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4: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石油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石油工程专业论文

篇1

2人才培训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培训是保证,尤其是在国内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操作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培训最大幅度地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

2.1培训定位

一是立足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践。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是一个过程。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从无到有、由单点突破到全面布局,形成了包括中东、中亚及俄罗斯、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区域的市场网络,完成了许多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有影响力、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项目。将这些内容体现在培训中,可以使员工素质水平快速提升,企业国际化进程少走弯路。二是学习国际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遵循行业标准、国际惯例与通行规则。如项目合同通常采用菲迪克(FIDIC)条款,设备性能采用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作业活动采用国际油气生产者协会(OGP)标准,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要符合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机构(OSHA)或英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考试委员会(NEBOSH)的要求,等等。因此学习并掌握国际惯例、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是做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首要条件。三是追求最佳实践。在国际石油工程实践中,一些企业在组建联合项目管理团队、联合设计与采购、模块化施工、带动国产设备出口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效很好,不断学习这些优秀实践成果,取得更佳成效,能提升企业水平和企业美誉度,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2.2培训模式

一是高度聚焦。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资金、技术高度密集,项目本身千差万别,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各有不同。培训要区分时期、地域、项目、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达到这种高度聚焦的培训目的,需要聘请专业培训人士,依据专业、行业、时期、地区顺序择优选择培训师资;同时学员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完成学用转化,将培训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二是追求培训深度。培训深度可以分为知道、会做、熟练掌握等层级。培训至少要达到会做层级,追求熟练掌握层级,这不仅是培训的本质要求,而且符合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特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没有太多时间和资源来消化培训所获,只有在培训时就达到会做或熟练掌握的程度,才会将培训所得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培训中应采取研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授他人和行动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帮助学员提高主体意识、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培训深度得以保证,故应多用。三是嵌入工作生活模式中。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工作生活模式是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其中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岗位与人员配比高度契合使工作时间刚性十足;休假时间相对较短,还要兼顾一些工作事务。如果工学矛盾、工作生活平衡处理不好,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降低。因此要把培训镶嵌于其工作生活模式中,协调好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和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人才使用与管理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使用是目的,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潜能,促进企业国际化业务发展。

3.1树立科学观念

首先,注重人才使用效率。人才竞争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种类,这是人才竞争的前提;二是人才的使用状况或人才发挥作用的效率,这是人才竞争的保证。拥有人才只是具备了人才竞争的基础、潜能,但如果不善于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即使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没有实际意义,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可以说,人才竞争本质是人才使用的竞争、人才使用效率的竞争。其次,营造人才使用环境。人的能力发挥要要有适应的土壤、环境作为保证,环境不同,能力发挥程度不同,人才使用就是要重视人才环境建设,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团队环境建设,为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能力搭建最佳平台。再次,加强人才管理。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离不开管理,关键是要讲求管理的方式方法,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挥或管理过严均不尽科学、可取。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人才管理中要尤其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中国企业和员工来说,心理健康管理只是这些年才逐步被认识、接受的,企业在资金投入、管理手段、事前预防、干预效果等多方面还有许多差距;员工心理健康知识等软素质缺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只是忍受、羞于外露、不主动寻得解决问题等传统做法和现象仍占主流。

3.2强化岗位资质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有资质要求,包括企业资质,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验、资质,特殊专业人员和作业人员资质。各种资质不仅是进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防范各种风险、实现预期盈利的必要保证。按照“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的理念,为项目岗位选配具有合格资质人员;加强项目人员资质核查,杜绝无资质、过期资质等不合格资质人员上岗;根据企业要求或项目岗位需要,超前做好员工资质培训、取证工作。如2007年发生的埃塞“4.24”遇袭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后,中国石化由此做出制度安排,分期、分批对所有海外项目人员进行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取证工作,无培训不发证、无资质不使用。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安排非常必要、效果明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大、恶性境外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3.3实行目标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不成功事件时有发生。最近几年,中国铁建承建沙特轻轨项目、中海外负责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都留给人们惨痛记忆。美国Standish集团的CHAOS报告表明,IT项目成功率仅30%左右。鉴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更多、各方面情况差异更大、可重复性程度更低,需要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项目团队潜力,由项目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性、创新型的工作,提高项目成功率。企业提供项目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设定项目考核指标,如完成合同额、成本费用、实现利润和应收账款回收率;对项目团队充分相信、授权和依托;跟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兑现奖惩结果。由于项目投标报价、商务谈判等前期工作与项目中后期工作直接关联,在考核项目团队成员中应纳入前期团队成员;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项目工作难度大,国际项目考核指标与奖惩兑现要明显有别于国内项目。项目团队内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范围,将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个体,建立起项目、团队、个人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实现个体特长得以发挥、潜力得到充分调动,团队目标高度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篇2

