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

篇1

教材只是个凭借,其选编的古诗词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古诗词时,注重课外的拓展,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对于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其中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 “了解诗仙李白” “探访诗佛王维”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的重要目的。

课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望庐山瀑布》,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诗词的学习,在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的同时,更要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三、加强改写训练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改写写景的诗,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诗中的美景,在描述中,自然能调动自身的感官,越多感官的参与,则愈能如临其境,诗人之情自然如自己之情。如记事的古诗,则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想象诗中所发生的事,来想象其中的对话、言行举止、神态、服饰、场景等等。

四、进行拓展延伸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大部分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了默写、背诵等常用的方式。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也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拓展练习,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1.以诗带诗

如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再把张志和的《渔歌子》与之比较阅读。两首同样是写渔者的诗,可通过让学生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两位文人的不同心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以诗作文

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往往会让学生用画笔画下诗歌的画面。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与其说把情境画下来,不如让学生用文字把所想到的画面写下来。如在学习《小儿垂钓》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利用想象把小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古诗和诗人情感的理解,文本也因此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篇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小学时学过的这些古诗,我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来。这些古诗要么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么抒发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思,要么表现一种奇妙的美景,无论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这些诗词就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条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少年时期学习到的东西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就像是一处宝藏,任何时候都可以从中取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尽可能多地储备些“珠宝”。

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教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运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85-02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大量优秀的课程资源作基础,大量开发一批高质量、符合教学实际的古诗词方面的课程资源,是为了把它们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从而达到与现时教学所不同的教学效果。

此课题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更新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大幅度地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我校现代化教育不断攀登新高,有着极其明显和积极的意义。

我校于2006年9月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中小学古诗词学习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方案,经上报批准,成为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立项课题,我们精心认真设计了实验实施方案,予以严格操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观点及创新

(一)总目标

充分发挥我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开发思路,使其更适合新课标下小学生古诗词的教学实际,达到“实用、适用、易用”的目标。

(二)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探索总结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开发与运用相关资源,努力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知识传播的密集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之处

1.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2.实用、适用、易用。

3.使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4.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极大满足了教师的备课、授课的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属省级示范学校,学习教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是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目前学校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严、管理细、环境好、质量高,教学研究活动深入进行,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风气浓。我校先后承担过省基础教育科研专题课题研究、《雏鹰奖章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共11人,他们都是在教学方面有所研究的骨干教师,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热衷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市优秀教师3人,市教学能手2人,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获奖或在有关刊物发表。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技术现代化方面加大投入,购置了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设有实验室、电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校园网,校图书室藏书万册,阅览室订有三十余种报刊、杂志,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保证承担课题的教师搞好教研,我们坚持每周二业务学习,及时组织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总结论证。

为了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每期至少两次专题研究制度,把课题研究纳入教学工作目标之中,学校积极争取资金,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资金倾斜,满足研究经费需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课题组成员采集信息、吸纳理论、积极研究,尽可能的提供人、财、物、时间等研究条件,促进研究工作早出成绩。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资料搜集法、实践法、观察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教学研讨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及分工;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广泛搜集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资料,撰写论文。

(二)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7月):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并着手进行软件开发。

(三)调整应用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将开发的软件应用于教学之中,然后对于成败作及时的总结并进一步完善软件。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8月—2010年9月):成果展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省课题组鉴定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为了使研究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合理地安排教师资源,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校领导、教导处负责统筹,创建活动交流平台,建立评价机制。组织教师参加专题研讨交流,进行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

课题主要参与者--11位老师进行分工合作。由于本学期人员变动,学校课题组成员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组长杨欣霞副校长负责工作安排、工作总结,赵新华老师、刘秀芳老师负责教师课题作品指导,丁燕君老师、吕莹莹老师负责课题网络方面的管理,岳君老师、信雨静老师负责收集汇总课题活动情况,王金凤老师、王娟宁老师、彭月娟老师则负责课题课外资源的开发。他们各司其职,互相交流评议,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二)紧扣研究主题,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教学

我们紧扣研究主题,分析教材、学生情况,然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尝试。采取互相听课、评课、反思、改进等形式,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情况、学生反馈意见、教学效果等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出一条“读诗词,明大意;找字眼,悟情感;创情境,训朗读;再扩展,重积累”的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路子。

