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西方文化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准确无误的书写出化学式,即尊重客观事实,不要任意臆造。
(3)、对未见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题中必然会给出条件(某实验现象或具体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名称或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等)。
(4)、将写好的化学式须进行配平,一定要牢记“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增减”。验证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是否一致,原子数目是否相等,否则就应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或反应物、生成物是否随意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2KClO3+MnO22KCl+3O2这个方程式显然是不正确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无Mn元素,从而证明MnO2是不能写在反应物中去而只能写在等号上面。2KClO32KCl+3O2牢记以上四点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就不会咸到困难了。
例1、(利用已知条件):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绿色植物,即绿色植物的桔杆[主要成分(C6H5O5)n]和水在适当的催化剂等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化学式C6H12O6)再将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生成乙醇(C2H5OH)同时放出CO2,乙醇是很好的燃料,写出化学方程式(2000年四川省化学竞赛试题19题).
①②.
解析:此题是初中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如果死记硬背是难解决此题的,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审题就会迎刃而解,首先找出①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C6H5O5)n和H2O,而生成物是C6H12O6。
从而得出方程式:①、(C6H5O5)n+H2OnC6H12O6②反应物是C6H12O6而生成物是(C2H5OH)和CO2。
所以②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例2、(利用实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一些铝制器皿,在清洗铝制器皿表面污垢时,不能使用热的碱性溶液,因为热的碱性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与铝发生作用而被腐蚀,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999年哈尔滨市初中升B卷)。
解析:题中反应物是铝、碱(氢氧化钠)和水生成物是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中有H,而生成物中还没有出现,则可推出另一种可燃性气体一定是氢气。由此可得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例3、将氯气溶于水时,有一部分氯气跟水反应:
Cl2+H2OHClO(次氯酸)+HCl。
写出氯气通入消石灰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995年全国竞赛试题)
解析:首先搞清反应物是氯气和消石灰水(Ca(OH)2溶液),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氯气首先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而生成的HClO再与(Ca(OH)2反应生成Ca(ClO)2和水。
Cl2+H2OHClO(次氯酸)+HCl……(1)
对温室花卉的生产来说,病害构成经常性威胁。栽培花卉极易感染许多病害,而花卉消费者要求生产者提供近乎完美的花卉产品。温室环境非常适合花卉生长,同样,也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花卉品种繁多的同一温室里,由于不同花卉品种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必然有部分花卉品种处于非适宜生长条件,因而更有利于病害滋生。由于温室花卉价值高、病害的严重性以及温室内的环境条件可以控制,因此在温室花卉生产中,采用多种对策控制病害,较之其他农作物生产系统更为有利和可行。
为阻止病菌侵染,花农往往多数使用农药,这有悖于病害防重于治的原则。一个有效的预防病害的计划必须立足于清洁温室和优化栽培措施,而不是化学防治。温室清洁和优化栽培措施对一般病害的防治是行之有效的,而化学防治更多的是以特定病害作为目标而实施的措施,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化学防治措施,只是化学防治应作为田园清洁和栽培措施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1环境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活的病原体引起的,病原的生长和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受土温和气温或两者共同的影响,正如寄主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影响一样,在经济和使用限度内,温室温度也同样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病害就容易发生。如果植物和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相差甚远,温室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病害的发生。相对湿度和温度是不可分割的,当气温上升时,相对湿度下降。气温下降时,相对湿度增加。温室中植株表面上的冷凝水,为病原体的活动提供了理想环境。因此,温室环境的控制尤为重要。
1.1灌溉
大多数病原体需借助植株表面上的自由水侵入寄主。对多数病原体,飞溅的水是在植株间传播的重要途径。不适当地向植株顶头浇水,由于植株表面浇湿以及植株间病原体的反溅,可增加发病率和严重度。重浇、频繁地当头浇水还使温室的湿度增加,更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水分过多,特别是排水不良的介质,可促使腐霉和疫霉发生,引起猝倒病、根腐病和冠腐病。适宜的灌溉方式应该是将水灌到土面,这样可以使大部分植株的地上部保持干燥,有助于控制叶和花的病害;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应根据温室土壤的持水性和植物的需水状况以及环境条件来调节。
1.2光照
光的质和量对病害发展很少有直接作用,但对花卉的生长却有很重要的作用。光照强度强到引起叶和花的损伤后,将有利于灰霉病这类病原物的发展。低光照强度导致植株组织液,更易染病。夏季温室常需遮荫以防止强光照引起花卉受损伤,这一措施还有利防止高温出现。但遮荫过度会产生植株液现象。光照强度应控制在适合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
1.3通风
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灰霉病菌等真菌产生孢子及侵入寄主。相对湿度高也妨碍植株过湿部位干燥。而潮湿部位有利于病原物侵染。通风良好的温室,植株表面干燥,不利于病原物侵入植株体内。适当利用风扇,控制植株间距以及搭建网状种植台等措施都有助于温室空气流通,从而预防病害流行。
2栽培措施
2.1调整播种期或移栽期
许多病害的发生往往局限于花卉植株的某一生长时期。提早或推迟播种或移植,则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2注意轮作,防止重茬
对于一些忌连作的花卉,如、唐菖蒲、翠菊等,应每年进行花盆消毒,换上新的培养土,以减少发病机会[1]。
2.3植株的搬动
搬动植株时,即使是小心作业也可能造成伤口并使其成为病原体的侵入点。任何搬动植株的措施如移栽、间苗、套袋、换盆等都能造成伤口。要尽可能小心地搬弄植株以便伤口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植株潮湿时搬动也可能增加病害发生,因此应避开这种情况。
2.4整枝与整修
花卉的生产常需整枝和修剪。结合整枝和修剪,剪除发病枝条、叶和根等器官。植株整枝或修剪时常会造成病原体侵染的伤口。不要经常去整枝或修剪。对整枝和修剪丢弃的植株残体(特别是病根、枝和叶)应尽快移出温室并烧毁[2]。
2.5间苗
种植地间苗对生产高质量的花卉是必需的。种植过密往往使植株周围的空气流通受阻、植株表面不易干燥,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而间苗则可使植株的小环境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同时,植株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和营养,生长得更健壮,从而可增强其对病害的抵抗作用。
2.6清除杂草
杂草往往是一些病原物繁殖的场所,如一些病毒病常以杂草作为寄主,及时清除杂草,清洁园圃,是防治花卉病害的必要技术措施。
2.7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和所有的农药一样,生长调节剂必须使用适当,以免使植株中毒。如使用生长调节剂不当,可能使植物组织对病原体的侵染更加敏感。
2.8合理施肥
适当地使用化肥是生产优良花卉所必须的。适度的、均衡完善的施肥方案可生产出优质的花卉。施肥水平低导致植株矮化和各种缺素症状。氮肥水平低导致早衰现象,也变得对弱寄生性和继发性病原体更易感染。高氮肥使植株过于也同样会增加叶部病害。有机肥料要腐熟,以防止造成烂根。
