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7: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篇1

内控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而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具有内控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实际上,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很多领导缺乏内控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只是看重任期内单位的发展、忽略效率的提高,甚至根本不了解内部会计控制。他们认为单位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只需要按照规定和需要编制预算,不需要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所以很多单位经费支出超过预算。而会计工作人员仅仅从事的是记录、核算的工作,没有参与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或者重大决策中,财务监督只存在于形式,并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

(二)卫生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职能分配和岗位设置不科学

国家正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编制内名额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单位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部门时,监督的范围没有全部覆盖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环节和所有岗位的工作人员,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上人员的职能分配和岗位设置不科学,很多单位一人负责多个岗位的工作,甚至兼职不相容的岗位。例如,在个别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由同一个人担任。固定资产记账人员和保管人员,业务的经办人和决策人,这些岗位并没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相互分离制约,导致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很混乱,使用效率低,账实不符、会计信息质量低等问题。

(三)预算管理薄弱,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时没有充分利用预算控制

虽然目前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加强了预算管理,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预算管理仍然相对薄弱。首先,在预算编制阶段,经常没有对项目进行调研,而是简单地依据之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情况来申请财政资金,大部分资金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导致后来实际办理业务时资金收支不能按照预算进行。其次,单位内部没有具体到人员的预算约束,缺乏明确的审批金额,难以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后,由于没有科学地编制预算,因此实际执行时资金的收支情况和预算不符,频繁地调整预算,预算控制丧失了约束控制力,内部会计控制难以利用预算管理达到内部监督控制的目的。

(四)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缺乏外部监督

一些卫生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得到单位的支持和重视,缺乏对整个单位财务工作和业务活动的监督与控制。而在外部监督环节,卫生行事业单位要受到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政府监督机构的监督,但是这些部门缺乏相互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没有形成外部监督的合力。外部监督部门重点关注财政拨款的使用过程是否合法合规,忽略对被监督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甚至,如果外部监督部门查出问题,处罚往往看重人情,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外部监督,同时内部监督又不完善,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加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是否建立并有效执行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影响整个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未来的发展水平。国家目前正日益深化财政改革,卫生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改革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管理模式,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效益。针对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不断改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一)单位内部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培育良好的内

部会计控制实施环境单位领导和负责人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负主要责任,对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负责,所以,首先他们需要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而企业的财务人员作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实际执行人员,他们具有了内部控制意识能够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提高财务人员的录用标准,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财务人员需要熟悉本单位业务流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认真对待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完善制度是保障和前提。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和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分析业务流程,加强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细化岗位责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确定不相容的岗位,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责任,不相容岗位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形成约束制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重大对外投资、重要项目、重大资产处置和资金收支等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在完善内部会计制度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企业的财务制度,规范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同时也利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减少单位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控制和约束作用

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社会公共效益,根据其业务,二编制资金、财务的年度总体计划就是进行全面预算。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要求单位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所编制的预算进行,这样有助于实施内部会计控制。首先,要严格按照规定编制预算,细化预算,对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详细说明,定员定额地分配单位的经费性支出。对于项目的专项经费,在预算约束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要,适当分配。而在预算执行阶段,要按照预算实施计划,准确详细记录项目和业务的实际情况,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对于未能完成工作的部门和员工要进行适当处罚,分析原因,防止舞弊行为,全程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财政资金收支的情况。

(四)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力,结合内部和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是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提高内部监督的意识,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不能仅仅起到发现单位财务问题的作用,同时还要促进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改进和完善。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其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分配专职人员才可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独立进行审计工作,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尽快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来说,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监督,分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促使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地改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监督作用。

篇2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我国财政系统相继推动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非税收入改革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等多项改革,这要求单位财务人员专业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行政事业单位要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任用财务工作人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要参加全国统一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会计工作;而会计机构负责人则应获得会计师以上专业职称并有三年以上会计工作经历,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当任。单位负责人的亲属不能当任本单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亲属不能聘用为出纳。任用(聘用)会计人员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关键岗位的责任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内部监督等岗位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各单位应当实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三)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会计系统控制

