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5: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

篇1

二、申报材料

(一)各市及省直管县人社局或省直厅(局)人事部门委托评审函1份;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三)《2012年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须为A3打印件,格式见附件1,附件1-4请登录安徽林业信息网()首页“内设机构-人事教育处”栏目下载),破格申报人员还应填写《破格申报人员审批表》(附件2)1份;

(四)《个人业务自传》打印件1份,内容必须如实反映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专业成果、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一般在2500字左右,并需经申报人所在单位审核盖章;

(五)任工程师职务以来的论文、论著原件。根据省林业厅林人〔〕5号文件精神,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提供论文打印件,无需正式发表。

(六)提交评鉴的论文复印件(须将每篇论文的作者、单位等相关信息遮盖后,各复印3份;正常申报人员提交2篇评鉴论文,破格申报人员提交3篇评鉴论文);

(七)相关的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获奖证书、外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或免试审批表)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审查后退回,复印件须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审验盖章;

(八)近期免冠2寸照片1张;

(九)《林业项目鉴定意见表》及相关业绩证明,项目鉴定表上须有2名同行专家对该项目的鉴定意见。项目鉴定专家还须填写专家本人主持或承担过的重大林业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推广与课题研究等情况,并经专家所在单位审核确认(鉴定意见表及项目鉴定专家条件见附件3);

(十)《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一览表》(见附件4,填好后贴在申报材料袋封面上)1份。

三、时间安排

(一)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

(二)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水平考试时间初定为8月15日至8月20日,面试答辩时间初定于11月上旬,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也请及时浏览“安徽林业信息网()内设机构人事教育处”栏目)。

四、其他要求

(一)各地、各部门在组织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皖人发〔〕81号)的相关规定,经个人申请、用人单位审查同意并公示后,逐级上报。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及各市、县(区)林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按照职称资格条件审查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不符合资格条件和程序的人员一律不得上报。对申报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工作不相符的,须提交接受本专业的继续教育证明。对资格审查未通过者,应及时将申报材料退回,并说明原因。

(二)根据省林业厅林人〔〕70号、林人〔〕5号文件规定,继续对申报人员的论文实行前置评鉴;申报人员参评的论文要求选题正确,阐述清晰,条理清楚,研究方法科学,具有本专业较高学术及应用价值;提交评鉴的论文,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3500字。

篇2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 中级职称 职务五年以上。

(3)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 中级职称 职务五年以上。

2、职称计算机要求: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需取得3个科目(模块)合格证书;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需取得4个科目(模块)合格证书;

篇3

2、工程师 (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 (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工程师分类:园林建筑工程师、风景园林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园林绿化工程师、古建筑园林工程师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关于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

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市人考中心函[2010]13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各委、办、局(公司)人事(职改)部门、有关驻地单位:

为做好西安市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一)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青年专家申报中级职称。

(二) 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评审副高级职称时参加过国家职称外语A级考试成绩合格者。

(三) 年满50周岁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女专业技术人员满47周岁申报中级职称的。

(四) 在县属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五) 在野外长期从事农业、林业、地质、采矿、勘探、水利水电、水文勘测、测绘、公路施工、铁路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以上专业工作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的。

(六) 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七) 取得博士学位的。

(八) 取得外语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通过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的;全国公共英语考试五级(PETS5)的。

(九) 参加国家外语六级以上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申报中级的。

(十) 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3万字以上的外文专著、译著的。

(十一) 获二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并经推广、转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业绩突出,获市政府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的;厅局级一等奖前三名的;获市政府三等奖前5名申报中级的。

(十二) 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从事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医古文考试;从事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图书资料、档案、文学创作、群众文化、表演艺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古汉语考试。

符合职称外语免试条件的人员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如实填写《陕西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申请表》,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由省职改部门审批;晋升中级职称的外语免试,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审核后,区、县及市级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免试条件,在评审表中填写免试意见。加盖公章,将有关获奖证书或其他免试证明材料随审批文件上报市职改办。

这是我国的特有职称评定方式,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和国际通用的‘工程师’有区别;我国的是行业职称,国外是执业资格;我国正在施行的‘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等等,会慢慢取代现有的技术职称,都是向国际通用法转轨。但是,在我国,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如2#楼版主所说【有用,公司升级、组建公司,都有很大的用处,注册证是你的上专业认证,工程师是你的通用技术水平认证】中级有用,考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中级工作3年后才有资格考。现在公司升级还是需要的,有些要求技术负责人必须是中级或者高级职称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个人主要是涨工资了。

工程师 (Engineer)

望文生义,便是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治理,评价能力的人员。实在,工程师是职业水平评定(职称评定)的一种。其下,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称;其上有高等工程师,专家等职称。该然,那也只是对于从事工程修设或管理人员技术程度的一种本定而已。

工程师的称呼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围持有学术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

在欧洲海洋一些国度,工程师称呼的使用被法律所限造,必需用于持有学位的人士,而其他出有学位人士使用,属于背法。在好邦大部份州及加拿大一些省份亦有相似法律具有,通常只要在专业工程测验与得合格才可被称为工程师,而法律的范畴普通只在蓄意欺诈的情形下才会施行。

技术专野(technologist)一词有时取工程师同义,当词是由技术(Techno-)和后缀(-ologist)组成,意义是研讨技术的己,彼实称普通正在欧洲海洋一些有规管农程师称号使用的国度中被使用,由于已蒙法律管造。在一些推丁邦野,technologist只是正在工程师取技术员之间的专业资历。

迷信野摸索世界以发明广泛规律,但工程师使用广泛规律以设计实践物品。

在好邦,Engineer一词也用于指操作机械引擎(Engine)的己,好比铁道 Engineer 是指火车司机,轮舟 Engineer 是指轮机员,流动引擎机械师通常是负责流动引擎。

因为工程项目有许多品种,那么,工程师也天然有良多类品种,例如:网络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出售工程师等等等等。

