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生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14-04
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除了大学的课堂教学之外,课余闲暇生活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大学生的“灵魂发育”主要在闲暇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此外,不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还是滋生种种问题与不良现象的土壤。因而大学管理者必须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加强闲暇教育。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其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方式及其过程的总和。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除了教学计划安排(上课、实验、实习等)、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如做作业、复习)以及基本生理需要(吃饭、睡觉等)所需的时间之外的,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剩余时间。本文根据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
这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达98.7%。
该项调查是在2005年11月于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进行的。大一新生刚入校,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大二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比较忙,闲暇时间较少,所以被访者中大一、大三、大四的比例较小,以大二为主,占46.3%,这种结构保证了所调查情况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调查显示,工作日大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4小时以上的达46.9%,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8小时以上的达52.9%,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由于不少同学在双休日学习第二专业,因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大于10小时的比例不是很高。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自我评价
对闲暇生活的评价可以从闲暇生活满意度、计划性和个人描述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请你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描述一下你的闲暇生活”一项中,作积极描述的(如丰富、充实)占30%,作一般描述的占31.1%。作消极描述的(如空虚、无聊)占38.9%。调查发现,很肯定地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太低,“不满意”与“说不清”的比例之和(37.6%)与作消极描述的比例(38.9%)相当,可见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不容乐观。闲暇生活无计划的比例太高,反映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处于一种盲目、无意识、放任自流的状态中。
(二)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
不同的闲暇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层次性。美国学者纳希的休闲层次理论将人的闲暇活动分为六个层。按活动层次,闲暇活动通常可分为高层次闲暇活动(如求知型、陶冶型、实践型)、中层次闲暇活动(如娱乐健身型、交往型)、低层次闲暇活动(如恢复消遣型)。大学生对各项闲暇活动的参与率如图l所示,对各个层次的闲暇活动的参与率作一平均,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活动的参与率分别是50.3%、25%、21.3%,可见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层次普遍偏低。
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上网查资料的比例最高,但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同学是查找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真正查找专业学习资料的较少。可见大学生上网也主要以低层次的消遣活动为主。
(三)大学生的交往倾向
与人交往贯穿于大多数闲暇活动中,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班同学。虽然实行了学分制,经常与外班同学一起上课,但与外班同学的实际交往并不多。调查显示,大学生与老师和社会人士交往的机会与所期望的要少得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希望从与老师和社会人士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多地接触社会。学校和各院系应该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起更多接触社会的平台。
(四)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集体活动占有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组织的活动兴趣最高,而对党团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了集体活动的开展。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的场所,本应该非常活跃,但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不高。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团活动内容单调、收获不大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五)大学生对校园闲暇环境的评价
对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北区的闲暇环境的调查显示,认为“满意”的占23.3%,“基本满意”的占60.1%,“不满意”的占16.6%。在学校闲暇场地与设施的调查中,有50.7%的被访者认为不能满足需要,49.3%的认为能满足需要,设施不足是集体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你认为最需要增加的场地与设施”一项的调查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体育设施、自习室、娱乐场所、学生活动中心、草地及座椅。大学生闲暇时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宿舍,许多同学的闲暇时间是在宿舍里闲聊、睡觉和看电视中度过。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闲暇意识与技能的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闲暇意识淡薄,许多人的闲暇生活没有计划性。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入学后面对突然多起来的闲暇时间无所适从,明显缺乏安排闲暇生活的经验和技能。有些大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心理过渡期较短,不少同学的心理过渡期却很长,一直在迷失自己。虽然能感觉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无聊,但却意识不到应该采取措施调整自己的生活,或者没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闲暇生活。于是,当看到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普遍现象时,便对这样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
