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语文课改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对教学质量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态度和学习效率等因素的进步,不要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有能不能回答出标准答案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看到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创造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此外,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应及时予以肯定,就能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积极上进。
3.教学观点。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重视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问题
1.教学材料。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不仅需要学生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勘探和开采。而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应积极研读教学材料,寻求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师在延伸课外知识、设计课外活动时应该有“度”的限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的转变。任何形式的课堂形式(包括使用电子媒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活动应防止配方、程式化的,即防止一些单一的、机械的课堂讨论,或在枝节问题上的争论;上课完全是用鼠标代替粉笔,使用磁带,而不是教材,等等。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完成实际的语文教学任务,有作秀的嫌疑。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但更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干预,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本,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课堂教学的建议
为了使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教与学的角色转化和调整。对此,教师应该从课堂主宰变成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学习方式的指导,改变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让他们有自信、有能力积极改变学习状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独自决策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引导要贯穿于教育学的整个过程。一些中学教师接受培训的讲座,内容之一就是“每个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是培养教师独立意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模式。
2.发挥指导作用。教育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无作为、不作为,而是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内容做一个方向性的把握。没有了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会变得毫无目标,或者漫无边际,学生学习会失去该有的方向,学生在迷茫中可能会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监督和指导,鼓励和检查。这样,学生更能够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教师也要通过评比和奖励,激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全程陪伴和指导下积极学习,努力实现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学习成功,教师必须适当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习学习。
3.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久而久之,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对课本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身信心和对知识的兴趣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这些学生会极大地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他们甚至会对除学习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而形成所谓分高低能的群体。相反,那些思维慢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学习。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要对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不闻不问,而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说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让全班同学看。而且,学生的评价、总结,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新课程标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我国当前更新换代比较慢的教师领域,许多教师的观念上还比较守旧,在思想上还不能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主旨内容完全正确的理解,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来接受新课程标准。除此之外,有些教师不仅不能接受新教程标准,还严重阻碍着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进程。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对接受新课程标准出现了偏差的问题,对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解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范围,按照自己偏差的理解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初中英语教学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1.2教师对教材过分的依赖
在教学过程中最为忌讳的就是过于死板,教学本该是对于一切的有利资源都得懂得灵活运用,将所有可能的因素都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依据就是书本教材,甚至有些教师还不能对“教教材”以及“用教材教”这两个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与处理,他们往往都是按部就班的根据书本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只要是在教学教材中出现的课文、语法甚至是一词一句,都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对其全部掌握,这使得很难将英语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出现一种普通知识将重点和难点平凡化的现象。
1.3没有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
学生学习的成效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也对关注学生的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置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着力于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全方位的促进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在很多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中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教的行为过分的强调,教师往往将自己看作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被教师当作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客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只能被教师这一教学主体的教学水平所决定,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将教师当作中心而进行的,学生则一直处在一种边缘地带,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中心。
1.4课堂教学中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于知识传授的方式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要是要将过去教学内容体系中的繁、难、旧、偏等弊端加以改善,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与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技相关内容进行接触并进行良好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特点仍然是单调又乏味,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被用于现代的课堂教学之中,一些教师采用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应对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2.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
英语学科的选择性、综合性以及均衡性都能够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得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强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相联系,强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初中的英语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需要在技有所长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摄取,这样有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将英语学科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应该把它当成是组成整个教学整体的有机部分,做到积极的将各个学科融合起来。其次,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教师只有不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在教学成果上取得突出的成就。再次,为了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必须要让自己的亲和力有所提高,使自己能够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达到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局面。最后,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的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对专业的发展动向作出及时的了解,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与学生都不能透彻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但与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有关,更加关系到初中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状况。努力加强广大师生特别是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力度是各学校都应该做得事情,学校应该组织力量对师生进行相关培训,以确保新课程改革能够有效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领域落实。
