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贷约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确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规范是他律性的,但是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却离不开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强调道德自律,必须以规范、制度、法律等硬性约束手段为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道德规范人们便无所适从,所以必须首先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使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有章可循。
(一)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途径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三个途径。1.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发展早且普及面广,其网络道德研究亦早于我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借鉴为我所用。2.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其伦理精神在漫长的时间里已深入中国人的头脑之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合传统的伦理资源可以使网络道德更具亲和力,更易为人们接受。3.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在实践中建立。规范要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规范的制定要紧密结合人们的利益、需要、人们的道德素质及现实的道德问题,通过道德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二)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的两点特征
1.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层次性
有层次的道德规范才能既照顾到绝大多数人又保持其先进性。现实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既有道德高尚大公无私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层次区分。
首先是网络道德的“底线伦理”规范。即网络活动中网络道德主体需遵循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论语》中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否定意义上要求人们不作违反道德之事,不伤害别人。西方国家的相关规定可以利用。如美国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著名的计算机十戒:(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别人;(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5)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款的软件;(6)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电脑资源;(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指出6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其连接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性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接近他人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所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信息。这些规范是人们在网络活动中需遵循的最起码的规范。其次是较高要求的网络道德规范。其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可概括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意义上对人的规范,要求人们不做违反道德的事,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从积极意义上让人求善,具有更高的道德价值。如,在网络活动中应严于律己、有强烈的责任感、乐于助人、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做到尽己为人等。这些较高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倡导可以为人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提供努力的方向、目标,符合人们的道德理性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网络道德规范应具有针对性
可以根据人们的职业特点、人群特点确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已在各行业、职业、人群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各行业、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行业、人群应制定不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具有针对性,使得人们便于遵守。
首先,应确立职业网络道德规范。如IT行业网络道德规范、教师网络道德规范、军人网络道德规范等。这些行业中由于其职业的不同其网络道德要求也不同,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更好地为人们的网络行为提供指导。其次,确立各种不同人群的网络道德规范,如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因为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不同人群中网络道德问题的突出点各不相同,针对这些不同,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会更具有效性。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针对全国的青少年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来说极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首先,提高网络个体的分辨能力。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其中的许多信息是虚假的、有害的,这些信息可能对网络主体造成误导、伤害。网络主体尤其是占网络主体很大比例的青少年,缺乏分辨能力,极易受到伤害。在网络道德教育中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逐步提高网络主体的分辨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提高网络个体的集体意识。目前网络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个人主义的盛行,将自我作为网络的中心,不顾别人的利益与感受。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提倡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要正确处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网络社会要想健康发展也需要秩序、需要其成员具有集体意识。个人主义的泛滥必然导致无秩序,最终的结果是网络主体的个人利益得不到保证,所以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提高网络主体的集体意识,遏制个人主义的泛滥,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常发展。再次,提高网络个体的责任意识。网络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使得监督弱化,其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责任意识的淡薄。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有些网络主体对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后果缺乏责任意识,于是网络中产生了大量的脏话、不良图片等信息垃圾。网络道德教育有必要提高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从而净化网络空间。最后。提高网络个体的诚信意识。网络中的信任危机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中的谎言、欺骗使人深恶痛绝,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网络的良性发展需要网络个体讲究诚信,保持真诚的心态,共同维护网络的形象。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目标便是要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为提高网络的可信度做出贡献。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途径
网络道德教育可采取多种措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各级各类计算机教育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道德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不但学到计算机知识而且学习到相应的道德规范。在考试制度上。可以将网络道德知识也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重视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其次,社会应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道德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尤其在人们上网集中场所加大宣传力度,如在网吧等场所张贴宣传布告。再次,在家庭中父母应加强对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其明辨是非,了解网络道德要求。
三、加强网络个体的道德修养
(一)内省
“内省”的方法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自我批评自我检讨。通过批评检讨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J首先,“内省”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考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并且在行为后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有错误,并要求网络主体勇于改正错误。孔子说:“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内省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之得到改正。其结果还是要落实到改过上来。其次,“内省”实际上强调从我做起,严于律己,对人宽对己严。网络中的行为是一种交互性的行为,是双向互动的交流。在交流中不能总是要求别人如何,而自己却不去做,这样的后果使交往无法继续下去。若是律己宽人,多看自己的缺点不足,就有利于交往的进行。
(二)慎独
在网络社会中“慎独”比在现实社会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也讲“慎独”,但现实社会中人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独处的机会也不如网络社会多。网络社会由于其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人们往往感受不到监督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慎独”尤其显得重要。《礼记?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强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而且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和有人监督时一样,杜绝不道德的思想发生,可以真正确立起自己的道德良心,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