3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能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天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些花卉已育成了抗病害的品种,如蔷薇、香石竹等有抗锈病的品种,翠菊有抗立枯病的品种,兰花有抗炭疽病的品种,月季花有抗黑斑病的品种等。对于像病毒病、类菌原体病害和系统染的真菌病害往往缺乏有效的药剂,抗病品种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3]。
4选用无病植物材料
病害的发展需要3个因素,即敏感的寄主、适宜病害发展的环境和一种致病力强的病原体。因此,如果没有病原体的存在,病害也就不能或不会发生。这一措施对寄主谱广的气体传真菌病原体如灰霉病是无效的,但对那些在温室中或其周围不普遍发生的病菌、病毒或系统侵染性真菌病原体是很有效的。
用作繁殖用的母株,如天竺葵和一品红,必须是无病的。当种植者通过无性繁殖来增加植株数量时,即使原始母株带菌率低,也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造成病害流行,病原物常常通过繁殖材料或新的植株引进温室。如果感病的植物材料直接被带进温室,新的病原物可能被引入并迅速传至健株上。病原被引入温室后,不仅能使被引入的花卉遭受损失,而且对未来若干茬花卉都可能造成威胁[4]。5温室卫生
做好温室环境卫生是预防温室花卉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治计划的基础。温室必须是向植物而不是向病原体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处所。洁净的泥炭、土壤、蛭石、珍珠岩、砂、树皮等是种植花卉的理想介质。而污泥(污染的土壤)、死的和正在死亡中的花朵以及枯萎的叶子很可能带有大量的病原物。温室卫生计划能减少栽培介质中病原物数量。在一个清洁卫生的温室中要保持植物无病比在一个看上去像垃圾堆似的温室中保持植物无病容易得多。
许多侵袭温室花卉最常见的病原物,能在修剪时丢下的植株残体和用过的介质上存活或产生接种体。这些接种体或侵染源必须从栽培区迅速定期地收集和消除。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地去收集死去的叶片和花朵。残损植株应连同介质和盆钵从栽培区搬出至垃圾堆,垃圾堆与温室保持500~1000m的距离为宜。通常提供给温室的新盆钵和浅盆是不带病原的。它们在使用前必须存放在安全地点使它们不会被病原体污染。如果盆钵或浅盘需要再利用,则应该在使用前消毒。在每茬收获之间,种植台必须清洗或加以处理。在收获完毕后,应立即将垃圾、植株残体、盆钵、浅盘和用过的土壤或介质从种植区移出并送到垃圾堆去。
6植物检疫
凡新引进的种子、花苗用繁殖材料,必须根据国家所确定的检疫对象进行严格检查,发现有检疫对象时,绝对禁止输入,防止蔓延成灾。
7物理防治
利用热力处理是防治多种病害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苗木、接穗、插条等繁殖材料的消毒。例如:用50℃的温水浸苗10min,可以消灭黄化病毒病。对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的种子可用温汤浸种法,杀死种子内部带有的病原菌;一般花卉种子可利用比重法进行精选(带病种子比健康种子轻),可用盐水、泥水、清水法漂除病粒[5]。
8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化学防治,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使用农药。要求做到用药少,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残毒性小,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对作物无药害,能预防或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并切实贯彻经济、有效的“保益灭害”原则。
(1)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农药。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决定施药时,要弄清防治对象,选准优质对口农药,辨证施治。
(2)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适时施药。准确掌握病害发生规律及消长动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用药,或合理混用及轮换施用,是提高药效、事半功倍的一个关键问题,把病害消灭在花圃之外、为害之前是上策。
(3)控制药剂浓度、用量及使用次数。应以追求最低有效浓度和最少有效次数为目的,这样符合、安全、有效的要求,又避免对农作物产生药害,减少残留及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参考文献
[1]徐明慧,林绍光,丁梦然.花卉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2]张涛.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二、东北方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从东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东北方言中蕴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东北的饮食文化也带有多元民族文化性。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东北有较大的市场,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食风影响。“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馔也带点“洋味”。大酱应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关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储备一缸陈醋一样,东北的农家多数有自制的大酱。农家中的大酱是有专人负责的,在晴天阴天雨天会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穿——服饰文化
“靰鞡”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东北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整个东北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东北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
东北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4.行——用具文化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的狗最多可达十几条,少则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了。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
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
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王尧.《中华文化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4]韩耀旗、林乾.《清代满族风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二、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即人们思考和认识外界事物的方式,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由于欧美和中国所处地区环境不同,因此而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条件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了该语言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西方人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英语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谨,由主到次。如英语句子通常先给出主要信息,然后再介绍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等等。而汉语言则是散点思维,表达按照多种关系排列,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等。同样,英语重视形式逻辑,即形和,在表达时使用各种形式连接词以表示其连接关系;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的贯通、语境的映衬,而少用连接词语”。②例如,“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翻译过来为“IfIhadknownitwouldcometothis,Iwouldhaveacteddifferently.”。上面的汉语句子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而没有连接词,但是从逻辑上是从属关系,因此表达意思简洁明了。而翻译成英语时则使用连接词来表达条件和结果的逻辑关系,这符合英语的形和的特点。
