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由就业的动机、择向、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8届毕业生。
样本:随机抽取西南大学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①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庆市内l16人,重庆市外70人;③性别:男97人,女89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
调查显示,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原因,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选择考研。另外,有l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
(2)就业倾向
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52人,28.1%)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学生愿意回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占14.6%(27人).中小学教师占12.2%(23人),民营企业占10.6%(20人),自主创业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多项选择问题。回答占前四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人、兴趣爱好、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8人,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61人,32.8%),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别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来找工作。
(4)求职影响因素
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题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38人)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学生只有2.9%(5人)。
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照顾和比较照顾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
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调查中.各有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社会上有人戏称之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因素的影响
(1)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达到一致。以至出现某些层次比较高.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
(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相上“热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学校就业教育有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本。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狭窄,功能有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扩招,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涌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随形势,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有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有关研究预计,包括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
除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一因素之外小论文,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倾向、社会就业和失业比重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个体能否就业与其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个人因素关系密切。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大环境和个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它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业指导。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就业指导一方面能通过介绍就业形势,使就业大环境能够深刻、准确地为大学生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虽然就业指导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主体,化解或缓和了就业主体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对地削弱了就业形势的严酷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处困境而思有为,大力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赢得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动局面。
二、观念树立: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对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学生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率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此外,就业率还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的就业评价标准,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而这个就业的“质”,意味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工作岗位是否为毕业生所满意、能否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平台等等。换句话说,学校只重视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忽视了就业率数字背后毕业生的前途和幸福。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转而追逐高校的高就业率小论文,甚至工作的开展完全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就业指导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而是想方设法让毕业生参加工作了事,将之尽快推向工作岗位,不论其就业层次是否合理。国家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口号,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借口。就业指导目标出现了偏差,指向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拉拢说合,这样的就业指导,或许称之为“就业说媒”更加合适。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造成毕业生违约多、跳槽勤,既有损学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更让毕业生本人的未来大走弯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
就业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安置,它不单纯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自主进行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一定的就业方法,实现自主择业,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要。
三、内容更新: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求职技巧,更需要侧重于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和职位的协调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受就业指导目标功利性的影响,以往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注重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观念教育是为了让毕业生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带着紧迫感尽快找到工作,求职技巧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短时间内学到能让用人单位相中的“一招鲜”。这些内容并不能让毕业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更承载了过多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即可被毕业生抛至九霄云外,就业指导遂“功成身退”小论文,再无意义可言。理所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找到工作相当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来说,职业生涯开始阶段怎能作为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应该包括长达四十年的整个职业生涯。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除了求职技巧之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倾向和兴趣志向,寻求到与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职位,并以此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职业的协调匹配,促进大学生和职业的协调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使之在职业中完成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实现谋生与追求人生理想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实现适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此同时,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如职场处事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内容,也需要给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四、形式创新:建立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顺序进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遵循课程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还得综合考虑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以前的就业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或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以帮助毕业生能“现学现卖”地运用“一招鲜”,顺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左右),专门用来上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就业指导的本意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际效果只能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也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时可上可不上的课。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升学、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课堂之外小论文,很难认真学习课程。况且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都应该有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速成?突击的速成式就业指导根本无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关注面,因时制宜地制定过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离校阶段。在适应阶段,大学生较多地关注环境的适应和学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职业生涯的框架内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涯;在发展阶段,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项能力方面获得提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离校阶段,大学生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则可以开设就业技巧等课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必须考虑到人主观的接受意愿和客观的接受能力,而通过全程性就业指导的就业模式,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全面开展。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紧随时代,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秀,罗国荣.高校就业指导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学毕业生将增30万人660万学“抢饭碗”[N].京华时报.2010-11-27.
