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

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3: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1)个别授导。个别授导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教师教学的一种典型方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授课,即单独教学。其基本流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使交互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操练与练习。操练与练习的过程中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应当注意,练习与操作存在概念上的区别: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而操作是设计联想和记忆,多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

(3)教学游戏。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游戏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游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模拟程序,但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有乐趣玩,在其中加入了竞争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素,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企业家,在游戏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从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目的。

(4)情境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模拟实际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直观、生动的想象,从而唤醒记忆中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学习者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吸收、掌握、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并且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情境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

(5)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本质上是将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据库系统和情报检索技术,根据需要从学科数据库中检索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历史、地理等大数据量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服务功能,通过收集合理的信息,经过严密地推导,得到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解答。

(6)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一种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个别化CAI中,教学过程往往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而CSCL则重点强调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突破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互帮互助等合作性教学的展开。

(7)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是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系统的综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人际交互技术的发展。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不同的信息资源、学习情境、教学工具综合在一个系统当中。这样,该系统就融专家系统、数据库、辅助练习于一体,使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到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将从3个方面,结合上述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1基于“微课”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微课”是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环节的要求,利用视频拍摄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微课”拍摄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在视频设计中,应该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选择、练习布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通过将它们以一定形式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由于“微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后时间,并且包含大量练习,因此可以实现“个别授导”和“操作与练习”的目的。教师在采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既要充分考虑课件的趣味性,又不能忽略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首先,要严格控制微课时间。通常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文章会较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通过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的片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其次,要注意结合多媒体。“微课”制作切忌简单播放已有的PPT文档,要做到声、像结合,最好能插入互动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学习。最后,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由于“微课”教学是课后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和习题,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2基于“情境教学”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在“情境教学法”中,教师通过创造或引用一些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凝练,“情境教学法”才能影响学生。由于“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熟悉环境、了解环境、融入环境,因此可以实现“教学游戏”“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下次课程的情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熟悉下次课程的教学情境,从而对课程做到预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导入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部分专业英语知识,同时明白如何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可以适当设计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达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2.3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的发展,信息管理成为校园网上的焦点。网络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条数字化桥梁,通过信息的传递,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高效、更准确、更及时地建立联系。在校园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尽快回应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达到高效管理、教学的目标。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可以实现“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和“集成信息化教育系统”2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学生学习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时,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将学生的网络答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指导。

篇2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却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务英语专业教与学的障碍,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尤其明显,如:跨文化谈判实践中语言技巧与非语言技巧的掌握;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文化符号不对称问题;跨文化交流中价值观念与行为差异;跨文化管理理念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再次审视跨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存在方式。

一、跨文化信息在英语教学及英语交际中的作用

(一)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交际法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交际能力通常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而将此问题进一步放大,也能发现类似的社会需求。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就必然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在1999年报道,83%的跨国公司合并没能产生经济效益,人们往往把这种无经济效益的合并归咎于双方的错误选择或对市场的错误分析,却忽视了在合并过程中及合并之后的文化和人的因素的作用。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甚至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与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人才无疑会更有竞争力。目前在高职院校学时短、课程多、师资力量弱的客观情况中,仅通过阅读来增加跨文化知识显然不够充分,而通过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让学习者在模拟实践中体验文化差异将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

二、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渗透

(一)Focus-on-form的启示Focus-on-form在中文里被翻译为“语意与形式兼顾”,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关于语法和语意教学的新兴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热点。Long把Focus-on-form定义为“在以意义或交际为中心的课堂下,随着语言形式的偶然出现,学生的注意力被明显地吸引到这些语言形式上去”(1991),“是对语言形式特征的偶然注意,或教师或学生提出这些语言形式特征,它们往往在理解或表达中引发问题”(1998)。既然在以语意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语法和语意共存,那么同样我们也能借用Focus-on-form的思路,探索在以交际为中心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信息的方法。下列模式是以Focus-on-form的操作方式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隐性”渗透文化信息的尝试之一:1.课堂活动准备工作:确定课堂(专业)教学目标!选择有关跨文化信息2.课堂活动组织形式:语言交际活动开始!语言交际活动终止!学习者自觉注意活动终止原因!文化差异因素出现(可采用InformationGap方式)!跨文化信息渗透!语言交际活动重新开始!体验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活动结束!完成课堂(专业)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课堂中跨文化信息的渗透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进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学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1.恰当的案例选择是实现文化信息渗透的前提案例的选择应该同时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和体验文化差异的需要。

2.合理的互动与引导是实现文化信息渗透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学习者能够自然、自觉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影响。

