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4: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情感问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问卷基本情况:问卷自行设计,在参考了有关情绪管理调查问卷编制的文献后,使用原创的《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分为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运用能力五个模块,于大连医科大学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200余人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并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80余份。(注: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 1;不太符合 2;一般3;比较符合4;非常 符合5)
表1中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与性别有关,表现为女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的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运用能力均高于男同学,这主要与女生在处理情绪相关问题时更加理智,更善于向他人寻求帮助有关。男生在情绪理解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优势并不突出;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双亲家庭子女,可能与组织生活形式不同有关,对于外界的舆论要适度接受和回避,由此导致其心理疏导能力高于双亲家庭子女;调查表明,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在年级上同样存在差异,总体呈现出从一年级到四(五)年级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三年级最高,其次依次为四(五)年级、二年级、一年级。这可能因为本科医学生刚由紧张的高中时代过渡到大学,文化知识的储备量较少,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级升高,本科医学生不断充实自我,其情绪管理能力也不断提高,到本科阶段的二、三年级已经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表现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到本科的尾声阶段(四、五年级),由于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同学面临考研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在担心自己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备受现实打击,此时的他们不容易控制自我情绪,甚至会有任意发泄不良情绪的冲动;在个人经历方面,学生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非学生干部,其可能原因为学生干部平时要与班级成员及辅导员老师协调工作,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锻炼。
1.情绪觉察和理解能力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主要表现为冲动、丰富、敏感、不稳定等,这些消极情绪填充于生活的每个片段中而不被及时觉察和适度理解,反而使其因隐匿起来而任意发展,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调查发现情绪觉察和情绪理解是情绪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人的情绪只有准确觉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即使在焦虑不安时,我也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问题中,24.0%的同学表示比较符合,33.3%的同学表示非常符合,表明本科医学生具有较高的情绪觉察能力,而得分系数较高的这57.3%的同学都倾向于将焦虑情绪适度理解,表现为能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助于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情绪表达和运用能力
大量资料均表明,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均有益,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本科医学生相对西方医学生情绪表达相对含蓄。调查发现,无论高兴、难过还是生气,将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有33.9%的同学表示不会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问题“当身边的同学比我优秀时,我会嫉妒他(她)而产生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看出,因情绪运用能力的欠缺导致嫉妒普遍存在于本科医学生中,当嫉妒他人时,就不会真诚热情的对待那个人,进而关系冷淡,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我被侮辱时会憎恨对方,并有暴力行为的冲动”问题中,有23.9%的同学会对不满的人产生暴力行为的冲动,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而仅图一时之快目前已成为本科医学生的情绪特点,对医学生而言是及其有害的。
3.情绪控制能力
大学时期是医学生步入临床工作前最基本的学习,医学学习是一个高消耗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投入,而此时情绪经常性的波动必将影响学业。调查指出:有61.2%同学表示“会因为负面情绪不能释放而感到崩溃”;在“我会轻易被周围人的不良情绪所影响”问题中,30.4%的同学表示一般,29.9%的同学表示比较符合,15.8%的同学表示非常符合。由此可见,当消极情绪占据情绪主体时,不但会使自己画地为牢,最终走向崩溃,还会将消极情绪传播给他人,久之更会影响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学会控制情绪显得尤为重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可控范围内。
高考为高等医学院校输入了大批量的优秀学生,大学是青年学生的“心理断乳”期,加之医学专业专业性强、学习量大、学制长等特点,使得本科医学生更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理想目标破灭、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总之,本科生的情绪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要使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必须由相关高校、辅导员老师以及同学们共同努力,以确保情绪状态利于本科医学生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 ].广州 :暨南 大学 出版社,2005:195.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一、问题提出
本研究将通过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来对赣南地区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探讨大学生调节自身情绪时所使用的策略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的差异性,并更深入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共发放问卷300份,经手工剔除缺失和重复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有效率90%。270名调查对象中,男生有87人,占总人数的32.2%, 女生182人,占总人数的67.8%。此外独生子女70人,占总比26%,,非独生子女200人,占总比7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刘红梅自编(2010),20道题目,10个题目和调节积极情绪有关,10个题目和调节消极情绪有关。该问卷,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情感分享、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含出五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寻求帮助、改变认知、压抑、转移注意、情绪表达。该问卷进行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9,各个因子的信度在0.70―0.763之间,)都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 for Windows 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
表1 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积极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的比较
独生子女(M+S) 非独生子女(M+S) t
积极 改变认知 3.06+ 1.261 3.42+ 1.154 -1.986*
转换注意 3.57+ 1.218 3.13+ 1.156 2.690*
消极 压抑 3.33+ 1.213 2.96+ 1.111 2.332*
转换注意 3.77+ 1.253 3.13+ 1.266 1.986*
