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当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切实起到引导作用,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手段,都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初中尤其是初三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具备一个学习的良好态度,这些内容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程中都有所涉及,责任意识一旦树立,就会随之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群体。初中尤其是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虽然老师在知识方面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很大,但终归都是外因,学生本身作为内因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与要求,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质的变化。
3注重合作的重要性
注重合作的重要性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应当实现的一项任务,作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划分小组是最常见的方式,创建小组的细致性问题之一是要保证先组成员异质,也就是最好不采用自愿结组的方式,因为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小组的整体水平上容易拉开差距,略作参考即可,因为自愿结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组别之间水平悬殊。
结组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就要体现出来,深入各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之中,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换句话说,要放手但不放任,积极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某一任务,并参与到当中。之后进行课堂评价时,着重点要落在合作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其次才是结果,对于合作以及善于合作的小组,要进行积极的肯定以及表扬,使得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起到奠基作用。特别是现在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课本中又安排了很多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堂课。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用途不大,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首先使学生知道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我十分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新奇感和期待渴望心理,心中的疑问颇多,如:这门课究竟是一门什么课程?我们学习它有什么用呢?趣味性怎样?能使我喜欢它吗?这个老师讲得怎样?它的语言、动作、表情、知识能吸引我吗?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知识面广,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要我们认真利用,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一定会对教学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上学年我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知识经常会出现哪种题型,哪个知识应该怎样运用。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及时总结,勤于肯定。学了,记了,用了,还得检验。当然这个检验,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书面的。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都得及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快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还没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强化。当然对于学生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表扬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表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如: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习惯性的给予真诚的称赞,这样就能让学生培养自信,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老师都说学生到了八年级,就不爱回答问题了,我不这样认为。每次,我上课,课堂气氛都很不错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和老师配合得也很好。而且,我还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学,教师的发挥就能更好,更自如,效果当然更好。也就是说,可能备课时老师没想到的地方,学生想到了,这样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弥补了教师教学上的不足。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总之,思想品德的教学,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新课标中的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提供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应勇于探索,积极落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渗透”,相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动中很难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更加强调“渗透”的方式。而要想实现渗透,首先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了。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会产生兴趣,这样也就谈不上主动接受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自然实现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与诚信同行》这节内容时,针对身边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如撒谎、作弊、虚假宣传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响。在班会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针对各种不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诚信的意义和不诚信带来的后果。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候撒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听到这名学生的观念,很多学生都很吃惊。这时候,笔者则微笑着鼓励这名学生,让他举一个“撒谎也是诚信的表现”的例子,于是这名学生讲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有几个人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阿姨问认不认识某某同学,说她是这名学生妈妈的同事,是来代他的妈妈来接这名同学放学的,现在找不到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这些人是坏人,直接拒绝又怕受到伤害,于是我报给他们一个假的电话号码,虽然我这次撒谎了,但是我认为这反而保护了同学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听到这个真实的经历,学生对“诚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发言和辩论中,学生逐渐对诚信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逐渐在各种诚信或者不诚信的真实事例中体会到了“诚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之类的道理灌输,通过事例分析论证,学生的诚信意识更容易自觉地树立起来。
三、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同样,德育理念也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并且比起理论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活动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形式都较为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课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道德观念难以得到实践与证明,从而使得德育活动总是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进学生的内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2)认识单一化。由于受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对社会主体认识不够准确,缺乏考虑集体利益的意识,处处考虑到自我,对团结与奉献的精神逐渐淡薄。考虑事情逐渐由集体转向自我,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不良产物。因此,为保证学生良好发展,必须对其进行贴近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生活小事中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道德观干扰。对初中学生的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已有一定的形成。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偏差。
(4)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但处理事情的态度及激情十分饱满。在一定情形的刺激下,个人盲目的英雄主义感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又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对初中学生贴近生活化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必须尽快落实于学生生活中的。
二、思想品德课贴近学生生活
(1)强化学生思维。在长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模式已经较为固定。但是我们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使思想品德教育课堂鲜活,在课堂上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将政治理论与日常小事相联系,令学生打开思路,举一反三地进行理解。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以课外的团体活动,对学生进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学模式。新课改极大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备考上,均是枯燥并繁重的科目。因此,改进教育模式,改变学生疲劳的学习状态是必要的,将思想品德课程积极应用于实际生活化教学即是一种合理的改革方式。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理论上努力研究,还要在课堂授课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学生预习和复习过程中,要时刻保证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令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所在,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自由体会。
(3)调整情绪。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并且给学生提出一些可以查找掌握的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或者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也可以将一些知识直接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的预习,这是活跃课堂的基础,也是保证课堂完美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在政治课上的兴趣。
(4)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贴合。生活是一切的基础,为避免思想理论的乏味与枯燥,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相联系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同样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令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将知识完美地消化。