2.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部门与私人管理部门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为此,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鉴私人管理部门中的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照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的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就大学生就业来说,政府部门就应该立足于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试试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以不断提高我国公用服务的质量。针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制度保障不完善,就业市场信息不畅通等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2.1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
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包含了大学生、用人单位以及自由交易三个要素,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相应的制度规则就必须覆盖这三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诸多制度法规还不完善,就业市场的运作也经常出现混乱状态,大学生上当受骗的现象屡屡出现,严重损害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声誉,也使得大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了损害。为此,我国应该健全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完善我国的就业法律体系,不断优化就业市场环境,确保我国人力资源交易的正常开展。
2.2创建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首先,我国应该进一步保障全国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现阶段,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不均衡,高校大学生大都集中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等,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对于人才拥挤的地区,当地政府大都会借助户籍、学历、专业等限制人才的流动,但是,这种门槛的设置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歧视现象,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差距,增加大学生的自由流动的成本,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减少这一门槛设置,确保人才的自由流通。其次,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中心,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资源,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信息,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现阶段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快速融入社会。为此,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合理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向社会各界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
所谓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是指评价主体按照大学生就业评价的方法,以大学生就业评价为标准,对大学生就业评价内容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从公共管理理论角度分析,在大学生的就业评价机制中,可以把政府作为作为评价的对象,因为政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可以借助各种宏观的政策手段帮助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评价机制要考察的评价内容就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实施的各项措施和手段。此外,要想确保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的顺利实施,还必须确保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评价本身的作用来说,其主要是用于对未来发展的指导,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优劣区别,为此,要建立完善的大学就业评价机制就需要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英才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由“英才需求”转变为“大众需求”。但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大学生丧失进取心,妨碍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对职业缺少必要的设计和规划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职业观念淡薄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无动力、无准备,其就业能力可想而知。
(三)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四)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最大的特性是赋予了个人充分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包括: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在今天看来已不言而喻,后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前者。培养求知能力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就需要大学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最佳途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确立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懂得遵守规范、关心与尊重他人;尤其是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处世和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又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学会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前提。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也与其他个体的谐调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学会尊重其他个体的价值观并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才能达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才能形成全民族发展进步的合力。为了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要强调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它给予了人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充分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在这样一个相对拥有较大自由的空间,如何塑造好自身形象关键在于个体拥有多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提供准备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冷静应对就业市场
二、高职院校进行法制教育和幸福就业观教育的结合
(一)强化法制教育和幸福就业观教育的有机性
1.幸福就业观是心理需求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体。
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指导,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但是始终围绕着就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指导,缺少大学生对职业内在需求的教育。“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及价值的负面影响和剧烈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现实难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在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单纯的打工就业向创造性创业的质的转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的观念来指导学生的就业,让大学生远离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的就业价值观”。职业内在需求是大学生形成幸福就业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才能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希望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看作未来的职业取向。职业的选择需要有内心需求做保证,如果个人对职业没有内在需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幸福就业观。
2.幸福就业观教育与法制教育是有机统一的。
幸福就业也有层次的差异,有低层次也有高层次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对幸福就业观的提升,要从大学生最基本的就业需求进行指导和教育,但是,对于大学生要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大学生始终要走向社会,在大学要树立起自己的幸福就业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和谐社会追求的是有机统一,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建立法治社会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未来的社会主力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着大学生就业,提供着大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途径,需要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制维权,明确权利和义务。有学者提出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围绕着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体、理念、步骤、内容、教学形式等内容展开的,是针对现有的就业法制教育的弊端构建的框架式结构”。法制教育是对幸福就业观的重要保证和补充,因此,为了提高幸福就业观的水平,也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3.幸福就业观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螺旋发展模式。
幸福就业是每一个人就业的终极目标,同样,高职院校大学生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就业观要不断进行提升和升华,法制教育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幸福就业观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一对接,形成共同发展的双螺旋模式。双螺旋模式是指法制教育与幸福就业观教育两个方面通过制度、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等联系起来,建立对应关系,实现环绕和谐线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一种结合模式。法制教育可以拓展幸福就业观的范畴,提升幸福就业观教育的质量,有利于幸福就业观形成的社会认同感,幸福就业观的转变和提升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如何让两者结合更紧密,有效性更强,更符合高职院校的内涵性建设,加强制度、管理和机制的创新,使两者最终达到和谐,这也是职业指导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作为社会人不仅仅有获得幸福就业的权利,也有义务不断接受法制教育,既有自由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合法的追求来满足自己内心幸福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的不断变化、更替,就业与法制并行发展,同步互补,形成新的高职教育就业模式。
