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驱动教学论文

驱动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2: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驱动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驱动教学论文

篇1

任务整个教学活动的载体,所有教学活动都会围绕任务开展。任务的难度应该是递进式的,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着眼点,兼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善提高学习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

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教室布置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根据任务制定方案并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3)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任务”的发起者、引导者。教师在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应以激发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为目标,将真实的场景引入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监控及引导,不破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2现中职院校的特点

2.1中职院校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不断发展、迫使我国大量投入了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系统,操作人员必须均被专业技能。对于技术工人匮乏的问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感到非常的高兴,但学生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显现出来。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能令企业人员满意。

2.2中职院校的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理论教学还是延续课堂灌输的方式。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感到厌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无从谈起。而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全面的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学生在毕业后应具备起码的动手操作机械或设备的能力。有些中职院校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讲授理论知识效果不好,大量的作业练习虽然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的兴趣却一点一点消失。

2.3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了解不多,多是慕名而来,再加上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的基础也不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学不好,教师教不动,教学效果一般。到了毕业阶段,好的工作岗位也不能应聘上,最终只能参与流水线工作。通过上面对中职院校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校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中职校现有的教学要进行改革,理论与实践要有机结合,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地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以改善教学效果。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3.1确定任务

任务要切合实际,任务要本着“贴近企业岗位生产实际指导学习”的宗旨,学要经过企业调研,结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根据学院现有实训资源,从使其产品中提取教学模型,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项目包,这些教学项目要考虑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2任务实施

教学情境的创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对于一个教师应做到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信息技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去,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分体现自身的创造力。语言的创造。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应具备清晰度、力度、亲和力等特点,在语言表述方面要准确,通过教师语言体现自身知识视野与思想深度。在课堂驾驭方面,由于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较为发散及活跃,因此教师的语言在课堂调控方面也十分重要,在与学生交流及安排任务中,教师语言要简洁明了。教学方法的创造。任务驱动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能否自主进行学习、探索是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教学重、难点突出并突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任务的创造。教学任务所考核知识点要涉及多个学科。通过逐一分析从企业收集上来的具有实用性的教学任务,总结出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根据各专业知识特点,将提取并优化成教学模型的企业项目引入教学中,用教学任务将各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课程内容围绕新任务进行。学生学习各知识点的内在连贯性得到很好体现。任务的实施。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已设置任务的特点来安排学习活动,可以是教师课堂讲授,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也可以是多种学习形式的组合。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加以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学生要体现其主体地位,借助他人帮助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

篇2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

篇3

二、审计任务案例的选取

审计任务案例的选取是提高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应是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选择案例时应考虑案例的仿真性、实践性、启发性和时效性,当然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一)通过教师下企业,依靠校企合作获取。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启动教师下企业项目,具体分为暑假的短时期下企业学习和有条件的学校启动带薪整学期或整学年下企业学习两种,当然大部分高职院校也都有具备注册会计师资质的教师长期参与社会审计业务。《审计实务》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有较高要求。通过下企业活动,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各项审计等鉴证业务,审计实务担纲教师不仅可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而且可以掌握审计的一手资料,再结合教学项目任务和学生特点进行整合,同时经事务所同意,可以获得整套审计工作底稿模板。

(二)利用学校内部审计资料获取。

除依靠校企合作外,我们可以充分调动校内资源,比如学校内部审计部门每年都会对各部门、下属后勤公司和学生实习基地如学生超市等所有处室和产业进行内部审计。通过学校支持获取这些内部审计材料,结合审计实务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的划分,对资料进行整合和改编,可以成为很好的审计案例资料。

(三)利用网络等媒介获取。

在网络技术特别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上市及各大型企业的财务背景资料,然后按照审计工作业务流程来编排和设计,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设计各个“任务案例”。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成的审计案例教材获得案例资料,或者通过向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共享其案例资料等。

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审计实务》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审计实务》课程中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案例引入与任务布置。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案例资料的选取与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一环。通常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单项任务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将任务细化到学生可以解决的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解决案例资料中所设定的任务。比如在学习存货监盘这一任务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公司的存货监盘计划,然后根据这份监盘计划设置任务,如监盘计划里监盘安排的时间、目的、监盘的范围是否合理?对每一种存货监盘的方法是否合适?如何从监盘日实有数倒推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情况?如果这一存货监盘计划不可行,是否可以有其他替代审计程序?总之,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设计的任务相匹配。