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探索新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加深对思想品德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能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与理解。此外,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无论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其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今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解决老师提出的政治问题,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对策分析
1.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
教师应当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参与政治学习的兴趣,充分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学会创设出良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之中更加愉快、主动地学习,这能够维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情景中设计一些问题,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而学生可以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但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应当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与思考中得到最为正确的答案。这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师讲述《多变的价格》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景:“2013年生姜的价格比较高,很多农民大量种植,但到了2014年生姜价格有所下降,农民又改种了其他的作物。然而在生姜上市的时候,价格又提升了很多。”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由于这种情景与生活实际比较贴近,学生在讨论时也充满热情,从而使教学知识的掌握变得较为容易。
2.重视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师应当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于其在政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进行指导与帮助,从而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讨论,从而培养起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尤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学生更应当通过探究式合作学习虚心学习经验、听取意见,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及时改正,从而努力带动自身实现综合发展。
3.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探究式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应当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最新的热点话题融入进来,从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可以从社会大环境中汲取素材,将大环境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缩小中学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掌握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对环境的人文关怀》这一内容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加入进去,可以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或者教师在事前收集一些环保资料呈现给学生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谈谈自身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这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不但紧密地结合生活实际,更使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感悟,从而提升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网络资源拓展思想品德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辨析能力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网络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利用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很多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网络资源极其丰富,良莠不齐,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网络资源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选价值含量更高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资源干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丰富知识视野,提高对信息的辨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历史的足迹”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学生很感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通过课上小组交流,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有的学生能够从文字的变迁到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国粹京剧到中华武术,从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到百年沧桑,直到中华儿女站起来捍卫祖国尊严,获得民族独立……说得丝丝入扣,明明白白。很多学生还能够列举彰显“历史足迹”的案例。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新闻媒体等生活课程资源辅助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积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教师理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辨析、学会取舍等。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更多更好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家观看《新闻联播》《法治在线》《以案说法》等栏目,通过社会上的案例进行实践学习。当节目里有互动或专家解读环节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及时做好笔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读,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积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比如,在进行“做大自然的朋友”的教学中,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较为困难,教师从网上下载专题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详细讲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通过对案例分析、数字解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一专业性很强的概念,进而为后边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电视新闻报道或者是专题报道等节目,让学生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通过对“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003年新疆的特大沙尘暴”事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珍爱大自然,节约资源,做到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社会的双赢。这样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积淀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般来说,文字语言记载应当记载一些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生命、前途息息相关,使用文字的方式记载,是要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规则,不可随便轻忽。比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违反交通法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轻忽生命安全、违反交通规则带来的种种悲剧;思想品德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香烟、酒精的危害,让初中生了解到一旦沾染,将是自己个人和家庭的终生悲剧;香烟的毒性虽然貌似虽然没有那样可怕,然而长期抽烟会让肺部受剧烈的伤害,从此可能染上不能治愈的疾病;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人体内酒精含量过多,控制力会下降,反应会变迟钝,很可能会造成各种悲剧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字规则中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一部分的行为习惯是比较微小的,且应该怎样遵守这些规则可以因人而异的,这些规则就不宜用文字规则强制学生遵守,然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遵守这些规则将让学生终生受益。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理解到人和人之间智商的差距并不明显,而有些人能得到社会的接纳、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容易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果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有些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及时整理自己文具的习惯,他们觉得爱不爱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具是自己的事,谁也管不着,可是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收拾干净,把周围的环境收捡得整洁,会给人一种这人做事不马虎、很负责任的感觉,这样的人与人相处时就容易被人接纳,反之会导致别人内心产生不良的印象。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自己是否被人喜欢与自己是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关,学生就会思考自己要遵守一些无文字记载的规则。
二、用文化薰陶的方法
如果教师一味的用规则强制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有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到了限制,他们不会愿意自觉的遵守这些行为习惯,为了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用文化薰陶的方法让学生自觉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用树立模范的薰陶方式完成文化薰陶。首先,教师要以自己为模范,自己先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上课以前要主动与学生相互问候、教师要做到遵守信用、教师要自己整理好自己的周围环境。如果教师能够自觉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将会被教师的道德品质感染,他们会愿意以教师为模范自觉的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学生会认为教师说教那么多,他们自己都不做,可见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重要。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社会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日剧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在日本,每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要做打杂的工作。很多学生不乐意做这类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让新生做打杂的工作并不是欺负新生,而是要让新生有开始学习就是要吃苦的觉悟。让新生打扫卫生只是一种教育新生的形式,新生需要意识到自己既然要开始学习,就要以吃苦的态度面对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他人。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认识不断地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和“填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这里展开探索和合作学习。在任务情境中,教师指导和点拨学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习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任务、故事任务、讨论任务、练习任务、作业任务等不同形式的任务。
