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世界科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第一,采用恒定的遗传基因物质,防止和控制细胞基因的突变。动物或植物的形态和分子结构的改变,取决于遗传基因 大稳定情况。我认为在稳定的遗传基因物质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细胞的变异。如果人体中能 增加这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就能从根本上防止癌瘤的发生或控癌细胞的生长扩散。试验证明,一份正常细胞48小时自然死 亡率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遗传因子的中药液后死亡率小于5%。
因为癌瘤是人体细胞的一种基因突变,所以不能单纯认为是以点向面扩散问题。在病人的血液里,淋巴及某些脏器内都 已经有变异的细胞存在。所以癌瘤的形成,只是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在中医和西医治疗癌症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西医的放疗、化疗, 中医的以毒攻毒,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大量杀死正常细胞,造成了“祛邪正变衰”的局面。而活血化淤、攻坚散结,如使 用不当则更促使癌细胞加速繁殖和转移。如给癌症患者输入各种营养,同时也给癌细胞提供了营养基础,更加速癌细胞繁殖。 因为癌细胞繁殖能力为正常细胞的80倍以上,于是就形成“扶正邪更盛”的局面。怎样才能解决“扶正邪更盛,祛邪正亦衰” 的矛盾?通过四年来对数千名各类型的癌症患者的治疗,我采用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恒定的遗传基因物质,防止和控制细胞基因的突变。动物或植物的形态和分子结构的改变,取决于遗传基因 大稳定情况。我认为在稳定的遗传基因物质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细胞的变异。如果人体中能 增加这种恒定的遗传因子,就能从根本上防止癌瘤的发生或控癌细胞的生长扩散。试验证明,一份正常细胞48小时自然死 亡率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遗传因子的中药液后死亡率小于5%。
第二,使用药物切断或干扰增殖细胞和静止细胞的信息源。 癌细胞中的增殖细胞的破坏性极强,而静止细胞是癌症复发和转移的直接根源,因为它处于静止,分散和半休眠状态,对药 物敏感性极低。实验发现,当增殖细胞大量死亡时通过一种ynx物质将信息传递给静止细胞,使静止细胞大量转化为增殖细胞 并高速繁殖,这就是手术后容易“转移”和“复发”的原因。所以采用药物切断或干扰两者间的信息源,使静止细胞永远处 于休眠状态,就能从根本上控制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第三,用药物取代癌细胞所特需的某种物质,破坏增殖细胞的分子结构,使之无法再形成新的增殖细胞,而原有的增殖 细胞,则因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而“饿死”,我们提炼出某种中药,其分子结构与癌细胞特需某种物质相似而又非常活跃。这,可以不采取“杀”而是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彻底铲除癌瘤形成的条件,其道理正如人体一氧化碳中毒一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采用科学的方法提炼出系列抗癌药-“傅山神”。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作的毒理实验中,用38只小鼠,均给服用常人剂量的28倍药物,结果38只小白鼠饮食、粪便、毛色、活动等均无异常发现,更无死亡发生。在体外培试验的彩色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常细胞无任何变异,而癌细胞在24小时内有80%已经死亡。在临床治疗中,对肺癌、 肝癌、乳腺癌、直肠癌、食道癌等十二种癌症患者服用傅山神系列抗癌药物后,均无不良反应,有 95%的患者疼痛减轻,食 欲增加,很快退烧,精神状态明显变好,有些患者体重增加,有20-30%患者经拍片证实癌瘤缩小,有6-10%的患者癌瘤消失,药已日益显示出目前医学上治疗癌症中所追求的“靶向药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U66-4 文I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37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园林专业密切联系的园林行业现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与难题。从培养本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综合能力角度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是其综合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针对不同专业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关内容层出不穷[1,2],针对师资以及软硬件薄弱的地方院校,尤其是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得不到足够保障,如何应对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仍是一个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无可非议,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既能达到让毕业生利用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结合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经历,从指导教师担任毕业设计(论文)角色的责任谈几点看法:
1重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给毕业生选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良好开端,选题情况基本决定着毕业设计(论文)基础框架,主要内容和论文质量。
园林专业针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内容多样化;避免组内内容重复、相近;论文内容新颖,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尤其结合实习基地生产问题的解决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工作,既有任务又有兴趣,或结合教师科研做创新性研究内容,或结合专业综合实验,或开放实验室开发创新内容。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指导教师在给学生选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内容不一定要难度大,但必须新,注重实用性与可行性,并且能够使学生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题设计。
三是设计多角度选题,使组内学生设计内容丰富多彩,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是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引导学生发掘部分本行业或与本行业关系密切的行业热点与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着重把好关。
2挖掘毕业设计(论文)引导与指导技巧
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直接过程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关键的环节,包括几个方面:引导毕业生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给毕业画一个圆满的句号;针对新生活开启一盏灯;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献、资料等收集,把好开题报告关口;开始材料的准备以及交流具体工作如何开展等;使毕业生自行确认通过系列过程,其毕业设计(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步入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后,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指导教师关键指导先怎么做,再如何做,接着可能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指导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或书写设计说明,提炼思想等。在此过程中,注意千万不要让毕业生有依赖心理,要加强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指导过程中,师生间交流对解决问题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交流过程给予指导教师思考或灵感。
3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
目前就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同行相继提出系列改革方案及新见解[3-6]。现行条件下,严格要求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更直接的意义。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坚实的实践知识,尤其是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及其他因素制约,加强指导教师实践与社会接轨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教育工作者[7-9]已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改善教学条件以及办学定位是改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针对此系列问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定位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遵循国家本科教育规范与原则并依据自身条件进行定位。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一方面要考虑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指导教师指导水平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依据自身条件定位,如何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主要依据培养对象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指导教师指导水平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应用性、可达性、内容完整性、创新性、设计(试验过程)的独立性,以及是否达到培养毕业生“授之以渔”的目的,即毕业生一旦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依据毕业生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后,针对毕业生提出严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同时严格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把好质量关。
