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司治理文化论文

公司治理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4: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司治理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司治理文化论文

篇1

(一)国有保险公司。它是由政府或公共团体所有并经营。根据其经营目的,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营利目的的,即商业性国有保险公司。这是我国保险公司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它可以是非垄断性的,与私营保险公司自由竞争,平等地成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垄断性的具有经营独占权,从事一些特别险种的经营,如美国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的银行存款保险。我国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就经历了从垄断性到非垄断性的转变。二是为实施宏观政策而无营利动机的,即强制性国有保险公司。通常各国实施的社会保险或政策保险大都采取这种形式。当前国有保险公司在组织形式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国有保险公司并非都由政府出资设立,也并不必须由政府设机构经营。有的政府制定法律,规定某些公共团体为保险经营主体;有的政府成为私营保险公司的大股东;有的政府与私营保险公司签订合同,授权其在一定的地区经营某种业务;有的政府对巨灾风险组织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组成团体经营;有的政府给予保险公司补助金或接受再保险等。这些形式只要不改变其国家所有的性质都可以成为国有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二)个人保险组织。其典型代表是英国伦敦的劳合社。劳合社是个人保险商的集合组织,它虽具公司形式但实际上是保险组合,负责提供交易场所,制定交易程序,与经营相比更偏重管理,类似证券交易所。个人保险组织的主要特点是负独立责任与无限责任。近年来劳合社亏损严重,据统计仅1987-1992年劳合社就亏损126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负无限责任,破产及诉讼案件也不断发生,因此从保险业的发展看其前途并不乐观,即使有的国家采取个人保险组织的形式也在业务承揽及承保责任方面作了很多改革,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混合形式,以作为多元化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补充。

(三)保险股份公司。它最早出现于荷兰,而后由于其组织较为严密健全,适合保险经营而逐渐为各国保险业普遍采用。其主要特点是:(1)资本容易筹集,实行资本与经营分离的制度;(2)经营效率较高,追求利润最大化;(3)组织规模较大,方便吸引优秀人才;(4)采取确定保费制,承保时保费成本确定不必事后补交。保险股份公司是我国保险公司主要的组织形式,我国新成立的中资保险公司基本上采取这种组织形式。近年来由于世界股票市场不断壮大,使股份公司资本易于筹集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我国保险公司组织的多元化应充分考虑这一组织形式。

(四)相互保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是非营利性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它包括:

相互保险社。它是原始的相互组织形式,其保单持有人即为社员,社员不分保额大小均有相等的投票选举权。通常设一专职或兼职受领薪金的负责人处理业务并管理社内事务。其保费的收取采取赋课方式即出险后由社员分担缴纳。目前相互保险社在欧美仍普遍存在。

交互保险社。这是美国创立的一种介于相互保险组织与个人保险组织之间的混合体。它由被保险人即社员互相约定交换保险并约定其保险责任限额,在限额内可将保险责任比例分摊于各社员之间,同时接受各社员的保险责任。其业务委托人经营并由其代表全体社员处理社内一切事务,各社员支付其酬劳及费用并对其进行监督。其保费的收取采取赋课制。此种保险组织形式多适用于火灾保险与汽车保险的经营。

相互保险公司。这是保险业特有的组织形式,其经营方式是社员缴纳相当资金形成基金,用以支付创立费用、业务费用及担保资金,它是公司的负债,当公司填补承保业务损失后开始支付债务利息,同时在全部创立费用、业务费用摊销并扣除准备金之后偿还基金。近年来在大规模的相互保险公司中,被保险人对公司的自理已不复存在,在经营方面与股份公司已无甚差别。其保费的收取采取确定保费制。此种相互保险公司多适用于寿险的经营。由于股份公司的经营目标往往以股东利益为优先而忽视被保险人的利益,尤其是保费计算中必须包括股息,利润使保费成本增加,加重被保险人的负担,因此各国股份保险公司出现了相互化的趋势。

保险合作社。这是一种特殊的相互组织形式,它要求社员加入时必须缴纳一定金额的股本,并且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比较永久,社员认缴股本后即使不是保单持有人也具有社员资格,与合作社保持密切关系。目前这种组织形式分布于30多个国家,其中英国的数量最多。

