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

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4: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

篇1

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其改革和创新也是势在必行。

 

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引领下,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我校以校级课题的形式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研讨和论证。本文的从“理”到“实”,亦指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行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

 

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

 

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

 

2.论文。

 

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

 

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

 

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

 

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

 

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在对活动设计难点的调研中,56%的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格式要求较难,14%的学生认为电子文档名称设置较难,17%的学生认为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难以达到,字体格式难的占9%。对此课题组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觉得格式难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档操作不熟练。字数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就是教案的编写,而且多数学生在实习中跟着幼儿园指导老师学写的是简案,自然不能达到学校的规定撰写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认为应打通课程的链接通道,让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合来解决以上问题。比如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可通过微格教室的实训及教育见实习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其要求和规范应与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致,要求学生写详案。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应强化学生对word文档的使用,这样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会感觉陌生。

 

篇2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篇3

2.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

3.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4.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5.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6.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

7.学前教育的质量与表现性评价——以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价为例

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

9.规模与质量:集团化幼儿园发展的现实诉求

10.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的内涵、冲突及其实现——兼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规避

11.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其政策建议

1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

13.不同类型幼儿园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分担比例及投入差异——基于3省25县的微观数据

14.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

1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

16.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对策

17.《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

18.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

19.开封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积累及健康风险 

20.某城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21.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22.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与基本内容

2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24.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25.幼儿园教师失衡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26.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27.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8.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 

29.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

30.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

31.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现状考察与批判——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32.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

33.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

34.“人事”:一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人事管理的新模式

35.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编制与现状分析

36.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37.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

38.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基于SCL-90量表研究的元分析

39.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园长培训课程构建

40.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其干预策略

41.完善我国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政策的思考 

42.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3.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

44.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

45.开封市幼儿园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46.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47.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8.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49.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50.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比较  

51.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

52.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建议

53.长株潭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4.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

55.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善策略

56.初任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状况及其对职业承诺的影响

57.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

58.幼儿园结构变量与教育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幼儿园为例

59.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60.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

61.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

62.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比较研究

63.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及其启示

64.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 

65.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

66.制定幼儿园评估标准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67.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68.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可行性、执行情况及效用度分析

69.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70.工作投入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71.中儿园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

72.幼儿园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及其改善

73.不同主体视野中“好幼儿园”标准的比较

74.课程改革: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75.《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的特点、结构和信效度检验

76.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

77.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78.微信公众平台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与开发

79.困境与出路: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探究

80.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关系研究

81.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环境研究——基于武汉市某幼儿园的调查与实验

82.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83.1996-2013年我国幼儿园学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4.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探析

86.普通幼儿园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

87.扬州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88.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比较研究 

89.幼儿园收取“赞助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90.对把家长满意度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最主要依据的质疑

91.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综述 

92.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

93.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新方式:母亲会所 

94.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 

95.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96.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97.武汉市幼儿园降尘Pb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3-02

一、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1.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

“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幼师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幼师高专教师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幼教/学前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我国当前对于“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多。中高职专衔接期是幼师高专在科研上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期,但目前极少有关注这一特殊阶段幼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幼教科研正处于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2.高专院校本身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幼儿教育的先导工作,是幼师高专的核心竞争力,但队伍庞大的中职中专升格为高专后衔接期的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是严重薄弱环节,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幼师教师专业发展由三阶段组成,即职前师范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习,幼儿园岗前培训和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作为培养幼师的学府,幼师高专教师科研能力不仅影响了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更是影响幼师高专自身核心竞争力量和未来发展实力。

3.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2012年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61条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备“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专业能力。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九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多数幼儿园教师是由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们的生源水平和就业后的业务能力一直是在幼师高专高度关注和担忧的重点,更是无暇顾及幼师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幼儿园就业后教师专业发展在科研这一环节上出现断层。

二、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55份)

基本资料:年龄:__岁;性别:__;所教科目:__;学历:__;职称:__;工作量:__

问卷正文:1-13为单选题;14-16为不定项选择题

1.学校升格后,您是否适应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A非常适应 B比较适应 C适应 D不适应 E很不适应

2.您是否对科研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感兴趣 D不感兴趣 E很不感兴趣

3.您对科研工作的态度是:

A非常积极 B比较积极 C积极 D不积极 E很不积极

4.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您的看法是?