(三)商务谈判实践环节中文化信息的渗透商务谈判实践环节实际上非常适合学习者们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及其引发的行为方式的不同,所以情景设计与心理分析应该成为此实践环节中的重点。1.情景设计应尽量贴近现实,为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预留空间在实践环节最初的指导中就有必要为模拟谈判的5.4亿增长到2004年的近13亿。受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双因素影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2004年降为1.41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有关研究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到时,人均耕地面积将会比目前减少1/4,人地矛盾将更为尖锐。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将日益凸显出来。与日益减少的耕地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却日益增多。2003年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已达4.897亿人,约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70%,按照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大约仅需1亿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3.4亿,目前大约有1.2亿在外务工,仍有2.2亿多可能长期处于隐蔽性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且这种状态在长时间内难以改观。不仅农业生产的要素状况如此,而且在几十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水平也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状态。在工业发达的沿海和大城市郊区,农业技术模式已开始向资源密集型过渡,呈现出了以设施替代劳动和土地,这种技术模式的发育是与这类地区的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全国大棚面积范围是0.54公顷,1994年日光温室已发展到93公顷,大棚8.7万公顷,两者合计达到100万公顷,再加上小棚213万公顷,已占全世界的70%以上,从而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许多农业新技术企业也由此脱颖而出;在中部地区或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农业技术模式的发育状况要相对复杂一些:一是这些区的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率将会造成边际收益递减和资源环境恶化;二是这些地区非农就业比例相对较低,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由于受农业劳动力剩余和土地相对稀缺的双重挤压,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因此,农业技术进步趋势会向节约土地的技术进步的转移,如多熟种植、间套和节肥、节水等。在以生存性农村为主的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由于劳动力投向农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十分低下,所以这类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土地生产率,生物技术如良种、化肥、地膜覆盖是其正确选项。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和少数尖端领域技术突破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总体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与高水平的科研水平并存的是低效率的普及工作。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呈现出多元性,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中选项的多层次性。超级秘书网

三、多元化农业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由于受到资源约束、市场约束、战略目标和工业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导致我国在农业技术进步的选项上不能只是静态单方向的演进,而必须是动态的多元化的推进态势。在沿海地区、大城市周边郊区及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便且比例高,劳动价格相对昂贵,土地则显稀缺,农业的发展应立身于自身优势和区位优势,压粮扩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专用性。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品牌农业,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高竞争力,技术选择上应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以实现资本对相对稀缺的劳动和更加稀缺的土地的替代,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设施,适当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农机械的使用。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的典型代表,生产中保持了精耕细作等传统农业的优良技术,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宽广,但劳动生产率不高,其发展目标应首先满足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所以,中部地区农业技术的方向必然会朝着劳动密集型和有利于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方向发展。

而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地处高原、山川、丘陵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产品生产所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十分低下,但土地稀缺特征不明显,从扩大粮食产量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这些地区应以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动生产率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重点推广能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化技术如良种、化肥、农膜以及有利于水土保持、平衡生态的技术。当然,基于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使得某些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动能及时地传达给有关技术变迁的当事人。为了使农业技术进步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正确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以诱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手段,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成为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引导农业技术遵循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与资本价格之间的有机互动的方向变迁。农业技术政策的机制在于依托诱导型和强制型制度变迁获得预期的技术变革效应,从而使农业技术选项建立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朱玉春,刘天军写作论文编著.数量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篇3

例如在课堂教学《Earthquake》时,学生们多是从新闻或者电影、电视里面看到过一些简短的画面,对地震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与造成的后果并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直观认识。特别是《Earthquake》中的Reading部分所描述的唐山大地震,学生们基本就没有一点点印象,这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带来了困难。为此,在课堂教学前先让学生们收集了解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他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在这个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唐山大地震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笔者在为学生们播放一段与Earthquake相关的图像资料,并引出问题:“What is the film abou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film?”学生本就对信息技术有着一定的兴趣,让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与展示资料,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然后笔者再一次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导入,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的课堂教学中。

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效果

课堂导入利用信息技术将能够让课堂导入不再单调,进而能够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导入,可以将各种导入需要的画面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讲的课堂内容。例如在直观导入法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VCD等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上面所述在课堂教学《Earthquake》时可事先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录像或VCD片段,通过放映,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够将各自声音元素融入到课堂导入之中,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刺激”,还能够从听觉上受到“刺激”,进一步的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教师们可以在上课前,根据课文的需要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来进行课堂导入,然后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展开讨论。例如在《Country Music》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Country Road这首MTV,然后以画面和歌词为引,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进而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乡村音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三、高中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灵活的交互活动则能够使得课堂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得到合理优化,帮助学生从能力训练的理性角度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由课本中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声音,可视的画面,进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不足而无法完全接受信息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去有意识的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录像,通过录音中的标准发音与录像在声情并茂的画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感,为他们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他们突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难。例如在语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语法,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则能够将抽象的、晦涩的语法专有名词变得具体化、明确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帮助他们掌握语法。例如在讲“have+宾语+宾补(由分词充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这样的两组例句与相应的插图。

