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手工业论文

手工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手工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手工业论文

篇1

二、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和经济体制密不可分,税收按照企业调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我国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目前应缴纳的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关税、印花税、石油特别收益金、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制度,但是在还有纳税筹划认识不足、组织结构缺乏、忽视筹划的积极作用、筹划人才匮乏等问题。

三、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策略的选择

石油化工企业税收筹划要实现两个目标: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合法合理纳税,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税负最低、涉税风险最小、时间价值最大、经济利益最大等等。税收筹资要从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利润分配等四个方面进行。

(一)石油企业国内经营活动的纳税筹划策略国内石油企业的筹资方式有三种:债权性筹资、权益性筹资及其他筹资,企业通过自我积累、内部集资和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权益性筹资,也可以向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企业借款、发行债券、集团内关联借款等债权性筹资。纳税筹划渠道的选择应该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石油企业的投资纳税筹划要以“走出去”为战略出发点,重点放在内部组织形式分公司或子公司选择的筹划上面,分公司不能单独纳税,也不能单独享受税收减、免、退等优惠权利。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空间大,但是间接投资考虑因素较少。筹资、投资效益是在经营阶段获得的,这一阶段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其中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在付款之前,取得对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接受托收承付或采取赊销和分期付款方式,加快专用发票流动速度。存货计价的纳税筹划首先应该选择明确的存货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等,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利润分配的纳税筹划包括利润总额的纳税筹划、股利分配的纳税筹划,其中利润总额的纳税筹划要在不违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税收支出,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股利分配的纳税筹划要最大程度降低股东税负,保障股东收益最大化的同时,降低企业税负或延迟纳税。

(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纳税筹划策略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的筹资纳税筹划可以利用跨国资本弱化筹划,逐步形成“一个全面、三个集中”财务管理制度,合理设计资本组成结构,杜绝无限制提高债权性筹资比重。组建国际金融公司,提供间接借款,减轻预提税负。投资纳税筹划除了要考虑原料供应、劳动力供给、基础设施、政治、经济等因素外,还应该选择优惠多并签订税收优惠协定的国家投资,多角度考虑选择投资组织形式。生产经营的纳税筹划可以通过专业定价筹划做好纳税筹划工作,比如利用内部交易采取转移定价。或者通过跨国子公司之间以调低的价格交易,减少缴纳关税的基数。跨国服务费用分摊筹划可以讲成本费用中海外分支机构利益相关的应由分支机构承担,增加海外分支机构的税前扣除,跨国经营薪酬筹划可以通过合理发放酬金来帮助员工避税,合理安排海外项目相关雇员不同时点的奖金分摊数额,保证员工可以获得更高的净收益。他国雇佣管理筹划应该结合他国实际情况,找出可利用的纳税筹划空间,在保证员工雇佣的同时降低企业税负。利润分配的纳税筹划主要通过股息预提税税率、利润汇回时间、分配方式等的选择进行筹划,套用国际税收协定,延时汇回股利时间,以商品代替股利支付,避免母公司和子公司双重征税的风险。

篇2

二、完善工业品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售后服务部门与消费者的接触机会较多,要想使消费者获得满意的服务,主要由售后服务人员决定,如果售后服务人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将会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产品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科技研发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有效确保工业产品的质量。这就要求相关企业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企业应不断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产品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检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因此,在工业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应储存大量的优秀人才,由于企业内部的人才会受到时间和技术因素的限制,因此,在短时间内,企业不容易培养大批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从外部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增加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工业化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企业可以从外部引进人才,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企业内部人才的管理,因为企业内部人员熟悉和了解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工的分配结构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运作状况等等。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应重视内部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进而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

2.强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调。现阶段,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各个部门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为使自身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都存在各个部门之间独特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3.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现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同一岗位,员工的工作时间较长,员工会形成厌倦心理,因此,偶尔进行岗位的轮换能够消灭员工心中的不满情绪,激励员工不断进步,使员工产生一种新鲜的感觉,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缓解企业岗位不足的压力。此外,岗位轮换制度的实现,会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企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进而不断加快售后服务管理的发展进程。

4.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伴随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想做好售后服务管理环节,要求企业必须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熟悉和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满足客户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应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想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不仅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还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在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中,依据客户需要的实际产品,为客户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服务,进而不断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客户不能够熟悉和了解产品的技术要求,以及工业产品的选型,是否能够满足工业设备的基本要求,产品的安装是否正确,以及如何按照正常的日期对工业产品进行维护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品企业生产营销的过程中,售后技术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篇3

1.节能减排税收优惠范围狭窄局限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中,但又设定了很多限制;消费税整体上没有涉及到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税目;资源税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主体税种,征税范围较窄。

2.税收的激励支持措施不健全对不同税种分别制订不同的减税、免税方式,加大了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与操作难度;资源税税率偏低;消费税税目设置很少考虑环保因素;增值税和营业税对节能减排的抵免税条款较少,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利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与转让。

3.地方政府税收优惠力度不够许多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由于各地税收优惠力度的差异,使得节能减排企业从低优惠力度地区向高优惠力度地区转移,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加大激励性税收政策力度,促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激励性税收政策还是应立足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节能减排企业的资本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投资水平。

1.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1)提高工业企业用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所得税税前列支比例。例如,降低资源综合利用享受优惠政策的准入门滥;提高企业用于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将企业建立的节能减排研究开发基金作为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设备的折旧力度,等等。(2)扩大所得税的优惠范围。扩大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领域:煤炭清洁技术研发与应用;企业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采矿企业提高回采率,充分利用贫矿和尾矿;企业有偿转让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或进行技术而取得的收入,等等。(3)某些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所得税退税。例如,企业能源再利用或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所获取的利润,可考虑所得税税前按一定比例扣除;用上年税后利润投资于节能减排项目的,应退回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

2.加大增值税优惠力度为了促进多种形式的资源节约,建议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节能产品目录》中,与节能减排有关的产品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品,都实行增值税减免或即征即退政策,以改变目前优惠范围偏少的现状。优惠程度要根据节约资源能源的效能程度确定。同时,提高对可使用但不使用节能产品的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率,实现奖惩结合。

篇4

[1]温权、程时杰、张勇传,销售电价设计的会计成本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9:93-96.

[2]杨荣华,边际成本理论在电价设计中的应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3(1):37-39.

[3]程瑜、张粒子、李渝,考虑需求价格弹性的销售电价帕累托优化折扣[J].电力系统动化,2003,27(24):10-13,27.

[4]阙光辉,商业电价是否存在“歧视”?——兼论销售电价联动与取消交叉补贴[J].地方电力管理,2004,(2):27-30.

[5]曾鸣、于静冉、王鹤,一种新的大用户进入电力市场购电模式研究[J].华北电力术,2007,(4):26-29.

[6]唐学军,销售电价结构设计与实例计算[J].华中电力,1999(1):60-62,65.

[7]李克宽,翟希蓉,王会中.试谈汽车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J].汽车工业研究,2011,13(25)06:32-37.

[8]张甜甜,李小杰.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6)10:72-73.

[9]耿丽娟.试论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学时代论坛,2006,05(09)02:16-17.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辛江.如何准确填报工总产值[J].北京统计,2001,(04).

[2]栾景艳,王淑华.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核算的几点认识[].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

[3]马晓轩.工业销售产值指标的计算及检查要点[J].北京统计,2004,(05).