首先,“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道德修养是“为己”而不是“为人”。孔子强调“为己之学”,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的意思是指进行道德修养是为了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装腔作势,而是踏踏实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人”,即进行道德修养仅仅是装装样子做给别人看。其次,“慎独”要求网络道德主体在道德修养中注重“小节”。在网络道德修养过程中网络主体常常重视“大过”,忽视了“小节”,认为“慎独”就是不犯“大过”,小节无足轻重。于是乎在网络上骂骂人,滥交朋友,偷看他人文件盛行。网络主体进行道德修养要注意小节,因为小节不断,可能导致大过的出现,量变的结果是质变,小节与大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待小节的态度最能体现出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再次,慎独时要注意克己。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克己不是指后来理学家讲的“灭人欲”,而是指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在网络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形形的诱惑比比皆是,独立面对这些诱惑,难免或产生理性与感性冲动的矛盾,这时就要求网络主体约束自己,用理性战胜感性冲动。
(三)力行
网络活动中,网络主体只有通过实践,运用道德知识,抑制不良行为,才能使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准则。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是道德修养的关键,通过“行”,道德知识得到应用、道德信念得到加强、道德意志得到磨练、道德习惯得以养成,并最终提高网络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
首先,“力行”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进行“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多替别人想一想。用这种方法反复践行可以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对解决许多网络道德问题有所帮助。其次,“力行”要求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做到“爱人”。“爱人”在儒家那里是指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相通的。网络建设、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法律、技术措施来防范,但对数量众多的网民来说,根本的方法是培养仁者爱人的观念,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隐私,他人有困难时热心的关怀、帮助他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仁爱精神的发扬有利于优化网络道德环境,使网络充满温情。
进入新世纪,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大系统,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群集,它的教育目标不再是简单地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的终结性教育,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终身的职业发展或职业生涯的职业培训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不同,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为全面、深刻,将会引发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首先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化学习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相对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P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2、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和学习中的交流。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中的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偏下状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随时指导。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很大方面满足这些需求。
3、信息技术作为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实训教学的工具。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4、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还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支持思维梳理、逻辑分析、观点表述等。
5、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评价工具。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而新的质量观必须与相应的评价系统相匹配。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百分制的绝对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则使相对评价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要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依托,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以教材为根本,大力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容量为(下转270页)
(上接269页)实力,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
2、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它是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技能训练中的仿真模拟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仿真模拟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把实验实习很难演示、教师口头很难讲授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软件自我进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仿真技能训练。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职业教育中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其有效性,遵循“建设—应用—反馈—再建设”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应用中不断滚动优化,提高网络课程本身的有效性。
以信息技术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也是紧随时展和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水平必将得到提高,学校将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模式的变革和优化,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
二、运用现代音乐对于有声乐谱教学进一步探讨
为了促进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可以设计探讨式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式讨论。将有声乐谱教学以欣赏课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幻想曲2000》为例,这部音乐是迪斯尼动画大师们所制作的动画片中的插曲。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植物的精彩动画表演,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来体会这不朽的乐章。学生聆听计算机所演奏出来的音乐,特别是发出学生所熟悉的电子琴声音,就会在计算机与电子琴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播放过音乐之后,让学生明白通过MIDI协议,就可以在电子琴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处理。此外,计算机会运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电子琴演奏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音乐编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编辑、保存。教师对这些操作都可以进行演示,以让学生熟悉音乐的编辑和保存的功能。如果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智能演奏一遍,无法对正误进行比较。而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教学,可以监听任意的音轨,并能够将音乐播放出来。启动Cakewalk音乐程序,就会出现主界面,各种重要窗口都呈现出来,教师要边操作,边讲解。针对乐曲的内容,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根据所获得资料整理思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延展。学生运用多媒体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并逐渐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以深入理解。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中学生音乐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独立学习。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授课程序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当学生的个体选题确定下来之后,通过学生自主学结出学习成果,针对信息反馈作出教学评价。
三、小学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优化教学,为音乐教育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传统的音乐教育只对学生的听觉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上较为单一,以被普遍使用的教学工具钢琴、电子琴或者是录音机等作为辅助工具。信息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使虚幻的音乐形象通过动态的画面、声音及文字合成为一体,给学生以新的感受。以识谱教学为例,采用打谱软件操作,可以将音乐的乐谱识别与音乐之间形成对应的关系。教师通过这样的有声教学的方式,会对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并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当中。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征信体系;国内外比较;信用评级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写作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征信体系;国内外比较;信用评级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142);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151;09YJA790131);世界银行山西农村扶贫项目(K223001);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1041002-03);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基地项目(2011313)。