以下图为例,测量控制点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篇3

1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安排不平衡

 

石油工程国际班的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邀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国外石油企业高级工程师授课,但由于外教来华时间的限制,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一般分散在2个月的课程学时只能被压缩至1周全天完成。因此,出现了学期内的授课时间集中和各个学期授课安排不平衡的现象。从教学效果上来看,1周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和外教均感到紧张和疲惫,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2学生差异

 

石油工程国际班的人学制度对研究生的专业课成绩排名和英语能力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学生在入学前必须拥有较高的托福、雅思或大学英语六级语言成绩。但进入国际班课程学习之后,反映出来却是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参差不齐,这使得全英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出现了失调现象。

 

1.3外教授课风格

 

与国内教师“灌输式”的教学风格不同,国外教授习惯于“启发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一般会从浅显基本的知识点讲起,随着学生的反馈和呼应酌情增加授课难度和调整授课内容。然而,国内学生往往不习惯提问或与老师互动,外教讲多少就听多少,外教没讲的也不追问。这样造成了学生抱怨外教讲得内容少且不深人,外教抱怨不清楚自己所授内容中国学生是否听懂的局面。

 

1.4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的硕士培养质量评估以校内自评为主,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人学质量、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学术水平、学位论文等。未能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培养出的全英语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指标,以强化全英语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校总体社会声誉的联系,确保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指导性和权威性。

 

上述几方面是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培养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如不对其进行恰当的改革与建设,必将带来种种弊端,引发质量滑坡。因此,构建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具体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2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质最保陣体系的构建

 

2.1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以已有资源建立管理程序,实施过程控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以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石油工程学科专业基本知i只、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和经济管理、国际化经营等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为目标。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质量保障体系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利用国内外、校内外资源,以教学实施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质量评估为手段,把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质量管理行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

 

2.2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在社会、学生、导师、管理和条件建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结果,其影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研究在参照已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教育特点和实际建设经验,最终整理出一套适合石油工程学科特色和全英语教育项目特色的指标体系。落实到具体指标中,此体系可关联至师资队伍、生源条件、管理教育、物质条件和质量评估五个影响因素。物质条件包括教学科研设备与图书资源等。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教学管理、培养方案设计和课外学习氛围创建几个方面。培养方案设计又涉及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几个环节。另外,质量评估作为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衡量保障措施是否合适、有效的天平。

 

2.3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首先,应严格把好人学质量关,认真审核学生的入学条件,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确保生源的质量,宁缺毋滥。其次,应重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院应制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安排好公共课教学活动,做好考勤工作,确保课程学习的质量。再次,要加强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只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是质量保证的关键。在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优化和加强。最后,需要完善评估方法,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研究生培养中进行质量监督的重要作用。

 

3已开展的质量保障措施

 

为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石油工程学院针对上述质量保障体系的各个节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质量保障工作。

 

3.1优化培养方案

 

石油工程09级国际班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共9门,其中油气井工程1门,油气田开发工程6门,石油地质1门,石油经济1门,共21学分。通过四年的探索,学院进一步修订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培养方案。在广泛调研国外高校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一级学科制订了13级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闰际班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体现了国际化、创新性和特色化的特征,保留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课,将部分非主干专业课改为讲座的形式。另外,为了平衡一级学科中油气井与油气田开发方向的授课比例,增补了油气井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主干专业课共]2门,其中油气井工程4门,油气田开发T:程7门,石油地质〗门,共28学分。

 

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为了使授课时间和学期课程量达到平衡,将外教来华的授课周期分散安排,将国内教师的授课时间由集中授课改为分散授课,填补了学期空档。在学位论文方面,石油工程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全英语国际班学生进入论文开题工作后2年的研究、学习计划。国际班学生的英文学位论文评审以及答辩也突破了传统普通研究生中文学位论文的评审形式而采用石油工程专业领域专家和英语语言类专家共同参与的形式,如此既保证了论文的理论水平又保证了英文论文的语言水平,进而指导全英语国际学位硕士论文向更高水平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石油工程国际班早期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或跨闰石油公司任职的高级工程师,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很高。通过近四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石油工程国际班的教师结构进行了优化,按照外籍教师占2/3、国内教师占1/3的比例配备。国内教师要求具有国外教育背景,3年的国际班助教经历以及课程所需的专业基础。此外,学院为每位外教配备了一名校内助教。助教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教育经历。助教是关系到每门外教授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肩负着课程的预习辅导、课堂教学管理、课后答疑和组织安排考试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管理环节,助教将协助学生及时就听课效果对外教进行反馈,督促外教实时调节授课难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3.3完善人学制度

 