A必须 B应该 C可以 D不应该 E绝不能

5.如果职称评定不考核科研成果,您将怎么对待科研工作?

A一定参加 B想参加 C可以参加 D不太想参加 E绝不参加

6.您是否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明确 D不太明确 E很不明确

7.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是否熟悉: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8.您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吗?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9.您是否熟悉SCI/SSCI/EI/CSSCI/CSCD(任何一个都可以)?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0.您对CNKI的熟悉度如何?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1.您使用CNKI的频率如何?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不用 E从未用过

12.您是否熟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A非常熟悉 B基本熟悉 C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13.如果指导大专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话,您觉得:

A完全能胜任 B比较能胜任 C基本能胜任 D通过努力勉强能胜任 E不能胜任

14.您做科研工作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

15.您参加学术方面的业务培训或讲座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_

16.目前制约和影响您开展科研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缺乏科研意识 B缺乏资料 C缺乏信心 D缺乏经费 E体制不完善 F缺乏指导 G管理不到位H缺少科研带头人 I缺乏经验 J工作量太大 K非制度因素 L其他:

(二)访谈调查

为了补充问卷中的不足,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性别的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涉及以下五个问题:中高专衔接期科研适应;对幼师科研的认识;本校科研存在什么问题;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以及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建议等。

(三)结论分析

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观察结果一致,即升格后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缺乏科研能力与信心。第一,制度不健全,机构能力不成熟,非学术性影响大。第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做科研目的比较功利。第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缺乏带头人,学实践成果丰富,转换不成理论成果。

三、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反思

1.高校方面

第一,明确幼师专业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但衔接期高专教师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同时队伍又日益庞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重。第二,端正科研理念。摈弃“职称为上,学术草草”的功利主义,潜心研究幼师教育教学工作。第三,执行过程中求方法,切不可徒有热情苦于无法而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建设合理的科研制度;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开设科研方法课程;指导幼师专业毕业论文等。

2.幼儿园方面

第一,明确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改变幼儿园保教工作仅停留于经验主义的现状。第二,端正科研理念。切不可简单的认为科研工作是高校教授们的事情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打破专业和研究对象层次。建立健全并学习园本科研制度,普及科研法制意识。第三,执行过程中抓特色,做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如民族特色、国学特色、蒙氏特色等。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进行科研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信心。

3.园校合作方面

目前幼师高专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工作并默契,高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幼儿园工作,毫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学习基础,为幼儿园保教研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二次培养负担。园校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面,杜绝两个阶段脱节现象,可联办教法等课程,共同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第二,实践方面,高专在科研方法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中结合幼儿园案例。第三,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高专要发挥学术职能,指导幼儿园的在职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篇5

二、问题分析

1.根本原因在于重技能轻理论。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艺术类课、师范技能课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专业理论课,但从上到下这种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

2.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见习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见习活动只是作为学期工作的一部分,相机安排,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见习使用手册,学生的见习活动目的性不强,浮光掠影,主要就是关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经过多次见习仍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不熟悉,更谈不上懂得具体的工作方法。

3.缺乏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全程陪同,偶尔点评一下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收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观察,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打折扣。

4.缺乏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主要是看,幼儿园教师主要是做,基本就是两条平行线,互不交流。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经验往往比专业教师更为丰富,而由于缺乏合作意识,没有创造条件为双方的交流搭建平台,浪费了幼儿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

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三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实际上也表征了幼儿教师教育三个不同的阶段。“知识拥有者”重视幼儿教师的知识素养、学历水平,这是幼儿教师职业由非专业走向专业的最初形态;“技术熟练者”强调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反思性实践家”则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其终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境界。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艺术技能只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外在条件,而如何扮演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在懂得幼儿的基础上科学施教则有赖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见习活动恰恰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印证理论,促进对理论学习的极好的平台。

2.设计见习实用手册。

为了使见习活动能够统筹安排,有科学的依据,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专业理论课程中确需见习活动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增强见习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加强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在见习指导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见习指导方法。

(1)群体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首先在学生集体观摩的基础上,安排施教老师介绍教学意图,其次由幼儿园教师和专业教师分别点评,回校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最后完成教学反思,由教师批阅,结合问题进一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

