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社区文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企业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对于一个企业社区来说,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和谐社区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时对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也大有裨益。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企业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意义
2.1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从某方面来说,社区内各种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关乎着社区的和谐问题,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社区与社区内居民的关系;社区与周边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社区管理层与社区员工的关系;社区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内开展文体活动,通过让社区居民、周边兄弟单位以及社区员工等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对方,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开展社区文体活动除了对构建和谐社区有利,同时还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社区来说,其要想和谐发展,就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而文体活动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提高人们的斗志、树立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有利于社区服务与管理
在企业社区内开展文体活动,对社区服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使员工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促进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协作,有利于工作更好的完成;其次,通过参加集体性的文体活动,还能够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其对自己的团队更有感情,更愿意为了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自觉、主动;再次,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员工顽强拼搏的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最后,通过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体魄,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各项服务管理工作。
3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开展现状
3.1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化不强
在企业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社区文体活动系统化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前没有进行周密的计划,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形式较为散漫,文体活动的安排缺乏科学性与系统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对文体活动不够重视,在开展文体活动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员工与居民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使得文体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导致社区文体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系统化不强的因素之一。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使其不能够对社区文体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活动开展的难度。
3.2文化活动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阶段,许多社区虽拥有一定量的文化活动设施,但是大部分设施都是具有宣传娱乐性质的,而在丰富员工与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多数社区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但是却缺乏专门为老人和小孩设置的活动设施,导致社区中的多数人群无法参与到文体活动中[1]。
3.3文体活动形式单一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不够重视,从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文体活动形式的单一性,文体活动形式较少且缺乏新意,而由于文体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这就无法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许多群众想参加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但是碍于形式的单一性,没有适宜的活动可以参加,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
4做好企业社区文体活动的对策
4.1完善软硬件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就需要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硬件方面:企业的决策层应加强对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视,加大文体活动设施的投入力度,对已有的设施进行更新改建,对没有的设施逐步加以完善,以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充盈其业余生活;软件方面:在企业内部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例如,可以建立社区文化体育协会、体育指导站等,以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促进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4.2创新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
要想更好地开展企业社区文体活动,就要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职工居民,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可以在社区内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以及乒乓球比赛,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其中;还可在每年春季组织长跑比赛;在社区内开办社区老年大学,丰富社区内老年人的业务生活;企业的各种协会要定期组织演出等活动,以丰富人们的娱乐活动,构建和谐社区。
4.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针对社区文体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队伍建设,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社区文体活动之所以开展的不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关的社区工作人员,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促进其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首先,企业应加大宣传,增强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增强他们对社区文体活动的了解,以更好地对社区文体活动进行宣传、组织与安排,促进社区文体活动更好的进行。
4.4打造三支队伍,为开展文体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就要针对社区中不同的人群进行分析,从离退休人员、在职职工以及文体骨干三只队伍建设入手,在全年工作计划中加入文化体育活动,将社区文体活动提到日程上来,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离退休人员方面,应在社区内建立离退休活动中心,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在职职工方面,要加大社区文体活动的宣传,促进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其中,并对在职职工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地了解,以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最后,在文体骨干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文体骨干积极性的调动,增强其参与度,并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来参加,以更好地对社区文体活动做指导,促进社区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管理制度应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将管理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增强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体活动的建设;其次,管理制度中应包含设备管理检查制度,做好基础设备的日常管理,保护好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使设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文体活动[2]。5结语总的来说,企业社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具有诸多的好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社区文体活动的形式,打造三支队伍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促进企业社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和谐社区的真正内涵,目前尚无完整的定义,在和谐社会这一总体要求下,和谐社会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表述: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发展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统一的社区。二是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三是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四是强化社区团结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构建民主法治,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构建共同社会价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社区成员意志汇成一股和谐的精神动力,实现社区和谐发展。
