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批评教育

批评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1 22:52: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批评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批评教育

篇1

对学生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我看行。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多少批评教育取得成果的例子。

子路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但是子路年少轻狂的缺点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暴露无遗。对此,孔夫子“深让之”,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教育,使子路最终成为七十二贤士的杰出代表人物。

从孟母三迁,断织以戒孟子到岳母训飞,赐字;从诸葛亮的《戒子书》到的《家书》,无一不是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取得成效的明证。

篇2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唯有一个:帮助学生进步。本意是帮助学生,但往往由于控制不住情绪对学生泄愤、发泄不满,有时只是为了抱怨、甚至斥责学生。、学生爱面子乃至维持自己人格权利,都需要自尊和被他人尊重。自尊是学生人格尊严的支柱,是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取得成就的动力。而伤害学生自尊是批评的最大的弊端。也是我们最大的“犯罪”。每当学生做错事情或考分不高时,本来自己就觉得“无颜他人”,如果我们再无谓指责、抱怨,刺伤他们的自尊,以至于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与学生沟通、协作的黄金时机,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要抱定一个宗旨:“尽量不要指责,抱怨,批评学生。”

要谅解有容忍之心

作为教师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要试着了解学生,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和斥责更有益处。当我们真正了解学生之后,往往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值得原谅,值得同情的。

一位教师,若以对待儿女之心来对待学生,宽容学生,他才是最“伟大”的。遇到学生犯错误,需要我们理智的化解矛盾,打开心结。忍一忍,让一让,放一放,凉一凉。真正的体凉他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也会增强我们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亲人、是挚友。容忍和谅解,虽不如热情的感染力,似疾风骤雨,但仿如丝丝春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知道批评是为他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学习方面,有良好行为得到奖励的学生比有不良行为受到惩罚的学生学得快的多,而且也更能记住所学内容。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多鼓励少斥责。但是批评既然是照亮学生的巨镜,那么有些批评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迎合,赞扬学生。如能巧妙地恰到好处地提出建议,既不伤到学生自尊、引起反感,又能起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只有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亲人,是知己,才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批评和赞扬自己的某一部分,会有全部收到了评价的感觉。批评要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批评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批评也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而赞扬就是麻醉剂,赞扬有助于将师生沟通建立在友好的气氛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无限的关爱,感觉到更加无拘无束。先“扬”后“抑”比先“抑”后“扬”的批评更易于接受。先“扬”后“抑”也需技巧,真诚的赞美之后,一定不要接句“但是”再开始批评。如果这样,学生会怀疑这个赞扬的可信度,以为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久而久之,他就会知道你赞扬他只是为了一个“但是”。我们何不把“但是”改为“而且”呢?“你的数学考得不错,而且我相信你下次语文也会考得很好。”这样批评也就化成了一种激励。

篇3

现在还经常听到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反复说“老师这是为了你好”“爱之深,恨之切”之类的话语,仿佛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教师就可以板起面孔,对学生呵斥、指责。很多的影视作品也塑造了许多这样的“冷面”优秀教师形象。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强制、压服式的爱是不领情的。曾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在给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感谢老师几年来对我的帮助,也请您原谅我在学校时的不懂事。说实话,我很尊重您,但有时对您的批评并不服气。不是我执迷不悟,而是看到您那怒气冲冲的脸,听到大声的训斥时,就不由自主的产生反抗情绪,即使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无动于衷。”这种批评方式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或鞭挞,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就立刻占据了他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可见,批评学生更需要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成为“自己人”时,他们的心灵之门才会打开,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失时机、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美好心灵的塑造。

误区二:以彼之长,较此之短。

我们提倡榜样的教育作用:适时的选择学生中的好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进而获得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巨大动力,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有效的。但这里应注意的是:不要有针对性的拿一个学生的优点与另一个学生的缺点比较,甚至想用这一方法来使一方“就范”,快速向对方看齐。

记得北京国安足球队曾有一句口号――“国安永远争第一”。虽然它从未获得一次联赛冠军,甚至2003年滑到保级的边缘,但这句高昂的口号却一直响彻北京先农坛体育馆。这是一种气势,更是一种尊严的体现。我们知道,人都有起码的自尊,且有一个心理承受的底线。每个学生都想在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心目中有个好的印象,谁也不愿意被人面对面说自己不如别人。你一比长较短,即使说的话合情合理,学生也不高兴再听下去。再说,这种比较也多半不得要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