三、宗教与历史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西方人的普遍信仰是上帝;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关于佛教的典故很多。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从字面意思上去翻译成英语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西方人对于佛教和和尚比较陌生,弄不懂为啥三个和尚就没水吃了。因此可以翻译成“Oneboy’s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这样就形神兼备了。又如汉语中的成语“一败涂地”翻译成英语就比较困难,而巧妙借用英语中的典故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过来为“meetone’sWaterloo”,知道西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法国的拿破仑曾经在滑铁卢战役中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因此用这个短语可以形神兼备的表达汉语的意思,也容易被欧美人接受。又如浙江兰溪的一个济公纪念馆的介绍中,中文为:“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翻译过来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翻译中将济公比作欧美人熟知的劫富济贫的盗侠罗宾汉,这样不需要费力地解释也可以让欧美人对济公有了很深刻的印象,留给西方人以亲切感和熟悉感。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属于体育文化中的两个不同体育文化体系,尽管是两个平等发展的文化体系,但是,它们的特点也大相径庭,所以对立是绝对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理论,例如五行、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则注重外在和分析,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和形成。传统的中国体育文化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文化中包含的是感觉和经验成分,比较模糊;然而西方的体育文化是将数种医学科学相互结合,主要有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学。中国体育文化注重运动的节奏,神韵,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内涵,表现和谐和朦胧的美,这种文化比较隐晦抽象;而在西方的体育文化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力量是十分重视的,体现的是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礼仪,融合着娱乐成分和表演性质,运动项目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把健康和长寿作为目的,追求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动静相互结合的养生之道,这样,运动中的竞技成分自然消减。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较为惊险,具有很明显的竞争性,同时体育的健美和趣味性质也较为明显,这种体育文化在追求全面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对运动者的思想道德的修养,容易产生暴力。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力量与速度,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3)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体育锻炼讲究身体从外到内,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升华,通过身体运动来提升内心,进而塑造人的品格,这种文化明显的向人格塑造方向倾斜;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注重人的身体胜过注重人格,运动展现的是人身体本身的价值,体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体的培养,人在运动中塑造完美体形,实现人生。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体育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在经验中选择变化,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体育文化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存在社会中,所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定会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内在统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追求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国的政治也对外逐渐对外开放,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得到勃兴。在这样的新的政治环境中,中国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中也加入了很多新鲜血液。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西方开始移植中国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秋千、踏青等,随之西方竞技类体育一统天下的形势也被随之冲破。同时西方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诸多球类项目和田径类体育项目都深入中国,得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的体育属于保健体育,它包含着丰富的人体科学内容,如现今对人类保健仍有很重要意义的一些辩证思维,如身心的统一,动和静的相互结合,内外的相互协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观念与社会需求一致,也被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3.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推动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开世界文化的范围。人类体育文化属于休闲文化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在任何时期,任何一种体育文化的存在都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以此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健身热潮,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年代悠久,文化却从没中断过,这其中频繁的内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几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经过长期的磨合研究,我们都从对方的文化中获得新的血液,体育文化中加入新元素使得发展的空间更大,生命力也更强。体育文化中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得到更长期更广阔的发展。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世界各地方的地理条件差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方的体育文化发展也得不到平衡。各种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对调节世界体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两种文化能够相互的影响、借鉴。这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世界体育的文化体系得到完善,人类体育的功能和结构得到拓展。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文化缺失;表现;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学术界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逐渐深入、成熟,西方音乐史以其独特的学术特质吸引着大批国内学者前赴后继地展开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成果均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学术成果。总体来说,我们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历史性成果,但是却因学者自身的狭隘视角使得当前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极其严重。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这一问题,详细阐述文化缺失的表现,并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突破当前的研究框架,探寻出更加符合西方音乐特色的研究模式,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一、西方音乐史研究中文化缺失的突出表现
(1)研究者自身素质中的文化缺失
