价有关,股价越高,配股融资比率将越高。时效假设可验证上市公司管理层是否倾向在高股价时期进行配股融资。

配股融资的用途假设: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资金需求大致可分为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和增加投资这三项。其中,流动资金需求可能发生于流动资金水平降低时,长期性资本支出和偿债需求资金用途则具体表现为企业总资产增加和长期负债的减少。一般而言,公司对资金需求越高则配股融资比率也越高。用途假设可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用途的具体表现,在运营、投资与偿债资金需求中寻找公司的融资动机。

配股融资的信心假设:在现实中,管理层对经营业绩的预期可反映出公司管理层的经营信心,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筹资决策和配股融资比率。如果管理层对于未来的业绩越乐观,则其配股融资比率应越高。信心假设可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在进行配股融资时是否对未来经营业绩具有信心。

基于上述三项实证假设,本文以配股融资比率为因变量,并以代表各管理动机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

S=α0+α1P+α2CF+α3IF+α4SF+α5EP+μ

其中αi为回归系数,i=0,…,5

μ为残差项

上式中各变量的定义、预期符号和实证结果见表6。

表6:配股筹资的管理动机与预期符号

分析

变量定义预期

符号实证

结果

自变量

1.股价(P)配股实施前一个月的日平均价+0.007(1.347)

2.资金需求

流动资金需求(CF)1999年初现金/1999年初流动负债--0.031(2.368*)

投资资金需求(IF)1999年度总资产增量/年初现金+0.045(2.274*)

偿债资金需求(SF)1999年度长期负债变化/年初现金-0.029(1.142)

3.来业绩的预期(EP)1999年每股收益增长率+-0.024(0.785)

因变量:配股融资比率(S)配股筹资额/长期资金来源总额R2=0.373

注:第四栏括号内为回归参数的t检验值,*号表示回归参数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我们可得到如下结论:

1.上市公司倾向于在股价较高时进行配股,股价高低确实是决定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和现实中诸多公司都以尽可能高的配股价以及尽可能大的比例进行配股筹资是相一致的。

2.流动资金需求和投资资金需求是促使上市公司进行配股筹资的两大影响因素。一方面,尽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却不甚理想,1999年其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仅为0.26元,具有内部信息优势的经营者显然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而不是负债融资。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强烈的扩张冲动,公司配股所筹资金一般用于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和技术改造项目。

3.上市公司对未来盈利的预期不能影响公司的融资比率,统计上的效果也不显著。

相关建议

长期以来,单一的融资体制和低效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成为困扰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融资功能的增强,企业注重股票融资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过度依赖股票融资也将对公司本身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是配股融资的低成本和软约束严重扭曲了公司的融资行为,导致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融资行为是由清偿债务或投资需求所驱动的低成本“圈钱”,以股权融资的“软约束”代替银行信贷的“软约束”。长此以往,证券市场只能是数量型扩张满足企业的“资金饥渴症”,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发挥将受到极大抑制。

其次,以配股为主的单一融资方式导致企业融资结构单一、约束机制不健全和治理功能缺陷,如缺少债权融资的激励机制、信息传递功能和破产控制机制。

此外,忽视股东资金成本的融资方式还将影响上市公司对新投资项目的正确决策,导致管理层可能选择投资收益率低于实际加权资金成本的投资项目。

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现实出发,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在目前上市公司“软约束”的特殊情况下,发债融资将迫使企业增加经营压力,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2.严格配股审批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基本国策。对于农村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的农户贷款难问题,基于传统的思想认为,金融部门应下大力气进行改革,以适应量大、面广、分散化、信用程度不高的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然而对于已经进行商业化运作的金融部门来说,这种改革远远缺乏动力的源泉。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金融部门以信用风险控制为目标,也会因农户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而停止与之交往的进程。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违背,也不利于授信微观主体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应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向农户发放小额无息或低息贷款。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小额信贷,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寻求农户自身信用的提高与发展机制,才是解决农户融资问题的根本途径。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应该从信用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如:强化农户的信用道德建设、构建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法规、加强金融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等等。我们知道信用的重建和维护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目前在我国城镇征信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想要在短期内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征信体系的普遍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探索以较小的代价,较低的成本付出,获得农户信用重建的较大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最大诱因。