误区三:反面教材,旧事重提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学生犯错之后最怕什么?答案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最集中,那就是怕“揪小辫子”、“穿小鞋”。有的学生曾愤愤地说,我们承认自己以前的失误,也正在试图弥补。可当再次有过错时,老师又会把“陈芝麻,烂谷子”都抖出来,好像是“翻案重审”最让学生不能容忍的是,老师经常拿那些曾经有过错的学生现身说法,教导别人不要像“某某某”一样。其实,将心比心的想想,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慎有了过失之后,最担心的也莫过于此了!

篇4

现如今我国已有了数目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无疑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可由于部分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管理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过分纵容溺爱,对孩子所犯错误的一味迁就、原谅,也就造就了一批批任性、傲慢、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这类孩子步入校门以后,有着听不进逆耳之言,无法正视所犯的错误,责任心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教育,怎样才能使他们正确认识错误,乐意接受批评教育,及时改过自新,并达到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批评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既需要教育机智,又要讲究策略;既要注重方式,又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批评教育应掌握的原则

怎样批评学生,里面可有不少学问。说深了,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说浅了,又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何既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伤到孩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掌握好一定原则。

1.以爱和宽容为前提。爱和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里所说的宽容,并不是无所谓和任其发展,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弱点,根据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般来说,我谅解犯错误、做蠢事的孩子。这种谅解能触动孩子自尊心的最为敏感的一角,使孩子心灵产生一种促进他纠正错误的、积极向上的意志力。常有这种情况:比起那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惩罚行动来,谅解所产生的道德感召力要强烈得多。”

2.具体到位,批评也要出新。批评就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为。批评的前提就是具体到位,即尊重客观事实,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便有,无便无,并能及时修正批评中出现的偏差;其次,应当“出新”, 如果学生把教师的话当做耳旁风,那批评就毫无意义了。一些单调、重复、刺激的话,孩子很快就会失去感觉,产生“心理惰性”。教师应多想想办法,换一种说法,或举个可信的例子,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切不可以教训的语气或高高在上的架势与孩子谈话,这会使他们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抗心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3.心平气和,重在讲清道理。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其自身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提高认识,而绝非伤害他们。所以,遇到学生不接受批评时,教师应持平和的态度,同时降低声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情绪稳定,也容易使自己变得理智。在师生情绪都稳定之后,应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并分析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趁热打铁,进行浅显易懂的说理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能从中受到教育,并下定决心改正错误。

二、批评教育应掌握的方法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批评教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还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挖掘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在批评学生时,要视学生犯错的性质、大小、影响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使批评和教育始终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1.暗示批评,点到为止。对那些自尊心和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来说,偶尔违纪,宜采用这种“暗示”批评的办法,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不当面直接地进行批评,而是通过暗示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暗示有很多种,有表情暗示、行为暗示、语言暗示等。这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迫使孩子自我检讨,从而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也能培养出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孩子。

2.和颜悦色,润物无声。当学生不以小错为过时,教师就该当狂风暴雨;当学生犯错后已对过错有充分认识,并惴惴不安时,和声细语、润物无声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温和的态度、温暖的人情味,充分的说理、不讽刺、不挖苦的那种真诚,在不经意间温暖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深沉的爱,我想,只有在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时,他们才会在内心接受批评,在教师殷切的关爱中自我反省,改正不足。

3.树立榜样,正面引导。“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树立一个个先进的榜样,并用他们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好行为,有针对地引导学生学习对照、结合批评、启发自责。它既不伤人自尊,又能使人明辨是非;既能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又有助于更高层次上道德认识的形成。

4.发现闪光点,先扬后抑。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有希望被承认,被认同的心理。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人才学家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所以,教师不应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肯定其闪光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其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其走向成功。

5.轻松幽默,内涵深意。有些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有消极对抗的情绪,此时教师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就有可能使学生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具有高超艺术的教育者常常用妙趣横生、精辟入理的言语,来打破学生消极对抗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反思自己,从而激发其深深的内疚和进取的驱动力。这些言语包括形象的比喻、有趣的双关语、诙谐的幽默等等,它能使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家教联手,互助合作。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对于错误性质严重,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用最心平气和的方式把最严厉的语言传送给家长,并给出一些具体的有着可操作性的建议,让家长感觉到你是真诚地为了孩子的发展,而绝不是无可奈何地告状,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使孩子在家长、教师的共同帮助下及时改正错误,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来对待,注重批评教育的艺术,按规律办事,注意场合,因人而异,讲究策略,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促使错误和批评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田素贵.浅谈批评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 曾召泉.谈教师批评学生的十种方法.