(2)小组辅导。适用于幼儿园一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见习手册,观察幼儿行为,教师可以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幼儿行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个别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前期阶段由专业教师逐一辅导学生完善教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散到各个幼儿园开展试教活动,再由幼儿园教师负责评定和具体指导。

(4)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运用情境化教学,注重课堂模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见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见习指导,其目的在于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著名教育家阿尔贝兹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经验情境中形成的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具有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知识。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

我认为,唯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见习活动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而且这种践行与反思是一体的,它是“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只有思行合一,才能在螺旋形的进程中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篇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9-04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是一个完整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定义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技能操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贯穿整个学程的见习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所有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全部教学环节。这一定义建立在“全实践”理念之上。所谓全实践,是指将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它突破了以往仅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上,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轨课程体系,强调要关注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专业能力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内容紧扣幼教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要求,并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以培养现代复合型幼教人才、满足幼教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提出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从活动特征来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只由单一的认知活动构成,而应该涉及人的生活实践,以期帮助个体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作好准备。因此,教育需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其生存的环境之中,为他提供体验、实践、反省、批判、创造的机会。〔1〕

其次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心的下移。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日渐受到广泛重视,〔2〕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加上三级师范教育逐渐向二级或一级师范教育过渡,许多高校都下移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心,即由过去侧重培养理论研究者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下移为培养一线幼教工作者。这里所指的幼教工作者是指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综合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幼教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应是高师院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尤其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关研究表明,幼教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有:全面、正确地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能力等等。〔3〕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认同和接纳情感、具有从事教育实践的智能和技能等方面,有其他教育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突出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幼教人才、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问题的全面改革要求。以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内容有缺陷,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成效不显著;实践教学组织不完善,指导力度不够,指导效果不理想,等等。因此,有许多学者呼吁,要重视和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在此,笔者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体系及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1.整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统整,使之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全实践理念整合、设计课程,并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从而养成优良品行,掌握相应理论,获得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技能,形成职业能力。

2.目标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来进行,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合理构建宏观与微观、总体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3.系统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高师教育内在规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着眼于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理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各子系统相互配套。

4.层次性

一是按照高师学前教育不同学历层次的要求来构建,二是根据教学计划实际进程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构建。

5.规范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主观随意,必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内在运行机制,以明确目标、规定内容、确定形式、提高要求、规范评价标准。

6.操作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际,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行性强,便于操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上述原则,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考虑,努力做到时间纵向维度上全程贯通不断线,空间横向维度上立体设置不缺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1.确立与幼儿园教师吻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合格幼教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求,确立涵盖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教育技能等三方面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2)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其获取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信息、新知识。

(3)培养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的能力,设计及组织指导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创设环境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反思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等。

在建立总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各类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也包含情感态度、认知能力、职业技能三个方面,但各有侧重。〔4〕比如,入学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方向;教育观摩见习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技能训练与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其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幼儿园保教实践重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坚定职业信念、明确职业规范,掌握从事卫生保健工作、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创设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注重师幼互动并能进行个别化教育的能力等;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幼教工作者奠定基础。

2.确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并且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新生入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树立专业思想,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召开座谈会,请院系领导介绍情况提要求,请高年级同学交流经验谈体会。二是举办专题报告会,请专家学者和一线园长、教师介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三是到幼儿园观摩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获得初步的感性经验。

(2)教育观摩见习。结合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具体的安排是,针对教学内容确定观摩见习专题,制订见习计划,联系对口幼儿园,定期持续观摩见习。

(3)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且贯穿整个学程;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技能训练与比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创设各种竞技平台,定期组织说、写、画、弹、唱、舞等技能比赛,让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5)幼儿园保教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情感和提高其从教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操作性教育实习。它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保育工作为目的,是幼儿教育工作中一项特殊而必不可少的工作。具体要求是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常规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形式及方法。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制订相关实习计划,进行不少于两周的专题实习。

二是体验性教育实习。这一实习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各教育活动和各类型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过程中,每周或每两周到幼儿园一次,以全面了解各领域教育活动、各类型游戏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指导方法,并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设计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同时尝试独立组织其他活动。

三是提高性教育实习。这一实习的内容是组织学生在毕业前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工作实习,以帮助他们全面熟悉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较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能方法。