1.简简单单地教。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

2.扎扎实实地读。小学古诗词教学关键是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

3.真真切切地悟。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扩展延伸,注重积累。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后,我们主张老师推荐一两首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诗词加从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练习朗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说话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4.运用动画,再现情景,启发想象,进入诗境。多媒体动画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凭借课堂教学外,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专题课外活动。“古韵、古画、古诗词,书法、绘画、吟诵会”是我们的活动特色;“抄一抄,读一读,画一画,记一记,比一比,悟一悟”是我们的活动方式。

学校把古诗词教学列入到校本课程之中,由全校24名语文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他们精心挑选教学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简洁明了的诗词注释,根据年龄阶段,拟编写《低年级古诗词学习》和《高年级古诗词学习》两本校本教材。24名语文教师还在学校“十一五”大课题下分别设立了自己的子课题,其他各科教师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拟定了自己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探索。

我们还进行了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全校有三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老师们积极准备,精心设计,自制了二十多个教学课件,撰写了二十余篇教学设计和十几篇教学论文。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全校师生已形成了读诗、颂诗、赏诗的良好习惯,书香满校园,诗韵满校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途径,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七、结论与成果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研究,我校古诗词教学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兼容,从文学到图表声像的兼容,它具有使知识活化,使教学增强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真切性的功能。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为学生的古诗词课堂学习提供最佳背景和众多交流手段。

3.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集度,在不增加课时、不拖拉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多师生之间交流交际的机会。

4.教师资源共享,基本上扭转我校优质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5.形成一批反映研究实施情况的课堂教学活动录象片及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6.通过实施、总结、会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实验报告及论文。

7.形成一些经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定型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及物化成果。

8.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办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学校。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多媒体在诗词教学中的不当运用会造成一些缺陷:创造的视听形象使学生失去了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和理解的机会;诗词给读者预留的广阔的想像和再创造空间容易因多媒体的不当使用而固定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是学好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些现代时尚元素,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运用最贴近他们、最吸引他们的方式来学习古典诗歌。

目前,运用多媒体上课,我们学校老师只能去多功能教室,若是几个老师同时上课就没条件了,所以有好多好的设想都无法实施。若能实现教室能播放多媒体课件,那就更好了。

篇4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古诗文对儿童的熏陶,一直为老师们所重视。

一、整合作品,拓展思维

(一)整合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这样做的目的既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整合同题异文。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三)相同诗境的诗文。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二、发挥想象,融情于景

想象是诗的翅膀。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紧扣古诗内容,发挥想象。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积极性高,想像力丰富,还伴有动作表演,生动再现《寻隐者不遇》的寻访场面,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抓住“诗眼”,放飞想象。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发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

三、注重诵读,凸显情趣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一)传授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 等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汲取精华,读写结合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效果明显: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从仿到创,有章可循。以写促读,个性切入,悟得深刻;多元解读,想得深远。读写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篇5

配曲是本课题组最主要的工程,由擅长作曲的音乐教师和爱好音乐的语文教师将其中大量的诗词谱上曲,这也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于是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确立为三个“三”:

1. 找准研究三重点

一是深入研究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每一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赏析,在把握古诗词的意境、风格和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进行谱曲;二是研究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可接受水平及其欣赏习惯,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尽量做到贴近而不迎合、引导而不拔高;三是研究经典校园歌曲和儿童歌曲的风格及创作规律,用以指导古诗词歌曲的创作。