二、加快创建文明和谐社区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和谐社会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一种崇高社会理想。创建和谐社区更是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稳定是整个城市稳定的基础。目前,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外来人员管理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城市社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和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城市的不稳定因素。而创建文明社区,就是要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社区是居住在同一区域,靠一定的规范约束,大家互相联系,互相帮助的共同体,是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社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城市化进程来说城市社区建设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事关全局又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三.构建改进和谐社区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社区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比以往也有了明显改进。但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社区建设当中的偏颇造成了在社区建设中未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一些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产生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对本社区建设失去信心和热情。有条件的居民采取搬家的方式达到改善生活环境的目的。社区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区工作人员而非全体社区居民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重塑居民信心,调动全体居民的参与热情,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阵地建设,大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功能、统一标识”,大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办公场地,老城区宜采取以购为主,修建为辅,建筑面积不低于250平方米;新城区全面实行新建,争取不低于3亩的土地,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有条件的还可增设托老托幼等大型社区服务项目。办公用房应设置为“六室、三站、二中心、一学校”,即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社区警务室、科普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再就业服务站、医疗计生服务站;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社区救助中心;市民学校。实现“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工作有平台”的目标。
(二)抓社区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以“便民”为中心,完善服务网络。
①建立社区服务体系。街道办事处要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站,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服务项目不少于10个。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经费、制度要落实,管理要规范。
②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建立医疗、家政、副食、托老托幼、绿化保洁、中介咨询、保安联防等方面的社区服务项目10个以上。设立求助电话,及时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③多渠道发展社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以便民利民为主的、保本微利的社区服务项目。引导社区服务项目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以“乐业”为重点,推动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供求信息网络,街道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社区建立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点,使社区下岗、待业、失业人员都能得到职业培训、指导、介绍等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就业安置率。
(3)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发展社区医疗卫生。
完善社区医疗卫生网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增强居民的环卫意识,开展健康教育,革除生活陋习,组织发动居民搞好楼院清洁卫生,治理和消除脏、乱、差。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和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加强计划生育咨询和配套服务,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
(4)以精神文明为动力,繁荣社区文化。
以社区服务站为中心,设立文化活动室;以居民文化爱好者为中心,组成楼院、家庭文化活动小组;以区域内小场所为中心,建立娱乐休闲场地;以社区内单位为中心,兴办市民学校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发展社区教育,搞好社区科普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家庭、邻里等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平等互助、扶弱助残、济贫帮困、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增强社区的归宿感、认同感、亲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谐。
(5)以“安民”为保障,维护社会治安。
调整民警责任区,建立社区警务室,社区单位和社区之间要建立综合治理治安防控网络,建立健全以派出所、综治办为主的,社区单位参与的治安联防体系,加强治安预防措施,减少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重点搞好流动人口及其住所的管理,充分发挥自愿者协会的作用,搞好社区治安服务,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经常性的法律宣传、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和民事调解工作,管好辖区公共设施,提倡互助、互帮、互爱、邻里和睦,教育群众坚决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12-2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群众的文化建设也逐步得到了发展。文化站可以帮助社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显著贡献,这也是文化站作为我国群众文化公益性事业机构的基础。文化站需要担负起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担,为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文化站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社区文化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熏陶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才能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站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资源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 认识不到位;② 制度的不健全;③ 专业人员少;④ 群众参与的少;⑤ 活动的内容单一。
三、 文化站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 下派专业人员
笔者所在文化站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
(二)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三)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
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在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组织起来,根据比较流行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文化专业人员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四) 培养后备力量
在社区文化的辅导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成长壮大,以点带面带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四、 文化站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一) 辅导培训优势
文化站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站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
(二) 组织引领优势
文化站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工作中,文化站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还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等。这些演出能够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三) 组织活动优势
文化站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站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站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
五、 文化站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文化站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二)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站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站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站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
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是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宣传、桥梁、传承、娱乐、引领及稳定等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站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站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站的正能量。
六、 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而文化站作为可以帮助社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设施,对文化站的建设应该也要有一定的重视。我们要发展文化站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为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延.论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3,(02).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一、城市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邻里互助”模式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但是与二者存在着交叉。我们可以称其为社区化居家养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即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其次,从养老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顾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简而言之,社区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委员会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他的存在有以下方面的优势及现实意义。
