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14:03: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业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机遇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发展慢,品种少,收入比率很少有超过20%的。
2000年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新业务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延伸服务领域,逐步向指导化服务阶段发展,以监管防范,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为核心,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成为新的业务推广重点。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推动中间业务健康高速发展。中间业务涉及国际国内金融财会、法律等各个领域,大力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必将推动银行内部的改革步伐,推出一大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另外,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向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代客理财等高层次服务也在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业务的不断需求。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要求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机构设置都要做相应调整,必然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
1.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2.中间业务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高附加值品种在我国银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专业人才。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开展高技术含量中间业务品种的“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首先要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业务的经营理念。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其次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二)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应该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应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因其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加大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坚持以满足基本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加新品种为切入点,不断推出中间业务的新品种;吸收和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四)强化管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业务创新;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五)完善服务,培育中间业务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服务优质、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的竞争。为此,一要强化全员的服务意识,利用高质量的服务,保持和扩大经营网点多、市场份额大优势;二要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操作程序,推进套装交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信息保障;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逐步营造适宜中间业务开展的环境。
(六)加大科技投入
中间业务涉及面广,种类多,新的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国有银行要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吸收外资银行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意识,力争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不断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步伐。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系统,在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上进一步提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开发设计能力,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改进电子银行系统和以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为支撑的支付清算系统。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四、结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利在长远,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间业务,研究探讨和逐渐规范中间业务的发展,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跨国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以中间业务为先导,不断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相互促进、利润和市场份额兼顾的市场策略,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终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中间业务经营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7).
[2]徐通刚.浅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缺陷及拓展渠道[J].经济师,2004,(5).
[3]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薛群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思路探析[J].财经论坛,2004,(9).
(一)及时的对项目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
一个银行项目的实施一定要有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投资人要全面的把握全局,及时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和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数据和资料分析,提高风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做到真实可靠,在这个基础之上要选择具有可实施性的方法去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只有在风险的预测和准备阶段上做足了充分地准备,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的管理才具有安全可靠性,才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二)及时的对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度量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都是具有一定模式的,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项目的投资业务的风险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现实中,未来的发展状况是很难完全预测的,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今天,只能是定性的分析而不能做到定量的判断。
(三)及时的对投资的业务管理风险进行评价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对项目的风险度量机制,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专业的眼光,对项目的各阶段和风险的发生条件进行有目的的、专业性的管理和评价。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备的内部项目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困扰投资人的问题,其实,在认真全面的分析其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有很多可实施的方法。制度是一个项目高效有序和有规则的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管理中,首先就应该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制度的保障是基础,是一个项目健康的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完善,要建立专业的队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实施中要适当地扩大风险划拨范围,做到对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准备。在实施中一定要遵循完善的标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使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
(二)实行现代化的银行管理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应当与现代化接轨,积极地响应和运用标准、专业的风险评估手段进行合理的评价。现代化指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技术是一个基本方面,更重要的是与现行的法律、条件、外部因素做到合理的接轨。对于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已经大大的方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对于银行的管理投资业务这一方面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借鉴这种模式。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的方便信息的整和、管理。银行的投资业务的相关开放数据与现实的各种风险评估数据资料进行有机的接轨,做到实时的监测。现代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又为我们进一步的准确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捷径。
(三)适时的加强投资业务项目的组织管理