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招生选拔工作于每年4月份进行,学校研究生院对符合条件的已报名学生进行统一的外语水平测试。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制订针对全英语教学国际班报名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的面试考核方案,加大对报名学生的专业考察力度。最终将结合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录取人选。按照原来的招生制度,石油工程国际班只面向油气井工程和油气田开发方向的研究生。然而,通过四年的探索发现,较为单一的生源环境并不利于国际化教学环境的培养。于是,学院对招生政策进行了改革,使13级石油工程国际班的招收范围扩大到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的研究生,此外还招收成绩优秀的国外留学生。实践证明,留学生的加人和多元化的生源环境确实有助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曰常交流,特别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由此得到了显著提高。

 

3.4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建立了由研究生主管院长负责、班主任主抓、助教协助管理的班级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每门外教课程做到了“四个一”,即一门外教课程用四周完成,第一周由校内教授讲授该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基础知识;第二周由外教讲授,开课前班主任和助教会结合外教的专长和本课程能反映的前沿知识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周由助教对学生大作业进行检查、批改,深人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对部分内容进行串讲、答疑;第四周为学生讨论、复习准备考试时间。授课结束一个月内,助教组织学生进行结课考试,学期末向学院提交完整的教学材料进行归档。

 

学院鼓励国内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课程质量的评价。学院参考国外高校课程评教体系,结合国内研究生教育实际、特色,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体系。国际班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做到有任课教师对学生、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的完整记录、统计。每学期期末,学院对本学期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向学校提交质量分析报告。

 

4结语

 

石油工程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研究生培养已有5年多。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完善人学制度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国际班的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石油工程国际班学生认为全英语教学对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特别对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的学习有明显促进作用。更可贵的是,学生反应国际班的学习在提升英语和专业实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统计表明,石油工程国际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及再学习情况良好。其中,石油工程09级、10级和11级国际班毕业生成功出国深造和国内直博的比例分别为44%,64%和56%,石油工程12级国际班(目前研三在读)中已经获得出国深造录取通知的学生比例为43%,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积极申请。随着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不断迈进,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和完善,石油工程国际班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2]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教育与职业,2012,(36):35-37.

 

篇4

工学硕士重学术研究[2],而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具有“石油”特色,侧重解决现场应用中遇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培养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需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联合培养。因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现场进行实习、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工作。为了提高质量需要在现场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在技术人员力量雄厚的现场单位建立工作站;二是在石油企业研究单位建立工作站;三是在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现场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实现联合培养;四是工作站的设立应相对稳定,保持几年不变,有利于积累经验;五是工作站应有一定的接收能力,最好批量接收研究生,一般不接受单个研究生,这样便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监督,便于现场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一般在第二学年派遣研究生进入现场工作站,进行为期1年到1年半的联合培养阶段。

2.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学团队的支持。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组建和完善相关教学团队。校内导师应具有从事和开展石油工业科研项目及研究的经历和经验,应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并保持与现场工作站及现场导师的联系。专业学位硕士生需要到企业工作站去完成论文,应聘任现场导师,注意发挥双导师制的优越性。既要充分发挥校方导师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水平,也要充分利用现场导师的现场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应实行校方导师负责制。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由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校方导师主要负责,现场导师在技术环节上给以协助。同时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相互沟通,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现代化渠道及时联系,协商解决论文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特别注意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生到达石油企业工作站后,应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工作。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一定的深度和先进性。论文的选题一般应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作为支撑,避免“空中楼阁”及“纸上谈兵”。论文的结果应能够直接为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服务,有利于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选题还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基础,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需要在现场工作站举行开题报告会,双方导师及现场专家参加。作为评委,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技术关键等进行一一审查和点评。对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通过开题。

4.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加强日常的管理。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深入企业、在研究生工作站实习、研究,远离学校。所以,自研究生进站开始,就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科研活动管理。要发挥现场导师的主动性,双方导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校内导师应定期深入现场工作站进行指导,实行“每月汇报”“中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同时,学校应邀请现场导师来校,开展技术交流、学术讲座、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等。

5.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应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论文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应体现借助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所作课题能否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是否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等均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能够顺利出站、获得硕士学位、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考核标准。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双方导师及校内外专家参加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研究生的论文汇报并质疑、评价论文的质量。

二、培养质量评估方法探索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经历入学考试、培养过程、毕业论文答辩及就业4个主要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各阶段成绩来评价培养质量的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入学成绩、课程成绩、毕业成绩(含就业情况)的关联,跟踪分析培养过程各阶段的成绩数据,评价学生的成绩变化,根据其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形成评价指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入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的绩点成绩、相对排名及绝对成绩,可作为研究生阶段成绩统计分析的基准。研究生的统考成绩,例如入学统考成绩、入学成绩排名、四六级成绩等,由于均为全国统考,具有可对比性。因此,以上成绩统计既可以作为生源质量的评价依据,也可作为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数据。

