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4: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环节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建立完善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保证教师指导论文质量和学生完成论文质量。
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抄袭严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抄袭严重。即使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中也高达10%以上的抄袭率,普通高校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2]当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制止学生剽窃论文、弄虚作假,利用数据库进行论文相似度检索,对学生论文造假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要深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教学模式给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了信息不畅、指导不好、工作量大、操作困难、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对毕业设计弄虚作假现象不能有效控制。
2.选题不当。毕业论文的选题狭窄且缺乏新意,学生选取的题目相同或相似的较多。论文内容无自己的特点,方案单一,方案没有创新性。有的学生选题与本人实际工作相距甚远,在现有的研究条件或规定时间根本无法完成。[3]有的学生选题与专业不相关,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在答辩时很难通过。
3.写作能力差。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获取方法掌握很少,不了解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缺乏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中文资料检索很少,同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基本没有查阅外文文献。对论文的撰写缺乏了解,实验数据不知如何处理,论文低水平重复过多,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4.撰写不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在撰写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论文文本不规范,没有参照学院论文标准,如论文题目字数太多、论文摘要没有反映论文中心内容、数据来源注明不规范、表头文字说明不统一、目录与内容不符、毕业论文格式不统一等,基本每个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论文格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方法
1.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制度。健全的、科学的、详尽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是管理好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4]要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管理、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规范的要求。
(1)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论文题目必须要与专业相关,只有与专业相关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论文研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进行试验,论文中要有试验数据,才能学有所获;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尽量指导学生一人一题,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的论文都有自己的新意,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提高论文整体质量。
(2)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该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组成包括: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②毕业论文(设计)排版要求;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④毕业论文(设计)封面;⑤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标准;⑥毕业论文(设计)有关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老师评阅、互评老师评阅等);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定办法等。学院只有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文件的形式规定清楚,管理者、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根据规章制度管理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毕业论文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3)制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与理论课程不同,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联系起来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工厂完成的,为了减少成绩评定的主观性,按科学化、标准化、量化的原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结构分割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学校指导老师和工厂指导老师的平均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4:3:3,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2.建立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学生论文保质保量完成。鉴于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毕业论文的进程,抓好三个时期的检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1)初期检查。要严把“指导教师聘任关”和“选题关”。初期检查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选择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曾经参与或主持过省市级以上课题的指导教师,对于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指导资格;选题情况,包括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同时选题采用双向制,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情况;论文进程安排、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情况,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为论文设计工作做好准备。
(2)中期检查。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老师要填写中期检查表,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和论文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要求指导教师要严把“指导关”。通过中期检查主要了解教风、学风和论文设计进度,包括学生论文有无改变课题内容,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与进度,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情况,学生如期完成课题有无问题,如何解决,有没有需要学院帮助解决的困难等。
(3)后期检查。重点是严格答辩,客观评定成绩,把好“评阅与答辩关”、“质量评价关”。通过后期检查主要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评阅人对论文评阅结果,答辩组织、落实情况,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审阅及评语,答辩小组的答辩记录,成绩评定等情况。答辩时由学生陈述论文内容、答辩小组提问、回答问题三个环节组成。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采用结构分割制,即指导教师评分、审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成绩所占比例为4∶3∶3,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高职论文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必须全面考虑,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孤立地研究一个或两个环节,要全员全过程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严把论文质量关,使论文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2):57-60.
前言
为了提高铁道产品质量,减少铁道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强化铁道行业统一化和规范化管理,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欧洲铁道工业联盟组织颁发了国际铁道行业标准(简称IRIS标准)。p5RIS标准是在IS09001:2008的基础上,针对铁道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加了铁道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上的特殊要求,并集中体现了铁道行业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企业在引人IRIS标准过程中,重点使用过程方法,分析企业运营中各过程并适当加以管理。
一、质量管理现状
(一)过程方法应用