篇4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又如国产“雄鸡牌闹钟”原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鸡”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作为闹钟的商标比喻闹钟早上像雄鸡一样唤醒沉睡的人们。但在英语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国理语中则有“一团槽糕”的意思。这种效果恐怕是生产厂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为“金鸡牌”闹钟,译为"Golden rooster”则会使中国消费者和国外客户都能获得类似的美感。

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取代

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撰写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这本著作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在书中他还指出“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他的观点对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语义信息是基础,没有语义信息就不会有风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为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须通过语言的的基本含义体现出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假使语言没有传递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谈不上了。一般来说风格和文化都是通过语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包括表层语义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层语义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层语义信息一般是指话语或语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语中的“dry goods”应和汉语的“纺织品”(textile)对应,而不能译成“千货”,“干货”则应译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国人历来推荐“东风”,古人诗句中有“东风送暖”字样,诸葛亮借的是“东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是“东风”牌汽车,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西风”( zephyr )是温暖和煦的,这是因为大西洋在英国的西边,西风从大西洋上吹来,在英国有一首专门颂扬西风的诗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译成:“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由于英语中西风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们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在商标上就应考虑入乡随俗。

三、如何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调整

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便应了解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适当的翻译达到文化信息灵活等值,要做到这一条,就必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当中找一个切合点,就要把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比对,具体体现在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对文化上的差异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文化信息上的对等,上文提到的把“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对等。对下列这些情况,文化上的差异似应作出调整,A:原文指称对象有可能引起读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称对象乍一看好像毫无意义,C:译入语出现“语义过载”现象使读者不易理解,指称对象是词语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观世界:英语和中文译文所指事物往往类似,反映出客观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现象,体现出相同的语言功能,然而,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学,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从而使文化翻译的可译性产生一定的障碍,语言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词语在英语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对应语,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对应语,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户”,“五七干校”等中文词语在英语中存在“意义空缺”,故其文化负载沉重,翻译时必须进行文化信息调整,通常翻译界对汉英词语指称意义的翻译一般采用四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与意译结合法。

1.直译法

直译法指的是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由汉语直译成英语的例子有: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铁饭碗(Iron Rice Bowl)、纸老虎(paper tigers)、丢脸(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语直译成汉语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铁幕)、chain reactions (连锁反应)等等,有时为了保持原文符号意义的完整传递,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例如:“拳头产品”( fist products),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它翻译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达原文含义,如直译成“first products”又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译加注’,的办法,比如‘·拳头产品”直译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头产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紧的拳头,用来指过硬而又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直译加注,即对词语的指称意译做了清晰的说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近似的语言文化信息。

2.意译法

意译法指的是翻译人员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力争译文与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一种方法。由于地理、风俗、历史等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直译有时晦涩难懂,有时会引起歧义,有时则不能充分传达原文的神韵,由此我们只能采取意译,意译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形式,一般来说意译可有两种形式: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直接意译是指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译为目的语。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话不离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鱼米之乡),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译成英语为“户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国星相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

转换意译是指翻译人员不按词典中词汇的解释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了该商品的特点并考虑到本国消费者消费心理习惯后采用另一个译名来取代原名原意,使其与商品的特点有关联,例如: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香皂)、Whisper(护舒宝)、Coca-cola“可口可乐”饮料),Benz(“奔驰”轿车),这种译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产品的特点及性能,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用音位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发音以便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以突出l}文主要语言功能的一种翻译方法,常见的有“humor(幽默)、logic(逻辑)、sofa(沙发)、nylon(尼龙)、sonar(声纳)、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欧)等等。

音译法看似简单,却也有很多讲究,翻译人员在下笔之前似应反复斟酌比较,比如“Benz“奔驰”轿车)本来是译成“本茨”的但后来采用谐音联想法,译成“奔驰”显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译商标也须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则是尽量简短,省去某些非重读音节,比如将“Rolls-Royce”译成“劳斯莱斯”,而不是译成“罗尔斯.罗迈斯”。

如果是中文商标译成英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造词,二是按照汉语拼音,这里须注意如用汉语拼音做商标,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英语中是否有与该拼音一模一样的词、如有,应该搞清它的词义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与该商品是否适宜?例如,我国曾有一种“芳芳”牌的化妆品系列被译成“Fang Fang",但“Fang”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意思却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