本文将以农户与金融部门间的融资信用重建为例,通过探究农村农户网络组织(peasantnetworksorganization,PNO)机制中信用形成的内在机理,在扶风县构建农村PNO机制,以寻求和探索降低信用重建成本、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的具体途径,提高农户信用重建研究的深度和具体化程度。

二、农户个体机会主义行为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行为完全处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且经济活动都摆脱不了人类行为的根本性——利益驱动性和有限理性。阿罗一德布鲁提出在竞争市场中一般的合约模型,缔约各方的不对称信息通常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1]。假定有农户A和B,A、B双方互为博弈对手,如表1所示。

若p=1,式(3)的左边就等于r1-r4(正值)。这表明在均衡状态下,存在一个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临界概率。在长期合作关系中,设PT≈0且P*=1,即不存在缔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在这些条件下,不需要为避免机会主义行为进行额外支付。

因此,将农户的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可有效地控制农户的信用风险。

三、通过农村PNO机制提升农户的融资信用

由于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便产生了借款者所面临难题:第一,由于银行无法确定潜在的贷款者属于哪种风险类型,从而无法将高风险者排除;一方面,银行通过对贷款条件的设计,如非利息成本的增加,使大量的可信农户被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3]119-123;另一方面,这种甄别机制和横向监督,也使得银行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因而银行只能实施信贷配给。[4,5]其结果是,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户得不到急需的贷款。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与相互协调形成了各种网络合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是界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有其特定的契约关系[2],而这类契约关系具有自我履约和防范机会主义的功能。[6,7]通过这种网络组织机制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信用提升功效。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的生命有限,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较低,而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个人的生命,从而有利于使一次性博弈变成重复博弈[8];另一方面,正如韦伯指出,参加社团网络组织等于获得一个“社会印章”(asocialsealofapproval),使得“团体惩罚”(类似一种“连坐制”)更为可能。[9]网络组织形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市场以低度信任、所有权分立为特征,企业以所有者一体化为特征。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在建立市场制度目标上仍存在障碍,这是因为,如果运用市场机制,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会引起大量交易成本。另一种选择就是一体化(企业化)。但由于农户往往资金有限,规模难以在短期内扩大;加之,我国农村在土地实行承包制以后,表现出的高度分散化作业,一体化短期内难以实现的。[3]146-148

因此,当市场秩序与机制不完善时,与内部化相对的另一种选择是建立网络,2006年孟加拉国的成努斯(Humus)教授在乡村银行通过团体贷款[10]方式,使贫困者的信用得以成功的提升,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种贷款者之间负有连带责任的“团体贷款”可以看作是一种农户网络组织[3](peasantnetworksorganization,PNO)。

为什么农村PNO可以搭建和疏通银行与农户信贷的桥梁呢?

第一是连带责任。农村PNO机制实施的这种连带责任可能使银行减轻贷中的横向监督[11],使监督成本得以有效地转嫁,从而改变银行的甄别条件,降低了农户信贷门坎。[12]同时,也诱使网络成员替代银行进行贷前的审查,它可以减轻交易成本。

第二是信息优势。农村PNO成员相对于银行拥有信息优势,而这种信息优势是贯穿在贷款的所有阶段:贷前甄别,贷中横向监督和贷后的审查。

第三是社会资本的有效运用。我国的小农经济(采邑经济)源远流长,其对经济组织演变的实际影响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演变的间接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14]由于农村PNO成员具有小农经济的明显特征,社会约束的存在可以构成对违约者的惩罚机制。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银行很难防止贷款者的策略性违约行为。[13]但是农村PNO机制的社会约束,可使它成为对违约者的一个可置信威胁。

