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4: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员工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技能水平低。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工程施工越来越专业化和复杂化,业主对质量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业主的要求和保证工程达标,就衍生了一种队伍,即:劳务分包队伍。劳务分包队伍中的成员一般都能够吃苦耐劳并且身体非常强壮,他们一般都是按其劳动量取得薪酬的,所以,在平时他们都相当勤奋,其劳动技能水平是比较高的,只需由相关企业员工带领即可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也正是因为劳务分包队伍的存在,企业员工就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管理方面,从而逐渐忽略了业务操作,并且过分依靠劳务分包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员工自身年龄的增长,其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弱,甚至无法管理劳务分包单位的人员。
2.企业整体冗员与生产一线岗位缺员
企业整体冗员和结构性缺员主要体现在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超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缺员。这些缺员大部是靠人事的方式来解决。为补充人员,直接造成了外聘用工数量的增多,更导致了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
二、针对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个企业的和谐,重在基层和基础,其根本在于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此,企业必须要从基层和基础以及基本功抓起,采取培训和考核以及激励等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
1.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是人的潜能是不会自然发挥出来的。所以,为了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去激励员工,一方面,可达到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对员工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2.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也非常重要。对此,各企业可就实施以差异化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增效管理,除以上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和严格的奖惩之外,还可以设置差异化岗位,从而构建员工责任体系,进一步夯实职责;要对理念建设予以重视,以企业精神统领员工行为;对员工进行差异化培训等。在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从正面教育入手。
(1)为了坚定干部员工的理想信念,则必须要抓好政策理论教育。组织全体职工通过教育培训、党课、网上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教育职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识社会形势。重点引导职工提高对其工作理论和工作责任的认识,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效益意识,从而增强其工作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2)为了增强广大职工的法制观念,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法制纪律教育。对此,企业可针对其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时常遇到各类法律问题的实际,采取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法律原文与案例剖析相结合、正面学习榜样与反面典型警示相结合等形式,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把守法用法、依法治企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管理,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考核制度。所谓完整的科学管理考核制度就是指:具有科学依据的、能够覆盖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专业,达到企业全体人员都能受到制约和激励,并且能起到激起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现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国家的物资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其所得相对报酬和绝对报酬双方面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对员工的公平性和维持企业内部的稳定,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么,其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则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形成一个规矩,供大家共同去遵守,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利益。公平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发展的一个基础,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由此可见,在企业中,为了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公平科学的管理制度极为重要。企业在制定综合绩效考核体时,可针对其项目可相应制定本单位的考核办法,并分解到工段、班组。为了使整个考核体系能够科学且有效运作,企业在对考核指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将历年的资料放在一起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比较,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举办员工讨论会,听取员工各种的建议,做到集思广义,对所制定的每一个考核的指标进行认真地确定。对于通过现场标定的指标,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会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其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一般来说,这种指标是很容易被考核单位所接受的,其职工的反应也好,所以,这种指标的执行效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3.企业内部沟通
有效的企业沟通不但会提高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而且还可以使企业的业绩得到提高,从而是业绩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沟通问题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企业有必要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企业要适当的创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作为员工,也要适当的与企业进行互动,从而使企业的组织周边绩效得到提高。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那么,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的观念也要更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现实证明,说教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任务产量指标上去了,但经济效果却不然。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的,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管理目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科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效的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向着不断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不断增强。
二、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
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强度的问题,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强度。在主要的影响因素中,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素质属于内部影响因素,而不同行业的性质和特点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释对企业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的影响。
(一)企业制度的影响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制定出来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中每个员工所必须遵守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企业的组织机构、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具体工作的流程规定等等。企业制度是企业做出的硬性规定,每个员工都根据企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企业制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素质的影响
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各个要素的质量以及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备的,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素质定义的分析可知,这是质的概念而非量的概念,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能只注重规模的发展,还要注意自身的内在质量。另外,企业素质的定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所以在对企业素质进行分析时,除了要分析各个要素的质量之外,还要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出来,并能够对各个要素进行相互整合。在企业素质中,包括领导基本素质、员工素质状况、企业管理素质以及技术装备素质。
(三)不同行业性质和特点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起了推动性的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中,所拥有的行业性质和特点都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行业对企业管理强度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而且影响因素也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不相同,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在不同的行业中,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性质和特点来分析影响实现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因素。