篇5

信息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网络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信息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也算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当然,德育的信息化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恩惠,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高校德育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发展为信息德育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篇6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篇7

一、教育信息化的群

教育信息化即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指的是充分使用各式各样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及电子设备等加强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学生的知识面也不断扩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英语教学意义

农村的学生受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不善言谈、自信心不足。而这时,教育现代化对于农村英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就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使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农村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利用信息化教学能够使英语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教学的信息化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同时也拓宽了知识的来源渠道,给教师更多的教育灵感。

2.有效改善“教育关系”

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观念,进行信息化教育,才能有效地改善“教育关系”。信息化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面,这样学生就能从其他渠道获取教师并未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并非单独的讲解者,以此来改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教育信息化下农村英语教学方式

1.互联网远程教育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使得农村的学生得以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接受到更加优秀的教育。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最大的优势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交流不受空间物理特性的约束,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轻松学习、娱乐学习。互联网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教育的广泛性、平等性。监控力度公平化。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听取到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讲解,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远程教育的“班级里”没有“前排”“后排”之分,老师对待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视听效果也是平等的。此外,互联网远程教育经济实惠,学校不用建设教室,但照旧收取学费,办学成本、费用降低,虽然设备和维护也需要资金,但是从长远看来还是有发展前途的。

2.翻转课堂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是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它使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以及知识内化这两个环节的位置颠倒,有效实现了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师提供视频资料为主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动交流,共同完成答疑以及作业等,它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农村英语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也能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实现了“以学定教”,给农村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平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农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帮助其全面发展。

3.“多鼠标系统”的应用促进课堂互动教学

“多鼠标系统”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只需要一台电脑,若干个鼠标,师生之间就可以进行互动教学活动,这与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相比,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这一系统目前也正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实施,它能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轻松,改善了师生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育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且更加灵活,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更新。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更加轻松自在地学习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75-03

一、引言

高校英语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英语专业的授课任务,也肩负全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工作。而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高校英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就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因此,培养合格、高水平的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束定芳和庄智象认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包括众多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组织能力,人品修养,系统的现代语言、文化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以及外语教学法知识[2]。吴一安则在对我国30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优秀的英语教师具有四个方面的专业素质: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3]。无疑,几位学者所提出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修养以及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英语教师除了符合上述要求、具备上述素质外,也要具有信息化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故而,要重视对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如何培养,在培养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笔者基于对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举措。

二、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为了调查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笔者在本校英语教师中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采用访谈方式,结果发现: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普通应用,这无疑是令人可喜的。但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下以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大众普遍了解的软件或资源上

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通常使用PowerPoint文稿显示软件,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多用微信、博客或QQ。但当笔者提及是否知道“作文批改网”时,他们则一脸的茫然。笔者解释道,作文批改网实质上是一种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4],国内关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和研制仅有几年的历史[5]。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显然他们关于作文批改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评阅方法上。这反映英语教师缺少对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尤其是与英语相关的新信息技术的了解。

2.信息技术的使用目标不明确

一些英语教师积极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当问及原因时,有的说是为了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的说是学校要求的。而当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应该遵循某种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之间有无关系时,他们却说得模棱两可。显而易见,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教师们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们无是非之分,无原则引导,也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之间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单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时多局限于其某种功能,或者只将其应用于某一门特定的课程。以微信为例,许多教师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传递,用于传递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而BBC、VOA这些在线的语音文件,教师们则只将其应用于英语听力课上,训练学生的听力。他们不知道,一种信息技术除了主要功能,还有其他功能,而一些信息资源若使用得当,可以适用不同的课程。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一种教学能力,是指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6]。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育信息化有密切关系,是实现后者的重要途径和保障。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7]。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合乎教育方针,顺应时代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庞大群体,无疑也应该培养其信息化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培养中应该采取什么举措?基于对本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技术,尤其是与英语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

高校英语教师对于一般的计算机技术或信息化资源都会在其课堂或教学活动中应用,如讲课时普遍应用PPT,或在PPT中插入视频或音频文件,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或者与学生通过微信或QQ进行课后交流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若还只是停留于对旧有的信息技术或资源的掌握上,则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一些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淡漠,缺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最新的信息技术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了解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是语音实验室管理员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误解。须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了解最新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乃是其分内的事情。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尤其引导高校英语教师了解与英语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一般的大专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都会定期举行培训或开办教育信息化研修班,邀请专业人士介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或某些最新教学软件的操作或应用。这种培训大多是面向全校的授课教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即不分学科差异,如PPT、Word、Excel等计算机技术的讲解几乎对所有的授课教师都是有用的。但是学科之间存在差异,适用于某一学科的软件或网络资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学科。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或信息资源,更要了解英语学科方面的信息技术。就目前而言,市面上推出的“英语趣配音”无疑是一款适合英语学科的在线软件。该软件是由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配音软件。配音的视频文件比较短小,时间从1分钟到5分钟不等。配音内容为英语演讲、影视剧、动漫、记录片、歌曲等,既包括英语配音,也包括汉语配音,且网站每日更新最热的美剧、动漫、歌曲等视频资源。在语音课堂上应用,辅以教师引导,不仅会使传统的语音练习变得充满乐趣,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引导英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灵活、恰当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于教学活动