农村PNO机制的构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其成员同属于一个村,共同生活和生产,相互之间彼此了解,因而形成了长期的博弈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实施融资信用互助,使农户的信用程度大大增强。

四、实证分析

陕西省扶风县是自1994以来我国开始试行小额信贷的试点县之一。从扶风县的成功经验来看,主要源于农村PNO机制的构建。其作法是采用由贷款者组成的互助、互督、互保网络组织形式——即农村PNO机制。

1.来自金融机构的证据。

我们选取扶风县农信社作为研究的样本,只所以选取农信社,是因为该县农信社在农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扶风县人行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5月末,该县农村信用社占全县农贷市场份额92.17%,国有银行占7.83%的市场份额,至2006年6月末,农村信用社占据全县农贷市场97%以上的份额,具体见表4。

对于扶风信用联社及其辖内3家信用社,选择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见表5)。从对扶风信用联社及其辖内3家信用社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农户PNO贷款的不良比率最低,扶风联社、城关信用社、南阳信用社、法门信用社2005年末的数据情况表明,农户PNO贷款形成不良的比率大大低于同一时期信用社全部贷款的不良比率,这就破解了农户信用程度不高的难题。另对南阳信用社的调查发现,截至2005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437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49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8.1%。1999年,南阳信用社开始推行农村PNO信贷试点工作,随后农户信用贷款的投入逐年增加,至2005年末,农户贷款余额69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图2反映了2000-2005年末南阳信用社贷款结构的变化,从图2中可以发现,农户贷款占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农村工商业贷款与农业企业贷款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这种贷款投向的转变与农村PNO贷款的低风险性是相联系的。图3给出了南阳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变动情况,可以发现从2000年以来,随着南阳信用社贷款投向的变化,不断增加了的农户PNO贷款的投入,减少了其他风险较大的贷款的投入,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问卷调查的证据。

据来自2006年4-5月份对陕西省扶风县的农户调查,在所调查的农户中(290个有效样本),一共有185户农户通过组建农村PNO,获得过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共计350笔,总贷款金额为278.69万元。基于问卷分析的结果如下:

从农户近年来信贷的可获得性情况来看,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见表6)。

表7反映了2002-2005年获得贷款农户获得贷款笔数的变化。在所有样本农户中,63.79%的农户曾从信用社获得过贷款,这其中,占样本总数14.13%的农户在五年中获得了3笔贷款,2.09%的农户在三年中获得了4笔贷款。因此,对于农户而言,能够从信用社获得贷款,甚至每年都可以获得贷款,这样的融资状况完全来自于农村PNO机制,这种办法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户的融资难的困境。

五、结论性评价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金融抑制相当严重。为此,2004-2006年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村金融改革担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然而,“嫌贫受富”是金融的天性,信贷资金的流向也不完全是政策的因素使然。调动各类金融机构投入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必须是可持续的和讲效率的,而不是靠行政强迫命令。因此,在激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的同时,如何通过组织创新,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是问题的关键。

普遍的观点认为,农村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造成农村信贷市场贷款难的首要因素。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其金融需求者通常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季节性明显、单笔存贷规模型小、市场风险大、缺乏银行愿意接受的必要担保和抵押。由此可见,就当代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矛盾来看,基于金融机构的改革路径己走到了尽头。破解中国农村金融之迷,需要有一种新思路和选择一条新的路径。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经济学的分析,从组织形态上提出构建农村网络组织(PNO)的概念,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指出提升农户信用贷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户信用程度的提高。通过实践证明,在现今条件下,农户网络组织(PNO)机制参与信贷市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

致谢:感谢扶风县农村信用联社侯维新硕士在资料收集方面所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2-124.

[2]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7-178.

[3]王静.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信用与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王静.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与信贷配给[J].财经科学,2007(7):38-44.

[5]WANGJING.Acomprehensivecreditrationingmodelbasingoninterestrate&non-interestcost[J].EconomicConferenceinUnisa,Australia,2007(7).