(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讨论。

分析讨论案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分项目经理、审计员、审计助理等岗位,由学生对角色进行轮流扮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交流和研讨。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三)学生对讨论情况进行成果汇报。

情境模拟讨论结束后,各项目组要形成方案,形式可以多样化,由“项目经理”作为代表进行陈述。项目经理角色的扮演是轮流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上台发言的机会。通过项目陈述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任务解决方案,掌握与之相应的审计理论知识,而且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认真听取学生的项目陈述后,根据陈述情况详细讲解案例任务中所涉及到的审计理论知识,在大家都表示理解之后,再回到案例资料带大家完成案例任务,如需要并相应填写完工作底稿或完成报告之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总之,通过不断地进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让学生逐步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四、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应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后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一)对学生进行分段考核。

根据教学进度,当一个项目完成后,我们可以安排一个与该项目相关的较完整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在学习生产与仓储循环审计这一项目中,我们可以分解存货监盘、存货计价等若干个任务并分别引入案例学习,当这一项目学习全部结束后,我们可以用一个包括这些任务的较完整的综合仿真案例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评价。

可以在学期内分阶段与学生开展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者发邮件等方式向教师反馈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对教学的改进建议;也可以通过学评教环节来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担纲教师团队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

担纲《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团队要通过阶段考核,学生座谈或汇总邮件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任务案例选择是否合理、教学效果与预期差异,认真分析产生争议的原因是基本审计理论掌握不好或运用不恰当,或是案例材料与项目任务不匹配,还是任务案例提供信息模糊,以进一步优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方案,提升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

篇4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

(一)从老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为中心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项目驱动教学从传统的老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中心,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与激励学生的学习效应,不断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项目式驱动教学中,通过整合各个项目的设计、操作,更好的完成各个课程以及论文编写、答辩模拟与PPT制作,进而培养出学生设备操作、实验规划、文献探究、论文写作等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对塑造人文素养也有很大作用,通过加强与项目以及他人的合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独立、人际交往能力,对锻炼学生取长补短、虚心求教等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强化项目开展进程,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接受新事物,还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运用资料进行文档输入、数据处理以及资料检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在学习力循序发展的过程中,达到实用性人才需求。

(二)从课本为中心转化成项目为中心

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过程来看:教材与课本始终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感与距离感,如果认为和实际相聚很远的话,就会降低操作性。项目驱动则是将项目作为作为依据,在学生主动找出所需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最后完成工作与项目。在整个课程讲授与学习中,它整合了理论内容与教材辅导,而不是简单的将教材作为中心。

三、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应用的方法

(一)强化项目创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为了强化教学效率与成果,除了要真实的掌握营销工作分解外,还必须整合项目要求进行分解与构建。对于每个工作环节的内容与设计,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力度,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度的把握。对于教材项目,既不能过简也不能过大,反之就会涉及很多知识,对教学组织与目标造成影响。另外,市场营销还具有极大的综合性,针对这点,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各个技能要求,还必须明确项目侧重点,从源头上避免对教学内容造成不利影响。在项目设置时,不一定要针对产品,还必须整合职业能力,从各方面促进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职业发展以及建设。

(二)强化教学设计

在市场营销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设计中,为了增强教学成果与效率,除了要做好情境导入、项目开发、合作反馈工作,还必须及时探究、总结规律,通过共同进步、分层练习,确保师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现代职业学院信息技术整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辅导、设计、科目检测以及整体性评价,通过做好项目教学的说明、分析与整合,对学生做好分组,并且整合学生性格、学习特点,强化教学进程。

(三)做好项目教学的测评

篇5

设计的任务要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可以从简易明确、生动活泼、成果可观、联系现实等方面去进行考虑与设计。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的目标性。

任务的设计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最终目标还是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层递进。

3.任务的科学性。

任务应该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编造的,可以按任务的具体要求得出成果。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层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学有所获。

4.任务的层次性。

任务的层次性需要分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在大任务的基础之上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之间的关系必须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最终完成该堂课所提出的大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而言,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逐步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