(6)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幼教科研的基本能力。基本的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将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一是要求学生进行课程学结。二是要求学生反思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3.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为考核重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避免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学生实践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做到每次实训和比赛都有成果展示,每次见习实习都有书面报告,并由专业教师评定成绩做好记录,学期末按比例计入总分。例如,在保教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评方案,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教师联合考评,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工作态度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一是实施制度化管理。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文件,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组织管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做到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监管到位,反馈及时,考核全面。

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除了常规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教学设施以外,我们花大力气建设了模拟幼儿园活动室、游戏和玩具教学专用教室、心理观察实验室、婴幼儿早期教育实训室、微格教室等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加强了与幼教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幼儿园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我们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要求、评价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我们还抓好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加以研究和指导。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期待相关的研究能不断深入,以使实践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各方面更加科学完善,为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30.

〔2〕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70.

〔3〕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0.

〔4〕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20.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

Wang Jianhua, Tangmin

篇7

一、基本情况概述

1.论文数量与分布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社区资源”“幼儿园”,检索2000年至今的文献,发现2000 年时关于社区资源的研究成果很少,2009年起剧增;指向幼儿园对社区资源整合的研究不多,期刊论文寥寥无几,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凸显出幼儿园与社区资源整合研究的学术单薄,也反映此类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此外,用

关键词 “社区”“社区资源”“幼儿园与社区”在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上书店检索,结果中仅李生兰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2003 年、2013 年修订版)等少有的几本书,表明在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具有学术影响的专著很不够,在理论、实践层面都需进一步通过研究积累成果。

2.研究者身份

归纳所阅文献的研究者身份,大致分三类:第一类为高校教师,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前瞻性,又能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其研究成果深入浅出、以专著为主;但这类研究者不多。第二类为硕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以旁观者身份,选择部分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访谈、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撰写成硕博毕业论文。第三类为幼儿园教师,多为园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多从自己所在园的实情出发,实践探讨了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具体做法与经验,其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她们的研究实践性强,但学术理论性有待加强。

3.研究视角与方法

不同类别的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与方法不同。高校教师通常有强大、多样的理论支撑,研究视角更显多元与独到。如李生兰教授以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基础展开研究。高校硕博士毕业生通常选取几种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支撑,如孙姝婷以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视角开展研究,她们多以局外人的角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法进行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探讨。幼儿园教师多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案例归纳观点,无太多高深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概述

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

1.社区及社区资源的概念界定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伴侣或共同的关系和感情;后由德国学者滕尼斯译成德语Geneinschaft,译为社区、团体、共同体、公社;再由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其译成英语Community,拥有了更多的地域含义;我国学者在20 世纪30 年代将其译为中文“社区”。至今,国内外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社区”的定义尚无一致认可,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多种多样。

美国的戴维.波普在《社会学》专著中指出:社区是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我国学者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李生兰(2013)认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应为共建共享共发,幼儿园要密切与社区的关系,就必须遵循优势发展、互益发展、整体发展、平衡发展等原则。

台湾的林振春(2000)认为广义的社区资源也称为生活资源、经验资源,是指本地区社区中可利用于充实社区发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的资源,包括了社区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情景和每一个经验。王雷(2007)将可为学校教育活动利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分为五类: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组织资源。综合不同学者的理解,笔者认为社区资源指幼儿园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蕴含的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含可能对孩子产生教育功能的人、事、物等,可分为四类: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

2.社区资源与幼儿园领域教育的融合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已有研究通常把利用社区资源的落脚点放在某一个领域的教育,其中关注与社会、艺术、科学领域教育融合的相对较多,而融合到健康、语言领域的较少。幼儿的健康应该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首位,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的整合不能忽视与健康、语言领域。

3.社区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

胡艳艳(2010)结合案例,探讨开发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蔡蔚文(2006)从促进主题活动的生成、深化主题活动、支持幼儿表征等方面为怎样利用社区资源做了说明。总体看,关注社区资源与主题活动整合的研究较少。目前诸多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中都有不同主题,若使主题活动更生动,必需与社区资源整合。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利用