2.2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减弱教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国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始,教学大纲已经被教学标准所代替,并且对教材的选用制进行了强调,从而赋予给教师极大的处理、重构甚至是自编教材的自,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学生以及分析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具有自主的且有创造性的对教材进行使用的能力,对教材要具有增、删、换、改的能力。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所做出的新要求,教师可以适当的将许多未作要求且没有必要教授的内容适当的删减,以免在学习中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其次是适当的延伸以及补充教材内容,在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实际中需要教授但教材中又没有提到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说明。
2.3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是难以避免的情况,教师永远都是一个人扮演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身份,学生只是台下的观众,教师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反而被教师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对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师总是以应试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往往忽略了英语语言的实际价值。因此,为了对新课程改革形成一种良好的适应,改善上述的不良现状,首先教师应该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更新观念以及转变角色,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关系,变教师主体为教师主导,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努力恢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让学生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行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4教学方式多样化,改变传统中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正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探索知识以及追求知识的积极性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内在的强大动力。要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首先是情景演绎,就是将学生置于逼真的情境中让其对学习内容进行切身体会,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并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要加强对感官的刺激,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具,比如工整漂亮的板书以及色彩鲜艳的图片等,将英语课堂教学加以活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再次是在教学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协助,创设出有趣新鲜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枯燥乏味,而是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学习。最后是设置多样化的作业。
在新课改的践行中,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音乐节奏欢快或悲壮,更能直击心灵,带给欣赏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而这些往往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将音乐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可以用音乐特殊的视角来传递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意境,这使得语文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与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我们可以利用与文章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画面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画面比起文字更有吸引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感官,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为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以及一些图片、影视剧资料等来增强教学的画面感,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相关的图片,用图片不一样的角度来让学生传达信息,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如临其境,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的。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初中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展开认知活动,这正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对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问题没有价值,或是频繁发问,都会失去提问激趣启思的功效。
(一)问题的探索价值
教师要在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区,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针对差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对于优秀生则要提出一些综合性题目,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二)提问的最佳时机
不分时机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机器,而容易让学生心生厌倦,把提问当做一种负担。这样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才能使问题推动学生认知,引发学生思考。为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以趣味性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以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以启发性提问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在学生知识点零散时以总结性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
初中作文课一般由作文指导课和作文写作课构成。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也一向对写作指导课非常重视,希望通过写作指导课,让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但是从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初中作文指导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激发学生最佳写作状态的意识薄弱。学生最佳写作状态,是指学生面对作文题时有按捺不住的有话要说、有话能说的欲望。但这样的状态不会自发出现,除了极少数喜爱作文且写作能力极强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激发。在初中作文课堂文本写作前,多数教师会进行一个导引,通常有如下几种方式:(1)出示文题,对作文类型、字数、要求进行强调;(2)对上次作文简要点评,指出优缺点,重点指出缺点,强调本次作文不可再犯错;(3)强调作文课纪律要安静、专注,出示文题;(4)出示文题,点出本次作文是随文写作,提示所随文章名。第一种方式是对文题训练要求的落实,第二种方式是写作技能上的一个提醒,第三种方式是维护课堂次序,第四种方式是关于写作内容的小提示。它们基本上不涉及学生写作状态的激发。
其二,对示例式教学存在缺陷的认识不足。学生要能写作,一定的技法是必须的。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们经常会进行大量的技法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会采用示例式教学。示例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用举例的方式,通过教师对例子的剖析让学生掌握其特点及学会使用。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富用启发性,很适合于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示例传授的技法使许多学生受益非浅,为初中生从较为幼稚的“习作”飞跃到“写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示例式教学在“是什么”这一部分鲜明突出,是一种阐述性说明性的教学,而“怎么做”则偏弱,即如何把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一部分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甚至缺失,自悟力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自悟举一反三,但更多的学生在运用上出现了困难,出现听得懂却不会用的现象。