2. 坚持配曲三原则

根据这三个重点,课题组确定了三条原则:一、乐曲是形式,必须服从古诗词内容的需要。二、旋律要尽量简单、简洁,非常适合中学生视唱,真正体现唱歌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尽可能做到优美动听,让学生爱唱。用三原则来审视所配的乐曲,每首乐曲都基本上达到了上述要求。如用江南丝竹的韵律配的《江南春》《清明》,在一片轻歌曼舞中艺术地再现了千里江南一轴烟雨长景:啼莺、红花、绿树、水村、山郭、酒旗、楼台,无一不在烟雨中。霏霏细雨,淡淡轻烟,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优美的旋律把音节本来就十分和谐圆满的《清明》演绎得十分清新、明快,让人感到一种乡野的情趣,一种温馨的感觉。如杜甫的《春望》,曲作者大量使用后置休止符,运用凝固式的音乐语言,营造一种雕塑般的悲壮美,加深了诗歌的沉重感。用民歌调式谱写的男女声二重唱《长江三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则有意再现了青山对峙,轻舟似箭,猛浪若奔,碧水低回的壮美、开阔的意境。《望月怀远》则用三拍子、同组音转换的方式,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意境、印象派的风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舒缓绵长,体现了情深意长的感彩;中音音域,给人一种云中漫步之感。《雁门太守行》则采用进行曲形式,每个音符都像进军的鼓点,低重音体现了一种力量的积蓄,有一股随时准备爆发出来的激情。表达了一种大敌当前,将士们在寒风凛冽中同仇敌忾奔赴前线的战斗豪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运用了AB曲式、二段体的创作手法,模仿木鱼声、牧童的牧歌声、钟磬声,通过这些悦耳之声反衬寺院的寂静,表现了佛家的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空灵感。凡此种种,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3. 追求整合三重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彰显古诗词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和教唱,都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一定要暗合这种音乐美、节奏美。其次,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因而,古诗词歌曲的旋律,更要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能够相通就跟诗与歌能够相通一样,三者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词,既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又常常被人选作音乐的题材。如《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歌与诗、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诗是语言艺术,画是视觉艺术,歌是听觉的艺术,三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和歌,是用语言(诗用文字,歌用旋律)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曲作者在为古诗词配曲时,必须通过音乐语言(旋律)这个媒介,去描绘古诗词的画面美,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去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用音乐语言(旋律)去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曲作者也应该十分重视并深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

二、巧用记忆多通道

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之所以有效,还在于它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符合心理学的原理。许多心理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中,记忆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任务的久暂也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任务越持久,记忆效果越好。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效果会更好 ; 兴趣浓厚,记忆效果会更好;反之,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要记忆外部信息,必先接受这些信息,而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止一条,有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等。有多种感知觉参与的记忆,叫做“多通道”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多通道记忆法动员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种方法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这种记忆方法效果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我们在开展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时,利用的就是这种多通道记忆原理。让学生看、读、听、唱、舞,刺激到学生的多个感官,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痕迹。

1981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G. 波卫尔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介绍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记忆力与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人们要从记忆深处回忆某一事物,常常取决于回忆者的心情是否与这一事物发生时的心情相一致。在记忆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记忆起到了自动分捡事物类型、选择适用情感的功能。在对古诗词配曲时,要特别注意到让音乐的情绪紧扣着古诗词即诗人的情绪。诗人们情动而辞发,曲作者配曲以入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披文入情与歌唱入情统一起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如为苏轼的《江城子》配曲,就采取A+B+A的结构,准确的表达出悼念诗人亡妻“悲――喜――悲”的感情轨迹。《白马篇》则采取北方歌谣的曲调,把诗中游侠高超的武艺、爱国的精神、矫健的身姿、一往无前的气度用音乐语言作了恰当的刻画,让学生在歌唱时就有一种意气风发、激越的感觉。其余乐曲,也都做到了当婉约时则婉约,当豪放时则豪放;依词配曲,缘情传情,因人设韵。为学生的情感记忆铺路搭桥。

三、取得教学好效果

自开展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以来,学生识记古诗词的数量和速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十年来,无论是学校自行命题的考试,还是参加市区教研部门统一组织的调研考试,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的古诗词默写几乎是一网打尽。2002-2010年中考,参加《古诗新唱》实验的学校(班级)初三学生语文毕业成绩人平均分均突破500分(标准分),名列罗湖区前茅。古诗词记忆难的问题在这些学校已经基本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学古诗词歌识实验的核心是“歌”,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本来是艰苦的,但这一“歌”,就好比给古诗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古诗词搭上了音乐的快车,让跋涉者(学生)享受到车船的便利,使得辛苦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尤其是本来喜欢唱歌的学生,更是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有位学生在《周记》里线这样写到:“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有办法,把我们平时最头疼的古诗词背诵用歌唱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这真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是把文言文也配上曲就更好了。”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谁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依我看,我们学习古诗词是‘书山有路歌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师大文学院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现状研究”的仇海平教授两次撰文高度评价我校的“古诗新唱”课题。他说:“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音乐,为古诗词赋予歌唱艺术生命,让学生在音乐中识记作品、感受作品,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仇海平教授特别推崇我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木兰诗》,他这样评价:“借助音乐传播文化,是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益探索。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有其特殊的创作要求:既要体现原作的古典意蕴,同时又要满足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要在古典与时尚、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杨建华《木兰诗》曲风清新活泼,饶有风味,旋律简单易记,琅琅上口,是较为成功的一例。”