二、实施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

1.明确学习任务,快速导入情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的要求示于学生,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探究活动中去,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2.明确教师定位,改变传统观念。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为学生搭建桥梁;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中更应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导”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3.相信学生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一堂课中,教师除了引导以外最主要的就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了。例如,掌握程度好、熟练的学生做小老师,可由他们去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辅导量,更多地关注大部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了学习信息技术协作、互助的精神,体会到互助的乐趣。

4.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成果评价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中,为了检验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

1.评价要具备全面性。

首先,评价内容要具备全面性,如针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应用的熟练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等。其次,评价对象要具备全面性。在评价的时候要针对全体学生,不能仅仅选择部分来进行。在评价的过程中,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解决处理,个别问题单独解决。

2.评价要具备多样性。

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甚至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可展示部分优秀或者问题突出的作品进行集中评价。

篇6

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实际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关系,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使得任务驱动教学法得以应用的重要因素。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获取上已经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是对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得不到有机适应,计算机知识的拓展也使得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是现阶段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方法,这也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相适应,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广泛传播要求。

1.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作用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为能够营造建构知识及寓学于实践的情景,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实际应用,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可在多种渠道下对知识进行获取并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能够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姜炎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尽快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另外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并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灵活的调控。主要就是计算机的学习任务是由老师进行设计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在教学的目的及内容上都进行了明确化,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任务完成程度来了解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这样对学生的及时指导比较有利。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学生是在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做任务的,是结合学生的需求来完成的,这样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更加的自信,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2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特征及任务驱动法的实际应用

2.1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特征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其中信息技术当中就涵盖着计算机技术与,这一课程的教学与其它的教学有着诸多不同,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计算机课程在实践操作上体现的较为显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软硬件都要动手操作才能够得到掌握。同时在实践的作用下能够对操作的原理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对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下就比较的有效率。另外就是计算机的教学中对其软硬件的的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较快,这些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在计算机的软硬件方面的变化也比较的迅速,这些对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软件或者是硬件自身都有着生存期,所以一旦过了这一生存期就会被淘汰掉,所以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和社会的所需不能得到有效的契合,这就培养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

2.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要遵循相关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将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就是可操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可操作性这一原则,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能够方便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有效的掌握知识,所以动手操作要比学生观看老师示范要有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得到切实的掌握。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要按照相关的流程进行有效实施,这样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保障作用(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能够看到,首先就是要对计算机的学习任务进行剔除,这样可在情境设计下进行完成,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是将以往的知识作为桥梁,循序渐进的通向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已知的知识上进行对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正是所要学习的,对任务的提出要尽量的真实,也就是在可操作性上要强,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加强,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这样对知识的循序渐进的传输就有着促进作用。然后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或者是和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注重知识的融合性,要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一方式能够综合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

再者就是对任务主体的选择,这样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就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得以应用。这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从而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完成任务之后要进行及时的讨论及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会交流和分享完成任务的成果,在自我展示上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评价方面老师要能够在具体的任务完成效果上实施评价,对优点进行肯定,不足之处要进行及时纠正,通过评价能够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进步。

篇7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实用性也较强。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所布置的任务都是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可能面临的问题。因而,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就为学生模拟了日后的工作状况,针对性极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具有激励的作用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具有激励的作用,比如,教师在电脑上教学生EXCEL相关练习时,通常会借助语言布置任务。首先,假设学生在公司中的职务是文员,领导要求文员将公司职员一年内的全部工资、每个月的平均工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进行排名统计。教师在对练习进行评价时,不单要注重学生的操作结果,还需要强调操作的过程,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运用到一些知识以及技能。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既能巩固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学生角度来说,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会有一种成就感,正是这样的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索学习。

1.3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不能将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一一教给学生。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想象一些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解决的措施。同样,教师在将任务布置给学生时,不单是让学生进行练习,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解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教授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2.1提高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厌学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教学知识点。比如,在Word中进行自选图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演示一个简单图形的制作过程,比如绘制一只小兔,进而让学生模仿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电视机、小汽车等等图形。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图形绘制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去进行图形的组合以及线条颜色、填充颜色的搭配,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

