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手机论文

大学生手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手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手机论文

篇1

二、大学生手机阅读SWTO分析

(一)优势和机会分析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广泛搜索信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时间都很宝贵,都希望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好时间。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样。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他们也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社会兼职、挂职锻炼、学生社团等平台锻炼自己。对今天的90后大学生而言,完全坐在课桌前读书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他们渴望知识,也渴望能力。他们的成才愿望很强,希望及早地接触社会。因为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积极去进行各种尝试。他们感觉到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时间也异常宝贵。因而,在公交车上、在等车的时间、在饭后的空闲、在课间、在睡前,这些时间节点都能成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这是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一大优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对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习惯。随着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网络平台也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网游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尤其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主力军。他们依赖手机,很乐于去尝试和体验手机上的新鲜玩意。根据调查显示,手机不在身边心里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的比例高达到71%,觉得手机阅读能够获知各种新潮事物的比例也是高达79%。手机阅读的高度便捷性,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阅读完全有可能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改变传统纸媒阅读的主体地位,并且扩宽阅读方式的场域,使得阅读能拥有更多形式选择。调查显示,愿意使用手机阅读而非传统纸媒阅读的比例占到52%。

(二)劣势和威胁分析

手机阅读的劣势在于阅读的内容上依然受到限制,受制于手机阅读服务的供应商。这样不管在线阅读还是下载后的离线阅读,接受信息相对而言较为被动。以杂志为例,能够在手机上阅读的内容受制于该杂志是否上传到手机客户端,而且实效性也不强,往往比纸媒慢上几期。手机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层次的思考。根据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选择娱乐内容的占54%,选择获取知识的占27%,选择其他内容的总共占19%。可见现在大学生手机阅读更多是浅阅读,消费的是快餐文化。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其异化作用不能不提。波兹曼早在电视诞生之际就提出了“娱乐至死”的理论,手机阅读也完全适用这一理论。调查显示,很多人对手机形成了依赖,而且以娱乐为主的依赖,加上各种从手机阅读中获取的信息缺乏把关人的审核,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不利的。在对各种手机阅读内容的吸收过程中,大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对日益严肃的话题也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并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如今网络段子的大行其道,网络语言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屌丝文化逐渐蔓延,原因就是如此。大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受挫能力差,容易选择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各种娱乐化的手机阅读内容,服务商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几乎是不会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手机阅读当前面临的问题。

三、媒介素养培养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要求

(一)理想状态

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根据郭庆光的观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三个层次,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侧重的是主动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媒介和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要求的是大学生应当具有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具体到大学生手机阅读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能够自主的选择手机阅读的内容,能够利用手机快速的找到想获取的讯息,并且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甄别出有效信息,然后能够进行再一次有效的传播,传播正能量。

(二)现实状态

以“冰桶挑战”传播为例。“冰桶挑战”是由国外开始风靡的旨在关注“渐冻人”这一疾病的公益活动,要么接受冰桶淋身的挑战,要么为公益捐款。现在这一活动在国内也非常火爆,不论新老媒体都纷纷跟进报道。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同时增加这一活动问题,试图调查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中的能否主动利用媒介。对问题“你是如何了解到冰桶挑战的内容?”选择在手机上网看新闻了解的占72%,主动在手机上搜索的占18%,其他途径的10%。对问题“你如何看待‘冰桶挑战’这一活动”选择公益活动有意义的占42%,选择“挺好玩的”占37%,选择“作秀,不关心”的占9%,选择“其他”的占12%。对问题“你会转发活动视频或者新闻内容吗?”选择是的占82%,选择否的占18%。对问题“你会转发渐冻人的相关消息吗?”选择是的占37%,选择否的占63%。从对问题的回答来看,大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的了解冰桶挑战的内容,主动去搜索更多相关信息的行为少;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还不够到位。例如随着冰桶挑战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加入,被指作秀的声讨不绝于耳,过度娱乐的批评也频频出现,而大学生对此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层面,没有看到应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公益活动的宗旨、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等等,而仅仅是围观看热闹,更愿意转发认为好玩的比赛,而不是传播关注“渐冻人”的信息。可见,当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情况,不管是从使用现状,理解信息,还是利用媒介方面,都离媒介素养的要求较远。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

(一)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新媒体,形成手机阅读的良好氛围

当前手机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手机技术发展的结果。智能手机作为今天的新媒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校方应该顺应趋势,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学生工作部门对此事态度也应该是因势利导。宣传部门还应该主动占领舆论高地,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也要主动接触媒体新技术,进而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并不难,可能很多时候中老年教师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限于口头说教的窘境。

(二)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图书馆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氛围营造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大都推出了电子书免费下载服务,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是宣传力度,就广西财经学院情况看,知道使用图书馆电子书下载服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高年级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比较熟悉。因而图书馆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了解这一服务。二是提供电子书的内容和数量,当前高校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书更多的是专业类书籍,而学生当下的手机阅读更偏向于娱乐化的内容,因而高校图书馆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选择质量较高的寓教于乐的书籍,先培养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兴趣,吸引学生逐步适应,进而对图书馆专业书籍进行手机阅读。

篇2

1.无可比拟的普及性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达12.35亿,按现有人口数量计算,每1.13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手机早已普及,近乎100%的学生习惯使用3G上网。目前,手机媒体的信号覆盖率高达95%以上,可以说它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实现了传统媒体和个人电脑终端都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2.无可取代的便携性

手机媒体拥有超强的便携性,它突破了电视电脑媒体对空间和设备的要求,实现了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互动。由于设备的限制,大学生过去只能在教室或宿舍才能使用电脑,而手机小巧便于携带,人们保持通讯畅通的习惯使它实现了前媒体都无法企及的“随身使用”。学生们可以在排队,乘车,用餐的同时进行移动学习与娱乐,它已全方位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并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便是手机媒体带来的现实效果。