其三,对语言重要性充分重视但训练不足。语言是写作的基石,没有好语言就没有好文章,对此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们在写作指导中充分重视语言的作用,对于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生动性都能进行专题指导,在批改中也能针对错别字、病句,或者有亮点的语言分别进行指出,或者示范处理。但是语言的提升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过程,必须有长期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来落实。在这点上,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做到位,具体表现在:指导课上有的教师进行专题语言指导,却无专题语言训练跟进;有的教师进行专题语言训练,却往往一次性,缺少系列进行效果强化;还有的教师,在训练中停留在对静态语言条条框框的分析上,将原本生动活泼的语言支离成单个、僵死的语言符号;更多的教师对于语感的培养,没有清晰的方向。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作文语言平淡呆板,甚至停留在“习作”阶段的口语状态,严重阻碍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其四,作文讲评写作主体缺失,内容狭隘空泛。众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讲评是一个作文反馈环节,主要内容是对上次作文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其中的优秀作文进行欣赏。由此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是课堂程式化严重,先点评优缺点,再读一二篇优秀作文,手法的单一和内容的狭隘,使得学生易生厌倦情绪。二是讲评过程写作主体缺失,写作积极性被打压。因为教师掌握了讲评的话语权,学生对作文评价结果被动接受,思维被教师讲评桎梏,享受不到作文自由表达的乐趣,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降低。三是优缺点的归纳总结缺少指导意见。对于缺点,教师往往只结合例文指出问题所在,却不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对优点,也只结合例文进行欣赏却不给出技法或写作知识给予推广建议,导致优缺点归纳总结失去了目的。四是集体授课优劣归纳只有共性,忽略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参差不齐,不同作文能力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分类指导,讲评内容失于空泛。
二、初中作文指导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初中作文指导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其一,教师缺少“以生为本”的思想。作文指导课缺乏对学生写作状态的激发,实际上是教师以自己对写作的理解替代学生对写作的理解,漠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指导过程中以大量示例进行教学,没有对示例教学法的缺陷进行补救,实际上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作文讲评时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个体指导,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缺少真切的关怀。这些都是教师没能真正“以生为本”的具体表现。
其二,教师自身写作能力有所缺失。很多教师一谈到写作技法名称及作用往往可以侃侃而谈,但一问到如何才能运用却往往语焉不详。写作技法的传授,必须建立在教师自身对写作理论熟悉且能运用自如的基础上,和教师自身具备的写作能力有直接关系。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写文章,对技法运用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更直接更有效的经验产生,这样在作文指导时就能把写作理论知识讲得透彻明了。语言训练不足也是同理,正是由于教师自身缺少对语言在写作中运用的经验,他们就无法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指导训练学生。
其三,教师教学理念老旧,教学视野狭窄。作文讲评一言堂,没有写作主体的主动参与,这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写作讲评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活动。学生的自主性被抹杀,实质上违背了新课标“重视对兴趣和习惯、情感与态度的评价”[1]和“作文评价要眼中有‘文’,心中有‘人’,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要有正确启发引导”[2]教学理念。手段的单一,课堂的程式化,实质上是教师依旧停留在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里,没能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最终遏制了学生的学习。
三、初中作文指导课改进策略分析
了初中作文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并相信学生。“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尊重并相信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力。“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相信”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特的生活,其生活是能反映在文字里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写作的潜质和热情,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引导,他们的写作能力完全可以上一个台阶。惟有尊重和相信学生,教师才能俯下身子,从学生实情出发研究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指导方法,从而让学生愿写能写。也只有在尊重与相信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让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达到写作水平的最好提升。
其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写作的本质是倾吐,而倾吐欲的背后是丰富的情感及情感活动。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作文情绪,从而有助于提高作文效率,有效地克服作文中遇到的困难。所以,上作文课时先声色俱厉严肃课堂纪律或先批评学生的做法不可取。教师教态应具亲和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态,使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处在一个轻松、快乐、友善、极具亲和力的状况中,减少学生对于作文的对立情绪。教师要将作文指导做具体充分,使学生对作文的情感态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无兴趣到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写作文。教师还可把富有魅力的文章和作文指导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或默读,或者运用多媒体,用各种手段再现,借助“联想”,唤醒学生相类似的情感,或者与此有关的回忆,和文题产生撞击,再引出有关写作素材,从而有助于作文实践活动的进行。
其三,加强自身的写作理论修养,提升作文指导能力。语文教师自身具备了足够的写作理论修养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孙绍振的“文学创作论”,林可夫的“写作能力论”,都本忱的“写作系统工程论”,都是比较系统的写作学理论,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与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初中段)的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1]。笔者曾经利用课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指导学生怎么“个性化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先从形象入手,指出《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是一个不同于冰心、笔下的母亲,然后运用文学创作理论分析独特的形象的出现是“生活的主要特征和作者主要情趣的猝然遇合”。母亲去世后,史铁生一直在痛责自己没能体谅母亲内心的艰难,懊悔自己的粗暴任性,痛惜母亲的病逝。忏悔中,母亲的其他特点因无法以和他心中无尽的痛惜和后悔相化合而形不成形象,只留下和他此时情趣相契合的无尽的隐忍及以病弱之躯支撑着“我”活下去的那种孱弱下的顽强在心中发酵,“母亲”因作者心灵情感的选择形成了形象,并带上了史铁生独特的气息,成了“唯一”一个。这堂课文阅读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课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教师还要经常练笔,会写“下水”作文,保持自己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写作兴趣,加深对写作理论的理解,这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
其四,充分重视并加强有效语言训练。“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包装文章的物质外壳。”[3]4可以说,语言的问题,是写作的第一问题,所以充分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语言训练是作文指导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有效”,是指语言训练必须是有内容明确的,按一定系列有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训练。“内容明确”的内涵是:语言的学习包含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语言的运用则是通过语言实践达到一种在运用时挥洒自如的程度。“有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训练”,做法可以如下:第一,大量熟读背诵。让学生背诵古今中外的诗文名篇、名言警句,这可以使学生对理解汉语言的音乐性、形象性有着比较丰富的语料积累,同时对汉语言中大量的同音词、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今后运用提供较多的参考。第二,扩大阅读。扩大阅读目的是为了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不断增加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同时,扩大阅读还能为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方法、思想观点,为规范性语言提供借鉴。第三,借助语文阅读课堂品析赏析语言的妙用,为自己的语言运用积累感性认识,同时培养语言感知力、语言理解力、语言分析能力、语言概括力。第四,按一定的序列制定系统化的语言训练计划。比如语感的培养,就可以从“借助标点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借助语法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借助修辞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生动感;借助于各描法,培养学生语言创意表达能力”[3]12逐一进行。
一、明确英语课改目标
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
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
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世界意识。新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
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
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
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应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新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倡
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
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
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促进英语课改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四方面