(二)主观诉求的迷惘与矛盾
在许多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对闲暇活动有着某些诉求,但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上的迷惘。从以上大学生交往倾向调查发现,老师与社会人士是大学生比较愿意交往的两个群体,但实际的交往机会却很少。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校外的“堕落街”,虽然在那些网吧消磨时光被学生自己看作是堕落行为,但还是经常光顾。“堕落街”的称谓反映出大学生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此外,大学生的某些闲暇生活诉求之间也会相互矛盾,比如大学生希望能更多地与人交流,但又常常单独活动,不喜欢被人打扰。既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得到锻炼,又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往往导致对集体活动的抵制。
(三)闲暇活动供求关系错位
大学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节,平时的文艺活动也多,各种社团可供学生选择,按理说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还是觉得空虚无聊,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还不如自己组织的活动。这说明学校闲暇活动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互错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不了解,闲暇活动的组织不力等。不少同学反映,有些社团活动只是每周开会、交稿件,一个学期下来什么也学不到。
(四)闲暇活动空间不成体系
大学里存在着大学生闲暇生活需求庞大与学校闲暇活动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一个学校不可能提供各种活动场所与设施,但校园规划建设中对闲暇活动空间缺乏全面的考虑和系统的规划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哪些场所与设施可以由社会提供,哪些应由学校规划建设,没有作综合的考虑和合理的规划。对位于市郊的学校来说,闲暇活动空间的系统规划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校内的场所与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去市区消费又受经济条件、空间距离的限制,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很自然就被抑制。
三、改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的闲暇教育
自古以来,闲暇就有教育与发展的功能。古希腊认为发展有益的闲暇行为与提高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闲暇是人的能力协调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认为闲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有效的再生产。这种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闲暇观在古代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闲暇的发展功能还在于,闲暇状态能促使个体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多种个性,有效避免线性生活方式引起的生理和智力的衰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灵魂发育”,很大程度上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闲暇教育应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仅仅让人成为职业技术的载体,甚至是技术的奴隶。高等教育不仅需要谋生教育,还需要乐生教育。闲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素质培养、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应将其融于课堂教学和校园闲暇文化建设中。
(二)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
校园闲暇文化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其次,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应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养成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为首要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为基本任务。第三,突出校园闲暇文化的特色。结合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来营造闲暇文化氛围,形成本校闲暇文化的特色。第四,完善闲暇文化建设制度。把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制度化,构建大学闲暇生活的制度空间,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第五,构建闲暇文化体系。校、院、系、班各级单位每年每学期要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闲暇文化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闲暇文化体系。
(三)完善校园闲暇空间体系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二、活动主题
我与祖国共奋进,文明修身同发展
三、活动对象及报名方式
1、活动对象:全日制在校学生;
2、报名方式:各二级学院学科部进行院级选拔,自行组成代表队,每队四名成员,并将人员名单于 10月14日前上报校学生会学科部。
四、比赛形式
(一)本次比赛分十二进六、六进四、半决赛、总决赛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十二进六阶段(六场):
第一场:10月19日(周三)晚6:00—7: 00
六进四阶段(三场):
半决赛(两场):
注:以上比赛地点均在东区,具体地点待定。
总决赛:
地点:东区报告厅
(二)四阶段均采用计分淘汰制,十二进六、六进四阶段胜出参赛队自动晋级,负参赛队按所得分高低选取最高分参赛队晋级下一轮,半决赛胜出两个队参加总决赛,负参赛队并列第三名;
(三)本届辩论赛将产生一个冠军、一个亚军和两个季军。
五、规则和程序
(一)开场陈词阶段(6分钟)
1、正方一辩陈词(3分钟);
2、反方一辩陈词(3分钟)。
(二)攻辩阶段(8分钟)
1、正方提问,反方回答。正方二辩提问,可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回答(提问仅限一个问题,时间不得超过15秒;回答必须正面回答,不得回避,时间不得超过30秒);
2、反方提问,正方回答。反方二辩提问,可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回答(规则同上);
3、正方三辩提问,可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回答(规则同上);
4、反方三辩提问,可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回答(规则同上);
5、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不超过2分钟);
6、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不超过2分钟);
(三)自由辩论阶段(20分钟)
1、由正方开始,双方轮流发言,每方累计用时10分钟;
2、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中断本方计时,并开始另一方计时。同一方辩手发言次序不限。若仅一方时间用完,另一方可继续发言,也可向主持人示意放弃发言机会。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不得回避,对对方已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休的予以适当扣分。
(四)总结陈词阶段(8分钟)
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限制4分钟)
在辩论中认识大学、读懂大学、融入大学,进而,启迪智慧、思辨天下、规划人生。本次民生学院辩论赛旨在将这种精神传递,使民生辉煌延续!