纲前,农程师认证方法有良多类,测验是最广泛的一类认订方法。

像针对于疑作工业的工程师方背认证考试便是又普及,露金质又高的-齐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程度)考试,俗称软考。

跟着国度科技开展天不时加快化,以及高新工业天没有续尺度化。工程师职员仍是缺心很大的,大批的岗位须要使得如今如斯剧烈的便业环境带来了春天的气味。尽力吧,看诸位梦念成实。

按职称(资格)高下,分为:学受级高档工程师(正高职),钻研员级高等工程师(正高职),高等工程师(副高职),工程师(中职),助理工程师(始职)

通常所道的工程师是指中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是要上级主管部分评定,齐国通用。其中要考中级英语职称考和利用计算机考试。

中级工程师评订准绳

《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止条例》划定的任职基础前提:

担任工程师职务,当具有下列前提:

1、具有下列部分之一的前提

(1)出产、技术治理部分

①基础控制古代出产治理和技术治理的方式,有独立解决比拟庞杂的技术答题的才能。

②可以机动应用本专业的基本实际学问和专业技术学问,熟习原专业海内外隐状和开展趋向。

③有必定自事出产技术治理的理论经验,获得有适用价值的技术结果和经济效益。

④可以指点帮理工程师的工做和进修。

(2)研究、设计部门

篇4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河南省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全国高校教师常模,差异非常显著。所测584人中,高职教师心理异常人数比例达到52.3%,特别是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人际敏感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河南高职教师在各个因子上得分均偏高,这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发生严重心理疾患的可能性较大。高职教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半数的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2.低职称教师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低职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调查表明,低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高职称教师,主要表现在焦虑、强迫、敌对、偏执、恐惧等因子上。高级职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中、低级教师。高、低职称的教师都有压力,但教师个体感受压力大小的差异却比较明显。低职称教师是高职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心理压力更大。特别是学校的津贴标准与职称挂钩,高级职称与中、低职称之间差异很大,职称低就意味着付出同样的劳动得到的报酬会少得多。低职称教师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同时也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低职称教师已成为高职教师中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二、高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压力太大,社会支持度偏低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近几年,广大考生要求享受优质高职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社会各界要求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源荒”使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录取分数大幅下降使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常常还要自加压力,易形成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社会支持度相对偏低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教师缺乏与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等价交换”的资源与条件,社会支持度相对较低。教育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但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会在短时间内很快见效,导致高职教师投入产出不协调。与其他一些职业相比,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较高,但社会回报率偏低。社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要求往往高于对他们的社会支持,使高职教师极易产生心理矛盾,出现心理疾患或心理问题。

(二)职称晋升太难,忽视高职特征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职称晋升难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1)发核心期刊难。如今的核心期刊属于稀缺资源,即使你的论文质量完全达到发表要求,由于版面有限,合格稿件太多,不找关系很难发表。(2)申请课题难。高职教师申报省内课题很难,由于省内课题评审专家大多来自省内几所名气较大的高校,他们对高职院校申报的课题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靠思维定式评审,高职教师很难入围。(3)职称申报难。职称晋升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从学校推荐上报,到省里评审;从小评委,到大评委,都需要通融。职称晋升已成为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大压力。晋升职称忽视高职特征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教师晋升职称从属于普通高校评定,评定条件只看论文、著作、科研成果,不看工作经历和操作技能。例如正、副教授晋升条件,不仅高职教师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师区别不大,而且从2010年开始,对论文刊发的核心期刊级别又有较大提升,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通道变窄,优势难发挥。目前,职称晋升难已成为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

(三)“生源荒”加剧,招生竞争白热化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

“生源荒”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院校隶属于大专层次,在当前很多考生、家长的心目中,高职再怎么强势也不如本科层次。去年,河南专科二批录取结束时,计划空余6万左右。2012年,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科86%的招生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理科96%的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其中文科193所、理科258所院校一志愿零报考。集中录取结束时,专科二批招生计划17.4万,录取11万,空余6万多。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河南专科二批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比例不断上升:2008年,文理科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比例均不超过60%,2010年这个比例分别增加到70%和80%,去年达到80%和95%。招生竞争白热化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由于生源不足,征集志愿时很多高校备档线降为150分,但招生效果也不理想。不少学校录取数低于计划数的50%,几千人的招生计划只录取到一千多人或几百人。生源减少,竞争加剧,不少学校将招生任务分到教师头上,与岗位津贴、评奖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生源荒”已成为影响高职教师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

(四)生存环境较差,经济收入较低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原因

内部竞争激烈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打破“铁饭碗”,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学生评教等举措逐步推开。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高职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后,不仅要挤出时间学习和提高自己,还要应对来自上下左右的各种困扰和压力。以70后和80后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常常觉得在学校不被重视,充当的是“知识工人”或“工蜂”的角色。46%的高职教师认为生存环境较差,心理压力太大。经济收入少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第12名,小学教师排在第35名,工程师排在第4名。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市管高校,按市属事业单位二类管理,岗位津贴很难足额到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不仅经济收入只相当于省管高校同级教师的一半左右,而且岗位津贴还低于市属中小学同级教师的岗位标准,实际社会经济地位在35名之后。经济收入少是长期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

(五)心理知识先天不足,心理调适技能欠缺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心理知识先天不足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大部分高职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大学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心理知识和心理能力先天不足。有些教师自身心理修养水平偏低,看待问题的视野不够开阔,对工作、生活和交往中所遇到的挫折很难以豁达的态度去对待,因而易产生挫折感和倦怠感等心理不适。心理调适能力有限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当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出现时,部分教师既不会自己排解,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结果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高职内部改革步伐加快的当今,如果教师不能较好地对待来自校内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能理性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