财务人员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2013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4年1月1日施行的《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等都是各单位会计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各单位应当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提供财务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等提供信息。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管控。会计系统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制作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客观。

(四)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收入业务的管理及控制

(1)对收人业务应由财务人员专项管理并进行收入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小金库。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是指各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财务部门应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2)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项目和收费标准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依法取得应上交财政的罚没收入要作到按规定开具财政票据、收缴分离、票款一致,款项及时全部上交国库,不得少交挪为他用更不得私分。

(3)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收入对账制度,财务部门应根据收入预算定期与负责征收的部门核对检查。

(4)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票据领用、保管、开具。票据应按顺序号使用,不得转让、出借、代开。

(五)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业务的核算

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1)明确各支出事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2)加强支出审批控制。单位应当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3)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审核支出凭证是否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手续是否齐全、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监督及内外部审计工作

(1)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单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通常不能少于一年一次。

(2)加强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各项财务制度的建立情况和执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各单位进行整改。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更深入调查了解单位各方面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篇3

一,基建投资购建中资产的概念

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事业单位以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在基建会计制度里,有两个资产科目,一是“交付使用资产”,二是“固定资产”。

基本建设项目建成移交给使用单位,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规定,以“交付使用财产”科目来办理移交。使用单位在验收后,应将移交的固定资产部分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这里要谈的就是“交付使用资产”。

1,“交付使用资产”是核算建设单位已经完成购置、建造过程,并已交付或转给使用单位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家具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实际成本。建设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的在建设期间自用的固定资产,也通过这个科目核算。工程竣工后,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竣工决算,办妥竣工验收和资产交接手续,才能作为交付使用资产入账。

2,“固定资产”是核算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自用的各种固定资产的原价。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建设单位,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它包括用基本建设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用留成收入购建完成的的固定资产;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盘盈的固定资产等。

二,基建投资购建中资产形成的会计处理

“交付使用资产”

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应按下列内容计算:(1),房屋、建筑物、管道、线路等固定资产的成本;(2),动力设备和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3),运输设备及其他不需要安装设备、工具、器具、家具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成本;(4)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成本。已经办理交接手续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和“待摊投资”等科目。实行投资借款的建设单位,还应同时借记“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待冲基建支出”科目。“交付使用资产:根据实际情况,还应设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明细科目。

三,基建投资购建中形成资产移交使用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在办理竣工验收和资产交接手续工作以前,必须根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和“待摊投资”等科目的明细记录,计算交付使用资产的实际成本,编制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等竣工决算附件,经交接双方签证后,其中一份由使用单位作为资产入账依据,另一份由建设单位作为本科目的记账依据。

1,使用基建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基建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2,使用联营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联营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3,使用投资借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待冲基建支出”,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4,使用多种投资的建设单位完成的交付使用资产,能分清投资来源的,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结转;分不清来源的,按实际投资比例计算结转。

四,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基建投资的分析及基建拨款和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一般为自筹基建、拨入专款基建和借入款项基建,且大多采用发包的形式。这里着重谈的是自筹基建。行政事业单位在安排自筹基建时,要统筹考虑自身的各项收入情况,以量入为出的原则,在保证行政事业正常发展的资金需要和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一般不应负债基建。但如果确需借人款项基建,也应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年终转账后,可能会出现负结余,就留待以后年度组织收入补亏。

所谓自筹基建,就是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或拨入经费)以外资金安排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基建项目。为了核算自筹资金转存财政基建专户的情况,单位预算会计要求设置“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拨出基建款项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银行存款”。年终账务处理,借“事业结余”,贷“结转自筹基建”。基本建设工程引起的实际成本支出,不作单位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工程竣工后,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如有结余的基建款项则转回单位账户,借“银行存款”,贷“结转自筹基建”,同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事业结余”。

五,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资产会计处理的一点建议

用基建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只有通过比较严格和比较科学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致使基本建设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无论是来自预算内拨款,还是来自单位自筹资金,均无法列作单位资金支出,会计报表也无法予以反映。只有对于发生的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以及外购需要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支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才能最终为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真实科学的会计资料。