2.研究生培养阶段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入学后进入培养阶段,此后的课程成绩、排名以及最新的四六级成绩可作为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对比原有的成绩数据,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素质的变化过程。课程学习之后,进入论文开题及论文研究阶段。该阶段的质量评估可通过导师打分及学术成果数量质量统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学术成果方面包括培养期间的情况、主要著作、获奖情况及专利发表情况等。

3.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统计分析。

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将进入答辩阶段,学位论文质量及评审专家的认可程度,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篇5

联合培养是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培养模式[1]。为了实施和完善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与学科优势,为稳定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基本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的科技创尖人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努力探索出跨学院、跨企业的“两跨”深度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 构建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1 跨学院联合培养

为了加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开展了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调研各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以把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内涵为核心,以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方向为宗旨,寻找其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学科等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口,凝练突出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水平,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顺利开展。

1.2 跨企业联合培养

跨企业联合培养是学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合作,避免自身的科研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但提高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东北石油大学工程学院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结合,建立了跨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经企业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研究生,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1.3确定联合培养的导师队伍

由石油工程学院牵头,协同相关院系相关企业组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小组,研究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筛选原则与标准,建成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好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的导师队伍。定期聘请现场有科研、生产经验的研究人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课程与讲座,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环节。

1.4 确定联合培养选择标准

参加联合培养的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有自愿联合培养意向且与招生专业单位研究方向有契合点;本科主修专业课程要与招生专业单位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点;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和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参加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着重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使他们一出校门,就能很快够融入石油生产中去。

1.5 制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案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实践性教学,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得以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每年都应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制定招生、培养的详细规划,按照石油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学科)讨论通过,报送研究生院备案后实施。

2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3],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为企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契机,密切与企业领导沟通,2004年以来先后建立14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石油工程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与校内其他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2 加强论文评估考核体系建设

全日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及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当的工作量,能够体现论文作者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专业管理工作的能力。论文选题要突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结果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共同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 、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保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作为起步更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就更显滞后。生源复杂,个体差异性大,势必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不足,学生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且无法与管理者进行流畅的沟通,管理体系和设施不够完善,权责不清,这就要求强化管理队伍。其次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不适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要求,课程设计上缺乏一套适应联合培养研究制度的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上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原因。再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其培养质则更应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

4 采取的解决方法

(1)以主干专业为主导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为主导,确立主干专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工程热物理与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为支撑,寻找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问题突破;保障跨学院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2)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论文开题、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方面,围绕人才培养和教育而进行的具有生产、学习、科研三项功能的教育合作。保障跨企业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3)以研究生为中心

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东北石油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室、国家工程教育中心以及省部级研究基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地缘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软件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物质条件,形成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有效资源。

(4)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跨学院跨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化及企业对联合培养的内需化。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35-02

课堂教学是高校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自2006年招收石油工程创新班以来,围绕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和石油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按照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关于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工作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完善课程大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集理论教学、网络环境、实践训练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态的课堂教学体系。形成了以互动教学为主,以讨论合作型学习、研究性学习、模拟和互动中学习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环节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课堂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实践了团队合作型课堂讨论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堂讨论课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引入互动教学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储备,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先后在2005级就业指导课程、2007级和2008级创新班采油工程、完井工程、油藏工程的课程教学中予以实践。结果表明,课堂讨论采取团队协作与竞争模式的开展,避免了学生谁汇报谁准备以及占用过多课内学时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团队协作与竞争是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式教学的最好方法,这种合作型的互动能使团队内部成员批判性地分析各自所分担的具体任务,做到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依靠感进行判断,并将各自的任务整合到一个可行的整体项目中去。在做任务计划时,团队成员会更加注意细节,知道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来做,提升了成员在复杂和不确定外部环境中的管理能力,快速提升了学习和全面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和发现新知,弥补学生之间差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说服他人,学会建设性的合作与帮助。团队合作型课堂讨论课模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主题并明确具体任务。教师应从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角度进行精心选题,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之间联系并能够高度概括、综合和运用知识重点、难点的综合题目作为主线,如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分析和设计等,以加深学生对课程主要知识点的掌握,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难点与前沿,学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对课堂讨论实施过程干预和指导。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平台,同时又要实施必要的过程干预和指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①每班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按3~4人为一组,组建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参与选题、调研、解题、总结和交流,并明确各自分工,任务完成时以团队为单位提交研究报告,并轮流推选其中一人为队长做讲台发言。②每次讨论均给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做准备。在此期间,团队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完成任务分工,开展广泛调研、交流、讨论,形成成果报告。③教师根据专题设计情况,进行必要的中间过程干预,精心设计问题,增加背景信息量,适当调整专题难度。④教师构思和预测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当加以引导,展示必要的示范材料和总结提纲。