具体安排如下:
比赛活动由学生会组织,协会承办,初赛比赛评委由学生会主席、干部以及07、08、09的最佳老辩手担任,期间通过对比赛的点评和分析,对社员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启发,同时对社团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进入辩论赛的环境下,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传承河大的文化底蕴。
初赛赛程将于10月17日结束,进入复赛环节;
晋级队伍经过一周准备之后,定于24日~30日进行复赛;
决赛队伍将在11月6日进行最后角逐。
复赛和决赛届时将请到各个队伍队员、学生会同学、团委同学、部分专业辅导员、团委负责人及相关专业老师到场观摩、点评。
二:活动主题
我的大学,思辨天下。
三;活动目的
首先,通过本次辩论赛同学们可以用辩论启迪智慧,以辩论结识贤良!辩论赛希望通过辩手的交流,让大家了解大学、读懂大学、规划大学、认识人生。其次,在准备辩论赛的同时,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赛场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最后,通过辩论赛这个平台使同学们体会到河大的百年文化底蕴、思想积淀,真正践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的大学,思辨天下”,成为一名真正用心思辨的大学生。
四:面向全体
以团支部、班级为单位组队,也可跨专业组队。
五: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11月。
六:比赛规则
(一) 赛制
实行四对四团体辩论赛
1, 初赛
每场比赛评出优胜队,在失利队伍中评出一名优秀辩手
2, 复赛
3, 总决赛
评出优胜队
(二) 辩论赛程序(由主持人完成)
1, 宣布辩题
2, 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3, 介绍参赛人员
4, 参赛队员自己介绍
5, 介绍比赛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6, 比赛开始
7, 评委进行点评并宣布比赛结果
8, 比赛结束
(三) 初、复赛辩论程序:
序号
程序
时间
备注
1
正方一辩发言
4分钟
2
反方一辩发言
4分钟
3
正方二辩对反方二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4
反方二辩对正方二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5
正方三辩对反方三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6
反方三辩对正方三辩一对一攻辩
2分钟
7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2分钟
8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2分钟
9
自由辩论(正方先开始)
10分钟(双方各5分钟)
10
反方四辨总结陈词
4分钟
11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4分钟
(四) 辩论赛细节
1, 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段铃音提醒;用时满时,以铃音终止发言。
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是,计时员以一段铃音提醒,用时满时,以铃音终止发言。
其他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时间剩30秒时,由主持人提醒,用时满时,以铃音终止发言。
终止铃音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评判:
团体分:共三十分
评分项目
满分
正方得分
反方得分
阶段评分
陈词
3分
攻辩
4分
攻辩小结
3分
自由辩论
6分
总结陈词
3分
综合评分
语言风度
5分
整体配合
6分
总计
30分
输赢结果
辩手个人得分,每场总计50分
评分项目
语言表达
整体配合
辩驳能力
精神面貌
综合印象
总计
满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50分
正方一辩
正方二辩
正方三辩
正方四辩
反方一辩
反方二辩
反方三辩
反方四辩
七:评判标准
(一) 团体部分:
1, 陈词阶段:
破题准确,立论机智;逻辑合理,严密;理论事实证据引用得当。
2, 攻辩阶段:
提问简明,集中要害,辩护有理,有据,有力,说服力强。
3, 攻辩小结:
符合攻辩态势,能强化本方攻辩成果。
4, 自由辩论阶段:
攻防转换有序,把握战场主动权,针对对方论点、论据进行有力反驳。坚持并能进一步扩大阵地。
5, 总结陈词:
全面归纳对方 的矛盾与差错,并作系统的反驳与进攻。全面总结本方的立场论证,系统反驳对方的进攻,为本方辩护。
6, 综合评分:
主要根据辩论队的整体形象,从辩风,整体配合,语言运用,临场反应等方面评分。
(二) 个人部分
1, 论
陈词是否流利,说理是否透彻,逻辑是否严密,引用实例是否得当。
2, 辩
提问是否合适,回答是否中肯,反驳是否有理,反应是否机敏,用于是否得体。
3, 台风和辩风
4, 综合形象
八:抽签
1, 在每个辩论赛前,各参赛队伍必须确定对阵的正反方。
2, 各参赛队抽签人员必须按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参加抽签仪式。吃到十五分钟以上视为弃权处理。
3, 抽签后各队参加下轮比赛,时间地点及本方观点即其确定。
九:宣传
1, 本次活动文明将通过宣传展板海报,发放传单,设立辩题征集点来起到宣传的效果。
2, 各参赛队既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活动 的推动力量,请各年级各班务必重视辩手的选拔工作。
十:奖项设置
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队,设优秀辩手,分发证书及及奖品。
我是临本1488班xx,这学期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但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我继续奋斗的加油点。记得20XX年,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的家人对我说,"记住: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你必然要好好学习啊!"我把家人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直提醒本身不忘初心。大学时光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过程中慢慢成长蜕变,最终羽化成蝶。初入大学,大家就像一张白纸,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勇敢的追求,塑造本身,完善本身,但是有些东西是要一直坚守的。下面就学习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学习是本,需要坚守。
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是有所区本身的自觉性,自主学习。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学问勤中得",这些名言都是说学习要勤。学习要靠本身努力,本身能办的务必办到,不只等老师教,不是本身,本身要有自觉地学习行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大学里不乏这样的现状:很多同学走着走着,就会舍本逐末,以至于搁置了本身的学习,时间长了,再想去弥补本身漏下的知识,却已经力不从心。大学里的机会繁本身,或者是勤工俭学。我的大一也是这样,我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过各种实践活动。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一些本身的生活费。本身的学习态度。我认为学习是本身的事,是自觉主动的过程,多学一点,本身就丰富一些,当你把学习当成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你的自觉就不需要外在的条件去激励了,因为它已经是你内在的需要了。当然,学习并不是为了去应付考试,如果只把本身大学四年的追求放在应付期末考试上,这样的本身真的掌握了知识和提升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会学知识,学会无师自通,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本领。