3.无可赶超的即时性

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终端,己远远超越了通话和短信功能,它整合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资源,以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传播出来。手机媒体成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性多媒体平台,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糅合在一起的复杂的传播网。用户可以即时通讯,实时查收短信、邮件、新闻及定制服务,可以与互联网信息同步,实现资讯的同步更新,信息的接收和都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即时响应。

4.无可复制的个性化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能为个体量身定制,统一的版面、统一的设计、统一的结构都不能选择,无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可以满足这一现实需求,丰富的手机软件可供选择,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对资讯进行调整和设计,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效果,根据市场的细分和小众化的需求,提供更多DIY或定制性的服务,这些都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功能。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获取信息的快捷通道

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使它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必然之选,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最新的政策和招聘信息,通过“掌上电脑”随时随地接受就业的动态信息,不错过任何就业机会。避免了自上而下逐层通知的滞后性,突破了电脑查阅文件的设备限制。各地的就业指导机构都开通了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平台,对于奔波于招聘会和面试中的大学生而言,手机媒体提供了信息查询与获取的快捷通道,可以直接浏览就业平台和网站信息,也可以下载各种APP软件查询特定信息。部分省份为了满足学生手机上网的现实需求,已经开发并使用了手机客户端的各种应用,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建的就业网络联盟,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个人终端,满足学生手机媒体查阅的现实需求,大大提高了网站信息的传播与实效,是就业服务平台的成功范例。

2.全能服务的私人助理

手机媒体整合了电脑和通讯终端的功能,能够提供全面周到的生活服务,并发展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全能助理”。它可以按照要求锁定相关的就业信息,可以存储简历、照片、证件材料、企业信息等各种相关资料,可以预约提醒各种重要事项或面试约定,可以查询路线地址、收发邮件、办公阅读、移动购物、在线支付强大的功能实现了“一机在手,万事通达”的高效与全能。

3.提升自我的电子课堂

就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指导过程,在求职就业的实战阶段,大学生需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方法解决,曾经的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都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和工具,而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上网变为现实,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智能手机提供的多种浏览器和APP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高效率的实现技能的提升和技巧的突破。各种就业指导的素材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比反思、查找问题,各种面试攻略和成功秘笈可以帮助毕业生借鉴他人经验,各种职业礼仪的资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各种平台和网站可以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手机媒体可以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紧迫的现实需要中,帮助毕业生完成最后的冲刺与准备。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毕业生的使用时间更是高达6个小时,3G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动探索下的移动学习拓展了毕业生的信息渠道,电子课堂的灵活性满足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弥补了就业指导课堂教学难以全程化、个性化的缺憾,成为毕业生就业中随用随学的知识库和智囊团。

4.交流通讯的最佳平台

求职中的大学生忙于自身的就业准备,作息时间不同步,同学间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非常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经验的分享。手机媒体与生活的融合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新模式,毕业生们可以借助于微博微信QQ群,24小时在线,实时信息共享,共同的境遇和努力会带来强烈共鸣,学生间的相互勉励会形成积极良好的氛围,顺境中实现经验分享,困境中可以挽手向前。毕业生间的交流沟通极为重要,手机媒体恰逢其时,成为就业工作中最佳的交流通讯平台,丰富的应用软件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软件如移动公司的“飞信”、腾讯公司的QQ以及“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特色的交流群和讨论组,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学校就业服务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微信”软件更是可以将信息发送者的声音转化为数字信号,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到对方的手机,实现了手机对讲机的功能,非常直观生动。促进双方交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网络成瘾现象。而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化、简单化和即时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网络变为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目前高校的学生手机使用几乎到100%的使用率,随之而带来的手机依赖行为也逐渐增加,负面影响也日益严峻。针对青高校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开展调查,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和成瘾的行为。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某高校550名2012和2013级同学,其中2012级260人,2013级290人,收回有效被试510人,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58人,女生352人。

1.2 研究工具

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访谈,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共九道题,包括手机使用频率、时间、流量以及上网的目的和地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对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100%的大学生都在用手机上网,其中65.7%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上网,达到依赖的程度;在手机上网流量的调查中,其中在100M以下的流量使用最多,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一般都在1.5-3小时左右,约占调查比率45.1%,而一般在1.5小时以上的占96.1%,还有16.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是3小时以上;在使用手机上网地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3%的同学在寝室使用手机上网,而89.2%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上网成瘾情况。

3.讨论

3.1 从大学生手机上网使用情况来分析他们手机成瘾行为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日趋普遍变化,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学校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依赖是社会大环境发展的一个结果。当今社会正处与信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型期,国内外思想的冲击和变动,这些在互联网上可以很清晰地体现出来。在互联网里,大学生是一个自由活动的群体,他们可以自由地、匿名地发表言论和看法,可以在虚拟空问里扮演一些在现实中不能扮演的角色,满足自我虚荣心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因为网络环境的相对宽松性,为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在网络里宣泄自己的不满,找寻自己的归属感,甚至寻求认同等等,这些社会心理需求,让他们对手机网络更加爱不释手①。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一个充满刺激和新鲜的场所,相较于传统枯燥的学习和收到约束的高校生活,网络的吸引力更加强大。另外,90后的大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他们追求时尚,也走在时尚前沿,用最简便的载体——手机了解引领时尚的事物,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们越来越愿意使用手机上网,甚至迷恋上网。

最后,大学生迷恋手机上网,还与信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任务与网络也有着密切关系,当前部分人大学生懒于思考,急功近利,比较浮躁,这种思想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渴望成功,但又不想付出努力,而网络往往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比如在网络上寻找作业答案和完成论文等等,这些都助长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瘾。