3.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营造积极、热烈、活泼的讨论氛围,是讨论课成功的保证之一。在课堂讨论课以及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重要环节:①首先要创造师生良好的课堂研讨情境,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平等交流。在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在思路和方法上加以点评,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②通过直接而公开的沟通建立信任,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和适量的数据、图表来进行充分的讲解。③在讨论课中,安排每个学生发言机会,然后自由提问和讨论,其间,教师应适时地进行归纳或者点评。这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发挥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导作用。④鼓励台下同学提出问题,形成台下、台上学生之间互动,并要求汇报人当场回答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作为听众的同学认真听,积极思考,而发言的同学则要思维敏捷。在自由提问和即席作答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讨论课的气氛,将讨论推向。

4.成绩的评定。成绩的评定应该鼓励给自己和团队设定有挑战的目标任务,同时,个人和小组要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要注重对团队的整体评价,应该以能够激励全体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为导向,对个别学生的奖励加分要充分肯定他在任务中的角色和行为以及对团队的贡献;对于团队中的小组长若能很好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又能带领团队很好完成工作的应给予特别加分。

二、精心设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系统性,研究性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解决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在实践性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以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高度概括和综合特色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科技专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石油工程2007和2008年级创新班的教学实践中,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油田开发设计及油藏管理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具备油气田开发设计和动态分析与调整的基本决策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置油气田开发决策中的主要问题,如:开发层系的组合、井网设计与部署、人工补充能量方式等,作为科技专题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研究性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文献调研、文献综述和问题实证研究及论文撰写阶段。在文献调研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按照具体任务布置的要求,利用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学术数据库查找获取研究中所需的文献信息;学会区分论点、论据与结论,分清他人看法与作者看法,能从各种纷杂的信息中抓住最重要的,并对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获取有用信息归纳出文献要点。在文献综述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给定专题,综述多篇文章的观点,做到正确引用他人文献,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专题的实证研究及论文撰写阶段,指导学生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收集数据、定量与定性分析数据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多角度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掌握技术用语规范、论文撰写规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取得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与创新。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系统,作为辅助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包括课程辅助教学网站、网络答疑、在线课件及习题集等网络学习系统。课件内容精练、重点难点突出,全部上网并提供浏览和下载。为了使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现场实际,课件和多媒体中配有大量来自国内外油田现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增大了教学信息量。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极大调动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

四、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优势参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开阔国际化视野

以课程为依托,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优势参与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开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1.国外高校资源。近年来,伴随中国石油逐步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之间进行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教学团队,近年来先后聘请了Stanford大学、Oklahoma大学、Houston大学、英国郝瑞瓦特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大学以及石油工程师协会(SPE)等多所国外大学和知名机构专家学者授课,让学生了解了国外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及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开办校友讲堂。为了合理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广泛和充分发挥我院历届校友的积极作用,为本科在校生提供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创新服务,增强学生对我国油气田开发的使命感,为他们成长成才树立榜样,油藏工程课程教学团队邀请中石油勘探院和中海油研究中心的专家校友走进课堂,介绍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开发技术的进展,并以实例介绍实际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生产分析及其关键技术。中石油CNODC(海外)专家与学生们分享了中国石油走向海外进行对外合作谈判、油气田评估以及海外油田开发技术、经验、人才素质的要求,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知名外企资源。石油工程专业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坚持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邀请企业团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举办主题讲座,举办了“北京2007外企志愿者阳光校园行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对话外企精英,分享精彩人生”的主题报告会,邀请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职场新人以及教育界专业人士组成的外企志愿者专家团队,从职业规划、实习求职、职业素质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择业中的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式模拟教学,2006―2007年,两次与壳牌(中国)合作,联合举办企业走进校园Shell Case Study & Mock Interview Workshop(案例分析和模拟面试)模拟教学活动。2008年借助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外企分会平台、邀请壳牌中国及香港地区、麦肯锡公司、微软(中国)、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11家外企的志愿者,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将中央电视台职场专栏“绝对挑战”引入课堂,举办了奥运北京阳光彩虹行动――“从企业文化,谈自我认知”大型主题活动。通过领先企业的多元文化和理念讲解、学生自我认知现场体验、企业招聘模拟面试、资深职场专家现场点评等四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校企之间互动、高校之间交流分享,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职场真实含义的理解、把握和规划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决策能力。在我校55周年华诞之际组织开展了“迎校庆55周年SPE学生分会系列活动――中国石油大学之旅”,邀请贝克休斯、康菲石油、道达尔(中国)、帕拉代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知名石油外资企业给学生们带来了专业而精彩的学术讲座,让学生们也了解到很多钻完井、油田勘探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前沿和先进技术,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职场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同时,使学生们更加明确了以后专业学习的努力方向,树立了学好专业的信心,同时极大提升了我校和我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石油石化海外市场的拓展,石油工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石油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构建起以知识点为中心、思想方法为主线、知识应用为延伸的三位一体的知识构架,开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7