三、提升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高职内涵发展,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首先,应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加快内涵式发展步伐,提高办学质量,才能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减轻高职教师的社会压力。其次,应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当前高等教育招生已经从过去“学校挑学生”转向了“学生挑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报志愿,实际上就是在给学校的办学质量打分。当前的关键是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把学校办得吸引人,办得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出路,办得让家长满意、孩子愿意去读。学校有吸引力,才能有效缓解高职教师各种身心压力。再次,应坚持特色发展。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办学模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因此,高校有必要对自身历史、发展特色、服务面向、办学规模等进行分析梳理,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适应社会对教育分工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优化教师生存环境,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首先,应优化高职教师的社会生存环境。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从业者的传统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职教从业人员的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和工资待遇等。社会各界应关心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尊重教师的劳动和贡献,形成有利于高职教师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高职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缓解职业压力。其次,优化高职教师的校内生存环境。高职院校应维护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和贡献,保障教师的各种合法权益。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再次,应提升高职教师经济待遇。凡是上级文件规定的高职教师应该享受的待遇,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高职院校领导应在上级文件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经济地位,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拓宽职称晋升通道

首先,应改革现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成立专门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出台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职称晋升条件和评审办法,使符合条件的高职教师能够正常晋升高一级职称,缓解教师职称晋升压力。其次,应扩大高职院校职称评聘自。在有关文件规定的高职专业技术人员设岗比例内,让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晋升条件和设岗比例,自主评审、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引导高职教师立足本职工作上台阶,提高归属感,减轻职称晋升的心理负担。再次,应拓宽高职教师职称晋升通道。应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优势,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能力和专长,在职称晋升方面引导其合理分流。对于学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应允许其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晋升职称;对于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能力较强的高职教师,应允许其按照高职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晋升职称;对于在工程、技术领域优势明显的高职教师,应允许其按照工程师或技师职称晋升晋升条件难题。

(四)敞开高职教育大门,化解高职招生难题

首先,应加大高职招生改革力度。目前,我国高职招生改革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高职单考单招;二是高考+会考统招;三是高职自主招生。三种改革途径均取得不小成效,但仍需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形成实质性的高职招生“多元录取”制度。改善高职招生恶性竞争的现状,缓解“生源荒”对教师身心的冲击和压力。其次,应推广完善“注册入学”制度。注册入学能有效扩大高职生源范围,缓解“生源荒”的压力。从2011年就开始在部分高职试行注册入学的江苏省来看,注册入学虽然在扩大生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应认真完善注册入学配套措施,扩大注册入学范围,形成完善的注册入学制度并在全国推广,缓解高职生源竞争的压力。再次,应敞开高职教育的大门。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为社区居民、在岗职工、转业军人和失地农民等有学习需求的广大公众提供服务。这既是高职院校回馈社会的使命要求,更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放低门槛,敞开大门,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高职教育,必然能够扩大生源范围,缓解“生源荒”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压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67-05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学历层次不高、职业教育理论薄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所谓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指高职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各种专业的教育组织,通过长期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完善“双师型”素质,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依托,积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过程。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对高职教师的专门要求,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高职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同时也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必须接受长期、连续的专业训练,必须具备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

以上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两个方面给出了解释,既指出了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条件要求,也明确了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和方向。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总体水平较低

从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现状来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专业素养薄弱。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满足招生规模扩大、专业数量激增的需要,先后从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吸收了大批新教师。这些教师入职前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普遍缺乏关于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技能。尽管也有部分教师是毕业于正规师范类院校,但他们绝大部分接受的只是培养普通教育师资的师范教育,而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训练的则很少,他们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方面普遍不足。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贯彻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等高职教育核心理念时普遍感觉力不从心。

二是专业实践能力缺失。一项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最为欠缺[1]。造成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是高职教师培养模式的缺陷。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即课堂本位和学科本位,许多高职教师上岗前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他们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因而难以熟练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缺失

“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2] 造成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缺失。

1.缺乏明确具体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国家为宏观规范教师教育发展走向,彰显教师行业的个性,引导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专门用于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多层次的质量规格体系[3]。科学合理的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评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依据和制度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构建和颁布科学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新教师专业标准》、《资深教师专业标准》以及《高级技能教师专业标准》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4]。美国则由四大全国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机构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为候选教师、新教师、优秀教师和杰出教师制定专门的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当前美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位一体的质量认证体系[5]。

然而,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尽管在《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制度文件中对教师任职资格有规定,但仅限于学历方面的要求,而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描述却极为笼统。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2.缺乏专门规范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措施之一在于通过资格认定,提高入行标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6] 然而,尽管我国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制定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两个重要文件,但是,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没有针对高职教师资格的认定作出专门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高职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方式、程序、发证等都完全按照高等学校的要求进行”,“真正反映高职教育本质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7]。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强调了普通高校教师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却完全忽略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和技能性,“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如果长期按照一般高等学校的办法来进行,将严重制约高职特色的形成和持续健康的发展。”[8]

3.缺乏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以及相关制度,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只能参照执行与普通高校同样的评定标准。这种照搬照套普通高校职称评定标准的做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规律和师资发展要求方面的本质差异,过于偏重对教师学术科研能力的评价,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忽视对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考核,从而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技能、重业绩轻教学”的不良现象,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起了明显的误导作用。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个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该职业的职前培养的训练水平,这决定着该职业的专业化起点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该职业的职后发展机制,这决定着该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的成熟程度。”[9]然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在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或是职后培训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1.职前培养不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众多的普通高校和数量极少的技术师范学院承担。由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差异,普通高校培养的硕士或博士偏重学术性和基础性,缺乏师范性和技能性,这和高职师资培养的学术性、师范性和专业实践性相统一的专业化素养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尽管技术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更能体现高职师资培养的学术性、师范性、与专业实践性统一的要求,但由于我国目前设立的技术师范学院数量极其有限,全国只有8所技术师范院校,而且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主要限于本科,其办学目标也主要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师资,技术师范院校在培养专业化高职师资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