作者简介:王书华(1978- ),男,山东荷泽人,经济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金融发展、金融计量分析研究;杨有振(1958-),男,山西河津人,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苏剑(1966-),男,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026-06收稿日期:2012-10-28
一、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普遍认为,农户家庭信贷资源获得机会的匮乏及其所带来的不利竞争可能是导致农户生产和收入低下的重要因素(Petrick,2005)。一些文献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约束的根源,指出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信贷配给对农户信贷市场的冲击(Stiglitz, 1990)。文献证实,在发展中国家,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相当普遍,这可能源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农户大多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Braverman et al,1986)。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二元金融市场是农户信贷约束的制度根源,垄断及寻租使得农户在正规信贷市场上受到约束(Hoff et al,1990)。
关于信贷约束与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国外文献大多认为完善高效的农村信贷市场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效应,而农户在信贷市场上的约束会冲蚀对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Foltz,2004),导致这种负面效应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完备性(Aghion et al, 1997)。关于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及对其估计,现有文献采取的方法和坚持的观点并不相同。Boucher等(2009)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推算出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但这种方法和判断主要建立在农户的主管判断之上(Diagne, 1997)。Feder等(1990)认为虚拟变量方法的处理忽略了信贷约束变量的内生性,所得估计量是有偏的。Krandker等(2003)通过两阶段估计模型,试图解决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但其研究大多基于截面数据,以规避可能存在的时序相关问题。
对信贷约束的讨论归根结底在于它对农户福利的冲击,而福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农户收入的变迁上。国内对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信贷约束的原因分析,鲜有对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作用机制的研究。关于我国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类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认为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现象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常态,这可能与金融管制、正规金融市场的门槛限制有关(何广文,1999;王书华 等,2012)。第二类则从农户信贷供求均衡的角度,认为农户的信贷约束事实上源于其本身的信贷需求不足(张杰,2004;朱守银 等,2003;韩俊 等,2007)。在对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及其估计上,王书华等(2012)以门槛估计模型证实了我国农户在信贷可获得性上的门槛现象。
既有文献均不否认我国存在农户信贷约束现象,部分文献利用截面数据对农户信贷约束的程度也通过不同的方法给出了大致的估计,但对于农户信贷约束的经济后果,目前的研究尚缺乏统一性,特别是鲜有文献对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采用2005年~2010年2100户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估计和分析。
二、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数据事实与证据Boucher等(2009)认为,农户的信贷约束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农户的信贷约束是与整个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的,国家在农业金融支持上的不足,可能是农户供给式信贷约束产生的宏观背景。这在表1的数据列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实证检验与估计
导致农户信贷约束或农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重的,遗产、资源禀赋等都可能是其变动的经济根源,但囿于各种原因,这些因素并不都能被完整捕捉。同时,考虑到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简单线性回归可能导致内生性偏误,本文构建了二者动态影响的面板联立系统。
面板联立方程系统一方面可以避免单方程回归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揭示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反馈机制。联立系统中,单个方程所示变量间的关系描述不再仅仅是单向因果关系,而可能是互为反馈;同一变量在联立系统中可能所处位置不同,所揭示的经济和统计含义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个简单的、可识别的联立系统可以表述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花旗-北京大学2008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以及山西省35个县2100户农户2005年~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我国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面板联立系统,估计了农户信贷约束与收入差距间的动态影响机制。论文的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均证实了我国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上存在约束现象,而这种约束通常与其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关系,二者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动态作用机制。因而,打破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信贷支持上的门槛,拓展农户收入增长的渠道,对于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上的约束现象、缩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破解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上的约束必须从金融机构和农户本身两个方面着手。
如何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上的支持是破解农户信贷约束问题的关键,但现有正规金融机构本身是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要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必须从根源上加大对农户信贷支持的供给。对此,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放开对农村金融供给的门槛限制,允许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准入,加大农村金融供给的竞争性。政府应鼓励微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适当对农村金融供给实施政策倾斜。
同时,政府应当对涉农金融支持业务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补贴。正规金融机构之所以对农户信贷需求设置门槛,根源在于其风险规避和利润追逐的本性。打破正规金融机构在涉农金融支持上的门槛,政府可以在涉农业务上予以税收减免,甚至予以政策补贴,以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支持。
在规避风险方面,仅有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增加仍无法解决农户信贷支持上的约束问题,金融机构不可能在无法收回贷款的领域提供信贷。要跨越农户信贷约束的门槛,同时也要求农户本身必须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缩减收入差距。如何改变初始财富禀赋较少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支持的机会是破解农户信贷约束的核心,而打破这一信贷约束的门槛,仅仅依靠市场运行机制似乎无法完全改变局面。事实上,政策引导农户信贷资金配置,破解信贷约束壁垒在国内外均已开始了一定的尝试。当然,对金融领域试验依据信贷资源向农户的政策倾斜需要政府对整个宏观金融资源配置合理布局。
①2010年数据中对农业贷款的统计没有包括农林等服务业贷款。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各期。
②该调查统计由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统计局针对农户借贷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涉及10个省(自治区)、263个县、2004个村、20040户农户,详细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分析报告》(2009)。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江苏省、福建省,中部地区的吉林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省、贵州省、宁夏自治区。
③调查数据来自江苏省的常熟县、扬中市、大丰县,陕西省的丹凤县、长安县、府谷县和吉林省的图们市、公主岭市、德惠市,涵盖2227户农户。
④数据根据花旗-北京大学2008年农村金融调查数据计算。
⑤调查数据为山西省35个县2005年~2010年2100户农户的微观统计数据。
⑥这里统计了能够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户的信贷额度与其收入水平间的拟合关系。在调查观测数据中,农户可获得的信贷主要统计了银行和信用社贷款、个人借款、其他三种类型,有一些金融资产和借贷性支出并未包括在农户期末债务余额项目中。
⑦基于估计方法的考虑,这里只考虑单因素误差项的联立方程系统:εi,t=αi+ui,t。
⑧在模型构建中,Cred为衡量农户信贷约束的指标,这里以2005年~2010年2100户农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银行和信用社)获得的借款余额来替代;Inc为农户家庭全年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Fin为农户期末金融资产余额(包括手存现金、存款余额、债券价值款、股票价值款等);ncash为农户非收入现金所得(包括非借贷性现金所得和借贷性现金所得,在细目上包括债券卖出、股票出售所得等);ncons为非消费性支出(包括非借贷性支出和储蓄、借贷性支出,在细目上包括归还贷款、购买保险等支出)。
⑨表中2SLS指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估计时运用小样本调整自由度,并假定误差独立不相关;3SLS估计时假定存在非结构化的误差相关;迭代3SLS估计时设定最大迭代为16000。表中在信贷约束模型设了虚拟变量dum∶dum=1,代表农户人均收入水平1196元的贫困线;否则,dum=0。回归结果基于stata程序。
参考文献:
韩俊,罗丹,程郁.2007.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44-51.