[4]刘永泽主编.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P224-225.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P241.

[6]文兼武.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J].中国统计,2009,(08).

工业产品销售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显志,左建越.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2]王莎,江辉.探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3]邓明然.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J].当代经济,2008年08期.

篇5

既讲规模经济,更要讲速度经济。零售业的发展,无论是单店规模,还是连锁规模的扩大,某种意义上将都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单靠规模的扩大取得利润已比较艰难,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理性化,快速反应、以速度制胜,已成众多先进企业的共识。因此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需要大的变革,那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战略优势除了人、财、物、技术等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速度表现出来的能力,即拥有在最短时间向市场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树立以零售商为主导的观念,充分发挥零售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传统的经营体制中,制造商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随着几十年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处于流通终端、直接面向顾客的零售业出现了飞跃性的变革。零售规模的扩大和自身经营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对市场需求的熟知和预见,可通过网络传导至供应链成员中,引导制造商的生产和相关供应商的经营,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货品。零售商“桥头堡”、“风向标”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逐渐形成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垂直的或多向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从推式经营转向拉式经营。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销售人员或媒体将企业产品或信息单向地传播给公众,消费者被动的承受着泛化的信息或产品的影响;而在需求拉动型的经营机制下,企业通过和顾客持续不断的沟通,获取顾客的需求变化并制定自己的营销组合。如苹果公司一方面通过热线交流向顾客介绍新产品,另一方面非常注意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反馈到相关部门,指导产品开发,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从交易伙伴的相互分割、防范对立转向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在“顾客中心”的经营机制下,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变革就是让经营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保持透明,从而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好地组织商品供应,灵活应付环境的变化,这是改进供应链整体性能的强有力措施。如美国联邦快递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定的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终端,与本企业的系统相连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其客户通过网络及时查询自己的货物运送情况。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革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目前世界上适合零售企业且运作效果较好的主要有: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传统零售企业的供应商都是被动的接受定单后再准备供货,零售企业为防止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不得不备有一定的库存,既提高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近年来欧美国家先进企业实施的VMI成功地避免了这些问题,VMI包括了POS、CAO和CRP等技术,是在EDI、ID代码、条码、条码应用标示符以及连续补货程序支持下,零售商的库存状态是透明的,以便供应商随时跟踪和检查,根据零售商货架上的货物销售情况,随时主动地补货。使零售商库存减少,甚至做到零库存。如美国DH服装公司运行VMI半年使零售商的库存减少了50%,销售额增加了23%,成为其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系统

1996年由沃尔玛联合五家供应商成立“RetailScp”工作组,在QR的基础上,开始研究通过密切合作来确定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策略。最终形成了“CPFR”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开放,但有安全的通讯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上是可扩展的;适用于各个行业,能支持多种需求。重点是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沃尔玛采用该系统后其商品满足率达从过去的53%—79%增加到87%—98%。2001年国际商业组织采用了该系统并加以推广。美国著名调查公司KurtSalmon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实施CPFR,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以减少2/3;连续24小时供货可减少或消除缺货;库存周转率可提高1-2倍;所售商品的30%-5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定制的。既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上的非增值成本。

实施以上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和供应商的关系和沟通也要协调一致。

协同配送

有调查显示: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每个配送中心承担20个店铺,每辆车承担两三个店铺的配送。而日本的连锁配送中心负责70个分店,只需四、五辆车;我国没有一个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店经营的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率,多数只有69%-70%,有的甚至在50%左右,可见我国连锁组织的规模与配送中心的规模都太小,且互相之间没有实施协同配送,不利于取得规模效益,降低了效率。

因此要大力倡导零售、制造、批发等企业打破界限,互相调剂、合理使用物流设施,减少单一企业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复和浪费,提高配送效率。协同配送的模式主要有:以一家企业为主导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的共同配送。企业间可相互联系调剂货物,提高规模效益。多方整合的共同配送。主要由多家零售企业或相关的供应商共同出资建设和管理使用配送中心,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零售店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大中型连锁企业。

针对我国零售企业在仓储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分拣配货电子化、运转配送条码化、以及计算机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含量较低、效率差的情况,政府应加强行政监督,同时加快条码标准的制定步伐,扩大商品标准化的范围,尤其是要加大、加快二维条码(信息量大、安全防伪、成本低、寿命长)推广速度,和一维条码相结合用于货票标签,可以实现货物运输中条码跟踪和信息传递,加快货运的速度和安全。同时政府应加强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的宣传、推动和引导作用,使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尽快在我国成长。供应链的绿色变革

由于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日益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政府环保节能法规政策的外部压力,使企业也越来越注意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绿色采购:根据美国学者Zsidisin和Siferd在2001年的定义:绿色采购是企业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通过优先采购的权利来影响刺激供应商使用清洁的制造过程和环保材料,开展生态设计,减少耗能和毒废物品产生,降低污染排放,帮助创造一个绿色产品市场,这是零售商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绿色运输:指货物运转时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原料作为动力,如无铅汽油、太阳能、液化气等。另外运输路线的优化选择也能节能减噪。

绿色包装:采用简化的、可降解、可再生、可再利用的材料和单元式包装,主动协助供应商进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可延长物品的生命周期,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处理成本。

绿色流通加工: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零售业承担的流通加工业务量日益增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的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焚化、掩埋等)零售商品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料,以减少分散处理中的污染。

供应链的组织变革

零售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有两大弊端:一是用专业化和纵向分割的方法,把组织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虽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横向协调性差;二是管理层次多而效率低下。很难适应顾客主导、需求变化无常而又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于是很多零售企业便首先在组织内部进行变革,其主要特征是:

管理层次扁平化。美国学者弗兰克·奥斯特洛夫(Frank.Ostroff)和道格·史密斯(Doug.Smith)在其合著的“TheHorrizontalOrganization”一书中提出“扁平型”组织,主要特征是: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把等级制的多层管理取消或减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围绕中心项目形成跨职能的“项目团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施乐公司、摩托罗拉公司、AT&T等大公司对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实施扁平型组织后,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员工活性化(Empowerment)。活性化就是使员工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和职权,同时对自己的行动后果及企业前程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是员工参与管理的高级形式。

组织结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协调人们行动的一种工具,它不应成为限制人们活动的框框,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能力,有利于使人们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就是最合适的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欧美不少企业采取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并用的方法,形成合力,集中完成重大项目。二者均有存在的价值.需要什么结构就运用什么结构.有人将其称为“面条式组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组织变革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关键资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源的特质性与核心能力的互异性,决定不同企业间资源的共享性与核心能力的互补性,于是企业对外结成各种纵向和横向的供应链联盟,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类型有:

合资式联盟。以资金为纽带,成立组成法人企业,按出资比例决定权利和分成,同时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联盟较为持久和稳定。如1988年欧洲最大的快递企业TNT进入中国之初与中外运签订15年合资合同,成立天地快件有限公司。DHL(敦豪国际航空快件公司)也与中外运成立合约期长达50年的“中外运—敦豪合资公司”。

契约式联盟。该联盟不需要成员相互持股投资,而是选择功能性协议的联盟方式,在若干领域内进行合作。它更强调成员之间的协调与默契,在经营的灵活性和自等方面比合资联盟更具弹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15-02