4充分利用开放的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形式上,在时间和载体上具有共享和开放特点的指导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过程就是一个关键的毕业设计(论文)交流平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依据开题内容,交流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可行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或不足等。同时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课题内容依据自己指导的毕业生的情况建立小组内交流平台,修改不足或提升思想,或丰富创新性等,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
5培养毕业生合作精神
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通常是毕业生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不足,如何平衡求职、就业或考研复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精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困扰指导教师的难题。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可以设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工作进度、工作量,严格考核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组内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从而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放大效应。
6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取得的成效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任务,首先针对教学任务,对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申报,并提出要求。实用性(尤其毕业设计与就业紧密联系)与创新性强、避免重复性与雷同性,并相互监督,题目数量要求超过所带学生数量的30%;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成员对呈报题目审核、校对并对不合格题目进行修改;动员毕业生选题,每一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申报三个题目,然后组委会依据毕业生申报情况与指导教师对接,并提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要求。时间要求、质量要求(系答辩成绩排序后25%学生,上报院级二次答辩),之后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小组开题,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以及毕业设计(论文)成稿提交,最后由毕业设计(论文)组委会组织答辩事宜。组委会在指导教师指导进程中,不定时抽查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际工作量等。在系列工作开展中,组委会对论文题目、论文内容严格把关,使毕业设计(论文)达到预期标准。此外,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利用开放实验室组织设计竞赛活动以及课余部分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帮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本工作开展中,亦出现个别毕业生投机取巧,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组内工作分工不公致使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等问题。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以“学生为本”,强化系列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并严格落到实处,本项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沈赤兵.提高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02):49-51.
[2]王志跃,杨海明,陈燕凌.提高农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05):76-78.
[3]夏守之,郭焱.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9,(01):9-11.
[4]罗志勇,张胜涛,陈昌国.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c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97(05):98-101.
[5]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89-90.
[6]程冬梅,陈璇.试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19,(04): 83-86.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情景交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情绪。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关键学科。语文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如果能够用教学语言或教学行为有节奏地调控课堂教学,势必会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一、课文结构起伏的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韵律无处不在,诚如郭沫若所说:“……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节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同,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的节奏。”做艺术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一切平板的东西里机看出节奏出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亦应如此。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如同一潭死水,无风无浪,便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文似看山喜不平”教学如文,或有风过悬崖,猿攀蜀道之势,或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雄壮;或如蜿蜒起伏之陵脉,连绵不断,迭起;或如《清明上河图》在形象排列上由静到动,由疏到密的节奏;或如板桥老人的无根兰花在形象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才能紧扣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时,充分考虑不同的文件特点,力求节奏鲜明,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四、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是服务性事业,树立起全新的服务意识,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把学生当作教师的热心顾客,学生的成长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把传统的学科本位,教材本位,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位,为中心的课堂,也只有这样才能定位我们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为经验、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教师是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不是被动地对课堂和教材进行执行,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于是教师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角色的定位,才能随时踏着课堂的主旋律而进行教学,有效地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五、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语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艳.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J]. 中学语文教学. 2010(11)
[2] 胡国初. 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10)
【Keywords】thecloudysurgerynurses以往的妇科子宫肌瘤摘除术,都要行开腹手术,手术损伤大,术后腹部留有很大的一个疤痕,影响美观,且术后并发症多。而新创的妇科阴式手术,则是经阴道途径切除子宫肌瘤。只要是经济条件许可的病人,都可采用此手术途径。这种手术是近年来妇科手术的划时代创举。它因其术式独特、无创伤、出血少、无疼痛、安全系数高、术后恢复快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开创了妇科手术的新途径。我院是2005年5月份开始开展阴式手术的,至2006年6月份止,已成功施行阴式手术289例,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将其术前术后护理,讨论如下: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的出现,必定会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种种的的疑虑,如担心这种手术的成功率如何,术后会不会复发、手术会不会影响性生活等。这时,可以带病人去听听同病区的其他阴式手术已成功的患者的现身说法。告诉她们这种手术,只是手术途径不同,同开腹手术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并且可给病人介绍阴式手术较之开腹手术的优点及好处。让病人取得认同。并告之,阴式手术术后不会影响正常的性生活,打消其顾虑。