2.职后培训不科学

从我国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一是缺乏促进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国家关于高职教师接受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时间、方法、考核、待遇、经费来源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缺乏长远、规范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三是缺乏自主、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培训内容完全忽视高职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成长需求。四是缺乏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方式。职后培训主要还是以专题讲座和理论学习为主,而企业轮训、顶岗实习、实地观摩、师徒结对、访问工程师等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培训方式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

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

1.制定科学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

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对高职教师的素质要求,高职教师专业化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10] 具有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教育专业的素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长期、连续的专业训练;具有反思能力;实现专业自主。

2.建立严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第一,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标准。包括学历要求、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上岗培训、高职院校教师国家资格认证考试、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历等。二是分类标准。对“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除了要有统一的基本标准外,还应该根据一些具体情况制定出细化的分类标准,如基础课教师认定标准、专业课教师认定标准、实训课教师认定标准等。三是等级标准。应根据教师在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等级、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等专业水平的差异分别制定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第二,规范“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程序。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代表、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并按专业大类分成若干认定小组,具体负责“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具体认定程序如下:教师和高职院校按要求组织材料;各高职院校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进行初步审查认定;初步审查后报送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查;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按认定标准进行认定;省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教师按认定级别统一发证;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教学的需要进行聘任。

3.改革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第一,制定独立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职称评审标准是改革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核心问题。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除了在学历学位、任职年限、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常规性要求上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外,在教学水平、论文论著、科研成果、表彰奖励等方面则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特别是要把教师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组织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获得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成绩、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的成效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第二,增加职称评审过程的技能考核环节。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除了重视对教师的论文著作、课题研究等学术水平进行鉴定评审外,还要组织行业专家对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现场鉴定和考核。

第三,优化职称评审专家的人员类别结构。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评委主要由各高校相关的学科组专家担任。由于评审专家都是同一专业领域的,所以他们对参评教师的专业与学术水平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准确的。但是,由于这些学科组专家大多数都来自综合性、学术性的普通高校,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的情况往往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难以对参评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鉴定和评价。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的人员类别结构,主要是把相关的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的技术精英和能工巧匠选聘到职称评审专家队伍中来,使评审专家的人员类别结构更加合理。

(二)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对教师实行动态培养和管理,即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健全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机制

为确保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实现学术性、师范性和专业实践性统一的要求,要建立一种集学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于一体的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机制。一方面,在进一步扩大现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规模,全面提升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基础上,要努力创办一些具备培养硕士、博士层次高职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同时,把一些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学术型高校与一些办学条件雄厚的技术师范学院以及职教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组合起来,共同承担高职师资的培养任务。通过整合学术型高校、技术师范学院以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有效地把学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2.完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第一,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高职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相关制度文件,实现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制度化。第二,构建富有特色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高职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基础,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第三,构建“基地培训—企业培训—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实施体系。首先,要大力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高职教师职后培训基地建设。其次,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更多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培训,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大力开展以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校本培训活动。

(三)强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实现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是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全面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

一是强化职业认同,激发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部动力。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11]。对高职教育工作的认可和热爱是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原动力。各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教育,帮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生命价值,激励教师把其从事的高职教育活动当作一种事业、一种境界加以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感受和体验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从而有效激发高职教师追求专业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动机。

二是开展生涯规划,明确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愿景目标。发展总是意味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一种激励人为此奋斗和努力的愿景目标。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发展大多是缓慢的、无效的、被动的。为此,各高职院校要主动介入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把个人职业生涯愿景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自觉和主动发展。

三是加强自我反思,提高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能力。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高职教师不但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更要学会利用教学后记、反思日记、行动研究、案例研讨、观摩讨论等反思方式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楚佳,李志雄,赵小段,等.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23):44-46.

[2]李宏伟.高职教师专业化是高职师资建设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43-44.

[3]折延东.论当代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合理内涵与理想框架[J].教育科学,2010(3):52-57.

[4]陈德云.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标准述要[J].教育科学研究,2010(8):74.

[5]张治国.美国教师专业标准说略[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48-52.

[6][9]徐涵.从制度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21):10-12.

[7][8]方桐清.对高职教师资格认定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48.

[10]吴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1):48-49.

[11]李壮成.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原动力[J].教学与管理,2010(9):27-29.

Difficulti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Solving Strategies

HUANG Wei-guo

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直接从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检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

第三条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考试和评审是评价工作的两个环节。凡符合条件要求参加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的人员,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后,方可申请参加评审。

第四条按照本办法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担任高级工程师职务的水平和能力。

第五条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工作,由省人事厅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凡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申报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具有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所需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证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第七条学历及资历条件。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五)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的主要贡献者;

(六)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在取得学历后要继续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并同时符合上述第二、三项中规定的相应资历要求。

第八条不具备规定学历要求的,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且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或称职)以上,其中近几年中有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获得先进工作者、嘉奖、记功等能证明其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的奖项,可视同为其年度考核优秀。下同),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在国家级刊物上出版的质量专业论文或书籍中,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累计达10万字以上;

(二)在省部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过3篇以上由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论文;

(三)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并荣获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九条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并在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期间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或称职)以上,其中近几年中有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规定学历和资历限制,破格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在质量专业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国家级三等(含三等)以上或省部级二等(含二等)以上优秀成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

(二)在正式公开出版的质量专业书籍中,本人独立撰写累计达30万字以上,并被大中专院校采用作为教材;

(三)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显著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三章考试

第十条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的办法。

第十一条考试工作由省人事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对考试合格人员,发给合格证书,作为评审质量高级工程师的必备条件。考试合格证书有效期为2年。

第十二条考试内容及方式。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国家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专业基本理论、业务知识等。考试以闭卷笔答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考试报名方法及要求: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民主评议、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汇总后,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名。省直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其省直主管部门(单位)汇总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市以下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人事局审查同意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

(二)报考人员必须提供下列资料:学历证书、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申请表》(1份),近期l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3张)。

(三)省人事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第四章评审

第十四条符合申报条件并持有有效的考试成绩合格证者,由个人提出申请并填报有关材料,经民主评议、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材料,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鉴,负责人签字后,送呈报部门。