另外,在欧美各国还存在着几种相互保险组织相互转化的现象,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相互融合也就产生新的保险组织形式,从而使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

(五)自己保险。这是企业运用保险原理及经营技术,集合足够数量的同类危险单位,凭借自身经验估计损失频率及损失额度,并设立基金补偿损失,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充分的安全保障。其优点是:(1)节省保费;(2)获得补偿迅速;(3)处理非可保风险,其缺点是:(1)危险单位容易不足;(2)危险管理人才容易缺乏;(3)建立基金花费时间较长。因此当今很多大型企业混合采用自己保险与商业保险两种形式。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自保公司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保险业幼稚的国家,保险业能够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都有限,因此,在广泛的空间和长期的时间内都需要自保公司作为商业保险形式的补充。

(六)专属保险公司。这是为公司节省费用及增加承保业务范围而投资设立的附属保险机构,其业务以母公司的保险业务为主,被保险标的的所有人也是专属保险公司资产的所有人。专属保险公司的设立地点多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或国家。其优点是:(1)节省保费;(2)扩大承保业务范围;(3)减轻租税负担;(4)加强损失控制。其特点是:(1)业务规模有限;(2)危险质量较差;(3)不易吸引专业人才;(4)资金运用较少。目前由于其存在的种种弊端,专属保险公司还不能广泛地被保险业所采用,但这种组织形式特别适合大型的跨国公司采用,因其业务规模庞大,资产遍及世界各地,分散保险很不经济。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将日益增多,专属保险公司将成为多元化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国际保险业的发展已经走上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当前国际保险业的现状已经为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事实证明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规范化多元化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迫切需要实现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人保公司独家垄断经营,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有国有保险公司一种。随着平安、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成立,保险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开始出现。1995年我国颁布的《保险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取下列组织形式:(一)股份有限公司;(二)国有独资公司。这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应该说在保险市场刚刚开放发育尚不成熟的时候,这种政策选择是合适的,它对规范保险公司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这种规定显然已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保险业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单一僵化及其带来的种种弊端,这主要表现在:

(一)使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受到制约。随着我国加入WTO,作为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保险公司将日益增多,为了追求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公司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组织形式。但如果国家的法律规定了较为单一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势必使这些公司以同一模式进行运作,在同一条道路上不断重复已经存在的缺点和已经花费的成本,这不利于社会保险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发育受到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国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被保险人在消费保险产品的同时对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高额承保利润产生质疑,他们在关注保险产品价格的同时,会越来越关心保险费中所包括的股东分红、利润流向以及费用成本,过高的附加费率使被保险人宁愿自留风险只负担损失成本而不愿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这一角度看,相互保险组织更加符合被保险人利益,目前已有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我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导致我国保险公司普遍竞争乏力,经营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的运作方式基本相同,业务经营管理方式也非常类似,其组织形式差别不大,变化不大,这就使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受到限制,保险公司规模的扩大势必造成管理层次增加,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业务决策落后,层层审批,众多领导签字,大大降低了决策效率,使公司缺乏内在活力,经营效率普遍低下,无法与具有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外资保险公司抗衡。

(四)不利于我国保险公司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偿付能力的提高。由于我国保险企业除国有独资公司外,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也未上市运作,因此保险公司资本金的扩充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不足已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如果不能在增加资本的方式上有所突破,民族保险业难以摆脱偿付能力不足的危机。要改变资本增加方式,就要求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不断变化创新,以适应保险公司不断发展扩大规模的需要。

三、实现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由于各种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各具特点,没有普遍适用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因此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多元化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当根据各自所面临的外部条件选择相应的最佳的保险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各种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之间相互转化并不断形成新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以适应保险业的发展需要。根据这一原则,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尽快修改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从法律上对我国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给予肯定,这是采取任何措施的前提条件。在不能确定何种保险公司组织形式更适合时,为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应将我国《保险法》第六十九条补充如下:“(三)保险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保险公司组织形式。”这样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做出政策选择。