(四)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也被称为组织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等内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对企业制度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文化中如果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和地位,将不利于企业员工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实现,从而阻碍企业有效的实现管理,影响企业健康的发展。
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1.这种看法说明,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研究营销人员的情绪情感在服务营销中尤为重要。
一、服务营销中员工情绪情感的影响
有形产品在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服务则与之不同,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活动或利益,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2。这也就是说服务基本上是表现出一系列的行动,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提供服务的员工、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用以解决顾客的问题。由于服务是一线员工与顾客面对面进行的,因而在服务营销中,一线员工情绪和情感控制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决定了员工提供服务的质量
情绪资本是智力资本的燃料。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生活的高级生命形式,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
服务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点,即服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在服务过程中,要能提供给顾客满意的服务,一线员工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准确可靠地执行所承诺的服务,还要在对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表现出帮助顾客及提供便捷服务的自发性,能将顾客当作个体对待,从而给予顾客关心和个性化的服务,强调在处理顾客需要、询问、投诉、问题时的专注和快捷,激发信任感,和友好态度,能增强顾客信任的能力。这些要求中情绪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而负面情绪则会使得原本顺利的过程出现障碍。如由于意识到即将出现的危险而产生的惧怕和不安、某种委屈和不平之事而引起的极度不满和对立情绪,无动于衷、缺乏干劲、对企业的事情不感兴趣、压抑等等都会影响到一线员工的认知水平和反应能力,从而降低服务质量。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员工就是服务、员工就是顾客眼中的组织、员工就是营销者”。
3.在服务中满意的员工有助于产生满意的顾客,如果员工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快乐,顾客的满意也难以实现。
(二)员工的情绪表达影响着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
情绪和情感还具有表达功能。当一个人某种情绪情感发生时,会伴以身体外部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表情,情绪情感正是籍以表情而获得其独特的表达功能。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还能反过来在影响这个人的情绪与情感,这是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
服务不是实体产品,服务既无可见的实体,又无可衡量其质量高低的统一尺度。服务质量的高低,只能由服务对象感知。而这种感知结果的好坏,在感性消费时代至关重要。顾客作为拥有复杂的情感的个体,他们不只需要产品与服务,也希望与这些产品及服务建立起感情关联。当顾客感到员工用真诚与热忱对待他们时,他们也会以相同的情感回应。一个愤怒和沮丧的营销人员尽管按照工作流程对顾客进行了周到的服务,但可能会由于自己情绪情感而使顾客并不感到满意。这种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互动,会变成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
(三)服务中一线员工面临更大的情绪压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员工的情绪情感状态,服务产品的这种特性要求工作中除了一般需要付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外,服务中还要求员工情感的付出。情感付出一词由阿里·霍克希尔德提出,意指提供优质服务所需的超过体力与脑力技能之外的劳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付出在很多时候和员工本身的情感是相矛盾的。在某些情况下,一线员工感到他们被要求做的事情与他们的个性、价值观、生活取向之间存在着冲突。服务中的其它一些因素也会强化这种压力。在组织机构内部的政策与客户要求发生冲突时,一线员工需要确定是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还是尽可能满足顾客的愿望,员工在情绪、情感上倾向于哪一方才是合适与合理的。另外顾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时甚至相互冲突,在为众多顾客服务时,经常很难或不可能同时为一群口味各异的顾客提供满意的全方位的服务。而在服务中每个顾客的表达能力和方式不同,一线员工必须能在不同的表达中清楚捕捉其消费需要的核心,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虽然标准化管理对提高服务营销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但标准化无法成为服务营销质量管理的基本哲学。服务营销活动是一线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企业无法控制的若干因素,只有一线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某些因素变化对企业的不良影响。
二、有效开展员工情绪情感管理的方法
由于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服务市场不断增大,服务在经济中的主导性作用日益增加强,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及其经济贡献已经引起了人们对服务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服务行业中,管理好员工情绪已经成为更好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的一个关键。
(一)招聘合适的员工
在服务领域员工招聘中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在专业服务领域中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的招聘中,只强调员工的专业素养;在一般的服务领域中,如不需要太多劳动技能的行业中,如各行业的服务员、导购员等,更多强调低工资和低成本,很少注意员工的服务意愿和服务精神。“招聘一个友善的人容易,把一个不友善的人训练成一个友善的人就困难多了”4。兴趣是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力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或积极的情绪反映。相比较而言,社交取向的人更喜欢社会交往性工作,这类人通常喜欢周围有别人存在,对别人的事很感兴趣,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
(二)树立为消费者平等服务的意识
一般企业在招聘到员工之后都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在培训中只注重对员工劳动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培训,忽视对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的培养。在员工培训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素质培训之外,更要明确服务人员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培训员工以便提供标准化的友善服务。快乐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能够做到这些,必须具备平等的意识。一个优秀的服务人员,他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和客户是平等的,他认为为顾客服务,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具有能满足他的需求,我的服务具有良好的内在价值,是和客户等值交换的。他为客户服务的时候站的角度是平等的,不会感到为客户服务是低人一等的。
二、激励因素在薪酬管理中的构建
1.薪酬对于员工而言,不仅是劳动付出的回报,也是员工价值的体现,因而激励因素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有时会超出其他因素,因而需要被重视起来。2.在基本薪酬(保健因素)没有随意变动的情况下,加大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例,这样就使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联系,通过物质奖励达到精神激励的目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预防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变,如果将激励因素当成保健因素看待,就会失去激励的性质,如每月的奖金固定发放,长久下去员工会认为是理所当然,成了基本工资的一部分。4.薪酬管理中的激励手段不仅停留在金钱上,应当事先薪酬管理激励的多样化,如表彰、信任和晋升等都可以作为激励手段,从多个方面提升员工的满意度5.为员工创造出奉献与成就的环境,员工在自身的成长中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激励,提升其归属感,当成就得到认可,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三、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运用
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从薪酬等级、薪酬构成、薪酬水平等方面确保内部、外部和个人的公平性,避免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变,从激励的期望与概率方面着手研究,实现激励利益的最大化。激励理论与期望理论的结合在薪酬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比较普遍,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激励理论中,员工在提升绩效的同时其所获得的报酬的概率会相应增加,而其工作的积极性也得到的加强,因而将努力与绩效对应,绩效与奖酬对应,奖酬与个人的需求对应,则沟通了个人需求和工作努力之间的关系。努力与绩效对应,个体主观上认为努力是提高绩效的手段,当个体认为努力可以提升绩效的期望值,则会自发性的产生工作热情,而绩效的期望值既不能太低,影响员工的努力精神,也不能太高,削弱参与的积极性。
绩效与奖酬对应,在取得一定的绩效之后,员工受到的奖励也会随之提升,努力与奖酬实现了转化,间接上达到了激励的目的。奖酬与个人需求的对应:个人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既有精神层面的成就感,也有物质层面的生活需求,当奖酬兑现之后,个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都得到了兑现,提升了个体的满意度。此时,发挥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并且在个体意识中形成了工作积极努力与个人需求提升的联系,强化了工作积极与薪酬提升的认识,有利于员工保持工作热情。
现如今,青年员工生活压力很大,北京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他们却有着超前的消费意识,不愿意再像父母那一辈人省吃俭用地过活。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崇尚新鲜事物,为此,宁愿让自己跨入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的可悲境地。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追求安稳的大锅饭,哪里薪水高,他们就要去哪里。
2.勤学苦读,渴望成才