[3] 邓丽.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及课堂三戒.

篇5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由于工作上的某种原因被领导或同事批评时,最初常常是怀着诚恳谦虚的心情认真倾听对方每一句话的。可是如果挨批的时间过长,我们的心情就会渐渐变得烦躁不安,渴望立即结束谈话。如果这时对方没有发觉这一情绪变化,仍然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我们的烦躁很快就会转化为愤怒,最后甚至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和对方发生激烈冲突。可事后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反问自己:我刚才是怎么了?

这不免让我联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有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参加一场募捐会。会上牧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决定立刻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可是他左等右等,牧师的话总也讲不完,于是心情不免有些烦躁,决定只将零花钱捐出去。可是他又等了一会儿,牧师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马克・吐温不禁由兴奋转为烦躁、由烦躁转为愤怒,暗下决心无论牧师怎么宣传自己一分钱也不捐。等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但分文未捐,相反还偷偷地从募捐盘里拿走了两元钱。本来准备慷慨解囊的大作家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小偷,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如何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就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事实上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就犹如好心人反而办了坏事情。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教师的口头禅,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也会造成超限效应。有时有的学生甚至不听老师批评的内容,而去数老师在整个批评中有几个“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出现,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批评时讲话要精练

有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常会把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班主任犹如故事中的牧师,意在加深学生印象,但效果并非如此。有人曾在一个年级的10个班中进行问卷调查,75%的学生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谁听他的催眠曲?”俗话说:“话到舌尖留半句。”当你发现一位学生做错事情时,正常的思维好像是跟学生讲因果利弊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去讲、自己去悟才对。比如当我看到学生课桌下有纸,我只会直接告诉他说:“你看看你的桌下。”他就会立即意会后弯下腰捡起来,而不希望老师把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二、运用恰当的方式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时学生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学生犯错误可能是因为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其正确的一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学生就容易接受教育了。

1.以褒代贬――用表扬代替批评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来代替批评其不足。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他看到前途和希望。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只是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使王友愧疚地哭了,从此痛改前非。

2.间接提醒――巧妙地指出不足

有些班主任在劝学生时也注意表扬,但习惯在后面加一个转折词“但是”。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你劳动不够积极,也不怎么跟同学交流。”结果学生一听就反感,觉得老师的表扬就是为了后面的批评,如果我们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果你劳动再积极一点,而且能多跟同学交流的话,相信你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筋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教育时,教师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把握批评的最佳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1.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抓住恰当的契机,妥善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

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因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班主任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进行批评教育,让这些事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确保以后不再重犯。

再如,如果是遇到两个学生打架,则要把握时机,应先把他们分开,让他们各自冷静思过,了解双方争执的根源后,再找机会和他们谈话,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指责他们,否则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2.注意批评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所回避。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会使有的学生从此再也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顶撞行为,破罐子破摔。较妥的办法就是班主任私下找到学生谈话,针对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做一次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评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其自尊心得到了老师充分的维护,从而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四、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批评是一剂苦药,其中包含了老师多少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份苦心有时是学生不一定能体察到的,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误解、怨恨、抵触等情绪,把老师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在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各科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违纪现象。为了煞煞他的傲气,数学老师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批评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结果事与愿违,他产生了对立情绪,甚至对数学课也反感起来,使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而对于另一位同学,这位数学老师对他的批评更严厉,但由于吸取了上次批评的教训,注意了做好善后工作,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批评他的苦心,并委婉地表示了老师对他的特别关注。结果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该生数学成绩也因此逐步提高。