3.2 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目的来分析他们手机成瘾行为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5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是进入社交平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表明,钱教授的取样调查发现,被试大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学习或与网友聊天,其次是收发邮件、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被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趋势。从收集的国内外研究网络交往的资料中显示,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网络聊天室、网恋、网婚等)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疾病正在吞噬着上网者的身心健康②。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趋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面对面的现实交往演变成通过网络的虚拟交往,甚至同一寝室的大学生,中午相约吃饭的方式也是通过手机QQ或是微信的方式。“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由此引发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3.3 从大学生使用手机地点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6.3%的大学生在寝室中使用手机上网,这也表明大学生现在的一个生活状态。当代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有关,我们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很少有玩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学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学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与人交往,寝室本来应该是同学们交流互动、分享情感的地方,但是由于大学生个性的鲜明性、自我意识的独特性和情感相对的闭锁性,导致他们在寝室内互动较少,甚至互动障碍。因此他们把在寝室内的互动变为“人机互动”。即几乎依靠手机来度过寝室的生活时间。

4.结论

4.1 根据调查几乎100%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4.2 大学生手机上网是以社交为主要目的,使用手机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寝室。

5.教育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对大学生发起以“人际沟通”为目的寝室活动。每天晚上关上手机和电脑30分钟,把30分钟留给室友,给心灵一次诉说的机会。在这30分钟您可以与室友交流趣事与新闻,说出心中的烦恼与抱怨,一起感受家的温馨与欢乐。我们建议每位学生交流的主角,将被动转为主动,将聆听变为畅谈,在寝室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根据每日的聊天情况,认真如实填写“寝室交流成果展示表”,并按时交给本班心理委员。一周后进行寝室交流展示,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卫根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137-139.

[2]徐耀聪.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243-247.

[3]祁建梅,苟增强.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06(01):183-184.

[4]张凤宁.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系统家庭治疗[J].社会行为心理,2006(1):48-50.

篇5

一、大学生手机上网概况

近年来,手机网民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群体。各项指标显示,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了传统网络。2013年1月15日,《中国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手机网民数量年年刷新: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3.56亿,年增长率为17.5%;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2亿,年增长率为18.1%,手机上网比例从2011年69.3%,上升到2012年的74.5%。①

在手机网民构成中,大学生网民是手机上网用户的主要群体。《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4月,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其中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2%和58.2%。②

2012年,新型即时通信如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网民的网络应用习惯出现了显著变化,即时通信的使用率增至83%。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4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③微博发展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一)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的原因

大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有比其他年龄段群体需求更强,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喜爱手机上网主要有以下原因:

1.手机上网方便快捷。“影像”和“图文”是“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手段。相比传统电脑的使用,手机携带更方便,获取信息更快捷,时空限制更少;手机具备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多媒体应用功能、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可以下载资料、查询信息;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2.手机上网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各大手机网络运营商均加大了针对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产品研发力度。其中,作为校园用户群体覆盖率达90%以上的中国移动,通过对其四大产品业务线(飞信、139邮箱、移动MM、移动微博)的功能优势与校园群体使用需求相结合,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校园群体的移动互联功能。有可以随时记录校园生活的移动微博;有适用于同学群体之间沟通的飞信拇指群;有随时免费接收邮件的139邮箱;还有为课外娱乐生活提供各种益智游戏下载的移动MM。

3.手机上网费用较低。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了手机上网系列优惠,包流量和包月等多种手机上网计费形式费用相对较低,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进行选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手机上网的行为偏好

1.微博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平台。微博是基于推特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腾讯QQ、中国移动Fetion、微软MSN、互联网Skype等发展出来的。2006年,博客的鼻祖Evan Wiuiams通过Obvious公司推出了Twitter(推特)即时信息服务,但是它限定每条信息不能超过最大容量,即140个字符。大学生是使用微博的主要群体。他们用微博记录多彩的大学生生活,表达个人的情感情绪,用来推广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加强人际交往,寻求社会认同。

2.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成为大学生的新宠。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文字,可支持多人群聊,带给大学生全新的移动即时通信体验。微信推出至今,已经以一种迅猛的态势进入了大学校园。

大学生喜爱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费便宜。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微信走流量,流量套餐相对比较便宜,且凡有WiFi的地方都可以免费使用;第二,方便实用。微信的“LBS功能”通过“摇一摇”可查看自己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更有其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等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生活,大学生们用微信找教室、找朋友、找老乡;第三,提供娱乐。微信支持QQ邮箱、腾讯微博、语音记事本、漂流瓶、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沟通变得生动有趣;第四,潮流时尚。不少大学生拥有Android、iPhone、Symbian等智能手机均能使用手机微信,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微信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生自媒体。

二、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

(一)积极心理影响

1.满足大学生群体积极“入世”的资讯需求。截止到2012年6月底,手机搜索用户规模达2.6亿,使用率达66.7%,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便是关注时事、满足日常新闻资讯需求。

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认知与发展。手机网络在传播信息、倡导先进理念、舆论监督、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机上网使大学生获得丰富海量的信息,并能即时更新。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它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心理机制、道德认知、心理人格等方面,均有着积极意义。

3.同学间的联系和交往更紧密。手机上网使校园内资讯针对性和可利用率更高,QQ 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有 9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 QQ 作为聊天工具,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互动平台,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共享资源,校园内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更高,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

4.师生间的沟通更快捷方便。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大学生动态,从大学生和转发的内容,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惑、所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微博、微信平台变成平等互动的沟通桥梁。

(二)消极心理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手机网络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