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意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我,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素质。因此许多青年员工在工作后仍然坚持读书和业务学习。他们希望通过持续学习、接受各类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他们平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便是网络和图书资料。
3.自我意识强,职业观念不稳定
青年员工更多地关注现实条件,比如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待人处事容易冲动,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工作中“眼高手低”,比较叛逆,崇尚个性化、风格化,而没有树立岗位责任感和构建企业价值观。一旦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他们便会把责任归咎于企业。
4.缺乏准确定位
青年员工对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充满憧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获得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尊重以及能力的认可;希望能够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们思想活跃,抗挫折能力差,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特别是经过一段实践锻炼并有了一定能力时,稍不满意就会跳槽走人。
二、青年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应注意的问题
青年员工已经在公司管理岗位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在众多的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为企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每一位青年员工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正所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中国有句古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机遇好,羡慕命运对别人的青睐、羡慕别人的成功,却没有看到荣耀和鲜花背后所付出的坚辛和努力。众人所知的杨利伟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航天的第一人。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赢得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机会。他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天生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每次的训练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以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正因为杨利伟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光荣地选为“神舟”五号航天飞行员。所以我们要想成功,要想抓住机遇,就得从现在开始收拾好行囊,做好准备。当机遇轻轻地叩响门扉时,我们就会沉着地应和一声,踩着它的节拍,旋转而去,千万不要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悠忽之间,从你身边姗姗飘过,而你却无能为力。青年人要学会珍惜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航天企业作为一家集团公司,人员内部流动是很平常的事情,公司又是服务于全院的后勤保障单位,平常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其中也许包含伯乐。可能就在某一次服务业主的时候,你的一言一行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机会之门在悄悄地为你打开。也许公司组织的一次活动,或是领导交办的一项工作,都是在考察你的能力,这时如果你不重视、不用心,工作完成的不好或不漂亮,领导不满意。即使领导想把机会给你,由于自己条件不具备,所以根本抓不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机会从身边擦过向另一个有准备的人走去。人们常说,机会难得,错过了就很难再有机会。因此,我们开始就要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努力工作,爱岗敬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2.要从基层做起,肯吃苦
如今的青年人基本上都是“80后”和“90后”,这代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疼爱,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又接受了高等教育,天生就具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宠儿、未来的骄子。他们从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走向社会,准备大展宏图,干出一番事业,却忽略了自己刚刚成为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一名新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人生阅历,这些就是新的学习课程。青年人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并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本领,他们接受新事物速度快,领悟能力强。所以,青年人一定要从基层做起,注重技术能力的提高,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打好扎实的基础,不要走捷径。只有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能把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青年人要学会吃苦,肯于吃苦。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水手,由于年龄小,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看上去很好欺负。所以,船上的一切杂事大多由他干,其他水手很清闲。航行结束后,公司对全体水手的技能进行考核,结果小水手的考核结果最好,最终被提拔为新水手长。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做得多才能学得多,学得多才能进步得多,进步得多才能比别人强得多,比别人强得多就会在竞争中有利得多。所以,永远不要嫌自己做得多,那是生命赋予你的难得多的历练,让你承担更多的责任,成就更多的辉煌。
3.领导岗位并不是唯一晋升的渠道
现在的青年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工作后一心要当领导干部,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收入。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领导,毕竟领导干部只是成百上千人群中的少部分人群。目前社会上最缺少的不是管理人才,而是技能人才,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知识型技能人才才是最稀缺的。大部分管理人才不懂专业技术,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懂技术却不会表达,这是如今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这些从高校里走出来的知识型人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实践的积累,便有了成长的空间。近几年,物业公司随着智能型楼宇的逐渐接管,特别是配电系统、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等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如何进行保养、维修、维护,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同时对我们公司年轻技术或管理人员而言,则是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学新技术,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将智能型楼宇管出成绩。人在职场,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积极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遇到挫折,要从乐观正面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你的智商和情商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与之相反,如果你的智商很高,却常以此自负,情商低下,天天为自己周围并不理想的环境所困扰,那你的结局或是愤世嫉俗、孤芳自赏,与社会环境、周围同事融不到一起;或高不成低不就,终将一辈子碌碌无为。
三、企业对青年员工人才建设的培养机制
1.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青年员工面临或轻或重的经济压力,他们有着用金钱来证明自己能力与社会地位的强烈心理愿景。因此,一个良好的、与绩效挂钩的具有吸引力的合理薪酬体系对于他们无疑具有很强的鞭策作用。公司通过实施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方案,通过增加工龄工资、职称补贴等形式区分员工基本工资差别,并通过设定岗位系数来确定每一位员工的考核工资,正所谓“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同时,通过个人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的职称补贴形式来鼓励大家提升专业技能。
2.注重非物质激励
非物质激励作为物质激励的一种辅助激励,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公司通过尊重、信任、关怀、培训等形式激发和引导青年员工的工作动机、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或改变员工的工作行为,使他们按照公司的发展目标发挥最大的效用。公司通过积极组织各种文体比赛、技能竞赛、优秀员工评选等活动来挖掘大家的潜质,进而提升企业荣誉感及企业归属感。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形式。由于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特征。(2)心理契约是一种动态的契约形式。如同经济契约一样,心理契约是依据缔约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合作诚意和信誉来执行的。但不同的是,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3)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认同。由于心理契约强调的是雇佣双方的心理期望,即一方希望为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希望从另一方获得什么,这种彼此的责任和权力是与知觉相关的,因而带有主观判断的成份。(4)心理契约的违背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经济契约的违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制约,心理契约却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它往往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违背了心理契约,都将影响他们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目标的达成。(5)心理契约违约后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契约的违约所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双方的知觉和处事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来处理某种违约行为。