信息化时代,各种适用于教学的软件或资源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一名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英语教师并不一定要具备编程、设计软件的能力,但却要具备将各种教学软件或资源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意味着英语教师要明白,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若使用不当,则不能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这要求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灵活、恰当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不是一味地、不加区别地加以使用。以“英语趣配音”软件为例,这个软件适合语音课教学,因为它能够帮助纠正学生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与语音课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目标一致。但若是写作、综合英语、英美文化课应用则明显不适。另一款已被少数英语教师应用于教学的软件是“作文批改网”,在这个网站,只需要将学生的习作输入进去,很快便会得出分数,并且附有评语。当然该网站也明确地提出,这种批改作文的参考指标为词汇、句子类型、字数等,但不检测跑题作文。所以,英语教师在使用该网站批改作文时,不能完全参照。须知网站毕竟是机械的,而习作中所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性、逻辑性并不能完全由网站设计的程序检测出来。

3.鼓励英语教师勇于探求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些信息技术应用都以某种功能为主,或以服务于某种目的为主要用途。但这并不表示其功能仅限于此,不能应用于其他方面。所以要鼓励英语教师突破现有的认识,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大胆地探索信息技术未曾应用的领域。以“英语趣配音”为例,它的开发者主要是为了让使用者练习配音的,供人们自娱自乐或学习英语使用。但是,这一软件除了用于语音课堂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能力,也可用于口译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该软件包括一些名人的演讲,课堂上,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当场翻译为汉语。由于此类演讲时间不长,多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可以训练学生的短时注意力,而且由于趣配音提供字幕,可以当场检测学生的翻译是否恰当。此外,该软件使用起来相当简单、灵活,教师既可以在口译课堂上使用,也可以指定某个视频文件让学生课后进行口译练习。再以人们普遍了解的“有道词典”为例,它是“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一款免费翻译软件,除具备中英、英中、汉语词典功能外,加入了日语、法语、韩语查词功能” [8] ,一般的英语教师对它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单词查询,事实上它的功能远远不止于此,它还可应用于近义词辨析的教学[9],即根据在线提供的意义相近的词语的大量例句进行对比,进而归纳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科目的授课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修养,还应具备信息化能力,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因此,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本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在信息化能力培养中,应该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同时要引导教师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最后,应该鼓励教师探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用领域,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周迪芳.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5):60-6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2-173.

[3]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4]唐锦兰,吴一安.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73-282.

[5]梁茂成.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9

摘 要: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要突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特色,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课程设置与实施要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体现地方特色,课程伦理建设要关注学生专业态度的培养,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要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密切联系,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专业态度;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蒋云华,曲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82-03

作为教师专业教育的第一阶段,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Freeman(1989)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做出决策的过程,而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是教师做出决策的基础。英语教师职前培养不仅应该重视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应该注重意识、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为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如何改革中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中心问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是专业化教师培养的重要实施载体,课程结构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如何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基础,以保证其在以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获得终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1](P31)本文从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重点对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因素(课程设置、专业态度、实践课程、科研体验、课堂教学)进行探析。

一、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缺失

1、课程目标的师范性和地方性特色不明显

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英语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在英语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所必备的各种英语综合知识与技能,例如扎实的语言实践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为学生终身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英语专业现在的课程设置属于一种“学科本位”的模式,不少院校课程设置仍然在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英语语言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掌握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并不等于学会了英语。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它需要教师具备更多语言知识外的能力来实施教学。成功的语言教学需要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社会心理因素、文化认同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另外,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是和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然而它的意义却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2、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没有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英语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比例失调。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以及教育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够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合理的知识基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英语教师的知识必须由“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和“教师教育能力”来共同支撑,这种特点要求中学英语教师既要有精通的英语专业知识,也要通晓教育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缺乏创新