表1表明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改变认知、转换注意两个维度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显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在改变认知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转换注意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分享等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别。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维度压抑、转换注意在是否为独生子上表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都表现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分要高。在寻求帮助等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现出,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在改变认知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转换注意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在压抑、转换注意两维度上都表现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分要高。面对积极情绪时,非独生子女更擅长采用成熟的方式去应对,这可能原因是与其父母教育方式有关,非独生子女更少的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较独生子女处理事情的态度更成熟。在面对消极情绪时,独生子女更不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缺少沟通交流的对象,青春期的孩子多选择同伴作为交流对象,不愿与父母沟通,而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不习惯与不熟悉的同学沟通,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更不父母倾诉。
五、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在调节自身的不同情绪时,大多数会使用多种方法来调节情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其关爱和支持。
年轻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情感体验最丰富、学习生活最多彩、行为心理最活跃的时期。大学生在此期间要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成熟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内心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归纳
第一,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值逆反心理强烈时期,表现为用好奇、猜疑、推测的心理去冲破规定的束缚,用标新立异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用否定权威的方式寻找自我价值,长此以往形成了单一的对抗思维,脱离常理,性格偏执。
第二,自卑心理。由于青年人的情感不稳定,他们在顺境中自信心比较强甚至骄傲自满,但是遇到挫折就会出现自卑心理,悲观失望,对自己评价过低,这种心理不但对身心健康有害,而且在学习上也不易成功。
第三,妒嫉报复心理。嫉妒报复心理是一种属于情感范畴的狭隘心理。这种人一旦心理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怨恨或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成为行为,就会制造谣言、挑拨离间、寻机报复分类归纳,这些负面行为也使他们心理烦乱。
第四,抑郁心理。抑郁心理应该说是一种情绪障碍,是在原有性格基础上,遇到挫折后产生的一种较为长久的悲观心境。学习和生活中压抑的情绪长期得不到消除,就可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食欲不振,夜不成眠,少言寡语,近虑远忧,缺乏信心,消极悲观。
第五,人际交往障碍。由人际关系不良所导致的过度焦虑使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内心常处于一种渴望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中,对自己的交际能力作否定性评价,并时常会因一两件小事加剧挫折感。
第六,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加强是个体成熟的表现,但过分注重自我则是有害的。遇到问题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过分强调自我而不能进行客观思考,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第七,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取向变态的有同性恋,性行为变态有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等。
第八,躁郁症。躁郁症是指一种心境情感性障碍,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有的表现为躁狂的症状,如过度的兴奋、意念飞跃,甚至有夸大妄想、躁动不安、易怒、暴力攻击等表现,严重的会出现精神混乱、幻视幻听等精神病症状。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由于环境应激带来的心理问题。
(1)学校环境的变迁。多数学生首次离开亲人和熟悉的环境,开始独立生活。这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当应激过限时就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神经衰弱,甚至出现擅自离校、退学等冲动行为论文范文。
(2)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开放式教学使其抓不住课程重点,也不在被教师关注,对新的大学课程学习方法也探讨不明白,使其在学习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心理压力增大,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加剧。
(3)生活习惯的变化。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同学生活习惯非常不同,寝室的住宿条件和食堂的饮食条件又比不上家里优越。学生对这些不适应产生的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的不适应。大学生在脑海里设计出的未来与现实社会中的客观障碍相互矛盾,结果少部分学生企图逃避现实,甚至反过来攻击现实,消极颓废,不求上进,极个别的甚至因厌世而自杀。
(2)在发展自我过程中的不适应。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经产生了发展自我的需求。但在这复杂的过程中,有的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还有的忽略了自我的优势,进而害怕暴露弱点而采取了某种防御性的心态,缺少交流,不安多疑。
(3)自我统一性的确立及其混乱。自我统一性是指对自我存在意识的一种感受。在其形成和确立过程中分类归纳,部分学生在多种价值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观,也失去了自我和存在感,结果陷于苦闷绝望,甚至自杀的境遇中。
3、由于人际关系以及人格因素等导致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作准备。在此过程中,部分人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苦闷焦虑,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交往出现障碍。
(2)人格中的不完满。在大学阶段个体的人格特征在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已基本形成。但是部分大学生人格特征中还存在着不良方面,从而对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社会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等造成一定影响。
(3)对身体内部发展着的动机变化的不适应。大学阶段的青年个体内分泌机能和自律神经机能都在发展变化中,与之相伴的是心理需求的变化。比如与异性的交往及对学习和自我发展关系的处理等,使部分学生陷入强烈的动机冲突之中,表现为焦躁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4、由其它因素造成的心理不适应问题。
(1)对重大丧失的不适应。在大学阶段,学生有面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可能性,诸如严重的外伤或疾病、亲人亡故或重病等。当这些事件对个体意义特别重大,并未能被妥当处理时,就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出现心理问题。
(2)早年伤害性体验带来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在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时期曾经历过不幸的遭遇,并造成严重的伤害性体验,以致于对他们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性格产生了恶性影响。进入大学后,他们仍会以仇恨、多疑、逃避、攻击、不合作等行为模式对待周围的一切,使其不适应社会,影响了自我发展。
姓名:姜博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杀人、残害动物事件屡见不鲜,更多的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由于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们情感以及道德水平的滑坡,缺乏意志与毅力,没有同情心与责任感等,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采取有利可行的措施,对大学生情感问题的重视以及关心,找到更合理的方法来开展教育工作。
一、快乐学习法