以员工满意度为主体的员工心理契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工作类型、同事关系、福利情况、受尊重与公平待遇、工作安全感、提出建议的机会、报酬、工作绩效的认可、晋升的机会。因此,员工的心理契约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安全感、雇佣关系、动机、缺勤率和离职意向等。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经济契约而忽视心理契约的话,则会导致员工个体重新评价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并对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率等形成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够得到满足的话,则他们往往会体验到工作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需求
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这个名词,他认为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主要通过脑力劳动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从而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知识型员工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多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1)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2)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3)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4)具有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5)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6)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7)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鲜明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以作为知识型员工典型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中的研发人员为例,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为: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其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为:信任和尊重、得到公平对待、提升和进步的机会、开放和诚实的交流沟通、对业绩的承认、开展职业培训、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和奖金、管理层的支持以及有竞争力的高工资。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不但要考虑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更需要考虑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应该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成就和成长。
在组织和知识型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对知识型员工来讲,心理契约的无形约束能使自己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组织的发展,促使知识型员工在环境动态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而对于组织来讲,则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以无形的方式留住知识型员工。
三、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和他们对企业的奉献态度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能的过程,是保证知识型员工生产出高水平的内在激励和承诺(主要表现为高能量、延长工作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也是构建组织成员的“生命共同体”的过程。因此,加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对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内容可能在员工正式和组织接触前就已通过各种其他非正式渠道形成了,但毫无疑问,招聘过程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正式接触的时候,也是员工心理契约形成的正式阶段。因此,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雇佣双方对心理契约理解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在招聘阶段过滤掉一些员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关于企业的不符合实际的信息和期望,以免这些信息和期望成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所以,企业不但要为应聘人提供现实的工作预览(即雇主向应聘者披露未来工作的真实信息),而且应该清楚地、系统地为现任员工提供他们将来在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的预览。这种招聘方法能够帮助求职者正确理解雇主的期望,建立相互信任,减少求职者对工作的负面认识,并降低未来的员工流动率。
2.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要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氛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而展开。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会为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举措和宽松的企业氛围。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心,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从而真正实现人与事的完美结合。
3.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组织与个人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组织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知识型员工拥有组织所需的专业技能,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因而没有必要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他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指引方向,确定工作标准、价值观和绩效标准。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远景的塑造必须既符合员工的价值观,又具有挑战性。组织目标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与知识型员工价值观的吻合程度。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在心理上引起知识型员工的共鸣,知识型员工就会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另外,挑战性目标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对知识型员工能力考察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管理者对他的重视与尊重。研究表明,设立挑战目标,让知识型员工有发挥才能的更大空间,会提高知识型员工对管理者与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打下基础。
4.实施全面的薪酬战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因此,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所谓全面的薪酬战略,就是组织将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股票、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比如,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比较而言,这些“内在报酬”对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他们的心理契约中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因而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知识型员工全面激励和有效管理的最优模式。
5.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组织职业生涯发展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知识型员工比较重视发展型契约,极端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他们能较为客观地审视自我,明晰自我发展的能力、动力和个性适合范围。企业组织性职业生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内部发现职业发展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根据员工的兴趣、特长和公司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知识型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促使员工的个体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
6.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活动需要自主性的空间,需要柔性的工作制度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因此,为保护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能类同于一般员工的监控,必须在相应的制度上进行特殊的安排。应该授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工作自,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两方面要给予相当的自。另外,还应该授予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活动的权力,营造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等。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支配、管理、运用企业内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地位。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成了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姜方放.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
[2]陈加洲,凌文拴,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孟奕爽.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3,(7).
[4]孙泽厚,罗帆.管理心理与行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管理沟通及其影响因素
1.1管理沟通