2.2进行差异教学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进行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难点,同时需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及探索性任务,分层次的任务设计能够赋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比如,在教授图文混排设计这一知识点时,第一层次就是基本的任务,需要把任务细分为一些小步骤,引导学生打开E盘里“Word练习.doc”,根据练习中的提示进行文档格式化处理:第一,做好页面纸张大小自定义以及上下边距的设置工作;第二,引导学生采用艺术字做好标题建立工作,并且根据练习中的规定做好字号处理工作。这些任务的设计都非常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需要做好观察以及辅导的工作;第二层次就是提高的任务,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再通过设计或完善创作出新的作品;第三层次就是探索性任务,教师向学生提供素材,引导学生发挥创新的思维进行排版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能够使学生在任务完成阶段中找到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难度,因而,在实施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同样,在教师进行知识的演示讲解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依据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开介绍,再融于综合任务当中,做到循序渐进。比如,就初学者来说,最初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简单的文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图文混排的处理以及长文档的处理。这样的调整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去理解知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篇8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师与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本其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教师的热点话题。随着新课改大潮的进一步推进,虽然我们的教师已一步步重视了互动教学的过程,但仍存在着几点误区。误区一:互动形式化,互动实质缺失,为互动而互动形式化的互动,指的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性内容。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学互动,设计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团团转,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上是利用“满堂问”而进行“满堂灌如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片断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什么?

生1:是一排排树。生2:树上有很多叶子。生3:地上有绿绿的小草。……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有两排树,第一排有几棵?

生:8棵

师:第二排有几棵?

生:8棵。

师:一共有几棵?

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但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这样的互动有效吗?显然是无效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只停留于表面,没有提炼出任何数学信息,学生因此看到什么说什么。而教师的后三个问题又过于简单,学生不动脑就能说出。

例:教学“和大小比较”,当有的学生认为大,有的认为大,师:看看我们桌子上有什么东西?生:有长方形、圆形。师:请你们用长方形或圆形折出和,比一比哪个分数大?于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顺顺当当的比较出大于。学生似乎是积极地在动手、在验证,全体学生都在互动,但由于受教师的亲自指导,顺畅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定向的,缺少思维的互动。

误区二:互动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应包括师生间的双向活动与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现在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生生间的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师生互动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使教学成为师生、生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平等交流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误区,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的转变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更好地使课堂早日走出互动的误区呢?

一、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有效互动

1、创设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实际、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容易打开思路,感情上容易沟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教学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互动”,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内在的需要,通过互动活动,主动地获取体验,获取新知。

例如:一节高年级的“统计”教学,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道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子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己家庭一年来的主要开支等情况的社会活动题目,上课时学生们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热烈地探讨,教师也紧上根据学生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统计图。短短的一节课,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了发展,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丰富了互动的内容。

2、开放学习材料,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开放性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展课程资源,除了精心选择主体学习材料外,还要重视选择好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或辅助材料,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大的帮助。如“克和千克”的教学,我们立足于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利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三种1千克的物品,学生准备的有味精、大米、黄豆、洗衣粉、饮料、水果、果冻、饼干、沙子等,有散装的,也有原包装的。课中,每四人一小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感受1千克的质量,并说出这1千克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想的方法非常多,“用秤称的”,“看包装袋上写着1千克或1000克”,“一包盐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1000克=1千克”,“果冻的包装袋上写着50克,数20个就是1000克”……有几个学生的发现真是出乎意料,一个学生说,“这1千克味精与这1千克饼干不一样重(铁皮盒),只不过他们的‘净含量’是一样的,毛重是不一样的,因为饼干盒比包装袋要重得多”。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有些饮料盒上写的重量不是千克,也不是克,‘红牛’的净含量是250毫升,‘伊利’酸奶的盒子上写着‘净含量250ml’,我家的‘鲁花牌’花生油的瓶子上写着‘1.8L’。”还没等她说完,有些学生抢着说,“250毫升就是250克”,有些学生纷纷拿出矿泉水、牛奶瞧个明白,非常兴奋地说,“咦,怎么饮料瓶上写的都是毫升和ml”……正是这些开放性的生活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知识的“再创造”活动,竟然生成“净含量”“毛重”“毫升”“升”等知识。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互动起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优化问题设计,拓宽互动空间,促使学生思维互动