在全体大会报告会上,共进行了4个特邀学术报告。英国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杨五强教授就“Industrial tomography for multiphase flow measurement”得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茂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相方教授分别做了“工业催化反应反应器中的气固两相流问题:研究现状和展望”“气液两相流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应用”精彩的大会邀请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程科学三处刘涛处长代表基金委报告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评议、最新动态以及重点资助领域等情况,鼓励青年学者勇于创新,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专委会对2010年度青年学者优秀论文陈学俊奖获得者共8名青年学者(35岁以下)进行了表彰,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篇8

引言

在石油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石油工程项目的展开,就要同时提供风险管理机制,采用风险技术措施预测风险,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详细分析,同时还要做好评估工作,将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对策制定出来,落实到具体的实施中,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实现预期的效益,即获得最佳的项目效益。石油工程项目存在风险性,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这些风险发生作用,就必然会给石油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石油工程项目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风险产生认知,采能够对风险准确预测,针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方式,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起到预防的作用,这也是石油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实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石油企业属于是风险系数很高的企业,要确保石油企业安全稳定的地运行,就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处于行业市场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今天,石油企业运行中面临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风险,不仅要对风险现象进行分析,还要探索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石油工程项目是石油企业运行中的重点项目,在运行中就会存在各种风险。在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风险产生,具备风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工程管理人员,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员工。风险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风险管理人员如果管理意识不足,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且缺乏实践处理经验,使得石油工程项目在运行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实施石油工程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性的。在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不仅要研究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还要研究处理风险的方法,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动态化的风险管理机制。目前的石油工程项目不断地扩大规模,风险事故也会接踵而来,将风险管理渗透到整个的工程项目管理中,让风险成为石油行业管理中的一部分,提高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目前对石油工程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美国的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协会等等风险管理部门,对石油工程项目实施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由此可以证明,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石油行业倍受重视。

二、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是降低风险发生几率的关键。在石油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项目运行中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做好风险管理是基本的前提条件。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重视风险管理,强化对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工作,让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技术能力有所增强。在项目运行之前,要做好人员安排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人员要从工程性质、工艺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的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选择,以保证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都能够满足应对风险的要求。此外,还要做好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论证,对于各项资源合理安全,以保证石油工程项目顺利展开。

三、对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

(一)对风险点要尽早识别

对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就是要对项目风险所在位置进一步明确,以评估项目风险,将具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强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出来,确保风险管理具有针对性且科学合理。做好风险点的识别,就是要认识风险点,对风险点以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程度,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等等,以对风险有效控制,采取技术措施转移风险,实施必要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风险进行识别,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早发现、对风险全面认识,以及时地采取防范措施,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石油工程项目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提高。

(二)对风险点要本质性识别

风险点普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识别风险点的时候,要能够进行本质性识别。根据石油工程项目的形式,所存在的风险点包括内部风险点和外部风险点。因此,在进行风险点识别中,要做好内部风险的识别工作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工作。内部风险中,技术风险对石油工程项目具有直接影响,还包括人员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这些风险都与工作人员密切相关。如果对于这些风险都没有有效识别,就难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内部风险传播速度快,只有采取预防措施以及及时应对,就可以有效解决。外部风险多为客观性的风险,诸如自然环境、行业市场等等,都会对石油工程项目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风险具有不可控制性,需要采用规避的措施,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无论是任何一种风险,都要正确识别,才能够使应对措施具有针对性。识别风险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讨论,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物资采办部门、项目配套部门、工程安全部门、对外协调部门等等,都针对风险点提出自己的简介,通过共同分析确定风险问题,以对风险点合理识别,将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出来。同时,还要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技术性评估,确保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发挥时效性。注意识别风险点时,要大量地收集资料,做好客观识别,并综合形分析,以保证识别的结果准确。

四、风险管理方案要科学合理

风险管理工作要有效展开,就要确保管理方案科学合理。对于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要准确识别,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将风险管理方案制定出来,以使得风险管理方案具有针对性,在具体的应用中能够发挥时效性。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借鉴风险评估经验,根据本工程项目的需要进行完善。将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来,还要注重风险管理的信息化,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而且风险管理更为规范而有序。诸如,影响石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风险点、风险预警、风险应急处理措施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等,都纳入到风险信息化管理范畴中,使石油工程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对风险及时把握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运行HSE体系,实施内部安全管理控制,建立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安全环境,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展开,有关部门还可以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控制。结束语综上所述,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在石油工程项目中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旦这些风险因素发挥作用,就必然会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仅会给石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于石油工程项目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就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出来,以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保证石油工程项目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文文献:

[1]李良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及管理[J].化工管理,2014(18):195-195.