四、十年磨剑不寻常

本课题从2001年秋季新教材使用、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起开展研究,正好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光阴,在惠及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同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在进步,从一级升为高级,从青年步入中年,从不惑到知天命,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回首十年实验研究过程,本课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深化创作阶段:(2001年9月―2005年3月)完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全部配曲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赏析,在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把诗词加工成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具体做法又分为:

1.“拿来”。新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词已经被著名作曲家谱成了曲广为传唱,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直接拿来教唱。

2. 套用。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曲)直接套在相应的古诗词上,如将《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套上《彩云归》的曲子,意境和风格都十分协调。这种“套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种深思熟虑之后的再创作。如李叔同的《送别》套用的就是一首美国歌曲,这首曲子原先在美国并不出名,但经李叔同套用之后立刻风靡全国,成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均引用了这首歌曲作其背景音乐。

3. 创作。这是本课题组最主要的工程,也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由擅长作曲的音乐教师和爱好音乐的语文教师将其中大量的诗词谱上曲。

(二)实验与推广阶段:(2005年9月―2010年4月)以松泉中学为中心,先在罗湖区部分中小学推广;巩固湖北省黄石市、贵州省铜仁地区两个大的实验基地,支持西宁十二中实验基地。加强与全国各地零星实验教师的联系,争取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在罗湖区中小学校较大面积地推广,向全市中小学辐射。

篇6

为了确切了解目前中小学师生语言素养现状,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最佳决策起点,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写作教学郭家海名教师工作室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合作,研制了“中小学写作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列有两种选项:一是“不同意”;二是“同意”。工作室于2017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C市市区随机选取8所小学,抽取318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样本。一共发放正式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为了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涉及教学的“语言素养”情况。“教师语言素养”主要由“素养认知”“素养策略”“素养行为”三个具体维度构成。认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策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行为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下面对三个维度的调查的结果予以分析。

(一)调查分析

1.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语言素养及其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知

经过多次验证,认知维度最后选择的代表性题项有三个,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三个题项中,前一个是正向题项,后两个是反向题项。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素养认知维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对语言素养作用的认知判断见表1。

认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整体上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持赞成态度,总计达83.8%。其中,中年级教师认可度最高,高出其他两个学段教师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教师否认率高达9.3%,可能与其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涉及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少有关。

认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这是一个反向的题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其“审美能力”并不呈因果关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有88.5%的城市小学语文教师都认同了这个没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其中,高年级教师认同度相对较低,高年级教师否认率是低中年级教师的3倍以上。

认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也是一个反向题。与认知2相比,这个表述更荒谬。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其“思想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常识。相对于认知1与认知2,这一题认可度要低一些,占总人数的69.8%。但是从整体上说,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认知仍是让人深思的。

2.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维度在验证后筛选下来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上的认同见表2。

表2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千百年实践检验出的提升语言素养的良策,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总赞成率达到88.4%,仍有11.6%不赞成,其中集中在低年级,也许与低年级教学中背诵积累的要求没有中高年级高有一定的关系。

策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背诵”是输入,写作运用是“输出”。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上。调查发现,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不认同的比例比较高,都是9.3%,是低年级的4倍。从教学的角度看,中高学段都进行了正式的习作教学,却有近20%的教师不认同写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策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的。三个学段的教师在认同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维度验证筛选出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上的认同见表3。

表3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这个题项是对第二个维度第三个题项的检测,即不注意文章语言使用的“大量阅读”是很难提升语言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的小学语文教师认同“注意文章语言使用”,88.4%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中都不注重作者的语言使用。认同的学段中,中学段教师比例最低,只有低、高学段的一半;不认同的教师中,低中学段比例最高,高出高学段5-7个百分点。

行为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本题与维度二第二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的运用。题项提供了四种语文教师经常涉及的文体样式,在四种选择一种的认同中,总量只有81.4%,有18.6%小学语文教师半年都不动笔,尤其以中高学段为甚。