研究者自身素质中的文化缺失是导致出现研究瓶颈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国际音乐学术会议上,我们始终很难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研究者不具备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对作品的感性体验能力、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能力及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这些都是进行西方音乐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片面化。第二,无论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对西方大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掌握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我们所说的文化缺失就包括着最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具体方面。我们的研究是要建立在西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涵盖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双重文化语境。
(2)缺乏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深度思考
音乐本身就产生于历史、文化、社会三大人文语境中,缺乏对这些语境的思考及其关系的探究势必会使对西方文化史的研究走向偏颇。史料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历史与文化的构架中研究史料才能够体现出史料的真实价值。我们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所遵循的方法论,方法论好比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前无古人的音乐研究之旅。当前国内提出了很多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例如历史主义就特别突出强调文化与音乐的因果关系,认为文化的宏大背景为音乐本体的演进创造了条件。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虽然都涉及到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但是没有透彻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以及音乐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3)对西方音乐史文化内涵与视角外延的研究缺失
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突出地位。西方国家普遍将音乐学科并至综合类大学,我国则将其设置在专门的音乐学院中。后者的不利之处是音乐专业学生不能广泛了解其他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自身专业之外的学科不够重视。此外,授课方式大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简单的介绍作曲家及着名作品,没有深入研究其文化底蕴,不关注学术研究者的文化素养,为此,应该积极扩大学术视野,拓宽音乐史视角外延,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二、改善目前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有益建议
(1)提升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自觉,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
这是做好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早在很多年前,李应华教授就曾提出,要使音乐史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前提必须是学科同行自身的美学与史学理论修养的充实与提高,对国内外人文学科的研究现状与成果的熟悉与理解。为此,必须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重视对西方文化语境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肢解式学习,我们要努力>!
(2)拓宽音乐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对音乐的本体性研究
于润洋先生曾经指出,要实现对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学术视野,二是强化理论与历史的相互渗透,三是重视对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扩大学术视野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要促进音乐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例如文史哲等学科的关联,以此拓展对音乐学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要强化音乐学各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实现各音乐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增加音乐史研究的广度。如果没有对西方文化传统及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和了解,就很难写出有“厚重感、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学专着。
(3)从高校音乐学教育模式改革上入手来突破音乐史研究的瓶颈
一.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小说中的“老马”是一个脑子里充满旧思想、旧文化的老头。他来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伦敦,自然与西欧的新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他脑中充斥着“官本位”思想,和有作为的新思想作对,他既无法创业,又不肯安于现状,以名士自居,却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国人的厌恶。他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
马威是中国新青年的代表。小马是务实的,对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也不认同,但是,他却过于激烈,不明世事,爱上素来鄙视他的英国姑娘玛力,他也曾接受李子荣和凯萨琳的劝诫,发奋读书,但最终还是为盲目的单恋所驱使,将所有的一切都被这场无聊的单恋牺牲掉了。
与马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子荣,他与马威的理想化不同,他注重实利,明白时务。他对别人真诚热情,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他是老舍在这部作品中极力要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
温都太太,一个普通的英国妇女,和所有英国人一样,厌恶中国人,但是随着相处的加深,她能够理解并接受老马对她的感情,只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关系,她最终还是不敢和中国人结婚。而她的女儿玛力是所有外国人鄙视厌恶中国人的代表,她对中国人的厌恶,并不是因为她与中国人有特别的宿怨,只是受了先见的影响。她爱慕虚荣,即使马威爱她,她也不可能像她母亲一样去理解和原谅。
而伊牧师的女儿凯萨琳就不同于普通的英国人,她有正确的眼光,通世故,有智慧。她主张以国家主义救中国,她力劝马威发奋读书,因为她知道只有念书才能救国,老舍把她写成了一个很有远见又表同情于中国人的不多见的外国人。
二.在中西比较中知荣辱、探不足
老舍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几年的异国生活使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经典作家都注重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这使老舍注意并发现了许多旅居国外的知识分子的屈辱与苦难,《二马》的创作正是得益于这段丰富的域外生活经历以及他非凡的想象力,这是老舍把中国人拉到外国加以分析考察的作品,这个特点便成为一个中外文化对比的天然平台。
老舍先生曾说:“他是我所最熟识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我最熟识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这是老马这个形象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老派中国市民老马的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域文化。老马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重负,没有竞争意识,追求安逸闲适的生活,在他的眼中,英国人就一点没有生活的乐趣。而在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务实、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西方文化的一些特性。特别是李子荣求实进取的品格,正是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认识,老舍也极力推崇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这与老舍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式办事方法完全不同,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在《二马》这部作品中,老舍从各个方面透露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时间观念、生活方式、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对市场改革的态度上等等。
