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词汇很难记住,许多学生为此而烦恼。重复记忆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重复记忆法,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的方法。教师可运用重复记忆法,指导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强求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所有专业词汇,而是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大都在外资、合资企业的生产一线,需要运用掌握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见的专业词汇,如electricity(电)、resistor(电阻)、voltage(电压)、current(电流)、integratedcircuit(IC集成电路)、diode(二极管)等,对于这些出现频率高、常见常用的单词必须重复地强化记忆。教师在授课中,可运用重复记忆的方法,注意在课前复习和作业两个环节中体现学过的知识点,通过反复提问、测验、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记忆。这种反复练习的基本方法,看似机械呆板,但是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的中职学生来说,却是效果显著。同时,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因为内容与专业紧密相联,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二)改变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过多重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调整、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制作教学卡片,加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表现,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专业情境中感知、模仿、体验、学习英语单词和句子。以circuit(电路)为例,卡片的一面为英语单词,另一面绘有简单的电路图,而电路图可以绘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两种。这样,学生在学习该单词时,可以对照卡片,而且在后面课程中学习到seriescircuit(串联电路)、parallelcircui(并联电路)时,还可以再次使用该卡片。这种简单、直观,甚至看似低级的教学方式,却非常适合英语基础薄弱、注意力不太集中的中职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能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效果将更加显著。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加入丰富的图片,以及各种常见的元器件、电路图,还可以将所学单词配以标准的发音,将枯燥的单词记忆立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学生的记忆时间,强化学生的记忆程度。
二、专业英语文章的理解和翻译
(一)专业英语文章的理解
二.发展创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英语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英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之外,还必须能够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学会如何选择、使用和编写幼儿英语教材,能够独立设计幼儿英语教案并进行幼儿实际英语教学;熟悉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幼儿英语教学模式;掌握进行幼儿英语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方法;掌握幼儿英语游戏理论,掌握幼儿英语游戏设计原则和常见的游戏方式,能够独立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掌握幼儿英语歌谣教学的理论和技巧,能够按歌谣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掌握幼儿英语故事教学的理论和技巧,能够按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故事内容,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故事;了解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针对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我结合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我大胆地对我们使用的教材《新概念英语》进行教学改编,增加了幼儿英语词汇教学,幼儿英语语法教学,幼儿英语教法教学,幼儿英语游戏教学,幼儿英语故事,幼儿英语歌曲教学等内容,删去了不适合英语幼儿教学活动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增添了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来充实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而且,利用课余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景剧表演,英语课前自由谈,英语板报设计,课堂模拟授课教学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给予指导和帮助,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水平、英语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英语教学技能,通过尝试,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发展,能够胜任幼儿英语教学活动。
三.改革创新专业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改变了以往试卷考试的模式,围绕社会需求,采用以测试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基础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并把平时的专业竞赛成绩、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成绩等按百分比折合在内,全面、立体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总分为100分,卷面知识题成绩占30%,作业占20%,平时各种专业竞赛、实习表现、实习评价以及教学设计及模拟等占50%,从而突出学生的技能考核,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适应国家和当地幼儿教育发展需要。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学者的实践努力,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一些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再被当作新奇的事物,比如对待女性的年龄、他人的婚姻状况、工资等私人问题,理解中西方的不同寒暄问候方式、道歉礼让、致谢祝愿、对恭维话语的反应等。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再加上不同历史和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深层文化意义的理解,仍不免在交际中遭遇许多沟通和理解障碍。
一、文化的因素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1]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后天习得,世代相传,基于符号,变化的,具有不可分性。”[2]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因素,都需要英语专业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不同文化的差异,跨越理解障碍,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世界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文化与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3]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深植于语言。语言被赋予更多的主体,即用来学习语言本身,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是口语和听力的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实现目的的基础。时代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文化不断得到丰富,新的语言也应接不暇,对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语言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语言反映文化,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教具能力。”[4]机械的关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记忆,只会产生学习疲倦,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解并自如地运用语言。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掌握语言本身,而是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其价值观、社会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学会如何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文化与课堂教学