1.沉溺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能力比较差,一部分大学生成为“手机控”,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上课时也登录手机网络,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存在“到课率”高、但“抬头率”低的情况;虚拟空间交往时间过多,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机会减少,同学间、朋友间、家庭成员间的联系逐渐淡薄,有少数大学生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长时间浸手机上网,一旦在虚拟空间遭遇交际挫折,在真实世界里容易滋生敏感、多疑、恐惧,乃至冷漠、麻木等心理疾病。

2.造成心理麻木和思维混乱。虚拟空间呈现的海量信息,在超过大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后,往往只是快速浏览,没有时间细细思考、咀嚼、品味、甄别,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麻木,甚至思维混乱。长时间被动接触,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3.消解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步成熟。当网络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呈现的多元文化信息,一旦与他们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时,如果没能及时疏通和排解、辩证分析和洞察,理性整合和提升,对于道德信念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多元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4.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微博,一些大学生效仿一些“网络红人”的做法,在自己的微博中一些涉及自己和别人隐私的内容,甚至在微博中出现了辱骂他人和互相对骂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出现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对大学生手机网民的健康心理引导

高校要发挥手机网络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的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网络精神家园,就必须 “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④

(一)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优势

1.手机网络空间具有安全感。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问题依然存在种种偏见,使得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也羞于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又未必能得到及时回复,许多大学生选择手机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交流。手机网络空间的安全感使师生可以进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真实交往,首先以匿名的身份畅谈,无须客套、试探、戒备,也不必担心隐私暴露。在笔者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这种咨询方式最受大学生认同。当师生间融洽、和谐的信赖关系建立后,大学生往往会采用真实姓名继续交流。

2.手机网络内容丰富。大学生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异常活跃,手机网络心理健康引导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意识观念开放,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心理定力的提高。

3.手机网络形式活泼。手机网络具有多媒体综合性,通过视频,文字、声音、动画、图表等能生动直观地呈现,通过手机网络在线心理咨询、在线心理测试、微博聊天等多种形式,可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过于单一等不足,营造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活泼、幽默的心理品质的养成。

4.手机网络使用不受时空限制。无论是就业、感情还是人际关系问题,当大学生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出现时,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就产生了。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手机网络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5.手机网络受众众多。手机网络也能解决服务对象受限的难题,它可以使心理健康引导的课堂更大,受众更多。一位咨询老师可以同时接受多名学生“一对多”的心理咨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进行多维度、多方向的探讨,使更多人受益。

(二)大学生手机网民健康心理的引导方法

1.建立手机网络健康心理引导队伍。除了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以外,还要建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兼职心理辅导队伍,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中成立心理社团、班级心理辅导小组,为适应手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人力保障。

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手机网络为阵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优势,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讨论,把握舆论的话语权。从2011年12月开始,全国高校团组织就启动了微博体系建设,分为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省级团委学校部官方微博、校级团委官方微博和班级团支部微博四个层级,以“精彩微博团,青春心连心”为形象口号,在腾讯微博平台和移动微博平台上建构信息共享、特色各具、优势互补的微博体系。⑤许多高校在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开通官方微博。

篇6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当下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

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

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篇7

一、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概述

随着国际上对体育竞技的激烈竞争,我国体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体育专业的中职生全面发展成为共鸣。新阶段体育生在校园内出现了手机依赖的现象。手机依赖是一种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的行为,它和网瘾一样是过度地滥用手机,一旦没有手机会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手机依赖严重影响体育生的训练和学习。笔者在体校工作多年,选取了广西体育运动学校中专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23%的被调查体育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8个小时以上,74%的学生在3小时以上。主要集在玩网络游戏和聊天工具上。长时间依赖手机定会影响学生的正常训练和学习。影响体育中职生的正常人际交往,体育生由于平时训练特别辛苦,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敞开,他们选择了手机聊天工具。久而久之,脱离正常的交往朋友圈子,使学生感到孤僻,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二、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

体校生的内心需要我们关注,造成他们过度依赖手机的心理原因我们要探究。通过问卷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正是这两个的原因导致了体校生手机依赖。

1.学习焦虑心理

体校学生尽管没有普通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差,比赛训练时间多,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往往感到焦虑,这就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依赖手机,逃避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听不进去文化课,对学习感到厌倦。

2.孤独心理

由于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体育生平时训练较辛苦,他们更加需要朋友的安慰,但由于自我意识处在发展期,他们又不愿主动向别人打开心扉。训练之余他们通常用手机进行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来释放自己的孤独感,仿佛手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好朋友。

三、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丰富校园文化

体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到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有意义,不需要用手机来打发时间,要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可以鼓励班级内部举办图书互借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阅读并在阅读中提高体校生的文化底蕴和学习热情。同时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降低学生的孤独感,让他们多进行彼此间的交流。

2.开展心理辅导

对于有手机依赖症的体育中职生,学校应早发现、早干预,以帮助他们尽快戒掉手机依赖,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当前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是:教师根据体育专业中职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设定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对那些重度手机依赖症的学生规定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由从前的8小时,降低到7小时,逐步减少。同时,还要让患有重度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学会放松,合理作息规律、多锻炼身体,并鼓励学生在放松状态下逐渐地减少他们玩手机的行为,进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奖惩方法加以巩固。还有一种摆脱手机依赖症的对策就是小组心理辅导法。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对手机有着共同的体验和认识,他们对自身所存在的手机依赖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在对他们的小组心理辅导中应采取“行为认知”模式,使小组成员先了解小组心理辅导的本质,然后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手机依赖的问题进行成员之间的主题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手机依赖程度,看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让他们自己主观上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成员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来确定目标、拟订评估策略、制订行动计划。

体校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通常是正面、积极阳光的,但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出现学生在校园内外过度依赖手机,甚至连过马路时、上课时,都在低头玩手机,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训练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体校生对于手机依赖的心理原因,并针对这一不良现象提出了相关的改正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体育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的重视并投入努力去改善这种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国建.高职生网络成瘾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0).