三.老舍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批判
《二马》的用意原在于对比中英两国民族性的不同,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写尽了海外侨胞受人歧视的艰难处境,从而明确地提出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批判国民性格,批判造成这种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
老舍最初写《二马》是为了驳斥当时西方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奇怪可笑的动物”。西方文学中不切实际的“中国想象”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但老舍在参观大英博物馆的时候,看到展览的东方民族的文物的时候就感叹过,帝国主义其实真的不简单,灭了别人的国家,还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己国家来研究。这在《二马》这部作品中着重体现在了西门爵士的身上。老舍在他的自述中介绍过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任教的经历及所见。在那里,老舍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老舍看到,整班上课的大多是军人,他们会一种语言,每年能加金一百英镑,或继续在国内任职,或派往外国占领地。老舍看到了大英帝国野心勃勃,如此处心积虑地训练人才,所以老舍深刻地明白帝国主义之所以强大其实也是有东方学知识谱系的支撑。老舍的眼光是独到而富有远见的,他并没有因为中国人在西方处处遭遇冷眼及各种不公正待遇便在作品中大肆宣泄,相反,他看到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老舍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老舍深受“五四”文化的影响,又留学在欧洲文化中心的伦敦,因此他的这种倾向完全是不自觉的。老舍在英国留学,身受不平等待遇,又见着自己的同胞给中国丢脸,受了极大的感触和刺激而写成这部作品,借马家父子来代表中国新旧人物,在幽默诙谐中把外国人对待中国人的心理,国人的陈腐落后的思想表露无遗。对中西比较中的国民性审视,以及如何保持本土文化和对待外来文化等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参考文献:
[1]老舍:《二马》,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2]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探讨
在化学学科领域,化学方程式很重要。所谓化学方程式就是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来说明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的式子。一个化学方程式就是对一个(或同时发生的几个,或先后发生的几个)化学反应本质的揭示。在一般情况下,化学反应中各物质总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一定的质量比,或者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或者一定的微粒数目之比等。也就是说,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总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生成物也满足一定的比例。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总是按照一定的计量系数书写,而且系数是确定的、唯一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很少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系数不确定、不唯一的情况,即反应物和生成物完全相同,但有许多或无数个不同系数的化学方程式。
下面是作者搜集和整理的几个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举例
例1:HClO3O2+Cl2+H2O+HClO4,化学方程式可以写成:
3HClO3=2O2+Cl2+H2O+HClO4
5HClO3=O2+Cl2+H2O+3HClO4
7HClO3=7O2+3Cl2+3H2O+HClO4
11HClO3=5O2+3Cl2+3H2O+5HClO4
13HClO3=4O2+3Cl2+3H2O+7HClO4……
以上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同,均符合质量守恒、电子守恒(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等原则,化学方程式书写没有错误。但是,系数不确定不唯一,将这类化学方程式叫做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
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还有许多。
例2:KMnO4+KI+H2SO4MnSO4+I2+KIO3+K2SO4+H2O,系数可以是:2,5,5,2,2,1,3,5;或8,15,17,8,5,5,9,17;或12,35,33,12,15,5,21,33,……
例3:Cu2S+HNO3Cu(NO3)2+CuSO4+NO2+NO+H2O,系数可以是:1,8,1,1,4,2,4;或2,14,2,2,5,5,7;或3,26,3,3,15,5,13……
例4:CuSO4CuO+SO3+SO2+O2,系数可以是:3,3,1,2,1;或4,4,2,2,1;或5,5,3,2,1……
2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的特征
经分析发现,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具有以下特征。
2.1反应物或生成物比较复杂。在HClO3O2+Cl2+H2O+HClO4的反应中,H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氧化产物有O2和HClO4。氯元素化合价有升有降,化合价降低生成Cl2,化合价升高生成HClO4,同时,还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O2。在KMnO4+KI+H2SO4MnSO4+I2+KIO3+K2SO4+H2O的反应中,氧化产物有两种I2和KIO3。在Cu2S+HNO3Cu(NO3)2+CuSO4+NO2+NO+H2O的反应中,还原产物有两种NO2和NO。在CuSO4CuO+SO3+SO2+O2中,既有硫酸铜加热的分解产物CuO和SO3,又有氧化、还原产物。在NaOH+H2SNaHS+Na2S+H2O反应中,酸碱中和反应产物有NaHS、Na2S和H2O。
2.2一个反应可以看作由几个反应加合而得到。中国-例如:HClO3O2+Cl2+H2O+HClO4,可以看作:
4HClO3=5O2+2Cl2+2H2O和7HClO3=Cl2+H2O+5HClO4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合而成。
例如:KMnO4+KI+H2SO4MnSO4+I2+KIO3+K2SO4+H2O可以看作:中国
2KMnO4+10KI+8H2SO4=2MnSO4+5I2+6K2SO4+8H2O和6KMnO4+5KI+9H2SO4=6MnSO4+5KIO3+3K2SO4+9H2O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合而成。
例如:Cu2S+HNO3Cu(NO3)2+CuSO4+NO2+NO+H2O可以看作:
第一个化学方程式Cu2S+12HNO3=Cu(NO3)2+CuSO4+10NO2+6H2O和另一个化学方程式3Cu2S+16HNO3=3Cu(NO3)2+3CuSO4+10NO+8H2O乘以不同的系数加合而成。
2.3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分析。
用待定系数法分析和配平这些化学方程式时,发现某几个物质的系数会构成多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不确定,所以系数不确定、不唯一。
如:CuSO4CuO+SO3+SO2+O2,用待定系数法分析,aCuSO4bCuO+cSO3+dSO2+eO2,根据原子守恒列方程如下:
解方程组得:d=2e,d和e构成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不确定,所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不确定、不唯一。
3化学方程式出现不确定系数的原因分析
先看一下两个等式的变换。①a=b,②c=d。将①式和②式左右分别相加,得:a+c=b+d。将①×2和②式左右分别相加,得:2a+c=2b+d。将②×2和①式左右分别相加,得:a+2c=b+2d……。将①式和②式分别乘以不同的系数之后加合,就可以得到无数个等式。本来很简单的两个等式,由于乘了不同的系数后进行加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无数个等式。化学方程式也一样,可以看作是等式。如果将两个化学方程式乘以不同的系数再加合,也可以得到不同的无数个化学方程式。
所以,化学方程式出现系数不确定的原因,就是将两个简单的同时发生的或先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乘以不同的系数后加合造成的。
4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中存在的问题
4.1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给化学分析、研究和应用带来不便。