基础教育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上的急需转向高质量、高素质的急需,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成为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但是在地方院校,这类教师的供给还比较匮乏。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培养课程内容设计在难度和深度上不足,课程结构存在缺陷,综合能力受到削弱,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训练也不够。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导致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不高,创新意识欠缺。另外,由于州市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以云南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2004年、2005年、2006年录取分数为例,地方院校之间英语专业新生录取分数没有明显差异,但与云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州市院校录取学生的最高分比云南师范大学录取学生的最低分低。在英语基础知识,听、说能力方面也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体现地方实际的课程设置,没有精雕细刻的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强。由于英语专业基础不够宽广与扎实,显得发展后劲不足,在从教素养、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英语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4、教师专业态度培养方式需要完善

教师职业具有更为严格的专业道德要求,但是不能否认的现实是,在学生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师德却是薄弱的一环,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大部分要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进行教师教育工作,在这些地方,英语教学环境较差、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学生英语基础相比城市地区薄弱,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更具有敬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是现在不少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自我评价较低,个人信念不强,自我要求不高,缺乏把教师作为一种终身职业从事的精神,如工作热情、吃苦耐劳品质、奉献和钻研精神。这与现代教育强调的研究型教师要求差距较大,这是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5、实践性课程重视不够

实践性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通过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能够为教师个体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创造一种情景性互动的环境;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地州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师范课程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不密切。师范生除了毕业前短暂的教育教学实习外,很少与中小学联系,而且对教育教学实习整个过程也没能够进行有效的、严密科学的安排,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指导、评价体系,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6、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缺乏系统课程的支撑

英语师范教育的课程计划优先考虑的是英语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等显性目标,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发展目标往往重视不够,得不到有效的课程支持。教育研究能力必须以必备的能力作保证,现在要特别强调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另外,职前阶段的重点是为学生打下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不能够搞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教育研究能力要根据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来设计、规划。教师科研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教师其它素质形成的基础,是推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学生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就会产生一种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教师仅仅凭经验行事,总是在一种机械重复的圈子里循环,就谈不上终身可持续发展。

7、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缺乏系统性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摇篮,对师范类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直没有落到实处。现在的教学法课程常常是重“法”轻“技”,管“懂”不管“会”;重视教育理论的阐述,忽视教育技能的培养。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逐项的训练,以形成扎扎实实的技能。例如,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当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计算机大多只是单纯学习技术,有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种计算机考试,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结合起来,比如将来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能给英语教学带来什么?这些问题他们知道得很少。另外由于扩招,师范院校存在师资、教学设备、课时安排的不足,学生实践、练习不够等问题;教师技能培养的各阶段性目标不很明确,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支撑。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路向

1、课程目标与理念要突出英语师范教育的特色: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其专业性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在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实践证明: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系统的英语知识,较熟练的运用英语的技能、扎实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确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大约占35%,普通文化课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2](P74)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课程占40%,教师专业性特征明显。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应该从实际出发,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确定合理的结构比重。这些课程的合理整合,共同构成了专业化英语教师的必备知识,体现出英语教师培养的专业要求。总之,基于英语教学的跨学科特点和社会性特质,我们要强化以教育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加强学生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专业修养,通过语言教学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2、突出实践性课程的地位: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很多学生虽然英语语言基础较好,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这就是问题所在。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必须打好英语基础,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一方面必须在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下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评、创新,把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变成教学工作所需的临床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并非技术层面的操作技能,而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需要借助批判与反思而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形成与丰富,多为他们提供机会体验隐含在英语教学中的隐性知识,重视反思意识与批判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经验的积累,借助反思与批判升华实践经验,形成实践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科学地安排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变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教育模式。学生只有以这种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才能够消除对专家的迷信,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

3、关注学生专业态度课程的建设:教师的发展除了功能上的发展外,还包括态度上的发展。专业态度是教师主体对自身职业的理智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是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在他们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能够在他们的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2](P236)。学生专业态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专业信念的发展过程。专业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3](P75)我们要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如校园文化的建构,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存在的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东西,对学生迅速适应教学文化及教育改革起重要作用。只有学生树立强烈的专业化的教育理念,视自己为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改革者、决策者,才能在整个专业培训生活中,自觉地接受专业训练、研修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人格的塑造,提高从教素质。实践证明,专业态度的形成与专业身份的建构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因;高度的敬业精神既是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学生如果没有对自己做人的基本要求,没有基本的道德准则,没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敬畏感和认真投入,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愿望,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

4、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课程:英语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中,英语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研究者。如何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使他们能够通过系统地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这已经成为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理论是一种独特努力的产物,离开学习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可能理解教育的意义,正如赫思特所言,“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原则的转化,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演绎过程。教育理论对实践的价值,并不在也不可能提供确定性方案,而在于开拓实践者的视野――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机制具有内在性、间接性”。[4](P35)如果学生不具备研究的素质,那么他既不能真正习得教育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教育科研素质不仅是学生实践性知识获得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教育科研素质,学生才能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价值的尊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根据教育科研素质的内在规律来设计规划相关课程,要着力营造批判的、反思的、研究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实践证明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反思和研究的过程”[5](P46)我们要充分利用写作这一反思功能,使学生在思考理论的同时发展实践能力,在反思实践的同时促进反思,提高理论水平,增加学生知识结构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知识比重。