何广文.1999.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0):43-49.
王书华,苏剑.2012.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门槛效应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基于微观面板门限协整模型的经验与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16-24.
张杰.2004.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5-12.
朱守银,张照新,汪承先.2003.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 (3):89-96.
AGHION P, BOLTON P.1997.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 rural credit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64(15):165-176.
BALTAGI B H. 1981. Simultaneous equations with error component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7(2):189-200.
BOUCHER S R, GUIRKINGER C, TRIVELLI C. 2009. Direct elicitation of credit constaint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with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Peruvian agricultur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57(4):609-640.
BRAVERMAN A, GUASCH J L. 1986.Rural credit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essons for policy analysis from practice and modern theory [J]. World Development, 14(10):1253-1267.
DIAGNE A.1997.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access to and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 Malawi [Z].FCND Discussion Paper.
FEDER G, LAWRENCE J L, JUSTIN Y L.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s agriculture: a microeconomic model of disequilibrium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2(5):1151-1157.
FOLTZ J D. 2004. Credit market access and profitability in Tunisian agriculture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30(3):229-240.
HOFF K, STIGLITZ E. 1990.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 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4(3):235-251.
KRANDKER S R, FARUQE R. 2003. The impact of farm credit in Pakistan[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8(3):197-213.
MADDALA G.1971. The use of variance components models in pooling cross section and time series data [J].Econometrica, 39(1):341-358.
MUNDLAK Y. 1978. On the pooling of 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 [J]. Econometrica,46(3):69-85.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签署了wto议定书,加入了wto。中国加人wto五年以来,在业务范围方面中国对外资银行将先后开放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外币业务、中国企业和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在地域范围上每年开放一些城市五年内中国金融市场将全部开放。按照中国加人wto的承诺,中国银行将在2006年底前向境外全面开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全部金融业务的格局被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证券市场及不断涌人中国的外资银行所打破。在我国外资通过合资参股己经进人我国的18家商业银行,占我国银行体系总资本的15%。但1998 - 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大约仍占我国全部金融资产的63 %,并且占有全国60%左右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它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甚至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在在经济、金融乃至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兴衰成败对我国整体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收人结构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利息收人、非利息收人和非营业收人。在早期银行收人绝大部分来自于其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人,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人结构和业务范围不断发生改变。利息收人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人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利息收人在总收人中还是占重要的部分:当前世界大银行的非利息收人可占到总收人的40%,利息收人占60%左右。所以信贷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营业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绝大部分来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由于我国信息不公开、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我国经济仍然长期依赖于银行信贷。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2000年到2005年信贷资产持续保持绝对资产比重,并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一、绪论
尽管现金是企业获利能力较低的资产,但却是一个企业成立、周转、偿债、投资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保持一定的现金持有率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但是企业的现金持有并不是固定的,内部治理和管理环境以及各种外部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从企业的治理环境、行业特征对企业的现金持有特点进行解释,但是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包括现金持有变化在内的多种行为。本文从宏观的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其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企业的冲击效应,即从宏观货币政策结合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去解释企业现金持有行为。选择这一角度的原因是银行信贷渠道作为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的渠道,而货币政策是影响银行信贷的重要因素,此外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制度不完善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可能会更强,企业的现金持有政策更为重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货币政策与现金持有变化
货币政策影响微观经济活动的途径主要有利率途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由于我国特殊的金融和制度环境,我国的货币传导途径主要是通过以银行为中心的信贷渠道4,5。信贷传导渠道(包括利率传导渠道)影响微观企业活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影响企业外部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投资行为进行调整6。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金融环境和制度较为特殊,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中重要的重要,企业的外部融资除了少数的未规范的的民间金融,商业银行仍然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7。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也承认了这一事实,2009年时任银行监督委员会主席的阎庆民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中国的M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高达180.6%,这远远超过了欧盟(100%)和美国(60%)的平均水平,而且银行信贷的基本上上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M2是影响信贷的直接因素,而且受到政府的直接控制,所以文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个体的现金持有呈现出这样一种规律: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充足,此外投资机会也较多,持有现金会造成较高的机会成本,企业会采取较低的现金持有策略,并降低现金持有比率的增速。而当货币政策趋紧时,处于预防性动机企业会增加现金持有水平,并且提高现金持有比率的增速。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第一个假设:
H1: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与企业现金持有变化程度正相关。
2.融资约束与企业融资
货币政策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效应,这种非对称效应会主要是主管预期、传导机制和市场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8。而货币政策是与预期、传导机制、市场制度的有效性紧密相连的国家短期调控政策,并且它存在着逆周期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短期需求是企业在货币政策调整中的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不同企业满足其短期需求的方式并不一致:低融资约束企业很容易的通过进入信贷市场之外的其他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来满足其短期需求,化解货币政策的冲击,而高融资约束企业只能依靠信贷市场或者不规范的金融漏损满足其短期需求。由于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更难获得信贷支持,所以在面对货币政策和经济环境波动的冲击时,相比于低融资约束程度企业,它们更有可能提高其现金持有以应对各种风险11。基于上述论述,文章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H2:融资约束程度越到的企业现金持有更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考察我国近十年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冲击,本文选择了我国A股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5年到2012年,间隔为季度,这主要考虑到货币冲击具有短期性的效应。本文公司层面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新浪财经。为了保证研究的稳定性和可行性,本文剔除了特殊行业和数据不全的企业,最后得到了32352个样本数据。
2.模型设计
文章借鉴了Almeida等和祝继高、陆正飞的回归模型,提出本文的基本回归模型
Cash1=β0+β1MC+β2MC*LFC+β3CFO+β4SIZE+β5BMC+β6Year+β7Industry+ε (1)
Cash1=β0+β1MC +β2CFO+β3SIZE+β4BMC+β5Year+β6I
ndustry+ε(2)
3.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为了考察货币政策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冲击效应,本文将主要的被解释变量定义为现金持有比率的季度之间的差异,同时现金持有比率也是考察货币政策对样本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影响,本文将现金持有比率也纳入了考察的范畴。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货币政策和融资约束,货币政策变量运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中的货币政策偏紧指数作为货币政策的变量,融资约束程度分别用了KZ指数、产权性质、规模衡量。选择KZ指数作为判断标准的原因是企业的融资约束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化解信息不对称的能力和企业的投资机会密切相关,而且它能最大限度的反映企业融资约束造成的结果,此外KZ指数综合考虑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实状况。KZ指数的具体算法如下:首先,按照是否发放现金股利、资产负债率、托宾Q值和现金、经营现金流(NCF)与总资产之比进行分类,如果发放现金股利,KZ1=0,否则为1;如果资产负债率、托宾Q值、现金与总资产之比、NCF与总资产之比低于中位数,KZ2、KZ3、KZ4、KZ5=0,否则为1;最后算KZ1-KZ5之和,并将其按照排序逻辑回归模型与现金股利/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托宾Q、现金/总资产、NCF/总资产进行回归,求得系数,最后用估计系数求出估计值。按照上述程序,本文计算的逻辑回归的结果为KZ指数=-37.98*现金股利/总资产+3.69*资产负债率+0.62*托宾Q值-6.64*现金/总资产-13.5*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KZ指数的评判标准为如果企业的KZ指数大于或者等于该季度KZ指数65%分位数时被认为是高融资约束企业,如果该企业的KZ指数小于或者等于该季度KZ指数的35%,被认为是低融资约束企业,中间程度的为中等程度的融资约束企业。选择产权性质的原因是国有控股程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与银行和掌握信贷资源分配的政府建立关系,即便是拥有极强抵押能力的大公司也存在着这种现象。本文将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企业、地方国企、央企三类,并赋值为2、1、0。
选择企业规模的原因是小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信贷风险较大(无充足的抵押品),严重的成本等比大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高12。本文按照总资产35%、65%分位数将融资约束程度分为三类,并赋值为2、1、0。
(3)控制变量。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了上季度的货币政策偏紧指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变化程度和企业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3.回归结果分析
表2模型二是现金持有增长率与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回归分析结果。首先货币政策指数系数为正,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持有与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当企业面临货币政策紧缩时,会出于预防性动机提高现金类资产在总资产的份额,当货币政策紧缩程度降低时,企业会降低现金类资产的增速,文章的第二个假设得到了验证。其次货币政策偏紧指数与融资约束程度的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其与MC系数之和大于零,这说明了融资约束程度越强的企业其现金持有的变化程度更大,这验证了文章的第三个假设。文章还验证了货币政策滞后效应,文章还验证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BMC的系数为显著为负,这说明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的现金持有变化有负面冲击,这与祝继高、卢正飞的滞后货币政策对现金持有没有解释能力的结论相反,但是货币政策的短期滞后规律与经济环境有关。
表3产权性质作为融资约束标准的分析结果,表4为资产规模作为融资约束判断标准的分析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以所有A股上市公司2005年-2012年的四个季度(32352个样本)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进行考察。在对国内外现金持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之后,构建本文的理论和模型框架,通过逻辑回归和其他数据筛选的方式构建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进而将该指标与货币政策紧缩指数相结合研究货币政策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的冲击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货币政策的趋紧程度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变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进行调高现金持有率,当货币政策宽松时,由于没有预防性动机,企业会降低现金持有的速度。
第二,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企业随着货币政策的紧缩对现金持有的调整不同。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银根紧缩期间,为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满足未来投资需求,高融资约束的企业会增加更多的现金,而货币政策对于低融资约束企业的冲击会因为其自身的产权性质、规模效应和自身在资金市场的地位而相对较小。
2.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 由于货币政策在不同融资约束企业之间的非对称效应,货币当局在决定或者调整货币政策走向时,要辅以灵活的信贷利率政策,区别对待不同融资约束程度(规模、产权性质)企业。 此外金融市场的信贷歧视是货币政策造成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企业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发生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应该对自身的融资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估,融资约束除了外部的因素影响外,自身“原罪”也是无法避免的,正视自身的状况,然后在做出合理的现金现金持有策略。对于容易受到调控政策影响的融资约束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流动性安排,如果在信贷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应该考虑现金类资产的替代品,比如同样流动性很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经营的商业信用。
参考文献:
[1]祝继高,陆正飞.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J].管理世界,2009,(3):52-59.