快乐教学法决不是嘻嘻哈哈的教学,而是自觉自愿地学,高高兴兴地学,主动积极地学,生动活泼地学,满怀信心地学。快乐学习的理论依据愉快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实施快乐学习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是要优化课堂结构,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的一个失误,是漠视学生个性情感的健康发展,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淡化教学的实践性。不是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中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主人,而堪称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的实质决定了它能够深刻影响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教师应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成师生之间对话讨论型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书本感到亲切,乐于与书本交朋友;心情不好,就会见书生厌。良好的情绪就是适度紧张。学习的最佳效果实在紧张度及不太高也不太低,保持在适度水平的时候取得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是自己的情绪成为一股沁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是自己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以提高学习效果。单人的情绪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处在理想状态。当心绪不佳时,可采用转移法、自我暗示法、动作转化法、兴奋法、环境缓冲法等等进行调控。教师要真诚的去爱学生,能体谅和宽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怀他们,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并转化成为学习动力。
(三)创设良好新颖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快乐教学法提供有效的物质条件。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使用灵巧的小黑板、录音机、幻灯机,准备和教材配套的挂图、软片、录音像带等,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外倡导学生多读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玩游戏、种花草。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学效果。
二、心灵沟通法
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借助声音来表达的。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只有真正的把爱投放到学生身上,他们可以体会出爱的力量,也可以达到心灵的震撼。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尊重是相互的行为体现,只有用心去尊重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尊重教师。因而,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该更加重视用心去交流、沟通,做到彼此尊重,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嘲讽、奚落学生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师生关系更加疏远。尊重教师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行为,同样,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也是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
三、情景交融法
(一)以智育情
情感与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情感;相反,没有对事物产生情感,也不可能深刻的认识事物,如果学生对没有产生感情,他们也不会认真学习这门理论。进行情感教学要做到以智育情,就使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便加强学生对德育理论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做到以理智支配情感。
(二)以意育情
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便使其主动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学生要真正成为情感的主人,只提高认识还不够,还必须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追求成功与胜利。
(三)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传递感染的规律,它可以是时间的扩散,也可以使空间的扩散。进行情感教学就要变情感的自行扩散为自觉扩散,以情育情。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力求用高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另外,要培养学生自制力,以便他们能自觉的调控自己的感情,力求避免不健康的情感影响集体和别人。
(四)以境育情
情感具有受所处情景制约的规律,任何情感活动都与情景有关,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的作用。在情感教学中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在授课中要尽力给学生创造引起情感的情境。首先,要利用教材内容创造感情情景;另外,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高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努力进取。
四、个别谈心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突出,针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不同,采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个别谈心法是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谈心,可以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及时有效的掌握它们的思想波动,在谈心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诚恳,推心置腹,言辞谦逊,就事论事,不要高谈阔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情、理、行三者结合起来。
五、倾听心声、旁敲侧击法
旁敲侧击,也就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不直接表明意见而隐晦的表达出来。当问题刚刚出现苗头时,为了及时提醒、警告某人不继续犯错误,我们常常采取不直接点名的间接批评方式。这就是旁敲侧击法。旁敲侧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有时比正面严厉批评的效果更好,既防患于未然,把矛盾、问题、错误消灭了在萌芽状态,又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此种方法往往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以诚相待、倾注爱心法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前高校大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于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自觉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尊重大学生,以礼相待,必然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而架起两者的桥梁则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开心灵的窗口,才能拨动教育对象的心弦,才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的转化,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传递,语言是师生表达情感最常见的途径之一,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大学生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传递而取得一定的效果。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应做到声情并茂,语音、语调方面要柔和,态度要真诚,达到一种寓情于景,寄情于境的状态。
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应在教育界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率的开展。而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可以充分的调动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他们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素质,是教育过程中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对待教育教学上的态度大都是过多的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灌输,重视智商的发展而忽视了情商的发展,实践一次次的证明,情商重于智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真正的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大方向。徐特立曾经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收获,要有好收获,必须耕耘的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只有真诚的不计较得失的耕耘,洒下富有激情的种子,才能长出健康、积极向上的秧苗。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邹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2]杨彩丽.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2).
[3]赵庆东,韩静.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J].新课程,2007(8).
一、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