5、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切实把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作为重要科研课题研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研究性思考,照本宣科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没有一定学术含量的教学,绝不是好的教学。教学与科研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应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难以割舍”[6](P7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教师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语法现象讲解清楚,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一些语言知识点的用法和区别。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学会对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和整理,并做出批判性评价。教师要把不同的课文作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窗口,用不同的作业形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和归纳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增长;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开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要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空间要突破学校、教室、书本的局限,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要精心设计好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生成提供方法、机会和条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高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改进。

三、结语

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是英语教师终身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要以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为落脚点,科学地设置课程,夯实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同时要突出英语师范教育的特色,强化实践性课程建设。通过学生自己对英语教育实践的反思和研究,将教育理论转变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增强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2007: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 (6)。

[2]刘捷,2002: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曲铁华、冯茁、陈瑞武,2007: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9)。

篇10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重心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抓教学质量、抓内涵建设上来,开始了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为主高职教育改革。随着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高职外语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作为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高职英语教师正面临着教学改革与创新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师整体素质适应改革的需要,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代中国高职外语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成为教师是人生的一次旅途,而不是目的地,在这个路途中,教师需要终身学习,这一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从业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从一般的从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殊性。那么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差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感的健全(李庆原等2006)。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处于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作为当今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媒介,是现代社会人类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在我国,英语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必修文化课程。英语教学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高职英语是高职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必修文化课,高职英语教师承担着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社会和时代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高低关系到是高职教育的成败,因此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具有紧迫性。

2.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近年来高职扩招,学生生源的复杂,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和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专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适时更新,同事还要钻研高职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英语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发展,教学方法、内容等在更新,作为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教师也要不断成长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当今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高职英语改革目的在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高专学生能力构成的主体是专业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辅助部分。事实上就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必须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就明确了高职英语改革的方向是从基础英语向行业英语发展。行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具有跨学科教学的性质,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某一行业主要岗位群相关的英语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专业水平的同时,还需主动了解相关行业基本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教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对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存在的问题

影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等因素,又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作为内部动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本身。笔者将从内在因素的角度,归纳以下几个影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发展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高职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师资严重短缺,结果导致高职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大多教师终日忙于备课,批改作业,应对各种教学检查,没有精力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全面把握自身的专业发展情况,不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学生和高职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他们感到达不到要求而失去信心,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持顺其自然的态度。

2.教研能力薄弱

高职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形成重教轻研的现象。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高职英语教师有精力研究教学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只有少部分迫于评职压力参与学术研究,大多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教研的消极态度不利于高职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

3.行业知识缺乏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或中职学校英语教师转型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他们涉足高职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对高职教育理念和相关行业了解甚少,教学中往往侧重纯语言的教授,出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脱节,是英语教师对行业英语教学力不从心,这与高职英语改革的“职业性”“实践性”的趋势不符。

4.信息素养不高

随着多媒体网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高职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大多高职英语教师了解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能积极参与信息知识的学习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但整体来讲,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相对滞后,信息化教学开发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还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还未得到充分利用,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与新时期外语教师的信息化背景下的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马晓燕,杨善江 2010)

5.学习机会不多

高职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的缺乏,让大量英语教师主要以教学开展为主,为了不耽误教学任务,学院提供给英语教师的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有机会也仅仅限于让课时较少的行政兼课教师参加,多数培训机会都提供给专业教师。学习机会少,信息资源少,不利于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1.加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职教育飞速发展,新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各种变化,高职英语教师如果不树立自主发展意识,不自觉学习相关高职教育新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及信息技术的使用,他们就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树立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实现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并且这个过程贯穿整个教学生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专业不断发展。自我发展需求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意识被激活,他们才有可能迅速走向的成长、成熟与成功。

2.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提升自身科研教改能力

高职英语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既能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如果高职英语教师终日只是满足于日常教学任务,不学习高职教育理论,不关注高职外语教学发展趋势,不善于总结自己及他人的经验,不能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机械的“教书匠”,培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高职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总结反思英语教学实践,积累相关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促使自己的科研教研能力不断提升。