[2]要建东,祖振昆.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析[J].价值工程,2013(02):65-66.

[3]庞勇,陈丽娜.浅谈石油化工行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J].化工管理,2014(08):19-19.

[4]黎藜,刘宝发.石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7-100.

篇9

李子丰教授一直从事石油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结合石油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对石油钻采工程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油气井杆管柱力学理论体系,指出了空化数不能判断射流的空化状态,更正了岩石有效应力的计算。这些创新理论和研究成果,不但在理论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在经济上也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得到了国内外石油工程界和力学界的好评。

承传铁人精神,初获科技成果

李子丰教授凭借着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在铁人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笔耕不辍地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他相继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14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30多篇。他的研究成果被《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人民文摘》、《新华月报》、《科学中国人》、《今日科苑》、《中国工程科学》和《中国科技奖励》等杂志和媒体报道。鉴于李子丰教授的突出贡献,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博士后奖,1998年获黑龙江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油气井杆管柱力学》获1999年黑龙江省优秀著作一等奖。2008年,《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及应用》获得石油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油气井杆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及应用”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被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评为“Outstanding Technical Editor”。 2009年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建设特色专业,培养高级人才

李子丰教授热爱石油工程专业,更热爱教育事业。1999年4月,李子丰教授应聘到中国地质大学任“211工程”特聘教授,并担任石油工程学科带头人。2002年7月,李子丰教授调入燕山大学,组建了燕山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主持申报成功燕山大学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和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点、油气井工程硕士点。本科学生中,有约一半的国防生。2009年,石油工程专业成为河北省特色专业。他立自己为模版,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在每年的教学评教中,他都被学生评为优秀。刚直不阿、目光锐利、要求严格、助人为乐,是他的特色。

坚持唯物主义,发展技术哲学

李子丰教授在哲学和物理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子丰教授论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实验证明,在任何参考系中测得的真空中的光相对于光源的速度都接近于一个常数c。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做了如下偷梁换柱的处理:第一步扔掉参考物―光源,改为“在真空中光以光速c传播”;第二步随便安上参考系,进一步改为“在真空中光相对于任何参照系以光速c传播”。然后利用洛仑兹变换,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得出了时间延长、尺寸缩短、质量增大、质能转换等推论。”――摘自《科技日报》

篇10

石油工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人才和技术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才和技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世界石油与科技市场,这意味着我国石油工业要应对国际市场中复杂的技术交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石油工业的跨国开发与经营对石油工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熟知国际石油工程的相关技术与商务要求,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培养石油创新型人才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和基础。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应对复杂开发环境的技术要求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不断地勘测开采中已经越来越稀缺,提高石油勘测技术和采收率已经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条件较好地带的石油未开采数量的不断锐减,这些地带剩余石油的开采难度必将加大,而且石油开采需要继续向深海、极地、沙漠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带延伸,这些都给石油工程带来了更大的技术挑战和更高的人员素质要求。因此,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石油开发环境的技术要求。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希望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熟练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能在日益复杂的开发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校需要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这也是高校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途径。

二、目前高校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的不足,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我国石油高校的教师多是工科院校的硕士和博士生出身,虽然文化程度高,但缺少师范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其缺乏工程实践的背景,所以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问题。他们仅有的实践经验也多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积累而来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知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和指导。此外,这些教师往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热情高于对教学方式的探索,这些都导致了石油工程教学实践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缺乏个性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严重缺乏知识应用与技能实训,授课时对课程内容精选不够,其知识结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足等。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实践环节不完善,实践学习效果差

我国高校石油工程的课程实践多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完成的,导致实践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对学生在实验设计、问题分析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此外,由于企业一般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也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实习锻炼,毕业设计也多流于形式,或因选题过大或涉及知识比较复杂,最终以毕业论文代替,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研究