[6]WILLIAMSONJOHN.Exchangeratemanagement:theroleoftargetzon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7,77(2).

[7]LINTONC,FREEMAN.Socialnetworksandthestructureexperiment[M]//InResearchMethodsInSocialNetworkAnalysis.EditedbyLintonC.Freeman.DouglasR.White.AndA.KimballRomney.GeorgeMasonUniversityPress,1989:12-17.

[8]MARKCASSONHOWARDCOX.AneconomicmodelofInterfarmnetworks[M]//IntheFormationof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EditedbyMarkEber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174-196.

[9]SHARONZUKINPAUL,DIMAGGIO.Thestructuresofcapital:thesocialorganizationoftheeconom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10]MUSTAFA,EMIRBAYER,worksanalysis.cultureandtheproblemofagency[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94,99:6.

[11]FAFCHAMPS,MMINTEN.Returnstosocialnetworkcapitalamongtraders[J].OxfordEconomic,2002,542:173-206,

篇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资本价格、市场业务、资本流动自由化等为基调的金融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一。对于处在改革深化中的中国金融业来说,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它们的教训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种启示。

金融自由化的经济背景比较

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2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遭受了经济金融危机的打击,金融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因此,大萧条过后,美国便率先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管制,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盛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金融业方面,各国政府普遍认为过度竞争是导致金融业倒闭的主要原因,于是纷纷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督控制,试图消除金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长期稳健运行。例如:美国在1935年、1966年先后将Q条例(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适用范围扩展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非会员银行;对银行投资证券、新银行的开设都做了限制;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这些措施促进了战后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也使金融部门由于过分管制而失去了活力。于是各主要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大都是在战后建立的。由于生产力落后的一致性规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制度具有经济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体系欠发达、金融资源极为有限的特点。另一方面,政治上取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在当时的发展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把工业化看成减少进口,减轻外汇约束并积极扩大外汇储蓄,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政府为了把稀缺的资本导向工业部门,除了减免税收外,对货币金融系统进行了严格管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建立起以抑制为特征的货币金融制度。这种制度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集中利用国内储蓄资源、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过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进口替展战略的实施。但是,政府信贷配给金融资源也导致投资效率低下,效率高的小企业和私营经济部门无法得到资金,只能从地下市场以较高的利率获取资金,或进行内源融资。汇率实行严格管制,造成对本币的高估,抑制了出口,影响国外资本的利用。因此,抑制型金融体系妨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变政府干预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实施金融探化发展战略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环节。

金融自由化动因的国际比较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各主要工业国家的GDP平均增速为7%-10%。因此,较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深化进程中出现的金融结构与金融管理体制的矛盾与冲突,即以金融创新为特点,本质是市场深化进程中的金融重构。

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深化发展战略之前,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如低汇率、低利率、信贷配给、贸易保护等。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金融压抑”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能使政府有效地控制资源配置,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市场体制的日益健全,其弊端则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金融机构的效益得不到提高,从而限制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对经济起飞构成了“瓶颈”。因此,它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的目标有别于发达国家。它是为了调动国内私人储蓄,增加金融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证投资更有效以及通过更多的金融储蓄减少对财政储蓄、外援和通货膨胀的依赖。其本质是为了消除“金融抑制”,解决落后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解除金融抑制为特征。

金融自由化动力的国际比较

从金融自由化的动力来源看,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是其经济自由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源自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的推动。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金融业本身的市场化、自由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像美国这类具有完善市场条件的国家,金融自由化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由微观经济主导,而不是政府主导。政府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法律法规的重建,为自由化提供制度支持。从金融微观主体角度看,动力来自竞争压力下的创新。在工业化国家,由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显得非常迫切,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创新就要突破已有的规则和束缚,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活跃的金融创新成为金融自由化的直接动力。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信贷和利率方面的控制程度越来越松,逐步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各种束缚,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去积极应对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确保金融稳定。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动力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这类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于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并不完善,金融自由化的动力来源外部竞争力和内部追求效率的需要。从外部力量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的加深,原来的金融管制难以达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实现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目标,从而导致本国资本的外流和国内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内部力量看,国内经济在市场化进程中要求金融部门更具有效率,金融部门市场化程度急需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大多是与经济市场化同步进行的,构成了经济市场化、自由化的一部分。这是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自由化的根本不同。