篇8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YBA296)成果论文。

TN929.53;TP316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界面设计在技术层面已经日趋成熟,智能手机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目标用户,考虑智能手机的功能的重要性,随之对于手机界面设计也要求其个性化。国内市场手机界面形式雷同,内容乏味、缺乏个性特点,本文从大学生常见几大类型来分析来探索手机界面的个性化设计。

一、针对大学生手机用户特征分析

(一)心理、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包含:亲情、友情以及爱情,其中友情和爱情占较多的比重。处于该阶段的年轻人思想和言行都很独立性、个性化、自恋、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于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等,具强烈的探索欲,并且对自己所喜好事物和审美观极为明确。娱乐生活和学习生活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主导地位,他们乐观、积极的态度,个性鲜明、勇于展现自我、社交生活丰富。

(二)视觉喜好分析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其视觉喜好受到性别、所学专业、年级等特征的影响明显。理科类学生以男生居多,对于事物的逻辑性、秩序性较强,图形喜好简洁、科技、现代感,喜好科幻类、写实、金属等元素,颜色向于明快、冷色系;文科类学生以女生居多,相对于来说文艺含蓄、浪漫,喜好插画、传统、清新等风格,颜色喜好柔和、协调。视觉系型大学生男女相对于平均,视觉敏感、乐于展现、喜欢时尚、搞怪、科幻等元素。

二、基于大学生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手机界面设计方案

大学生对手机的界面设计要求是时尚、新颖、个性,注重手机屏幕显示界面的色彩搭配、图标形态以及版式的美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给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用户设计各具特点的界面,从而使用户得到不一样心理感受和个性体现:

(一)视觉风格

手机界面风格体现在诸多视觉元素中,是设计师使其形成的鲜明且独有的具有一定审美情趣的表现结果,并且被用户所喜好。真正好的界面设计是能够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使得用户得到情感上的愉悦的同时,对整个体验过程产生好感和愉悦。 因此,手机界面的视觉效果,应遵循给用户以舒适、活力的原则,通过感官的刺激来增加用户的亲和力,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特征。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独创性、趣味性是关键。视觉风格以学霸系、文艺范、视觉系几类大学生群体来分别进行个性化设计。

(二)色彩搭配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探索两类界面色彩搭配方式。第一类为唯一的主色调:整个界面采用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从标题栏到标签页,从操作按钮到提示信息,除了黑白灰之外,全部采用一种颜色O计,这种简介的的配色风格,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达效果,也具有良好的视觉表现力,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使用户专注于主要信息的获取。

第二类是多色彩模式:手机界面可采用多彩色的设计风格融入到整个界面中,不论是切换标签页,还是在内容组块中滚动,都会变更不同的主题色。色彩切换的时候,还会有淡入淡出的效果,让切换变得自然而然,不生硬。同时切换不同的主体颜色,随着主体颜色的变更,所有的前景文案、图片也会变更为该色系。针对三大特征的大学生分别搭配三种不同色系可做个性化选择。

(三)图标设计

大学生喜欢把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图标元素中,体验不一样视觉效果,所以图标设计分别做了一下三个主题的体现:

主题“我是学霸级”分别以几个专业为主,选择专业最具代表性的学习用品来进行扁平化极简风格进行图标设计,各图标采用扁平化设计,让用户在长久使用后毫无疲劳感,反而越发舒适。

主题“我是文艺范”以童年生活手绘风格为主题插画,设计一系列插画风格为主的圆形图标,避免过于生硬的轮廓线,采用童年生活中的物品、情景得到灵感,通过手绘插画的表现方式为主,给用户带来清新、轻松、童趣的感受。其中主菜单图标设计结合对二级菜单图形元素的隐喻性表达,以手绘线描勾勒的形式,

主题“我是视觉系”以科幻、宇宙星系的元素来进行设计,界面中动态图形的合理运用以动止静,在星空的背景图映射下将图标设计得幽静、梦幻,使界面充满了遐想的空间,体现出大学生对自由的向往。

(四)界面层级设计

篇9

1.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般人们只是把生活中小部分日程记录在一些日程管理工具上,多半的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都装在大脑。如果这些大部分自我承诺只是停留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及时完成,头脑就会不断地提出要求,耗费大量的心智,直到这种承诺最终得以解决,这样形成无穷无尽的循环,既无法帮助事情取得进展,也会给人们带来内在的冲突和压力。日程管理备忘就是将每天的工作和事务安排在日期中,并做一个有效的记录,方便管理日常的工作和事务,达到工作备忘的目的。同时也具有对员工日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的作用。电子版的日程管理通常具有定时提醒和共享等功能。现今出现很多备忘软件和工具,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针对人群来设定这个人群所要求的。

国内大学生手机app应用日程备忘主要问题表现在:现今主要的备忘工具有传统纸质工具“便利贴”、“手机备忘录”、“手机备忘软件”、“桌面备忘”。初步调查发现:大部分手机都是自带的备忘录,设计时缺乏对目标用户的明确定位;多数只是提供记录方式,没有方便的输入记录的方式;提醒方式单一,无趣;界面流程多以文字表述,视觉上缺乏美观。

2.大学生手机用户研究

2.1 用户定位

本课题的备忘手机设计研究,将主要目标人群定位高校大学生用户人群,现今正在学校就读,需要有提醒意识的青年人群。青年正值人生中精力旺盛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力。同时,生活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瞬间更新,我们也需要使用一种方式来提醒自己的信息含量。而大学生在是这股信息潮的推动者,备忘方式它在有形或无形当中都在影响与改变着青年人的学习生活。而青年人群作为备忘手机使用思潮的主要力量,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其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将目标人群为大学生用户。以下将对这类人群的特点做具体分析。大学生人群作为备忘手机的用户人群。目前,全国拥有在校大学生约2000万人,是一个重要力量。他们都正处追求理想,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的阶段,在备忘上主要体现简单有趣,更快捷、个性化等特征。他们希望够能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又要保持自身的自由,喜欢与朋友联系讨论,接受与实践新的思想,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2.2用户调研