(一)邻里互助,助人助己,和谐社区。据榆林市老龄办贺主任介绍,参加服务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他们本身的经济负担就比较重,参加服务的人员在帮助独居在家的邻居老人解决了生活以及精神等方面需求问题的同时,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了自身生存的保障,其实质是种助人助己的活动,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灵活方便,服务周全,满足多方需求。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由于参加服务的人员和需要帮扶的老人在同一社区,可随时服务上门,方便办事,能够及时解决老年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大家彼此熟悉,感觉亲切,便于情感的交流,能够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三)低成本,高质量,老年人满意程度高。榆林市老龄办主任贺和平介绍,老龄办会定期走访被服务老人,若发现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好,就会将其解聘。“这种养老方式融合了机构养老的优质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温馨,老年人满意程度很高。”另一方面,因为处同一社区,服务人员与被照顾老人感情基础比较好,切实把老人需要当成自己问题。在资金运作方面,采取的是政府补贴的形式,即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资金,老年人子女承担小部分资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观念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观念认识不足,来自于政府部门和老年人自身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社区“邻里互助”照顾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地方政府和社区本身但是,受历史习惯及政治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和社区对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到又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受传统“养儿防老”的影响,老年家庭认为子女供养及照顾父母,是必然的道德标准,也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因此,在老人看来,靠政府、社会的照顾是给孩子丢脸,给自己丢面子,对此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另外在我们调研过程中,这一利民惠民的服务项目,同一社区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只有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表示热烈的支持与欢迎。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一方面,发展社区“邻里互助”照顾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和社区的重视程度,改善和提高社会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老人获得真正的心理慰藉,让老人明白养老问题不单单是自己的义务,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使他们放下心中的惶恐与不安。
第二,资金缺乏,筹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负担压力过重。
社区“邻里互助”养老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投入,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富先老”,在现阶段,对于较发达地区而言,财政尚可承担,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如果想进一步扩大受惠面,势必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压力过重。据老龄办贺主任介绍,实行邻里互助模式已经将近两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最终导致只能维持现状,不能进一步过大受惠人群。因此,不难发现,资金的缺乏最终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去完善相关制度、配置与之配套的社会资源。
要解决这一问题,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1、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发挥社会慈善机构的作用。设立相应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收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来。2.加快社区养老的产业化。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和福利的观念,社区养老要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府要做的就是严格把关,做好宏观调控,保证市场能够公平顺利进行。这样既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第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权责不明,评估体系不完善。
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有限的社区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的整合相关资源。其具体表现在:l、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畅。老龄工作的开展及民政、妇联、劳动保障及民间机构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使得主管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的民政部门无法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从而很难提高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2、评估体系不完善。参加服务的人员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更多的是依靠道德的约束,长期以往,必然会使得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下降。部分试点社区虽然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补贴办法,却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评估制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1、政府应该健全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2、,加强行政协同,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服务管理,综合协调社区和各个部门的关系,使得各部门,共同制定今后开展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3、为保证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完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奖惩结合的规范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全国老龄办,2008
[2]王海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研讨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取百家之长,调动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市民政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的质量,为争取实现民政系统文明行业“两连冠”而打下基础。
二、研讨课题
根据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民政行业的特点,经初步讨论和广泛征询社会各方意见后,拟订的主要课题如下:
1、论创建民政文明行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2、论创建民政文明行业在新形势下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3、论创建民政文明行业的宗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4、如何通过创建民政文明行业推进民政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5、民政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如何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把创建文明行业摆上位置,纳入民政工作总体规划、部署
6、如何建立创建工作规章制度,保持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7、针对民政系统点多面广特点,如何加强创建文明行业的组织领导
8、如何把创建民政文明行业同发展民政工作业务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9、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条块结合,互为依托的联动机制
10、创建民政文明行业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办法
11、如何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民政服务品牌
12、如何在民政系统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先进群体、先进人物
13、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
14、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15、如何针对民政特点开展“建文明班组、创文明岗位、做文明职工”活动
16、如何有效提高民政队伍整体素质
17、如何针对民政特点创建学习型组织
18、如何持久深入抓好民政职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19、论新形势下加强民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途径
20、论*民政“孺子牛”精神的弘扬和深化
21、探讨民政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开拓创新
22、如何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三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引导民政职工在社会是文明市民,在单位是文明职工,在家庭是文明成员
23、如何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4、服务态度与服务效率
25、文明行业与文明单位
26、大行业与“小窗口”
27、创建与创新
28、如何加强民政诚信建设,建立民政诚信服务体系
29、如何根据社会和市民群众需要,不断推出便民服务新举措
30、如何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民政服务质量
31、论行业协会在创建民政文明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途径
32、如何针对民政特点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33、如何建立健全创建民政文明行业的社会监督体系
34、对创建民政文明行业、文明单位考评标准和测评方法的思考。
35、自选题(各单位、个人可以围绕创建文明行业的主题,自选研讨题目)。
三、参加对象与时间安排
本次研讨会以本系统各级干部职工为主体,吸收街镇领导及有关行业部门的领导参加,并邀请民政部、*市有关专家、学者和部分省市民政部门的同行参加研讨。
*年11月下发《*市民政局关于征集创建文明行业理论研讨会论文的通知》,*年12月底各单位上报论文选题,2006年7月底之前上交论文,8月底评审结束。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另设入围奖和参与奖若干,分别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根据论文准备情况,拟在2006年第四季度召开研讨会。上报论文一般在4000字左右,论文要抓住重点、围绕中心、主题突出、内容真实。对于一些有质量的论文将汇编成册。
四、成立领导小组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标本兼治,城市才能和谐发展。作为我国 的首都北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整治机制 和配套的法规政策,切实把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建设好、管理好。本文结合首都北京的老旧住 宅小区现状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提升首都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地对老旧小区的界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指早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 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人文环境差的旧住宅小区。北京市的老旧小区一 般 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约有1580多个,在全市3000多个小区中占有半壁江山。如西城区 ,仅直管公房老旧小区就有76个,而在东城区138个住宅小区中老旧小区就有93个,占到2/3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这些老旧住宅小区无论在公建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 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方面,都无法满足首都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特别是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旧住宅小区形成产权逐步多元化,小区维护和管理资金渠道逐步枯 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功能退化,致使老旧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环境与新建小区形成强烈反 差,已经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地带。只有大力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尽快将老 旧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搞上去,提升首都城市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才有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城市老旧小区大都先天不足,后天 营养不良,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 际困难。