沈丽华(2010)认为可让一切有利的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服务,最终形成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力。吴秀婷与郭月霞(2012)认为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实现与社区融合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中,关于整合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多,因为有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大课程观,所有对社区资源的整合都可称之为课程开发与利用。但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园本课程还存在缺乏系统性、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开发的水平还只是经验水平,需要进一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有体系的规划。

5.社区资源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多数研究者都提到“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法。Neal Hazel(2005)研究认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教师可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也可对家长进行家庭指导,还可让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许晓蓉(2006)提到通过普查、管理来建立资源库,为资源整合提供基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用活资源,为资源整合提供平台;教师要树立“资源创造者”的观念,不对家长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应明确幼儿园与社区两者要密切交流与互动,才能有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刘慧(2012)提出可在社区相关行业中物色合适的人员聘为幼儿园社区辅导教师。笔者认为有些策略体现了不错的理念,值得其他幼儿园借鉴。

6.社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志仙、万小懿(2010)针对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中存在的安全、时间和精力、选择适宜的社区资源、社区不支持等问题提出了思考。刘慧(2012)认为幼儿园不应是关起门来而应实施开放式教育,而角色意识缺位、教师沟通技能不足、幼儿园自身职能局限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幼儿园实施开放式教育的效果。这些分析比较准确到位,安全、支持等问题既要通过教师前期的精心准备、过程中的无微不至,更需要从管理上提供相应支持,解决问题。

诸多学者的研究紧密结合幼儿园所处的环境、地域特色和社区资源的特点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园本化;在方法、思路上对后续研究有借鉴价值。

三、研究启示与展望

1.研究要提升理论性、加强影响力。

研究者多是一些高校研究生和幼儿园教师,缺乏有影响力的专家,期待更多高校教师、科研机构人员如同华东师大李生兰教授一样多年坚持对家庭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研究。

2.研究要关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

可从管理学理论出发,站在管理的高度研究在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幼儿园管理上如何策划、保障、支持教师整合社区资源?如何管理人、财、物、事?

3.研究内容可拓展到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

只有在共赢互利的情况下,社区才会更接纳、支持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的研究重点在探寻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索取”,该反向思考幼儿园对社区的“服务”“付出”。幼儿园有何资源让社区利用?如何向社区服务?值得大力研究。

4.研究的落脚点可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多方面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4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必须有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师队伍。中专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具有学术性的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又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呢?笔者试图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并推诸实践,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根据

1.个人实践理论

欧美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个人实践理论”,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用“个人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表述。尽管学者们使用的称谓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的,即个人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且真正信奉的、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有两种理论在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一种是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理论,属于公共理论;另一种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即教师本人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真正“所采用的理论”。通过学习,“公共理论”进入教师的头脑中,教师能够叙述出来,但如果未经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教师就难以把它转换为“实践性知识”,因而它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却不能真正指导教师的行为。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脱节的原因[1]。因此,个人实践性理论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师对公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它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公共教育理论的同时,获得“个人实践理论”。再先进的公共理论,也只有内化为师范生的个人实践理论,才能对将来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

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即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2]。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教师本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反思”成为目前教师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最近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又过于重视说、唱、画、跳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加之幼儿园的工作烦琐而具体,导致许多教师存在思维的惰性,喜欢模仿,不善于研究,因而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之上。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在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培养策略如下:

1.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改革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然要从“教”向“学”转变。为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的转变,可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做结合。

(1)案例教学。教师选取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从案例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2)模拟教学。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儿园相应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个别或分组设计活动过程,编写活动方案,然后在课堂内模拟教学,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或活动片段的模拟,最后学生反思评教。为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至少应该是1:1。

(3)课题驱动式教学。教师从当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中提出短小精悍的若干课题,组织学生按研究兴趣分成课题小组, 结合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方法介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解决课题的各种方案,并模拟课题研究活动流程。通过课题组长阐述、同学评议、教师点评等形式使课题方案从计划到实施力图达到最优化。以课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研究的过程与成就感, 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竞赛、导师带动式教学等多种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

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即将教育训练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不断体验、反思,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专业教育能力。