1.2术前一般准备
1.2.1营养与饮食:术前病人的营养状况对术后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前应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等营养素含量丰富、全面的食物。如年老、体弱、不能很好进食者应静脉补充营养,如输白蛋白、鲜血等[1],术前一日吃软、易消化的食物。术前晚10∶00以后禁食、禁饮。
1.2.2化验检查:术前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交叉配血试验并备血。
1.2.3讨论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术前应告诉病人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处理方法:如疼痛、排尿方式的改变、腹胀等,疼痛可给止痛剂,如双氯酚酸钠塞肛等,腹胀应多翻身,必要时可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让病人了解术后情况,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1.2.4签手术同意书:协助医生告诉病人家属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1.2.5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前一般8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连续3日,而血压每日两次,如病人有发热、血压增高或月经来潮等应通知医生推迟手术。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原因,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1.3皮肤准备:术前一天应完成沐浴、更衣、剪指甲等个人卫生。(剃去腹部汗毛,清洁脐窝,主要是为了防止因腹腔有粘连等特殊情况,子宫从下面拉不出来时,改做开腹手术时用),剃去。
1.4肠道准备:阴式手术的肠道准备与一般开腹手术相比,要求更为严格。因为是经阴道手术,手术区域离近,因此肠道准备要彻底。术前一天口服缓泻剂,一般采用番泻叶泡水冲饮或术前晚及手术当日晨各清洁灌肠一次,当日晨一次灌肠,如果达不到效果,可反复多灌几次,直至排出的大便呈水样为止。原则是排出的大便中无食物残渣。肠道准备的目的是防止手术时的物使括约肌松驰致大便污染手术台;也是使肠道排空,避免阴式手术时损伤肠管,以及减轻和防止术后肠胀气。
1.5休息与睡眠:术前病人休息的好,可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一般术前晚睡前口服安定片2mg。同时给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
1.6其它:在了解病人无药物过敏史的基础上,做青霉素皮试,并要病历上做记录。让病人取下活动义齿、发夹、首饰等,交家属或护士长保管。术前半小时给基础,常用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及抑制腺体的分泌。为避免术中损伤充盈的膀胱,术前30分钟导尿,排空膀胱并留置尿管。
1.7环境准备:铺好麻醉床,准备两根拴引流管的带子,一根拴阴道引流管,一根拴尿袋。床旁准备监护仪、输液装置及各种抢救物品。
2术后护理
2.1常规护理:详细了解术中情况:病人被送回病室后,护士要与手术室麻醉医生进行交接班。详细了解手术情况。主要包括:麻醉方式及效果,术中出血情况,是否输血、术中尿量、输液及用药、目前补液内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等。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观察其变化。一小时一次,共八次,以后视病情,改为一日4~6次。24小时后,每日两次。在观察的过程中,如有异常或提示有出血倾向,应增加监测次数。
2.2疼痛:病人术后如伤口部位疼痛,可给用双氯酚酸钠1~2粒塞肛。并观察疼痛缓解程度。
2.3留置管的观察:阴式手术的病人都留置有阴道引流管。应注意观察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做好记录,利于术后的动态观察。阴道引流管一般保留24~48小时。保持留置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量及颜色,以判断有无膀胱的损伤。留置尿管一般保留12~48小时。应注意外的清洁与干燥,每天用10%的碘伏擦洗外阴两次。因女性尿道短,加上留置尿管,易造成逆行感染,应尽早拔出尿管。
2.4阴道纱卷的护理:阴式手术阴道填塞纱卷的目的,是为了压迫止血。填塞的纱卷一般在术后24小时取出。如为高血压病人或术中出血较多的,也可48小时后取出。取时要注意,不能太用力向外拨出,以免引起子宫脱垂。取出以后要常规摸一摸宫颈的情况,看宫颈口有没有新鲜血液,了解里面的伤口有没有没缝牢、出血的情况。
2.5肠道功能恢复的观察:术后由于的应用,使肠道暂时处于麻痹状态,一般2~3日恢复肠道功能。排气是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超级秘书网
2.6卧位:去枕平卧4小时。以往采用6小时,但6小时后,有些比较敏感的病人,臀部受压部位,已被压红。现在我们改为4小时,比较适宜。6小时后枕枕头,术后第二日改为半卧位,其目的是利于阴道引流液的排出。定时翻身,注意肢体的活动。
2.7心理护理:术后病人的疼痛与不适是术后3日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应协助病人减轻疼痛、解除不适。经常协助病人按摩四肢及腰背、臀部。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次,我们依然要强调这个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提问是一个很需要技术水平的事情,提问环节设计的不好,会影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比如说,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同学们可能会产生自满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同学们会觉得生物这门课没有挑战性,总而言之,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反之,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大多数同学都答不上来,这样也不好,会磨掉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打击同学们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同学们会失去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问题设计是一个严谨的教学环节。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分层次的设计不同的问题,以便应对学习水平不一致的同学们。
在讲到《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来引入这节课所学内容:非洲的角马、大象不远万里的进行着迁徙,沙漠中的植物扎根于几米、几十米的低下,这些生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它们是在找什么东西呢?同学们纷纷思考,随后回答道,这些生物是在寻求水资源。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时,并向同学们讲述水对生物生命的重要性。在顺利引入新课时之后,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讲解,举例论证水在不同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并带领同学们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征。
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新课内容,接着就该讨论如何引导同学们解决问题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只有迎难而上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能够取得进步。学习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进行实践,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但是,实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之,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训练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循序渐进。《论语・宪问》中讲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要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学习与思考。
在讲到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课之后,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张图片:一株虚构的植物,上面结着番茄,下面长着马铃薯,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得到这样的一株植物。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种方法:①让两种植物进行异花传粉;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马铃薯的基因转移到番茄体内或相反;③进行人工诱变育种。但是在随后的讨论中,这些方法都被否定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之下,同学们明白,番茄―马铃薯可以说集中了两种植物的许多性状,性状由基因控制,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一种植物表现出两种植物的性状呢?同学们纷纷回答道――植物体细胞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自由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过程中感悟提升
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较受欢迎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同学们在过程中感悟知识,提升自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之后,应该及时向更高层次发展,引导同学们感知生物学的魅力和价值,领悟生命科学的规律,提高自己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