金融自由化理论基础的国际比较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到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国家奉行“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内部实施比较严格的管制制度。但是,经历约20年的较快发展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经济发展陷入“滞涨”的泥潭。一些经济学者开始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金融管制还是否有效成为人们新疑问。以弗里得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相机抉择策略的必要性并不那么明显,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有可能加剧,而不是缓和经济震荡。因此,在货币主义看来,国家最好不要干涉经济。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也持有类似观点。他们认为,西方社会的弊病是由于国家干预太多造成的,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加大,垄断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国家用人为的方法(如管制、财政方法等)来干预资源配置,其结果必然是降低经济效率,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使经济陷于不稳定之中。这些理论转变了人们对金融管制和货币政策应起什么作用的看法,对大萧条的重新估价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改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改革进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还受国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由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政府和金融当局对金融系统的管制权有弱化的趋势。况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实行利率自由化的要求。而爱德华•肖与罗纳德•麦金农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又为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深化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肖与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深化战略,可以在本国资金市场上筹集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放松金融管制,提高利率水平,促进储蓄向其他金融资产转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成效的国际比较

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的动因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金融自由化也给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带来了一系列正向效应,从而使金融自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不同国家所采用的改革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英国、新西兰实行的是激进式的金融改革,而美国、日本等国却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但却异曲同工,这些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理解不透,实践中不能根据自身情况推进具体改革,以致改革没有取得成功。总的来看,虽然各国的情况各异,取得的效果各异,但都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经验教训,形成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实践中,尽管南锥体国家与亚洲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方式不同,具体实施带来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但金融自由化实践确实给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当面临国际投机攻击时,高利率客观上使得投机资本进行攻击的成本加大,不敢轻易进入,从而可以用于保护本国货币;外资金融机构进出自由后,竞争加剧,从而提高了国内金融机构的效率。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成效,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破坏了经济的良性发展;金融市场无法良性运行;金融业的脆弱性加大。

结论与借鉴

首先,金融自由化是工具而非目的。金融自由化是克服由“二元”市场结构所导致的“金融抑制”的有效途径,单从金融自由化本身的功能而言,它也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非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转轨经济应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是危险而脆弱的。如果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等作为目标,而不管这些措施实施的条件、后果如何,必将导致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失败。

其次,金融自由化不是无条件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进程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统一,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行为理性化和成熟化的进程相统一;同时,金融深化的速度安排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时进行必要调整,发达国家的金融本身就比较自由化,对利率往往只有上下限的控制,放开较易。而发展中国家对利率多数存在严格控制,因此,从严格控制走向放松,绝非易事。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劲,市场发育程度高,不怕同别国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如完全开放,很可能被它国投机者操纵市场,以致产生金融危机。

再次,金融自由化不是无序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不应排斥金融监管。事实证明,由于一些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加之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过于激进,因而造成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在使金融体系多样化、竞争能力增强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造成了负担过重等问题,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跟不上金融自由化的速度,金融自由化往往会陷入无监管或监管漏洞很大的状态。

参考文献:

篇9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产生。

2.2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

2.5后悔厌恶(MyopicLossAversion)

