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生科技小论文

中学生科技小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4: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生科技小论文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语文课不再单单只是写写字,背背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应先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尽管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详尽的计划、做好完美的准备,但是,很难保证课堂环节能较好的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只有做到因时而异,随机应变,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偶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才能和学生共同构建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只有积极利用生成的课堂事件,才能在精心设计准备的基础上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创造性的实现。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语文教科版二年级下册《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将课文排练成即兴小话剧,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小动物的处境、语言、和心理活动,加之老师的穿插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在观剧演剧中将课文的寓意和中心思想心领神会,比强行向学生灌输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让学生提起兴趣去学习,更容易将知识消化和吸收。

二、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师生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当这个平台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教师要恰当地履行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引导,运筹帷幄,才能让每个意外都转化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每一个尴尬都闪耀智慧的亮光。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填鸭式,”互动的模式也以提问回答居多,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实互动的模式除了提问回答的模式外,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如遇小组之间意见分歧,也可以以辩论赛的方式各抒己见。一方面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课文的思考,同时又达到了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帮助。

另外,在课堂上,当学生积极思考,回答精彩,表现良好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性话语,适当的鼓励和赞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认真投入课堂学习中;但是,课堂上我们还经常碰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此时如果教师消极地应对,批评斥责往往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积极应对各种课堂生成。

篇2

自然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各个要素间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教学结构,不同的课堂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自然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媒体、学生”三维双向反馈构成的信息交换系统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这一系统反映了主导、信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以《金属》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小学自然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自然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自然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9-03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我国学者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Singer认为:人既然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应该被算作跨文化交际。从学界的不同定义从可以整合出跨文化交际的几个特点:一是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三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四是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这几个特点跟我国学生在学习法语和实际运用法语进行工作、学习深造所面对的情景高度吻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应该承认和包容文化差异,其中自然也包括交际双方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诸方面的能力,是指人们具备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特征,掌握一定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调试等各种跨文化交际常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对交际结果作出预测;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者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愿意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几乎贯穿在法语外事、外贸、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法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结合大学生(学习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法语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客观制定法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我国高校法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法语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法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以往,教师因为怕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将课堂大量的时间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单纯的法语语言知识讲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语法知识的轰炸下渐渐地失去了学习法语原本鲜活的兴趣。学生本应该有的语言实践机会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学生在法语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随之丧失。

影响学生学习法语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法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能起维持、推动学习和促进目标的定向作用。Spolsky认为,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笔者在大学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交流发现,无论是大学本科法语专业学生还是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生,抑或是二外法语学生(多为英语专业学生),这些类型的学生学习法语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性。这些学生的法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法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它是直接推动法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例如,在回答学为什么要学习法语的问题上,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四类:寻找国外法语区国家的工作机会或国内法语翻译工作的机会;为移民加拿大魁北克做语言学习准备;为了本科或者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去法国继续学习深造;考语言类研究生时可以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应试科目。这些回答明确反映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动机。

跨文化动机可以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法语的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去。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的国家级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也把学生的这些跨文化法语学习动机拓展成为高校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法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将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教学(大学一二年级)和高年级教学(大学三、四年级)。《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明,基础阶段的法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法语基础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教学原则的第二点规定,充分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基础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必须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具体的交际需要,语言情景的密切结合起来。应当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题材范围,合理安排语言交际中基本行为(功能)和思想(意念)的表达,创造尽量逼真的情景,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训练同时成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法语的跨文化兴趣。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法语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大程度的学生对法语本身感兴趣,想要揭开法语作为世界上最浪漫语言的魅力面纱;不少学生则因为法国文化氛围而被法语所吸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法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能给就业增加明显的优势而被法语所吸引。兴趣既是法语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Gardner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学习法语很有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成为一种动力。学生开始学法语时,一般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会对用法语交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由于法语是一门语法严谨,用词准确的语言,句法构成具有复杂性。法语造句要从动词的时态变位、名词的阴阳性、交际情境的切合以及词语使用的准确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初学法语的学生在与法语教师或者同学用法语交流时,能够正确说出或者写出法语句子,是一个不小的满足感。随着法语学习部不断深入和学生法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满足感进而衍生出更强烈的法语学习兴趣。