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时间决定不了你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才是质量的保障。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慰藉而已,或许是在浪费时间。不外既然付出了学习,就要让它过得有价值,让本身在本身耕耘,大家可能更易接受的"拿来主义",所以我们都渐渐变得浮躁。但这是学习需要克服的心理,必然要让本身静下心来,沉入到学习中去,知识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有的同学从心底就对学习抱着一种懈怠,躲避的态度,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想提高成绩是很困难的,这种心理是可以一点点脱敏的。当你在本身的意识中不停地告诉本身的求知欲,慢慢的你就会从浮躁中脱离出来。在读书求知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可交叉阅读内容按照本身的具体情况而定,不但本身设定分数目标,分析本身的按照办法。我制定计划是按照我的课程表来按期回顾之前的内容,同样,温故而知新,以前学过的专业课反复复习,可以促进新知识的理解记忆。最终,知识在大脑里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梳理清楚,你就觉得学习不是那么困难。计划也不是一成按照具体情况,需要适当调整。最后重要的是坚持去执行诉苦,多一些行动去改变不停地充实自身。青春,不要迷惘过去,不要虚度现在,不要空谈未来。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都可以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本报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刘涛 实习生安冬梅)刚刚回家调整,准备参加之后研究生考试的小李给本报打来热线,说自己却不小心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学校方面的手续和身份证等证件丢到了回来的列车上,多亏石家庄火车站蒲站长和李琦的帮忙才找了回来,自己十分感谢他们。
近日,大学毕业生平山女孩小李刚刚从学校回来,中间这段时间她想回家待几天,之后再前往北京参加研究生考试。上午8时许到达石家庄站后,小李就去了自己亲戚家,在亲戚家才突然意思到自己不小心将毕业论文、学校方面的手续和身份证等证件丢到了回来的T10次列车上,心急的小李赶紧乘车到了石家庄火车站。
16日上午9时许小李到达了石家庄火车站,找到了火车站蒲站长,向蒲站长讲述了自己丢东西的事,听完小李的讲述后,蒲站长表示立即帮其联系北京西火车站,让小李回家等消息。小李表示自己要在石家庄火车站等,别的东西不重要,可是毕业论文和学校的手续对自己尤为重要。随后蒲站长接到了北京西火车站的回电,表示小李的东西已经找到了,会放在开往宜昌的K49次列车上,希望石家庄火车站接一下。当日上午11时左右,石家庄火车站工作人员李琦将小李的东西交到了小李的手中,“真的挺感谢他们的,学校的东西和论文对我考研太重要了!”
之后,记者联系到石家庄火车站蒲站长帮小李表达感激之情,蒲站长通过本报提醒旅客:火车上人流较多,旅客要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如不慎发生财物丢失现象,请立即与火车站工作人员联系,火车站工作人员会帮助大家寻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12-02
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内,无视生命、戕害生命、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人们不禁发问:大学校园本是学生求知的殿堂,是国家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如今为什么会成为埋葬生命的地方呢?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高校教育不能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健康心态,要让大学生拥有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健全人格。
近些年来,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2003年湖北省专门组织召开了由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可以算是大陆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项大型会议。同年,高锦泉发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也是大陆地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公布实施表明,“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必将掀起新一轮热潮。所以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的生命教育的起步相较于欧美及港台地区来说是比较晚的,但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
从学术理论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发现,有如下专著:如2004年出版的冯建军著写的《生命与教育》、等著写的《生命的律动》、刘济良著写出版的《生命教育论》,2007年出版的顾海良著写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2009年出版的梅萍著写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等著作。
从学术期刊来看,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的检索,自2000年至今,以“生命教育”为关键字检索博硕论文共计90000余篇,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关键字的博硕论文共计1456篇,其中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为关键字的文章共有765篇,占总数的52.54%。
通过文献资料的汇总,发现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生命价值观的研究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元问题”就是生命价值观,所有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基本问题之上的,所以,对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理论界关于生命价值观涵义的定义尚未统一,分别有以下几种:
张文远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提出,生命价值观即人作为生命主体对自己和社会作出影响的一种基本观念,它由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组成,是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梅萍等在《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是凝结了人们以往生活经验和生命实践的亲身感受,也反映了对当前生命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生命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人对生命价值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其支配并调节着人们的生命价值选择和生命价值的实践创造。