篇10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一般来说,企业融资能力与其资产规模、信用程度、企业未来成长的期望等因素成正相关,与企业风险成负相关。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抗冲击能力较弱等客观制约因素制约,融资困难。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CDP占到全国的60%,贡献了50%的税收,并解决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于这一现实,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从政策环境、监管体系、服务机制、金融产品等不同层次,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07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国家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的新问题。如果不对这些新问题加以及时关注,并采取应对措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将进一步恶化,大量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对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是商业性贷款。信贷资金仅仅是企业融资渠道的一部分,企业融资渠道还应该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并购融资、票据贴现等…。但这些融资形式门槛高,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是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信用缺失的一个突出点。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归属于个人,很少具备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而为达到融资目的,大量中小企业与社会审计机构串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使银行很难对其真实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这无疑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第二,融资信用不足。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无法做大做强,就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银行发放的贷款少,获得的收益也就相应减少。这样就严重地损害了银企的互利关系,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环境的恶化。第三,商业信用缺失。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大量的商业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扩大销售,常常使用信用交易方式。但是实际上,信用交易的背后是大量的违约行为。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短期商业性融资。

中小企业信用的普遍缺失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低下,恶劣的信用环境反过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

(二)银行方面的原因

1.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掀起联合重组浪潮,“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受到冲击。在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特色。但近两年来,一些省政府出于做大金融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对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联合重组,组建规模更大的省级地方银行。而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急速放大,进一步诱发了银行做大项目、大客户的冲动,离中小企业越来越远。此类改革使得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数量逐渐减少,中小企业融资不可避免因此受到影响。

2.抵押条件过于苛刻,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成本高。银行虽然实行抵押担保制度,但落实起来却很困难,贷款手续繁杂,尤其是抵押手续,使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或不愿贷款。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抵押物用于贷款抵押的难度较大,拥有较大规模厂房和先进设备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3.国有银行改制,加强了风险意识,使得银行“惜贷”。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银行信贷体制对贷款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很重,而激励机制不足。“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员出现恐贷心理,丧失了开展贷款业务的动力。

(三)政府方面的原因

1.资本市场不完善。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来,我国股市经历了几次暴涨暴跌,国家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在政策上限制了企业股权融资的门槛。中国的中小企业只有很少部分能越过这个门槛。

2.政府对民间金融的政策过于简单,行政干预过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曾经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股金服务部进行了整顿,当时政府出台这些政策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对于稳定金融秩序十分重要。但是,多次反复整顿金融秩序也很容易给公众造成民间金融就是风险的错觉。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有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为了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对民间借贷加以严格限制,而无视它给中小企业所带来的种种便利。虽然,2005年底人民银行开始为民间融资正名,并选定了4个省份的农村进行“只贷不存”的民间金融试点工作,但各方面还不完善。

3.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没有广泛建立一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息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教育、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中小企业急需各种技术服务,以便能更好地进行产品创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出贡献;职工和管理层需要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以提高企业人才素质,进一步吸引更多人才。而政府在诸如此类的方面却没有能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虽然部分省市已经构建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远未成熟。

4.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完善。作为一个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完善。首先,专门的信用法规尚未出台。与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但尚未有专门的规范信用活动的法规,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其次,虽然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法对于融资问题仅仅规定了20个条文,且都是概括性的规定,并且尚未出台有关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对于民间融资,该法也只有几个抽象性的条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强化自身素质建设,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1.强化财务管理,杜绝造假现象。中小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资料应该数据准确、真实有效,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就必须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规范经营,自我约束,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这也是中小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要求的。

2.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竞争是公平竞争。它拒绝欺诈,排斥投机取巧,鄙视一切不讲信誉的行为。作为中小企业,要相互信任、恪守信用、以诚为本。

3.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机构来实现的,渠道单一。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不仅会产生资金来源不足和资金紧张的后果,而且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并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以改变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获得资金的现状。

(二)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1.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要。

2.完善信贷人员考核制度,适当下放基层行贷款审批权限。根据<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行应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突出对分支机构和授信人员的正向激励。并且银行应将小企业授信情况纳入对分支机构的考核范围。对小企业授信人员的考核,可采取薪酬与其业务、效益和授信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的方式。另外,适当下放贷款的审批权限,确需上收的,上级行要提高审批效率;银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和金融管理能力、信贷资金占用和使用情况、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区别授信。