(1)专业科研能力训练。把“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观察与记录”等课程纳入专业限选课程,提高专业科研课程的地位。结合模拟试教、见习、实习、教育访谈等活动,撰写观察日记、叙事报告、毕业论文,在记录中不断分析、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等任意选修科目,强化活动方案的编写、听课、评课、说课、幼儿成长档案袋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等方面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借助微格教学,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试讲、录像、师生及小组同学间共同分析探讨、修改、再次试讲、录像、评价等过程,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讲、唱、弹、跳、画、制”等六种技能,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大赛”“十佳教学明星大赛”等,以比赛强化学生职业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水平。

3.教育实践实习全程化

全程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全程教育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也是缩短师范生“由生到师”角色转换过程的需要。

学生参加全程教育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实践为主。强化学生的弹、唱、跳、画、说、操训练,严格进行过关考核。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实践基地、“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也可请幼儿园园长、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以基地实践为主。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基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接触、观察幼儿,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通过观摩幼儿园的保教活动、科研活动及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并且在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除了继续观摩、配合教师开展各项保教活动外,力争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一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试教活动;二是在最后一学年先集中实习后顶岗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实践基地,时间一个半月,实践基地幼儿园一般都是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指导会更规范。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一方面学生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眼下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30-04

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和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实践教学旨在为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提升教育技能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养成研究、创新的专业态度,综合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2〕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在形成专业素质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安排,将教学计划中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教学实际情景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逐步获得对学前教育实际工作情境完整系统的感性体验,进而真正理解各门学科对其专业成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对我国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价值

有关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直接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不论是中师教育的技能型课程体系,还是高师教育的理论型课程体系,均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二者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亟待调整。以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当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五个基本模块组成。模块一是以理论性为主的学前教育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等;模块二是以表现性为主的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模块三是以操作性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及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等;模块四是以入职缓冲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模块五是以获得专业学位为目的的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这五大基本模块的教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衔接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边界分明,五大模块中各门学科间的联系被人为切断,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尚未落到实处。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1.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起,往往就要承担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的所有工作。这就意味着,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留到入职后进行,而应尽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进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入职前基本实现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换,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要完成这项任务,光靠专业理论学习显然不够,还要依靠专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是情境性的,是学生在自然教育教学情境中建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智慧的过程。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实践机会,以期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2.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如果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恰当选择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就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正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培养路径,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此外,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有利于发挥“合并型”高校的优势。原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具有专业技能教学的优势,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知识教学优势。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打破以往中师教育偏于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理论水平提高的局限,也能改变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偏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局限,从而发挥各自的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合并型”高校的师资培养质量。

二、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

1.注重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之一,是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按学科逻辑有规律地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方案的实施从新生入学即开始。学生沿着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学科逻辑线索,通过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进入学前教育实践,消化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意识,逐渐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可打破五大课程基本模块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形成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换句话说,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让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直至毕业,从而确保他们一直与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保持密切接触。

2.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另一特征是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专业人员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任务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幼儿园相关教师和高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完成,这个实践共同体“是处于同一实习场的全体成员及其行为关系的总和”。〔3〕

三、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和完善。

1.制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分工、所依托的主要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实践活动的时间总量以及实践场地等项目(见下表)。

2.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推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扩大高校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以积极接纳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建设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促使其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以满足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的需要。高校可以考虑将常规教学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在幼儿园、社区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专业信息,也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3.建设导师共同体

导师共同体由高校分管领导、高校学科指导教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导师(高年级学生)组成。导师共同体的职责是对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制订既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又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实践教学方案,并通过各自的实际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导师共同体要激发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愿望,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收集和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和带领学生根据实践问题设计与改进研究方案,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

4.布置实践作业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作业是贯彻渗透式实践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实践作业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各学科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体的实践作业要求,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循序渐进、动态提高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前卫生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印象,学会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并撰写简单的测评报告,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卫生学原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作业的呈现方式有观察记录、测评报告和小论文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手段分析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为主。

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和运用专业知识,明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激发他们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与训练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和评论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教育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视角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呈现以评论性论文或说明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游戏论和学前课程论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学前教育课程观,为后续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与训练奠定基础。作业呈现以游戏活动设计、调查报告等为主。

以各科教学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以各科教学法为主线开展的幼儿园试教活动。在导师共同体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以逐步做好入职准备。作业呈现方式是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以及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在基本完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在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课题选定、文献查阅、计划制订、方法选择、资料分析整理以及成果表述等一系列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类型,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具有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可尝试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内容的过程中,将研究思路逐渐扩展到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等问题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06(6):34-38.