还以我们上面提到的植物体细胞融合为例,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思考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有哪些异同点,如果让学生培育一个新的植株,要选择哪一种方法呢?育种中最关键的操作对象是什么?与传统的育种方法比,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经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相信同学们对生物学科的感悟能力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生物是一个有趣的学科,只要用对了教学方法,学生的生物成绩不愁提不上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就是高效教学手段的一种,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世界中世纪史》在高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中,起到了衔接《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课程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新动态。若将疾病史内容引入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引导学生关注学界动态。
一、引入生态文明教学的必要性
疫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疾病的发展史。麦克尼尔指出:“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现实意义外,将发生在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瘟疫”作为切入点引入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生态环境问题审视瘟疫发生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对研究过程的介绍,可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近年来,史学界之所以逐渐加大了对环境史的关注,尤其是对疾病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一旦发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响。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复发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导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版图的计划破产。
综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纪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与“查士丁尼瘟疫”相关的研究动态与成果,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情况。
二、“查士丁尼瘟疫”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以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为主,在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课堂教学时,应从瘟疫来源、症候、传播路线、瘟疫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讲授。
(一)强调搜集和研读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史料
应从本科教学阶段就让学生们了解,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对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现与“查士丁尼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因此该时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资料。6世纪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罗柯比的《战史》[2]对“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详细叙述。此外,阿伽赛阿斯的《历史》[3]等作品则记载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阶段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与最为重要的一步。《世界中世纪史》课程属于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刚入学不久的历史专业学生,笔者发现,初入历史专业不久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一方面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提出问题或想法时忽略了论据的重要性。通过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学中强调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确定“查士丁尼瘟疫”的发源、传播路线和性质
首先,确定瘟疫首次发生的地点。根据普罗柯比的记载,“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现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 P.453,此地地处埃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过程中,明确疫病发源地十分关键。
其次,考察瘟疫传播路线。根据史家记载,“查士丁尼瘟疫”从北非沿东西两条路线分别传到了巴勒斯坦、叙利亚、意大利、高卢等地[4]PP.136-138。而瘟疫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军队。由此可见,对瘟疫传播路线的考察可以增强对这一地区的贸易和战争形势的了解。
第三,通过患者症状分析瘟疫性质。根据普罗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沟处出现了脓包,大部分学者据此将“查士丁尼瘟疫”确定为鼠疫。但由于相关史料中缺乏具体的人员死亡数据,学界对它的关注度远低于中世纪后期的“黑死病”。比对不同史家记载,可对瘟疫性质进行微观分析,对“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质进行判定是进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响的基础。
(三)研究“查士丁尼瘟疫”的社会影响
将“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响是拜占庭帝国人口的大量减少。据普罗柯比记载,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数可达5000乃至10000人。[2]Book2, P.469拉塞尔估计“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国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人口的多寡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之一。人口的急剧减少会引起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连锁反应。
“查士丁尼瘟疫”在导致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的同时,也对帝国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安戈尔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国境内频繁的复发给帝国带来一系列的灾难,尤其是破坏了帝国的经济和人口基础。”[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绝对减少自然会对社会经济会造成危害。[5]P.181可以说,6世纪地中海东部城市所出现的衰落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对帝国军队和对外战争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队规模一般是与总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绝对减少必然会造成军队规模的缩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响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数的共同减少导致拜占庭帝国军队人数的绝对下降。兵源不足不仅是罗马帝国晚期军事史的主题之一,从6世纪开始也一直困扰着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在军队人数下降的情况下,战略形势从公元6世纪中期开始急转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试图重建旧日罗马帝国版图的希望破灭,拜占庭帝国的疆域逐渐收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6世纪前期与后期的疆域范围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纵向对比能力。通过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对帝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关联性。
三、小结
对“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与研究,是对拜占庭帝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研究,同时也是从疾病史的角度对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令学生接触到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同时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可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M].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Agathias, The Histori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 Frendo, Einband: Luderitz & Bauer, 1975.
[4]Michael Ma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siah C. Russell, “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 1968.