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满足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为目的,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的实践运用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解决石油工程实际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教学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增加经管类和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石油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产业,在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中,往往需要综合利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且能在工程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就目前的高校课程教育来说,需要增设和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增设油气藏经营管理、石油工程招投标、人际关系学、领导艺术与才能等经管类和人文类的课程,可以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引进企业的企业文化、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短期培训,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调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了解工作环境和内容,以便毕业后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校内实训环节。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专业、掌握知识脉络。石油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渗流物理系列、石油工程流体力学系列、油气田开发工程系列、钻井完井工程系列、采油工程系列等五个系列的课程组,这五个系列的课程组以技术流程为主线,便于学生整体掌握石油工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过程。而在这五个系列的教学中,要强化每个环节的实训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3.提供多方向的专业培养。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宽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对所修方向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和学习,能够更好地使用工作需要,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创新潜力。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1.建立创新型教学团队。一个缺乏创新和实践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也就是说建立创新型教学团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关键的决定作用。建立创新型团队可以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引进专业领域的名师,引导教学团队的建设,学院按不同系列的课程组构建出名师引导下的教学团队,由名师引领团队进行专业领域相关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探讨,充分利用各种措施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教学氛围;第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团队成员间的甄选、提升、奖励、发展等方面的公平公正,从而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质量。

2.优化教学模式。目前缺乏个性指导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严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在全面把握和理解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知识讲授与学生自学、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石油工程是知识实践性和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对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帮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加强了目标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篇11

一、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石油工程施工企业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和开采服务。其中包括勘探,测井,钻井,开采及其他有关石油供应的大型综合性企业。由于石油施工具有资本投入大,工程设计复杂技术含量高,准入门槛高风险大,工作艰苦等特点。在施工企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以下因素影响到我国石油施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国内的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的数量增长处于一个高速时期,这导致施工企业的准入监督不严,施工能力和施工技术在某些石油施工工程得不到保障,在企业竞争中存在着恶性竞争的地区保护主义的制约。油田企业与工程施工企业两者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工程公司是为油田企业提供施工和技术服务的,处于乙方地位,工程价格的定价权还是掌握在油田企业的。随着油田企业开发规模的控制、低成本投资战略的变化,导致施工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

(二)参与市场竞争的对手分析

国内的油田工程施工企业受到国际、国内油田实施非常规油气开发开发,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加大,企业缺乏高端技术或者核心技术匮乏,竞争力不够。与国外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对比差距明显,在国际市场中,国内的油田施工企业应该加技术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国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由于民间资本的参与,原本比较封闭的行业,逐渐开发,本来就给饱和的施工市场带来更大冲击。民间资本主要冲击的是技术含量低的作业市场,民间资本组成的施工队伍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廉价的劳动力等,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低端市场的竞争力。

在进行石油施工企业改革发展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主要需要通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和思考。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才能促进企业高效完成改革目标。

二、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思考

石油工程企业的战略管理要结合转变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更加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一)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

战略管理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战略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市场经济属于超越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在新时期,随着产业经济的变化日益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和顾客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观察能力,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在传统战略管理理论中,更多的是静态管理,而现代经济发展呈现的多样化,动态化。所以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在加强战略管理时要注意不断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和战略管理的配套措施改革,只有不断适应市场调整战略管理,才能保证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推动石油企业的改革。

(二)石油施工工程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战略是一个公司的行动计划,其本质是企业要适应多变环境。计划的核心在于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机遇的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管理规划的过程。石油施工企业在战略规划和管理中,如何实时调整计划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迎接挑战,企业只有采取主动的措施才能保证企业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石油工程施工企业改革发展措施

(一)石油施工企业加强与石油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石油施工企业明确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石油施工企业主要为石油公司提供综合性的承包服务,在改革发展中着力打造要建立世界一流的技术服务商。强调石油公司和工程施工的相互依存关系,与石油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打成“经济伙伴”和“总承包”的新型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达成共担风险,共享改革成果。一方面降低了石油公司的勘探成本,最主要的能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竞争风险、减少交易的成本,降低资金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术投入和服务质量,达到建立世界一流技术服务商的目的。

(二)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完善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强生产管理,增强施工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施工工程的按时合格完工。石油工程施工由于施工的技术难度大,施工的环境恶劣等特点,在生产管理上对于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更加的重视和加强。生产管理中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使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产操作员,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石油工程施工企业狠抓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对于技术要求高的石油施工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加强技术方面的改造升级,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保证石油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外专业人士分析得出石油施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以规模取胜的时期,八十年代是以成本取胜时期,九十年代至今已进入了高新技术取胜时期。国际石油施工公司通过采用高新技术解决了施工与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从而不断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四)石油工程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

随着石油施工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石油工程企业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管理控制才能保证石油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施工成本控制问题,这是成本管理的关键,可以及时的发现和改正施工项目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许多资金问题,降低施工成本。在成本控制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油施工企业做好成本预算工作,保证成本的可控制性。第二,对施工项目中的各道程序实施单价承包制,保证成本的可责任性和监督性。第三,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考核制度,保证施工成本的最优化使用。

四、结束语

石油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控制,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效果。在进行战略管理的同时要加强战略管理的辅助管理。只有做好战略管理的总体布局,不断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利于有力地位,才能保证企业的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俊.我国油气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