沟通是一种信息交流,即把某一信息、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的整个过程。管理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行为,指在企业大的范围内,围绕企业的管理运行而进行的沟通行为,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沟通。本文主要分析组织内部的管理沟通,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1.2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管理沟通过程来分析,即按沟通发生的阶段来分析存在的障碍。如编码、传递和译码阶段;二是因素分析,分析可能会形成沟通障碍的各种因素。如语言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如G·马莱兹克认为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有: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和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压力、媒介在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和社会环境。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管理沟通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尤其对教育、医疗、IT行业及政府的行政沟通能力等比较关注,有关医患沟通、师生沟通方面的文章较多,而关注饭店管理沟通状况的学者非常少。为了更好地研究阻碍饭店有效管理沟通的因素,本文对数家星级饭店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饭店管理沟通的措施,以期为饭店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实证研究分析
本问卷的设计主要依据国际沟通联合会(ICA)提供的沟通审计报告和Downs&Hazen开发的沟通满意度问卷进行,并结合饭店的实地访问以及笔者在饭店的实际工作经历。所调查的对象为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三星级饭店各5家。本次调研对象是饭店各级各部门员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2份,有效率为88.4%。本次调查采用SPSS13.0完成,数据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
2.1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数据KMO值为0.916,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7184.271(df=465,p=0.000),表明样本数据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来对数据加以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抽取的方法,经过斜交旋转,以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水平大于0.50为原则抽取因子,得到6个清晰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2.85%。这六个因子分别为:管理者因素、沟通媒介因素、员工因素、组织支持因素、人际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其中管理者因素主要涉及管理者的沟通风格、沟通意识和观念、沟通知识和技巧等方面;沟通媒介因素主要涉及沟通媒介的互动性及反馈程度、媒介效率、媒介多样性和恰当性等方面;员工因素主要涉及员工的性格、兴趣、利益、价值观,员工的心理障碍,员工的沟通意识等方面;组织支持因素主要涉及饭店的文化氛围、沟通的战略制度、机构与人员保障等方面;人际因素主要涉及沟通双方的相似度和信任度、沟通中使用的语言等方面;组织结构因素主要涉及饭店的规模、部门设置方式、管理层次等方面。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管理者的沟通风格、意识、知识和技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很多饭店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沟通能力是管理者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他们受传统等级和权威观念的影响,认为应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应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很少主动与员工进行交流。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常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认真聆听员工的心声;以指挥、命令为主要方法,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和技巧,使员工有苦难言,有感不敢发,一味顺从和服从,以致饭店言路闭塞,员工积极性和热情被消磨殆尽。(2)沟通媒介的效率、多样性及反馈程度等极大影响着管理沟通效果。现在饭店内部的沟通方式比较多样,如有文件、会议、内部出版物、内部公告栏、意见箱、个别交流、电话等多种方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部分员工感觉他们获取信—57—No.17,2009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2009年第17期息的速度比较慢,各种沟通方式的效率差,尤其是会议的效果差。52%的员工反映饭店内无效会议多,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走过场;饭店的内部简报或杂志员工很少能见到,并且也无兴趣阅读;员工意见箱形同虚设,根本不能搜集到员工的意见或建议;与上司或同事交流后对自己并无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新兴的互动的沟通方式如电子邮件、局域网、博克、BBS等新兴的电子沟通方式使用不多。(3)组织的软硬件环境影响着管理沟通效果。主要包括饭店的规模、部门设置方式、管理层次、饭店的文化氛围、沟通战略制度等方面。在很多饭店中,沟通随意性大,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没有规则可循,沟通行为缺少制度性的规范和约束;此外,饭店内部存在的沟通制度大多未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管理沟通行为比较随意化,而且有些沟通制度如建议及提案制度、领导见面和员工座谈制度等形同虚设,不能得到良好的执行。此外,员工的个性特征(如性格、价值观、兴趣、利益等)、员工之间的相似度、信任度及沟通中语言的选择等都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
在这里笔者运用SPSS的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分别研究了部门、年龄、性别、学历、职位和工龄6个因素对上述六个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性别外,其余5个变量影响都较显著。限于篇幅限制,仅以部门因素为例:如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后台部门与一线部门在组织机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销售、人资、保安部等后台部门经常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人力资源部日常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保安部的大规模安全检查,销售部的大规模销售活动的开展等会受到饭店组织结构设置的影响,因此他们会深刻感受到组织结构带来的影响。而一线部门大都固定在自己的工作区域内进行各种活动,跨部门的沟通活动较少,因此感受没有后台强烈。
3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更清晰地了解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提高饭店管理沟通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管理者应增强沟通意识,改善沟通风格,提高沟通知识和技能。管理者是饭店管理沟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沟通理念、风格会影响整个饭店的沟通氛围和效果。因此,饭店应充分重视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的重要性。首先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沟通对饭店的重要性,应深入基层,主动与员工沟通。如香格里拉各成员饭店的总经理每周和自愿签名的九名员工共进午餐、交流信息;其次,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不能独断专行,而应想方设法地得到员工的反馈信息。如有些饭店开设“总经理热线”或“总经理接待日”、设立意见箱、开通网上博客或论坛等,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此外,饭店管理者还要学会倾听,掌握各种传统与现代沟通技术、手段,不断增强自身沟通能力。
(2)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整合沟通渠道和方式。扁平型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能减少信息失真,加快饭店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饭店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压缩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设置跨部门的协调团队等方式来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如①减少管理架构的层次,实行“一线部门不设领班、二线部门不设主管”的措施;②在每一层次上减少职位或级别:美国中等规模的饭店总经理一般只有五个直接下属;当饭店规模再扩大,有八九个部门时,才配备一名“驻店经理”;③尽量不设副职;④实施自我管理团队。饭店在对现有渠道进行整合时应遵循系统、公开、时效、简洁和完整五大原则,同时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如调查发现国内业主自管饭店在上行沟通方面普遍较差,因此,自管饭店应着重完善其上行沟通渠道,可采用定期召开领导见面会和员工座谈会、在内部刊物或网络上开辟员工评论及问答专栏及定期进行员工意见调查等方式完善上行沟通渠道。总之,各饭店应结合自身实际,综合使用传统与现代、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对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进行组合,使其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有效实现沟通目标。
(3)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沟通氛围。有效的沟通需要饭店在内部营造出一种鼓励学习、沟通、讨论、创新以及平等开放、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首先,管理者应转变原有的错误沟通观念,由消极被动坐等员工汇报,变为积极主动深入一线了解饭店运营及员工工作状况;其次,应鼓励员工主动沟通,如有些饭店实行门户开放式沟通,随时欢迎员工踏入领导办公室与之交流;制定“员工参与计划”和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增强员工沟通积极性;再次,管理者应注重与员工情感交流,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员工,真正做到“员工第一”。如平时注意收集自己员工的兴趣爱好,以便在奖励或他过生日时投其所好;对刚进饭店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管理者应与他们多谈心,积极关注心理变化,使其尽快适应饭店的生活,并协助其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超级秘书网
(4)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人际相似度和信任度。饭店内部应提倡相互理解和尊重,要求员工学会换位思考;可通过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观看演出,进行歌咏比赛)、各种技能竞赛、聚会、聚餐或集体旅游活动、拓展训练等,来增加饭店员工间的相互了解,和谐人际氛围,以促进信息沟通的有效进行;实行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有助于员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其它部门工作的关系,增强对其它部门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减少沟通中的摩擦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荣见,孙建平.基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8).