1.问题任务,促进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疑问的产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激励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成长在社会》中关心社会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亚维伦的野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滨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问题任务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知道了该去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由此会想到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应该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并且学会关心时政。通过教师的问题任务,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散,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
2.故事任务,激发兴趣
故事任务就是教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中,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思想品德知识。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会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融入民族文化》中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授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关注课堂学习。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讲授他们所知道的优秀人物或事迹的故事。学生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诉故事,探究思想品德知识。并且从这些故事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了解到他们是民族赖以继续和发展的推动力,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故事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给课堂带来了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3.讨论任务,鼓励合作
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任务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且进行积极探究,不断地解决问题,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任务让学生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例如在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时候,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合作技能,而且还会体会到在合作中需要同学之间的宽容、欣赏。通过讨论任务,学生生对于“与人合作”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让学生在任务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4.练习任务,反馈巩固
学生通过学习对于知识是否掌握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练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检测。练习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认识。练习任务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利用练习会对学生起到很好地检测作用,让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发展人民民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丰富的练习任务,比如选择题、判断题、简析题、时间探究题……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掌握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权,教师就可以以中国博客发展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博客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新途径,并让学生思考它为公民的哪一项政治自由提供了平台?练习形式还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去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规律,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5.作业任务,加强提升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作业任务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了。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任务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步的更快。例如在学习《维护合法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比如“蓝色风暴”商标案宣判百事可乐被判赔300万,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等,让学生思考结合案例思考,这些事件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危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对于作业的思考和学习,让学生去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工作特点来进行,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浓烈,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不高的特点。在很多学校,小学教育只重视对于语数外的主科课程的教育工作,学校对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忽视,学校不重视小学的思想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就不够高,对于学生的教学效果检验也不够突出。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讲课神采飞扬,而学生听课的效果却非常不好,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理解上来讲,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比较简单的,这就造成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针对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教学重点,学生和老师表现的也是漠不关心,所以,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造成了思想品德教学环境的不佳,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因而也就起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教学方法传统,也是造成教师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也是一种阻碍。思想品德教学,是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科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不断提升,教育又是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民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品德教育更是要从小学就要重视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课程知识的讲授过于刻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就没有兴趣。同时,思想品德教学是关系到我们生活的重要知识内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把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更好的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小,教学效果就不好。
(三)教学评价存在突出的局限性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教师过度的追求目标评价,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即激励作用。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手段过于简单和僵硬,而评价过程又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致使教学评价发挥不了其作用。
二、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分析
思想品德教学是联系实际,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我们在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发展全面,形成正确的思想,培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就离不开对他们的生活化教育途径的实现,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小学的教育。针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未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主要有以下的发展途径。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实现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水平。需要教师立足生活实际,深度把握教学工作的具体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备课过程中,要注重把大量的生活实例和课程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教授《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协商,集体组织一次“大扫除”的活动。具体活动如下: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的清洁卫生,最后还要进行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卫生做的最好,打扫的最干净。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传授给他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知识内容的具体生活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礼仪规范,培养他们充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生活中,这种价值观的体现是非常充分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就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来进行。所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来体现。
(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发展
除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之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尽量培养自己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生活化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就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到《我们的一家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或者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他、在讲述这方面的内容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的走基层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家风是什么》这个节目,向学生讲述更多的关于家风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通过家风内容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更多的知识有深入了解。这是一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也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