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都有一定的内部组织管理,都有明确的分工合作。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可以包括很多种,风险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风险的规避要想取得更好地结果,有序的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的成员都必须各有所长,能够为风险的规避提供有利的条件与措施,其中专业性较强的环节一定要重点把握。除此之外,在具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后还要有完善的项目计划,做到全面,要为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完备的计划。在银行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做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潜在、正在发生的各种风险,及时的解决所发生的问题,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四)在银行投资业务中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与转嫁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管理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风险的完全避免似乎很难达到完美,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风险进行巧妙的转嫁与降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项目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尽可能的了解风险的类型和损害程度,在听取相关专业人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转嫁风险。在风险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找到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与之相关的因素,为之后风险的转嫁和降低提供最可靠的资料和数据。
(五)充分地完善市场管理的监督力度
企业中所有经营活动只要需要资金的环节就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参与进来,风险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在这期间起到监督预防工作,避免因财务风险导致的企业的亏损。
2、风险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就是通过对各种风险的判断和预防来保证企业在各个方面上可以灵活面对甚至避免风险。
搞好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风险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财务管理
风险财务管理的工作意义是要增强企业的风险财务意识,正视风险而不是躲避风险,普通的财务管理涉及不到对财务风险的评估、控制等内容。风险财务管理就普通财务管理而言更具难度,不仅需要管理者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能力,还需要管理者懂得运用科学手法对企业数据进行分析,风险财务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思维敏捷、知识面广、遇事果断等优良的素质。
1、风险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要面对多方面的风险,其中包括:自然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管理、销风险财务管理、筹资风险财务管理投资风险财务管理等。
2、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
风险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是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财务对象做出应对,要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出预测,针对已经出现的财务问题做出对策,控制风险损失最小化,管理者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灵活的面对各种问题,用最快的时间最好的方法来管理风险财务问题。
3、风险财务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
风险财务管理者要在企业进行财务活动之前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对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要懂得对风险进行估量,测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最大损失程度,让企业可以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好准备。
三、风险财务管理模式
风险财务管理不仅在要企业风险进行财务预测,还要通过对企业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为解决问题而制定出一个最佳的方案。企业风险财务管理需要针对风险做出多套方案,通过大量计算分析出企业的最大收益值,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案。针对很多情况可以使用德尔菲法来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方式是目前社会中比较流行的方式之一。下面将举例运用德尔菲法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某企业针对A国家的市场发展需求,将要开发一种针对A国进行出口的专项产品,这项产品大约需要做3年左右的准备工作,实际情况是A国家目前国家局势不稳定,国家海关部门会对进出口产品进行不定期的禁止措施。所以该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品何时生产,是否在产品生产完成之后A国家的局势能得到稳定,A国局势稳定之后是否会继续实施对进出口产品的禁运措施。企业为此专门找来多位风险财务管理专家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四、风险财务管理优势
1、有效提升企业财务安全指数。
风险财务管理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在这一智能化检测条件下将大大减少企业财务资金异动的可能性,为企业财务提供更加权威的保障。风险财务管理可以实现多方实时监测,财务负责人、管理员以及领导都可以对企业财务进行实时监测,这将永久性的解决传统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实现实时多方监测的难题,这种多方监管的模式在保证企业财务不发生异动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各检测人员的工作觉悟。另外,风险财务管理相关负责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软件中对财务数据进行时效性的分析和风险性的预测,有效为企业避免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资金问题。
2、有效辅助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的实施要建立在资金链稳定的基础上,风险财务管理能够在企业实施战略之前为有关部门分析企业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通过分析结果可以辅助企业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科技信息来分析企业战略实践的成果,以此来解决企业内控人员对实际情况不了解等问题。那么,风险财务管理一方面能够辅助企业监督战略策略的落实程度,另外一方面能够通过网络信息回馈生成相应的数据报告,从中可以显示出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执行现状,这将对企业战略的发展提供较为强劲的后盾作用。
物流企业经常会因为物流合作方不信守承诺,导致无法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货物运输和卸载以及接、送货物等服务,这种给物流企业带来信誉影响和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物流企业需要面临的信誉风险。
(二)物流企业自身管理风险。
一是物流合同中的风险。现代物流企业通常容易在业务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面临这些合同管理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款约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标准过高,并且服务质量的精确度要求太苛刻;和分包商或者合作商的合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界定;轻易向客户妥协放弃法律允许的责任豁免条款等;二是物流过程中的风险。物流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来源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过程中例如物流方案设计不严、外包合作商选择不当、物流企业本身投资不当等,再例如物流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人员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工作流程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等造成的风险。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企业通常都会提供一站式的全程服务,虽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业务范围,但也使物流过程中由于责任范围增大而增加了风险。
二、现代物流企业风险管理和防范主要措施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避免风险带给企业效益损失。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首先进行科学规划并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视实施风险调研和评估,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增强经营过程中合同规范管理和流通具体环节的有效制度监控。同时,还应该增强物流企业领导层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个不同的责任人身上,督促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最后还应该构建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处理,预防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二)掌握市场信息,加强风险监控预警。
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单位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咨询企业对风险的预测信息,采取多方合作针对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还可以通过针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形成科学实际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行业内常见的一些风险问题注意实施风险监控。
(三)重视风险评估,规范合同签订。
在和合作方展开实际合作之前应该根据对其资信调查分析结果以及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不同方式的合作,以免由于合作对象选择性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损失。特别是在物流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合同条款的合理规范性和完整性以及法律有效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指导避免合同风险的产生。