2.宅。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加之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一代人普遍成为了“网虫”“宅男”“宅女”的代名词,他们可以在电脑、网络的世界里一呆就是几天,足不出户,甚至于与家人的交流和互动都减少了,交流、沟通几乎全部建立在键盘、鼠标之上。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宅”的趋势,借助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帮他们获得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要素。
3.追求民主、平等、尊重。改革开放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新生代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较大,加之现代社会的良好教育,使他们非常重视对民主、平等、自由的追求,一旦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自由、不被尊重,就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反抗,甚至离开组织。
4.创新性强。伴随着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生代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可以迅速从网络获取大量各方面的信息、资讯,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够迅速整合所学、所知完成创新过程。
二、新生代员工职场特点
1.团队意识薄弱,协作性差。由于其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使得新生代员工在工作中更愿做的是表现自我而不是倾听建议、配合他人工作,不同于上一代员工的强烈的集体意识、荣誉感,他们更关注个体目标的实现,缺乏团队意识,往往对部门、组织的目标不太关心,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2.沟通能力差———以虚拟交流为主,面对面交流较少。新生代员工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宅,他们习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在虚拟世界交流,不愿在现实世界中与人打交道。他们的直来直往式的沟通方式,往往让上一代员工和管理者们很难适应,沟通困难。
3.淡化权威和权力。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下,使新生代员工对组织中传统上的等级观念不太认同。他们没有上一代的严格等级观念,面对上级、领导仍然可以侃侃而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们更愿意与上级建立起一种朋友、伙伴式的关系,而不是壁垒分明的上下级关系。他们不迷信领导权威,更愿意挑战权威、表现自己。
4.职业需求多样化。一方面,与上一代人相比较,成长中的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新生代们基本没有吃过苦,更愿意享受生活,享受现代社会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种种方便与快捷,而这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致使他们非常重视物质报酬。同时,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加大,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结婚、成家后不得不面对2+4的供养模式,较大的生活压力也迫使他们对物质报酬尤为关注。此外,新生代们往往把物质报酬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子,用所获工资报酬的多少来完成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同时,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他们有着比上一代员工更高的要求,普遍要求舒适的工作环境、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便捷的办公地点等。另一方面,新生代员工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对个人期望较高,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渴望获得来自同事、上级的肯定、赞赏,希望组织能够为他们提供足够宽广的职业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其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同时,他们讨厌单调、枯燥、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希望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办公环境,讨厌制度、规章的束缚,希望能够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享受工作而不是成为工作的奴隶。
5.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们,较之上一代员工都是“技术达人”,他们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网页、论坛、视频网站等进行学习,高效又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可以在上下班途中及家中进行学习。开放性的思维也使得他们不容易受制于传统的固化思维方式,往往在工作中愿意采用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三、提升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有效策略
1.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由于新生代员工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一旦发现组织与其期望相悖,很容易就会选择离开组织,因而在招聘环节,组织就应该关注新生代员工的这一独特性,把好招聘关。首先在招募环节,应该充分组织和岗位的相关信息,如企业文化、薪资待遇、岗位职责、对任职人的要求等,使其对组织和岗位有较为充分的认识,确保企业提供的条件满足个体的初步心理期望,避免进入企业后再发现与自己的期望相悖,从而影响绩效甚至最后离开企业。其次,在选拔环节,组织和应聘者会有多次近距离接触,组织需要进一步地向应聘者展示企业发展前景和近期、未来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的要求,避免与应聘者的期望不一致。同时,组织除了关注应聘者的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地了解其价值观、薪资福利要求等,看是否与组织一致,提升雇佣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
2.企业内部建立起PDCA的绩效管理体系。基于新生代员工自我意识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集体意识的情况,我认为在组织内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提高组织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首先,把组织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通过员工参与、上下协商的方式,建立起考核期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使员工既能认同自己的目标,又可以使其个人目标与部门、组织紧密相联。其次,在绩效实施阶段,管理者针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和标准进行检查、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反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员工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在这一阶段注意对员工绩效信息的收集,形成文档,为接下来的考核奠定基础。再次,利用绩效信息记录文档完成对员工的考核,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并将考核结果应用到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使考核与奖惩挂钩,如:薪资调整、职位调整等。最后,绩效反馈和改进阶段。管理者把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总结成功、失败之处,进一步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通过这个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把漠视集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新生代员工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上,可以按照部门、团队的绩效考核结果结合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各占一定的权重,再进行奖惩,使部门的绩效与员工个体的利益紧密相联,迫使新生代员工们,不得不关注部门、团队的绩效,帮助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3.参与管理。针对新生代员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管理中,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进行参与管理来适应新生代员工的这种特点。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可以改变工作的单调、枯燥,使工作具有新意。工作丰富化,纵向上增加岗位职责,进行充分授权,使员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力,能够独立选择完成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为其提供创新的空间,使工作具有挑战性,可以充分调动新生代员工工作积极性。
4.有效激励。针对新生代员工多样化的职业需求,在组织内部应该实行多元激励,既有物质激励,又有精神激励;既有短期激励,又有长期激励。物质激励方面。首先在薪酬水平上,由于新生代员工普遍比较重视物质报酬、追求平等,组织需要结合市场同类岗位、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与岗位工作及个人能力、绩效相适应的薪酬水平,同时,注意随员工岗位及能力、绩效改变进行调整,使组织的薪酬支付水平与新生代员工的用薪酬衡量个体能力的价值观念相吻合。其次在奖金上,设置针对个体及团队的奖励性报酬。设置创新奖,鼓励新生代员工在技术、流程、成本等方面的创新,肯定其能力。设置团队绩效奖金,按照个体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值计发奖金,使新生代员工既重视个体的绩效提升,又能够与他人协作带动团队绩效提高。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要对新生代员工的成绩多加肯定、表扬,满足其爱表现、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精神层需求,使其能够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尽可能满足其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要求,设置相对宽松的办公环境,允许新生代员工按照自己的喜好装点办公环境,设置茶水间(提供各种饮料、水果、点心,配置冰箱、微波炉等)、休息室等。