(二)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国内,有关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没有产生一致的理论认识。但基本都是以“加深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树立良好生命价值意识、从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为出发点。
任桂平在《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中提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基于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在遵循生命和生活的规则的基础上,促进个体认识生命、追寻生命意义、实践生命价值的过程,最终使生命趋于真、善、美的完美境界。
朱虹在《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指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要引导人们对生死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和健康的态度。第二,引导人们探求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引导学生向着全面而自由的方向发展。
(三)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层次的研究
教育的实际运行是需要具有一定目标指向的,并非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不同的研究者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划分。
欧巧云在《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中提到,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知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存技能,关注生活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廖桂芳在《生命与使命》中提到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书中认为可以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划分为:自然生命层面目标、社会生命层面目标、精神生命层面目标。这三个层面逐层递进、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指导着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四)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问题的研究探讨,一般是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环境的构建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究的。
申迪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 中,提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首先在思想观念中认识到生命r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在人文教育中树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再次要在高校制度管理服务中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最后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生命价值观教育。
乔丽在《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偏差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提出的对策包括重塑教育理念,深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制定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价值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增加生命实践的机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培育先进朋辈群体,发挥其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诸多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结,这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发挥作用。所以未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和拓展。
(一)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探究,清晰界定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就目前而言,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生命教育研究相互重叠,相互之间的界定还不明确,而且,从两者的文献数量也可以看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明显多于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因此,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淞⒄确的生命价值观,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下一步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对策探讨的整体架构与梳理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而言,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对策探讨的整体架构与梳理。在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提出的对策大多集中在几个问题上面,却很少有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总结,以架构完整的对策体系和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仍是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证分析。而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则将实证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比实施效果上,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也更有利于深层次资料的挖掘,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系统化的提升,缺少科学的总结与凝练,致使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实践对策都基于理论提出,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具体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促进。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76.