关键词:骨科 护理记录 问题 措施
护理记录是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病人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演变,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我科成功创建星际护士站的过程中,对骨科护理记录的质控检查发现,在实施记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护理记录的书写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报道如下:
一、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记录不能体现护理的动态过程
护理记录是医疗住院病历的一部分,但护理记录是阶段性记录,总结性护理记录少,多数只记录某一天、某一时的病情记录,这种记录不能够完全体现护理的动态变化过程。
2.护理记录不能体现护理行为
护理记录内容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多数护士记录的内容为病人的病情以及医嘱的内容,造成与医疗的内容重复,而护士实施护理措施后出现的护理效果以及观察到的病情在护理记录中又未充分体现,护理记录不能充分体现护理行为。如:对一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 病人的记录中,有多处记录病人的病情、用药情况及注意预防压疮的发生,而没有记录采取了各种护理措施以达到预防发生的目的。
3.护理记录不全
部分护士记录时的意识不强,临时性记录不全,只是机械的按照相关规定记录,对于临时性的病情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取得的护理效果记录少或漏记,夜班护士出现此现象多。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在病情稳定一周后的某一天夜里出现咳嗽、鼻塞等感冒症状,当班护士未做护理记录,只是口头交代下一班的护士,而在下一班护士也未做记录,用药后后的反应及转归情况都不详细。
4.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差
护理记录不同于交班报告,要体现护理的连续性,下一班要准确地记录病人的反映过程和变化,而有的需要连续几个班次记录,而部分只是机械的按照规定护理记录频次记录,没有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记录。
5.护理记录没有体现施护
相同部位骨折的记录大致相同,只体现出因病施护,而未体现施护。由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欠缺,找不到护理的重点,在护理工作繁忙之时,过多的依赖陪护。在护理过程中,只遵循疾病的护理常规,缺乏创新,造成一种疾病的护理记录上基本一致,体现不出病种差异和个体差异。
6.护理记录没有体现专科特点,作为骨伤患者,临床辩证与舌脉密切相关,而护理记录往往忽略了对舌脉的记录,而护理记录也体现不出,所有的护理记录大多围绕“骨折”实施。
7.护理记录存在的其他问题
主要包括字迹不清楚,语句不通、语法搭配不当,标点不正确,有错别字等。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一上问题,通过仔细分析,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管理欠规范,二是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专业知识缺乏,基本文化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三是法律意识不强,因此,正确解决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下级方面着手:
1.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迫切需要提高护士各方面的素质,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护士的 法律知识的学习,帮助护士分析护理差错、事故与护理记录的法律关系,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举证的重要作用,树立起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
2.规范管理,切实做好护理记录
相对固定主管护士,负责书写阶段性的日常护理记录,值班护士负责书写临时性护理记录。
3.合理安排班次保证临床工作的需要,保证主管护士对自己所管的病人连续性接触,以全面系统的收集病人的资料,总结性的记录护理记录。
4.根据专科特点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程序对每位病人的护理重点进行重点观察、重点护理、重点记录,充分体现因人施护、因需施护的护理记录。
5.交流护理记录经验
护士在进行业务学习、业务查房时,把护理记录内容列为其中,并相互交流书写护理记录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借鉴、比较、学习,同时让年资高、记录好的护士检查、指导低年资高、记录差的护士的书写。
6.加强对护理记录书写的质控
护士长随机抽查, 质控小组长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提出纠正,以保证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
7.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加强整体护理意识的培养,熟练运用整体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按照整体护理的PIO 形式记录。
8.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护士素质决定护理质量的高低,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首先应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整体护理工作强调的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系统的实施护理的程序,并且能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可以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教育,以帮助护士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如:请专科教师讲课,提高业务水平;请业务能力强、理解较深刻、运用护理程序较好的同行现身说教,组织全科护士进行有关专科疾病知识的学习;组织质控人员深入病房,了解护理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协助解决;最最重要的 一条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与病人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参与医生查房,与医生多交流,取得医生的支持,了解治疗方案,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并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体会
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在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具体的分析,有正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水平,书写能力和法律意识,还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医院效应。
参考文献: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美国大众对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逐渐增加,促使教育研究者进行反思。在一系列的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Shulman)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教师知识的模式和系列假设范畴。他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这种理解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所缺少的。他区分和提倡三种制式理解类型(学科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和课程知识)及其对课堂实践影响的研究。后来他做了一系列有关教师知识的教学研究,归纳结果则建议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领域学科内容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自己对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此外。PCK也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者的一种知识体系,学者去创造某一学科领域上的新知识,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新知识。PCK也是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的差别所在。
同时也是学科专家和经验丰富教师的区别所在。可惜的是该领域研究被长期遗漏,曾被舒尔曼(1986)称为“缺失的范式”。此后。他把教师知识又修正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PCK。
舒尔曼的名字常常与研究教师的PCK联系在一起,是因为PCK是由舒尔曼发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教师把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舒尔曼把PCK描述为: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最强大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1987年PCK被舒尔曼列为七个教学知识基础之一,除PCK之外。还有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育情景知识和教育目的、价值等知识。PCK的提出。引起人们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极大兴趣。随后。舒尔曼及其同事继续探讨PCK。尽管有时PCK被包含在学科内容知识里面。但是它被认为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影响最大。而且在其他形式知识的综合及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来源
教师是怎样发展他们的PCK,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获得PCK的?诚然。发展PCK的来源很多。我把这些来源按照其重要性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即最重要的来源、重要的来源和一般的来源。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最重要来源
PCK发展的最重要来源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两方面。
1.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lfection)一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erflcetiveteaching)或“反思型教师教育”(erlfectiveteachereducaiton)展开了探讨,如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一书就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思性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型。