其实很多学生屡犯屡教,屡教屡改,可还是进步不明显,关键问题就出在教师在批评后的善后工作做得不到位和不够持久。其实,学生在接受老师批评之后,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已成习惯的不良行为,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鼓励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多一些“你进步真快,我为你感到高兴”、“我很荣幸,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等让学生感动的话语,必要时还必须在班级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把这样的好消息及时传达给他父母,这样更加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树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认真改正错误。

俗话说:“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整日当甩手掌柜、对学生不管不问当然是不行的,相反,不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一味强塞硬灌同样也是不行的。虽然学生由于碍于老师的脸面或畏惧老师的威严,很少与教师公然对抗,但表面上的平静并不代表内心服气。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超限效应的种种不良后果。所以,在此提醒教育界同仁,工作中一定要时刻警惕学生的超限反应,千万别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参考文献:

篇6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且还有可能坚守着,面对师长的劝诫,轻则置之不理,重则猛烈反击,这些举动总让不少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身心疲惫。在教学中,面对这一部分孩子,单一的训斥指责显然已不奏效,我们能做的,除了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和沟通外,还应改变一下教育方式,有时候,稍微拐个弯儿,或许就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下面要说的一件小事:

期末复习,紧张又忙碌地进行着。课堂上,我正在检查各小组组长的读背情况,就看到坐在后排的一瘦高男生——曹小杰,一脸不满地走向讲台,原来是告状的:“老师,你给我换一个组长!”一副不换不罢休的样子。怎么?我纳闷,我安排给他的组长可是很出色很利落的贺莉莉同学。我问为什么,他声音不高但很不服气地说:“她检查太严了,一点儿背错就让回去重新背。”我听了也觉得组长的要求过高。学生程度不一,读背的状况自然也参差不齐,有的记忆精确迅速、背诵流畅;有的偶尔间断,需稍作提醒,总之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度量不同的学生,而对于这位男生,只要能背出来,就说明他已经进步了,该给一番肯定和鼓励才对。我叫来组长准备劝说,谁知组长理直气壮又懊恼地说:“他根本就不会背!声音小得听不见,让他大声点儿也不大声,就在那糊弄!”曹小杰低声辩驳一句就不言语了,明显是底气不足么。鉴于当时大家正忙,我又辨不出虚实,贸然批评必然使其不服,于是就说:“我来检查看看。”先屏退左右其他组长,听小杰的复习效果。果然不好,声音很小,仔细辨听,最先的几道填空题都错很多,有些甚至是跳过空格的内容逃避。打断并反问他自己觉得背得如何,不语。事实胜于雄辩,大家心里都明白,不过若直接说他不合格,他肯定会冲组长翻白眼。我很诚恳地说你回去再准备吧,背好了来找我,我来检查。他自知理亏,转身回后边位置上了,我继续自己的工作……

趁着中午上课前的空当,我把小杰叫进办公室说:“组长不是老为难你吗,给你个机会打击报复一下,下节课开始我让你当她的组长,只要她背的不好,你就让她返工,好好折腾折腾她。”他腼腆的笑里流露出解气的样子。随后,我又偷偷叫进组长莉莉,说:“以后你的工作就轻松一些了,我亲自检查他,看他怎么偷懒耍滑。但是呢,让他检查你,你可以像他那样咕咕浓浓地背,既耽误他的时间又检查不出错误,让他感受一下组长的两难;也可以清晰流畅地背,让他见识见识别人的复习效果,输得心服口服。”莉莉听完会心地笑了。我说下一节上课时我宣布他担任你的组长,莉莉点点头。

第二节课,学生对这一消息的宣布,稍微惊讶了一下就平静了,接下来好戏就开始了。十几分钟的自主复习后,陆陆续续有人背会并开始接受检查,莉莉也拿起课本走向新任组长,眼见她顺顺当当信心十足地背着,我心里轻松极了。不一会儿,她步履轻盈地回座位了,新任组长小杰也没说什么扭转身继续复习。这节课,我也检查了小杰,他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当我问及莉莉的读背情况时,他低头笑笑说:“挺好的,没什么问题。”我暗自高兴:看来,没抓到什么把柄!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楷模在他心中已经树立起来了。

之后的一切都按预想的发展着,优的更优,差的趋良,如此,何乐而不为?!