比如,小区道路维护不足,路面坑坑洼洼,路灯缺失,影响居民出行;私搭乱建挤 压侵占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小区雨水污水混流,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损, 堵塞严重,基本丧失城市防洪功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每到汛期,能否确保老旧小区安 全渡汛,成为政府不放心、房管单位最担心、群众感到痛心的老大难问题。老旧小区的居民 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住用 和环境条件,并建立健全正规有序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小区维护管理的良性循环。从首都城 区近几年进行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并引入规范管理的试点情况看,群众反映很好,小区居民 普遍感谢政府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实际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3.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一个安全优美、舒适和睦的生存空间对 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目标,首要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努力寻求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综合整治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保 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不平衡、不和谐因 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全面的综合整治,使老 旧住宅小区原有毁损的道路及时修补,严重缺失的照明设施得到增设,方便了群众出行;私 搭乱建被拆除,腾出的场地用来建设绿地、停车场和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等等,居民居住的条 件改善了,环境优美了,心气也就顺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4.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的需要。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随着首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 理先进的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给居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已经成为展示首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然而,一些老旧小区相比之下就黯然 失色,老 旧小区的“脏、乱、差”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首都城市形象。可以这么讲, 没有老旧住宅小区居住面貌的根本改观,提升首都城市内涵和整体形象就是一句空话。从已 完 成综合整治并实行规范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情况看,都达到了整洁干净、亮化美化的要求, 较好地融入了首都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了物业的保 值增值,而且也为展示首都城市形象锦上添花。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候,更应该重视老旧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及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一是房屋本体和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缺乏系统保养 和维修。也就是说老旧小区都到了“问题阶段”, 如房屋外墙粉刷面起壳风化;内楼道墙 面楼梯扶手脱落锈蚀,没有公共照明;多层楼房顶层防渗漏功能退化,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 损、堵塞,雨水、污水混流,化粪池定期得不到清理;小区道路老化,路面破损甚至没有路灯;绿地杂草丛生、布局混乱,有些公共绿地甚至被人用来种菜。消防设施设计标准低, 高层楼房高层房屋电梯、没有专用消防泵和消防控制柜,消防设施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被 盗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各类违章搭建多,破墙开门多,阳台改为厨房、厕所以及“房中房”现象多,无证摊点多, 车辆乱停乱放多,已成为影响城市容貌的顽症。几乎每一个老旧住宅小区都有违章建筑, 一些个人、单位、街道未经规划 部门许可,擅自在小区内主干道两侧乱搭亭棚,破院墙开门,影响小区交通和景观,破坏了 小区绿化。机动车、自行车无序停放,随意占用便道,造成交通拥堵。老旧小区的建筑一般 比较分散,难以达到相对封闭和独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有的小区由于没有围墙和门 卫值班室,车辆失窃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老旧住宅小区中,由于多 方面的原因,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居住人员和外来人口多,甚至是“三无”人员聚居地。
三是公共配套设施缺少、被占用现象严重或者说小区分布零散,公建配套无人问津。一 些老旧住宅小区,建设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规划方案比较简单。居民活动场 所、公共绿地、自行车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卫设施不 完备,有的没有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房、公厕、果壳箱等设置过少,有的地方甚至是 空白。大多数小区原有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配置比例较低,仅有的一些公建配套设施有的也被 挤占挪作它用,一些小区居委会用房已转租或出卖给其他单位,小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之间 关系不和,争房、争权、争地盘,矛盾重重。这些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改造力度,部分老旧 住宅小区条件有所改善,但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 要认真分析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予以解决。
2.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必须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整治合力能否形成问题。老旧小区整治涉 及 的整治任务重,内容范围广,涉及建设、规划、工商、城管、房管、街道、水利、自来水等 政府十多个部门或单位。无论是在整治工作方面还是在整治投入方面,仅靠个别部门是难以 承担这项任务的,必须条块结合,共同参与,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的 合力,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二是整治经费的筹措问题。首都城市老旧小 区1000多个,整治经费动辄数亿元。如果全部由政府或部门承担,财政将无力承受,如果全 部由企业承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再加上由于房改体制的推进,住宅产权已呈多元化, 因 此,不能再揪住开发单位或原产权单位不放,应立足于小区找资金,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 地合理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或简陋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在不要政府和企业投入、不影响规划的 情况下,实现资金平衡。资金无法平衡的缺口部分,再由房屋产权人、原房屋产权单位、房 屋建设单位、政府及政府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摊较为合适。三是综合整治完成,后续 管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应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来培育老旧小 区百姓的市场观念,即政府花钱买机制,百姓花钱买服务。要让广大居民懂得,房屋的产权 已经多元化,作为产权人要承担维修养护责任。只有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对老 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管理实施监督,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落实长效管理的机制。 同时,要让广大街道、社区干部懂得,老旧住宅小区的维修养护及其他管理服务也应从过去 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换角色,积极主动地做好退位和补位 工作,把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的管理工作让位于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并加强监督管理。否则,整治成果将前功尽弃。四是一些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利益调整问题 。 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 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 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政策 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 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对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社会效益。
三、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采取渐进式,逐步推进试点的方式,实施和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是一项顺民心 、得民意的利民工程。针对当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对老旧住宅小区整治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专项计划,列为“折子工程”。按照政府组 织、居民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延长房屋使用寿 命,改善房屋使用条件。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每年由区(县)提出计划,编制预算,并组织街 道(乡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整治资金来源;同时,要积 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共同参与老旧住宅小区整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强力实施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牵涉面广, 经费缺口大,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 程。市、区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整治工作常设领导机构 ,作为市区各级常设综合整治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制定整治总体规 划方案,研究落实产权产籍清理、整治资金筹措、小区硬件设施建设等重要 事项,解决工作进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顺利进行。