语言不是孤立的现象,语言中渗透着文化,语言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学好外语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将文化引入课堂,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欣赏水平。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被动到自发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是不会影响正常的语言教学的,相反,还会对语言教学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美国学者Winston Brembeck曾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5]实践证明,文化可以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还能在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听、说、读、写、译等,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进步。汉语词汇的意义蕴含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讲求主体性,有时一些句子甚至看来是不合乎语义逻辑的,比如“吃食堂”、“晒太阳”等。而英语相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要求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歌曲、短篇故事、人物介绍、诗歌、格言、幽默故事等,利用种种可能的素材,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向英语专业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使其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理解和包容度。
四、忽视文化因素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传统英语教学只是偏重于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造成交往实践中的障碍。字典可以提供一个词的多条解释,但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实际使用带来困难,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其文化因素的忽略。比如不能理解对方语言的幽默,不理解对方暗含的讽刺。文化和语言的脱节会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即便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也无法有效、得体地表达思想,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的学生虽然可能通过各种考试,能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由于不具备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以想当然的方式,或以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套用,不免出现语用错误,闹出笑话,以致不能实现沟通目的。同样也要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国文化的表达不足,尤其是涉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时。“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面,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的影响则更为重要”。[6]
五、培养和训练文化意识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的开放的接受态度,能够客观把握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寻找出相通之处。
其次,在接触不同文化时,“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纳入教学中去,设法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7],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习惯和技能,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解释外国人的一些行为,鼓励学生在面对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时,能够多想出其它的可能的解释,而不是从本国文化出发,匆忙下结论。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思维的差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比两种文化,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交流,必须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显得意义重大。
六、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提醒英语专业学生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多层次地了解社会习俗、思维文化、风土人情、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社会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既尊重民族间文化差异和特点,又不盲目推崇模仿别国文化。由于对他国的文化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不彻底状态,很容易形成定势或称刻板印象这样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认知方式,并成为我们预测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使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一种自然的文化能力。比如了解西方节日,并和中国的节日比较;了解圣经知识,明白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流行文化也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相反由于其现实意义,流行文化完全可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并发挥其正面的影响。多年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聘请外教开设了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该课程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欧洲文明、帝国演变、历史事件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并以文学和文化欣赏的模式,成功地让学生通过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对比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知识由茫然或一知半解到加深理解和融会贯通。在阅读理解中教师应精心准备材料,使其具备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反映文化的层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而不拘泥于字面
的含义,真正达到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
结语
文化导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味依赖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同时还应鼓励并指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外国原版小说,并收集材料。还可以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语言和文化达到完美的统一,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即提高语言能力并实现交际无障碍。随着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材料可以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日趋频繁,高科技信息传播革命更是加速了该进程。深入地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既能用外语介绍本国的文化精华,又能很好地适应外国文化,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两种语言,更能汲取两种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3.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47.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6.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2,(1):42-46.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要求,如象山大型模具、机械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程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该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怪圈——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其结果导致有些学生连请假条、借条都不会写。
为了符合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应用文写作要一改条框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文种、不同专业,采用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定的逼真的模拟情景中找到契合点,丝丝入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以下几条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针对应用文枯燥乏味、呆板的课程特性,教师要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道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一个真实的情境犹如给学生架起了一座从学校通向社会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并最终走向社会。
二、结合专业,整合模块
