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政治课论文

高中政治课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政治课论文

篇1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WWW.133229.cOM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2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3

二、表演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能力

老师可依据政治习题中所传达的讯息,强化自身的课堂表现力,让气氛轻松愉悦,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政治课的精粹。例如,在讲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剪纸活动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道:“老师也想向你们一样学习剪纸,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只能退而求其次———撕纸,而且撕的是囍字。”说完,老师就可以撕掉一张囍字的剪纸。老师的一系列表演结束后,学生先是哄堂大笑,继而开始热烈讨论,课堂范围变得十分欢乐。许多年过去后,学生可能都记不清老师的模样了,但是课堂上撕囍字的表演会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会记住课堂上还有如此有趣的政治老师。这种随性的表演,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契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是老师亲和力的科学展现,能使学生爱上政治课、爱上政治习题课。而要想这种随性的表演为学生们所接受,老师应不断强化自我学习的力度,在不断为自身充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整体素质,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吸引人的个人魅力;只有这样,才不会起到反效果。

篇4

(2)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生对这么课程的喜爱程度,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促进师生信息之间进行交流,浙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使得课堂永远处于一种有生命的状态。学生对政治这门抽象而又枯燥的学科,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这门课程学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才是上好政治课堂的最重要的事情。

(3)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师生都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而在不断地奋斗着,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一样,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一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根据当前新课程标准和时代的要求,依据当前的高考形势和课程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思想政治课,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在政治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是教会学会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

1.演讲法。演讲法就是一种通过教师的讲述,将知识内容转交给学生的一种方式,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点平淡,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采取演讲法的优点在于:(1)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采用演讲的方法可以将繁重的课堂内容,在短时间内展示给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2)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口语化教学,使得学生容易理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给学生传播政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在平时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老师通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将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急需要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把问题进行解答,这样能够高度提高学生们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对政治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完成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进行巩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点有效地进行运用,逐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以及实践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

4.复习测验的方法。测验包括口头测验和进行书写这两种方式。运用测验法,其目的主要是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理解状况。所以,测验就是一种对学生学习的检测的做法,这样可以及时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何。

5.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就是把学生进行分组,一般6个人为一组,选出组代表,在课上,遇到需要活动探究的内容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组代表进行回答相关的问题,回答不全的,组员可以进行补充的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辩论法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该课程内容。丰富他们的知识,采用辩论法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换一种上课的方式,学生会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不是一节枯燥的政治理论课,而是一节有意义的辩论课,从辩论中,得出正确的观点,对事物的新看法等。所以,教师应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客观的评估,并提醒学生们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检讨整个辩论的过程。

篇5

二、教师对政治高效课堂学习过程的把握不够准确,无效学习过程依然存在

高效课堂运行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总结反思的顺序进行的,教师僵化地理解了高效课堂理念的精髓,片面地认为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要组织方式,忽略了在政治课堂上安排学生自学,没有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将展示定性为标准答案的形成过程,点评十分随意,课堂总结简单而且不够精炼。这样的学习过程安排造成了学习的根基不稳,生成简单,学习过程无效。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本课看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明确,条理性强,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套用高效课堂的组织形式,将四个知识点全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呈现,局限于课堂时间,合作探究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教师的引导也难以更深刻。其实仔细分析本课,会发现这一课的内容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从自身生活实践出发分析、理解消费心理,而且要通过学习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教师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自我消费理念,初步体会到消费与勤俭、艰苦奋斗的关系,在展示中汲取其他学生的有益见解,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点拨,才能使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充满思维含量并有实效性。

篇6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统一确定一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题,任课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挥自己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同时教研组组织政治教师观摩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说课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在观摩的基础上推出一节优课,再二次上课,再次研讨,集聚集体智慧,形成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观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通过两次教研交流活动,我们对于进行中的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课程和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学习主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么去学习?成为新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起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的课程也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好“三贴近”原则。在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今后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关注和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设计,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听着无味,教师讲课好像是教材解读,课堂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通过创新和认真研摩的课,优化了教学策略,让人耳目一新。这类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创设情景或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发现和交流中生成课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广泛交流,呈现出生动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生活画面。这种课堂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有参与、有点拨、有鼓励,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也能其乐无穷。更可喜的是一部分任课教师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更具有艺术魅力。这些都启发我们今后教改教研要进课堂,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不断贯彻新课程要求,建设有生命力的课程,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整合好课程资源,优化问题设计和教学手段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同一节课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是不同的,一部分教师局限于运用教材,也有一部分教师补充了课程资源,同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呈现方式也有区别,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研究认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从学习需要出发,不断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仅要利用好和处理好教材资源,还应合理利用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师生信息交流的资源,而且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恰当呈现和运用好这些资源。例如,在情景创设、案例教学和新课导入时,我们发现,使用的课程资源越是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动力,而且它们能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注意力,这比单纯的文本资源的效果要好,特别是学生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学选举这一课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组织选举活动,选择恰当选举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任务,汇报成果生动有趣,从而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的人文关怀

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一部分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习得,热衷于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反思,学习者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都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正如有些教育家提出的,学生不是容器和木偶,而是需要我们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实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我能学,我会学的转变。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甚至一点风趣或幽默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更亲切、更真实、更值得信任,课堂生活也会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因为这里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看到了希望,而最本质的则是民主、尊重和爱,这也正是我们寻找的课堂生命的支撑点。总之,通过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任课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交相辉映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创新和努力,一部分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生活魅力无穷。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在激烈的碰撞。而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刚好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通过实践和比较,得到一些共性的认识,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探索,任课教师既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有利于我们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今后我们更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教研方式“,同课”要加强集体备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切实把它建设为集体教研的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而切实提高我们整个教研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