零售业属于典型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行业,只有规模足够大,零售企业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渠道话语权”,以批量采购提高同供应商议价的能力,降低成本,保持销售收入和盈利的持续增长。尤其自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对外商投资内地零售业取消了股权比例、开店地域以及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一直觊觎我国零售市场的外国零售业巨头们纷纷加快了扩张的节奏,通过并购国内零售企业实现快速扩张,正成为外资企业在我国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手段。“不能打败你,就收购你”,帕勒咨询董事罗清启用这句话来形容外资在我国零售行业的竞争态势。

一、市场上零售业扩张的主要途径

目前,市场上零售业扩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通过“开店”实现规模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式加快实现扩张。

2006年以来,零售行业兼并收购事件多发,并购成为零售行业战略投资的主要手段。预计零售并购将在未来3—5年内持续高频率发生,国内零售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而随着零售市场的开放,外资零售在国内市场逐渐站住脚后,为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占据区域市场,进行跨区域并购成为外资零售发展的重要手段。外资零售的扩张方式也由合资逐渐转向并购。对于区域市场而言,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二三级城市市场的零售商业资源将成为并购的重点。而商业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连锁零售公司或百货公司,由于跨地区发展难度加大,净利润增长相应趋缓,也有可能成为外资或民企的并购对象。零售业正在成为兼并收购的热点领域之一。种种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企业开始把并购国内商企,作为拓展中国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零售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优势

面对当前国内零售企业多而小的局面,面对外资企业的“圈地运动”,国内零售企业迫切需要重新整合,以便在短期内建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的商业“航母”,即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源尤其是国有商业资源,变分散经营为连锁经营,变相互间恶性竞争为战略联盟或策略联盟,并购重组是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也有利于市场上优胜劣汰机制的健全。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并购重组题材就是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国内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国家一系列规范制度的出台,零售业上市公司规模扩张引发的行业整合及资产重组必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新一轮热点。目前零售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优势如下:

1.股份稀释引发并购机会

在股权分置的环境下,股份被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控股股东往往掌握着大量的非流通股份,市场化并购很难在现实中出现,行政力量主导的协议收购大行其道。大股东的控股地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反并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并购者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取决于大股东的意志。股权分置改革后,股份逐渐全部流通,协议收购非流通股的基础已经消失,代之以要约收购和二级市场竞价收购为主的市场化并购,大股东再也无法一手遮天。而股改方案的实施改变了绝大多数股改公司的股本结构,非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或数量减少、比例降低或至少比例降低,大股东的控股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并购者更有可乘之机,潜在的被并购者则面临更大威胁。因此,并购方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并购与反并购的争夺战已经迅速拉开帷幕,并将愈演愈烈。

2.权益平等体现并购价值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市场价格只是一部分流通股的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公司实际价值。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了非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的公众股人为割裂的状况,将积极促进全流通市场尽快形成一二级市场的定价功能。在同股同权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能够得到合理估计,原来被扭曲了的价格向资本的真实价值回归。并购市场的价值体系也因此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获取控制权价值将成为未来并购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并购市场从此将进入一个基于价值发现的新的并购时代。另外,股改公司非流通股份将陆续解禁,市场遭遇股改扩容。非流通股比例的高低,决定了股改扩容压力的大小,也影响了市场价格的走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购价值。

3.融资创新提供并购条件

具有持续的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是企业维持持续扩张的基本保障,是实现经济良性运转的前提。全流通后的股市对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能促使有限的市场资源更为合理地流动,使最具成长力的公司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根据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向,并购融资渠道将获得突破,对价支付手段向多样性发展。目前,定向增发渐成再融资流行色,募集资金使用的主流就是并购,而且可能含有整体上市和战略性重组等多种题材,为上市公司创造了双重收益。零售业面临外资的步步进逼,行业整合迫在眉睫,更需要通过融资创新取得并购支付条件。

4.业绩向好激发并购动力

在业绩向好的背景下,优质零售业上市公司未来的增长势头能够得到保持,品牌地位、资源条件、市场份额、营销网络、人员队伍等都将提升其价值,从而使并购行为得到有力支撑,在反并购中也居于强势地位,即使是被并购,也会有利于资源整合。而绩差公司业绩可能出现拐点,被并购的价值更大,融入并购方也更容易。三、目前零售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介入过深。首先,政府以其直接掌握的优质国有资产来同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进行置换。其次,政府促成其他企业将优质资产和利润注入上市公司,并承诺在税收、土地征用、特许经营权、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以优惠政策作为回报。这也会为日后的纠纷埋下导火索。

2.直接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资本市场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色彩,就容易出现非等价交易、“报表重组”、利益转移等问题。投资者无法真正了解公司情况。

3.自我交易、内部交易和关于控制人方面的法律不完善。

4.中介机构不能恪守自己的职业准则。主要体现在一些会计事务所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估公司资产价值,导致公司大量的评估增值和虚增利润。

四、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模式

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应该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行为为主体的战略性重组,使资本增值,而不是简单的资本的叠加。国内的零售业上市公司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谨慎采用迂回模式推动并购行为的市场化,政府部门应引导和鼓励国内零售业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进行战略性收购和大规模产业整合,应对外资商业航母的入侵。

迂回模式不是法定模式,但却是合法的模式。所谓迂回,是指在采用法定模式操作存在困难时,充分利用我国法律法规的许可限度,绕过这些法律“红线”,以迂回的途径实现并购重组目的的模式。迂回模式也最能体现并购专家的创新和智慧,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出现的迂回模式有以下几种。

1.间接控股

主要是收购方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自身的股权而将上市公司变成为自己的“孙公司”,通过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来间接地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这种并购方式下,收购方往往低调操作,通过与大股东的控股机构的沟通磨合,一举取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间接控股方式虽然未能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但是,其操作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并且由于在收购方与上市公司之间有一个缓冲带,因此,对于收购方而言,其对上市公司的调控关系比较易于处理,同时,也能有效屏避双方的风险。此外,间接控股收购可以规避财政部门对国有股权转让的审批程序,缩短控制权重组进程。

2.司法裁定

法院裁定转让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重要形式。通常,当上市公司的原来大股东无法偿还债权人债务时,债权人有权申请法院对大股东所持有的国有股资产进行冻结拍卖抵债,战略投资者可以以竞拍的方式取得这部分股权,或者由法院直接裁定将这部分股权给债权人作为抵偿。随着对证券市场管理力度的增强和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透明,由于不良债务、违规担保而由司法机关裁定的被动的控股权转移会逐渐降低比重。

篇7

工科学生由于长期以来注重培养的是逻辑思维,因此养成了理性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条理化。缺乏艺术学科所要求的形象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不够,求新求异的创新能力不强。并且由于相对缺乏的美学知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欠缺的、不全面的,因此需要在低年级增补开设美术类基础课程,并随后开设效果图表现课程,以期能够达到通过手绘自如表现设计,提升美学修养,培养对形态的审美把握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特别是效果图课程实质上承载着专业基础课与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所有内涵。它是工业设计交流的语言,是传递设计思想的工具。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表现技能,而实际应该是一们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门简单的技能课程来对待。