用户调查的方法主要有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类。这两者看起来很相似,都是提出一堆问题让用户来回答。但它们之间有个关键的差异:数量。用户访谈是抽样调查,数量少(每种类型的用户不超过10 人),而调查问卷则是一种大范围内的普查。数量的不同决定了两种方法的性质,一种是定性的研究方式,另一种则是定量的研究方式。不过它们用于发现用户的观点是非常有用的,往往会在用户的答复中,发现之前根本就没考虑过的新想法,这也许就会改变产品设计的思路。此次备忘手机设计的用户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和用户访谈两者结合的方式对目标用户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量化的用户习性的调查。随机分发问卷50份,在图书馆、教室、学生寝室分发问卷,每份问卷填写的时间约为2分钟左右。

通过用户调查和问卷调查,首先了解归纳大学生的日程分为4大类:课程,作业,活动,其他(一些琐事);其次需要在输入方式上要更加简洁方便,打字输入的方式不利于随时记录;再次在查看方式上要与普通的完成嵌入在日历的方式有所改变,能直观地显示,不用点击进入子页面查看。最后在提醒上要有更加有趣的方式。

2.3用户典型角色模型

作为界面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坚持以用户为本,面对用户的抱怨和渴望,找出用户真实的需求,分析这些需求,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里通过问卷统计归纳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用户:

根据具体用户设置用户使用情景:情景一:明天早上8点交作业,夏燕决定今天中午11点开始做作业。首先夏燕开始设置备忘:时间:开始――11:00,结束――22:00,任务内容:开始做字体设计的作业。设置提醒方式为闹钟提醒,然后把这个提醒分享给朋友B。小B是她一个任务的朋友,于是加入这个备忘。她对小B 就行提醒设置。选择自制音,以电话呼入的方式来提醒。到了10点的时候,夏燕收到一段很特别的音乐,拿出来手机一看,原来是小B对他设置的提醒方式。查看到同任务的10人中已有6人开始任务。B君――收到夏燕的作业任务的邀请,查看发现和夏燕处于一个任务中于是接受邀请。小B开始设置有趣的方式和铃声进行提醒。第二天夏燕收到了小B 对她设置的提醒,小B也收到夏燕设置的提醒。小B把提醒收藏,设置为备忘。

情景二:昨天收到通知老师临时把上课地点由法A105改为健B103。夏燕记录到手机备忘,设置好提醒的铃声和方式。并把这个提醒分享给好友小C,小C收到邀请。但是不是同任务的,他不加入这个任务圈,但是也设置了提醒夏燕的方式。第二天早上夏燕准本去上课的时候,收到小C的提醒。

3.基于大学生用户体验的备忘手机界面设计

以手工缝制的线形式来表现(如图1所示),对图标进行重新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带来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主页面的元素是取自对话框的形式,表示大家相互联系,轻松自由的备忘方式。每一片对话框上都是记录的今天的备忘活动,到点之后会对话框会跳出来变大来提醒你。备忘手机分为我的备忘、我的提醒、我的好友三类主要内容。

备忘主要是自己记录备忘,归纳大学生真正的需求,更加具体的把大学生的生活分为课程、作业、活动、其他四个大类,更直观的和方便的满足于大学生备忘方式。在备忘输入方式上,归纳为时间、地点、准备事项、关键字,可以记录或者设置你常用的几类选项,节约输入时间,更加便于设置备忘,随时随地可以设置直接的备忘消息。在查看备忘上,分为日,周,近三天,以日程表的形式来查看备忘,更可以以关键信息字符来搜索备忘。

我的提醒分为正提醒的好友,正提醒你的好友,分享的提醒。可以及时查看你提醒的好友状况。

我的好友可以更加方便的查看备忘好友的状况,正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及时与好友一起分享最新消息。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传统备忘工具,同时借助于用户调查访问,对备忘手机进行创新设计。大学生备忘手机主要特点表现为:1.整理分析大学生生活习惯为课程,作业,活动,其他方面,更加符合大学生的习惯,更加有针对性。2.输入上可以根据常用或者直接的设置直接选择,省去输入时的打字的麻烦。3.查看备忘以日,周,最近来划分,都已课程表的形式来表现,查看。其次:可以分享提醒,让好友加入这个过程来提醒你。最后,提醒的方式更加有趣,可以让提醒更加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丁莉.软件界面设计设想.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5

篇10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在这一社会浪潮的背景下,其消费也显示出了很多新特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时对其消费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其顺利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蒙古族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主要调查地点,设计发放蒙、汉大学生问卷各500份,共1000份,回收986份,得到有效问卷920份,回收率98.6%,有效回收率92%,具有统计意义。调查对象中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比例分别为:28%、26%、25%、21%。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2%,农村户口大学生比例为63%。调查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化、人情、恋爱、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情况。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活费消费基本情况,消费结构图表中不包括大学生向学校缴纳的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也不包括学生用于购买手机、电脑的费用。因为大部分问卷发放的对象是盛乐校区(位于郊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所以调查的结果在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的整体代表性上可能有所偏差。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较为合理,但也存在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额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2.6%。从数据可知,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总体在合理区间。当代大学生以“80末”、“90后”居多,在消费观念上抵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冲击已经有较长时间,对于合理控制自身的消费有了一定的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较为合理。但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攀比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追逐购买当下流行的商品,如品牌服装,iphone手机、品牌电脑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会集中部分生活费甚至借钱购买一些流行的品牌产品,这种攀比消费使得生活费用本就紧张的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畸形消费现象。