第十五条呈报部门(各市人事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省直部门)要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符合要求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及《评审简表》的“呈报部门意见”栏内签署呈报意见并加盖印鉴,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其他有关评审材料按时呈报到高级评审委员会。

第十六条申报材料必须手续完备,内容齐全,填写打印要正规、整洁,字迹工整、清晰,不得涂改、漏页、缺页。应提供原件的不得以复印件代替。经审查认为不符合申报条件或有问题及手续不全的评审材料,呈报部门有权决定“不予呈报”。

第十七条省人事厅组建“山东省质量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负责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该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承担。

高级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成员调整、工作程序及评审办法等,依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和《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评审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十八条评审条件按《计量、标准化和质量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7号)执行。

第十九条对经评委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实行异议期公示制度。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反馈到原呈报部门和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公示,进一步征求意见。异议期为15天。

第二十条经评审通过又经公示无异议的,由省人事厅核准公布,发给资格证书。

第五章评价工作组织纪律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组织纪律,切实做好考试命题、试卷管理、考场组织以及其他各个环节的保密工作,对泄密、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评审委员会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保密和回避制度,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参加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考试、评审资格;已评审通过的,取消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三年内不得再参加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

(一)伪造、涂改证件、证明。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三)其他严重违反考试和评审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篇7

教师职称评定个人工作总结几年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潜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此刻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厌恶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透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先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个性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简单,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六、用心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潜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潜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所任班级成绩突出,受到校园领导的肯定,我会继续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教师评职称工作总结范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教坛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回顾近十几年的工作,我感慨万千。这十几年,是我默默耕耘的十几年,也是我努力探索的十几年,更是我迅速成长的十几年。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也有一份收获。但我深深明白,我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信任、栽培和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在工作中,“德高为师”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为人师表”是我的行动指南,

并时刻以《师德规范》这面镜子来要求自己。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此刻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英语课,就连以前极厌恶英语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

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而是透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英语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个性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简单,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用心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潜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潜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__年6月我撰写的论文《如何使学生始终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一文,荣获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20__年10月28日我的论文《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一文在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的《阅读》期刊20__年第10期上发表;20__年5月10日我的《校园教研起波涛看我逐浪高——英语校本教研促我成长》经专家评审,被评为“全国教研成果二等奖”,并发表在《教学交流》杂志20__年第5期,并聘为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研究员。20__年6月12日我的绘画作品,在深州市教育局举办的“长明杯”迎奥运师生书画展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__年6月18日在深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教师评优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__年9月27日被王家井镇教育委员会评为教学先进。成绩微不足道,只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成绩属于过去,明天任重而道远。我深深地懂得: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对未来的历史职责感。那一份份获奖证书是各级领导对我的激励,为了不辱使命,为了无愧自己的良心。

教师评职称工作总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教坛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回顾近十几年的工作,我感慨万千。这十几年,是我默默耕耘的十几年,也是我努力探索的十几年,更是我迅速成长的十几年。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也有一份收获。但我深深明白,我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信任、栽培和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在工作中,“德高为师”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为人师表”是我的行动指南,并时刻以《师德规范》这面镜子来要求自己。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此刻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英语课,就连以前极厌恶英语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而是透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英语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个性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简单,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篇8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张显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激励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的难题,也是阻碍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一、江西省民办高佼“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本次调查选取江西省的18所民办高职院校,从学校所属的行业分类涉及到软件、机电、科技、动漫、服装、司法、艺术等行业,从学校性质都是民办高校。本次调查对象为上述18所学校450名确定的“双师型”教师,被调查对象的学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年龄卜有青年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职称上有中级职称,也有无职称;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涉及到18所学校的承担主干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样本选取达到科学调查要求的基本规范。

1.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来源较单一,且缺乏强势的吸引机制。近年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不畅,特别是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家型技能人才时,常会遇到诸如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阻力,妨碍了优秀人才的吸纳。通过调查统计发现:由于人事体制及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源的95%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毕业后直接上讲台,80%的教师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育。

2.学历结构较低。通过对江西的民办高校的调查发现:民办高校专任教师中学士占的比例较大,学历偏低,占有74%的是本科,25%的是专科,1%的是研究生。这表明:在目前民办高校吸引高学历青年教师的能力不足,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实际待遇、社会保障,特别是职业前途、发展前景都不如公办大学。

3.职称结构不均衡。调查发现:在专职“双师型”教师中,无职称占33%,初级职称的为27%,中级职称占19%;副高职称占15%,正高职称仅占6%。可见,专聊‘双师型”教师的职称相对比较低。

4.教师在职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不够。

(从表1看)教师到基层或工、商企业等单位进行实践工作的经历,无经历占53. 33%,半年到1年占26. 67%, 2年到3年占8. 89%, 4年到5年占6. 67%, 6年以上占4. 44%。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参加实践生产活动是一种途径,但培养力度远远不够口总之,“双师型”教师实践与技能训练不足导致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这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

二、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障碍分析

针对民办高校教育的特点,各民办高校纷纷制定了有关“双师型’狮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样,如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享受某种工作环境、优先考虑晋升职称等,对培养、引进与激励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因种种因素制约,民办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仍不尽如人意,目前江西省民办高校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薪酬水平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预算管理,民办高校的收入分配明显受制于学校的收入能力,其收入分配制度一直与民办高校人力资本地位不相适应,工资收入增长不能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教师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尤显突出。据统计,1984-2007年,高校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7. 8倍,江西省民办高校老师的工资增加很少,从2000-2007年,年平均仅为3. 4倍。

2.收入构成不尽合理。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主要按职称、职务、学历确定,与身份、职称挂钩,与岗位贡献及业绩水平联系不够,与目标任务脱钩,未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从而使薪酬分配不能充分体现激励功能。高级人才的待遇与贡献挂钩不紧密,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的工资引导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教职工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调查中87%的老师认为收入构成不合理。