[5]申迪.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乔丽.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偏差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东北师范大学,2013.
[7]吴增强.生命教育的历史追寻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8]毕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9]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87.
[10]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意义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氛围,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伦理观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现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出现自杀、伤人、伤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这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我们频繁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这些大学生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严重扭曲的心理产生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伤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反映出了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严重歪曲的心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轻视生命、漠视伦理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今高校应该重视生命伦理观教育。
针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利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他们的各种问题、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成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用人才,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伦理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80年,邱仁宗教授在《医学与哲学》创刊号上发表了《死亡概念与安乐死》一文,首开了生命伦理学学术讨论的先河。随后,有关生命伦理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与关注。三十多年来,有关生命伦理的论文、论著、译著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年5月出版的专著《生命伦理学》,它标志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萌芽。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台湾地区,20 世纪初,生命伦理教育从日本由民间团体引进并推广,少数学校开始增设相关课程,但并未成为主流。直到1997年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生命伦理教育才被重视起来,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与讨论,发论文、编教材、学术讨论等,推动了生命伦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逐步提高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影响力。与台湾地区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是由社会福利团体、义工组织、宗教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推进和发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别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培训,各种学习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体验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总体来说,香港虽然十分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但真正具体、科学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比较而言,大陆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始。各个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并权威报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伦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2004 年辽宁启动“生命伦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均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伦理教育。但是全面整体看我国的生命伦理教育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还不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实践教育成果不强。因此,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2、国外研究现状
1915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对“生命”范围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对动物的限定,扩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为后来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937年,美国政府提出要普及学生的死亡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20 世纪中期,加州的阿南达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体验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提高学生生存质量。1976 年,美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生命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20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挑战教育、情绪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国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会组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90年代在学校已基本普及,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跨学科重要课程。2002 年,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必修课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广。日本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9年新修改的《教学大纲》,为了解决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杀、杀人、污染环境等现象,明确提出了生命伦理教育,重点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重视生态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主题的“余裕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坚强地面对挫折,珍爱生命。总之,国外的生命伦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命伦理教育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研究和教育则相对较弱。