反思是心灵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是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作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以此看来,反思是以自我及自我的思想、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地内省、反省,去获得知识,把握客观规律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可以说,反思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扬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大凡人的进步,都需要自我的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无独有偶,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我反思能力。可见,教学经验和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自己认识和监控的对象,不会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获得感受与提高,那么只能像澳大利亚学者斯坦托姆所说的“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就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由此才能更好地促进PCK的发展,并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教学经验和反思是教师PCK发展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在教师教育中,一定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习惯。
2.和同事的日常交流
PCK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尤其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更应注意与同事特别是老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同事或老教师的一个轻轻点拨,可能会使你在某个问题上茅塞顿开。许多相关研究也指出,当新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挫时,最愿意也最常请教的对象是同校有经验的同事,其原因是因为学校同事与新任教师身处类似情境,因此成为新任教师仿效与请教的对象。
单纯的自我反思,有时难以深入,不够周全,因而还需要交流反思。交流反思不仅是个体行为,还是群体之间反思火花的碰撞。“教师个体通过语言,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充分交流,相互诘同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当然,交流反思要以自我反思为基础,而交流反思又能使自我反思更深刻、更敏锐。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同事日常交流在教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不但促进了教师PCK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成熟。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PCK发展的重要来源大致有“作为学生时的经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在职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作为学生时的经验
教师从小到大经历过许多不同教师的教学,观察他人的教学过程,对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影响颇为深远,此即所谓的“旁观学艺”(apprenticeshipofobservaiton)o在“旁观学艺”的历程中,新任教师所习得的,不仅是PCK,还包括教学态度。例如考尔德黑德和米勒(CalderheadandMiller,1986)的研究即指出,新任教师会从他们昔El教师的教学态度中,评判出何种行为是属于正面的,哪些是属于负面的,并向正面者学习。
除了受教经验外,早年的生活经验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影响颇深。教师许多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是在进入师范教育前即因某种原因而形成,其力量与师范教育相较起来,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的PCK,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和教师个人的情意及个性有相当大的关系。克兰丁宁(Clnadinin,1986)曾指出,教师个人的独特风格与人格特质不仅对其课堂行为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左右教师对PCK的选择。凡此种种,皆显示出教师的个人特质对其PCK发展的影响至为深远。
2.有组织的专业活动
教育改革中人们一直不断地呼吁强化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可以通过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教学知识和促进他们的PCK发展。
教育机构、社区或学校及时适当地组织一些必要的教师专业活动,如专题讲座、课程研讨、学术报告等,对于促进教师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这—做法更加必要。
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就一些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就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组织大家进行诊断分析等,这既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助于PCK的优化和提高。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也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之初,其目的只是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使师资水平得以达标。但现在远远超出这一目标。现在的目标是多样的,如对新任教师的培训,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掌握课堂教学的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对所教的学科进修培训,目标是帮助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基础教育教学专家的培训,能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把他们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推广。而且这些目标对培训过程来说更为重要,表现为教学技艺的增进、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专业知识的更新、思想素质的进步等。通过在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认识,丰富教师的知识,改进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其PCK的快速发展。
4.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教科书是各科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精心编写而成的,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之一,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科书不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有了教科书,教师就不必每一科目、每一节都自编教材,可以节省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做其他方面的教学准备及更好地辅导学生学习。教师认真阅读教科书,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的知识,从而丰富PCK。
教学参考书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辅助读物,有的叫“教学指导书”,有的叫“教师教学用书”。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认识它。对于编者来说,他所关心的是要研究编入哪些内容,才能对老师备课时确实有“参考”价值,教学中确实“管用”。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则要对教学参考书的性质和作用有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我们认为,各科教学参考书的作用仅仅在于“参考”,它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编排意图作一点说明,对有关内容作一点分析,对练习题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加以提示,在教法上提一些建议,提供一些备课资料而已,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教学参考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所以,我们应从正反两面来看待教学参考书,好的教学参考书的确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并能丰富其PCK,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迷信于教师教学参考书,以至于“销蚀”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5.阅读专业书刊
教师是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他们可阅读专业书刊,或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并对新的教学策略进行试验。无疑,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专业水平会得以提高,因此,阅读专业书刊是值得在教师知识发展中提倡和推行的。教师应尽量抽出一些学习时间,用来阅读专业书刊,以便促进PCK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对教学业务缺少钻研精神,过于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不肯花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不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注意吸取别人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教学缺乏时代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多学科教师没有发表过学术文章,平时不去阅读专业书刊,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对课文内容理解缺少真知灼见,激发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这又怎么能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PCK呢?