一、手绘效果图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表现技能训练

工业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一般来说,其教学的目的主要也是为实践服务的。效果图在工业设计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这是直接影响其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的问题。工业设计是依据市场需求对工业产品进行预想的开发设计。它是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对消费者的分析,对预想的工业产品从形态、色彩、材料、构造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设计,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具有审美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理想的工业设计使产品最终能实现人--产品--环境的协调。生产的投入是巨大的,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效果图就肩负着最初的这种评价重任(后期的评价还有模型、样机、虚拟现实等),所以效果图就应该具有能充分体现出新产品的设计理念的效用,体现出新产品在使用功能上的创新性和在满足精神功能上的审美性。那么效果图就不单纯只是一种表现手段,效果图的教学训练也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如何能让效果图教学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服务,奠定学生作为未来设计师应具有的良好的素质基础才应该是教学的目的。效果图既体现着设计者对产品的感性形象思维,同时也反映着设计者理性的逻辑思维,他承载着产品的审美主体角色,也肩负着形态创造、工程分析乃至市场前景的重任。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教学训练中只强调了准确的造型能力,甚至还只是停留在对已有产品的一种模仿,显然是不够的。在手绘效果图训练中应该扩展眼、脑、手及其相互之间的协作与配合能力以及在产品造型设计上的具体运用。眼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产品的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即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判断能力以及对产品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产品形态审美特征的把握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操作能力,即培养对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脑的训练既要培养对产品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知能力,又要培养感性的直观感受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意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手绘效果图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运用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达到对产品形态的直观感受能力、造型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需要强调的是在效果图教学中还要强调对与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外界相关的信息资源,无论在表现和内容上的建筑及室内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特别是前卫的相关时尚设计都可以扩展设计的思维,这样在在效果图教学中才能贯穿良好的素质基础的训练。

二、手绘效果图教学中创新、审美能力的培养

1、手绘效果图训练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精神是当代社会的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当代教育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一大特点。设计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做一位制图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设计师,这是设计教学的基本目的。在效果图的教学训练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技能表现层面,要在技能练习中贯穿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设计手绘草图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这种图示思维的方式本来就具有创造思维的特点。

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图示思维方式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交互过程,其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维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抽象的思维活动通过图形使之延伸到可视的纸面等媒介上、并逐渐具体化,从而能够通过视觉图形很直观的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点。正著名画家德加所说:“SKETCH”是一种发现行为。徒手草图是运用图示的形式来发现思维的活动,即是用图示来发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在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运用徒手草图的方式,把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想法从抽象的头脑思维中延伸出来,将其图示化,这样便于在最初的发散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中通过图示这种直观的形象来发现问题,敏锐的把设计过程中随机的、偶发的灵感抓住,捕捉具有创新的思维火花,一步一步再实现对设计要求的不断趋近。“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且设计徒手草图的随意性、自由性、不确定性也很符合设计初级构思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意味浓厚的构思阶段不能象操作电脑一样,保持精确的数据概念,不能够用明确和肯定的点、线、面来图示,而是要有思维的余地,要有想象的空间,让模糊的概念通过不确定的图示相互之间产生火花的碰撞,从而捕捉到新的灵感,创造出意想之外的新的概念来。

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讲,手绘效果草图训练理论上讲可以界定为两个阶段(实践中这两个阶段是相互穿插而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趋势)。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对产品造型的基本表现能力,这也是图示思维的介入点,使工科学生从习惯性的逻辑思维转向设计性的图示思维。通过对产品形态的分析研究与再现,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图形来真实地反映视觉形态,并将这视觉形态通过手眼的协调转化为二维画面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对形象的观察、分析、记忆、加工、勾画,训练眼、脑、手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达到图示再现的目的。这是图示思维的基础,是基本的技能,也是设计的基础。而另一方面,针对设计专业来说,大量对现成的具体对象的描绘可能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专业进行效果草图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作为后一阶段,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进一步发展到创造造型的能力,是对形态创造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导入,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扫除技能和思维上的障碍。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自由勾画,显现在纸面上,利用这种图示的方式帮助发现问题,而所勾画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具体再完善。可见,手绘设计草图是一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通过视觉思维帮助训练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不应该太在乎于画面效果,而注重于观察、发现、思索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手绘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发现问题,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视觉思维的方法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手绘效果图训练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徒手效果图训练在提高审美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于产品本身的设计美感的把握。效果图的目的在于充分的表达预想设计的产品,是设计者向外传递自己的设计思想的桥梁。工业设计要求产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性精神需求,特别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人们对于产品的审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设计美感。效果图上反映产品的设计美感包括造型美、色彩美和材质美等几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表现图画面本身的构图审美了,也应该作为效果图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训练,特别对于工科学生来讲,其接受审美训练的时间可能就不够,而如果能在训练技能时注重一些美感的训练,可以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比如素描、色彩、构成等),在潜然默化中提高对设计美感的把握。而且在画面的构图中,产品的设计美感也是构成设计画面美感的重要因素,因此两者在效果图中就已经相互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效果图的训练中可以贯穿提高设计者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内容。

在训练中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处理,画面的用色、布局、整体氛围;注重产品的美感形式,线条的曲直,线与线、面与面的交接、转折关系,产品整体氛围的营造等。在训练的临摹阶段应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形式感好,美感强,有设计意味的作品来练习,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这些好的设计是如何通过点、线、面,形、色、质来表达的。例如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应用均衡、对称、对比、协调、呼应、渐变、韵律、节奏等的处理方法;将产品分成几个视图来平面化,在平面化的视图上运用形式美原则来处理造型,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产品的空间关系,处理好构成产品的各元素空间构成是否协调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效果图的训练应该提高我们对美的敏锐的感觉能力,作业练习时自己的作品会不会令自己感动是不应该忽视的,只有感动了自己才可能去感动别人,才能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我们临摹只是为了学习,但并不能成为目的,更多的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去感受美,发现美,捕捉美再运用到具体的训练中,这才是新鲜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启发我们的设计原创力。

三、关于计算机与手绘技能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了迅速普及。各高校纷纷利用计算机来从事设计教学,电脑技术的确给设计及设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也能够帮助设计师从许多烦琐的具体制作中解放出来,在设计制作方式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电脑不是“一切”,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包含的是一种精确的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设计要求的感性的美学思维是不一样的。它还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从事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电脑只能是我们进行设计的高科技手段。并且从技术层面讲,电脑也还没有发展到徒手这般的自由和灵活,而设计手绘草图通过训练脑—眼—手—图形快速的互动,可以抓住嘘间的思维灵感,而创造的火花有时是寻间即逝的,等到用电脑来表达时思维的火花已经流失。“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勒?柯布西埃语)。电脑还做不到这一切。手绘是设计师创意来源的一部分.也是设计师和设计师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在现阶段,电脑和手绘也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只是在不同阶段的两个工具。对于一个设计,手绘在前期的构思阶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到后期的精确表现就可以依靠计算机了。

有个设计师说的一段话很直观的说明了手绘和电脑在设计中的关系。“当我在电脑前呆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拿起我的速写本,乱画。无论在哪,等车,排队,无聊的时候,......我总把我天马行空的思绪搬到本子上。然后在又回到电脑前......”