[2]Almeida H. Campello M. and Weisbach M. S., 2004[J],“The Sensitivity of Cash”, Journal of Finance, 59, pp.1777~1804.
[3]周伟,谢诗蕾:《中国上市公司持有高额现金的原因》,《世界经济》,2007,(3):11-20.
[4]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扩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9-20.
[5]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5.
[6]张莉.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5
[7]Allen F,Qian J,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7(1): 57-116.
[8]曹永琴,李泽祥.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述评[J]. 经济学家, 2007 (4): 76-82.
[9]Levy ,Hennessy C. Why does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vary with macroec
onomic condition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7, 54(6): 1545-1564.
⒈网购背景
网购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1998年3月6日下午3:30,国内第一笔INTERNET网上电子商务交易成功。3月18日,世纪互联和中国银行在京正式宣布了这条消息。事隔不久,满载价值166万元的COMPAQ电脑的货柜车,从西安的陕西华星公司运抵北京海星凯卓计算机公司,这是在中国商品交易中心的网络上生成的中国第一份电子商务合同。由此开始,因特网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概念走入应用。
1999年底,正是互联网来临的时候,国内诞生了300多家从事B2C的网络公司。2000年,这些网络公司增加到了700家。但随着纳指的下挫,到2001年人们还有印象的只剩下三四家。随后网络购物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寒冬时期”。SARS开辟了中国网上购物的新纪元。面对非典的袭击,多数人被困在屋内,而要想不出门就买到自己所需的东西只能依赖网络,许多防范意识很强的人也试着网上购物。至此,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上订货、送货上门”的方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接受网上购物。
2006年开始,中国的网购市场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经过了前几年当当、卓越、淘宝等一批网站的培育,网民数量比2001年时增长了十几倍,很多人都有了网上购物的体验,整个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交易可信度、物流配送和支付等方面的瓶颈也正被逐步打破。
2007年是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无论是C2C电子商务还是B2C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都分别实现了125.2%和92.3%快速增长。
网络购物年均增长50%,中国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在2009年实际接近1000亿。考虑影响未来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因素,总体而言利好因素更多,影响也更大,因此艾瑞咨询预测至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60亿元。
⒉网购趋势
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趋势
中国地域广阔的特性,决定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是被一家垄断,都会有几家进行竞争,通过市场细分和良性竞争实现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购物的不断成熟时,网络购物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是走低价格路线,像超市一样,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种是销售高档消费商品。随着人们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生活必需品消费价格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人们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会不断提高,而网络购物也会为这部分需求提供服务。因此,网络购物将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拥有各自的客户群体,并且都可能会做得很好。论文参考,网购动因。论文参考,网购动因。
虽然目前已经有网络商家开始盈利,但是真正达到规模盈利,还需要一段时间。从经营模式上来说,网络购物会出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从传统经营模式加入到网络经营模式中来,通过网络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给更多的人提品信息服务并销售产品,获取利润。另一种则是网络商家通过网络商店做出自己的品牌后,通过一些传统方式进行网下交易,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网民有限,顾客群体相对较小的缺陷。论文参考,网购动因。无论哪种形式,中国的网络购物都会发展成为从传统到网络,或是从网络到传统,最终统一于网络与传统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发展到最后,网络购物将不会是在商品品种和价格上的竞争,而应该是在服务上。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将是网络购物商家取胜的法宝。
⒊网购动因
网购在中国的普及率为26.2%,而在美国高达67.8%,在韩国为57.3%,网购规模的成倍增长(2008 年比2007 年增长128.5%,2009 年上半年同比2008 上半年增长94.8%)。
3.1 思维方式
人同源,却有不同的表现,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 由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物化后形成的一系列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反映到网购上则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例如西方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觉得这东西比较实用时,就会毫不犹豫的拍下。而中国人则会左挑右选,最后也不一定买,我们注重的是挂眼科和精神上的享受。
3.2 信用观念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失信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看,信用缺失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没有形成透明度高、信息传递畅通的信息环境。二是成本收益失衡,缺乏有效的信用激励约束,守信者得不到应有鼓励,失信者得不到必要惩罚,在客观上形成对失信的纵容。
经过近150年的发展,欧美等西方“征信国家”现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用管理法律框架体系。这些法律,支撑和保障着信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我国作为信用建设的后发国家,理应学习借鉴欧美等西方“征信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信用立法,完善信用执法,努力实现信用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在西方“征信国家”,信用交易十分普遍,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这些国家信用意识的普遍确立,一方面得益于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则与这些国家行之有效的大众化的信用教育息息相关。论文参考,网购动因。彻底解决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问题,必须借鉴“征信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信用观念的普及化。如大学教育应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或课程,信用管理协会或信用管理公司应积极开展在职人员的信用管理知识培训,不断强化广大劳动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信用观念。