总结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关于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文章较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简要述评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去探寻大学生中消极生命伦理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去丰富自身生命意蕴,回归伦理道德本色,实现个人最终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现实,年轻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杀或者杀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纵自己、忽视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要求的同时,迷失于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的追寻中。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同情、惋惜、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责任、生命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真实了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基本现状,并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和学生生命伦理需求实际,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实际的内容、原则和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
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出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大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尊重其独特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大学生遇到的现实生活困境、学习困境,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愉悦的生活和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排解各种不良的情绪,学会去领略生命的美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内容
一是应该立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人发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应该是不断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梦想,都必须要有生命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无比重要并具有无比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应该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个生命,关注每个生命的价值。二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生命中挫折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指导他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从而战胜挫折获得人生的继续前行。要教导学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为更有效,使他们从心理意识上去正确对待挫折,更好地战胜挫折,锻炼自己不断成长。三是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意识,并同时要树立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责任观。应该教育大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剥夺另一个人或生物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善良,这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3、整合社会资源
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过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来改变现状之外,还必须整合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目前对生命状态的认识,迫切要求社会广泛地宣传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传媒的作用与影响。现在是个全民信息传播的年代,网络、博客、微信、视频等各种传播媒体应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特别是在发生一些负面事件时,在真实报道的同时也要选取适当的视角,向全社会、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进而热爱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大学生的起居生活在都在学生公寓进行的,当然不止起居,它还是学生之间情感交流、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依附场所。所以基于学生公寓的空间设计相对于其他会有不同的特殊的情感需求,空间功能布局更趋于人性化。
一、大学生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现状
1.建筑形式及内部功能布局单一:着眼全国高校公寓建筑,基本都是一种模式复制下来,其内部各类使用空间功能不完善,进而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储存、个人空间也不完善,嘈杂拥挤的居住空间环境很难满足当代各专业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
2.整体空间布局不适用:上下布局,即学生全部在上铺休息,生活设施等都放置在下铺,下面的书桌、书柜、衣柜等功能设置能够满足的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上铺由于距离墙顶较近,学生在铺设被褥等极为不便,所以怎样人性化的考虑这种使用关系我么应当考虑的。空间纵向布局,动静皆宜,空间较为开敞,学生休息学习互不干扰;缺点是学生缺乏私密性的领域,集体共占整个公共休息空间。如果横向布局,优点是学习区域不仅光线好,剩余的空间还可作为研讨、相互交流和娱乐等集体性活动的地方;不足之处是两个床铺之间的空间较紧密,储藏空间严重缺乏,学生生活起居等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国内大学生对公寓居住空间设计的情感需求
1.大学生特殊的生活方式
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融入集体独立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在进行大学生公寓空间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结合他们的情感,进而有方向、有指示的完善他们目前的居住环境。“如果没有另外一些兴奋点让他们从这些个人忧虑当中排解出来,仅靠心理辅导是作用不大的。这个公共生活的欠缺如果继续存在的话,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课下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充满一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青春精神”。从客观上看,大学生活中,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相关条例去进行时间上的安排,上课学习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从主观上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时间是由自己支配和把握的,从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社会交流与人建立沟通的能力等。所以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按行为科学来分析,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规律性与多样性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学生公寓是重要的课余生活区域。学习、休息、集体活动等均在生活区内进行。大学生的生活有其规律性,学习与起居的时间学校是有明确规定的。同时,大学生活也是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所以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行为的多样化。然而这就要求提供多种设施与这些行为活动相适应,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可能。(2)集体性与私密性大学生不仅在指定的教室进行集体学习及研讨,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的生活对学生全方位兴趣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的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不要说公司,就是在大学你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有些人很有天分,但是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也就不善于与别人合作,这就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学生公寓的设计要创造多种层次的集体交往空间,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集体需求。虽然大学生活中应注重集体协作精神,但是大部分时间是靠个人支配的,需要有私密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及钻研。我们比较常见的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安装布帘的现象映衬了私密空间设置的必要性。