在相对权力行使的配套及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领导干部面对物质利益诱惑丧失了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抵制力,堕入了腐败的漩涡中。这使得腐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块抛之不去的毒瘤。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腐败问题,如:行败、医疗腐败、学术腐败、足球腐败、彩票腐败等等,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越反腐败,腐败越严重。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漠视腐败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将一些腐败蛀虫视为偶像。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抑制腐败要从学生抓起。大学生是国家和党事业的继承人,而强调大学生的廉政教育是我们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从源头上积极探索惩治、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因此,以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担当起廉政教育重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为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后备力量,他们是否具有廉政品质直接决定着党的前途,直接影响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同时塑造良好廉政品质,做正直的人,走正确的路,这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就是为即将成为规范权力运行者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名利观,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廉政教育引起了各高校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廉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也仅仅才两到三年的时间。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在“基础课”课堂教学中留出2个学时作为专题系统讲解,另外注意在职业教育和法律教育2个板块中强调一下廉政教育。而实践课堂开展主要是通过图片宣传和讲座的形式引起了大学生对廉政教育的关注,使得他们获得了一些廉政知识。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收益,但是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归纳如下。
1.缺乏科学统一的知识理论体系
目前“基础课”相关教材中找不到关于廉政教育的知识体系。因此,授课内容缺乏统一的相关理论概念,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收集材料备课。为了在教学中不扰乱学生思维,教师对知识理论问题一般是简单介绍或者回避。仅能依靠单纯的个案讲授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对“基础课”中廉政教育的学习停留于肤浅的感性思维,无法达到理性思维高度。同时也难以让他们掌握科学分析社会腐败问题的方法。
2.廉洁教育教学方法老套,难以产生教学共鸣
这表现在:第一,缺乏材,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廉政教育相关概念给予科学的界定,会让学生产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觉。第二,在案例选择上,一部分教师对一些社会典型案例避而不讲,过多的停留于古代或者20世纪80年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毕竟和现在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听了会产生内容陈旧的感觉,无法使他们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第三,部分教师不注意自己情感控制,过度夸大社会阴暗面,给学生产生社会已病入膏肓的错觉,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第四,讲座和专题报告主要依靠校内教职工开展,校园空间的有限性和传授者的单一性,使得教学形式比较简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3.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受限缺乏吸引力
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限制了“基础课”廉洁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由于经费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课”廉洁教育实践课只能封闭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基本就是图片宣传和知识竞赛。由于无法利用到优质的社会资源,造成了实践课形式化,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感,其效果欠佳。
三、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对策
1.构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中的廉政教育知识板块
将廉政教育纳入“基础课”教育教学计划,就要在教材中确立它的教育地位,应该在“基础课”教材中编写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廉政知识的编写需要注意如下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文件中指出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国敬业的职业观念。其次,要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础课”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体系,廉政教育要始终明确它的主线地位。再次,廉政教育要有科学的逻辑体系。如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意思的阐述以及基本知识板块的构成。让学生能通过准确掌握这些概念,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炼表述,又要注意配套教材中案例选择贴近大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同时注意对现实意义重大的案例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归纳分析。
2.加强“基础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加大“基础课”廉政教育的科研力度
作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廉政教育给“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大挑战。整个教育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感染力强的语言表达。因而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自己,以求达到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腐败现象,用生动的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廉政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同时,廉政教育进“基础课”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必要的科研是廉政教育在“基础课”中发展的有力保障。 3.开展多种类型的“基础课”廉政教育课堂教学
要完成廉政教育进头脑这个目标,课堂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堂精彩的课给人的启发有可能是终身的。对于“基础课”课堂的廉政教育来讲,要克服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不统一的问题,就要在广泛选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这些手段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采用,而是要围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个中心主题。因此,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这里简单归纳如下:第一,要注意视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实事重大的,点评科学合理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视频材料。第二,对于廉政教育讨论式教学,因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思维开阔,但也比较极端。所以,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否则前功尽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立场要坚定,对学生的讨论要做事先的思考,在广泛收集整理依据基础上以精典的点评来应对学生可能的提问。第三,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在对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思考上,编写一些短小的(一般5~10分钟)小品,事先选择学生排练。学生在这种演练过程中自身会有积极的思考,而观看的学生更是对这种同学亲力亲为的演示有强烈的兴趣,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最后教师精典的点评是点睛之笔。第四,聘请社会人事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以增强内容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形式丰富的“基础课”廉政教育实践教学
一、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