中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张福昌教授有感于此曾指出,“要处理好现代手段和基本功的关系(这里的基本功指的就是扎实的手绘能力)。国外已有办全部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设计专业。无可置疑,计算机是很重要的设计工具;但是无论计算机如何先进,尚不能代替人的创造和感觉。因此,在掌握计算机以前,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会有碍于创造和感性的训练。”计算机也只是一种工具,就如同传统的笔和纸。在计算机还不能达到如同纸和笔一样的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的时候,徒手的效果图训练还是不可或缺的。实践也证明,出色的手绘草图能力是国内外许多优秀设计师成功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篇8

1研究回顾

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影响FDI技术外溢的效果,这已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Borenszteinetal的研究表明:单纯的FDI流入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外溢效应,FDI是否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的技术进步,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还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何。Borenszteinetal首次运用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指标将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具体量化,其研究结果表明FDI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FDI的技术外溢作用存在“临界水平”,即只有当东道国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裕时,东道国才能吸收FDI的技术外溢。Olfsdotter(1998)认为除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之外,经济开放度、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率、基础设施状况乃至行政效率、知识产权保护度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Alfaroetal(2000)则认为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是影响其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Markusen&Vanables(1998)用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内部门的链接效应(LinkageEffect)来考察东道国的吸收能力。Kinoshita(2000)将研发的作用分为两部分:一是研发的创新作用;二是研发的学习效应,即东道国国内研发的增加将提高国内企业对FDI技术的吸收效果。

我国学者赖明勇、包群、阳小晓(200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丰裕度决定了对FDI的技术扩散效应的吸收程度。张斌盛、唐海燕(2006)选取留学回国率和外资就业率作为人力资本流量的指标,与传统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一起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DI和人力资本相结合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留学回国率以及外资就业率与FDI的结合,其正效应更为显著。

2我国机械工业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制约分析

(1)我国机械工业研发经费不足,技术基础薄弱,制约了对FDI技术外溢的吸收。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2%时,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时才有竞争力。比较而言,我国机械工业行业许多内资企业还未达到2%的水平,与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优势的来源,也会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供应商之间建立关联而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我国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技术吸收能力,还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这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能做到。而我国机械工业中尽管有些国有企业规模很大,但是,真正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还屈指可数。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大批专业化协作配套厂。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如我国国产金属切削机床中,数控机床仅占2.8%,而日本1987年已达30%,德国1990年达54%。我国一些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供应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中低档机械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积压严重。由于我国机械工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在所生产的中间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跨国公司难以与之建立起后向联系。而且我国企业在技术及管理水平上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大,双方难以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而跨国公司如果与我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微弱,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那么就很难对我国经济产生技术溢出。

(2)我国机械工业人力资本水平低对FDI技术外溢吸收的制约。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小且年龄结构老化。据对87家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统计,生产工人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09%。87家企业中,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所占比例达84.2%。这与工业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从调查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奇缺,后继无人严重。以调查的企业数据为例,高级技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26%,技师占2%。而且近70%的中级工、初级工(不含无等级工)只有中等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高级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跨国公司子公司需要在东道国雇佣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如果当地劳动力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会加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本。因此,由于人力资本的限制,我国难以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进入,同时也不能有效吸收跨国公司扩散的技术。(3)政策、体制不完善也影响到FDI对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外溢的大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机械工业比较分散,开发能力建设上过多注重行业研究所研究能力的提高,每个产品都有归口研究所,产品开发主要依靠研究所,而没有重点把产品开发能力放在企业进行。同时,对于大量尚不具备建立开发中心能力的中、小企业,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力量,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起技术开发支撑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的企业既得不到科技资源,也难觅技术支持和帮助,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遭遇不到有力的竞争。这样,技术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也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技术外溢的步伐就会相应放慢。第二,通过FDI引进技术的管理体制上还不完善。未能很好地组织各设计、制造、施工、使用等单位和产、学、研各方面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加之缺乏支持机械装备国产化的激励政策,致使许多引进项目消化吸收缓慢,国产化程度低,发挥作用有限。就已引进的技术看,从图纸资料的翻译、转移到投入批量生产,一般要用三年以上时间,大型复杂装备的消化周期还要拉长。第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人员流动是产生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在跨国公司的高薪诱导下,大批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向外资企业,却很少看到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流到国有企业。在人才流动方面,主要是在外资企业之间流动。人员流动带来技术溢出也包括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离开跨国公司后自己创业。这需要国内存在较为健全、完善的金融与资本市场,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个人创业的困难较大,特别在融资渠道方面还不够通畅,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尚显不足。第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得外资企业更加注重对技术的严格保密,也不能更有效地发挥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技术上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52%,我国仅为5.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中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

3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促进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积极支持和指导企业对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各工种岗位技能工人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技术比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技能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确实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技术参与分配的政策,鼓励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传统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其次,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技术创新机制。我国机械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并整合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业集群的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工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对机械行业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项目的研究和重点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产品前沿性的研究和攻关,形成三者互相合作、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研发成果共享的创新局面。这样不但会使创新能力增强,而且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机械工业生产力总体水平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

再次,增加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要解决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只有实力提高了,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同时,政府也应有辅助投资并且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有关机械工业的科技计划中,增加创新技术研发的比重以及重大技术机械装备国产化专项基金的预算。在原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可重组成立国家产业技术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竞争技术的研发。另外,要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信贷业务,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篇9

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按国家计划进行施工,企业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压力,也就不会去控制什么成本。企业赢和亏,都是国家在那里顶着,工程也不需要参与投标竞争,不需要千方百计降耗增效。所以电力施工企业与别的行业企业一样,既没有制定成本预测的压力,也没有成本预测的能力和动力。目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果企业不重视成本预测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的话,一会影响到企业对工程的投标和承揽二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提升等。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没有从全局大的方面来核算企业成本,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成本控制理念比较受旧造成的。

2、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水电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具有点多、战线长、分布面广的特点,项目上的分权管理已经造成工程局一级管理机构宏观上不同程度上的失控。具备一定管理经营素质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缺乏,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阻碍。部分企业没有组织力量制定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缺乏成本管理的长期规划和成本意识,其表现是凭感觉和经验行事,经济效益靠运气和天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形不成企业应该有的成本保证体系,严重阻碍了电力施工企业科学稳健发展。另外,财务人员的参谋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好,缺乏给领导管理决策出主意想办法的主动性和能力。

3、没有真正建立起企业成本考核机制

完整的成本管理应该包括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成本内控制度及台账的建立、成本核算及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监督与反馈、考核兑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按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管理。整个体系的建立对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与别的行业不同,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企业的工地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起来进行成本管理,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实行项目成本责任制管理。但事实上,不少电力施工企业缺乏成本考核机制,根本没有按照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控制,或者虽建立了考核机制,但未结合特点对目标成本进行有效分解,因此造成了责任成本管理在企业流于形式,没有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二、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从小的方面讲,随着电力施工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加和扩展,必须承认对施工技术的质量与层次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苛刻。而且,建设领域施工管理的复杂向度、程度和难度也呈上升趋势,过时的管理观念和手段已远远无法适应发展的需;从大的方面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包括电力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不改革和改进,不加强方面管理,企业就没有出路。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进行全面管理创新,通过先进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采取责任分解、目标控制、动态管理、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以争取更大效益,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整体思路应该遵循以业务为核心,以进度为主线,以合同为约束,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管理模式,主要完成“四控四管一协调”的工作,即过程控制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四项管理即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以及项目组织协调的工作。同时针对项目管理的每一过程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思路,形成从计划到实施再到检查处理的闭路循环。而企业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整体体系里边的重要环节,要把成本真正地控制住降下来,主要靠“四抓”即抓信息,降低投标成本;抓预测,明确控制目标;抓环节,降低工程成本;抓核算,全过程控制。