教学互动起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教学互动。合适的数学问题是保证有效的课堂互动的基础。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糅碎,讲深讲透,学生不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害而百无一利,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或能引起学生争辩的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东西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可留足学生学习的互动生成的空间。

1、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和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思维范围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的和比较,或分蛋糕的方法比较、甚至出现变同分母比较的方法。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吗?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设计选择性问题,张扬个性,扩大互动范围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当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出示一组数12.5,8.8,240,199.9,32,2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编成乘法算式,并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这时学生出现以下好几种方法

生1:12.5×32×25=(12.5×8)×(25×4)

生2:12.5×8.8=12.5×(8+0.8)

生3:240×25=60×(4×25)

生4:12.5×240=12.5×8×30

生5:12.5×32=12.5×8×4

生6:8.8+199.9×8.8=8.8×(199.9+0.1)

生7:12.5×8.8+25×32=12.5×(8+0.8)+25×4×8

生8:25×8.8+25×32=25×(8.8+32)=25×40.8=25×40+25×0.8……

设计这种选择性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人人有互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互动,都得到训练、发展。

3、巧设争议的开放题,让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

如,在教学完“圆的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用一根12米的绳子,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学生经过讨论争议,一开始得出三种方案,并得出圆面积最大的结论:

①S1=3×3=9m2

②S2=4×2=8m2r=12÷3.14÷2≈1.9m或S2=5×1=5m2…

③S3=3.14×1.92=11.3m2

有的学生提出借助教室的墙壁来围,围成的面积更大,学生经过探索交流讨论,得出三种方案,并得出半圆面积最大。像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开放题,学生容易引起互动,随着互动的展开,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在探索中思考、明理、发现、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尽管学生的说理有不全面或有相似重复的地方,重要的是多给予表达与引导,那些奇思妙解就会盛开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三、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

1、师生角色互换

课堂上鼓励学生走向讲台,面向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的互动形式。如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相遇应用题》,当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时,他把学生按不同算法分为两组,由甲方提出质疑,而乙方解释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利用线段图演示说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角色完全由学生充当,“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2、搭建争辩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好胜好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争辩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这样便有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如在估算中,有这么一个问题“讨论:如果要估计一袋黄豆有多少粒?你会用什么方法?”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在汇报过程中时常提醒学生,“在欣赏他人方法的同时要学会反驳别人的意见”,所以在汇报的过程中出现争辩的情形,并形成了多种解题策略。

生1:看1粒占的空间有多大,整袋的空间有多大,就可以求出黄豆的粒数。

生反驳:你说1粒米占多大空间。(生1傻了,教师引导,方法可以,但测量有点难度)

生2:把黄豆摊在桌子上,平均分成4份,数出1份的粒数,再用乘法求出近似数。

生反驳:一袋黄豆太多了,分一分太麻烦了。

生3:用勺子量,比黄豆倒在地上的方法要好,只要量出共有几勺,数出一勺子有几粒,用乘法就可求出总粒数。

生4:这也太麻烦了,还是用秤称出整袋的重量,再称出一粒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除以一粒的质量。

生5:称出10克黄豆,数数粒数,再称一称一袋的质量,包含几个10克,就可以计算出总粒数。

……

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真让教师眼前一亮,豁然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倘若只重视书本中的一种估算方法,倘若没有提醒学生学会反驳他人的意,倘若不给学生争辩的时间,没有生生的有效互动,哪来的精彩生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孩子多质疑、多争辩,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真正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情感在交流中融和,思维在争辩中碰撞,策略在争辩中深化的目的。:

3、让学生当作业的“导演”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上,现代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学习新的知识后,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作业,并参与作业的评价。如教完乘法分配律后,让学生编题,同桌练习,或全班练。这样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通过相互编题、评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促使生生有效互动。

四、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具备互动的素质会互动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学生必须具有互动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能互动会互动。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他人的发言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如果不会倾听又怎样获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化呢?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做到:一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二要有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其他同学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难点;四要用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不能盲从,做到有选择的授受,说、听、思应当并重。

2、引导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从他人发言中得到启发,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反思与批判,引起新的认识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识系统进行修理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提问,如质疑型、反驳型、补充型提问等。

3、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欣赏和尊重去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应努力摒弃那些形存实亡、虚假的互动,不遗余力地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在合作与对话中去实现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互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