入手的。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新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情
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初中学生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总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知识随时用于对话、叙述和表演,甚至是平时他们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开
玩笑、打闹之中。对此,我在授课时力求语言精炼、准确、流利、风趣,并不断穿插一些抑扬顿挫的语
调、时快时慢的语速、忽高忽低的手势及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努力创设各种交际情境,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
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
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趣的外语教学情境,初一的英语课本里大多
是对话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把这些对话设计成真实的情境,适时、恰当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
段。虽然在我们农村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3、要活化教材,学以致用。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既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从而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及时地、科
学地把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的内容知识变成真实的情景去说、讲、演、唱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学英语,说英语。同时,不要局限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把教材的知识系统
化,进行整体教学。如可以把一个单元有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教,如:我在上初二课本Unit16时,把
Lesson61和Lesson63这两课有关"问路(Asking the way)"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教,结果证明,效果还
是不错的。
4、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交际又是要有双向性或多向性的活动。什么叫"动"?那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
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使学生在精神、心理和身体活动诸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激发
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三、善于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
识的意愿。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英语产
生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实践活动是巩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的机会。学英
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使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
应该把英语用于实际交际中,要求学生天天用学过的日常用语进行交流,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
在教完日常用语后,我遇见学生时主动与他们用英语打招呼,自然他们也用所学的英语应言,这样他们
懂得怎样在实践运用语言,锻炼了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同时也促进他们学英语的兴趣。要"时刻准备着激
励学生"。 彩斑斓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
另外在教一些动词比如ride(骑)、throw(扔,投掷)、jump(跳)、cry(哭)、laugh(笑)时,我都配之以真
实动作--搬辆自行车在教室里 ride(骑)、找个小飞盘叫上几名男生throw(扔,投掷)、自备几根跳绳和
一些学生jump(跳),等等,再请一名"高级摄影记者(当然还是学生)"拿出数码相机把这场面给拍下来,
回放到电脑上让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们在欢笑中掌握了知识,增进了乐趣,老师变主体为主导,学生变
被动为主动,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的。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
Abstract: Presently, in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al existence neglect culture basic cours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the curriculum, from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dea to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ten only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but the light cultural basic course, the cause culture basic course’s teaching has come under the serious influence, the cultural basic course’s teacher often is in the very awkward region, implements the teaching without knowing where to begin.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in the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al basic course present situation briefly,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the landslid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causes the education idea to be unbalanced, the policy-maker lacks the big education idea is it forms the reason, and has analyzed the harm which the neglect culture basic course create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duty education culture basic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proposal: Acquires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understands it fully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tus and the importance; The correct localization culture basic course, processes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the cultural basic course relations; Multi-channel 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basic cours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al basic course; professional course; reform orientation
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对于文化基础课的争论特别多。总体的趋势是从管理体制到课程设置,从师生观念到行动取向,都往往注重专业课而轻视文化基础课,致使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现状及其成因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技能教育、实践教学导向引领下,普遍对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予以空前的重视。这纠正了以往实践教学薄弱的弊端,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取向,但遗憾的是,这一取向有走向极端的趋势,从管理体制到课程设置,从师生观念到教学行为,都只注重专业课而轻视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的“地位”一降再降,课时与内容大量削减,致使文化基础课很难进行系统地教学。文化基础课固然要为专业课和实习实验服务,但每一门文化基础课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体系,盲目地打乱与拆解,势必影响其学科价值的整体发挥。那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1学生整体素质的滑坡造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考成绩还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学点技术”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几乎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根本不听,他们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我来职业技术学校是学技术的不是学文化课的,否则就去读高中了”。[1]
1.2就业压力导致教育理念失衡
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不得不降低门槛。但做不到“宽进严出”,因为毕业生就业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这就使得人们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职业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切功能均可归结到就业导向上来。
1.3决策者缺乏大教育观念
作为学校中的决策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决不是“终结教育”,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而职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不能人为地终止这个持续性。另外,政府的一些错误导向也从中发挥了作用,一味地强调“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用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但如若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就值得商榷了。
2对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新取向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对学生进入社会的生活前景和职业前景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有效地进行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改革。