1、抓信息,降低投标成本

对信息不对称现象,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这么解释,由于信息不对称,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高效益,.其工程价格必然降低,利润下降。就是电力施工事先所掌握的招标信息必须准确。只有信息必须准确,才能在确保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降低工程造价,严格控制工程概算。工程建设速度和效率要追求,但是更应该讲质量和讲效益。工程要中标,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加强招投标管理特别是信息管理,通过公开透明的阳光操作,切实提高招标质量,压缩和挤尽过程成本的“水分”。将节约理念渗透到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水电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和节点上,自觉锻造精品工程。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设计漏项、变更、缺陷以及创精品工程和节约工程所增加的投入等因素,最后进行合理的报价、编出规定的标书,扎实做好投标工作。

2、抓预测,明确控制目标

施工成本的科学预测对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言之,成本预测是整个水电工程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提,它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企业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这是成本预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下一步怎样去进行成本预测呢?预测的方法要讲究科学,结合中标价,再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第一,对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进行测算。第二,对所需材料及费用测算。第三,对使用机械及费用进行测算。另外,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第四,对间接费用进行测算,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劳保用品等。通过对以上这些主要费用的预测,初步确定工、料、机、间等费用的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工期,完成各项成本目标值的确定。就象过河,必须先目测水深和河面的宽度,做到对施工中所有费用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抓环节,降低工程成本

方法一:依靠人员来控制工程成本。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项目部各成员要严格执行项目成本分析标准,确保正常情况下不超成本支出,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超成本较大时,应及时报公司成本控制中心核实,找出原因。如属工程量追加,则积极协调业主、监理和设计,搞好签证追加;如属材料价格上涨,则由成本控制中心报请公司承担差价部分。方法二:依靠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重视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和实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对降低成本方案的编制者要给予重奖。方法三:依靠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人工费。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账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同时要控制材料费。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订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保证其数量。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监控,做到计划出台会审制,采购执行招标制,费用汇出监督制,材料领用审批制;使用管理做到零损耗,仓储达到零库存,实行限额领料制。控制机械费。合理编制机械使用计划,科学安排进场时间,合理确定机械的种类、数量规格、优化施工方案,严格结算制度,提高机械的利用率、作业率和工作效率。在施工中,自有机械应加强保养,合理使用,外租机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减少停滞,保证机械设备高效运转。同时加强质量和合同管理,来控制工程成本。要严把工程质量关,质检人员要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监管,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避免因质量过剩而投入过多的人、材、机等费用,或者因质量不合格需重新翻工,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同时,在控制工程成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成本的均衡性问题。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人、材、物的投入也有其不同,每个阶段的成本核算也都有其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注意这些。二是筹建期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在筹建期间是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也就是说,成本费用在当期不体现,这样可以避免工程项目在筹建期就出现人为亏损的现象。三是正常施工期存在的问题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予结转,待开工后一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

4、抓核算,全过程控制

在抓成本核算之前,必须弄清几个道理。一是明白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它的目的。二是明白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关注的事情。三是明白要切实提高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成本核算人员不仅对成本很专研,而且要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相关知识。四是明白提高财务人员地位,参与成本决策,使企业一切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成本核算是对每一项目的每一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成本比对,对项目的每一环节都要仔细控制。具体做到,外协施工队伍、专业工程处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项目部人员工资、福利、补助、劳保、办公、差旅、培训、车辆使用、招待等各项费用指标全部纳入成本核算。另外,在分包工程核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分包工程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另一种是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作为自行完成工程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自然与自营工程相同;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它讲的是总体成本,属于临建部分的需要摊销,属于主体部分的要与自营工程同步进行,体现出分包工程利润。在实际工作中,分包工程的核算往往是以款项的支付为依据,而不是采取应收应付制,造成成本不均衡,而且分包工程的利润体现在自营工程之中,无法直观反映二者各自的经营成果,与整个核算体系相分离。还有成本口径差异问题。一是预算上的施工管理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如会计上的管理费用,期末转至当期损益。该项费用只与时间相关。二是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同。预算上的其他间接费项目中的劳动保险费与会计核算中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相对应;其他间接费用项目中的临时设施费与会计核算有所不同,会计上通过"临时设施"科目归集临时设施费用,并通过"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科目摊销。三是因为预算与会计是两个不同体系,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总是存在的一些差异。

三、电力施工企业纳税筹划

1.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篇10

(一)伦理守则的概念

伦理守则是指一套指导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活动的道德指引,通常是由专业共同体(如专业协会)来制定的,并要求该专业的所有人员遵照执行,它是一种专业范围内的价值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如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活动中应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则。

要加快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进程,对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应以该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该职业的特殊性的考察为基础,围绕专业价值观的建构和职业伦理守则制定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伦理守则必须与价值观协调一致。目前,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而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体现的伦理责任,如保密性、隐私、服务对象自决、对机构的忠诚等,无一不是对价值观的诠释。

(二)伦理守则的功能

任何一个职业在其职业化过程中都面临着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伦理守则作为价值观的书面条文体现,其所表达的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对工作者以及专业本身的影响颇深。伦理守则既是进行职业区分的首要标志,也是衡量职业行为的首要标准,更是衡量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特点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主要包括总则、职业道德、专业修养、工作规范四个部分,作为中国第一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具有以下特点:

(一)涵盖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的多方面的伦理关系

从具体内容来看,守则基本涵盖了社工作者对待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对待同事的伦理责任、对待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对待专业的伦理责任、对待社会的伦理责任等方面的要求,涵盖面较广。

(二)体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价值观方面,守则既体现了尊重、理解等社会工作共同理念,也突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中国社会工作理念的独特方面。

(三)既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又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特色

伦理标准方面,守则既有“努力实现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技能”等专业上的要求,又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向群众学习、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要求。

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会工作事业不断发展,但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独特性和局限性,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充分体现社会工作核心价值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守则是灵魂的体现方式,因此,守则应该体现出具体的核心价值。社会工作价值观来源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实践,要符合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与习俗规范。由于中国社会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舶来品,需要对价值观念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所以现阶段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厘清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完善守则时充分考虑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在守则的相关条文中指出了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比如清正廉洁,不;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等。同时也提到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专业献身的精神”这一理念,虽然其体现了对专业价值观的关注,但未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我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探讨。