在相对权力行使的配套及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领导干部面对物质利益诱惑丧失了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抵制力,堕入了腐败的漩涡中。这使得腐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块抛之不去的毒瘤。近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腐败问题,如:行败、医疗腐败、学术腐败、足球腐败、彩票腐败等等,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越反腐败,腐败越严重。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漠视腐败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将一些腐败蛀虫视为偶像。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抑制腐败要从学生抓起。大学生是国家和党事业的继承人,而强调大学生的廉政教育是我们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从源头上积极探索惩治、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因此,以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担当起廉政教育重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为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层次后备力量,他们是否具有廉政品质直接决定着党的前途,直接影响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同时塑造良好廉政品质,做正直的人,走正确的路,这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就是为即将成为规范权力运行者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名利观,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廉政教育引起了各高校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廉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也仅仅才两到三年的时间。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在“基础课”课堂教学中留出2个学时作为专题系统讲解,另外注意在职业教育和法律教育2个板块中强调一下廉政教育。而实践课堂开展主要是通过图片宣传和讲座的形式引起了大学生对廉政教育的关注,使得他们获得了一些廉政知识。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收益,但是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归纳如下。
1.缺乏科学统一的知识理论体系
目前“基础课”相关教材中找不到关于廉政教育的知识体系。因此,授课内容缺乏统一的相关理论概念,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收集材料备课。为了在教学中不扰乱学生思维,教师对知识理论问题一般是简单介绍或者回避。仅能依靠单纯的个案讲授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对“基础课”中廉政教育的学习停留于肤浅的感性思维,无法达到理性思维高度。同时也难以让他们掌握科学分析社会腐败问题的方法。
2.廉洁教育教学方法老套,难以产生教学共鸣
这表现在:第一,缺乏材,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廉政教育相关概念给予科学的界定,会让学生产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觉。第二,在案例选择上,一部分教师对一些社会典型案例避而不讲,过多的停留于古代或者20世纪80年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毕竟和现在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听了会产生内容陈旧的感觉,无法使他们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第三,部分教师不注意自己情感控制,过度夸大社会阴暗面,给学生产生社会已病入膏肓的错觉,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第四,讲座和专题报告主要依靠校内教职工开展,校园空间的有限性和传授者的单一性,使得教学形式比较简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3.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受限缺乏吸引力
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限制了“基础课”廉洁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由于经费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课”廉洁教育实践课只能封闭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基本就是图片宣传和知识竞赛。由于无法利用到优质的社会资源,造成了实践课形式化,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感,其效果欠佳。
三、廉政教育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的对策
1.构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中的廉政教育知识板块
将廉政教育纳入“基础课”教育教学计划,就要在教材中确立它的教育地位,应该在“基础课”教材中编写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廉政知识的编写需要注意如下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文件中指出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国敬业的职业观念。其次,要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础课”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体系,廉政教育要始终明确它的主线地位。再次,廉政教育要有科学的逻辑体系。如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意思的阐述以及基本知识板块的构成。让学生能通过准确掌握这些概念,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提炼表述,又要注意配套教材中案例选择贴近大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同时注意对现实意义重大的案例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归纳分析。
2.加强“基础课”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加大“基础课”廉政教育的科研力度
作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的廉政教育给“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大挑战。整个教育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知识,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感染力强的语言表达。因而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自己,以求达到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分析腐败现象,用生动的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廉政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同时,廉政教育进“基础课”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必要的科研是廉政教育在“基础课”中发展的有力保障。
3.开展多种类型的“基础课”廉政教育课堂教学
要完成廉政教育进头脑这个目标,课堂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堂精彩的课给人的启发有可能是终身的。对于“基础课”课堂的廉政教育来讲,要克服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不统一的问题,就要在广泛选材、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这些手段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采用,而是要围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个中心主题。因此,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这里简单归纳如下:第一,要注意视频材料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实事重大的,点评科学合理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视频材料。第二,对于廉政教育讨论式教学,因为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学生积极性比较高,思维开阔,但也比较极端。所以,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否则前功尽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立场要坚定,对学生的讨论要做事先的思考,在广泛收集整理依据基础上以精典的点评来应对学生可能的提问。第三,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在对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思考上,编写一些短小的(一般5~10分钟)小品,事先选择学生排练。学生在这种演练过程中自身会有积极的思考,而观看的学生更是对这种同学亲力亲为的演示有强烈的兴趣,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最后教师精典的点评是点睛之笔。第四,聘请社会人事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以增强内容的广泛性和具体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形式丰富的“基础课”廉政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1 研究目的