行为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本题与维度二第三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积累的。让人困惑的是,在策略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100%认可“大量阅读”的重要;但是,在个人行动上,每个星期都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数比例只有65.1%,高达34.9%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怎么阅读,尤其以低年级为甚。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关于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关于语言素养的认知有比较严重的偏差

认知偏差明显体现在维度一的两个反向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重,主要是语文教师对理性思维重视不够,多从个人感觉出发,简单将“审美素养”与“道德素养”等同于“语言素养”,忽视了许许多多语言素养很高的人在审美素养乃至道德素养方面的严重不足。以中外作家为例,他们的语言素养都很高了,但是奈保尔、胡兰成、塞林格、谷崎润一郎等都是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实际生活中,人品与文品并非总是一致。

2.语言素养养成的意识与行动不一致

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维度二和维度三的“积累”与“运用”四道题项上。“积累”方面,维度二第三题与维度三第三题严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颠覆了“师范”一词,因为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变成自己不读书,但赞成多读书、只要求学生多读书的人。“运用”方面情形略同于积累,也反映了语文教师自身不动笔,却要学生多动笔的现象。

3.不同学段有关语言素养的认知与行为有差距

由于小学三个学段差异较大,有些教师长期在某一个学段教学,从而形成学段意识局限。例如维度一第一个题项,一、二年级有9.3%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没有感觉;维度二第一个题项也体现了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的特点。

三、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提升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理性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检验阅读

由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文科出身,来自偏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中文系,长期接触感性作品,严重缺乏理性思维的训练,于是出现诸多语文教师在追求“个性”“感觉”“浪漫”的同时,缺乏“共性”“科学”“实证”的审辨眼光与研究视野,从而出现调查中近70%的语文教师无法判别“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样的逻辑谬误的情况。因此,矫正方向是积极引入理性阅读,进行科学研究,将日常阅读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检核,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动笔

化“观点”“想法”为行动,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读理性的理论书;多动笔,多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语文教师不是“小资白领”,读书主要不是休闲娱乐;语文教师也不是作家诗人,写作主要不是文学创作。读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专业理论著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写作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三)走出学段藩篱,放眼成长过程

调查发现,同样是小学教师,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在语言素养的不同维度上显示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长期处于一个年级段所造成。显然,对语言素养的认知、策略与行动不能完全由所教年级段教学内容有无决定。有些教师个人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受所教学段教学内容的局限,因为小学低学段没有整篇的习作教学任务,就忽视自身写作,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于学生培养要着眼于其一生成长,于自我修炼要着眼于一生的丰盈。即使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关注12年完整的基础教育,不能小学不关注初中,初中不关注高中,高中不关注小学。至于小学内部,更应该六年整体一盘棋,而不应该内部再行割裂。

由于调查范围仅限于一个城市,抽取样本仅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此,本研究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师曼,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篇7

我是工作在*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年7月毕业于*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篇8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年7月毕业于*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200*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篇9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铭刻在心中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奠定了学生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教学不仅可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更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开展名著阅读诗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浸润学生的心灵势在必行。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新的语文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师理所应当的重要的工作任务。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古诗《回乡偶书》时就力求对学生教学最深厚的人文熏陶。

一、导入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

请学生回顾一年级上册学过的《静夜思》,由“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地体会李白的思乡之情,简单介绍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中国文坛群星璀璨,再由与李白同时代的好朋友,也以诗文名闻天下的贺知章。这样学生对“贺知章”这个作者就有了比较立体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

请学生观察“我会写”的生字的间架结构,思考怎样才能把诗中“音”“客”“何”三个字写漂亮。学生观察后与老师同学交流,老师再在田字格中一边讲解字的间架结构,一边端正地板书三个汉字,然后请学生描写、临摹三个汉字,最后用展示台展示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并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字写得漂亮,写得不美的字与写得的字的差异在哪里。这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学写汉字的一个最平常的过程,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三、理解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落叶归根”的民族文化情怀

(1)介绍贺知章的家乡在浙江萧山,他三十六岁考中乙未科状元,进京为官五十年,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到八十岁时告老还乡,当朝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八旬老翁,荣归故里。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认知下去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读自悟,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哪些东西没变,哪些东西变了,尽量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如,山水没变,房屋树木没变……这样在理解到作者不是“客”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回到故乡时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3)学生理解第二句诗时,引导学生思考:小孩子们不认识贺知章,贺知章认识他们吗?在故乡贺知章有相识的或熟悉的故人吗?引导学生去体会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故乡对于贺知章这个老人来说虽然山水依旧,但旧相识,老朋友可能很少了,甚至可能没有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生疏的地方。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贺知章“老大回”的孤独而伤感的情怀。