(二)内容过于笼统,不利于实践操作

守则是社会工作者实践的重要依据,是指引社会工作者服务他人的行为规范。分析《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可以看出:其从各方面都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如何规范自己的伦理观念,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有明确的指引,可操作性强,同时涉及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的伦理守则。相比较,守则的伦理标准则显得过于单薄。如在“职业道德”部分中第五条提到“树立正确的服务的目标,以关怀的态度,为工作对象困难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以及其福利要求提供有效的服务”,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正确的目标?如何面对解决问题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伦理困境、结案时出现的情绪反应等,这些都是需要具体说明而没有明确的条文。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很多条文都是原则性甚至口号性的表述,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三)专业法律责任体现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涉及的多是道德层面,缺乏从法律责任规范方面来约束和引导社会工作者,难以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管。伦理守则应兼顾伦理道德和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伦理守则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情感价值观和客观理性方面指引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活动。发达国家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基本都有对社会工作者的法律约束条例。如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在涉及隐私保密方面,除了道德约束外,明确指出社会工作者所应遵守的法律责任,守则“1.07隐私与保密”多处提到了有关法律约束方面的条文,如1.07(b)中提到“社会工作者若要公开这些保密的信息,必须经过案主确切的同意,或是经过合法授权的案主人同意”,1.07(j)中提到“在诉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仍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护案主的机密”。同时,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明确指出了社会工作者违反守则规定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如守则中提到“违反本守则的标准并不自动表示应承担法律责任或违法,只有经过法律与司法诉讼程序才能判定”。我国应借鉴美国在明确责权方面的条文,只有明确专业关系中的法律责任,才能有效解决执行问题,操作的效果才能更加明显。

四、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完善与发展

根据上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存在问题的分析,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需要完善的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尽早明确中国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

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立足于一整套核心价值。这些贯穿于社会工作专业历史、为社会工作者所信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工作独特的目标与发展实现的基础。明确的社会工作核心价值有助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活动,对社会工作者解决在助人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有很大的帮助。明确我国社会工作核心价值可以从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和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进行综合考虑。

社会主义是我国各行业应共同遵守的制度价值。社会工作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与理念相吻合。因此,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应该作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如此一来,既能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也能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此外,在遵守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践行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二)细化伦理守则的内容

由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内容过于笼统,导致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受助者时没有具体的条文可依,只有建立一个系统的、明晰的伦理守则,才能使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据可依。

化伦理守则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对待案主的伦理责任方面,对案主的承诺、案主自决、案主的知情同意、性关系、服务的付费、服务的终止等方面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涉及利益冲突、隐私与保密方面也要进行详细的阐述。

2.对待同事的伦理责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述:对同事的尊重、向同事咨询、学科间的合作、转介服务、同事能力不足时应如何做等。

3.对待机构的伦理责任方面,首先,个人要有督导和咨询的能力以及在为他人提供督导和咨询时应注意哪些内容,这些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说明;其次,在对雇主的承诺、劳资争议等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完善。

4.对待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方面,社会工作者个人的能力、个人问题对工作的影响、社会工作者个人措辞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制定和补充。

5.对待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方面,需要对专业的使命和承诺进行概述,在评估和研究方面要进行具体的阐述,如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评估和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6.对待社会的伦理责任方面,对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的目标进行具体化,如增强社会福利、促进公共参与、应对公共紧急事件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和政治行动时所应注意的问题等都需要加以解释。

(三)明确责权,加强监管机制

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涉及的多是道德方面的约束,没有明确法律责任。伦理守则没有法律的约束会存在许多漏洞,比如,社会工作者在没有经过服务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泄露服务对象的秘密,损害了服务对象的权益。此时,若伦理守则中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就不利于实现社会工作中“维护受助者权利”这一基本目标。在制定相关责权条例的时候可以寻求政府法律部门的帮助,只有社会工作界和法律部门协同努力,才能确保伦理守则的严谨性。这样既不失对社会工作者道德方面的约束,又可以对其职业行为进行法律规范。

篇11

一、辽宁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省工业具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在国家实施倾斜式工业化发展战略前提下,辽宁工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体,涵盖工业行业40个大类、197个中类、607个小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工业占据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510.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13.3亿元;实现利税550.3亿元;实现利润235.4亿元。近年来,辽宁工业在各产业部门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见表1)。

表1辽宁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

第一产业12.610.910.810.810.4

第二产业48.049.448.647.847.5

第三产业39.439.740.641.442.1

资料来源:《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3)。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断影响,辽宁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辽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排序逐年下滑,由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9位(见表2)。

表2辽宁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占全国比重在全国位次

1978年1998年2003年1978年1998年2003年

8.86%5.61%4.69%第2位第5位第9位

资料来源:1978年、1998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3年数据根据200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而得。

(二)辽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②

逐年下降,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0.87%下降到2001年的0.84%(见表3)。

表3各省市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

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

北京0.931.16上海1.111.30湖北1.100.88云南0.720.79

天津1.101.14江苏1.371.31湖南0.990.760.360.30

河北0.890.91浙江1.321.33广东1.131.31陕西0.750.64

山西0.680.53安徽1.210.80广西0.960.72甘肃0.740.60

内蒙古0.660.61福建1.131.05海南0.860.76青海0.590.48

辽宁0.870.84江西1.000.69重庆···0.76宁夏0.740.68

吉林0.750.80山东1.051.19四川0.910.70新疆0.610.79

黑龙江0.700.78河南0.960.82贵州0.630.57

资料来源:南振兴《省际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三)辽宁工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减弱,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由1995年的5.61降为4.89.而广东除1995年和1996年略低于江苏外,自1997年起一直居全国第一位,其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从1995年的11.70提高到2001年的14.82(见表4)。

表4各省市区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

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

北京3.003.21上海7.657.70湖北3.903.25云南1.661.24

天津3.273.18江苏11.8512.00湖南2.531.810.010.02

河北4.034.03浙江6.328.31广东11.7014.82陕西1.441.38

山西1.751.45安徽3.141.89广西1.711.10甘肃1.080.87

内蒙古0.990.88福建2.782.98海南0.230.21青海0.230.21

辽宁5.614.89江西1.491.04重庆···1.15宁夏0.280.29

吉林1.931.91山东8.329.70四川4.672.44新疆0.930.93

黑龙江3.092.56河南4.183.89贵州0.740.69

资料来源:南振兴《省际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四)从出口的角度看,辽宁省工业竞争力较差。一是辽宁省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辽宁省的出口额从1990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11亿美元,增长了几乎1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41%;而同期全国的出口额则增长了4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4.15%.2001年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全国的出口额仍增长了6.8%,沿海省份中最快的是浙江省,增长了18.2%,而辽宁省只增长了2.4%.二是辽宁省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其附加值低,竞争力差(见表5)。辽宁省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远高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天津和山东,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17个百分点。在辽宁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间产品或原材料产品,如钢材、石蜡、纺织坯布、锌锭等。三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还没有构成出口的主体,生产领域的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2001年辽宁省高新技术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是15.7%,低于全国17.8%的平均水平;机电产品出口曾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最近几年在全国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91年4.57%下降到2001年的3.4%.辽宁省主要出口商品换汇成本高于其他沿海省市,六大类出口商品平均换汇成本与福建持平,高于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高换汇成本使辽宁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处于劣势。

表52000年辽宁省出口构成与全国及沿海省市的比较

项目辽宁全国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天津

初级产品27.8610.163.753.263.368.9321.7110.6015.78

工业制成品72.1489.8496.2596.7496.6491.0778.2989.4084.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五)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与先进省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总资产贡献率(6.42%)提高了0.8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61%)下降了1.85个百分点,而成本费用利润率(3.31%)下降了1.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3次)下降0.03次。与外省市比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5.27%)分别比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低26.5~95.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6.42%)分别比黑龙江、浙江、山东、福建、上海、江苏低3.77~11.4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4.09%)分别比浙江、山东、福建、江苏、广东低6.14~15.7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31%)分别比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福建低2.59~19.95个百分点。

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点与重点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实施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并采取了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制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使工业经济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经过多年调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工业所占比重虽高,但多以传统产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全省目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比为10.3:50:39.7,轻重工业之比为21.9:78.1.