篇7

一、教育需要批评和惩罚

1.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我们都会说,要赏识教育,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我承认爱是最好的教育,严也是一种爱,但不认为一味地表扬就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也绝不是单纯地表扬,表扬学生要看是否恰当,是否能起到最大的教育效果,而不是害怕出事,一味地迎合学生、取悦学生。对学生采取不作为的消极姿态,一味地纵容、溺爱、表扬,这是教师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应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

2.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残缺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教师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职责和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育赋予教师应有的权利,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学生一味地细声细气,一味地宽容,这不是真爱,无原则的宽容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掩盖错误,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隐形杀手,如同医生不能指出病人的真正病情,然后对症下药,这就是庸医。同样如此,教师不批评学生缺点,不纠正学生的错误,就等于是杀手。庸医害人,庸师毁人。

二、批评和惩罚的原则

1.批评要有针对性

批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说班上同学有些比较调皮,经常捣乱违反纪律等等,这个时候要提出批评。但是,不能很随意地去找这几个学生进行批评。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些学生到底是犯了什么错误,要让他们明白。关键还要帮助他们去克服这些困难,改正这些缺点。

2.批评要在恰当的时间

如果学生出现违纪犯错误的情况,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去批评和惩罚他,也就是说要处理得及时。比如说,课堂上学生讲话,开小差,不专心听课等,教师在发现后,一定要在课后或者当天之内就去找学生谈话,对其进行批评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效果,否则,如果过了几天甚至很久才去找其谈话说起这个事情,然后再去批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学生会觉得老师这是在翻旧账,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避免翻旧账的情况发生。

3.批评要采用合理的语言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用友善的语言,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切不可随意地进行挖苦、讽刺、大声斥责,更不可进行体罚。因为那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同学进步,反而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消极影响。

4.惩罚要对事不对人

合理惩罚否定的是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如逃学、讲脏话、打人等,避免用侮辱性、伤害性语言。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万不可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惩罚仅仅是管理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5.惩罚需要恰到好处

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才需要受到惩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都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性格、一贯表现、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1)惩罚须与适当的表扬或奖励相结合。单靠惩罚教育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会形成负面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当学生出现某种不良行为或犯有错误时,首先应肯定、表扬他做得对的或取得的成绩,然后再针对他犯的错误进行必要的惩罚。

(2)惩罚应以尊重为先,以人格为底线。马卡连柯指出:“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在选择每一种惩罚方法时,应使之建立在塑造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良知,启发他的自觉性。

(3)惩罚应留有改正机会。惩罚是手段而非目的,应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可以在惩罚前告诉学生如何改正错误,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或当学生受到惩罚后,主动提出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你只惩罚而不告诉学生正确的行为,那他可能会再次碰到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

6.惩罚要避免体罚和变相体罚

惩罚学生要防止体罚或变相体罚。体罚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愈合的创伤,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胆小、懦弱或者固执倔强的性格。体罚还会造成学生说谎,还养成“欺软怕硬”、“两面三刀”等种种不良习性。学生犯错、有过失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契机。教师应该抓住契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用合理惩罚进行矫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1-01

批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学生不喜欢,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表面上唯唯诺诺,心底里也是反感居多。使用的次数多了,还会疏师生之间的距离。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天底下谁喜欢吃药啊?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哪个人又喜欢挨批评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教诲:“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要讲究艺术。”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当学生犯错、出现失误时,如何将错误变为教育资源,让失误再生为美丽,关键是批评要有艺术。睿智的乾隆皇帝,不也爱听和珅的甜言蜜语,恼怒纪晓岚的直言不阿吗?那么,咱们把药裹上糖衣,把批评拐个弯儿,或许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这个弯儿得拐得自然,拐得有理,拐得学生心服口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修炼才行啊。

一、批评教育有时需要“无声”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大多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因为“有声”的方式用得过多、太频,有时效果不太理想,此时我们不妨换个“无声”(即“笔谈”)的方式来试一试,说不定就能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我班有个叫林卫的学生个人自制力比较差,上课总管不住自己,爱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经过多次的谈话没有太多的效果,有的任课老师甚至言辞激烈,搞得师生关系很僵,林卫对老师的话也越来越听不进去。经过思考,我试着采取了几次书信、便笺、作业批改附言、赠言等方式来与他进行沟通。把老师的看法、道理、情感和希望通过笔端传递给孩子,教育感化他。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林卫改变了很多,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起来,师生关系也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了。“笔谈”达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默契和沟通,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被重视、被关心的良好心理效应,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二、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糊涂”