篇4

行政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一、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认识上的偏差

会计集中核算后,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1.2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3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是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

1.4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

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进行统一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不再设会计人员,实行报账员报账制度。所以,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各地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报账员在中心报账等候时间较长,核算中心的明细科目分类过粗,以至单位无法了解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核算单位与中心之间造成一些矛盾,特别是核算业务量较大的核算中心,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现提几点设想:

2.1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2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

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可行性,执行起来较困难,所以各单位都制订了本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缺乏统一性,造成单位之间的苦乐不均。由于单位费用开支需求是无限的,而财政资金供给可能是有限的。所以,制订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必须考虑相应的财力保障,出台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兼顾需求与可能,制订的经费开支标准应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

2.3各统管单位切实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2.4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篇5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机制创新上的“三分离一公开”。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1)核算和监督所取得的业务活动收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目前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业务活动收入和接受捐赠等。(2)核算和监督发生的支出。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各事业单位的支出主要表现为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收支项目、规定用途、开支标准支付经费,或拨付下属单位所需经费。

1.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仍与财政预算相连。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都采用预算会计的方法,不计算盈亏,不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2)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的内容复杂。从一个事业单位来看,既有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又有非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甚至还有经营性的收支活动。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的管理要求不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会计管理控制的方式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和管理方式的复杂性。(3)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容纳多种不同行业,不同行业间的核算有较大的差异。事业单位会计实际上包括了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文化艺术团体等各个行业会计。(4)事业单位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实行双轨制。当在一个事业单位中既有营利活动,又有非营利活动时,对于属于营利活动的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计算费用成本、盈亏等一系列企业会计的做法;对于非营利活动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计算费用成本盈亏的做法。

2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财政记账缺乏法律基础

现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在法律上就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并要指定会计人员。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主管与监督的职责,而不是直接单位会计业务。取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单位会计业务,明显缺乏法律基础。

2.2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没有根本上解决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模式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在所难免。一方面是支出不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是通过报账员报来的单位单据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核算中心只能审查会计凭证的合法性,而无法准确把握凭证的真实性,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现金,会计核算中心就无法分辨和控制。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单位资产账实不符。

2.3弱化会计监督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国家会计监督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单位内部监督是基础环节。财政部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对单位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但事实上实行集中核算后,这种监管职责很难实现。一方面是核算中心对单位监督的力不从心。首先是撤销单位会计岗位,等于取消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责,动摇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其次单位报账员其经济利益与单位直接挂钩,二者很容易达成共谋来蒙骗会计核算中心;第三会计核算中心的一个统管会计要负责十几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整天要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是财政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的不现实。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归口财政部门管理,财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违背了权力制衡的原则,财政部门如何有效实施监督,难度很大。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

鉴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产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尴尬局面,有必要尝试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会计其实充当着“出纳”的角色,并没有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但其地位都是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

3.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统一化、规范化,建立部门预算法制化

对于政府采购、人员工资等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直接支付制,而对于公用性的经费支出,需根据预算目标管理,写出详细的使用报告,并建立相关的责任人业绩考评机制,把责任人的工作实绩和费用消耗与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果的目的。