因此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法语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交际兴趣,营造跨文化交际气氛和包容、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重要。法语教师只有把法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视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才能促使法语学生互相学习,体验和发展团队协作精神,使法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法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法语专业培养规模的限制和中法两国教育合作项目的深度、广度的局限性,决定了目前我国法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缺乏。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都采用国内学习的模式,仅有很少部分采用为“2+2”或者“3+1”模式,或高职高专学校为“2+1”模式(两年国内法语专业学习,一年法国学习)。不同于欧洲各国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和深度的教育合作,大部分的中国法语学生除了外籍教师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渠道外,缺少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而促成中法两国教育的深化合作需要假以时日,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推动,因此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法语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法语课堂上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二)我国高校法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目前在全国开设法语教学的78所高校中,存在以下三种教学模式:4年制法语本科学习;3年制高职高专法语专业学习;大学本科二外法语教学。在开设法语教学的学校中,通过笔者与全国高校法语教师同行间的交流,各高校实际的母语为中文的中国籍法语教师和母语为法语的外籍教师师资配备比例大致为7∶1(根据法语专业招生规模不同,教师配比数字略有不同)。中国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精读、阅读、写作、听力等法语语言专业核心课程,外籍法语教师主要负责法语口语和法语概况等法语交流实操性专业支持课程。所以法语学生的大部分法语学习时间实际上是与中国籍教师度过的。这决定了中国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注重在传授法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法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基础阶段法语学习主要是以法语语言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而到了高年级,法语学生要面对就业、升学深造,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性和交际能力则应该是这个阶段法语课堂教学的重点。《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目的的表述阶段为:本大纲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重点要求为起点,一方面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强调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扩充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一般的翻译、教学和其他法语为工具的工作,并为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学原则的表述为: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语这个工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年级教学必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各个高校的特点和力量,开设选修课和专业倾向课,使学生熟悉法国和其他主要法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掌握与专业倾向有关的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

三、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法语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自信。在法语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生的对于攻克法语学习难题和实现法语交际活动的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一大因素。因为法语的语法复杂性和中法两国交际习惯的诸多不同点,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在学习中不怕犯错误,才能大胆地用法语与中国教师或者法国外教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为语言错误而感到难堪。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性格内向、自信心弱的人,由于过多地顾及面子,怕出错,失去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了更多学习困难的出现。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生的意志力是自觉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的特征表现在:一是自觉性,包括目的性、独立性、纪律性等;二是果断性,包括镇定、果断、勇敢等;三是自制力;四是坚持性,包括毅力、恒心。大学生往往自觉性和控制力不够强,缺乏坚持性。由于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与外教或者教师交流的时候出现词不达意或者紧张的情形,甚至不愿意开口做法语口语练习。而且法语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语言,法语语法兼有框架性和细节性。举例来说,法语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区域的7个时态。每个时态都有自己的动词变位;正因为法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法语的难度。而且在法语学习上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比较强,能够克服紧张感,大胆地进行交流;而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缺乏恒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法语口语课害怕做口语练习,背单词、课文,碰到学习困难时容易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法语教师应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力。

(三)以任务型教学法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并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虽然强调培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强调通过语言来交际,并从更广的成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Nunan认为任务型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任务型教学法要求老师们把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教学中。二是学生不仅仅要关注语言项目,更加应该重视学习过程本身。三是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四是任务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在法语教师的组织下,把课堂变成模拟的法语交际场所,让参与课堂的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完成这项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我”会怎么做?这时,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也极大地消除了学生对于单纯学习法语语法知识的抵触心理。例如,法语教师在讲到国籍、个人信息时,可以给2~3人的学习小组布置模一个在法国机场海关的“通关”场景:一名学生扮演法国海关关员,小组的另外1~2名学生扮演去法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护照交递、寒暄、介绍国籍、入境目的问答、入关手续的办理等任务,使中国学生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在法国“通关”的情景。又如,学生在学习商务法语课程时,可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情景,由一名学生扮演面试官,另一名学生扮演应聘者。通过寒暄、交递个人简历、面试官简短介绍职位的有关情况、面试人的个人动机陈述等问答,参加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语面试,把学习反思投射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是应聘者,我会怎么做怎么说?台下的“观众”会不自觉地以“评审”的眼光看待这场模拟面试并且作出以下假设:“面试者应该表现更大方一些”,“面试者应该这样回答XXX问题”等主观能动性强的发问。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文.任务型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及反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Spolsky B.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篇4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与特点,从中学到大学开始适应各种转变,这使得他们在高校中成为另一特殊的群体。普通本科院校里的高职生源结构多样,素质参差不齐,学生思想状况复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析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才能发挥学生的自身特长和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经过这四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我发现以下心理特点是高职学生当中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素的激励作用比较小,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没有激情。他们大多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或普通高中的“困难学生”,因为考分低而不得不进入高职,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出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或者是录取时调剂而成的。他们对为什么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主要表现在:有的无理想,无抱负和期望,没有上进的愿望;有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对于学习成绩,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得丢面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对学习态度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的不愿在学习上多花一分工夫,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的在学习上怕难怕苦,一遇到难题就退却。