4.2掩盖了某些化学反应的本质。例如,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前后发生的两个反应,前一个是复分解反应,后一个是氧化还原反应。后一反应中,2molH2O2中的2mol氧原子给了H2O,另2mol氧原子给了O2,H2O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将两个方程式加合之后,中间产物H2O2没有了,方程式变为:2Na2O2+2H2O=4NaOH+O2,表面上看似乎是Na2O2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2molNa2O2中的2mol氧原子给了O2,另2mol氧原子给了NaOH,与事实不相符合,掩盖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显然,该反应过程分两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更清楚,更能揭示反应的本质。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场经济中,还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电影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而随着西方电影的引进,尤其是美国电影的进入,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电影是将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传播文化,抒发感情,展现出社会形形的文化生活,让观众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随着各国家地区人民文化交流的频繁,电影翻译起到的文化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每部电影都承载着原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在电影翻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差异的体现。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持原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要尽量翻译出原文的内涵,并且被我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而这些是我们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审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许多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国家相处原则,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民族可以坚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与习惯,但是又不能相互独立存在。曾经以色列学者提出的社会多元化理论诠释了这种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认为全球的文化能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动的局面下与西方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清政府通过翻译来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说过,“如今的后殖民评论家难以回避的两大难题:既要去摆脱了传统西方模式的影响,还需要达到非边缘化的目标,那么西方国家的惟一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语言与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减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
不管是各民族之间的边缘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着互相交流与沟通的需求,这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径。新时期许多西方国家将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国,这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撞击。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译工作也成为两种文化交换的重要途径,例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外来词汇,可口可乐(Coca cola)、猫(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种领域。
美国文化学家Gutt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能够依靠“不同语言的相似性”,然而我们在翻译中的许多语言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差异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学者认为,如果直接翻译来保存源语言中的全部语言特征的结果就是“保存源语言特征来让翻译者为读者引导原来交际者想表达的交流线索”。
二、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忠实地去表达原来电影中的内容与内涵。而新时期中西方大规模的电影文化交流趋势也让我国的电影翻译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电影翻译是否恰当得体,能否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电影内容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国家观众的不同审美观念直接影响了翻译工作的形式,电影的翻译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学翻译,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我们要针对观众来再现原电影的审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国观众的审美理念与文化特征,进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让观众流连忘返。
(一)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及特征
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思维、情感等多种活动,而电影翻译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审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工作就是审美活动,包含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受众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的,美学理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美感。而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审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核心之处,我们应当去把握住这种精髓来研究电影翻译工作。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国电影Red Shoes被翻译成《红舞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英国的一个跳芭蕾的女孩难以对事业与爱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只得选择结束生命的悲剧。虽然我国翻译工作者翻译成《红舞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电影名称,但是却难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们将Red Shoes翻译成《红菱艳》,翻译者将英国女演员的红色的舞鞋比喻成为我国受众都知道的红菱,因为红菱虽然生活在污浊的泥塘中,但是却冰清玉洁,娇艳动人,尤其是红菱弯弯的角,就像是我国古代女性悲惨的三寸金莲,而这与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可以说《红菱艳》比《红舞鞋》更加能够体现出这部电影的内涵与意境美。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Home Alone被我国翻译者翻译成为《小鬼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对孩子的昵称,表现出大人们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的小孩发自内心的喜爱,而电影中敢与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欧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当家”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领导全局,而电影中的小欧文一个人在空荡的房间中与两个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个勇敢的大当家的形象。所以电影《小鬼当家》将名称与内容统一起来,并且蕴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电影名称也包含了许多民族文化元素,我们需要遵循审美原则与文化原则,在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还原原国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为贴切的形式来对受众传递。如今电影翻译工作作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用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让更多的优秀的电影跨出国家的界限,让全世界的观众享受了视觉的盛宴,推动了全球的电影艺术发展。