阅读专业书刊可以使教师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它能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阅读是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求知活动,阅读是教育由过程升华为艺术的阶梯,是教育者放射人生光华的必需储备。阅读专业书刊也是发展PCK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它所起的作用。
(三)学科教学知识的一般来源
职前知识对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它是PCK的一般来源。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皆须接受师资培育课程,学习教学的专业知识。许多相关研究指出,新任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的确与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有关,但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因而慨叹“当了老师之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老师”。
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教育课程,同样对教师的PCK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34-05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中心地位[1],双证课程是高职实施双证书制度中所有问题的聚焦点,是高职学习者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2]。高职教育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高职教育四大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高职双证课程的支撑,而高职双证课程的首要问题则是双证课程的开发。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职双证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高职双证课程内容组织的学科化问题,高职双证课程评价的单一性问题等。这些繁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处理以下五个问题:一是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课程观问题;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解决“谁来开发”的问题;三是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主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四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主要解决“如何开发”的问题;五是课程开发的评价,主要解决“开发效果”的问题。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定位主要解决对双证课程本质与价值的基本认识问题,这是高职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开展高职双证课程开发需探讨的首要问题[3]。
(一)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创办初期,普遍采用学科课程的开发模式,以学科体系来组织高职课程,强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在课程中的完整体现,认为学习好系统的学科知识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其课程实施的结果是产生了高职学习者不能顺利就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等突出问题。
(二)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的探索历程
为解决此问题,我国高职教育界和职业教育理论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北美的能力模块课程、英国的证书课程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课程等,拓展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现状和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了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模式,逐步树立了活动本质的课程观和能力培养价值观,即“课程目标用职业活动描述;课程内容是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组织开始关注职业活动逻辑顺序;课程实施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4]。
(三)我国高职课程能力培养价值观的明确
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教育部于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提出高职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职院校要“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文件表明,高职双证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观在我国进一步得以明确。
二、高职双证课程的开发主体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质量,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高职课程开发一定要做好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析工作,明确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和重要性、期望和需求,找准各利益相关者的契合点,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开发出各利益相关者都能满意的双证课程。
(一)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是指“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公司目标实现或被公司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借鉴到高职双证课程开发方面,本文中的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或被双证课程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根据利益相关者与高职双证课程的密切程度,可以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课程专家掌握着最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技术,承担着双证课程开发的重要责任;高职教师和学习者是双证课程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高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双证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编制[6],并委派各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他们编制的职业资格标准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双证课程是它的直接使用者,高职学习者能否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是检验高职双证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他们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第二层次是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行业企业、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是高职院校的举办者,高职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工作需求,高职双证课程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政府和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和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行业企业则是高职双证课程的“产品”——高职毕业生的雇主,高职毕业生能否零距离对接工作技术技能需求,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在哪些方面有短板或缺位,他们最有发言权;在现代社会,任何一所高校都具有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职能,尤其是直接为地方服务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生活和学习者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和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者以及行业企业一样,都是高职双证课程的间接利益相关者。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
目前,我国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要由一些出版社和相关单位、部门组织进行,或者直接由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主体主要由课程专家和高职院校中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随着高职双证课程的逐步改革,一些高职院校开发课程时开始邀请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参加,尽管如此,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高职管理人员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间接利益相关者的政府、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学习者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都处于缺位状态,他们的缺位会造成部分高职双证课程利益相关者群体集体失声,直接影响双证课程的质量。
理想的高职双证课程开发主体的分工是,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和代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的职业标准制定专家主要负责为高职双证课程提供典型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标准、环境要求、操作程序及方法。课程专家和高职教师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观和价值观从工作领域之外选择符合国家、院校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二是共同负责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的高职双证课程目标整体。高职学习者(包括高职毕业生)、政府代表或民办高职院校出资人以及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当地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代表要列席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全过程,在规定的课程开发环节发表本群体的课程利益诉求,补充、完善双证课程的不足,增强课程的科学性。
三、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结构内容
(一)高职双证课程纵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双证课程的开发环节。根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Tyler, R.W.)的课程原理,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确定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7]。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需要有确定双证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双证课程内容、双证课程实施和双证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二)高职双证课程横向结构
高职双证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三个问题,其中,宏观层面包括两个问题,即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问题和不同课程结构类型的课时分配问题;微观层面只需解决每门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本文主要解决宏观层面的两个问题。
在宏观的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分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课程结构分类,根据我国高职课程结构分类现状,本文建议高职双证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一个方向)和任意选修课三部分,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综合实训课三部分,专业必修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设置学分标准。每门课程组织结构建议参照德国的职业能力结构划分方法,设置我国高职每门双证课程的组织结构,分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每一种能力又分设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则是一种跨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职业变化中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是一种职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8]。以上双证课程横向结构的划分,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设想,必修课主要是解决高职学习者基本人文素养、基本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能力的问题,限定选修课主要为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的矛盾,拓展学习者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任意选修课则旨在协调学习者“专”与“博”的矛盾,重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视野,增强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个初步结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外在形式,在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中,解决这三个问题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要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要满足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本中心和社会中心历来是教育界的两大争论,在历史上出现的单向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所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9]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社会和高职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课程结构就是成功的。
四、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路径