1.2 自我定位偏差。就我校来说,近几年招考录取分数偏高,有些专业甚至高于“三本”分数线。这些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重新审视自己,喜欢沉浸在中学阶段的自身成绩中。把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归结为考试失利,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感情怀。因此,他们总认为自己只要使点小聪明,考试前自己稍微努把力就会及格,平时不用刻苦学,满足于一知半解,一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就知难而退。

1.3 自我约束能力差,盲目接受一些新事物。高职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良习惯相对较多。在大学,犹如进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和唠叨,也没有老师会时时刻刻管制着。现今大学校园崇尚开放和自由,各种行为和理念一并涌进来,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开始尝试和接触各种网络游戏,沾染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大肆挥霍金钱购买时尚手机和漂亮衣服,学别人谈恋爱等其他无益的活动。

2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针对高职学生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就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在学生时期甚至人的一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

面对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前途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社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2.2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特性的认识。针对高职学生的自卑落后心理,辅导员要在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用“以心换心”的理念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性,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多方面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解决他们思想上的负担。比如对于贫困和特困学生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 转贴于

学生中的意见有对有误,建议有妥与不妥,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和肯定。承认他们提出的正确和合理的意见,就需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志趣、习性,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错误认识是堵不住,压不服的。运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讲大道理,不符合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更不能以理服人。

2.3 指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学生过高或过低估价自己,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估价过高,会出现孤傲、自大心理;过低估价自己,则会出现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要考虑考虑环境的利弊的各种因素。要善于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进入到一个起跑线上,要抛掉过去的一切,调整状态迎接新的开始,避免因为这两种心理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2.4 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生大多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存在着自卑、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偏差,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相当不稳定,可塑性很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自身的品质、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首先应加强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修养,身教重于言传。

参考文献

[1] 阚汀芳等.心理卫生——人生助长的引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0)

[2] 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3] 周志军.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之我见——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

篇5

生物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好题材开展科技活动呢?学生们经常无从着手,教师要帮助学生首先选择好题材。选好题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题材难易适当、大小适宜,具有可行性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选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学生能胜任的题材,同时要考虑到与题材相关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时间、产地等可行性条件,切忌脱离实际。当然,小论文题目不宜太大,范围要适当,这样才能有利于搜集资料,进行观察、调查和研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题目太大太广,学生无从着手,容易半途而废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如“洛阳市七年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营养状况调查”题目范围太大,在教师张颖的指导下改为“洛阳五中七年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营养状况调查”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如“洛龙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题目范围也太大,在教师张会娟的指导下改为“洛龙区李楼地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后,15名学生经过分工,历时两周,对不同地理位置的20个自然村、30个家庭、4家乡镇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项目涉及生活用水情况、农业用水情况、乡镇企业用水情况。学生们通过调查,呼吁全社会要保护水资源,提醒身边的人要节约用水,同时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其中《洛龙区李楼地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一文获2008年河南省初中生物优秀科技小论文评选一等奖(以下简称省一等奖)。

1.2题材要新,要有创意

创新是科技小论文选取题材的重要特点,也是选题过程中值得努力和追求的地方。学生选题中提出的事实资料,对既往的理论有所补充甚至发展,或是对同一问题已有过资料,但还需要结合当地当前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仍然是新的、有创意的。

如王金菊老师辅导的学生焦梦迪所写的《鱼的再生》一文,发现小金鱼可以再生出尾来,并配有彩色照片,这补充了再生动物的种类。又如从2008年1月30日开始,50年难遇的大雪席卷中华大地。学生通过新闻知道了政府在道路上撒盐除雪,便于人们出行,但学生不清楚撒盐除雪的道理,于是便询问教师,几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搞清楚了撒盐除雪的科学道理。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追问学生“撒盐除雪”有没有危害呢?几名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写出了《撒盐除雪后的思考》一文,获2008年省一等奖。

2资料收集

小论文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它为小论文的写作准备了素材。如相关的调查资料、实验数据、观察结果等。根据选题特点,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题材,应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力求准确、实际,结合课题特点。