3.3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具体操作中可以考虑建立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用款审批权限,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漩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检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的填制,避免单位虚列开支,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监督其合法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没有按照规定设置会计岗位,随意安排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还有的单位岗位设置没有考虑独立性要求,缺乏制约机制,如安排出纳人员管理印鉴、制单与审核不分设等。(2)凭证管理不严格。对外来原始单据没有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核,存在白条抵库和假发票入账等违规现象。(3)报表数据不真实。有的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通过虚列支出、往来款项挂账和少计收入等方式随意调整财务报告数据,甚至有些单位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使其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实际情况。(4)档案管理不到位。会计档案不按照规定时间立卷归档或归档资料不全,有些业务合同既不附在原始凭证后也不单独归档,使一些会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会计档案管理中也没有保密意识,随用随拿没有借阅手续。(5)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账簿启用表、账户目录填列不全,承前页和过次页不填写,结账不及时,总账与明细账数字不符,还有的单位科目使用不规范,账套设置不合理,一些单位甚至违反财经管理制度记假账。(6)票据使用不合规。有的单位没有按照票据管理规定严格票据管理,一些票据长期存放在经办人手中,没有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缴销登记手续,一些行政收费项目没有使用规定票据,收据存根没有妥善保管,存在遗失、不连号等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性较差。有的单位缺少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与单位发展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适应,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直接损害了会计工作的权威性。(2)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达不到岗位的要求。有的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甚至半路出家从事财务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学习,理不清科目、账薄、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知识,但长期忽视后续教育,总按自己的习惯进行账务处理,对新的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不了解。(3)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对所属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开展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上级主管部门不必过多干预,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限于会计报表的管理。还有的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不了解,财务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监督的状态,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无人过问。

篇7

1.现行预算会计的改革与思考

2.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考

3.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4.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5.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

6.新会计环境下预算会计的改革和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

7.浅析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8.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9.我国高校预算会计的现状及变革浅析

10.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预算会计的影响

11.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分析

12.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改革的准备工作

13.试析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

14.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

15.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

16.财政集中化管理与预算会计改革

17.我国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浅析

18.乡镇预算会计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晋江市X镇的分析

19.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影响

20.预算会计与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问题探讨

21.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探讨

22.财政、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研究

23.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预算会计改革

24.预算会计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协调问题探讨

25.浅述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

26.浅议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7.浅谈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28.预算会计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9.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30.对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31.关于加强改革我国预算会计的探讨

32.论我国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

33.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OECD国家的经验及启示

34.预算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35.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

36.重叠浅析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改革

37.关于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及问题

38.《预算会计》课程“慕课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39.预算会计与部门会计相结合下论权责发生制的引入

40.关于预算会计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41.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42.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43.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浅探

44.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运用

45.国库集中支付下政府预算会计的改革

46.预算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47.我国预算会计发展展望

48.关于新建院校预算会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9.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研究

50.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51.浅谈预算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52.关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53.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54.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研究

55.解析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56.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57.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58.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研究

59.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之比较研究

60.构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探讨

61.浅论现行预算会计的完善

62.中国预算会计结账基础的比较及选择

63.关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6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预算会计的影响

65.当前预算会计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66.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67.论我国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换的必要性

68.改进我国预算控制和预算会计核算的设想

69.关于中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认识

70.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向:建立政府会计

71.关于会计工作中的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探析

72.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73.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74.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75.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法

76.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类预算会计的影响

77.财政总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技术路径——基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结合模式

78.加强预算会计管理的对策研究

79.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探讨

80.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81.新公共管理模式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

82.对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的探讨

83.建立高校预算会计新体系之探讨

84.预算会计的发展对抑制腐败功能的初探

85.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的解读

86.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高校部门预算会计的影响探析

87.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88.我国现行预算会计问题及对策探析

89.我国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协调机制研究:基于基金会计角度

90.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比较研究

91.浅谈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2.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中的应用

93.中美预算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94.浅谈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改革

95.论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差异

96.浅谈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97.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篇8

一是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会计核算事项的运作,应给予工作人员多一些讨论与自主学习空间。二是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授权与干部领导学习很重要,这可以分担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具体督导工作。三是借助个人工作日志,进行自我工作省思,工作人员应在每周或每月进行自我统整与省思。另外,组织愿景与会计核算工作应有效融合。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远景发展及本位目标发展应用于该部门会计核算模式的推行中,并将其落实于部门每位员工身上。二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除了现行战略规划外,会计核算工作也应规划自身的目标管理计划表,并以其作为该工作经营大致方针。 