以两个专业为例。首先是文秘专业。象山县自从1998年起,年年开办开渔节。开渔节是一张宣传名片,令象山享誉中外。以此为契机,象山近几年又开办了海鲜节,进一步拉动了全县商贸、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销售业绩一片红火。假如你身为政府部门的一名秘书,你应考虑三个阶段的工作。前期工作包括:领导部署工作会议记录、宣传、策划书、计划、拟写邀请函、请柬、往来工作关系函。中期工作:包括开幕的接待、贺词、欢迎辞、记者拟写新闻稿、(招商引资)洽谈。后期工作包括:总结稿、“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倡议书以及保护海洋资源的公益广告。
其次是建筑监理专业。象山是个建筑大县,建筑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像宏润、龙元、华丰这些知名品牌更是享誉国内外。职校的建筑班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提高本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迫在眉睫。为此教师创设三个情境,施工前要求拟写招标书、投标书、签订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施工过程中要求拟写开工令、工作日志(包括安全日志)、记录(项目例会会议记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监理工作的往来联系函、调查报告(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工程质量监理报告、竣工验收报告);最后是工程竣工总结。
新版的职高教材较之旧版有很大改进,多了一些案例,但是总体来说,条条框框较多,学生能看得懂,但未必会有兴趣学,所以教师要整合模块,将浅显的、熟知的应用文先教,然后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涯。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应用文写作是调查报告,第三单元是广告词写作,第四单元是策划书。为了模拟情境的需要,我们可以先安排学习策划书,然后学习写广告词,再学习写调查报告,完全不必拘泥于课本设置的顺序。
三、应用文写作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首先,体现了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针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整个教学流程都紧扣专业,体现专业特色。如:贺词、欢迎辞、请柬等。建筑专业包含招标书、合同、开工令、项目例会、会议记录等的写作。这样既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解决原来纸上谈兵、学了就忘的问题。
其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施教前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便会查阅资料,翻看书籍,这是一个增长知识、逐渐对专业产生热情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为了顾全大局,不失本小组的荣誉,课前他们必须下工夫去查阅资料,向教专业课的教师请教。另外,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向学生明示建造一座大楼的艰辛,督促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给学生造成如果不努力毕业就无路可走的紧迫感。
从对部分教师对他们基本技能的自我评价来看,他们在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方面较好,根据访谈的情况,绝大部分教师能胜任教学工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但在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非常好的新教师不多,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活的,不是死的,一个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口语流利、以及拥有过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教师是很受学生喜欢的,学生也会被感染从而真正喜欢英语。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新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他们的实践技能,熟练掌握而不是一般。英语教师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了解和接受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过程。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掌握其文化内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英美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就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从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新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向学生讲解关于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即使在课文中涉及到,也是简单描述,重心还是英语词汇、语法和各种技能的培养,完全把文化这一部分忽略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新教师在大学时所学的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关于它们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文学体裁的内容,比如分析小说、诗歌、戏剧、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和学会如何鉴赏,而对一些主要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习俗、生活特点、文化特色、交际礼仪等讲解的很少,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英美文化基本了解,但却很少能详细的说出某个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目前各高中学校的教学任务还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从而提高高考升学率,因此对英语教学的关注重心还是词汇、语法、听力、写作等某些方面,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跨文化意识的要求很低,也没有专门的选修课,同时一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有限,没有条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讲授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时也是一语代过,时间长了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只知道记单词,学语法,把英语当成死的语言来学习。
二、英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
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意识表现为对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使得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实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只有当教师具有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他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以下我们将从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理论的认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是否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计划三方面了解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是很强的,但是拥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计划的人却很少,缺少行动的主动性。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是新教师学习资源的缺乏,使教师无法通过充足的资源来学习;二是新教师没有时间来保证自我学习的提高,丧失了发展动力。三是新教师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了解,对如何发展,怎么发展感到茫然,这就导致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和调控意识。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新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所以师范院校、教育部门、学校各方面应该在新教师培养和培训方面加大对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也是如此,在以后的教师培训中应该注重培养如何让教师掌握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方法和对策,如何成为一个知识的研究型者、开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三、高中英语教师促进专业发展的对策
1、学校完善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加强同事之间互助学习
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指的是学校内平常组织的同科内的或年级组内的集体教研活动,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观摩、评课、研讨等形式。这也是所有学校都能操作实施的一项活动,也是新教师获取教学经验和知识最方便,最容易、最快捷的一种促进专业发展途径。因此要完善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互助学习。