3.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保持老旧住宅小区 综合整治成果。老旧居住小区整治工作完成后,要通过解决管理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管理 机制等问题 ,建立适合老旧居住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制,杜绝整治后的反复情况,保持整治成果, 从根本上改变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政府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前期整治时期的支援“造血”, 更在于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小区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在管 理模式上,可以根据综合整治后房屋、环境、配套设施、业主或使用人的经济承受能 力 ,以及对物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情况照符合老旧小区实际、尊重居民意愿的原则,区分小区的 不 同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后续管理模式,促进老旧小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对于配套设 施相对独立,较为完善,又有一定规模的老旧小区,可以采取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 委员会,依法选聘物业企业,对小区进行物业服务。对于不具备实行物业企业服务条件的小 区,可以由社区居委会代表社区居民,依法与房屋和设施设备维 修、保洁、保安等专业服务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和服务合同,专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提 供服务和收取报酬。也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 队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对新 建小区,国家和地方都有各种建设、管理方面的法规条例;但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及后续管理,各地均没有具体的法律规章和管理办法。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的经验与教训来看,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同样面临与各地类似的重重阻力与困难,不仅需要落实整治的大额资金,也需要治 理历史“积淀负债”,如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 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 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 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法律和政策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 、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社会效 益。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并非几个部门简单的短期突击工作就能达成目标,也并非简单对小 区面貌予以临时性的修补,而是对旧住宅小区居住秩序与居住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这样一项 综合系统的整治工程,需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需要制定相应的 完整周密而又科学的整治方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配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推进。
总之,要通过对北京市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把“老旧小区”建设成为一个个各具特 色的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文明的和谐社区,建设成为首都居民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标本兼治,城市才能和谐 发展 。作为我国 的首都北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整治机制 和配套的法规政策,切实把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建设好、管理好。本文结合首都北京的老旧住 宅小区现状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提升首都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地对老旧小区的界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指早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 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人文环境差的旧住宅小区。北京市的老旧小区一 般 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约有1580多个,在全市3000多个小区中占有半壁江山。如西城区 ,仅直管公房老旧小区就有76个,而在东城区138个住宅小区中老旧小区就有93个,占到2/3 。WWW.133229.CoM由于受 历史 的局限,这些老旧住宅小区无论在公建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 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方面,都无法满足首都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特别是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旧住宅小区形成产权逐步多元化,小区维护和管理资金渠道逐步枯 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功能退化,致使老旧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环境与新建小区形成强烈反 差,已经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地带。只有大力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尽快将老 旧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搞上去,提升首都城市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才有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城市老旧小区大都先天不足,后天 营养不良,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 际困难。比如,小区道路维护不足,路面坑坑洼洼,路灯缺失,影响居民出行;私搭乱建挤 压侵占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小区雨水污水混流,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损, 堵塞严重,基本丧失城市防洪功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每到汛期,能否确保老旧小区安 全渡汛,成为政府不放心、房管单位最担心、群众感到痛心的老大难问题。老旧小区的居民 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住用 和环境条件,并建立健全正规有序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小区维护管理的良性循环。从首都城 区近几年进行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并引入规范管理的试点情况看,群众反映很好,小区居民 普遍感谢政府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实际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3.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一个安全优美、舒适和睦的生存空间对 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目标,首要的不是追求 经济 效益,而是努力寻求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综合整治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保 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不平衡、不和谐因 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全面的综合整治,使老 旧住宅小区原有毁损的道路及时修补,严重缺失的照明设施得到增设,方便了群众出行;私 搭乱建被拆除,腾出的场地用来建设绿地、停车场和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等等,居民居住的条 件改善了,环境优美了,心气也就顺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自然 会得到提升。
4.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的需要。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随着首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 理先进的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给居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已经成为展示首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然而,一些老旧小区相比之下就黯然 失色,老 旧小区的“脏、乱、差”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首都城市形象。可以这么讲, 没有老旧住宅小区居住面貌的根本改观,提升首都城市内涵和整体形象就是一句空话。从已 完 成综合整治并实行规范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情况看,都达到了整洁干净、亮化美化的要求, 较好地融入了首都 现代 化的城市格局,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了物业的保 值增值,而且也为展示首都城市形象锦上添花。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候,更应该重视老旧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及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一是房屋本体和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缺乏系统保养 和维修。也就是说老旧小区都到了“问题阶段”, 如房屋外墙粉刷面起壳风化;内楼道墙 面楼梯扶手脱落锈蚀,没有公共照明;多层楼房顶层防渗漏功能退化,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 损、堵塞,雨水、污水混流,化粪池定期得不到清理;小区道路老化,路面破损甚至没有路灯;绿地杂草丛生、布局混乱,有些公共绿地甚至被人用来种菜。消防设施设计标准低, 高层楼房高层房屋电梯、没有专用消防泵和消防控制柜,消防设施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被 盗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各类违章搭建多,破墙开门多,阳台改为厨房、厕所以及“房中房”现象多,无证摊点多, 车辆乱停乱放多,已成为影响城市容貌的顽症。几乎每一个老旧住宅小区都有违章建筑, 一些个人、单位、街道未经规划 部门许可,擅自在小区内主干道两侧乱搭亭棚,破院墙开门,影响小区 交通 和景观,破坏了 小区绿化。机动车、自行车无序停放,随意占用便道,造成交通拥堵。老旧小区的建筑一般 比较分散,难以达到相对封闭和独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有的小区由于没有围墙和门 卫值班室,车辆失窃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老旧住宅小区中,由于多 方面的原因,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居住人员和外来人口多,甚至是“三无”人员聚居地。
三是公共配套设施缺少、被占用现象严重或者说小区分布零散,公建配套无人问津。一 些老旧住宅小区,建设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规划方案比较简单。居民活动场 所、公共绿地、自行车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卫设施不 完备,有的没有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房、公厕、果壳箱等设置过少,有的地方甚至是 空白。大多数小区原有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配置比例较低,仅有的一些公建配套设施有的也被 挤占挪作它用,一些小区居委会用房已转租或出卖给其他单位,小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之间 关系不和,争房、争权、争地盘,矛盾重重。这些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改造力度,部分老旧 住宅小区条件有所改善,但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 要认真分析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予以解决。