(四)强化员工培训,科学规范管理。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节众多,因此面临的风险也就比较多,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非常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风险损失。所以,物流企业不仅应该重视领导层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还应该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规范要求。应该根据物流行业的业务特点,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工作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成效。
尽管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意识到申报纳税是企业的应尽义务,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往往缺乏主动纳税和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这就使得企业难以自发的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申报纳税不准确,费用归集不准确等,从而既未依法纳税,又未能享受合法节税的权利。由于税收意识的缺乏,因此企业往往未设立专门税收风险管理机构,也未将税务风险与企业业务决策结合考虑,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缺乏统筹的税收风险控制。实际工作中,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缺乏税务配合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往往形成税务风险。部分企业不清楚自身权益,缺乏享受优惠和税收维权意识,一味迎合税收征管部门要求,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从而产生税务风险。
(二)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因素影响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期,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变化,因此时效性相对较短,容易发生变化。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税收政策也各不相同。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和地区、行业差异性,使企业把握税收政策带来了难度,导致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税收法律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层次较多,内容复杂,企业难以对不同层级税收政策充分理解和把握,导致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形成税务风险。同时,我国税务征收机关又分为国税和地税,税种还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税种,每个税种都有不同的征收方式、征收率和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经办涉税事宜的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税务人员素质对企业税务风险有着直接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现有条件下,我国企业为降低税务成本,往往未设立专门的税务业务部门,甚至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税务经办人员,这客观上导致企业税务相关人员专业性缺乏,对于税收政策和税法的理解和掌握不深刻,为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另外,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但是由于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税务管理岗位人员层级较低,对于税务、财务和会计等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掌握情况不佳,由于业务不够精通导致税务风险。同样的,由于税务人员专业能力问题,更无从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制订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方案与措施,引起税务风险。
(四)外部环境和复杂交易均可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可能导致企业税务风险,例如与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可以适用或者参考的税收政策未对纳税人公开、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政策法规宣传不够,新出台的税收政策未及时传达,甚至由于政策本身的不明确,企业难以准确执行,导致税务风险。税收秩序混乱也可能导致税收风险,如在交易环节中其他企业的代开虚开发票等现象,可能为企业带来意外的税收风险。另外,当企业进行重组、并购等复杂交易时,由于对于交易事项未充分认识税收复杂性等情况,均可能导致税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一)树立税务风险意识
根据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管理者应充分重视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日常企业管理中主动规避税务风险。在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和风险评估时积极配合和应对,在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和评估后,针对企业税收疑点,将税务风险意识贯穿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全过程。除企业管理者外,应强化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和税务人员税务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税务风险和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预防和控制税收风险。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税收内部控制体系
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和通常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不同,它主要是从税务的角度出发,强化税务机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权责,强化税务风险评估和企业业务流程税务控制,是企业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补充,也是防范税收风险的重要举措。较长时间以来,企业对于税收内部控制的建立相对不够重视,未建立专门的涉税管理机构,更未设立相应的税收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税收内部控制体系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税务风险作为税务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查找企业业务过程中重要税收风险关键点,优化业务税务管理流程,合理设计税务风险控制方法,采取自动化或者人工监督的方式
(三)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素质
企业应加强税务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一方面强化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人员应加强自我学习,除对于基本的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加以掌握外,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深刻了解和掌握与企业行业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以便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按照税法要求进行申报纳税,防止由于专业素质不够而导致的企业利益损失。
(四)实施税务风险动态管理
企业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的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建立畅通的税收政策沟通渠道,及时汇编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并定期更新。应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法律法规要求相一致,按照税法要求进行申报纳税。在风险识别方面,应强化风险的动态识别,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税务风险。特别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如重要战略规划、资产重组、企业并购、重大投资、经营模式改变等重要事项,应充分识别其中的税务风险,对于重要事项进行过程中的税务风险预警,应实时监控,加强税务风险的跟踪监控。
(五)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力量
社会中介组织如税务师事务所不受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影响,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专业性强,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从业准则和资格水平,因此,企业在进行重大交易事项时,可以聘请专业能力强、信誉较好的中介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和消除税务风险。另外,也可聘请中介机构协助企业就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规避日常经营中各个环节的税务风险。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大物流企业相继出现,并拥有一大批属于它们自己的客户,比如:申通快速、圆通快递、天天速度和中通快递等等。虽然,这些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了脚跟,但是它们或多或少还是会面临着物流带给它们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那么就会搅乱整个物流的工作流程,同时还会给企业自身以及客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于是,如何正确、有效的对现代物流企业当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是现代物流企业最应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简析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现代物流企业风险指的是:对整个物流企业具有一定威胁性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同时也难以被人们发现,但是它们一旦出现,就会给物流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物流企业产品方面上的损失、物流企业财务上的损失和物流企业的名声损失等等。现代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不过也可以将它们概括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外来的风险因素,比如:环境因素、天气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等;第二个方面,企业自身就隐藏的风险因素,比如:企业各级领导管理的方式、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企业各大组织部门等等。