2.大学生在公寓空间中的心理特点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涉及他人与社会。”大学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自我意识逐步成熟:“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随着自身身心的发展,他们不愿因循守旧,勇于变革创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注重社会交往: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8-25岁是容易接受别人亲密关系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是大学生进行周边关系交往的最佳时期。
三、大学生公寓情感化设计体现
1.适宜大学生生活交流的空间布局以及功能分区
大学生在居住空间内进行的多样化的基本活动也就体现了着他们居住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具有较开放的集体公共空间和较为私密的个人空间,创造出动静皆宜的空间。从使用的频率基本上来说包括休息空间、集体学习空间、娱乐空间、个人生活空间(储藏空间等)和生活辅助空间(包括阳台和通道等)。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它们当中可以有重叠和穿插。
2.情感化空间设计考虑婚姻情况
2004年教育部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即可结婚。因此,学校应考虑已婚在校大学生在使用学生公寓空间功能布局上和其他学生的不同,适当为已婚学生公寓进行人性化设计,例如增添一些必要的生活空间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例如厨房等空间以方便已婚学生生活的需要。“已婚和未婚的学生分开居住,便于校方后勤管理,也是人性化制度的体现。”
3.情感化空间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情感化的居住空间设计,理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性格各异,这就要求我们挖掘他们各专业的兴趣点,在居住空间设计的色彩以及功能布局、家具配备上都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能够满足他们对自己起居空间的基本需求。可以适当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住宿分配上能够科学的分配一起,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和视觉传达的学生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学习、一起交流,便于这种多学科进行交叉性学习,更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总结通过对大学生公寓环境,生理和心理,行为不同方面的影响,考虑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特性,讲究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人性化进行方案的设计。
作者:秦方 郜四勤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当代9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高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我国传统诚信观
中国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具有鲜明特点的诚信观。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传统诚信观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发展和丰富,但其基本含义和价值并未因此而变动。
1.传统诚信的含义
中国古代很少将“诚”“信”合为一个词,对“诚”和“信”分别做了具体分析。《说文解字》释“诚”:“诚,信也,从言成声。”《礼记・乐记》说:“著诚去伪,礼之径也。”至于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信”在《辞源》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其一为“诚实,不欺”,其二为“信从,信任”。东汉刘熙撰《释名》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违也。”其意思是说,人们的行为应当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由此可知,诚与信可以互训,也就是说,诚即信,信即诚。
2.传统诚信观的价值
(1)立身之本。在古人看来,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一个人讲不讲诚信,关系着他做人是不是够格。一个人不讲诚信就没法立足,古人将诚信作为人格的重要担保看待。
(2)交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诚相见,真诚以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何况对朋友。诚信者自然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是90后的主要特点。90后大都热情奔放、善于言谈、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他们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独立,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生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时尚,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个人的权益,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忽略父母,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并能珍惜成长发展机遇,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
三、90后大学生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个性独立,目标明确,乐学善思,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把诚信作为立德、修身之本,他们言而有信,坚守承诺真诚善良,对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同感很强,并渴望整个社会中人人都讲诚信。但在部分90后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
1.学习考试问题多多。90后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为了一点不必要的小事缺课、旷课,少部分学生甚至“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考试作弊,论文拼凑,学校虽然对作弊学生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不少学生还是铤而走险,其作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小到考场夹带资料,交头接耳,大到盗窃试卷,请代考,令人防不胜防。部分90后大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上,用很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课业学习和论文创作,因此,作业复制抄袭、论文“移花接木”就不足为奇了。
2.助学贷款信用缺失。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现实物质利益,在涉及到自身经济利益时,部分90后大学生往往放弃了信用原则,表现为恶意拖欠学费,同学间相互攀比,生活上铺张浪费。国家针对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政策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期还贷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义务,靠的是学生的诚信,但这项活动却遭遇到信用瓶颈,一些学生毕业后通过各种手段拖延贷款,有的将父母辛辛苦苦积攒的学费挥霍一空,用于吃喝玩乐,更有甚者竟将家长给的学费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能拖就拖。
3.求职过程弄虚作假。一些求职毕业生为了脱颖而出,在自荐材料中千方百计地把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都写上,不是据实写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更有甚者竟附上假的相关证明,还有极个别学生在准备推荐材料时伪造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有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夸夸其谈,夸大自己的能力,编造一些实习经历,吹嘘自己获得的成绩。
关注9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我们的责任,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只有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引导90后大学生重诚信、讲信用。
参考文献:
[1]史瑞杰,魏胤亭.诚信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王淑琴.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2005.
[3]王义道.大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文红梅.大学生道德诚信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