2.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必须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整治合力能否形成问题。老旧小区整治涉 及 的整治任务重,内容范围广,涉及建设、规划、工商、城管、房管、街道、水利、自来水等 政府十多个部门或单位。无论是在整治工作方面还是在整治投入方面,仅靠个别部门是难以 承担这项任务的,必须条块结合,共同参与,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的 合力,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二是整治经费的筹措问题。首都城市老旧小 区1000多个,整治经费动辄数亿元。如果全部由政府或部门承担,财政将无力承受,如果全 部由 企业 承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再加上由于房改体制的推进,住宅产权已呈多元化, 因 此,不能再揪住开发单位或原产权单位不放,应立足于小区找资金,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 地合理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或简陋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在不要政府和企业投入、不影响规划的 情况下,实现资金平衡。资金无法平衡的缺口部分,再由房屋产权人、原房屋产权单位、房 屋建设单位、政府及政府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摊较为合适。三是综合整治完成,后续 管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应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来培育老旧小 区百姓的市场观念,即政府花钱买机制,百姓花钱买服务。要让广大居民懂得,房屋的产权 已经多元化,作为产权人要承担维修养护责任。只有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对老 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管理实施监督,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落实长效管理的机制。 同时,要让广大街道、社区干部懂得,老旧住宅小区的维修养护及其他管理服务也应从过去 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换角色,积极主动地做好退位和补位 工作,把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的管理工作让位于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并加强监督管理。否则,整治成果将前功尽弃。四是一些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利益调整问题 。 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 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 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政策 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 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对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社会效益。
三、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采取渐进式,逐步推进试点的方式,实施和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是一项顺民心 、得民意的利民工程。针对当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对老旧住宅小区整治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专项计划,列为“折子工程”。按照政府组 织、居民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延长房屋使用寿 命,改善房屋使用条件。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每年由区(县)提出计划,编制预算,并组织街 道(乡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整治资金来源;同时,要积 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共同参与老旧住宅小区整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强力实施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牵涉面广, 经费缺口大,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 程。市、区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整治工作常设领导机构 ,作为市区各级常设综合整治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制定整治总体规 划方案,研究落实产权产籍清理、整治资金筹措、小区硬件设施建设等重要 事项,解决工作进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顺利进行。
3.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保持老旧住宅小区 综合整治成果。老旧居住小区整治工作完成后,要通过解决管理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管理 机制等问题 ,建立适合老旧居住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制,杜绝整治后的反复情况,保持整治成果, 从根本上改变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政府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前期整治时期的支援“造血”, 更在于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小区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在管 理模式上,可以根据综合整治后房屋、环境、配套设施、业主或使用人的 经济 承受能 力 ,以及对物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情况照符合老旧小区实际、尊重居民意愿的原则,区分小区的 不 同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后续管理模式,促进老旧小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对于配套设 施相对独立,较为完善,又有一定规模的老旧小区,可以采取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 委员会,依法选聘物业 企业 ,对小区进行物业服务。对于不具备实行物业企业服务条件的小 区,可以由社区居委会代表社区居民,依法与房屋和设施设备维 修、保洁、保安等专业服务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和服务合同,专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提 供服务和收取报酬。也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 队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对新 建小区,国家和地方都有各种建设、管理方面的法规条例;但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及后续管理,各地均没有具体的 法律 规章和管理办法。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的经验与教训来看,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同样面临与各地类似的重重阻力与困难,不仅需要落实整治的大额资金,也需要治 理 历史 “积淀负债”,如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 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 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 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法律和政策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 、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社会效 益。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并非几个部门简单的短期突击工作就能达成目标,也并非简单对小 区面貌予以临时性的修补,而是对旧住宅小区居住秩序与居住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这样一项 综合系统的整治工程,需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需要制定相应的 完整周密而又 科学 的整治方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配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推进。
(一)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树立“系为民情”理念
“系为民情”解决的是“为谁执法”这个根本问题,只有牢固树立“为民执法”的理念,才能解决好如何执法的问题,才会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违法的现象。树立“系为民情”理念,就是要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好坏、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而真正把保护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体现在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在执法工作的始终。
(二)创新工作思路“行服务路”
“行服务路”解决的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只有用服务的方法,才能化解城市管理中社会各阶层的复杂矛盾。在城市管理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要注重从每个案件的办理中去梳理、提炼、归纳、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经验,努力做到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走疏堵结合的道路,去实现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服务”:一是为公众服务,就是要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为公众打造良好的环境,让市民能舒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实现我市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竟争力最强的目标而努力;二是为受扰群众服务,就是要高度重视每一单群众的投诉,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投诉的问题,努力使其不再反复;三是为地方政府服务,就是要通过我们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的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可行的疏导之策,继而根本解决城管工作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疏缓我们的工作压力;四是为我们的行政相对人服务,就是要在我们办案过程中,增加服务内容,在处罚的同时,要为相对人提供既不违法,又不影响其发展的可行建议,从而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赢。
(三)真抓实干出成效“展和谐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努力实现“三个和谐”:一是构建分局内部的和谐。班子、同事、上下级之间都以和谐为基点,让大家心情愉悦、快乐,班子努力为大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样工作起来就有干劲。加强团队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为大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每位同志都能不同程度的有成就感,为自己是三分局的人而骄傲,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累并快乐着,实现快乐工作,心情愉悦;二是构建和上级、区、街相关部门的和谐,在工作上多汇报、联系、沟通,树立一盘棋思想,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做好城市管理工作;三是构建和受扰群众以及行政相对人的和谐,对受扰群众和行政相对人,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以诚挚的感情、真诚的微笑和温暖的话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疏缓、化解各方之间的矛盾。
二、“系为民情、行服务路、展和谐风”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将“系为民情行服务路展和谐风”宣传教育纳入分局日常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严格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培训。重视执法业务学习,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集中培训和执法人员轮训相结合、定期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法制讲座、征文比赛、论文研讨、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广大执法人员努力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争做“系为民情行服务路展和谐风”各项活动中的标兵。
(二)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评选岗位能手活动
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涵盖言行举止、执法操作、内务格式及秩序规范的执行标准,并以此标准贯穿整个队伍建设。根据标准制定出台有关礼貌用语、文明举止等方面的执法岗位规范,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让分局的每位执法人员熟知自己的岗位标准和操作规范,并能熟练运用,分局每季评选各类岗位能手,作为全年评优、评先的依据,以点带面,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以“岗位练兵”和“岗位能手”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面,推出社会公认的岗位能手和行业标兵。