相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主要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以及灵感进行脑力作业,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时空的局限性,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流程、步骤,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以及自治性,而其他人难以对此在根本上进行窥视或者控制。知识员工往往会比较喜欢自由、宽松、民主、灵活的工作环境,不喜欢相对刻板的工作形式,也不愿意受到较多规矩的限制。相对于通过上司具体的指挥来进行工作,他们更需要一定的自限及活动范围,希望在工作中可以自我引导和管理,对工作进行富有张力的安排。
1.2目标性
知识员工相比普通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通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个人奋斗目标也比较明确,他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赚钱,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并且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希望可以得到社会广大人士、企业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认可和尊重。
1.3挑战性
知识员工的工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从事的工作极富挑战性,往往需要在充满不确定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利用自己的知识以及灵感工作。因此,他们不满足于被动从事一般事务性工作,更乐于克服难关,做一些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会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找到工作的乐趣,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1.4流动性
当前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具备特殊的技能,备受企业领导的重视,各企业都希望拥有更多的知识员工,为自己储备更多的人才,因此往往知识员工的职业选择权会多于普通员工。其次,知识员工有能力担任新工作,接受新任务的挑战,他们对于专业的忠诚度会高于企业,一旦知识员工目前从事的工作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使他们觉得没有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他们会选择其他的企业。
1.5创新性
知识员工的工作主要是在不完全确定以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以及灵感,处理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因此他们的创意意识很强,总是不断的更新、完善企业技术、产品以及服务。
1.6劳动复杂性
知识员工的工作通常都是脑力思维活动,用的是自己的脑力,而非体力,因此劳动工作的过程具有隐匿性、无形性,并不会受到时空或者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的限制,工作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工作规则、工作流程,因此不可能监督知识员工的劳动过程。同时,知识员工的产品大部分是无形的,很难进行精确的计量。其次,知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都是以团队方式进行工作,劳动成果是整个团队成员共同辛苦、努力的智慧结晶,这样大大增加了团队个人的业绩考核难度。
2.现阶段企业知识员工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
2、现阶段企业知识员工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以往的员工薪酬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岗位结构设计的一种等级层次相对分明的垂直型薪酬结构,不同的层次、等级岗位会设计相应的薪酬数量,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位等级,从而提高自己的薪酬水平。这种薪酬模式并无弹性,也不利于知识员工重视企业整体价值,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无法很好的吸引员工、留住员工。具体而言,现阶段企业知识员工薪酬管理中的问题:
2.1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
目前,多数企业战略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越来越重视知识员工,但是在对其薪酬管理改革方面却没有太大的突破。例如他们并没有真正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知识员工的工作动机以及工作方式,没有考虑到知识员工和其他员工的差异,而是将知识员工和普通员工给予相同的薪酬待遇。这种平均的薪酬分配制度一般无法满足知识员工的内心诉求,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薪酬分配制度,容易产生不公平心理,进而影响到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也并不能有效发挥。
2.2投入和产出不平衡
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业绩评估机制,然而并未将业绩考核结果结合到员工薪酬管理体系中。目前,很多企业针对知识员工的业绩考核制度都存在着低效、缺失公平等问题,这也是降低知识员工对企业满意度以及忠诚度的主要原因。目前,岗位技能工资主要以技能为主,而且年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企业没有确保投入、产出的对等,这样会大大打击一些绩效突出、技能高超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虽然部分企业针对知识员工设计了很多种类的补贴以及奖金,但是项目比较繁杂,发放随意,也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2.3薪酬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的是经济性的报酬,采用金钱激励手段,非经济性报酬相对较少。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水平得到提高后,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同时还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更加需要精神层次的激励,企业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经济性薪酬激励手段,很难满足知识员工在精神方面的实际需求,这样会大大降低薪酬激励效果。
2.4知识员工薪酬缺乏弹性,很难满足其长期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开始不断完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将员工的个人薪酬直接挂钩其岗位级别,因此知识员工想要提高自己的薪酬水平,需要通过岗位晋升的方式。然而,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员工岗位很少进行变动,即在短期内,知识员工的岗位很少调整,这样就会拉慢知识员工的工资薪酬增长速度,导致知识员工的实际薪酬目标与预期薪酬目标差距越来越远,严重打击了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有的知识员工可能会选择离职。
3.完善知识员工薪酬管理的建议
3.1制定一套“以人为本”的知识员工薪酬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的员工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指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员工薪酬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薪酬管理工作的激励作用,帮助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此,企业应该进行职位分析,全面了解知识员工的实际需求,而且应该鼓励知识员工积极参与到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以及管理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提高薪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满足知识员工的需求。
3.2提高知识员工薪酬的竞争力以及公平性
根据以上对知识员工的特点分析可知,外在薪酬并非知识员工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外在薪酬不重要,他们也希望自己得到的报酬和自己的付出是对等的。为此,企业应该为知识员工提供竞争力强且公平的外在薪酬。首先,企业应该制定较高的基本工资以及奖金等,提高企业外在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的知识员工,并且留住企业内部优秀的知识员工。同时,应该制定一套有效的个人技能评估制度,根据知识员工的个人技能划分不同的工资标准,尽可能确保薪酬分配的公平性。
3.3建立长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对于知识员工而言,他们更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以及认可,为此,企业应该制定长期激励方式,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留住那些关键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长期激励手段可以采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员工股票选择计划以及虚拟股票计划等等,其中股票期权可以很好的体现知识员工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因此具有很好的长期激励作用。
3.4采用全面薪酬战略管理