3.放宽抵押贷款条件,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银行应进一步放宽抵押品的范围。根据《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行可接受房产和商铺抵押,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质押,仓单、提单质押,基金份额、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出口退税税单质押,资信良好企业供销合同质押,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质押以及保证担保等。还应完善抵押物拍卖市场和中介机构,降低抵押成本和减少抵押手续。

(三)发挥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1.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环境。风险投资vc(venturecapi—ta1)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投资。由于我国在政策环境、退出机制、企业制度、个人信用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VC在投资总量上也只占很小的比例。政府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经济体制、金融秩序等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培育我国真正的风险投资主体,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和出台优惠政策。尽快降低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2.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间融资。中小企业将持续发展,大型商业银行肯定不能满足融资的需要。中国民间资本并不稀缺,稀缺的是民间银行。国家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试点民间银行,然后加以推广。民间融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简便、快捷的民间融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渠道。凡是民间融资发达地区,就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融资不发达地区,就一定是民营经济不发达地区。超级秘书网

篇11

关键词:关系型融资理论 中小企业 融资

关系型融资理论阐述

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e)是近年来西方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该理论认为,银行在与企业长期交往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内部信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构成关系银行相对于其他贷款人的比较优势。虽然关系型融资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收集可利用的公开信息以外的信息;在与借款人的多重交互中,信息收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保持专有状态。关系型融资是与保持距离型融资相对应的。

中小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低,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品,很难获得外部融资支持。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银行要为其提供贷款,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势必增加银行的贷款成本,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一般来讲,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产生逆向选择,银行为防范中小企业的风险会收取一部分风险补偿金,即提高利率。但提高了的利率会导致逆向选择,即贷款利率不够高但经营稳定的中小企业会被高风险企业挤出信贷市场,而风险较大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贷款。贷款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由于承担了较高的贷款利率,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这与银行贷款所追求的安全性原则是相悖的。

Sharpe(1990)证明了关系型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优势。这是一个两期模型。在第一期中,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都寻求外部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区分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保持距离型银行不给予贷款,而关系型银行给予贷款。在第二期,保持距离型银行由于第一期没有给予贷款,因而不能区分企业的优劣,仍然不给予贷款。而关系型银行通过信息收集,已经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质量,从而决定是否继续给予贷款,避免了中小企业陷于由于信息不透明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困境。

关系型融资也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抵押担保可以减轻贷款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这要求贷款人能够对抵押担保品进行有效监督。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无法提供不动产等容易监督的抵押品,而只能提供诸如存货或应收账款等价值易变、不易监督的抵押品,这导致贷款人不愿放贷。但在关系型融资中,关系型银行由于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较为密切,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抵押品价值的变化,对抵押品的监督更为有效。随着关系的发展和信息的交流,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抵押要求会相应降低。

关系型融资的缺陷在于锁定问题,是指由于关系型银行垄断了借贷人的信息,使得银行能在将来以非竞争性条款发放贷款,如要求一个更高的利率等。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试图寻找新银行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差的融资条件。锁定问题会降低关系型融资的吸引力,促使中小企业保持与多个银行的合作关系。但与多个银行合作又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降低信息的价值。解决锁定问题的方法包括银行与中小企业签订有中止权的长期借款合同、中小企业提高自身财务能力等。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小企业概念的相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域相对性。是指不同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相去甚远。

第二,时间相对性。是指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是不同的。任何国家对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求发生变化,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规模的划分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第三,行业相关性。是指即使处于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不同行业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行业对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差异很大,企业要素密集度也不同。如从业人员300人,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可能是大型企业,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就是中小企业。

虽然中小企业的界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标准是不同的,但只要能掌握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就能准确地界定中小企业。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个国家的现行中小企业制度来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中小企业的根本特征。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企业产权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非程序化决策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管理权力统一集中在所有者手中,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所有者往往身兼数职。大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的发达国家更为重视中小企业两权统一的特征。中小企业是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身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厂商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中小企业一般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