3.“双师型”教师工作量偏大。随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大幅度增加。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2006年全国民办高职高专在校生共有454. 51万人,全国民办高职高专专任教师18. 0042万人,其师生比为26. 25:1。根据专家论证和国外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生师比一般不应当突破13:1,否则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创新精神培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江西省民办高职高专共有18所,在校生共12万左右,“双师型’老师只有450多名,可见,“双师型”教师工作量非常大。

4.“双师型’墩师职称评定标准不科学。目前,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尚无单独的标准,传统的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仍然是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因素。如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所登刊物级别的倾向,这使得教师热衷于在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担任课堂教学的教师与担任实验指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待遇也不一样,如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高学历和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担任课堂教学的助教,只需通过校内评审即可晋升讲师,担任实验指导的助理工程师必须通过有一定难度的国家统一考试才可晋升为工程师。民办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双师型”教师职称的评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将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相应的评审办法,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调查发现:这些学校都没有建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体系。被调查的老师都认为“双狮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不科学。

三、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设计

1.岗位聘任激励。在民办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岗位聘任已经成为一种用人机制。随着新的《劳动法》的出台,岗位聘任激励己经成为一种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首完‘双师型”教师聘任制赋予民办高校和教师双方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人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用人氛围,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选拔机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岗位聘任是种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科学的教师聘任制必须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约束机制。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要求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科学评价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力地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的独立性严肃性。岗位聘任激励可以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构建机制,组织文化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必须体现大学组织的个性特点。岗位聘任制打造规范的制度文化,凝聚共识。教师岗位聘任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与“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呼应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民办高校和教师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岗位聘任激励也是一种劳动价值实现机制,责酬一致是‘双师型’,教师岗位聘任的重要内容,不同岗位职责的履行应该对应不同的岗位报酬。完善的聘任制度,就是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因此,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岗位聘任是时展的需要,是提高效益的举措。 2.职业发展激励。民办高校成就激励是民办高校管理者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一份“2004年职场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在职场中人的各项需求中,知识和技能的增长首次排到了薪酬和职位提升的前面,职场中人最郁闷的不是收入减少、升职不畅和办公环境恶化,而是没有成就感,因此,设法提高员工对工作成就的期望,是对员工进行成就激励的重要途径。

(1)明确“双师型”教师个人责任。团队中个人的地位越重要,体验到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实践中,不可能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当主,明确每一个“双师型”教师岗位的具体责任,让每个教师认识到自己不可缺少,即清楚知道最后的工作成果中将有白己的贡献。“双师型”教师会为早日看到这种成果而更努力工作,这就能让“双师型”教师增强对工作成果中个人贡献体验的期望。

(2)增弓“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自主权。尽可能让“双师型”教师感到,是自己在决定怎样教学工作,而不是处处由别人指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过程中是自己的意志在主导,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教学工作岗位上的木偶或傀儡。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给“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权力。每一级教学管理者应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给下属教学工作者最大的教学业务权限,让他们担任起教学业务重任;相信基层教师,鼓励教师在本职工作上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这不仅是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激发员工成就动机的需要。

(3)构造公正、透明的业绩比较平台。通过业绩比较,可以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产生成就优势体验,从而提供成就需要的满足,即使学校不提供平台,员工也会自己进行暗中比较,这样不利于提部双师型”教师的期望。学校制定一系列的业绩竞赛制度、业绩排名公开制度和业绩进步评比制度,可以使教师对业绩进步优势体验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从而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成就感。

(4)提供适度挑战性的工作。挑战性的工作可以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其自身潜能,使教师有一种通过努力达到成功的期望。当这个目标实现时,它给“双师型”教师带来的自信和成就感,会给今后完成更出色的教育教学业绩带来积极的影响。

3.自我价值激励

(1)授予更多的参与权。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教师更容易产全‘打工”意识,民办学校管理者要注意满足教师的参与需要和自尊需要。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目标决策是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如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发扬民主,充分发挥教师在各方面的优势。这种激励方式:一方面使得教师通过参与管理获得受人重视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又可使“双师型”教师获得信任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还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篇9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民办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其中的民办教师功不可没。然而由于社会对民办高职教育的认知定位和政策支持不足,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职业声望低,相对于公办教师的“铁饭碗”来说,民办高职教师思想上有“二流教师”、“打工者”之感;这种边缘职业的尴尬导致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不断滑坡。并且由于民办学院重招生,轻生源质量,导致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很大,而实际报酬、住房状况、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差,学院忽视教师的培训和进修,科研机制不健全,课题项目数量很少导致教师的成长进步愿望得不到满足,从而长期处于一种道德冲突状态。

一、教师的道德冲突

教师的道德冲突,是指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必须要做出某种选择,该选择一方面符合某一道德准则,但同时有违背了另一道德准则;一方面能实现某种社会的道德价值,但同时又牺牲另一道德价值,从而使教师陷入到左右为难的矛盾状态。教师的道德冲突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性所造成的,随着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设,教师的道德冲突因为不断增加的各种社会矛盾而变得更加广泛。首先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产业性、商品性增加而导致的新旧教育观和道德观的冲突;其次表现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在知识面前的权威性和领先优势丧失、使得学生心理异化等双重冲突;再次表现为新技术革命造成的高职教师职业竞争加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造成教师面临这传统继承与现代革新的冲突;最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发展造成的师资队伍素质减低和低职高聘、低职高晋现状对教师造成的道德冲突。