(二)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生产日益发达,大学生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使消费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敢于和乐于消费,并把消费作为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消费结构不断拓展。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与以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相比,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幅上升。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消费不再仅限于饮食、服装和学习三方面,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如恋爱、通讯、娱乐、旅游等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马洛斯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按照马洛斯需求理论分析,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方面。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消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大幅度向社交和尊重需求拓展,并有部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断拓展,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人情消费、文化消费等的比重逐年增大,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消费也在扩大。

(三) 不同民族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同化

如表2所示,蒙、汉大学生除饮食、服装、旅游等方面消费比例有一定差别外,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一致,消费内容基本相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众消费品逐步走向统一化模式,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商品及服务基本相同,这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趋势提供了市场基础。信息传播的快捷和广泛化,使大学生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方式及心理逐步趋同,这也加速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化。

(四)家庭收入是影响大学生个人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伴随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大增长,为当代大学生宽裕的消费条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大学生消费总额也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与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相比,城镇户口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得到家庭提供的充裕经济支持,加之家庭消费中养成的高消费习惯,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生活费较少,只能节俭消费,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五)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与实体店相比,网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款式齐全、价格低廉,网上购物可以节省很多逛实体店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这些优点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超前接受能力的大学生所关注,网上购物这一新兴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消费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方式主要是B2C和C2C。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和凡客诚品等。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蒙汉大学生有网购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和55%。由此可以看出,蒙、汉大学生对网购的接受程度基本相同,网购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比较分析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具有较大影响力

蒙古族拥有灿烂的游牧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也为蒙古族的消费特征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养成了热情好客的习俗,并且待客丰盛。这些民族习俗对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依然有一定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经常结伴去蒙餐馆聚餐,奶茶、马奶酒、牛羊肉、奶制品等传统民族特色食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最喜爱的食品。在庆典、节日等特殊时间,蒙古族大学生会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店定制或购买民族服饰,尤其是女同学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喜爱更加明显,穿戴民族服饰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特产店是蒙古族大学生喜爱出入的地方,购买民族特色的商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依然展现着较大的影响力。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整体有趋同趋势,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具体消费项目上存在不同的消费特征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蒙、汉大学生在校内食堂饮食方面消费大体一致;汉族大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比蒙古族大学生高;蒙古族大学生在校外饮食方面的消费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蒙餐馆消费的比例较高。每月请客吃饭费用在2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84.5%,和83%;其中该费用在100~200元区间的人数比例,蒙古族大学生为37%,比汉族大学生26%高11%。蒙古族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请客吃饭的次数为4次,比汉族大学生的3.8次略高。这说明蒙古族大学生用于请客吃饭的花费总体比汉族大学生高,请客吃饭的频率也略高。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传统等原因,蒙古族大都有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大学生普遍喜欢饮酒且酒量比较大。在蒙古族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对方是否喜欢饮酒作为衡量友情的一条重要标准,并通过频繁的请客吃饭来维系和加深感情。

2.娱乐消费。在包括看电影、KTV等娱乐消费方面,月均消费在5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40.3%和30.8%,可看出蒙古族大学生娱乐消费较汉族大学生偏高。大学生正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在日常消费中极力模仿长辈的人情消费行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情消费变得十分普遍。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很多热情待客的传统习俗在蒙古族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得到传承和演化,“人情消费”更加突出。

3.服装消费。服装消费在蒙古族大学生总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蒙古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都买有一套或几套传统民族服饰,而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的价格都比较高;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对于当下流行的服装的追求热情也很高,这就造成了蒙古族大学生服装消费较高的现状。汉族大学生则主要追逐流行的服装款式,相对蒙古族大学生此项消费低一些,但在自身消费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4.学习消费。学习消费方面(包括参考书、文具、辅导班费用等),蒙、汉大学生上过课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56.9%和60.1%,消费金额的比例基本一致。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参加培训班考取技能证书及参加考研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从整个生活费用的比重来看,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蒙、汉大学生在购买文具方面的消费大体一致。蒙古族大学生购买书籍的费用比汉族大学生高,这使得蒙古族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消费比例较高。很多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双语(蒙语和汉语)学习,在购买书籍时会同时购买两种语言的相关书籍参照学习,因而在购买书籍方面消费高。

5.恋爱消费。恋爱是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受享乐主义题材电视、电影等的影响,在恋爱过程中追求高消费带来的浪漫和享受,无计划的大手笔消费大量存在。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因而在恋爱方面消费较高。恋爱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蒙古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小2%,汉族大学生在恋爱中的受“面子”影响更大,恋爱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高消费。

6.通讯消费。蒙、汉大学生手机通讯费情况基本相同。蒙、汉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分别为96.9%和98.7%,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手机。蒙、汉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5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和58.8%。与亲朋好友联系、恋爱通讯、网络流量套餐费是大学生手机通讯费的主要项目,通讯消费的无计划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手机通讯方面产生了高消费现象。

三、小结与讨论

从消费总额来看,蒙、汉大学生消费大部分都在合理的区间。蒙、汉大学生在消费的各个方面整体有趋同趋势,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仍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消费方面蒙古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特征,蒙古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特色的商品情有独钟。蒙、汉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攀比消费严重,消费比例中用于恋爱、请客吃饭、娱乐、赠送礼物、手机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较高,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比例较小等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引导。