(二)重视幸福就业观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的结合
1.理论学习是幸福就业观完善的基础。
幸福就业是大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就业观的训练要从基本理论进行学习,但是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学习,而是要有针对性。幸福就业观涉及的理论知识应该从格拉瑟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阿德勒的人性观以及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等,罗素关于幸福与不幸福的因素,还有沙哈尔关于幸福的方法一系列理论。除此之外,必不可少地要学习《宪法》、《民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大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我认知水平,又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对就业的内在需求,以及幸福获得保障,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找到自己不足,在哪些方面应该学习和补充,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概念水平。人性的挖掘更能够使大学生认清自己,正确认识人性的需求。
2.幸福就业观教育和法制教育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超越。
理论的学习和积累是大学生化理论为实践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才能够把实践能力提高上去。马克思在就业和职业方面有所论述,倡导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理性的就业观,择业应该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正确把握个人就业主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和实践是一对辩证关系,没有理论的学习,实践就缺少发展方向,理论没有实践去验证,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幸福就业观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安身立业的态度,也是一种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法治理念。幸福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方向,获得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幸福的超越不能只停留在衣食住行上,更要有深层的超越和突现。
3.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幸福就业观的培养包含着对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包括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治精神和相关的法律内容,另外,对就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学者也提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内容方面的研究,认为应该包括:“招聘就业陷阱意识教育、反就业歧视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劳动基准保障意识教育和依法维权意识。”幸福就业观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归于法制教育的提升,幸福就业教育才有保证,幸福就业才可以真正落到实处,才可以把观念转化为实践,转化成内在的需求。
(三)提高幸福就业观教育对于法制教育有现实的需要
1.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需要建立幸福就业观。
日益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心理的不安分和职业的不安全感也越来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多大学生一入校就表现出就业狂躁症、就业忧虑症,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与方式,甚至漠视学校的制度、法律的存在和尊严。现实校园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要求大学生端正对就业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就业认知水平,加强面对就业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积极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恬静的幸福就业观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比较大,大学生要健康成长,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就业法律体系,促进幸福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信息社会中大学生的幸福理念。
2.幸福就业与幸福就业的法律保障。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现实可以看出就业需要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合法的收入,就业始终和法律密切相关,离开法律的就业就失去了就业的合法性。就业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这些是保障幸福就业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不会有幸福就业的结果。就业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而就业合法性是幸福就业的根本保障,所以健全的就业法律保障体系显得尤其重要。在构建法律体系的同时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推动依法治国,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夯实幸福就业基础。
3.幸福就业观有利于加强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社会就业压力和市场压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所以培养幸福就业观,打破就业压力影响和社会职业倦怠的影响。幸福就业观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心理健康研究的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科学的心理健康研究需要为实践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为与幸福就业相关法律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正确的幸福就业观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认识,提高公平、公正意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法制教育的需要,也为现实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2.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
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来源于希腊语,是“图书”和“治疗”两个词的合成,是指运用医学、生理学、读者心理学原理,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通过独立阅读或在指导下阅读,来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和办法,从而排除患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3]。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对馆藏的遴选、加工、集萃,为读者提供有价值和有针对性地精神食粮,开展阅读疗法服务。
1.2利用阅读疗法进行就业教育的好处
1.2.1阅读疗法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图书是阅读疗法的重要媒介,学校图书馆既是图书的集结地也是大学生最常光顾的场所。大学生是高智商的群体,在阅读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图书的暗示、转移、映射、升华等作用来调整自身心态。1.2.2阅读疗法易被大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具有灵活性、随时性、广泛性和保密性等特点,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相对于心理咨询更能保护学生的隐私。1.2.3阅读疗法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一般都会设立专门的阅读咨询阅览室,阅览室环境整洁幽静,氛围轻松和谐,大学生来到这里,会感觉身心放松,容易敞开心扉,接受心理疏导。在阅读咨询阅览室里,有资质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具阅读疗法书目,让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关图书进行自疗,在润物无声中解决心理问题。
2利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
医生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利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也要考虑到个体差异,要针对来咨询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挑选恰当的图书,推荐合适的书方给学生阅读。一般来说书方可包含以下类型。
2.1专业知识技能类
大学时代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基础,只有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抓住就业的谋划点,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积极作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和培养,掌握扎实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有利支持。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在信息时代,大学生还要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学习,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推送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各个年级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在未来就业创业时快速高效查找就业信息的能力。
2.2心灵鸡汤励志类
读书使人明智、使人警醒、使人顿悟,阅读能让迷惘的心灵找到依托、让困惑的灵魂找到家园,是重新认识自己、解决心理疾患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阅读有益的图书,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取得调节情绪、重塑人格、改变行为模式等心理方面的积极效果。针对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可以推荐如《把信送给加西亚》、《谁动了我的奶酪》、《奇妙的自我心理暗示》等书籍,这些励志类图书犹如一道道心灵鸡汤,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使他们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2.3求职实战技巧类
严峻的就业现实让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深感无奈和迷茫,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而高校的教学内容又多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社会知识和社交技能方面教育较少,特别在为人处世、心理健康和职场经验等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迫切需要诸如成功方法之类的指导与借鉴。此类阅读治疗应以鼓励进取、提高应聘技巧、转变就业观念的书目为主,重点包括就业政策、择业观念、择业指南、就业信息、就业积极心理指导等。如《大学生就业导航》、《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卡耐基成功之道》类图书。通过对此类书籍的阅读,让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重新选择择业方式、树立必胜的竞聘心态、摆脱焦虑和恐惧的困扰。