(二)翻译工作的表达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注重句子之间的意合,靠词语的顺序来表现内容;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注重句子的形合,语句的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曾经著名的翻译学家傅雷说过,“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国人习惯综合考虑问题,重视语句的暗示、归纳与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语句中缺少逻辑性”。虽然中西方的语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谓宾结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思维差异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英文语句的结构紧凑,词语之间的关系都会明确地表达出来,会使用较多的衔接词语。而汉语的句子多数简单明了,句子松散。动画电影《花木兰》词就具有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
电影中的台词十分简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句子中“我们遭到了袭击,马上点信号!”被翻译成“有人偷袭,快点烽火。”翻译成这种四字的短语,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现在情况的紧急,并且让词句节奏对称,而且将信号翻译成烽火,让我国观众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直译成“现在全中国都知道你来了”就显得力度欠缺,并且难以符合士兵坚毅勇敢的特点与形象,所以翻译成“全中国马上传遍了警报”就显示出果断的语气,并且符合电影表现的内容,还符合汉语的特征。
(三)电影翻译中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背景,承载了这个国家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地区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去理解其他地区的语言,所以我们正确翻译带有地区文化的语言信息就成为电影翻译工作的核心任务。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而这些不同的习惯都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观众存在着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中蕴涵的文化元素。英国电影《魂断蓝桥》在片头出现这样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译1: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翻译2:广播员声音:在今天上午十一点一刻,首相在英国首相府邸唐宁街十号对全国群众发表了讲话,宣布了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翻译能够翻译出原来电影画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对于唐宁街十号并没有进行背景性的补充说明,许多中国观众不了解英国文化就会莫名其妙。而翻译者在第二个翻译中对唐宁街十号进行了地理文化的补充,让观众们了解到唐宁街十号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够更方便地理解电影内容。
三、结语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以在电影翻译中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会深深印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凸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这种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当前我国电影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西方诸多优秀电影也不断引入我国,因此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文化差异的撞击。我们翻译工作者要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理解外国电影中的文化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够做好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颖,刘军艳.浅谈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以电影《卧虎藏龙》为例[J].电影文学,2010(20).
[2] 苏玉霞.分析《红楼梦》回目中两个译本的归化与异化[J].文教资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写·批判·重构——从“硬译”看转型期鲁迅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杨苗苗,赵玉闪.电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5] 汪莹.试从“归化”和“异化”论《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和《再谈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6] 杨惠莹,刘蔚馨.从翻译的审美体验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文化形象的转换——兼评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浅析《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8]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05).
本酒店管理系统是基于B/S架构的、面向酒店行业的集VIP客户服务、员工管理、重要资产管理和会议自动签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
1酒店管理系统的设计
酒店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对酒店的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RFID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之上的,是现代化技术的象征。因此在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确保宾客在进入酒店后给予贴心的引导服务,让宾客满意。酒店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了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功能、区域的读卡控制功能、楼层灯箱指示功能、区域灯箱报警功能、联网功能等。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功能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由计算机、打印机、通信线路和信息管理软件等组成,主要完成计算机与RFID控制器之间的通信;RFID卡的信息采集以及对如灯箱、宴会会议及相关人员、资产、报警等信息的查询。
1.2区域的读卡控制功能
在酒店的电梯、区域交界处都会安放RFID读写器,负责RFID卡上的数据采集。
1.3楼层灯箱指示功能
在酒店的电梯内都会安放控制器,主要实现控制器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通信,验证所读取RFID卡的信息。如果是客人入住,灯箱便在客人所需入住的楼层亮起,以达到楼层导航的目的。
1.4区域灯箱报警功能
在酒店的区域交界处都会安放控制器,当控制器与RFID读写器进行通信,验证到RFID卡的信息是员工离开其工作范围或重要物品离开其原本放置范围,区域灯箱将会亮起,以提示工作人员立即处理。
1.5联网功能
由于酒店的范围很大,安放的读写器也很多,因此所有读写器读到的信息只要被读取到都会被保存到中央数据库中,这样有助于以后的查询。
酒店管理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