作者:王学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篇7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需要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政治的信心。学生和教师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对知识进行探讨,他们敢于对教师的说法和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在解疑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政治思维达到质的飞跃。

(二)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发表时政演讲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报纸来掌握时政知识,并且让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对时政知识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量。在进行高三政治教学时,还要让学生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对时政知识的深入了解,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眼光和政治思维对时政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让他们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活动

如在学习“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问题时,我在班级中组织了辩论活动,让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来加深对自己方面的观点,让后让学生开始辩论。在学生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他们的智慧随时闪现在学生的论述中。经过辩论活动,学生有了正确的金钱观念,并使他们的政治思维在积极思考过程中获得发展,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高涨,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高效备课

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写好教学教案和教学大纲,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更清晰。除了要备教材,教师还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备教材

教师在备教材时,要深入研究教材,从整体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要“吃透”教材。备教材要在“熟”字上下工夫,通过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避免偏离主题;透彻地理解教材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避免脱离《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指导;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并能驾驭教材。

(二)备学生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脱离了学生,那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就不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备训练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活动),去粗取精,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点分门别类地灌输给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更是一步步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在这种被动的思维状态下,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对教师思维的模仿,没有他们自己的积极探索,也不发挥不了思维的创新能力。要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的思维能积极思考。教师在让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和深刻的理解问题时,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师生之前的有效互动合作,使政治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讲解

在让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时,教师要给出学生课堂学纲,让他们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性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自己付出努力获得的回报,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任务探究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起到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开阔,促使他们政治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教材中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可以先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掌握主干知识,然后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性讲解。然后再设计几个典型例题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培养能力。例如,在讲高一经济学《银行的分类及职能》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主干知识,并让学生熟悉教材10分钟,掌握主干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再用20分钟由教师重点讲解三大类银行的性质、职能,并进行比较。重点比较性质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接下来当堂练习几道选择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及时补充讲解,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篇8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

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

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知识要点:

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

(2)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篇9

二、为学生学习创造合适的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是教学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学生的学习过程避免不了感情因素的参与,缺乏感情教育的教学过程注定是不完整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同是学生思维的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感情因素的存在,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动机。初中政治教学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感情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使学生在某种情感因素的驱动下进行学习。例如在教授完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去监狱内部调查服刑人员的情况,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课本上所设立的情境,从而加深理解,达到知识、情感与行为的高效统一。

三、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互动

大量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学者应当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学生与自己成为朋友,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就必须要让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讨与交流的过程,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与教师进行知识观点的相互交换,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想状态往往较难达到,这是由于教学者不能完全放下“传道者”的架子,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要改善这一现状,教学者必须对自己进行反思,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四、对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内容丰富、知识载体形式多样等特征。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图像、音频等学习素材,让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更加直观与具象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学习中能够“身临其境”。同时,多媒体课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弥补课堂内容不足的缺憾,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讲解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上海申办世博会时的宣传片,让学生从片中了解到,我国的特色文化有着浓厚的民族性色彩与极强的时代感,短片中以《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并且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呈现,全面具体地体现了我国特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感这两个特点,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更加深刻。

篇10

二、行之有效的几点做法

1.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备好课是前提。我们政治备课组每周用4小时进行集体备课后,再上2节正课。备课时,我们做到了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备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的上法。先集体讨论,再由一位中心发言人统稿、最后集体修改,形成教案后统一使用。通过这种认真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我们上课得心应手,有备无患,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了学校课改的顺利实现,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组的两位年轻教师的课改课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2.在情境导入中注重充分利用最新、最近、最典型的时政材料,结合课题主旨,设计出巧妙的问题,进而导入新课,起到了引人入胜,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3.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设问注重了巧妙、灵活、贴近、简练的特点;同时,灵活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向教师发出疑问,后共同讨论解决,从而使师生互动效果好。4.在互动探究过程中,互助形式多样化。如:辩论、讨论、表演等,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5.互助练习环节,采取学生互查、互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互助意识增强。6.周末考试中,注重考学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检测、督促作用。7.评讲练习和试卷时,以学生为主体,自查、互查错误知识点,教师给予点拨,最后由学生总结反思题型与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答题更加规范。

三、课改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通过课改,政治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经过全组教师实践讨论后,认为存有以下几点困惑。1.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与教学任务的繁重性的矛盾不好处理。2.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还有少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处理“平等性”与“差异性”的矛盾难度大。3.教学模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往往会牵制教师展示自身的教学风格。因此,处理好“教法共性”与“教法个性”的矛盾不容易。

篇11

二、提高高中政治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政治选修课对于学生发展没有大的作用,学与不学都是一样的,再加上升学压力,教师基本上都将政治选修课变成了学生的政治必修课教学。即使一些教师开展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根本无法提升高中政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想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自己政治选修课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充分地认识到高中政治选修课是政治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将政治选修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其次,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讲授他们选择的不同的选修内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给予学生选择权利,从兴趣点出发开展教学。在高中政治选修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大包大揽、不给学生选择权利的状况。教师在进行政治选修课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总是从中选出一本比较简单的教材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几本教材则不闻不问,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大范围的舍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政治选修课主要有六个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这六个部分是对高中政治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政治选修课的教学时,不要武断地为学生作决定,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政治选修课的兴趣,提高政治选修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