(4)老师总结性介绍:中国地域广大,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一般是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但其中又有许多杰出的人要离开故乡去求学、做官、经商,他们往往一去就是几年,几十年,音讯难通。亲人们思念这些游子,游子们也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学生讨论交流:贺知章八十多岁了为什么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回故乡?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中华民族思念故乡,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结。

四、指导朗读、吟诵,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音韵美,体会中华民族依恋故乡的情结

(1)提问:五十年未归的贺知章是带着什么心情回归故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贺知章是带着喜悦激动地心情会故乡的,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第一句诗。

(2)问:诗中哪一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一往情深,可回到故乡的怀抱时,自己却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游子了,这时他又是什么心情?指导学生用感伤的语调读第二行诗。

(3)老师引导:贺知章回到既熟悉又陌生,亲切又生疏的故乡,发现儿时伙伴不见了,老朋友们也不在了,只有他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人生,他高兴,他孤独,他伤感,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三、四行诗。

五、拓展吟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贺知章回归故乡的复杂心情

(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引导学生伤感的语调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诗歌内容极力对学生进行本民族审美意识、文化情怀的熏陶,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尽管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后,他们不仅能主动背诵两首《回乡偶书》,而且还吟诵得很有味道。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21-01

引言: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致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相对的趋于功利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的地位也逐步工具化。因此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凸显出急功近利的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也开始向基础技能型教学转变。但是显然这都不利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亟需回归到美学教育、人文关怀、哲理思辨的教学正轨上。鉴于此,本文通过一定的事例研究,重点着墨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动力。

一、小学语文存在的困境

1、课堂主体的把握 就现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在这一点的把握上许多教师都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中片面的强调学习的自由性而忽略了教学的约束性,另一方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了有的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其乐融融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毫无所获;而另外一种课堂教学,气氛肃穆学生也一丝不苟的学习,但是实际的操作中却缺乏创新。显然这都是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匮乏或运用不当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相对而言我国的人口基础较大,所以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也为数众多,一般的教学自然班级人数都存在数量严重超标的情况。这样的窘境难免就导致我国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还有就是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这主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秀教师资源的匮乏和分配失衡,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优秀师资的配比存在严重的失衡,好的师资几乎都被所谓的名校所占据,而普通学校的师资就相应要略显弱势,贫困的学校甚至是一个教师任教数个学科。另一方面则是自然教学资源的匮乏,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是阅读资源的贫乏,还有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不当。

3、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检验办法只有考试这一个办法,并且在考试中也仅仅将高分作为评判的标准。自然这也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功力化,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二、走出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1、教学主体的合理把握 就现目前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要求来看,解放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但是这样的“解放”,不应该等同于放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任然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譬如在实施现目前较为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在学生谈论过程不能置身事外,应该走动监督并及时与学生互动,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应该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此外,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而具体制定教学的策略。譬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这类课程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其思考维度较大,学生可以从同的角度去分析。因此这时就可以采取,小组谈论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其理解难度较大,并且也存在许多学生认知能力无法企及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学习。

2、建立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分配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就语文教学而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以自身的修养影响学生言行及写作能力,从而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想要走出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首先就应该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政府应该鼓励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并对在贫困地区任教教师加大补贴力度,这样才能实现师资力量均衡,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3、注重诗歌意境教学 普通学生生读诗歌,往往不能觉察其内在的美感,甚至于有的人在读完一首诗,感觉空洞无物没有得到丝毫的体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常人读诗歌都是流于表面字词的理解,对诗歌涉及的意象的深层次含义,没有进一步的挖掘,这就使得学生的体会相对的肤浅抑或甚至没有。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诗歌意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意境教学,学生才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否则仅仅停留在读字词的解读上,这就完全的将一首诗歌“糟践”了,就好比吃鸡蛋不吃蛋黄一样,学生只能认识到诗歌表面的韵味,却丢弃了诗歌内在的醇香。譬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中杜甫就利用了诸多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如“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巴峡穿巫峡”等,这些意象都表现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但是除此外还应该有爱国之情融于其中。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4、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我国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即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此的运用似乎还不够科学,抑或说是运用度不高但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学习《雾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观,因此便不能通过文章清新的感受到那一份美感。此时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源,尽可能的为学生构建一个冰雪世界。于是他们就可以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世界里驰骋;也可以感受“寒风吹拂,雾气缭绕”的清冷。总的来讲,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完善,当下对教育管理以及各类教学手段设计都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教学课堂中作业是实施相关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作业的完成率并不太理想,不少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比较散漫,这暗示这教师要采取的合理的方式去展开作业布置,下面就在教学中能让语文作业变得快乐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牛刀小试,积累初步经验