“西方文化概论”在国内高校中大多被列为文科,尤其是历史、中文、哲学等学科门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这门课程内容庞杂,涉及从古代到近现代的西方文化,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都有相当难度。为了避免通史性以及梳理性的授课思路,笔者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中具有显著特色的部分作为代表来讲解,通过以小见大的案例分析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西方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作为选修课,根据课程学时的安排,共分为12个主题,分别是绪论、古希腊文化与神话故事、罗马文化与罗马道路、罗马文化与罗马法、希腊罗马的婚姻与家庭、典雅爱情、黑死病的文化影响、美第奇家族与文艺复兴运动、图像与历史、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欧美国家的慈善事业与基督教文化、结语。在国内的很多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授课工作大多是由文学、哲学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来承担。由于笔者是史学背景出身,同时授课对象是历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因此希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史学色彩,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论著及论文等史料的引入,在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对史料的重视程度以及史料应用水平。同时,通过研读这些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课程中文献资料的引入
文献资料向来是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中,大量引入当时人的著述及法典等文献资料,可以令学生正确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等内容。尤其在了解西方古代及中世纪文化过程中,文献资料的应用尤为重要。在进行“绪论”“古希腊文化与神话故事”专题的讲解过程中,笔者尝试引入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文献。在“绪论”中,引用了一段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的描述,“印度以东的全部地区是一片砂砾地带;在我们多少确实知道的所有亚细亚民族当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东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为由印度再向东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无人了”[1]239。由此,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何为西方”。通过希罗多德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到最早划分出东方与西方的是其著作中所描绘的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在“罗马文化与罗马道路”“罗马文化与罗马法”这两大专题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大量引入了《塞奥多西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的条文。在讲授罗马法之时,笔者引入了《塞奥多西法典》中两段有关女性地位及财产的条文,“如果任何人与一个女孩订立婚约并且未能在两年内实现这一婚约的话,并且如果女孩在这一时间已经过去后改而嫁给其他人的话,不应由于加速她的婚姻而归罪于她诈骗,并且也不能允许她的婚姻誓言归于无效”[2]67。“如果一个女儿从其家父处接受了一笔嫁资并随后结婚的话,如果其家父未立遗嘱而去世的话,如果她希望与其兄弟一同继承的话,她应被要求将其嫁资与其家父的田产合并,然后她就能成为共同继承人与其兄弟分割遗产。”[2]82通过这两段法典条文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到罗马法对于女性权益较为保护,同时也较为强调对本家族遗产的保护。在“典雅爱情”“黑死病的文化影响”等专题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则引入了但丁的《新生》、薄伽丘的《痴情的菲亚美达》《爱情十三问》《十日谈》。笔者在讲到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者的典雅爱情观念的时候,引入了薄伽丘作品中的一段话:“夫人啊,您是我唯一的欢乐与幸福!如果说这话不中我的下怀,那我准是在说谎。如此自猜自想真令人心花怒放,我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一声甜美的:您是属于我的。”[3]9这段话隐喻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菲亚美达的情景。从《痴情的菲亚美达》的内容来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骑士”对于心爱的贵妇人的爱,一种平等的、女性稍占主导地位的,并且具备婚外恋性质的单恋,一种与中世纪骑士精神中的典雅爱情一脉相承的爱情观。我们发现,但丁、薄伽丘等文学巨匠笔下的女神是理想女性的化身,也是激发诗意灵感的源泉,通过巨匠的名作化为不朽。引入这些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为准确且深入地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西方文化所体现的特征,同时对于历史学本科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其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中论著及论文的引入
对于很多古代、中世纪以及近现代的文献资料,高校历史学本科学生把握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除了文献的引入外,笔者还引用了大量的近现代国内外学者的对相关主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尤以论著和论文为主,将它们作为补充。如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布林顿的《西洋文化史》、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朱伟奇的《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彭小瑜的《中古西欧骑士文学和教会法里的爱情婚姻观》、李化成的《黑死病期间的英国社会初揭(1348—1350年)》等。以“典雅爱情”专题的讲授为例,笔者引入了布林顿在其著作《西洋文化史》中关于典雅爱情的定义:“衰退中的骑士精神培养出‘罗曼蒂克的爱情’,对一个理想的女人所产生的爱,一种做不到、非尘世的和精神上的爱。这个理想的女人是可以使崇拜者高贵起来……骑士精神也将的冲动升华作精神上的爱慕。”[4]186并且分析了这一定义中的两个重要词语“衰退”“高贵”。“衰退”指出了雅典爱情出现的时间,是在中世纪中后期;“使崇拜者高贵”是典雅爱情的作用。此外,笔者还引入了威尔•杜兰的一段话:“有两种影响力缓和骑士的野蛮作风———女人和基督教。女性的德行再度被发扬,以遏止英武男人好战的血气之勇。”[5]452同时,分析了威尔•杜兰这段话所指出的贵妇人在骑士精神特征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引入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了解到中世纪存在于贵妇人和骑士之间这一神秘爱情的基本情况。在“黑死病的文化影响”中,在讲述黑死病来源的不同说法时,笔者引用了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的看法:“在1252年蒙古军队从远征云南—缅甸的行动中撤回不久,鼠疫杆菌就侵入到蒙古的野生啮齿动物群落,并逐渐转化成地方病。随后几年,随着受感染的老鼠、跳蚤和人无意识地把杆菌传播到新的啮齿群落,而向西沿着大草原扩张。”[6]97通过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到从古至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都有交集,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通过引入相关学者的论著及论文作为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内容的视角,同时,也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三、小结
除文献资料以及近现代学者的论著和论文外,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中,笔者还引入了部分考古证据、影像资料、印章等史料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支撑。在授课对象主要为历史学本科学生的课程中,进行大量史料的引用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事实上,在这门课程结束之后,从学生所提交的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的情况看,这门课程所选择的十二个专题不仅激起了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同时他们也努力在对相关史料的研读与分析中,试图就其中的某个感兴趣的论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并撰写论文。
参考文献:
[1]希罗多德.历史(上册)[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ClydePharr.TheTheodosianCodeandNovelsandTheSirmondianConstitution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2.
[3]薄伽丘.痴情的菲亚美达[M].陈才宇,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4]赵林.神旨的召唤———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