2、建立系统的师徒制“师徒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老带新”、“师徒对子”,即学校安排较成熟的、有经验的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熟悉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和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速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新教师与资深教师合作,使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资深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或知识,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它是一种新手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3、新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计划
首先,新教师进出工作岗位后,要认真分析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的状况。其次,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代表的是教师个人在工作中所。努力追求的理想,它包括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然后,当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后,就应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应根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而设定,一旦制订,就要执行。最后,新教师要对自己的每个阶段的方案实施完毕后,及时作出总结和评价,从而适当的调整与修订行动方案。总结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其实就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现代汉语词典》)所谓“研讨”就是指研究和讨论。而“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包括增、删、组(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专题或模块,然后根据不同的专题(模块)开展相应的教学和讨论的教学模式。[1]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设想
总之,合理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专题研讨式教学”谈几点设想:
1.整合教材,合理设置“专题”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无论选文有多大差异,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几个部分,可能有的还包括外国文学。从选文角度,可以按照文学史发展的进程,采取“以史带文”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置专题。[2]
2.精心设计,开展“研讨式”教学
2.1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打造思考型“动态”课堂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多一点思考和交流的机会。[3]
2.2运用“专题讲座”“经典新解”等,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组之后,针对不同的专题,对部分内容采取“专题讲座”进行教学,比如:《史记孙膑列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等;对于名著可以采取“经典新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经典新解”教学方法则是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等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力争全面展示经典文学的魅力,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2.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打造“开放式”课堂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还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和“热点人物讨论”等教学环节,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专题时,选讲其《狂人日记》,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结尾作者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展开讨论:一个世纪以前,是为了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时,“救救孩子”还有必要吗,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加速成长;在学习《左传齐晋之战》专题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人所具有精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比我们要强的多。那时打仗大概还没有工资和奖金,没有勋章和桂冠,凭的是自觉性。他们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显然没有想到过抚血金、烈士称号、家属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讲忠于职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2.4通过课件、电子邮件、QQ群,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进行电子邮件或QQ流。例如:在学习《余秋雨道士塔》专题时,通过播放刀郎的《大敦煌》歌曲和投放中国的国宝却陈放在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讨论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群与老师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4]
2.5通过拓展内容,打造《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
由于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开发,所以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的延续性,必要时可以形成相关的系列课程。结合高职校要求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所以可以和《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语言交际技巧)》、《文学欣赏》等课程的老师沟通、交流,形成知识链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充分扩展其他与专题研讨相关的一切资料,也就是说学会把零散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课程与正在学习的专题有机结合起来,或适当挂起钩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要研讨的专题有一定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而有益,而这也正符合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科大学生的需求特点。[5]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特点、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史、作品选、写作理论和实践过程,逐步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当然,因为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上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应是开放的,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思自悟,因此具体授课方式方法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点线结合,讲练结合,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当然,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J],语文学习,2000年07期。
[2] 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年5期。
1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自从进入中国近代史以来,就开始了“西学东渐”,然后开始的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也随之开始了派遣一批又一批的幼童前去留学,就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教育。后面紧跟着的是要求“打倒孔家店”和提倡使用白话文的“德先生、赛先生”的“五四”运动和的,国人就开始渐渐地接触到了英语。掀起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也掀起了国人学习英语的大潮。中国近代史的一百多年和中国近代化的一百多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英语教育从无到有、从抗拒到欣然接受的一百年。我们国人在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也就选择接受了西方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更是间接或者直接的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开明的新式人才做出了大量贡献。这一切都得益于西方的主要语言―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走进国人的课堂是密不可分的。但从1949 年,尤其是从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工业、农业、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道路自信心空前强大,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无疑是最便捷的工具,这就引发人们对英语教育的思索: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应如何定位。
2.当前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重视技能,轻视文化