在西方国家,信用管理模式各具特色,但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民间机构,并充分发挥这些民间机构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却是所有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论文参考,网购动因。鉴此,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也应坚持正确的取向。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表明,实施信用管理社会化,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同时也有利于防止产生政府信用对个人、企业信用的挤出效应。
不良信用行为无记录,商业信誉不能通过显示系统及时地显示和表达出来,这是导致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的重要根源之一。培育社会信用,应当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商业信誉的显示表达系统,形成真正能够奖优罚劣的社会机制。因此,我国也应借鉴欧美等国有关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的做法,在先行立法的基础上,为每个自然人和每户企业配置一个根本无法伪造的社会安全号码和商业代码,确保政府部门、银行与企业客户都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个号码在网络上查询公民或企业的信用记录。当一个自然人或企业的信用不良时,其记录上会有所显示,并依规定对失信的自然人或企业实行信用制裁。这种信用记录的公开化操作,使得公民和企业的资信状况总是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查询。很显然,这对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交易效率,有效防范不良信用行为的发生是极其有益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市场主体对信用交易和信息查询提出了快捷便利的更高要求。采用电子化手段管理社会信用信息,为市场主体提供高速便利的信用信息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征信国家”的通常做法。从欧美国家信用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始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已经可以直接在网上获取。因此,我国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时,无疑也应积极采用电子化手段,并实行最大限度的联网。
3.3消费观念
我们说消费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它受到现实社会中实体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实体的支撑,这种消费观念的不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那么它终将不能存在。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比较是说: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美国老太太刚结婚就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房、买车,过着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等到她七老八十了,钱也还清了。而中国老太太不同,她拼命的赚钱、攒钱,等到有能力买房买车的时候,她的生命也走到尽头了。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则故事可能是商家为了鼓励人们消费而特意做的比较,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看似一则单一的消费观念的比较,其实在很多方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美老太太之所以有不同的消费观念,是因为她们受到各自所存身的社会的影响,是因为她们受到各自文化的熏陶,我们先说美国老太太。美国老太太这种消费观念要想存在,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得到社会的支持:
① 完善的信贷制度的存在
而信贷机构的存在来自于频繁的商业贸易的刺激。西方人是典型的海洋型性格,具有开拓性和冒险精神。为了方便频繁的商业贸易,信贷机构应运而生,而信贷机构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② 信仰的个人化
信贷机构能够运行,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放出去的贷款能够顺利地收回,除了用法律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外,就是用个人的诚信做保障,而值得庆幸的是:宗教改革后,西方在全社会范围了完成了信仰的个人化,在整个基督教世界里建立起诚信。
③ 国民对政府的定位
西方人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公意的基础上,按照契约建立起来的,人们把公共权力暂时给与政府,政府要对国民负责。所以政府有责任使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要想方设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而政府也确实没让他们失望,对国民的人生从摇篮到坟墓进行了全程的福利支持。所以西方人不用担心防老,不用担心老了没人养,老了生活没着落,他们不用攒钱,有钱就消费,这样促进了货币的有效流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而良好的经济又促进社会福利预算的提高,进一步增加国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而中国不同,中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消费观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中国人是典型的大陆---海岸型人格,有这种性格的人主静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钱庄,但那大多是富人的专场,没有在社会普及,所以你会发现中国人很少有借钱消费的习惯。另外,中国人讲究“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强调完全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实现人生的理想,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们认为通过别人帮助实现的成功不是自己的成功。
② 传统的伦理道德缺乏有力的约束
儒家文化是个典型的伦理性文化,在历史上,儒家为了约束人民,它对个人制定了广泛而又细致的约束。但它始终未能实现信仰的个人化,伦理道德对个人的约束的一个特点是:它注重宏大的、集体的约束,它强调个人的责任,忽略个人的价值,为了对个人进行有效的限制,它往往把个人和家庭联系起来,使个人经常背负对家人负责,对别人负责的包袱。对人为什么要诚信这样的问题,儒家可能会说:诚信会给你带来个人荣誉,但个人的荣誉对个人的约束是很无力的,它的实现需要个人有很高的自省性和自觉性,它把对个人诚信的约束没有交给上帝,而是交给了人本身。我们说人的修养有高有低,当一些缺乏自觉性的人通过不讲诚信而获得现实的利益时,对那些讲诚信而得不到好处的人就会具有鼓励性,鼓励人们不去讲诚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诚信缺失问题更为严重,信贷机构不会把钱借给那些没有背景的人,这也就出现了借钱难的问题。
③ 中国是一个血缘、宗法观念很重的社会
他们不像西方人那样活得潇洒,他强调自己对这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责任,他时刻为家庭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他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他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子孙的生活作打算。所以,他们不只为自己而活着,更要为儿女而活着,他们怕自己百年之后,儿女会为生活受苦,所以他们在世时,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儿女赚够资本。同时,这种观念也受到他们对国家的认识。论文参考,网购动因。在传统观念中,国家是个人的,国家对个人有无限的支配权利,只强调个人对国家负责,而没有从国家那里得到好处的想法,所以他们要养儿防老,为了防止不肖子孙的出现,他们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赚足钱,他们拼命攒钱,就只老年的安定生活。
当然,每一个集体习俗或观念的形成,都是在社会文化长期的影响下而沉淀下来的,每一种稳定行为的背后都可以看出文化的背影。东西方人民受到不同文化场的磁化,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消费习惯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cnnic.net.c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7).