3.增强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行业英语教学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英语教师师资严重缺乏,英语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英语老师很少有机会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与行业联系不密切,缺乏“双师”素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指明了学生的英语能力要为专业职业能力提升及发展服务。在高职英语课程结构上提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从高职英语现状来看,教师进行行业英语教学时,大多仍然是侧重于语言点的传授,机械的照着课本讲解,体现不了课程的专业性,常常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想能胜任行业英语教学,这就要求他们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积极主动研究高职英语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法,找专业教师学习行业相关教学内容,甚至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双师”素质,提行业英语教学能力。

4.积极争取学习培训机会,拓展专业执教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方法,才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参加学习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英语教师积极争取参与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可以让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高职外语发展的趋势,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5、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师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有机整合,积极开发适合专业的校本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水平,进而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渝水职院2013年度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K201309)

参考文献:

[1]童丽玲,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6

[2]黎维红, 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J] . 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11,第10期

[3]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2012第4期

[4]刘春霞,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思考[J]世纪桥,2011第7期

[5]曹冬梅,张青莲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

篇11

一、社会经济与大学英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标志着中国更加开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在国际交往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语言。英语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掌握了英语这一“武器”。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高等教育要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语言知识、应用技能与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间进行着不断的改革。究其原因,经济因素至关重要。正如郑树棠(2008)所说“教育政策总是基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语教育更是与国家的外交、外贸及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分析建国以来颁布的四次英语教学大纲。可以对此做出清晰的认识。

英语教学大纲一向被认为是我国英语教学事业的航标,是英语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的纲领。直到1962年。第一部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才颁布。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和外交都处于初级阶段。该大纲惟一的教学要求就是阅读。其目标就是阅读一般的科学技术书籍。上世纪80年代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分为理工科用和文科用两个版本。两部大纲进一步确定了阅读的主导地位,其中:译的能力要求为理工科的大纲特有,这与当时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形势紧密结合。90年代。响应“发展是硬道理”的号召,我国经济开始转入高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因而,1999年推出的第三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不再分文理科,并且要求大学三、四年级开展结合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出现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扩大。新时期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不仅能读懂,还得能听懂,能说出来,能写出来,做到真正的与人交流,真正的使用英语。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四部大纲各有千秋,各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经济原因。大纲的目标不同,造就了实施大纲的教学方式的不同。当前,为培养具备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的新型人材,《要求》提出了把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成计算机网络加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新模式为大英教学带来的成效令人振奋,同时,新模式展露的矛盾也叫人思考。

二、新模式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可能。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教育电视台和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以及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英语教学已经发展到能够在INTERNET、校园网、局域网或单机上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互动交流等全方位个性化教学的高级阶段。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改革后的英语教学新模式更加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成果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手段。它取代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单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并利用这些感觉器官与计算机交互作用,交流信息”(Tolhurst 1995)。也就是说多媒体能够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加深人的印象,激发人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与计算机进行充分的互动。有利于情境创设和知识获取。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包括课程网学习环l境和互联网学习环境。课程网提供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虚拟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信息浩如烟海。为学生更多、更有效的接触第一语料提供了便捷。如学生可以找到母语为英语的网上朋友。通过对话,练习自己的口语和听力,并在交往中逐渐领会西方语言文化。这要比教师给他们强制“灌输”更有效,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总之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可以促使教学手段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并不等于要彻底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指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式发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向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多媒体网络授课+教师讲解授课”。

继2004年全国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后,从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要求》起,各大高校逐步开始运行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许多院校的实践已开始证实多媒体网络课程加课堂讲授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某些院校给出的针对改革的实践研究论文也充分说明了这点。如《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实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覃杨2008)、《“读写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学管理初探》(王2008)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2008)。这些文章集中反映出新模式教学之利,同时也指出了新模式教学之弊。

三、新模式展露的矛盾带来的思考

新模式与信息经济紧密相连。发达地区高校能够顺利完成硬件设施配备,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也能达到合格标准吗?要知道,建立一个专业性的多媒体教室要有几十万元的投入,大学英语教学又是针对全校学生的,就算每位学生平均一周使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2小时,一所拥有几千学生的高校需要投入多少的教学环境费用呢?就算当前配得起。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设备很快就会落后,需要更新,这笔资金又该如何解决?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就能引起人们一连串的思考。

其次,就算硬件跟得上,软件设施又如何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次全校的期末考试评估中,某些已测评完的学生成绩突然莫名失踪。据猜测,有几种可能:病毒感染,多媒体网络管理员操作错误,也可能是学生自己提交失败,还有可能是考试软件自身出了问题。不论是什么原因,这部分学生也得再次进行考试。问题是这种网上评估的试题是随机的,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再次抽到做过的那套题,存在漏题危险。原本的优势如今变成了劣势。由此可见,顺利运行新模式,不仅需要对计算机进行系统维护,还需要对系统管理员、授课教师乃至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