现行英语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方式是分块练习,缺乏整体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英语表达体系的建立。即使经过反复练习建立了英语表达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的缺失,学生会表现出无话可说。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来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整体与部分,树干与枝叶的辩证关系,文化需要语言来当做它的变现形式,虽然由于人类数亿万年进化的原因,一些人仍然可以顺畅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即使他本身对文化也不太了解,但是就像来自美国的享誉全球的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阐述的那样:“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人们学习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的特殊性表现在: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全部的整个文化。”所以这就很明显的提示了我们在当前的英语专业学习中存在严重的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
2.2教材相关内容存在不足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传承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语言要有相应的语境,而英语语境的设计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就得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在此种英语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英语专业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西化倾向,从而导致他们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例如,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越来热衷于过西方的二月十四的情人节,而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七夕情人节,类似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也需要引起警惕。同时,学生进入职场或社会后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交际障碍,不适应本国环境。
2.3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传播远远离不开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承担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那么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势必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也将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缺失也将影响国家形象的树立。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价值已得到当今社会的公认。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3.1文明传承,国家永续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经历了几多朝代更迭,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中国的根本,是中国生命力之所在。
3.2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代表着团结、互助及凝聚力,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家族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提升全民素质,指导行为准则
《管子・牧民》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以此为准,则全民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应聘者在世界500 强企业招聘面试时时,如果应聘者在信仰一栏空白不填或填“无”的,将无条件被淘汰。这很好理解,因为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的,那将是很可怕的。“礼、义、廉、耻”就是中国人几千年传下来的朴素价值观,丢掉它就会走向违法、无信、贪污、。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
3.4点明工作态度
儒家经典《论语》里仁篇有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人应该少说多做。这同主席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致的,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工作,这也是战胜浮躁风气的不二法门。
3.5创新源泉
随着时代巨轮的滚动,科学技术发展呈现迅猛之势,很多领域都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将科技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飞天”梦想实现基础上如何对宇宙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发展哪些技术及如何发展等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突破这些难题的钥匙就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用科学来解释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进慧的时代,就像一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就愈能发现隐藏的其中的巨大能量。所以,以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4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文明的传承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有拥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才足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赢得他人的敬重的民族,就必须要有本民族的文化支撑,那些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的民族往往是那些犹如浮萍般的失去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而英语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基,所以它们有融合的必要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改良现行英语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它给英语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立足于本土文化,赋予英语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更具“中国味”的英语人才。随着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国人将更具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国人的生活,个人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会呈现廉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此外,这对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有益的。21 世纪世界各国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国人将更多地走出去,他们所拥有的中国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外国人。这无疑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间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再则,社会能否持续进步,关键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基础是本国文化的传承。对中国古老智慧进行深入的探究,会让中国古老智慧在新世纪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正如1988 年,全球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感悟:“人类必须要学习和吸收2500年前的孔子的经典智慧,如果人们想要在21世纪更好的生存下去的话。”
5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如何融合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下面从教材和教学方式两个角度来进行路径探究。
5.1教材内容创新
在教材方面改变思维,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优秀中国文化作品为蓝本进行英语教材创作,或直接翻译,或加工后翻译,从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5.2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课下发现、课堂讨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形式。首先,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表层现象进行英语表达及意义解释。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同学间也可以相互提问、解答,通过质疑与释疑培养思辨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理解深度。最后,要求学生用学到的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从而通过习惯影响行为,行为的反作用力又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英语表达能力。