二、探究现代物流企业风险管理
物流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无非就是希望能够避免风险的出现给企业自身以及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物流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先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然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现对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此来挖掘出更适用于现代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
(一)简析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
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是杭州市规模比较宏大的一家物流企业,它的经营范围很广,比如有:货运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货运信息咨询服务和运费结算与联运业务等等,它建立的最终目的有三点,分别是:一,维护整个杭州市现代物流市场的运行纪律;二,对整个杭州市物流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三,保障物流市场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分析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面临的风险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达到动态平衡和系统优化的过程。但从实践来看,任何时候,使这三者达到绝对平衡都是不可能或者极少见的,而不平衡则是经常的、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平衡会产生经营风险。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在拓展业务以及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当中,应该收入的账目也在快速增加,也正是因为这样,应收账目的周期也随之加长了许多,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在运转上面出现了风险。其次,该物流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融资的选择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三)探究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
该物流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是依照下面几个步骤来实行的。
1、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辨别。
对财务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信息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和整合,比如:在选定了间接融资之后,风险管理员就会对间接融资当中可能是风险因素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将整合出来的风险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最后依照分析得出的结果来判断这些风险的特点、级别和类型。
2、对风险的发生率进行合理的估计
针对造成风险的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估计出这个风险发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其引发的后果又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多大的损失。
3、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规划。
依照风险的类型和级别,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然后再按照这个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步骤。
4、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物流企业在整个经营的过程当中,针对风险特意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高效力的风险控制体系。企业在确定了风险的基本信息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个风险控制体系来对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这些风险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5、对风险管理的实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对风险管理的实施进度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对其实行的效果作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四)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的风险防御系统
物流业的监督管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流业风险的宏观管理,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物流供应商和物流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第二层次是物流业风险的中观管理,通过制定行业规章,对物流供应商在物流市场中的行为规范进行自我监督与管理,第三个层次是物流业风险的微观管理,通过建立物流供应商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自我管理。为了更为有效的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杭州市货运管理服务中心还特意建立了一个风险防御系统。该物流企业建立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然后尽可能的减小这些风险出现的概率,以此来确保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该风险防御系统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强化企业所有员工的风险防御意识。
为了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或尽量避免其发生,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把这种风险意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当中。该企业每周都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所有的员工进行一次企业风险预防知识的培训。通过这个培训,员工就可以培养起良好的风险防御意识,从而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对风险因素展现出高度的警惕性。其次,明确员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并制定风险防御的奖惩体系,对造成风险出现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罚,比如:扣除一个月的奖金或者是直接开除等等。与此同时,也要对那些风险防御做得比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比如:增发奖金、给予升职的机会等等。
2、完善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将更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引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就可以增强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然后,再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并增设一些管理职位,比如:高级风险管理专员、财务融资专员、财务投资专员和业务管理专员等等。同时,也要增强整个风险管理部门的团结力,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都能够做到:严格谨慎、宠辱不惊以及勇于创新。
3、提出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法。
在风险管理当中,预防是比较直同时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因此,将风险预防的方式融合进风险管理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风险管理员还要对风险的信息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个风险管理的方式,最后再运用科学的处理方法来化解这些风险。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自动的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最终结果发出预警信息,以提醒风险管理员某个环节出现了风险。那么这个时候,风险管理员就可以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以避免风险引发的后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功能又包括:对风险因素的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测、评估、诊断以及处理。
企业如果缺少信誉,那么他一定会深陷困境。许多企业由于大量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导致企业的信用度不高,形象不佳,影响企业的融资,甚至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融资不仅关乎投资,同时也影响企业日常资金流动。而融资困难一直困扰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定性较差,生产经营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导致企业直接融资比较困难。并且因为民营企业经营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账目,透明度低,经不起检查,信息不对称使得跟踪和监督工作很难进行。此外,民营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物,一旦出现破产或倒闭的情况,没人承担坏账,而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额外风险,不愿贷款,使得间接融资十分不易。
(二)盲目投资,风险经营
许多企业在进入新行业、开发新领域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信息获取和市场调研,急于扩大规模,做出一些不适合自己公司的决策。此外,看到某些企业产品技术改进而获得很好效益时,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实力,没有做好预算,盲目跟从,致使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许多企业缺少风险意识,没有真正理解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许多企业把经营的重点落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忽略了财务风险,面对一些突然产生的风险,没有建立防范机制,往往不知所措,加剧了风险的破坏性。即使认识到了有风险的存在,低估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没有及时做出改变和采取措施,使企业财务状况陷入困境,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衰退。