(一)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主要有六步:第一步,遴选课程开发主体,该步骤一定要注意协调双证课程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发言权的问题。第二步,从社会、行业企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双证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价值分析作出课程开发决策。第三步,从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两个方面融通开发双证课程目标。第四步,开发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开发的原则不应拘泥于一个外在的形式,课程内容的开发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第五步,开发双证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双证课程教学模式一定要依据已经开发好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选择,在“做中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第六步,制定双证课程教学和评价制度。教学制度直接决定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则要实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二)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研究职业资格标准来分析社会需求,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职业资格标准滞后性和高职教育滞后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参考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对企业现有岗位知识技能进行调查论证,得出现代技术条件下企业最新的职业资格标准;即使如此,三年甚至更长的高职教育期,用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也已经是滞后的,因此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即对未来职业资格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要对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的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分析,每一种能力又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这两个起点和渠道筛选出来的课程目标,进行融通、挑选,最后形成高职双证课程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开发高职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方式。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高职课程专家、教师、学习者(毕业生)、管理人员、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业标准制定专家、社区和社会公众群体以及学习者家长等,既是双证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对整个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开发和使用效果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进行新一轮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修订和完善。
图1 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程序和路径
五、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评价
(一)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注意利益相关者在评价阶段的话语权,尤其要关注社会的评价,重视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学习者本人、家长以及社区的评价。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研制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期望。但是,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一己之力搜集的评价数据,是否能够反映评价的科学性要求,是否能够杜绝行业企业数据由学习者或高职院校自行填报的情况发生,还有待考证。
(二)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对象
高职双证课程的评价对象包括双证课程评价体系、双证课程系统和双证课程系统的运行过程。在双证课程评价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对高职课程系统及其运行过程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评价体系本身的评价;在对双证课程系统评价方面,又往往忽略对高职双证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即评价这一环节要贯穿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每一步骤。在双证课程开发的起点阶段,即对社会需求主要是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阶段要贯穿评价这一环节,评价对现有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是否有遗漏,对企业岗位知识技能标准的调查论证是否科学,对本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预测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等;评价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否打破了学科体系,是否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选择高职课程目标,等等。在双证课程目标开发阶段,要运用各种评价理论对选择出来的高职双证课程进行考评,以期选择出融通了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即能够满足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在双证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阶段,要检查所开发出来的结构和内容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是否符合高职双证课程的需求,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话语权是否都得到了尊重,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模式开发阶段,要检查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能够实现各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否能够适应课程结构和内容的需要,等等。在双证课程教学制度和评价阶段,要查看教学制度是否能保障课程的正常实施,是否能够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检查评价人员的选择是否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等。
(三)高职双证课程评价原则、方法和步骤
在评价原则方面,要注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依托原则、社会需求优先原则、目标系统的整体优化原则、同步评价原则、折中兼容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在评价方法方面,要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避免总结性评价多,形成性评价少,内部评价多,外部评价少等情况,在评价程序方面,高职双证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四步:一是制定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二是评价双证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实施双证课程评价计划和方案,四是进行总结评价[10]。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8.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3.
[3][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7.209.
[5]Freeman R. E., W. M. Ev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1990(19): 337-359.
[6]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EB/OL].(2011-01-25)[2013-02-23].http:///tabid/326/InfoID/952/Default.aspx.
[7][美]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8]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94-95.
[9]翟海魂.高职教育: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8):.29-32.
[10]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30-31.
Analysis on Five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Dual-certificat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Lian-zhong1, WANG Ling2
(1.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emical Medicin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
选定一个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议题的选定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方面存在质疑,进而演化为议题。但无论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议题的选定都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讨论的题目要具有启发性。首先,评价性问题往往包含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其次,这样的问题教材上一般没有现成答案,所以一开始学生就处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必须经过搜集、研读补充材料和思索之后才能将结论整理出来。
2、综合性原则。
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讨论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一是指知识的综合性,即题目能够关联或覆盖许多基础知识,不限于课文之内就事论事。这种论题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讨论题目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学会借鉴历史,联系现实,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量力性原则。
讨论题目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选择那些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一般来说,讨论的问题至少要在学生思维上拐个弯,同时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胜任。对学生兴趣浓厚却难以把握的课题,教师要在知识的铺垫方面与讨论的方法上多加以指导。
4、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任何问题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也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
①补充材料。
语文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充分预习,搜集、查询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由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相对有限,所以课前补充一些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原始资料及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但主要还应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或博物馆中获取。
②研读材料。
收集完材料后,应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最后,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编写提纲。
学生在得出自己的观点后,应就此观点拟定一份发言提纲,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事先设计。
2、教师方面
课前教师除了对问题的相关方面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辅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资料,如何提炼观点,如何编写提纲,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教师还应对课堂如何开始讨论,采用什么讨论方法,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设计。为了营造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可对讨论场所做适当的布置,如在黑板上醒目地书写讨论题目或在教室四周张贴、摆放有关的图片、资料、书籍等。
三、课堂讨论
如何组织好课堂讨论,激发课堂活力,较有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
教师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观点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学生各抒己见,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这一环节,可使学生的观点更加完善。
2、互相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随机进行补充,同时其他小组成员也可提出问题,请该小组成员“答记者问”。通过相互交流,多种信息得到汇总与碰撞,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知识内化,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教师的启迪与引导。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启迪和引导作用,主要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同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纠正。但必须注意的是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与引导者,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发言者和其他同学共同发现错误,走出误区。
四、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处理建议
1.学生反应不积极,缺乏讨论的气氛。如果是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减轻人际交往的压力。第一次上讨论课,
可以展开随意讨论,不必顾及发言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有好的想法尽力发言,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使学生们明了有组织、有准备地参与,将有更多的收获。
2.刚开始参与讨论的同学,很容易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把辩论技巧本身当做讨论的唯一目的。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的实质,最好把复制内容分析给学生听,使学生们处理好讨论问题时的客观性。另外,要强调处理好批判性方式与生成性方式的关系,以吸取别人长处,容忍不同看法,培养宽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