在课堂作业内容设计中,首先本着牛刀小试的理念,大致地规划出语文作业内容,以便积累初步经验,利用这个环节了解学生不擅长什么,对哪些知识点比较陌生以及对哪些内容比较熟悉。比如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学习《暮江吟》这一课,教师先可布置考察范围比较大的作业内容,或者是一些基础的概念。例如让学生先用白话翻译这首诗,对古诗词的赏析要建立在能够准确地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其次,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错误和有疏漏的地方,教师进行详细说明,整理出古诗词中有着特定翻译内容的字词,以便完善和加强学生对白话文的认识和了解。像一些“之”表达的意思就是助词,类似于我们白话中的“的”,所起作用是用来让句式结构更加完整;接着,在对古内容了解的这个基础层面上教师初步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就可深入进行习题检测,对学生诗词熟练度的检查等,以字词考察和语句翻译的形式展开。在学生能够熟读和基本掌握了诗词基本内容后,教师就可深入进行对诗词的赏析,布置让学生讨论作者思想情感的作业。可以以分句或者分段的形式分别对作者所表述的思想感情进行剖析,用以增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升华学生感情,提升学生思维维度。

二、逐步推进,构建大致框架

此外,在初步积累了作业设计经验后,教师就可进行逐步推进,充分把握所要指导的内容,构建大致的框架加以作业设计,使得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点掌握的各项方面都尽量把握得更加具体。另外,教师在大致框架结构指导下的作业设计,其逻辑性也更强,条理也能更清晰,可起到有效保障作业合理性。比如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学习基础字词词义和解释中,就“骄傲”一词为例,可设计如下的题目,模仿下面句子中“骄傲”一词的使用方法,分别写一句话。1.胜利的鲜花使14岁的邓亚萍陶醉了,她不知不觉地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2.邓亚萍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球技,成为中国乒乓球坛的骄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词语可能含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词性,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类词语解释中,要加强学生理解,让学生对词性的敏感度更高。通过逐步推进的作业内容设计,构建出大致的框架结构,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有关的知识系统建立。

三、全面规范,诞生别样作业

此外,课堂中的作业设计还需要教师全面规范,根据新课标标准提出的要求,规范各类作业设计环节,进而诞生出别样的作业,用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使用率,并带给学生更加适用的作业训练体验。比如说对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在作业设计中就要涵盖几项基本内容,首先第一是对基础字词的掌握,可以选择或者判断题的形式加以考察,其次是对句子的认识,可通过句型仿写或者语句判断来强化学生的句型完整性。最后是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写作或者对话等形式展开,在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考察中都要在作业设计的内容中加以体现,采用新颖高效的设计方式,进而创造出别样的作业内容。

四、提供平台,百花齐绽放

最后,教师要善于提供平台,以此彰显学生的独特性,比如说教学内容的作业设计可不仅仅只从书面内容上展开,还能增加许多其他的形式,定期展开学生互动讨论、演讲等主题内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并将这些所掌握的东西加以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还可提供一些诗歌朗诵、写作创作等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和展示自己。在作业设计的形式里尽量增多种类,以此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不再对作业抱有负担,反而是能够更加愉快地接受,并在解决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利用这种方式,可有效达到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以及学习质量增强的目的,当作业不再是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也能更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由此提升作业设计效率。

综上所述,本着百花齐放显特色,让语文作业更快乐的教学主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采用由浅入深,逐层逐层推进的方式展开作业设计,通过初步积累的经验然后构建大致框架,最后整理出独具个性,能够迎合学生学习素质水平提高的作业内容。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有关课堂作业内容设计等方面,以便创作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以及学习自主性增强,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