(二)内部业务方面 

一是完善的会计核算规划设计:计划目标与执行措施的有效配合,计划内容的完整、具体与可行,另外,规划修订次数与幅度情形,均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是进度控制:为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相关部门对计划进度的管理是一重要策略目标,因而对会计核算计划作业与关键项目的进度控制,实际进度与预定进度的差异分析均是达到有效评估的指标。三是作业控制:为了达成会计核算策略目标,应作完整、具体的内部作业控制,使计划的执行能够顺利完成。一个完整的作业计划管理应包括会计核算作业计划进度、计划拟定与控制,因而会计核算作业流程标准化、成本审查、作业计划应根据格式并于限期内进行填报,核算工作估验与查验记录及成本记录的内容应详实合理与符合时效等。四是协调与迅速响应:为达到事业单位会计论文核算工作的目标,主管人员指示事项与查证建议事项的处理,以及遭遇困难或紧急事故应变措施的制定,均是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战略性保证。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层面改进 

(一)有效利用会计处理技术 

从会计处理技术层面来看,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引进先进会计报表编制模式,推进会计事业发展。尽管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其并不存在最优的操作模式,但对于最为先进与流行的会计模式进行学习仍然能够有助于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学习,也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的内在会计系统的科学化完善,确保事业单位能够拥有详尽的会计工作准则,并根据这一准则进行项目的设计与调整,最终带来更为科学化的财务报表,进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水平。 

(二)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改善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作业流程是确保核算工作品质非常重要的要素,同时会计核算品质也是事业单位总体管理当中重要的部分,也可展现整体工作流程的品质高低。会计核算品质的提升或是模式创新都牵涉到作业程序的改变。作业流程的改善最重要是经济层面的节约,这是最常被忽视的因素,也造成员工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价值的不完全认同。应当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将会计核算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进行融合,更以事业单位管理总体的角度来看待事业单位创造经济价值的流程。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应确保事业单位管理品质不因人为因素有所差异,避免造成时间浪费、资源浪费。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科学水平的弹性化,主要原则是:给予第一线会计核算员工足够的权限与培训,当问题发生而情况超出标准规范时,这些员工能即时反应、灵活变化,在关键时刻以弹性的作法解决事业单位管理方面的问题、满足事业单位养护需求。 

(三)预案编制的合理性 

针对预算编列,应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改善。包括:针对工作计划分段编拟预算执行,掌握事业单位各阶段的作业变化及时程,以提升预算执行绩效;拟定规划设计规范及经费估算手册,而非以单一订价进行设施预算的编拟;设置事业单位预算咨议小组,并将审计稽查的工程预算执行绩效及问题,反馈给议会预算审查小组;对于经费编列方式重新检讨,并采用较为弹性的原则,以增加预算规划的灵活性;放宽预算提审时间,增加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性。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层面改进 

(一)强化人员培训工作 

针对会计核算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状况,应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改善。包括:不定期举办会计专业及法规讲习训练;提升会计核算人员任用资格标准;聘任专业会计核算顾问;过去类似会计核算经验及案例的传承与建档;建立专职机构统筹办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二)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从员工的业务能力来看,由于目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理念应当与技术管理观念相匹配,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而这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水平提升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应不断的增加员工教育培训机会,夯实员工的专业化知识基础,并通过工作环境的优化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也均会带来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来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专业化的会计核算信息与知识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因此,员工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会计核算人才与其他部门人才合作培养 

会计核算领域以人为本,主要的流程几乎都需要由人来执行,所以事业单位应针对这些人才与领导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像是人员招聘、教育培训、才能评鉴、绩效评估、职业生涯发展及企业文化塑造等,以达成会计核算人才及领导力发展的目标;其他部门人才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品质,推动节约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将其节约理念与作法延伸至所有部门,以确保整个价值链的连贯性。 

(四)强化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 

推动会计核算水平的事业单位应强化所有员工均具备财务素养与能力,并不断尝试创新以解决根本问题的能力,使其事业单位成为能持续改善不断成长的学习型组织。科学管理的架构可全面提升对会计核算领域的品质且具备完整的特性,事业单位在发展及推动科学管理时可以先从改善会计核算流程着手,配合科学理念与改善模式的培训,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即看到提升会计核算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