这里所说的“糊涂”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更理智和更深远的爱。这种批评教育方式更适宜于犯错误的、心理内向的、平时比较稳重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因为有时他们之间真的很“乱”,往往是不理就“乱”,理了更“乱”,此时老师智慧地来点儿“糊涂”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我班有两个女生关系不和谐,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两个人都很要面子,从来都不主动交谈,但我并没有揭开或说开她们,反而总是让她们俩一起做事或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经我观察和私底下了解其他学生,现在她俩已变成了要好的同学。通过“糊涂”的处理,这一桩“糊涂”的矛盾(因为我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她俩是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矛盾)最后“糊涂”的解决了。其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或矛盾,很多时候,老师们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抓住不放,而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制造的“内乱”岂不是更好、更彻底?也许“糊涂”一点儿,宽容一点儿,教育效果会更好。当然这个“糊涂”也是要看对象的,也要看程度的,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它是一种教育艺术,是给学生留一片自由的空间,留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给一次自我解决的渠道。

三、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笑脸”

教师在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篇9

一、美术教育的创立

1928年4月,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开始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践。80多年来,有关艺术学院究竟如何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中建构其知识学基础,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确立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如何协调美术批评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美术批评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二、美术批评的作用

1、美术批评的定义

美术评论又称美术批评,一般来说美术评论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所以说美术批评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美术批评确立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为艺术提供理论基础,具有可操作过程的分解性,使其理论思维的结果享有独立的主体空间。美术,作为大学的一门学科,有它独立的完整体系。过去只是单一地把美术锁定在培养艺术家的目的上,其实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质对象,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不能体现出美术的全部。美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称为美术文化,当人们用思维的模式去思考、去感觉经验创作时,就出现了欣赏美术的美术批评。美术批评具有导向作用,通过结合美术原理进行理性的分析,能使美术不断地呈现出文化品格,从而丰富美术文化、推进人类文化进程。

2、美术批评的作用

(1)与公众的关系来说,它担负着把视觉语言转化为大众所能理解的语言文字,并体现着艺术家的艺术精神。

这里批评家又担负着两项职能:一是社会与观众对艺术家的解读,二是艺术家的形式与观众的沟通。批评家要尽可能让二者达到共鸣。

(2)从媒体上来说,批评家要把大量的图像语言转化成文化信息,参与社会的文化交流,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真正文化价值。因此,美术批评是把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推向市场的重要环节。虽然美术批评的重要性要从扎实的理论去深化问题,但是,艺术作品纷繁复杂,学术性的目的远远不是我们所期盼的那样乐观。

(3)美术批评与美术教育的关系。90年代初期,中国美术批评在美术领域一直处于陪衬地位。到现代来讲,它已经开始逐渐完善,美术批评的话语方式,在80年代中期以后有了很大变化,引进了大量西方文化思想的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不过,在教学研究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体系结构。198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出版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使用说明中明确写道:“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使用本教材时,应围绕美术的产生和社会作用、美术的特征、美术的种类、美术作品、美术创作、美术的产生风格与流派、美术的继承和创新,以及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等展开教学。”这个理论在艺术教学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可见,美术和其它的艺术学科在教学中缺乏联系,形成了单一的学科模式。

三、美术批评与艺术现象的误区

篇10

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

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家长的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社会人和第一任导师,孩子从与家长的接触中汲取养分,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进程,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教育孩子的过程也不应是一个家长单向输出的过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充实的过程,《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可见,在输出的同时也要不断的输入,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进行自我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在教育上出问题,其实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认识出了问题,但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有问题先找客观因素,对作为当事人的自己却处之从宽,家长要有批判自省意识,要教育自己,只有自我更完善,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获得成功。

人受教育一是在家庭,一是在学校,二是在社会,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可能会葬送一个人的一生,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对一个人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社会教育出了问题将使人产生扭曲。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前沿,社会教育则是战场。老师好比旗手,父母是司令,学生本人则是战士。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好比是打一场战役,求胜心切最强的是父母,其次,才是学生本人和教师,但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本人,别人无法代替,所有的路得靠他自己走,因而他承受的压力最大。