(1)倡导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中学时代较为单一的消费,开始追逐社会消费的流行时尚。媒体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通常争相模仿广告塑造的形象进行消费。因此,端正人们的消费价值导向,应当加强广告宣传的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消费风向标。国家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不法销售行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为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提供优良的大环境。(2)加强家庭理财教育。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首要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生活用品几乎都由家长购买,严重缺乏消费实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传授理财知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消费实践,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同时,家长在给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的时候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吃苦而给予过多的生活费。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家长提供的生活费往往给多少花多少,过多的生活费容易养成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3)学校应当积极实施教育引导工作。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增设理财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以取得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消费及理财知识;举办理财方面的讲座,以较权威的教授讲解消费理财方面的知识,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兴趣;将理财教育纳入学生开学教育的内容中,让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提醒自己科学合理理财,并获得相关的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优势,更加全面的做好校园消费风尚的引导工作。针对传统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学校应当做好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蒙古族大学生能够认真、全面地学习传统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做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消费特点。(4)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合理消费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财能力,以健康的消费观指引自身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做到不攀比、不浪费、科学消费,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世纪合格大学生。

只有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培养学生的理财消费能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 考 文 献

篇11

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的发展,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工具,它可以浏览网页、收听音乐、观看视频、照相录像……,智能化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比如网上购物、网上付费、网上诊疗、网上视频、网上阅读、网上办公、网上游戏……。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近几年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为移动阅读。所谓移动阅读是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开展内容服务的重要方式,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1]。有些馆已开展了馆藏资源查询续借、部分数据库的全文阅读;浏览图书馆新闻、通知;定制推送等互联网上开展的业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均可以实现。各馆开展此业务的时间不同,应用程度也不同。读者作为服务对象,目前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使用情况和需求可为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印制了千份调查表并且在2012年底开展了《读者移动阅读现在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当时我们仅利用12月14日晚19:00~21:00时间段,随机抽取了来阅览室的读者,请他们如实填写此表,其间大一至大三学生较多(大四学生忙于考研复习,不方便打搅),有少量研究生和教师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当晚发放问卷800份,收回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94份,作为在校生为主要阅读群体的调查,具有一定得代表性,对问卷的统计汇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接受调查者中教师有9人,大一学生135人,大二学生235人,大三学生334人,大四学生77人,研究生4人。

1.调查结果分析

1.1读者使用的手机支持网络阅读和终端下载,且喜欢手机阅读

使用有阅读功能手机的读者696人,占到总数的88%,且80%的读者有阅读习惯。读者普遍认为:手机上网方便、快捷。调查显示:直接使用手机联网阅读方便、快捷224人;使用终端下载阅读、节省流量317人,不使用手机阅读的105人。

近两年智能手机应用越来越丰富,购机成本越来越接近大众消费水平,运营商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大学生对于新技术有好奇心,摸索快,易于接受,所以近90%的学生手机支持网络阅读。

大学生普遍认为饭后、课间等碎片时间快速地在网上浏览一下,既打发了时间,又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躺在床上也要玩一会儿手机。

1.2移动终端设备总类多,易于携带,上网方式多样性为移动阅读提供方便条件

1.3 你喜欢手机阅读还是传统阅读,你认为手机阅读会取代传统阅读吗?

高等学校中读者不同于其他读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都是与新知识相伴,通过阅读获取、传输或接收知识,他们采用的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59人喜欢手机阅读,345人喜欢传统阅读,两者都喜欢的有364人,都不喜欢的仅为26人。喜欢阅读的读者占97%。在这些读者中认为手机阅读是一种发展趋势会取代传统阅读的79人,而认为传统阅读有自己的优越性,不会被取代的715人。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还是以纸质书刊为主,他们习惯阅读纸质书刊,在纸本上标记、批注比较方便,易提起自己的阅读兴趣。

1.4 用于阅读,如看手机报、电子书、手机杂志、新闻、娱乐等平均每天会有多长时间

30分钟以内276人,30分钟到1小时316人,1小时以上169人,不看33人。

2.目前已具备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必要条件

2.1具备推广移动阅读的条件

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的普及,已为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读者越来越易于接受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移动设备越来越小巧(携带方便)、精致(功能多样)、触屏(操作容易);手机应用软件也越来越丰富,运营商推出多种资费的套餐,对上网用户推出了种种优惠政策,且人们可以在零碎的时间获取自己所需。

2.2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各类信息资源,无论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还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种类繁多,内容详实,这些资源只有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现在仅有部分数据库在确定IP地址范围,通过WIFI可访问,还有很多服务有待拓展。

2.3 读者需求

读者希望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有很多读者关注预约图书到馆通知、所借图书到期提醒、数据库使用培训、数据库查询和全文阅读等。另外读者希望定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文献,可以每天及时了解到其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等。开通这些功能的图书馆还不多,多数图书馆由于人员、技术等因素尚在研究、开发阶段,希望能早日满足读者需求。

3. 用好现有资源,开发新功能

3.1 引导或指导读者使用好现有资源

在校园范围内,教学区和住宅区,包括学生公寓,已有部分数据库有手机版,比如CNKI,另外各个运营商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如:“沃阅读”(中国联通)、“移动阅读”(中国移动)、“天翼阅读”(中国电信)。有些促销的阅读包,5元包、10元包等,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可节省资金,可下载或在线阅读。

3.2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开展新的服务项目

图书馆人力不足,有些服务项目短期内全部开发应用有难度,可逐步开展。比如手机版网页可对学生感兴趣的OPAC部分开展服务,让读者了解自己需要的书刊馆藏情况,尽早阅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

3.3 积累经验,研究新功能

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开展已有好多成功经验,可多选择些代表性大馆,了解其功能及优缺点,为开展此项工作做好经验积累。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现状:有的馆开通短信服务,有的馆开通了OPAC查询,有的馆实现了数据库查询和全文阅读,读者定制等。

移动阅读服务已越来越受到各图书馆的重视,也受到读者的青睐,但有些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又有些困扰,亟待解决,这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值得图书馆人努力去迎战,改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5)34-48.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