(三)财务控制薄弱,监管不力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存在财务控制薄弱,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清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其主要体现:1、现金管理不严,没有合理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以及认真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过大,虽然使持有的现金机会成本变大,但是可转换成本降低,造成资金闲置,反之造成资金不足;2、应收账款过多不能及时收回,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造成资金成本、坏账损失等费用增加;3、不能合理控制存货水平。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必定会伴随一定的成本支出,一些企业物资储存过多,造成成本支出过多影响企业发展。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存在物资储存过少不能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求而造成企业损失;4、资金管理缺少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往往都是事后解决,使得资金流失,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面对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要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认识到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导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所以,企业需利用财务管理对一切物质条件、财务活动加以规划和控制。主要措施:首先,设立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资金融入,资金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编制以及决策实施;其次,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以及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改变原有的记账方式,采用财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然后,强化财务监督工作,设立专门的监督与纠偏机构,利用所掌能力相互制约,有利于重大差错和背离目标事项的发现;最后,改进家族制的治理结构,将企业的投资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职责分明。并且努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及工作水平,对已有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项技能水平,通过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拔和录用企业所需人才,增加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信用管理,解决融资难问题
现代社会中,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没有诚信企业将寸步难行。所以,应加强信用建设,要做到合法经营,追求合法的企业利润,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生意往来中积累信用,形成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扩大交往,促进合作。融资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瓶颈,是一直困扰企业的大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供给不足,企业难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日常运转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倒闭。所以民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民营企业素质势在必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完整详尽的记录日常账目、纳税情况、合同履行率,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信誉;2、增强法律观念,依靠正当手段获取贷款,不能拉拢和贿赂相关人员。但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改变解决融资难问题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为此,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对一切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尽快建立一些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把民间存在的大量资金融入民营企业,使得民间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发展资金,缓解融资压力。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通过证券市场融入更多资金。
(三)科学理性投资,规避财务风险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关键的。因此,财务部门作为财务与资金运作的营运部门,应在决策和投资之前把握好市场,围绕企业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本着实现经济最优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企业未来的投资现金的流动情况系统的反映出来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全部活动,提出科学理性的投资方案,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调整。此外,还要考虑风险的存在,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预警系统和防范机制,在决策前企业可以召开风险管理规划会议,就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以及对企业成功有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设想,并且制定相关的备用方案,比如:采用分散资金的投向,转移风险到第三方,调整贴现率,开发新的内部技术等策略,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并购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较为鲜明的主题。企业并购作为一项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其中又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1.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
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利润预测风险。目标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2.2 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3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4 整合风险
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和科学监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具体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企业管理论文,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第三,盈利能力风险。实施并购后企业资本是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未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
3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 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3.1.1 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3.1.2 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
3.2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3.3 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企业管理论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
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现在: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有效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实施有效控制。
4 结论
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在并购中,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个并购过程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在并购中,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环节,要意识到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减少风险。这样,才能为成功的并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与企业都应树立忧患意识,通过促进优势企业并购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并在未来开放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包丽琼,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企业管理2008.9
[2]陶学伟,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控制探讨财会通讯2009.1
[3]王宗光,常文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度量模型探析财会通讯2009.02
[4]游婉瑜,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规避财会研究2008:186-187
[5]王会恒,高伟,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8-80