篇9

用“音画同步”教学激趣

改变过去单纯从听觉上学习音乐知识的传统,实践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钢琴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将相关知识、图片、动画、音响等视听素材,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儿童参与到表观的意境中,开拓儿童的音乐视野。例如制作色彩鲜艳、情节夸张的动画场面,让幼儿感受从地下到地上,从天空到海洋,五彩缤纷、充满朝气的流动的音乐线条。让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在体验活动中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体验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它有一个实践、感觉、比较、内化的过程,而“比较”则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据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后的满足,积累起学习钢琴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授《简易汤普森》中的《火车》一曲时,首先问学生见过火车没有,想一想,停着的火车是怎样启动、行走、开出站台和逐渐远去的。然后弹奏这首乐曲,问他们这个声音是否很像开出的火车。之后让他们分小节理解。一、二小节是一列火车,汽笛长鸣表示火车准备开动;三、四小节表示火车启动;五、六小节表示火车由慢到快地行驶着,离开了站台;七、八小节声音由强而弱,表示火车逐渐远去。你们可以到琴上来试试,看谁能弹出火车从静到动、从近到远的声音。学生们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相互评比,从而评出学问,评出体会,争出兴趣。这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专心致志,情绪高涨。

篇10

二、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交互式教学

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被动式的“以教定学”的模式,缺乏交互性。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交互式教学,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以学定教”的主动教学模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解决实际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合引入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课题,需要教师对选题、选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本土项目为宜。除了引入实际项目为设计课题以外,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交互,师生与项目交互,学校企业的交互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只有真正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得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就业。

三、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法

笔者对课程进行了思考和设计,利用广州地理环境的优势,在新的一轮教学中提出以“实例驱动教学”作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设计进行中不单单考虑理论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实际项目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与市场需求直接接触,以客户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符合需要的作品。课程摒弃传统模式中一味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而是把学生带到企业项目实地。“实例驱动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工地——课题”每一次循环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能力都逐渐提高,从“基础理论知识——初级实践能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更强的实践能力——完善的设计作品方案”的递进式课程安排中,将课堂到现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相扣,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应用、创新能力,完成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设计思维,经过“实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训练后,有能力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项目,脱离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上升为对口设计师培养。

四、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完善

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与开展校企之间的发展合作,通过课堂专业教师的教授与企业中优秀设计人才的进一步现场指导,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新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手段,适应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把学与工完美结合,通过课堂与工地学习、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对居住空间设计的一系列过程了解熟悉,对材料工艺、设计步骤等实践能力逐渐增强,脱离不实际的空洞理论教育。想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提高其专业素质,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居住空间的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操性极强的课程,走出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双赢的策略。

篇11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教学模式设计

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任务驱动,推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系统化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为基地,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求知为动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在“发电厂电气部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从工程实例方面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通过基于实践基地的模拟设备模拟实操环境,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使学生得到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锻炼,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任务设计

在讲授变压器的绝缘老化定律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假设某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负荷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立即扩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量保证负荷的供电?提出任务后,首先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分析如果仍然要求变压器满足增长后的负荷,即过负荷运行时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在电机学课程中学习的旧知识,得到结果———过负荷会使得变压器发热量增加,热量会经过散热途径散失。然后再研究当变压器过热时对变压器的作用,此部分为新知识,老师讲授变压器温度与预期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变压器热点温度维持98℃,可得到预期使用寿命,另外引出变压器的热老化定律———温度每升高6℃,寿命减少一半。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一段时间内变压器热点温度超过98℃,另一段时间内变压器热点温度低于98℃,这种情况对于变压器寿命有何影响?经过分析得到等值老化原则,在此种运行情况下,只要热点温度高于98℃时多损失的寿命与热点温度低于98℃时少损失的寿命相平衡,仍然可以得到预期使用寿命。然后讨论变压器的正常过负荷和事故过负荷,正常过负荷遵循等值老化原则,不会多损失变压器的预期使用寿命,而事故过负荷为了保证事故时负荷的供电,牺牲了变压器的预期使用寿命。所以在授课前提出的工程实践问题得到解决,虽然变压器为了满足负荷用电会过负荷,但只要符合等值老化原则,就不会造成寿命的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