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校体育的重点更多地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能力及提高大学生体质上。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使体育锻炼更持久,体育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应该得到体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通过对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和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出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意识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从而促进天津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有效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服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天津6所高校中的1200名学生(每校200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到国内有关体育环境、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意识等相关资料。以解决研究体育意识和体育教学环境调查表以及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等问题。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问卷的高校体育环境部分请教专家提取了自然环境、场馆设施环境、课堂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和体育规章制度环境六个因素构成学校体育环境,问卷的体育意识部分主要从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认知意识、态度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对两套调查问卷分别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36份,有效问卷1052份,有效回收率是87.67%。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天津市大学生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得出表1,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总体评价均分为3.2892,对物质环境的评价均分为3.0777,对软件环境的评价均分为3.3949,可以看出天津市普通高校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的建设相对于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差些。大学生对天津市目前的高校体育环境的总体评价是较高的,大部分因素的均分都在3分以上,在场馆环境和信息环境因素的得分上偏低,高校应提高对场馆环境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的建设。从各因素的平均分比较来看,其大小的顺序依次为:课堂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信息环境因素和场馆环境因素。说明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得分偏低的环境因素的改进与提高。
3.2 天津市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就体育意识各维度的认同度均分而言,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意识是较强的,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参与意识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意识、认知意识,最后是态度意识,可以推论: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比较重视参与意识,但是其态度意识较差。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我们人生的并非环境,而是自己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大学生只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提高对体育的认知意识,才能转变其对体育的态度,从而提高体育的参与行为。
3.3 天津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各维度的影响
为了便于研究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组别间的影响分析,现将其进行分组。将体育意识得分小于3.00为“较差组”记为C组;得分大于等于3.00且小于4.00为“中等组”记为B组;得分大于等于4.00的为“较好组”记为A组。
3.3.1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认知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3数据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认知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组织环境对三组同学的认知意识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对认知意识中等组和较差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对较好组和中等组两组学生的认知意识产生显著性差。体育教学环境各个要素对认知意识中等组的同学产生非常显著性差异。组织环境对较差组同学的认知意识存在i非常显著性差异。可以推论,组织环境、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大学生的认知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要强于其他体育环境因素。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社团、协会等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认知意识。
3.3.2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态度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态度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信息环境因素对三组同学的态度意识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对较好组同学的态度意识的影响是反向的。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中等组和较差组同学的态度意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较好组同学的态度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论;时尚的体育信息传播、信息内容的及时更换、信息传播途径的畅通对大学生态度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3.3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情感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5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对较好组和中等组同学的情感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中等组同学的态度意识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较差组同学的情感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论:运动场所的整洁状况、美化情况、到达运动场所的方便程度,严谨的体育制度对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要强于其他环境因素。
3.3.4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参与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6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制度环境和场馆环境因素对较好组和中等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了场馆环境因素对中等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中等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论: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对大学生参与意识的作用要强于其他环境因素。通过研究数据表明:除了体育意识较强组的同学不受各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他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受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都比较明显。因此,要提高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运动场所,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良好的课堂教学、完善的器材设施和严谨的体育制度。综合以上数据得出:大学生体育认知意识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较大,物质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态度意识受信息环境、自然环境、场馆环境、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影响较大,受组织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情感意识受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受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影响较大,场馆环境、制度环境对其影响次之。以上只是本次调查的相对结果。