基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一)银行角度

1.提高对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此问题尤其突出,主要是由我国的银行体制所决定的。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相适应,我国银行的传统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主要依靠存贷款规模的扩大来占领市场,以量取胜。同时,由于我国存贷款利率仍未完全市场化,为支持经济发展,存贷款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银行的规模扩张冲动与存贷款低利率的共同作用下,大型企业贷款必然成为银行的共同选择。首先,大型企业贷款规模较大,风险相对较小,迎合了银行规避风险、扩张规模的需要。其次,虽然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与银行偏低的资金成本相比,还是能够使银行的利润得到保证。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再适用。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下,已无法保持规模的快速扩张。随着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银行业的推广,银行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限制。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银行无法继续进行快速的规模扩张。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又使得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来源难以为继。我国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改变增长方式来保持利润增长。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中,银行要在有限的资源中获得利润的增长,必然要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即提高单位资金的利差水平和中间业务收入。由于大型企业融资渠道较多,谈判能力较强,银行很难提高贷款利率。因此,中小企业成为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2.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成为其主办银行。根据关系型融资理论,银行只有在与中小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专有的信息交流后,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相对于大型企业,银行对单个中小企业投入的成本在贷款初期是较高的,风险也是较大的。银行只有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成为该企业的主办银行,才能不断深化对该企业的了解,提高企业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对优质的中小企业延长合作关系以降低成本,对劣质的中小企业加强监督以顺利退出。因此,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最佳途径。

3.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银行应建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实行中小企业专业化、集中化管理。中小企业贷款与大型企业贷款在风险评估、贷款条件、贷款时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提供的服务也有明显的不同。银行客户经理在同时服务两类企业时,往往顾此失彼。因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专属客户经理,既能够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得到适合本企业的银行服务,又能够给予客户经理更明确的工作职责,使其成为专业化人才,在更加细分的客户群中提供更加专业的银行服务。这也是专业化分工在银行业发展中的体现。对于中小企业专营机构,银行应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流程,规定不同于大型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以及适应中小企业特性的考核制度。

4.设计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上,按照“有共性,就有批量;有多样化需求,就有组合”的创新思路,采取批量化、组合式产品创新策略。“批量化”产品策略,就是针对具有同一商业模式、风险特征相近的区域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产业链上下游的目标客户群,通过统一的事先“排雷”,划定准入门槛,简化业务流程,快速授信审批,因地制宜地开发区域化特色批量产品。“组合式”产品策略,就是以融资产品为核心,坚持以中小企业为中心,推进单一产品与批量产品的结合,融资类产品与非融资类产品的结合,公司类产品与零售类产品的结合,推出新的组合产品,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多样性。

5.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中小企业,风险防范是重要内容。但风险防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贷款审批流程的增加、抵质押物的增加、贷款利率的提高等,这些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问题。根据关系型融资理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最佳风险管理方法是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因为即使是在贷款审批时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是正常的,抵质押物的价值是超过贷款金额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抵质押物的价值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银行改变以往更加重视贷款前审批的习惯,将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贷款前后与企业的定期交流上,通过实地考察、查看银行账户资金变动情况、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企业发展状况等方法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奠定基础。

(二)中小企业角度

1.选择一家银行作为主办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正规融资途径只有银行贷款一种。因此,与银行建立持续、稳固的合作关系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以贷款为主,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品种、交易规模都十分有限。为了能在与银行的交易中形成规模效应,中小企业应将自身大部分与银行有关的业务集中在同一家银行,这样就可以通过结算、存款等银行业务来提高自身带给银行的综合收益,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另外,根据关系型融资理论,中小企业与主办银行经过充分的信息交流后,能够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带给银行的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在后续贷款谈判中能够得到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水平。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避免锁定问题发生时对企业造成较大损失。根据关系型融资理论,中小企业实行单一主办银行制后,可能会发生银行因对该中小企业的信息垄断而随意提高贷款定价的情况。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企业管理权力集中。许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机构设置上权责不明确,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报表混乱。这也导致银行较难掌握该企业的真实情况,提高了企业融资的信息成本。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能够在出现锁定问题时以较小的成本寻找其他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