6结论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民族自信心空前强大之时,相对于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提出的“美国梦”,我国提出了“中国梦”,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梦。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潮,各阶段教育都相应地增加国学内容,从基础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更深入一些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经典《道德经》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也更侧重国学内容,如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大故宫》,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的《王立群读史记》,钱文忠的《三字经》等。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讲坛也更注重深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源流,如湖北讲坛的《荆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方面,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众多孔子学院,培养了很多外国学生,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更以孔子这样的代表人物形象为品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一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趋势。英语教育是立足于英语人才的培养,而培养英语人才的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了解世界,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所以,英语教育理应顺应时代潮流。
总之,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融合的必要性及内在价值。只有通过英语专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我国英语专业人才能具有良好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才有利于传播和不断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不断推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熊小红.浅谈英语教学应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0)
[2] 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2)
[3] 刘长青,张秀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Abstract: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of language contact,code-switch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journalism,code-switching is also frequently used in Chinese sports reports.By the method of adaptation theory and code-switching theory,this paper mainly conducts the research from the types,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based on the Chinese basketball sports news on the Internet.The result shows that code-switching in Chinese sports news is the active adaptation to the linguistic reality,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language object and its style.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Code-switching,Basketball Sports News
1 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全民开始掀起了新一轮体育运动的热潮。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眼球。被誉为世界顶级篮球殿堂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由于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员的加入,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体育新闻由于其随意、轻松、活泼的语体交际风格,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本文试图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 adaptation theory)的角度,分析中文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2 文献综述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1],该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解释了语用学,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作出一系列适当的选择,并与对方进行顺利的语言交流,就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作为一种交际的需要和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和根本。
语码(code)[2]是由Bernstein(1971,1973,1975)提出的,是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域、俚语等。但是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彩(李少虹,2009)。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umperz(1982)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内语言并置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或次系统[3]。Clyne认为,语码转换指在同一句子内或句子间交替使用两种语言[4]。
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语言学家们就开始了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多将这一现象看作是一种语言缺陷,比如Labov就把语码转换现象看作是令人不解的问题。后来,Myers Scotton通过长达十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在国外,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语码转换现象。七十年代在社会语言学领域,Gumperz(1982)揭示了语码转换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但未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在句法方面,大多数学者主要对语码转换的特定限制的研究,却不关心其普遍性限制的研究。八十年代,Auer(2001)讨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会话功能;Poplack(1980)则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结构,强调在语码转换的结构分类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同时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8]: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而在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要比国外晚的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早期的研究者也只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才逐步从心理学、句法学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之后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界通常区分的是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合(code-mixing)。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又是同义的,指一种行为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分两者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微观方面说,在一段会话中,无论是完全的或者不完全的、完整或不完整的,都是两种语码的混合,换句话说,语码转换也就是语码混合;从宏观方面说,完全的语码转换指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也是混合使用。不同的学者对语码转换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5]。有些学者认为,仅在基础句的句内嵌入另一种语码的单词,只能被认为是语码混合,而句际间出现的语码转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码转换;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语码转换时不严格区分这两者[6]。本文将采取后一种说法,认为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中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
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用语料均来自于互联网上的篮球新闻中的相关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包括风靡全球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内容,还包括在国内特别火热的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新闻。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得知,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主要特点以及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顺应研究。