2.1观察类科技小论文的资料收集

观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要求以客观的态度,在自然常态下进行。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如《鱼的再生》一文中,小作者观察了小金鱼的尾巴被大鱼咬断后再生出新尾的过程,并配有不同阶段的彩色照片,使人明白了小金鱼的尾可以再生的事实。

观察的一般要求:①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勤奋、全面、多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②制定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因只供观察者使用,应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地点和观察对象即可,为使用方便还可以制成观察表或卡片。③按计划(提纲)实行观察,作好详细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2.2实验类科技小论文的资料收集

实验是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其结果论证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2.2.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如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马妍娇同学在学习了“茎的疏导功能”后,利用一枝白色玫瑰在蓝墨水里放了十二天后,变成了价格不菲的“蓝色妖姬”作为妈妈的生日礼物,既验证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节俭的习惯和孝敬父母的品质。崔凤娥老师辅导的《“蓝色妖姬”,智慧的爱》一文获2008年省一等奖。

2.2.2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②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③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④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⑤观测指标的确定:观测指标对自然科学来说是一种标志,即在实验观察中用来指示研究对象中某些特征可被研究者或仪器感知的一种现象标志,通过它可以推测某些特定的事实,并从中得出特定结论。好的观测指标的要求是有用性、合理性、客观性和灵敏性,对人还需是无害的,简言之,观测指标要求可观察或可测量,最后都要达到可记录。⑥在确定好观测指标的前提下,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洛阳市第三十中学李静老师辅导的学生廉晓云在《自己动手发豆芽》一文中做了4组对照实验,以探究化肥、无根剂对黄豆芽根长、茎长、子叶大小、茎的粗细、根形与根毛数量、湿重、口感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实验对比发现:4号盘——加复合肥和无根剂(6-苄基腺嘌呤)的豆芽最粗,最好看,产量最高,这就是不法商贩用化肥、无根剂等发黄豆芽牟取暴利的原因,从而提出了“我们应该自己动手发豆芽,才能吃得放心,吃出健康”的倡议。《自己动手发豆芽》一文获2008年省一等奖。

2.3调查报告类科技小论文的资料收集

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般由调查者通过问卷、访谈、考察测量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法进行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其中,收集资料是调查的重要环节。

2.3.1问卷调查法

调查者运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书面了解情况并征询意见。如洛阳五中张颖教师辅导的学生张亦舒等所撰写的《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调查》一文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前编写了调查问卷,对该校七年级16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后分别用了4幅柱形图和1幅饼状图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建议“有良好饮食习惯的同学继续保持;饮食习惯欠佳的同学从小处着手改正;营养过剩的同学加强锻炼,调整饮食结构;营养不良的同学多补充营养。希望大家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摄入调查》一文获2009年洛阳市一等奖。

2.3.2访问调查法

访问者通过上门访问研究对象或利用电话直接与研究对象交谈,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洛龙区第三初级中学张会娟教师辅导的学生张茜等所撰写的《洛龙区李楼地区用水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使用了访问调查法,在此不再赘述。

2.3.3考察测量法

研究者以测验量表进行实地考察测量,获得第一手相关资料。如洛阳市26中学王运来老师指导的学生王嘉吴等所撰写的《超薄塑料袋的调查报告》一文,是在2008年6月1日起国家“限塑令”开始执行后,学生看到菜市场和有的商场仍使用超薄塑料袋,又看到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清理出来大量的超薄塑料袋,由此,学生们选取洛阳市解放路23号院第3栋楼住户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统计分析后为“限塑令”的进一步落实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并发出“拒绝超薄塑料袋,从我做起”的倡议。

运用调查法收集资料时应注意:①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确定好调查对象和调查地点。②拟定好调查计划。包括确定所采用的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和调查进程。③选择和编制好调查工具。包括制定调查表格、观察记录表、问卷、访谈提纲等。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调查工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④实施调查后对收集的调查材料要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意见并撰写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生生物科技小论文在资料收集方面,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文献研究法、采用网络在线投票调查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述。

篇6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很多,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方式,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着手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通过“四小”活动,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2.1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丰富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增强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

②观察水的沸腾;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

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

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2科技小制作,开展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说明一个物理问题,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讨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具体有: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部分学生作品: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有关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意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要引导学会根据课题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只有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的论文向报社投稿,有的是科普协会的征文,有的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2.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附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3 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3.1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3.2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一定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部分学生放弃参与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篇7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而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深感初中思想品德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体会是思品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品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笔者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无论从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上都应该深深反思,找出应对之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三、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向学生阐述与思想品德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例如讲授“祖国统一”时,我为学生补充近几年势力分裂祖国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我国《国家法》的制定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活动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到一定高度。