4 结语
4.1 结论
(1)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环境的总体评价是较高的,从各因素的均分比较来看,其大小的顺序依次为:课堂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自然环境、信息环境和场馆环境。(2)就体育意识各维度的均分而言,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意识是较强的,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参与意识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意识、认知意识,最后是态度意识。(3)大学生体育认知意识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较大,物质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态度意识受信息环境、自然环境、场馆环境、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影响较大,受组织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情感意识受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受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影响较大,场馆环境、制度环境对其影响次之。
4.2 建议
高校在注重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与投入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物质环境的管理与监督。场馆环境和信息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中的薄弱因素,应加强建设与管理。对于场馆环境我们可以定期的进行维护;体育场馆定期对学生免费开放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供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对于信息环境我们可以改善体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体育教师的课上宣传,流动板报宣传以及现代的网络宣传等手段,同时要保证信息途径的畅通等等。高校应充分考虑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整体均衡地发展,在建设校园体育教学环境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要根据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环境,使体育教学环境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构建优美、和谐的整体校园体育环境,让大学生热爱体育,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为今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奠定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志强.浅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J].时代教育,2008(6).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增强大学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大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体验,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第二,理论上知道“孝敬”,行动上缺乏关爱。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对孝敬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赡养层面,认为将来多挣钱给父母用就是孝敬,既然现在还没有挣大钱给父母的能力,也就没有办法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关爱了。据一项对1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6%的大学生母亲节问候过妈妈,7%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8%的大学生还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9%的大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21%的学生会在节假日经常给父母送礼物,28%的大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45%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1]。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2]这一现状凸显了大学生尽管理论上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在现实的行动上对父母普遍缺乏关爱。其实,孝敬父母不仅仅指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更多地涉及精神上的关爱,如体贴父母、过节问候父母、遇事与父母商量、多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常回家看看”等。
第三,沟通方式错位,亲情联系锐减。处于信息爆炸时期的一代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的资讯空间,加上年轻人思维活跃,感受力敏锐,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使他们的沟通方式种类日益繁多。手机短信、QQ、BBS、E—mail、博客等等充斥了了他们的生活,电话的拨打频率越来越低,通信这种更“原始”的沟通方式更是早早地退出了他们的交际舞台龙源期刊。而大学生家长所属的40岁以上中年群体,感知和掌握新资讯手段的能力有限,还是比较倾情于书信和电话这两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90%以上的30岁以下年轻人已经摒弃了手书信函,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习惯于手书信函[3]。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错位,使得他们亲情联系的机会愈益减少,相互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在无形之中增多。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验,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 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大学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其次,亲情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个体成功的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只占20%,即决定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和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情商而非智商。情绪心理学研究又进一步表明,亲情关系在大学生情绪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其友情和爱情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从而制约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其认知与情绪的协调发展与身心的健康,从而直接制约其生活心态、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发展。总之,以亲情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情绪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和身心的健全发展,既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体验,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针对大学生的亲情教育现状,结合一些高校亲情教育的成功经验,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亲情教育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体验教育,切实感悟亲情。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做人道理和道德知识的掌握,一个从情绪体验上的“认同”向行为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情绪体验能使认知对象具有主观意义,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使人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7]。在重庆工商大学,每年的新生到校后,都要算一笔账。首先算出家长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投资成本,然后计算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报父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投资;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封信告诉父母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懂得了珍惜亲情,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连一些原本与父母有很深隔阂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亲情体验,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巨大而无私,这种恩情是自己一生的巨大精神财富。