2企业财务风险与内控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制度的建筑不规范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未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他们多将经济利益的实现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未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也未对相关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足,必然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很多管理人员也未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没有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制定好完善的规章制度与奖惩机制,这就导致仅有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综上所述,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完善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2.2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风险问题,将主要的注意力放置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上,未意识到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只有在应对上级检查时才会临时开展内控工作,这些错误的认识与做法都影响着企业内控的正常开始。而很多管理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不良影响,未制定好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的问题,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2.3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落实,形同虚设,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各种不良的影响,这就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人员没有针对财务内控体系制定好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监督工作的情况难以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内部审查功能与监督功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3做好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工作的措施
3.1为企业的发展塑造出良好的环境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防范效果,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打造出与企业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的体系。为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站在一定的角度上,提升自己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根据企业的经营要求制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察机制,让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财务风险的防控可以在相应的制度监督下进行。此外,还要制定好完善的奖惩措施,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塑造出一种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让内控意识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心中。同时,企业在编制预算方案、签订合同以及进行各项决策时,要加强群众监督,做好集体决策,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3.2做好信息监督与沟通工作
为了防范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就需要充分地将各个部门的监督效用发挥出来,保障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监督机制。在防范财务风险时,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提升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在整体的管理过程中,要保障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性,将风险转移到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中,让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3建立起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部分企业都缺乏完善的财务评价考核机制,没有独立的工作部门,往往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开展内控管理工作,实质上,该种模式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是内控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检查者与评价者,这必然是难以起到理想的内控效用的。为了提升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内控工作,需要由第三方进行检查与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检查与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4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财务预算是建立在决策与预测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对企业资金进行的科学安排,为了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3.4.1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工程,并根据企业的规模成立好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财务预算政策、目标、管理办法的制定以及财务预算的下达,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财务预算工作。
3.4.2科学地制定财务预算目标
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严格遵照“逐级汇总”与“上下结合”的原则来编制出科学的财务预算目标,将预算目标分摊到每个部门之中,与自身的特点和执行条件有机结合制定出完善的财务预算方案,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地提出意见并及时修正,保障预算工作的执行成效。
3.5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
企业还需要在适度集权基础上针对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划分出不同的经济主体,加强对成本控制、投资决策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让内部有限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前提条件下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力度疲软目前,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尤其是企业领导对于风险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财务管理只是停留在资金的转入和转出范围内,而忽视财务活动的内部以及外部的风险,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出了问题也是从别处找原因,不会去考虑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也往往忽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规划,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甚至是欠缺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危害,使企业资金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甚至造成企业经济收益的巨大损失。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隐患重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科学性,企业内部出现财务关系十分混乱,权责不明,资金流通不顺、流失严重,资本缺少安全性和完整性等问题[4]。在采购、生产以及财务等环节上不能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导致各个环节“各自为政”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造成财政、资金以及人员的重大损失。对于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能及时地发现,更不能有效采取措施,导致投资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形成不良的资产和巨额的损失。财务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对资本结构的科学规划,投资和融资成本高,债台高筑,财政风险高危不下,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缺少直接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风险预警不足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的防控疲怠,不能很好地对财务进行监督。在加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致使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频发。在企业内部防控和预测风险的手段是多样的,比如内部控制和审计部门都有一定防控风险的能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政风险起到了防治作用[5]。但是,这种防控监督机制相对还是有限的。因此,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当中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企业财政风险监控机制,有效地对财政运转进行监督,保证企业在强大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下健康高效运转。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财务风险监控机制就是将其与企业监督放在一起[5],缺少问责,对财经风险和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加大了企业风险和财务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失,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在中国以至于相关院校和科研部门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领域没有专业的人才,往往都是由财务或是经济专业人员进行操控,缺少理论基础,专业性不高,管理素养普遍偏低,导致了财务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实施和推进。