3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就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实际上这些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大学生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需要。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来,补充学校就业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的不足。图书馆应该重视与学校就业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依据自身承担的职能和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优势,从对相关部门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角度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这样既有图书馆自身特色,又不重复职能部门的工作,从而达到两者的互补,保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稳步开展。
3.2就业教育不仅仅是毕业前教育
传统的就业教育往往只面向毕业生,没有面向全校学生和从新生入学时开始,且仅仅是短期的、“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动态,了解学生择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而且这项工作要提早到新生入学时进行,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便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馆藏特色,了解各类型文献的特点、各书库和阅览室的分布、文献信息检索和借阅的方法以及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新生尽快学会利用图书馆,将使他们能顺利接受图书馆推出的就业指导服务,从入学时便着手进行就业生涯设计,为今后就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
3.3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注重远期效果
用阅读疗法进行心理疏导,不是简单地给读者几本书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还要注意密切观察读者阅读图书后产生的效果,并与之及时沟通。对读者的贴心关爱、情绪疏导和对读者的心理按摩等诸法配合使用,才能舒缓学生的焦虑情绪,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阅读疗法产生更好的疗效。因此,高校图书馆利用阅读疗法进行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该建立专门档案,定期随访、跟踪,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使就业教育工作成为一项有计划、有步骤和有长期效果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96-0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市场化转化,加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全程化就业指导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造成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派专人联系用人单位,跑就业市场等促进就业工作,一批批用人单位来到高校进行选拔人才,但结果往往是“高兴而来”却“扫兴而去”,单位招不到学生,学生想去的单位却没来招聘。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自主就业意识差,矛盾心理驱使他们患得患失,不能从个人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就业定位模糊,在迷茫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从而导致“供需脱节”。
2.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同感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在致力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很多的教师也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很多的大学生并不认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指导教师也只是“空谈家”,指导教师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有任何的帮助和改变。
(二)高校造成的原因分析
1.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脱节。在走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座谈时,有很多学生反映初到工作岗位时,大学所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脱节,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进而给尽快适应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不多,大多是人云亦云,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急,用人单位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同时,高校也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不出去而着急。可能这其中与很多限制的因素使得高校不能为之,但是,如果高校不能忍痛进行专业调整与改革,最终,不但不利于大学生找到市场需求的适合的工作,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本身在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和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化。国外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等。而在我国,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或是实践经验不足。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立的途径
(一)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的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贴近市场、贴近实际,教学内容就必须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活力,科学有效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知识的更新,真正起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逐步推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当前,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可挖掘潜力,在选择毕业生时学历已不是主要衡量标准,在注重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客观分析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人才。
(三)将就业指导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能力是就业竞争的砝码。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耐挫能力、执行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拓展训练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
三、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入学教育
这一阶段为就业启蒙期,主要是学习意识和就业意识的培养。刚刚进人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高校应从学生一人校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融入就业教育。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会,帮助新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明确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鼓励新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新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新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阶段――大学四年教育
1.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人生的总目标和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学习与人生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
(1)要强化学生的学业指导。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太窄。因此,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吸收什么”,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最终使大学生不但在专业知识方面夯实基础,还要在素质能力方面进行拓展,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2)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会存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表现。因此,要坚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辅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适应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要鼓励学生选择既能发挥特长,又能与专业紧密相连,还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二学位、选修课,以及其他相关技能的学习,不能盲从,也不能只立足个人爱好,而不考虑社会需求。
2.阶段性的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指导教师要根据四年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指导,重点是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求职技巧,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能力的职业。对于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要重点进行政策指导以及心理辅导。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素质,分析解决影响因素,明确创业准备流程,最终确定创业目标。
(三)第三阶段――离校教育
要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他们安心本职,虚心学习,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完成好第一项任务,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同行的关系;教育他们面对机遇要敢于抢抓,面对困难要充满信心,面对挫折要意志坚强,面对批评要正确对待,面对赞扬要化作激励,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
四、人文关怀下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师生建立信任是前提
就业指导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来增强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实实在在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人性化指导是基础
人性化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性修养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培养,自我认知、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就业不仅仅是个机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三)个性化指导是关键