[2]刘国防.网络购物安全问题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8).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解决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核心战略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同时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原因,以及和传统的中小企业一样的共性原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继续研究并探讨这个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跟传统行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决定了其融资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与传统大多数中小企业相比,他们手中只有技术,甚至只有创新创意模型等,这些很难估价的技术特性因素,使得银行和担保公司望而却步;其次,发展整个过程中资金投入风险大,运行不确定性较多。从前期研发、中期试验到市场开拓,均需要有资金支持,但成败与否,很难预料。再次,从科技成果本身的角度来看,成功的成果不见得有好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收入,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一般不愿投资。
2.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金融业由于种种原因不重视、不信任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而且正处于转轨中的金融业对低效投资和投机活动提供了软信贷支持,再加上多年来金融机构不断的整合,加强了内部控制和预算约束,这使得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心、大型客户为重点,并收缩其经营机构,给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留下了空白,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也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过分的严格,短期内信贷资金的增长呈下降和紧缩状态。
3.政府的因素。政府在融资方面起到导向和调节的作用,由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客观实际情况等限制,目前在政策上只能顾“大”不顾“小”。首先,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征而制订。国有商业银行的多项优惠政策几乎都偏向于大企业。其次,尽管近年来,政府也逐渐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其它诸多因素,各项配套措施契合度不高,最后,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大都出现在发达地区,造成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4.社会方面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缓解了一些信贷难题,但由于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在担保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等定位上,目前有关规范性文件和管理上存在许多矛盾、混乱之处。其次,多数担保基金规模较小,担保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众多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再次,组织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受政府的干预过多,运作不规范。最后,民间资金及其他投资中介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特殊群体大都抱着观望或者谨慎的投资态度,甚至很少投资中小型的科技企业。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工作,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能力。首先,要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社会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其次,要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多渠道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步伐,不断更新融资理念,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
2.金融机构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首先,要不断改革完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机遇和条件。其次,要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大力整顿和逐步规范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金融环境。最后,要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要利用行业优势,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等金融配套服务。
3.政府要推进和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首先,政府应重视和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建设,促进其规范发展。其次,要进一步推动和优化公共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满足其融资需要,促进良性成长。再次,要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采取优惠的贷款措施。
4.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及其民间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政府应号召和引导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平台,为其创造良好的文化和信用融资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和为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引导其发挥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政府要在逐步放开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市场规范管理,逐步将其纳人正式的金融体系。
探讨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对于促进其形成良性的融资循环机制,加快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生力军,将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中最具活力的企业形态,据统计,在我国工业领域里面,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从业人员也占全国从业人员的85%以上。所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保持我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虽然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多、贡献大,但是融资难。
二、中国中小企业的概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说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骨干,那么,众多的中小企业就是这个经济体系的血肉,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在创作产值和利税、为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促进竞争、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中国的中小企业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5%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NP)的6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全部进出口总值的70%,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机制上要比国有大中型企业更为灵活,更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生存能力强。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就是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大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分类统计及有关专项或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数量众多;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经济地位极其重要;4.中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5.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6.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和社会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7.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概况
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7个省市收入(或总资产)在5亿元以下、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包括纺织、家电、钢铁机械、建筑建材)、新兴制造业(包括汽车、医药、信息、环保)、流通业(包括商业、外贸、批发、零售)和服务业(包括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的2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强烈的贷款需求。目前已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占调查数的48.5%,将来需要贷款的占90.5%。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征:
一是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市场开发价值潜力不大。目前已贷款的企业占80.4%,将来需要贷款的企业占76.5%。纺织和食品等行业近期基本没有什么发展亮点,即使有的行业有一定的贷款需求,但多数企业业绩不好,还贷能力差,不是银行信贷重点挖掘的对象。
二是新兴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已贷款和今后需要贷款比例分别为50%和94.2%,贷款缺口达到44.2%。这些行业虽然不像纺织类传统制造业那样在普通人生活中高频率出现,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却是代表着满足人们更好的生活的需求产品,其消费额在社会需求中占据着越来越大比重。
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问题
1.贷款准入门槛过高,中小企业无法达到;2.贷款审批权限上收过度,基层信贷需求难满足;3.信贷管理缺乏弹性,调控存在“一刀切”现象;4.信贷约束大,怕触“高压线”;5.单纯追求低风险高效益,信贷战略上倾向于大企业;6.抵押、担保难落实,企业融资成本高;7.国有银行退出县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难担重任;8.缺乏诚信基础上的沟通,难以达成融资共识。
(二)改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建议
1.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2.疏通中小企业贷款的准入瓶颈;3.改进授权授信方式;4.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5.探索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6.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7.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与网点的作用;8.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