该企业建立、实施、保持以IRIS标准要求为依据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是为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提品和/或服务的一系列的增值活动,过程从输人开始,以输出为结束。该企业把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识别为三大类:顾客导向过程(C0P)5个、支持过程(SP)9个和管理过程(MP)5个,共有19个过程,包括其在整个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顾客导向过程中,C3“产品实现过程”是基本过程或者说是直接过程,其中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生产计划、关键或者特殊过程管理等子过程,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是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二)产品实现主要过程
根据该企业生产的某典型铁道轮对产品,分析该订单产品实现涉及的过程及各过程主要工作内容I如下:
1.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确定产品相关的要求;组织评审确保满足要求,确定是否有工序外包;将评审结果、订单信息反馈、订单处理或修订#内容与顾客进行沟通。
2.产品制造过程设计:组建项目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以顾客要求以、产品特性、公司人员设
备配备情况等为输人条件,并组织评审,确保输人的充分性和适宜性;组织本产品实现过程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并经授权人员批准后,产生设计输出,包括:工序作业指导书、产品检验规范、质量控制计划、成品图、资源需求、标识和可追溯性等。
3.采购过程:根据设计输出及库际情况,确定采购信息;从合格供货方名录中采购原材料;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确保满足设计输出的要求。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订单为驱动,制定短期和中期生产计划;识别生产瓶颈,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新产品,执行首件检验活动以验证生产过程;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特性,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技术/质量人员对关键/特殊过程进行监督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对产品进行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
二、产品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
该企业考虑铁道轮对产品分类较少,各类产品加工工艺基本一致'制定了统一的框架式的工艺规程,对其中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规范单独规定。但该订单工艺中存在如下问题:
1.设计和开发输人不全:由于各工序采用通用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规范’未考虑不同订单差异性部分的规定。例如,该批订单主材来料为成品尺寸,通用的毛坯主材入厂检验不能充分验证主材质量。
2.设计和开发验证不足:由于该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产品检验人员在最终工序检测,各工序当班首件确认较为重要,即操作人员、操作工长、检验人员分别检测确认,但该订单中没有明确当班首件操作规范及人员职责,可能会出现批量不合格品。
(二)管理方面
体系的运行保持是体系管理的重要环节,体系运行保持是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运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和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好坏。通过质量稽查、过程审核及最终产品审核等方式对该企业某一订单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体系运行不符合。该企业按照IRIS标准特殊要求,制定了《项目管理控制程序》,规定新产品必须组建多功能项目小组,执行项目管理过程。但实际稽查时发现该新产品订单加工过程中没有实施项目管理过程,反映公司管理体系中项目管理过程没有按照文件规定执行,即公司执行层面不到位,属于一般不符合。
2.沟通管理问题
1)相关方沟通问题
供应商沟通:企业在实现该批订单时’出现主材分批交付但都延期交付情况,最后出现企业派员常驻客户现场催要主材情况,且主材质保书也未能及时与主材一同提供,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产品实现和交付。
顾客沟通:该订单产品交付后,客户提出需要提供中英文版的主材质保书、组装曲线等资料要求,造成向客户提交资料延期情况。反映企业与客户沟通过程中,与交付相关的信息沟通在顾客合同要求中不充分。
2)内部沟通途径问题
该企业运行中主要通过召开周例会、日常协调沟通、职能部门发文等形式。周例会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决议事项通过参加会议的负责人传达到部门人员,参加会议人员没有转达会议决议事项或者传达错误造成办公效率低。此外,该企业使用了OA办公系统,但是人员沟通一般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沟通,文件沟通一般通过QQ、外网邮箱等方式,没有形成一致的内部沟通平台。
(三)人力资源
1.人员配备。该订单生产期间,订单处于不饱和阶段,安排长白班生产,人员基本能够保障生产、检验需求。但该企业设计产能是以两班倒工作方式计算,企业后期必将会出现交货期紧、数量大的订单,则企业必然出现两班生产甚至三班生产情况,那么具备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能力的工作人员将严重不足。
2.培训问题。该企业各岗位人员按照岗位需求进行了培训’经过评定具备独立定岗能力。但是该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对培训的定位不清,不能满足该企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如企业投产至该订单生产期间,企业专职无损探伤人员只有一名,其余人员未经培训无独立操作能力,大大增加了企业风险。另外,该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用以保持和提升相关人员的资格,不利于该企业人才储备。
三、采取的改进措施及改善建议
(一)技术措施
1.工艺优化。企业在设计和开发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输人条件,如:半光轴和精轴入厂检验不同、铁标/欧标/印标/美标检验项目和控制范围不一致,建议针对各种类型及产品标准分类规定。此外,由于设计和开发工作的有效性需要验证和确认,所以需要工艺涉及的部门共同评审,并且通过产品实现情况,修订完善工艺。
2.不合格品预防。由于产品性质的特殊性,产品出现废品则质量损失相对较大。针对该企业认知不足导致的产品判废情况,建议成立专项小组收集国内各轮对组装厂家不同产品类型产生不合的情形、产生的原因、控制措施’如通过论文查阅、外请专家、外派学习等途径进行收集。
(二)管理措施
1.执行项目管理。按照IRIS体系项目管理要求,组建以完成订单为目的的多功能小组,确保各相关人员能力和意识能够胜任工作、小组成员和相关人员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以实现按照规划的时间节点交付成果。并重点注重以下两方面:
(a)完善制度:企业统筹规划修订体系文件,修订文件时应确保符合IRIS标准前提下并重点关注体系审核员抽査的重点,精简程序文件,做到:写人文件中的条款要求能落实到实处,确保程序文件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b)落实执行:通过绩效指标控制、内审、监督抽检等方式对核查文件落实情况,防止“两张皮”现象。
2.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利用0A系统为基础,大力开发信息平台功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并改进企业内部沟通制度加以约束。最终实现企业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打造信息沟通平台,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最终实现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无纸化”办公。利用信息平台对过程进行监控,实现不合格品预防、不合格品跟踪、生产计划的调整等功能。
3.使用质量管理工具。企业通过成立项目多功能小组、QC小组等形式,加强使用质量管理工具,有效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如:为预防设备突然停机,可以制定PDPC过程决策程序图以减少停机时间、保证生产;对出现的废品进行分析时使用因果图。
(三)人力资源措施
企业应确定和实施一个过程,以识别、获取、保护、应用和评估信息、知识和技术。并以知识管理活动的输出作为培训策划的输入加以考虑,以此开展的培训活动才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此外,企业应建立一个系统用以保持和提升员工的资格,并重点关注培训的评估。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版权所有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 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 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 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 增量 激烈
起点 现有流程 从零开始
频率 一次性/连续 一次性
所需时间 短 长
参与方式 自底向上 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 狭窄 跨职能部门
风险 中等 高
主要发起方式 统计控制 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 文化 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 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 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 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 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 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 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 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 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 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 预测 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 集中式 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 顺从 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 应用 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 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 结构化 适度“混乱”
6.1 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 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 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 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 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 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 结论