二、巨大压力和竞争之下的严重的心理冲突

巨大压力和竞争之下的民办高职教师首先表现为严重的心理冲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传统角色定势使得教师只能实现精神价值而被“神化”、“圣化”,而高职民办教师心理上却更加愿意把自己定位为“社会人”,他们把教师职业看成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能实现的一般职业: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其次是价值实现的载体。尽管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劳动价值,理应为教师带来较高的报酬和待遇,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教师却沦为了“无权、无钱、无用”的三无阶层,而处于这一阶层中的最底层的高职的民办教师更加没有地位和尊严可言。他们的工资收入甚至远远低于农民工,那付出的却无法计量。这种巨大的落差造成他们严重的心理冲突;其次民办高职教师为了与学生维持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所能投入的全身心的持久的精力不一定能被用来证明是他们所取得的的成效,劳动成果不但难以被认可,甚至可能被误解,严重的还会成为校方的替罪羊,因而他们存在着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第三,竞争压力的加大,经济时代教育教学工作量的不断加大,自我知识学识的提升,论文、课题、职称的要求,网络空间建设、双师素质要求下的实践培训,招生工作等等,这些事情难度比公办院校更大,好像学院所有的事情都不能落下他们,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持续不断地耗用了高职民办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而却总是难以适应学院和社会对他们全面发展的要求,甚至一不小心就会被解职。这些严重的心理冲突还不能公开得到调试。

三、严重心理冲突下的角色冲突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47

1 独特的培育内涵

1.1 高等职业教育

在东西方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解释非常多。在国外,分为普通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eation) 就是指培养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教育和培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才是指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包括职高、中专、中技等)后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和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宁司警院),宁司警院是经司法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自治区唯一一所警察类院校,也是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学院根据自身行业特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力度,力争体现以下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第一,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确定准确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第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课程体系要以培养行业(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五,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双师型、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第六,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1.2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最早主要指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能教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训课程,既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又具有相关的专业等级证书,比如工程师或技师、经济师、统计师、会计师、律师等。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教界又通行双师素质教师的称谓,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与双师素质教师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双师型”教师肯定具备双师素质,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当然可以称为“双师型”教师,在本文,二者是通用的。

现存的“双师型”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双证学说”,也是目前最常见的认定方法之一,即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的教师就属于“双师型”教师;第二,“双能学说”,主要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既具有教学的技能,又需具备相关职业的基本素质,这是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形势脱颖而出的一种认证手段。第三,“双职称学说”,要求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职称。这种两栖功能目前主要是针对建筑土木类工程师和经济师等职业,相对行业间相距较小的职业有效。第四,“双来源”教师,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的人力资源来源广泛,既可以通过专职的在校教师队伍进行选拔,也可以聘请一些社会生产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当兼职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的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第五,“双素质学说”,综合以上几种学说而出现的新概念,涵盖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的特点,界定全面但适用难度不大。

根据以上4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以宁司警院为例,多是从教5年以上,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同时取得相应技术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在本行业内可以从事技术实务方面的工作,能够组织学生取得良好职业技能业绩的教师。

2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基本情况简介

按照宁党发〔2010〕67号《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的总体部署,我区高等职业教育着眼于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随着高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我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目前已有八所。经过调整,专业结构得到优化,逐步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以宁司警院为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00人,教职工240人,已基本形成了以全日制高、中等法律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和监狱警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体系。学院通过置换政法专项编制,增加编制84个,总编制达到196个,缓解了人员严重短缺的局面,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面向全国公开招录教学亟需的硕士研究生51名,本科生19名。目前专任教师达10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3人,双师型教师49人,教师平均年龄35.6岁。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从总体看,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比如青年教师比重过大;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或者是不确定“双师型”教师比例。因此建设一支一定规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和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2.2 宁司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与分析

[[主要从事教学\&教师数\&占教职工比例\&“双师型”教师数\&“双师型”比例\&校内专任教师\&102\&42%\&49\&20.4%\&校外兼职教师\&18\&7.5%\&18\&7.5%\&]]

2.2.1 “双师型”教师比例统计表

[[主要培养方式\&双师素质培训占93%\&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占22%\&科研占39%\&双师培训收益度\&理论知识占62%\&实践技能提高12%\&收益不大67%\&双师培训愿望度\&愿意参加培训89%\&不愿意参加4.3%\&无所谓13%\&]

]

2.2.3 教师职称结构统计比例(见右图)

从上面统计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学院师资队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其中高水平教师,特别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比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比如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据将近专任教师一半比例,而讲师职称的教师比例才18%,这一特点,虽能够体现出教师年龄正趋向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从学院教师队伍阶梯比例分析,这种不平均比例必然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以宁司警院为例,全院教职工240人,专任教师102人,占42%,长期合作校外兼职教师18人,占7.5%,双师型教师49人,占20.4%,从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来看,专任教师数量还是相对不足,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或者是不确定“双师型”教师的定位。另外,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收益度、以及学院如何确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质量不高,和概念模糊,甚至没有相关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仍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3 新颖的培养路径――以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

3.1 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

正如本文中所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没有准确定义,各个地区、不同职业院校在操作过程中实际非常困难。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关于双师素质内涵的定义,以及自身办学特色,从本学院角度出发确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以宁司警院为例,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

教师资格是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标志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的必然要求。建立以教育主管单位为基础的认定机构来认定“双师型”教师并颁发证书,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所在,其指导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此外,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提高评定制度的可操作性。评定标准的一致性能够保证“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顺利实施,能够维护“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2 制定符合“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

目前,我区职业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与一般本科院校相同,完全不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所谓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宁司警院为例,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在编教职工接受严格的警务训练,入校学生必须接受警事训练及警务化管理入学教育,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除了学习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以外,还必须完成基本技能,例如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警事训练等警察常用技能。这些课程的设置,必然要求专任教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而如果简单机械地用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讲师四个等级,和职称评定的指标以教师的数量为主,此外还强调期刊的重要性这种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则很可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高职教师为了满足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要求,被迫在日常工作之外单独撰写论文,一方面论文的内容并不能帮助其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论文的写作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既影响了评定过程的客观公正,也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精神。

因此,可参照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评审的做法,将“双师型”教师评定等级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高级“双师型”教师三个层次。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晋升非“双师型”教师职称时,对于拥有“双师型”教师职称的教师,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破格晋升,如减少工作年限,降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等。该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3 健全“双师型”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合格与否的关键因素。