个性化指导是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成为递增的趋势,就业市场需求快要饱和的现实情况下,就业难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来完成的,当代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找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提出解决策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就业观的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了正确就业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就业的期望过高,而个人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自身和市场的需要。所以合理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
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正确的就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有现实价值意义。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缺乏对职业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对自我在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方面的主观反映。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客观清醒的认知自我的职业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对自身,对职业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的,缺乏一定的重视和认知。
2.就业观太过于理想化,目标不明确。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导致他们对自身、对社会认识的不足,就业观太理想化,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观的不成熟、不合理,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就业市场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对就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加上就业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
三、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引导学生重视就业观的形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方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上就业指导课上,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合理的规划。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不知道自己本身应该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自身的潜能。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怎样去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位大学生应该关心和考虑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分析,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现在社会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职业的细化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进行职业的规划。有时,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当代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的实施就业规划。
2.学校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观。大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里学习,而学校相比社会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出过于理想化的职业规划。太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把要求定的太高,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这样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会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1)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是很完善,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加强市场机制的规范与协调,这样可以促进人才的流通。相关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完善就业市场。从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分析,民营企业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调整他们之间的经济结构比重。大力倡导发展民营企业。同时在执法的力度和完善劳动立法上都要加强。完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使企业在选择人才上能够更加的公开、公平,使人才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
(3)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相对于一线城市,就业和发展空间比较大,是高校毕业生一个好的发展地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抓出这一机遇。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去接受挑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学校要及时的把人才市场供需的消息反馈给学生。人才招聘会每天都有,但由于学生经常处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从网上了解。学校可以提前安排大三即将毕业的班级进行定期组织去招聘会,这样可以提前让学生们适应招聘环境和提早准备好简历及心理准备,学校网站要及时更新有关就业的新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的大环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怎样更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可以很快的使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通过在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社会水平。避免盲目的去就业,少走很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徐秀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研与教育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87-190.
[2]杨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37-239.
当前,大学生就业在高校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那么如何将此项工作更好更扎实地落到实处,我认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在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飞速迈进,然而由于社会需求的紧缩,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外部环境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巨大,虽然政府、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就业,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经济危机的逐渐缓解,2010届毕业生就业从表面上看,形势良好,但是就业率仍旧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自身原因
首先是就业观念陈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跟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改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自我价值过分看重,思想狭隘,有大的局限性等等都是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认识的错误思想。其次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好好积累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与用人单位沟通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点,大大削减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3 高等教育滞后的体制
大学生就业已经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局面,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当转移到教育学生如何转变就业观念,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调整就业期望值这方面上来。这就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特别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到位,就业工作也会顺利开展。 转贴于
2 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我们对就业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整个过程中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只是大学生大学四年级阶段要做的工作,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定要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去搞,而是要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要让大学生一入学就有一种就业的危机意识。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阶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大一阶段,抓好专业思想认识,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阶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为将来的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大四阶段,做好就业专门的思想教育,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要在思想上帮助大学生解决,特别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这些,大学生就业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结果。
2.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形势,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的意识,到西部去、下基层去、到艰苦的岗位上磨练自己,都是需要在思想上对大学生加强教育的;其次是根据新形势,接受新观念。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先就业,后择业”,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不断的积累、锤炼,提高自身素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重新选择职业。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磨练自己,为将来的就业积攒能量,只有通过强化内功,加强自我修炼,才有可能在就业的时候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大四阶段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强有力的保证
在大四阶段,一部分学生考研,一部分学生就业,要针对不同的群体,耐心细致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要一一疏导,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一一叮嘱,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到位,就业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