2.1树立人文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人文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普通教育,应该是与每一阶段的形式和教育都相称的,从而使每一个人在通过专业训练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才的同时,成为一个有充分人文精神的、心灵健全的社会人。学校应设置一些以人为核心整合自然、社会的课程,并在专业课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专精的学问钻研后,也是可以达到人生之“道”的,就如庖丁因解牛而达到对人生游刃有余的感悟。中职学校要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
2.2正确定位文化基础课,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的关系
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2.3多渠道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建设
首先,要加强文化基础课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现状,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难易程度上、知识数量上等方面下功夫,编写出适用的教材。其次,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再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清醒地认识忽视文化基础课所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之间的关系。打破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必须明确这一点:教学中,必须摆正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过分强调语文教师的自身因素和责任感,那也只能是徒劳无益的。当然,这也不是全盘否定教师无须自身素质,那也是片面的,语文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主导作用落实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上,把学生看成学习中主体因素的积极对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加上语文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水平,运用自如的教学技能,学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会感到学语文其乐无穷矣。
1 构建师生互动关系的策略
1.1 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料,增加课堂容量,给语文学习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多媒体运用创设了互动学习的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2 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自由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2 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教育改革正在全国教育领域广泛展开,相关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也如火如荼。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去追求和完善这一门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1 改进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素质提升
众所周知,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还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之中。学生在学习上以考试成绩高低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与新理念产生分歧,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或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趋于保守,填鸭式以教师中心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大行其事。在教学方法上的选取不当,评价也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对老师既有教学方法改进的要求,也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教学方法的改进重在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实践的灵动。一堂课 45 分钟,只讲 1 分钟的老师不是不好的老师,讲 45 分钟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好老师。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做到有参与的能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语文不是一门纯属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贴近每一个人。例如汶川地震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畅所欲言的冲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更多地选用这样回归生活的题材,无疑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在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求师生的互动,老师把角色定位在引导而不是主导,这样的课堂才可谓探索创新,才是与新教改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的精神相吻合的。除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外,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是一个参考方向,例如注重诵读教学法的使用、个体差异培养计划教学法等,都是教学方法改进的参考范式。与此同时,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在新教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教改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的个人素质差异决定了教改中对创新能力的把握和创新教学内容的驾驭,如何让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更新知识储备或者多参加有益的学术交流会议补充自身的能量储备,多渠道地吸收新的养分,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实现自身的事业价值。
2 以新教材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改进,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教材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亦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达到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配。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除了完成必要的语文课文教学之外,还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即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必要的写作练习课时,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或者周记的内容与题材不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放飞心灵,笔随心动”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设定特殊的语言情境,让同学们之间进行劝说、讨论、辩论和演讲,培养学生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有益于形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们学会了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 充分利用教辅工具,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但不僵化地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基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很多老师会用,但不会活用,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不是几张幻灯片就能敷衍取得成效的,毕竟多媒体作为工具,有它的优势,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机械地接受信息,无法参与其中。这里所讲的充分利用教辅工具,倡导的是融入情感和智慧的使用。一般情况下,图片和声音的结合是最容易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一场课堂教学如果能使用图片、音频资料、外加教师的倾情讲解,学生的踊跃参与,声情并茂,将会使授课非常成功。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呈几何倍数膨胀,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
当选择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加以利用,或者在汲取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教学内容,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课堂,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激情,教学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达到互动教学、多元化手段教学的目的。
4 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而每一个学生也都是极具差异的个体。教师的神圣使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材施教是我国先哲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中国古典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主张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 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俗语说:“人无完人。”每个学生的个好和长处不尽相同,各有各的优缺点。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字写不好,在作文比赛中获胜,便能得到信心;有的基础知识不牢,但有表演能力,便能在戏剧表演中出彩。不同的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便能获得相应的特长发挥,从而增强自信心,也获得学习动力。总之,我们要立足兴趣和特长,寻找全面发展的平衡点,让每一学生拥有更牢固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1、个人阅读阶段。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2、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