在过去几年中知识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很多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吹得最为激烈,但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都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也是无法把“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和“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区分出来的原因,也引起了“知识管理只会是过眼烟云”的论断。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框架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推动器”。
本文提供了这样的框架,通过信息技术和员工创造力来实现剧变商务环境所要求的灵活性;从全新角度阐述了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含义,并与过时的商务模型区分开来。本文还解释了为什么高层经理要重新思考商务战略的基本假设、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组织知识过程和组织资产等。对知识管理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推动新的商务战略,得到更好的商务结果。
1 信息、知识与商务战略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 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 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 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 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 增量 激烈
起点 现有流程 从零开始
频率 一次性/连续 一次性
所需时间 短 长
参与方式 自底向上 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 狭窄 跨职能部门
风险 中等 高
论文摘要:项目化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文章从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目前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建设性的提出了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框架设计。
项目管理最早发源于美国,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技术。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始被人们关注,当时项目管理专家将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划分为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等6个领域。现代项目管理主要特点:(1)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运作(可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3)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临时性、柔性、强调协调性);(4)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5)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6)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7)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1]项目管理正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在20 世纪90 年代突破传统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常规管理的系统性方法和改变传统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在高校课外活动管理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正是顺应时展,创新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1.高校课外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项目化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通常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的管理者,客体涉及到项目的工作范围,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实现项目的目标。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在学生主管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下,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开发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通过招投标制度进行申报立项,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方式。
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
2.1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以落实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为目的,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以资金的合理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有效合作为原则,以资金管理为主要手段,采用招投标制度,实施全方位的目标化的管理。
2.2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制度
2.2.1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沿用企业招投标模式,通过确定高校课外活动申报单位投标范围和招投标方式,规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评审和答辩程序,制定对评定审核结果争议的处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2.2.2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检查监督制度
按照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的特点,将项目分成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分层次、有步骤的检查监督。对于长期项目,不参加项目的招投标,只需在年初按项目化管理的规定上交本年度项目计划书,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审查;对于重点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全程监督;对于一般项目,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实施间接管理,重点监控项目运行的结果。 转贴于
2.2.3 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评优激励制度
制定高校课外活动项目等级划分细则和评优细则,综合项目整体完成情况、项目影响力、项目投入、项目总结、项目级别等因素,对高校课外活动项目进行评比表彰。
2.3高校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2.3.1 招投标阶段
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学校课外活动管理指导委员会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制定《课外活动计划建项》,下发《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指南》,由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着手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立意、规划等准备工作,并分长期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在学期初统一投标。对于特别体现创新精神的项目,则可在整个学期任何时段随时投标。
2.3.2 标书评定阶段
收到标书后一周内,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投标书进行分类汇编,对于明显不符合标准的项目,直接将其列为落选项目;对于符合标准的项目出示初审意见和修改方案,提交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后,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在收到标书四周内公布中标项目名单,并根据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的意见核定与拨付项目启动资金。
2.3.3 中标项目的宣传阶段
在中标项目公布后,由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牵头,各中标单位具体承办,召开项目会,进行项目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2.3.4 中标项目运行阶段
这是项目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充分体现最真实的团队实力,真正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阶段。为此,各二级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实施项目负责人联系制度,遵守项目投标书中的计划,对项目确定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不允许随意变动。同时,围绕“目标管理”这一核心,各项目组成立督标小组,负责记录督标日志,在项目组和管理部门间及时反馈信息,并对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2.3.5 项目总结、评审和反馈阶段
项目结束后,由各项目负责人向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上交项目总结及图片、音像材料,配合学生课外活动项目部对项目进行审核、验收。同时,由专家组和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和反馈,评选出优秀项目、合格项目和不合格项目,拨付项目后期资金,组织总结表彰与经验交流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