第一,要突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的地位,围绕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双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主要评价指标来制定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第二,评价体系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因此也应当作为教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相应的,学生应当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只有这样的体系设置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第三,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行业专家能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水平方面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少走“弯路”,及时地查漏补缺。

3.4 职前培养扩展到在职培训,自我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

以宁司警院为例,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将培养周期从传统的只强调职前培养扩展到在职培训,同时将加强自我培训计划和外部培训相结合。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第一,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进行业务实践或挂职锻炼。教师专业实践经历,给学生授课时会增添很多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选送教师到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教师通过一段集中培训,专业实践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经常参加培训,还可以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兼职教师在和专业教师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指导教学研究和技术技术服务,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都是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专职教师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讯,对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大有帮助。

3.5 改善“双师型”教师薪酬制度

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层次的生存要求,因此物质奖励是教师薪酬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教师工资中的技术津贴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职称上,如教授津贴等,而“双师型”教师津贴却闻所未闻。“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的建立,对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起到了激励作用。不同的等级划分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客观评价,以此为依据的津贴奖励数值也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为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设立了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都是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应随之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春联,朱盛毅,江越平.“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模式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双证型”学生培养模式[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

[2].海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D].延安大学,2012.

[3]何迪.以“双师型”为突破口提升高职教学质量[D].南昌大学,2012.

[4]孙泽文,叶敏.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究[J].职教论坛,2009,(5).

[5]吴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0.

[6]段杭,孟梅,殷志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5-03

当今社会,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对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工程技术人才的短缺正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的工科学生数量为世界第一,且已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培养目标不清,工科院校培养模式失衡,企业角色缺位,使得工程教育培养结构和体系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工程意识淡薄,一方面有大批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找到大量急需的工程技术实用人才。为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致力于生产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综合能力,除了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和建立相关的培养体系之外,在这一体系中,教师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之一,其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必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如果一位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具体专业实践经验,他们不可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入工程实践的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并使学生加以运用来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而,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些年,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个高校从国内外引进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多数从国内外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他们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这也制约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分析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缺乏原因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的工程化建设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6]。

1.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遵循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尽管在培养计划中设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但因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使得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少,缺乏学校政策导向的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目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毕业就开始任教,难有接触实际生产和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他们进校后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无暇顾及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鼓励机制,没有对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很多老教师往往是通过自己和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实践经验,而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这样的机会很少。

3.高校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的影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看重科研成果,轻视教学效果”的现象,、经费数目、发明专利等成果成为教师工作量考核和职称晋升的硬性指标,青年教师为了能够尽快发展,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够,更不愿意主动去进行工程素质锻炼。在很多高校,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的职称晋升,这些机制加深了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忽视。

二、提升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在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提出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办学思路。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通过了国家质量工程项目“面向工程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实施,并在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引领下,加强了机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了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机械工程学院从国内外引进了多名高层次人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70余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超过了40%,学院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普遍缺乏的问题,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新引进教师上岗前工程实践培训制度。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注重了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也适度引进一些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型人才,教师间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在聘任新教师时,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层次和教学技能以外,还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将工程实践背景作为入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没有工程背景的新引进教师,在正式上岗独立担任教学任务前,必须到相关企业学习进修一段时间,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验准备经历并跟班实训一定时间后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对于博士毕业不久尚且欠缺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去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补充他们欠缺的工程实践知识,回来后再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措施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清楚认识到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意识。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教师比例超过了90%,此外,学院优先选择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这些措施为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2.重视产学研合作,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推进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机械学院建立了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学习进修制度。由学院牵头与友好企业达成协议,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规定,如每位教师一个聘期安排一次到企业学习进修,其间免除对教师教学任务的考核。用制度保障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使教师始终保持与生产实际不脱节,学生所学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生产发展同步。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攻关课题,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且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同时,拓展工程视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学院在机械专业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先后建立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轮胎有限公司、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基地,以及包括大连华录集团、大连冰山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沈阳机床集团、长春一汽集团等固定的实习基地10余个。利用产学研基地增加了专业课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安排青年教师去实习基地,结合企业任务,进行实践锻炼。教师深入企业,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熟悉生产环节、了解目前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利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案例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到生产实际中。近几年,机械学院多名专业教师参加了工程实践,每年为基地企业完成多项基础工程设计或技术服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很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创造了较大的技术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

3.加强教师培养机制建设,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工程实践能力都很欠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需要有效引导,老教师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老教师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工程实践经验多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了老青教师传帮带模式。由老教师带头,带领青年教师从事各项科研工作,逐步增强青年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学院以“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为龙头,以各个研究所的教学团队为单元,建立了老青教师互动的机制,使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老教师为了更好地起到引导作用,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大家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带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吸引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兼职任教,从而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的整体水平。另外,学院还设置访问学者等一些助理岗位,吸引一批行业专家、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到学校短期上岗,定期聘请他们来校对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或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此外,还允许一些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师职称的评定,并给予适当的报酬或荣誉称号。这些成功的技术、管理专家可以通过办讲座或学术交流会等方式,为学校教师、学生带来工程上的新动态、新需要,带来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既可以扩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也加强了学校与工程单位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深入地、持久地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更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目前,机械学院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执行了“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题目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带动了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5.改革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将考核、评价与培养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机械学院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制定了有关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培养措施。改进了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营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在教师考核上,建立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把工程实践技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没有现场实践经历不能参加职称评定,严格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另外,教师到现场实践,学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确保教师安心踏实地完成实践锻炼。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单纯看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等级,兼顾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的考核结果与其奖金、福利及进修机会等因素直接挂钩,进而积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素质的培养。

通过机械学院几年的实践和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回报。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并逐渐成为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力。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选题90%以上结合工程实际和科研任务进行,使学生受到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促进了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表明,机械工程专业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不久,便能参与甚至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等任务,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关系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大事,是一项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工作,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纯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机制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42.

[2]王艳娜,李锦华.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50-251.

[3]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4]韩世洪.论工科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