员工薪酬收入包括很多,不仅仅是传统的货币收入,同时也包括他人的尊重、工作环境、职业培训以及岗位晋升等。传统的货币收入只是外在薪酬,其他的薪酬收入属于内在薪酬,仅仅依赖外在薪酬对于知识员工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企业应该为知识员工提供更多的内在薪酬,使他们在得到很好的经济待遇的同时,也可以得到精神层次的满足,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2.知识型员工有自主意识。传统工作往往具有固定的模式、流程,如服务员的点餐、收银工作或体力工作者的体力付出等。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与之不同,常常是源自大脑的创造和思维,并不拘泥于硬性要求的束缚,如IT工作者对电脑的编程可能会有借鉴,却并非全然的模仿,如设计人员的工作也是更多的源于头脑风暴的创意,教师的工作虽有固定的讲授内容,但授课方式也更多的是属于自我的风格。基于知识型工作的以上特点,使得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监控不切实际,因而知识型员工的工作需要比传统工作更具自主意识。
3.知识型员工有专业实力。知识型员工不仅更具创造力与自主性,同时更具专业实力。大学教育已逐渐深入于千家万户之中,大学中有各形各色的教育,可满足不同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如此的大环正为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知识型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氛围中已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不仅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且可快速而有效地学会新的知识,其专业实力主要表现于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所谓学海无涯,学习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而学历即便不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全部条件,也必定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之一。而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方能具备的,由此便构成知识型员工的专业优势。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运用
1.满足客户所需。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客户常常被定义为购买企业产品的人群,而实际上产品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客户也可延伸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而言,企业的灵魂与胜利的关键之一在于其所具备的人才优势,而知识型员工无疑是企业中的首要人才,也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首要客户。由此,企业想要赢取价值,就十分有必要满足客户,也就是知识型员工的所需。基于东方管理学中的“人为为人”视角,即企业的管理者应“人为地”“为员工”,想员工所想,肯定员工的价值而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
2.服从社会舆论。管理者一直是权威的象征,与员工之间无形的形成或深或浅的距离感。在东方管理学视角中,管理者与员工是平等的,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增强或维护其权威性而“仗势欺人”,使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相反地,因知识型员工创造性、自主性与专业性等自身及从事工作的特点,管理者应给员工更多的空间和尊重,以服从知识与权威同等价值的社会舆论。以此强化知识的作用,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与归属感,使知识成为主导力量,使员工能发挥自身实力,进而为稳步企业的发展。
3.突破传统模式。所谓传统模式,是指由管理者“发号施令”,而后员工“响应号召”的呆板模式,显然此种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故此而来的便是突破传统的集中西方智慧、融过往精髓展未来风向的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与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合理联系,始于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多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传统工作已渐渐可以被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所完成,知识型员工与电脑的主要差异即在于创造力,电脑多为程式化的数据运算等,而人的“天马行空”的想法是电脑尚难模仿的。同时,人具有情感又需要尊重,具有属于自身的意识想法。东方管理学正是基于人的特点与优势,将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与东方管理学相运用,用有别传统的方式获得胜利。
相比于其他大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处于城市中的各大国有银行,其所面对的服务范围、涉及的服务项目较小,再加上其自身固有体制的约束,其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优秀员工的升职空间有限,缺乏相应的提升平台;在现有的晋升体系中,往往是依靠资历来提升员工,与员工的素质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缺乏直接的联系。
(二)现有的薪酬制度存在局限性,削弱员工积极性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薪酬制度在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信息沟通水平较低,获得现代化管理经验的机会较少,在当前员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薪酬制度落后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薪酬制度为员工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即以管理的形式设置岗位工资系数。这一制度虽然较以往的工资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执行、技能以及绩效强化方面的功能还比较弱,常常会导致同工不同酬、平均主义的不良现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员工素质提升困难
通过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的员工进行调查,其大多数不具备金融或者会计专业的相关教育背景,这与信用所处的农村这个环境有关。针对这一问题,信用社自身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只是开展了必要的岗位工作实践以及岗位相应的技能培训等工作。针对新农村发展的趋势,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品质需求有了大幅度提升,信用社自身也需要在员工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进行相应的提高,但是仅仅依靠现有简单培训很难实现员工素质的提升。
二、解决农村信用社员工管理问题的若干策略
针对农村信用社员工管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农村信用社从业经历,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完善:
(一)构建竞争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管理
用人机制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用人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了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首先要充分借鉴其他大型金融服务机构,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民营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通过对这些银行的相关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人才竞争流动机制对于金融业的员工管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其次,农村信用社自己要摆脱以往的守旧观念,管理者要具备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在组织内部构建竞争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管理,即确保优秀的员工通过这种机制能够得到提升,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这不仅能够留住和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机构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由于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环境较为单调和乏味、工作条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也存在不足,另外现有的薪酬制度也不能满足其物质以及精神需要,所以大多数的员工会表现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为机构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信用社一定要对现有的薪酬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要镜鉴其他行业的成熟薪酬制度,将绩效激励机制引入员工管理工作中,使现有的薪酬机制更加科学和合理。如在现有的结构工资中基础、岗位、技能三大评估模块的基础上,将绩效、客户反馈等信息添加进来,以便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估员工工作,从对机构的贡献大小、综合效益高低、岗位艰苦程度、环境优劣、技术能力、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定量的绩效考核,在原有工资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结果合理地设定奖金以及各项福利的范围和水平。
(三)促进员工培训
方向和途径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除了必要的实践指导以及岗前培训外,农村信用社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结构情况来开展多方面、多渠道的培训工作。如要对现有的员工开展关于信息安全、软件应用、现代化服务、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另外,在培训渠道方面也需要走多元化的道路,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通移动教学、网络视频教学等多种渠道,另外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出外培训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