〔2〕〔3〕秦金亮.走进全实践: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家的成长之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40,5.

An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Li Lanfang, Zhang Haizhong

篇10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篇11

大家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定义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从早期的保姆、阿姨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中指出幼儿教师需要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与十年前不同,现在教育对幼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素养有所改变。它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会组织班级工作,还要会组织儿童学习与游戏活动,更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对幼儿教师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保教工作,更加了解幼儿,也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出于外在压力,以及内在需求,幼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另外幼儿园之间竞争与评估升级也对科研课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幼儿教师及幼儿园均具有积极开展各种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

一、幼儿教师的科研困境

1、看似“繁荣”

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另外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对于教师科研能力要求提高,各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科研积极性得到激发。在各省市地区开展的调查发现,城市及部分县地区幼儿园已经开始教育科学研究,但于俭(2008)认为(上海市教科所普教研究所课题组,2004),幼儿园科研“繁荣景象”背后的实质乃是过程的虚化。部分幼儿园教育科研将其当作“形象工程”来做,科研标题大而空,不能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幼儿园为应付上级检查,部分教师仅仅为评职称,在短时间内赶写论文或结题报告成果。

2、畏难情绪

2007年两位研究者对湖南省27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超过70%的幼儿教师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详细访谈其原因后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只有极少数觉得没有难度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另外除了幼儿教师,许多园长也表示对教育科研感到困惑,有园长谈到,不懂科研工作到底应从何入手,由此形成了畏难情绪,导致科研工作开展困难。陈知君研究者在探究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畏难情绪成因中发现,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学历水平偏低,对待科研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了解具体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教师从科研中自我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清晰职业规划,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3、高校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开展科研;另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研究者也需要深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许多地区幼儿园通过与高校教育研究工作者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高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并且具有开展科研的经验,幼儿教师了解幼儿身心现状及幼儿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来期望该研究模式对教育科研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却在实践过程中因幼儿教师角色被边缘化而大打折扣。据调查在已有研究中,幼儿教师仅仅是在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指挥下扮演一个提供资料和帮助收集数据的角色,而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中,无法展现其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综上,幼儿教师有开展科研的愿望及需求,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面在研究前人调查的基础上给出可行以及符合现实情况的解决措施。

二、突破幼儿教师科研瓶颈的应对策略

1、深化高校培养改革

目前针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从原来的幼儿教师普遍学历要求高职生、大专生,到现在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可能与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时对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与该专业学生修读时对相关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据了解,陕西某高校采取校地园一体化的培养新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地实践机会,开设相关课程,要求本科学生大三学年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大四学年撰写毕业论文等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另外,从学前教育类学校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应提高准幼儿教师的质量。一是可以通过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院校。二是调整设计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三是不将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高要求作为培养的唯一标准,着眼于未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培养复合型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2、深入开展“国培”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了宝贵的培训机会,目的在提升农村教师的能力素质。目前在各省市均有开展,但课程结构主要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以及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难,缺少科研工作的相关指导课程。目前园中的幼儿教师大多未学习过科研方法,不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开展调查及解决问题时受到局限。根据已有研究,幼儿教师因硬件环境不具备数据资源库,难以接触到专业期刊杂志,所以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有限。另外在软实力方面,幼儿教师对文献法、调查法以及观察法更熟悉,而对统计分析法和实验法较陌生。但在实际科研中,全面掌握各种科研方法是做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针对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获知。面对教育科研动机问题的解释,大约四分之三的幼儿教师做科研出于外在动机,主要为了应对工作考核评职称。仅有十分之一的教师开展科研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20%的幼师希望提升专业水平,促进自我发展而进行科研。说明相当一部分幼师科研动机不够端正。所以也应在国培项目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素养,良好的科研素养能够让教师更加关注幼儿教学活动,也能够启发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完善相关政策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幼儿教师做科研,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中心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幼儿教师需要更易接触学前教育专业期刊,网络电子资源等,方便更多的一线幼儿教师拥有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另外不对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设置过高的门槛,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也需要进行修改,不与高校科研要求一致,提高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同时呼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应重视和正确看待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结合幼儿教师平时工作强度大,科研缺乏时间保障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教育科研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敏.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2]于俭.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现状与基本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