以此为借鉴,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情体验大讨论、亲情小品大赛、歌曲大赛、有奖征文、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亲情的电影龙源期刊。以此为契机触发大学生的亲情体验和感恩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大学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分享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体验,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改善交流方式,促进有效沟通。针对目前大学生与父母间亲子沟通方式错位的情况,高校开展亲情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改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交流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固然有快速和简便的优势,但容易让交流越来越平面化、简单化。而沟通不仅仅是交流信息,它还包含情感的需求。信函等传统的交流方式,比起现代交流方式更能表达亲情这种温婉、细腻的感情。因此应倡导学生在掌握高效的联络方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写信,抽点时间给的家人写封信,会带给父母更多的惊喜和心灵慰藉。与之相应,针对大学生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多样性,学校应鼓励家长跟上孩子的“前进步伐”,让大学生教父母学习运用电脑和手机,以便他们有可能用手机短信、E—mail或QQ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以来,交流的空间扩大了,频率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8]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8-79.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2.
[3]陈鹏.中国私人手书信函江河日下[EB/OL] .凤凰网,phoenixtv.com/home/news/Inland/200312/08/168814.html.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52-53.
[5][美]Roger R. 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8-170.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103.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1-27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从目前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分析来看,他们的语文基础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不断地夯实他们的文学素养、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活力。
1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有些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甚至取消了课程的设置,造成了学生语文素质的缺失。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很难展现出自己的优秀之处,从而影响进步。
1.2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调
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采取的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尽管不少高新技术被运用到了教学中,但由于教师认识的不足以及课件更新不及时等原因,教学手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很难真正发掘出语文这门学科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以及人文气息。
1.3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性的课程,很多教师认为从事专业化的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就现实意义而言,有利于他们的薪资待遇的提高,有利于职称评定,因此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有些是非中文专业的老师,有些是学校刚招聘的年轻教师,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2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对策
2.1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而且利于大学语文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借助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如主题性的语文拓展训练活动、诗歌比赛等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人文素养,而且为教学手段的创新埋好了伏笔。其次,要注重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在语文作品分析中,把与作品相关的时代特色以及文化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把握,以便找寻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将个体的思考、文化知识点和现实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再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育,在贴近学生情感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良好的形象以及积极饱满的热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好印象。
2.2借助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大学语文教学要想增强时代性、技术性,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融合进来。(1)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介让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可以不依托于语文课本,如可以在班级播放知名人物记录、哲理性电影、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等,让大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语文知识的魅力和作用,在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也督促了大学生朝着更加正确的轨道迈进。(2)为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内容既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语文名篇的理解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平时所参加的各种语文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改革参考。(3)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建立班级专属的网络平台,通过QQ、微博、微信、博客等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亲和的形象获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护,鼓励学生积极说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从而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大学语文教学的完善提供不可替代的活力因素。
2.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之外,还要创新考试模式,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张试卷"定胜负"的考试模式转变成多方式综合的考试模式,具体包括课堂讨论、期末考试、课程论文以及学生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再者,可以尝试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与课外活动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如开展以"保护民族文化、守卫精神家园"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自由发挥,在活动中可以朗诵诗歌、歌唱爱国名曲、分享优美文章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借助实际的行动来传承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比在课堂中单纯讲解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要好很多。
2.4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提高薪资待遇、拓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等措施,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主动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通过推荐优秀教师出国深造、语文教学技能专业培训、轮换教学、开展教学交流会等方式,让大学语文教师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与领域,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注入所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