总之,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8

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等等。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创新活动,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思考、探索、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肯动脑,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也就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学问,学问,有学才问,有问必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应简单易行。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篇9

实施素质教育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以物理知识教学为骨干,以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教学。本人试从以下几点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当中,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地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随即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之中。

2.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多让给学生

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出自己长期以来一直牢牢控制的主导位置,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问题、探索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仅有短暂的40分钟,时间稍纵即逝,教师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去讨论,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务必要控制好时间和课堂节奏,在环节安排上一定要科学合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在物理实验课程当中更好的将素质教育渗透进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合理处理好试验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在展示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要展示出实用意义;教学思路要清晰,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实验设计要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应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应是前面的延伸,做到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

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对实验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事件要有所估计,有所准备,实验的准备要十分充分,实验环节必须交待清楚,实验中必须力求做到成功,实验现象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观察到,观察现象前必须告知观察方向,下达好思考任务。

三、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本人认为将其分布在三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本人认为,可以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一部分。

如在《动量》一章里可增设“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可增设“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可增设“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还可将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

四、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做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可去完成“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等;学完“磁场”后,学生可去进行“指南针制作”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能够极大地陶冶学生们的科学情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篇10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为我们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完成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根本转变,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和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强化自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科学做好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一、构建良好的课外科技阅读环境

为高中阶段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物理科技阅读的环境,必须构建一个供阅读行为习惯形成的合理因素,

1.从教材中挖掘物理阅读的内容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的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有时教师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科技物理漫谈》、《卫星与气象探测》、《地震知识》、《科技时代》、《电气化》、《物理与生命科学》、《诺贝尔获奖启示录》、《原子大爆炸时代》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科技课外书籍的兴趣。

2.通过考试评价手段,促进学生阅读物理科技书籍

高中物理不仅知识丰富,而且与各学科交错的知识点也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物理课外科技书籍的积极性,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时将物理学史、物理人物志、物理规律研究与实验的过程渗透到考试评价中去,尤其是一些与物理有关的自然知识,如,生命的起源、天气变化、力的本质及应用、运动规律中的化学、生理、数学等知识,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填空,一个回答,一个计算,一个人物的回忆与供述,但却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3.课堂教学有意渗透物理科技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深入挖掘物理教材自身的特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成果、重大科技发明融合于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例如,讲授力学时,联系我国火箭发展史,详细介绍动力学与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技术,重点介绍我国航天史及重大的载人成果;讲授热学时,引进地热的利用与发展,蔬菜保护地种植与栽培;讲授能量时,介绍三峡工程及地震有关知识,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及水能的综合运用,课堂科技知识的渗透,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阅读有关的书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引导方法很好、

二、探索合适的课外科技阅读模式

1.上好一节具有指导意义的物理科技公开课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使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有序、合理地发展下去,必须形成物理学科教学特有的特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为此,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都精心设计一节具有阅读指导意义的公开课,有效在调动了学生课外科技阅读的积极性。

如,讲授完热学这个单元后,我们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热分子运动理论。将目前世界地热能源开发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建设中地热的开发,分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开发前景和科技创新四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后,反应强烈,多数学生写出了观后感,通过应用和科技的再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分子运动理论的理解,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认识现代技术,怎样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将中央电视台每周的科技时代,科技探索,科技苑,农业博览,探险等挂在学校网上,供学生观看和欣赏。

2.设立课外科技阅读系列讲座,定期进行科技小论文评选

每学期,物理教师要人人都举办1-2场物理科技讲座,新学期开始我们就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将课题、讲座题目、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分类安排专讲教师,教师在通过组织材料、进行课件制作、素材剪集准备完毕后,定期开讲,讲座结束后教师都根据讲座的主体内容,向学生列出课外阅读的科技书籍目录,供学生阅读参考,并做出科学指导。

在举办物理科技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型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小论文征文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评选,有的学生3年内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3.将科技阅读与科技发明创造、科技课外活动小组有机结合

结合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成立了物理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制作与生活、农业、生产和服务有关的科技小产品,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不断完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

如,力学小组,根据我县蔬菜高温大棚的现状及结构特点,积极开展力学结构研究,尤其是大棚承重力学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建设,热光学小组,积极结合蔬菜高温大棚的透光性情况,进行透光及光照研究,不仅提出了改革大棚结构的形态,提出了提高后坡结构的改革办法,加大掩盖体的厚度及改变掩盖体的质量等重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11

一、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1.1读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