4 结果与讨论
4.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
4.1.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
随着中国对西方体育运动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英语也逐渐进入中文体育报道。篮球是目前世界上最盛行的运动之一,大受青少年的喜爱。它创始于美国,因此篮球运动的很多术语也大多来自于英语。其中常见的英语语码有某一赛事的名称、专有名词,体育运动术语,以及口语化的词语和短句等。
体育新闻报道真实、新鲜、重要、时效性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篮球体育新闻,更是有着它自身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场篮球比赛的成败悬念,更是使竞技体育比赛具有新闻性。篮球体育新闻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主要包括对体育明星的访谈、体育评论、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等等。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以下四类[7]:
1、体育明星或球队的英文名
例:Kobe(科比),D-Wade(韦德),L.A.Lakers(洛杉矶湖人队)
2、口语化词语和短句
例:show(炫),fans(粉丝),cool(酷),装(pose)
3、某些体育专项的术语
例:scoring(得分),foul(犯规),扣篮(dunk),跳投(jump shot),三分球(three-point shot),助攻(assist),盖帽(block shot),失误(turnover)
4、体育赛事相关名称
例: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EO(首席执行官)
4.1.2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分布
汉英语码转换在篮球体育新闻中的分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二是出现在正文中。
首先,它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比如:
《三只“rookie”之间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在这里,乍一看标题,出现了rookie一词,读者刚开始可能根本不明白它代表什么,可是在读完全部新闻报道后,才了解到作者是用rookie这个词来代替埃文斯、哈登、格里芬这三个NBA强手,是为了用这样的词语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让人联想到这将是一场强强之间的精彩对决。而这一点,也刚好符合新闻报道标题的特点: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其次,它会出现在正文中。比如:
毫无疑问,老鱼费舍尔(D-Fish)是湖人冠军核心成员的最关键部分。
在这里,作者是想突出费舍尔在湖人夺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NBA球迷来讲,他们可能更熟悉球员的外号,所以在这里用老鱼来代替费舍尔可能更能引起球迷们的关注,更加符合球迷们对球员热衷的心理,也可使全文读起来更加流利、顺畅。
4.2 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主要特点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直接地把英语“借用”或“移用”进汉语表达中,可以更多地表现出语言的张力,体现出人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互联网上的体育新闻的语码转换有如下特点:
4.2.1 插入式转换模式居多
根据语言矩阵结构模式,在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中,存在两种现象[8]:一是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句子之间进行转换,后接英语或母语句子;二是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一个英语或母语的句子内部进行转换。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也主要是这两种插入式的语码转换,它有三种形式:一是和前面句子表达相同信息的方式,置于括号中——在汉语句子中直接插入英语语码(例1);二是插入的英语语码后紧跟汉语,通常置于括号中(例2);三是英语语码直接插入汉语中。
例1:科比入选了最佳阵容(All-NBA team)和最佳防守阵容(All-Defensive team)一队。而罗恩-阿泰斯特没能当选最佳防守球员(DPOY),也没有能够入选最佳防守阵容,这让湖人整个球队都难以置信。
例2:《D-Wade(韦德)运球快速扣篮得分领衔5月27日NBA五佳球》。
4.2.2 以单词和短语为主要嵌入结构
在单词和短语的转换中,名词居多数,而且短语、词组的种类也比较丰富,但名词短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也是最容易转换的成分。
例1:如果你是一个篮球迷,千万别错过NCAA比赛,尤其是“疯狂三月(March Madness)”。
例2:2007杯CBO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全国总决赛10日在珠海落幕,江西高速篮球队晋级10强。(江南都市报,2007 /11 /15)
4.3 从语言顺应论看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根据语言现实、外部世界和语言客体以及语体风格三方面去探讨篮球体育新闻撰稿人在撰写新闻时的内在因素、以及社会等外部因素对撰写人本身的影响,并结合语言顺应论理论,分析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以及语用功能,得出语言顺应性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3.1 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关联顺应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当发生语言接触时就会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顺应语言现实就是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性分别适应[9]。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的表达空白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解决。
例:自从科比进入NBA后,就拥有了许多绰号。比如美国球迷送给他的绰号有Black Manba、Show-Be、KB8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言使用者使用Black Manba、Show-Be、KB8这些词,来代替科比的绰号:黑曼巴。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不仅弥补了由于语言缺少而造成的词汇空白,也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清晰,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
4.3.2 语码转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联顺应
语码转换这一现象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原因造成的。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有时,人们在谈论某些话题、某些概念时需要运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社会性的尴尬、直白等。
例:投票结果出来以后,那些翘首期盼新赛季开幕的NBA(微博)球员终于按捺不住,他们纷纷向球员工会和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开火。在这些球员当中,火箭球员特伦斯-威廉姆斯是最冲动的,他直接喊出了“斯特恩,fuck off”!
在这里,fuck off是粗俗的表达,如果直接用汉语表达对斯特恩的不满,反而让自己球员的地位不保。反之,通过语码转换,把这一语言变成稍微间接委婉的说法,虽然表达的意义未变,但是同样表达了对斯特恩的不满。这不仅顺应了外部世界的规约,也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4.3.3 语码转换对语言结构客体及语体交际风格的关联顺应
在非正式的新闻报道中,其语言往往都比较简练、随意,但是却常常表达出丰富的语体内容。结构客体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选择语言、选择话语,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
例:全明星并不是湖人队员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下一个NBA总冠军。
在这里,直接使用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缩写NBA,原因就是其音节少,而且读起来也比较容易。换句话说,语码转换是在语音和词汇层面上顺应了结构客体。
5.结语
总之,在体育新闻中仅仅使用一种语言会给人一种单一、守旧的形象,而如果我们在其中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便能使行文更加地流畅,更加地口语化,从而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更好地顺应体育新闻独特的行文风格。通过语码转换,体育新闻记者能够将体育赛事更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和体育迷们;同时,也能帮助读者和体育迷们更好地解读体育新闻。
但是,本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不足,比如,语料不够充足或者语料类型过于相似,可能会让分析的结果不够客观。不过,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此研究为参考,选取更多、更丰富的语料样本,从而更好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郑大伟.中文报纸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文教资料.2012.
[3]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
[4]Clyne,M.G.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5]劲松.语码转换和语言混合[J].民族语文.2010,6.