(三)开展市、区、街三级联动入社区、城管服务进万家活动
积极在对口服务区域开展市、区、街三级联动入社区、城管服务进万家活动,让城管执法工作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要求执法队员到负责的社区(居委会)和群众中去亮明身份,贴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发的积极参与、支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指导、帮助社区群众治理社会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时刻牢记服务意识,积极支持配合社区工作,争做社区各项活动的骨干,让一流的城管执法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经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四)开展攻坚克难活动和执法评议活动
从群众反映最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对城管执法中的难点、顽症,认真梳理,深入研究,调动全体执法人员的积极性,用智慧和汗水寻求破解之路。
全面推行政务、执法公开,积极开展“开门评议执法”活动,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行政执法相对人、服务对象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居民座谈会,听取群众对分局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建议。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城管文化氛围,满足执法队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执法人员的幸福指数。大力开展城管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围绕城管工作性质和宗旨,开展经常性的读书学习、立功创模、典型引路以及竞赛教育等活动,使广大执法队员正确认识城管执法职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在执法活动中遵循城管执法职业道德准则,遵守执法纪律,体现职业素养。把抓典型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来抓,善于发现、培养、选树具有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并在内部和社会上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分局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弘扬时代正气,树立和保持队伍良好形象和旺盛的斗志,营造城管执法人的精神家园。
三、“系为民情、行服务路、展和谐风”主题活动制度保障
(一)制定执法行为规范
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结合市局相关规定,制定精细化、标准化、操作性强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规程》,从队伍建设、执法流程、执法态度、言行举止等等细节对执法行为进行全方位规范,使执法人员切实做到执法态度热情、执法用语礼貌、执法举止文明、执法着装整洁。在依法管理的同时,善于以礼说服群众,以诚化解矛盾。
(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对分局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责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具体的科室、大队、个人,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罚缴分离、投诉举报、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及错案追究等各项责任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部门执法情况统计报告、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规范性文件备案等工作,确保行政执法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三)建立行政执法文明服务制度
认真制定落实好一卡三书、文明承诺和跟踪服务等各项文明服务制度,进一步树立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1、建立一卡三书制度。即介入调查时就发放廉政监督卡、办案中提交服务建议书、办案后提交行政相对人的办案意见反馈书和对投诉者提交办案质量反馈书。
2、建立文明承诺制度。本着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原则,向社会做出文明执法公开承诺,具体明确承诺事项、标准和违诺责任。一旦发生违诺行为,严格依照承诺追究当事人责任。
3、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对承办的案件进行跟踪服务,尤其对涉案金额大和有社会影响的重大案件,派专人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案件查处过程中的问题和后续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提高办案质量。
(四)实施执法“阳光工程”
结合深化政务公开,积极实施执法“阳光工程”,向社会公示执法内容和程序,让服务对象“一看就明、一查就清”,杜绝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以执法公开促进执法公正。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将行政执法的案件受理、权利告知、调查取证、听证、文书制作及送达等程序汇总制定“行政执法程序操作规程”,并配套制定“执法文书制作流程”,通过宣传栏、公示栏等形式在办公场所向群众公示。
(五)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成立分局执法监督领导小组,健全群众参与与特邀监督员相结合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集中执法检查、跟踪监督等形式对各科室、大队实施统一监督,各科室、大队对本科室、大队的执法行为进行自我监督;设立行政执法举报和投诉公开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对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在监督队伍建设和队伍履行法定职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社区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产物,是创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社区图书馆迅速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有的已经提供网上借阅、新书介绍等服务,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现。因此,探讨如何构建社区图书馆这一服务平台,丰富和创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满意、社区管委会放心的公益服务场所,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1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应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主要文化场所责无旁贷。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会大大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度和关爱度,社区图书馆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图书馆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和借阅便利性的优势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
1.2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本身发展需要和职能所在,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一种文化功能有无社会价值, 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 归根结蒂是图书馆本身的工作, 以及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为了履行它的职能, 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服务方式, 开拓服务领域, 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社区图书馆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才算是真正的繁荣。
2、社区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地也由市中心向周遍地区延伸,新型社区逐步形成。可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上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这样的标准,单靠原来的国家、省市 、地市 、县市四级图书馆网的服务工作 ,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完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 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责任。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来说,除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学校文化教育之外,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专业机构,社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方式,理应有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建议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并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审定部门要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特别是对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建设理念上要转变,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综合功能为本”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要把小区或社区的文体设施,包括图书馆馆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3.2 理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体制。要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从而达到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文化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使每个社区都有对图书馆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共同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出成效来。
3.3 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指导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政府的职能应集中在文化活动指导和经费支持上。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政策的杠杆来激活开发商的积极性,可减免部分小区建设的政策性收费,尤其是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使开发商轻装上阵,有钱可赚。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当然这个收费不是为了单纯的营利,首先考虑的是社区的社会群体效益。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拨付一定的补偿资金,或由物业部门开发,把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3.4 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政府从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专题研究社区文化人才建设问题,制订相应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专业能力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了充分搞好社区图书文化事业,还要培训专职和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辅导考核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上岗服务。
3.5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性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4、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种模式:
4.1 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近千册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4.2 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做为辅助方式对物业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给予帮助指导,提高物业型社区图书馆业务水平。
4.3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既让图书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4.5 流动型
城市应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部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都应该拥有一台汽车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边远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居民也能享受社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6存储型
“图书银行 ”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社区文化活动方式。所谓 “图书银行 ”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籍存入社区图书馆 ,换取一个相当于 “存折 ”的借书证 ,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4.7交流型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相互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歌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如藏也等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各自如藏相同类型的文献,也缓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总之,社区图书馆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从政府到市民的许多方面,其服务方式和业务工作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并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图书馆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 个个社区有图书馆、人人有书看的文化生活局面,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关海燕《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 8)第4 期
[2] 周筱萍《如何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 图书馆工作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年第18 卷第28 期》
[3] 黄秋梨 《福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福州市社区图书馆设状况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
[4] 田蔚蔚 《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途径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 第20期
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社区图书馆迅速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有的已经提供网上借阅、新书介绍等服务,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现。因此,探讨如何构建社区图书馆这一服务平台,丰富和创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满意、社区管委会放心的公益服务场所,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应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主要文化场所责无旁贷。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会大大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度和关爱度,社区图书馆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图书馆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和借阅便利性的优势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
2.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本身发展需要和职能所在,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一种文化功能有无社会价值, 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 归根结蒂是图书馆本身的工作, 以及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为了履行它的职能, 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服务方式, 开拓服务领域, 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社区图书馆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才算是真正的繁荣。
二、社区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地也由市中心向周遍地区延伸,新型社区逐步形成。可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上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这样的标准,单靠原来的国家、省市 、地市 、县市四级图书馆网的服务工作 ,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完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1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责任。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来说,除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学校文化教育之外,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专业机构,社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方式,理应有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建议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并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审定部门要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特别是对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建设理念上要转变,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综合功能为本”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要把小区或社区的文体设施,包括图书馆馆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2.理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体制。要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从而达到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文化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使每个社区都有对图书馆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共同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出成效来。
3. 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指导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政府的职能应集中在文化活动指导和经费支持上。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政策的杠杆来激活开发商的积极性,可减免部分小区建设的政策性收费,尤其是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使开发商轻装上阵,有钱可赚。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当然这个收费不是为了单纯的营利,首先考虑的是社区的社会群体效益。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拨付一定的补偿资金,或由物业部门开发,把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4.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政府从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专题研究社区文化人才建设问题,制订相应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专业能力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了充分搞好社区图书文化事业,还要培训专职和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辅导考核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上岗服务。
5.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性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种模式:
1.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近千册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2.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做为辅助方式对物业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给予帮助指导,提高物业型社区图书馆业务水平。
3.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既让图书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4.流动型
城市应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部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都应该拥有一台汽车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边远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居民也能享受社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5.存储型
“图书银行 ”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社区文化活动方式。所谓 “图书银行 ”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籍存入社区图书馆 ,换取一个相当于 “存折 ”的借书证 ,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6.交流型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相互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歌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如藏也等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各自如藏相同类型的文献,也缓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总之,社区图书馆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从政府到市民的许多方面,其服务方式和业务工作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并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图书馆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个个社区有图书馆、人人有书看的文化生活局面,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关海燕《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8)第4期
[2]周筱萍《如何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图书馆工作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年第18卷第28期》
[3]黄秋梨《福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福州市社区图书馆设状况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