2.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目前,全省工业国有经济比重高达70%以上。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则更少,经济缺乏活力。2001年,辽宁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全省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有13户,全国500强企业也仅占18户。200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达到8818.23亿元,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增加了1047亿元。但是由于历史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良资产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更加困难。2002年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3497亿元,总负债2331亿元;其中资不抵债的企业308家,总资产199.29亿元,负债269.82亿元,平均负债率135.39%.

(二)调整、改造任重道远

1.资源型产业已进入衰退期,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存在不少衰退产业和企业。一些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和企业,面临自然资源枯竭的严峻局面,一些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面临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困境。随着近年来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日渐减少,许多老工业城市原先的经济优势逐步丧失。由于资源的约束和多年的过度开采,辽宁省的人均资源占有率不断下降,已很难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生存的空间和经济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小。目前,辽宁已探明一次性能源储量人均能源占有量161吨,为全国人均的1/4.矿产资源原来在全国排第一位,现已开始逐渐萎缩,8个大中型国有矿山已关闭了7个。抚顺矿务局由于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及“保城限采”政策的执行,年原煤产量已由过去1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600万吨左右,所剩两矿分别仅能维持开采到2016年和2025年。全省每年缺水约5亿立方米,有3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个。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的状况已经开始影响辽宁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制约重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的扩张,使许多产业成本上升,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村的工业化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爆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虽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财力所限,治理任务仍很艰巨。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地方获取金融进一步支持的难度很大。这些都加大了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难度。

2.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层次低,技术改造任务相当重。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一些企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数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老化。一是表现为主要设备更新慢。以2001年为例,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率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低2.7个、5.5个和1.3个百分点。二是表现为科技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2000年和2001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分别为19.9亿元和26.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232.4万元和307.8万元,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62%和0.78%.而广东2001年平均每个企业的研发活动经费分别比辽宁省高28.6%.2000年和2001年辽宁省新产品开发经费为17.6亿元和16.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也仅有205.4万元和189.7万元。而上海、广东、江苏2001年平均每个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比辽宁省高91.2%、49.6%和11.2%.三是表现为一些新兴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例较小。金属切削机床数控率只有8.8%;数字程控交换机占全国的0.6%,居第9位;微型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分别占全国的6.4%和9.2%,与广东分别占26.1%和38.9%比较,相差19.7个和29.7个百分点。③

(三)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

辽宁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阶段,一方面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结构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型产业转移,造成职工下岗人数大量增加。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辽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伴随这一过程,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时间之集中、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200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6.7%.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5年将有600多万劳动力需要得到适当安排。二是部分资源枯竭型企业破产关闭后,一大批职工集中下岗。辽宁的多数有色金属和部分煤炭采掘企业早已处于资源枯竭状态,不得不采取关闭破产措施。90年代末以来,辽宁这类国有企业破产11户,涉及国有职工14.5万人,集体职工7.3万人。三是大部分失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从业技能单一,再就业能力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下岗人员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好,这部分人原本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较为困难,失业后重新就业愿望十分迫切,但又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此外,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陈旧,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和再就业的供求矛盾。城市产业工人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成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焦点问题。

三、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政策选择

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在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中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税收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辽宁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国有经济比重高,企业制度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相结合。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的重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的关键环节是国有资本如何有序退出和再进入。退出和再进入可以采取资产出售变现,企业间联合、合并和兼并,境内外上市,职工内部持股,社会保障基金持股,利用外资、合资合作嫁接,国有资产融资性租赁等多种方式。为此,在税收政策上,一是应尽快完善国有资产转化、出租、拍卖、参股合作、兼并重组的有关税收政策。为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国企产权、劳动等生产要素依靠市场自由流动,对历史形成的难以归还的欠税,按规定条件经国务院批准后应给予豁免。二是要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民营经济,既要靠经济主体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又需要政府创造一个宽松、规范而又公平的政策环境。为此,在税收上,要为民营经济提供平等的税收环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调整和完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引进外资工作,鼓励大企业通过国有股权转让、技术嫁接、产品嫁接等多种方式,加速与国际大公司的全面对接。可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国际商业贷款,并对此免予征收预提所得税。

(二)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依托资源性企业发展起来的,资源性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资源性企业的经济转型。可以借鉴法国、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设立“接替产业开发区”。“接替产业开发区”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部税收优惠政策。对继续开采的资源性产品,应延长产业加工链,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在税收政策上,可以考虑适当调整资源税税负,减轻资源开发企业的负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办的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企业所得税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按15%的税率征收。

(三)促进技术改造,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税收政策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关键。辽宁工业结构调整应巩固发展原有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的高增长行业。辽宁具有非常好的生产要素条件: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量的熟练劳动力,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比较雄厚的机械、装备制造能力,稠密的高等级的交通网等。重化工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是辽宁的优势,是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省市所不具备的。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和国内供求结构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产品进口的比重高。我国的轻纺产品进入门槛低,早已出现过度竞争,产品供大于求。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化工业,而在于优化重化工业的产品结构,在于增强重化工业的竞争力。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与要求,结合辽宁省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产业上的优势,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新品种,或拉长产业链等产业政策,推进产业重构与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辽宁省的工业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在世界产业体系链条中,并不处于最底层。在发达国家向我们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结构调整,把一些淘汰了的设备和技术向其他国家进行转移,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同时也会降低我们结构调整的成本。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使辽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并通过梯度转移完成产业升级。为此,要研究、制定并推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振兴辽宁优势产业的税收政策:

1.改革增值税,完善分税制体制。为了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面升级优化,我国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8个行业中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消除对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也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但具体实施方案仍未出台。目前,主要担心增值税转型后会影响地方财力,辽宁省为此将减收增值税80亿元~100亿元。笔者认为,应树立税收经济发展观,发挥税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并把发展和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工业基地振兴会为税收提供丰厚的税源,而税收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财力保障。对短期内造成的减收,可以通过调整分税制体制、增加对辽宁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返还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此外,应考虑下放并赋予地方更多的税收立法和管理权限。

2.促进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扩大研究与开发费用扣除范围。不论内、外资企业、也不论新、老企业,不论国有、集体、民营企业,也不论企业是否盈利,对各类型企业的开发费用,在初始年度,均可实行据实税前列支。在后续年度,只要投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均可按150%的比例扣除。二是放宽费用列支标准。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一定比例(如3%~5%)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准备金。对于企业用于科技开发和研究的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可按实际发生额的5%左右予以抵扣企业所得税额。三是允许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四是可以考虑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投入比照免税农产品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税款,允许抵扣销项税额。

(四)促进辽宁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政策

就业和再就业是当前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热点难点问题,已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做好再就业工作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辽宁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优势产业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如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大力发展旅游、现代流通和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小城镇建设,扩大就业空间。对上述第三产业,制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的组织、个人和企业开办新的经济实体来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增加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人员就业;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下岗人员和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于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对于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转制兴办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企业,对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要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等政策。包括:现有服务型企业(广告、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减征30%企业所得税额。

参考文献

(1)陈清泰《产业结构调整与老工业基地脱困》,国研网2002年3月7日。

(2)吕炜《开放条件下辽宁继续工业化的策略》,《发展研究参考》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