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财务风险进行统筹分析,无法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预警”、“防控”职能,使部门的效能大大地减弱,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无法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严重危害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风险财务管理意识,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因此,应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从企业的决策层开始抓起,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重要性,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推进风险管理制度改革纳入到企业战略决策中,宏观把握风险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经营生产的安全运作[6]。另外,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保证风险财政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提高管理效果,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健全风险财务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财务管理情况的有效监督,并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尤为重要[7]。因此,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体系加入监督机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规范性监督,及时发现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此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强化内部控制力度和内部审计监督,使两者与财务风险监督管理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风险管理的健康有序开展,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制定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风险管理方案,并加以有效实施。此方案从初始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就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定期对风险方案进行监测,及时进行整改,最终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财务管理的高效便捷,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无阻。实现企业财务工作与风险财务管理的无缝对接,确保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真实、有效和精准的信息,并及时加以反馈。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加大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管理,实现对企业财政风险的最大化“预警”,推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8]。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企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达到强化企业管理的控制力度,形成健康的风险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提高企业人员对企业的认同,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积极构建企业风险财务审核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建构合理的风险财务审核体系,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安全,并能够及地的对相关信息数据作出精准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监管分开的责任制度,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六)加强各部门风险防范意识,通力协作,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理顺各部门的财政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及义务,形成权责分明、权和利分开的健康管理体制,积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当中,加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合作,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的又快又好发展[9]。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也称市场风险,概指由于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后果,是市场中所有参与主体均需面临的风险,其差异性在于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行业等方面的不同,相同的市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我国将传统动力汽车划归产能过剩行业,转向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一政策变化对传统汽车生产商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发展契机。
(2)融资风险。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自有资金的积累往往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就催生了外部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要求。融资活动带来的风险既包括无法融资以及资金高成本风险:一方面,对于处于发展初期、规模不大的企业,由于担保能力不足,往往难以有效在资本市场募集需求的资金;另一方面,不同的融资方式导致的融资成本差异显著,例如建立在企业信用基础上的银行融资成本显著低于企业通过信托模式的融资成本,资金成本的差异导致了企业财务费用和财务绩效的显著差异。
(3)投资风险。通过新建厂房、机器设备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通过兼并和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获得品牌、技术、销售网络等竞争要素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经常性的投资活动。投资活动中的风险点主要在于投资决策过程的非合理性以及投资项目选择的非合理性,例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0%的跨国投资活动以失败告终,特别是腾中收购悍马的案例暴露出典型的投资项目选择决策过程孕育的风险。
(4)偿债风险。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义务主要来自于企业从金融机构的融资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如对外担保、为给付商品和劳务的对价等)。企业不能清偿债务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未能偿付金融机构借款,企业将面临信用等级的调低、融资过程担保物的变现等风险;未能偿付企业间借款且在无法实施债务重组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法律诉讼、被申请破产等严重后果。
(5)债权风险。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赊销行为,即企业在提供了商品或劳务后,受让方由于缺乏偿付能力拖延支付货款的行为,这种尚未支付的对价即为企业的债权。在商品或劳务的受让方持续缺乏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的债权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后续资金安排的困难等情况,甚至可能由于受让方发生财务困难导致企业债权的贬值、无法回收等风险。
(6)成长风险。企业存续的目标在于通过不断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并实现持续增长。缺乏成长性的企业,往往逐步丧失市场占有率以及顾客忠诚度,从财务指标角度,表现为较低的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从成长性风险的来源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的调整、行业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均可能导致企业的成长风险,缺乏成长性的企业往往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取有效的融资,从而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1.2指标赋权方法权重是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体现,计算指标权重是有效进行多属性决策的重要基础。现有的指标赋权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从赋权方法易操作性的角度,层次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但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缺陷在于容易出现权重计算的非一致性。属性层次分析法(AttributeHierarchyModel,简称AHM)以传统层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能够在保证其优点的基础上,有效克服层次分析法的弊端,且由于其计算过程的便捷性得到了广泛应用。
2企业财务风险决策模型实证应用
以某企业集团所属5个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决策问题为例,介绍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具体应用。
2.1计算指标权重根据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源的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聘请行业内相关专家对财务风险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评估,建立在层次分析法1-9标度基础上的系统性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偿债风险、债权风险和成长风险互反判断矩阵如矩阵3所示,应用公式1的转换方法将互反判断矩阵转化为属性判断矩阵,如矩阵4所示:经计算,系统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偿债风险、债权风险和成长风险的权重分别为0.08、0.22、0.22、0.19、0.17、0.12。
2.2计算直觉模糊集合得分向量决策对象在各指标上的直觉模糊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各决策对象在各指标上的直觉模糊集,计算其得分向量如表2所示:
2.3计算直觉模糊集在理想点的投影根据公式(2),求得各决策对象在直觉模糊理想点的投影值如表3所示:根据各决策对象在直觉模糊理想点的投影值可见,企业4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最高(0.0097),企业1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最低(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