[6]密双.汉语新闻类杂志中广告语篇的语码转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
1.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事业。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开设好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任重而道远。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研究在高职高专院校才刚刚起步,还相当滞后,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口译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大批在商业、贸易、旅游、服务行业等领域中挑大梁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特别是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急待改革与提高。很多非英语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文化素养不佳。我们认为,在科技和社科领域,口译人才的培养不是外语院系可以包办的,各专业应从本专业学生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口译人才。如果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与外方人员顺利交流,既能大大节省翻译费用,又能减少交流中的误解,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口译教学,系统有序地培养专业口译人才,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教材方面融入文化教育,建议采用有配套光盘或影音资料的教材,内容新颖丰富的同时,更多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具体可涉及商务英语、社交礼仪、各国民俗民风等相关内容的真实案例。
2.1礼仪文化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掌握规范的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要与国际接轨。而英国作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国,掌握英国的礼仪文化尤其重要。此外,这也有利于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2.1.1见面礼仪
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介绍时,一般是由妇女、地位高的、年纪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后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纪轻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绍与一个男子相识时,应与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就应等她先伸出手来,然后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女士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但是她们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做。到英国人家做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2.1.2饮食的礼仪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在四点钟方向即可。
2.1.3商务礼仪
英国人的时间概念很强而且照章办事。例如:应邀参加宴会、业务洽谈会必须准时,否则被视为失礼。如果请英国人吃饭,必须提前通知,不能临时邀请。赴宴时不能早到以防主人还未准备好。不被邀请或约定就去拜访英国人的家,是对主人私生活的干扰,是非常失礼的举动。在和英国人谈话时不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有关皇室的小道消息。也要避免使用English(英格兰人)这个词,而要用Britain(不列颠人),这样说对方比较喜欢。他们也不喜欢问及家事、私事、个人职业、收入、年龄、婚姻等。
2.1.4英国人的禁忌
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0公分以上为宜。他们还特别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认为大象笨拙,令人生厌。英国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装潢。山羊有“不正经男子”和“坏人”的意思;孔雀是祸鸟,孔雀开屏是炫耀自己的不良习性。他们很忌讳黑猫,尤其是黑猫若从前面穿过,更会使人恶心,认为这将预示着将要遭到不幸。他们忌讳把食盐弄撒,哪怕你是不小心的,也会使人非常懊丧的,认为这是引发口角或朋友断交的一种预兆。他们忌讳有人打破玻璃,认为打破玻璃就预示者家中要死人或起码要有7年的不幸。他们忌讳在餐桌上使水杯任意作响,或无意碰响水杯而又不去终止它作响,认为这样既有失观瞻,又会给人招来不测。他们对墨绿色很讨厌,认为墨绿色会给人带来懊丧。
3.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文化教育融入口译教材、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外实践教学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改善实际工作能力。
3.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语言、非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口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1.1语言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所需要的语言与该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谈判语言存在明显的制约。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尤其是国际商务谈判,事先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征对谈判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1.2非语言文化差异
除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外,商务谈判中还广泛使用非语言表达方式。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文字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者运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语言交际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起着语言交际不能替代的作用。
谈判人员以更含蓄的非语言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因此,当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谈判者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非语言交际种类形式多样,在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
3.1.3价值观差异
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因此也就更难以克服。价值观差异有其客观性。
4.结语
总之,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注重训练学生联络陪同口译、礼仪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与会议口译能力的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应结合真实案例,分析语言文化在个别案例中的运用得失,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达到高职高专英语口译课程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煜山.英语教学参考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赵雯.基础职业英语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琳.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浅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 “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勾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8]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耶利哥城墙,比不上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此例选自英国电影《一夜风流》[9]。这段对白译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在这段译文中出现了“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三个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词语。众所周知,东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观众对佛教还可略知一二,而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历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换的瞬间让中国观众把上述三者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件难事,他们会搞不懂这“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直译用于上述译文中不仅令中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也失去了电影翻译的真正意义。
为使中国观众明白这三个词语间的关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丰满起来,译者应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对这段文字作如下润色:
彼得:这个吗?我休息的时候不想被别人干扰,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别人偷看。你看这像《圣经》中的耶利哥城墙,虽比不上《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用号角吹倒的墙厚,却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没有号角,为了表示我的公正无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给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吗?
由于对“耶利哥城墙”、“约书亚”、“以色列人”这些出自《圣经》故事的词语增补了必要的文化涵义修润词后,观众不仅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同时在上下语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后一个词语“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10]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
(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
(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