学生的压力有多大,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一所小学的教师同小学生换位,让他们也来当一当小学生,像小学生一样早早地挤公交车上学,做课外作业,练琴、自习等等,一个星期下来老师们就受不了了,他们喊累,喊吃不消,这还仅仅只是小学,学习本该是件轻松的事情,带着这么重的压力去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没有压力是不行的,人总是在压力之下茁壮成长,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超出了这个范围,量变引起质变,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是难于估计与弥补的。

家长制作风大行其道

中国是个家长制盛行的国度,一切由家长说了算。

所谓“家长制”,第一是服从,第二是占有,说白了就是“家长专制主义”。既然是服从,一切就得听命于家长。家长们有一句口头禅:小孩子站一边去,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儿。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家长专制到什么程度,以至于旧时的儿女连婚姻也要由家长包办,这叫父母之命。到了今天家长包办不了婚姻了,但子女报考的专业父母大多要管,更有许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干他们不愿干的事情,这是基于父母的另一个认识:占有。什么叫占有?就是所有权。父母们常说:“你是我的!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既然是我的,我就要管你,包括你的思想和行为。儿女们不仅不能有独立的人格,连想法也不能出格。家长制下的孩子永远不能独立,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就是:“你再大还是我的儿子”!这就把你限制住了,像别国那样提倡父母做孩子的朋友,中国家长连听都不爱听,在他们看来父母做了孩子的朋友,父母成了什么?这叫没大没小,乱了纲常。

家长制是一种看问题的出发点,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有了相应的价值观、教育观和人生观。家长制意识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于判断力在家长专制下逐渐丧失,孩子一旦认同父母的做法就会照搬父母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实践这种观念,由此一来,众多的孩子在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下相继成为不合格教育的牺牲品。

在当今的文明体系下,应该坚持这样的信念: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真正成功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价值,任何人用任何理由来摧残他者的人性,都是不正确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是当今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主流人文思潮,这个发展趋势是不变的,中国的教育不管现在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终归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无目的教育和无目标培养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声称自己在对子女进行培养,其实,大多数既无目的又无目标。让孩子读大学算不上最终目的,顶多算一个阶段性的目的。读大学为的是父母的面子,也是盲目的跟风行为,如同过去要让孩子当工人,后来要让孩子当干部,别家的孩子都这么干当然父母要自己的孩子不落下。读大学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因为可以找到好工作,挣更多的钱,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还可以跳出农门,所以,父母便以己之愿,强施于子女。

如今的父母有许多人非常空虚,谈不上信念,处于信仰危机之中,越是空虚的父母越要修来世,孩子就是他们来世的希望,自己这辈子算是交代了,就要变本加厉地将一切希望压在孩子身上,读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学成了父母培养孩子的三部曲,但读大学干什么?考研为了什么?出国留学目的是什么?他们回答不出,即便如此,也并不能阻止他们给孩子施压。但是,不让孩子读大学又让他干什么?当工人,等到有一天下岗?当农民,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父母简直不敢想下去!想来想去只有读书还体面,于是,父母擦干眼泪又押解着孩子去冲锋陷阵,去竞争,去拼搏。

欣赏与批评:并重才能兼美

有一本书说要欣赏你的孩子,鼓励孩子,进行所谓的赏识教育。但是,在孩子犯错误时也应适度批评,教育是各种各样的,批评也是一种手段。

对自己孩子的赏识要得当,过分的赏识显得很盲目。

对自己孩子的批评也要得当,要有根据,没有根据的批评是一种伤害。

篇11

二、让学生了解适度批评的重要性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白学前教育中,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应该认真了解儿童行为的原因,有许多行为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教师不应对儿童进行深度批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样的行为再次发生。应该循循善诱,用平和的语言告诉儿童,这样行为的错误性和这样的行为长期下来会造成的结果,在对儿童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做出一种期望或向儿童指明如果再次发生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教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中批评不需要谩骂与侮辱,教师对幼儿要该奖则讲、该罚则罚,奖惩并济且奖惩适度,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抑制儿童的不良行为。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各种学前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过度批评的案例,通过各种新闻、社会调查结果、调查报告等,告诫学生对幼儿深度批评的负面影响,并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批评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