(二)大力推行保险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具体说来就是对现有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优先选择股份制的组织形式。我国现有的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有限责任公司,即法人持股,而股份有限公司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募集资本,股票上市交易。因此对现有的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应集中在股票上市交易,对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优先选择股份制形式,应体现在优先选择那些社会募集资本的公司。

(三)积极推进国有保险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改革。借鉴近年来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国有保险公司的新变化,国有保险公司并非仅有独资公司一种形式,现有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应加快改革步伐,改革成国有企业法人持股,国有资本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方面不改变其国家所有的性质,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形成了国有资产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篇2

2.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我国经济贡献十分突出。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导致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贡献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我国国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相应的工作体系,尤其是对员工思想素质教育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健全的体系。这导致在国有企业中员工不能齐心协力,在公司遇到困境面前不能团结一致的进行解决,严重缺乏企业凝聚力。甚至有些企业在员工思想工作上完全不予理睬,企业文化严重缺失,导致国有企业出现各种腐败现象。所以,在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完整健全的体系和制度。

2.2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分配不明确

国有企业除了缺乏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外,在有些企业即使有思想政治工作,但是由于责任分配不明确,责任归属模糊,依然导致很多企业在有些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将责任归属到个人,从而导致惩罚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现代企业尤其是我国国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本责任制度,实现人管人,人治人,责任明确到人,惩处负责人等制度。

2.3思想政治工作惩罚不明确

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涉及到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遵守情况,因此,加强对员工行为公正合理的惩处是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惩处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对不同层级的员工存在不同的奖惩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公正现象。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企业综合形象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实行公正的奖惩制度十分必要。

3.如何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管理

3.1努力形成企业人本管理的舆论导向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员工利益为出发点。这是关系到国有企业内部稳定和企业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方面,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加优秀的业绩,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因此,固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对人本管理思想的宣传,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重视对员工利益的维护。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人本管理的理念,真正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在国有企业中要特别注意和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等。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全体员工自觉的遵循为企业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的意志。因此,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是保证国有企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内部团结稳定的重要手段。

3.2实行目标管理,促进人本管理责任到位

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意图在于人本管理思想,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关键。人本管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与整个而企业的思想素质联系在一起。根据目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国有企业有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也有一部分专业的思想工作人员进行维护,但是由于对人本管理实施不到位,管理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因此,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强调人本管理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成,能改变当前存在的口号多,文件多而落实不到位的状况,又能改变人本管理的工作由于无明确标准而难以将责任归咎与个人的情况。同时,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行人本管理,能促进员工工作的目标化,使员工在工作有更加的工作目标,从而为实现企业的整体利益创造价值。

3.3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因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灵魂的体现,也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对企业价值和企业宗旨有一定的反应。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对企业员工产生积极的效应,从而对企业效益产生正面影响。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适合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须能突出企业的整体气质和个性,这样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另外,合适的企业文化更加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也离不开企业的社会目标,树立正确的企业目标也能对企业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员工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同时,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性化管理的影响力,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人文素养。

篇3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2、“三会四权”形同虚设。

根据《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前称城市合作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规定》,每个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都建立了所谓的“三会四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架构。但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由于行长是政府任命,常常出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制约的局面。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其内部的三会四权的治理架构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尚不具备上市的条件,并且相关信息并不需要进行公开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年报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对会计报表附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在风险方面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非常少,信息披露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存在上述公司治理问题以外,还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时的先天性条件不足外,还与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基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和完善其公司治理的制度性基础,对于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分析

1、关于股权结构。

《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城市合作银行股本由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资金构成。其中,地方财政为最大股东,其入股比率不得超过城市合作银行股本总额的30%”。根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地方财政,即地方政府,其他出资人除城市信用社原有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两者加起来占股本的比例都很小)外,实际运作中基本上都是当地国有企业。

也就是说,国有成份占有绝对多数,而且出资人出于同一座城市。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地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金融控制力,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依附于地方政府,变成地方政府的准行政部门,导致盲目投资和金融风险积累。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这一虚拟主体对剩余索取权的追逐要求无形中被软化,因此,很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经营班子形成约束机制,“三会四权”的制衡职能严重弱化。

应该说200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主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股权结构开始逐渐分散,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的股权比例出现明显下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民营资本投资比例增加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后,在城市商业银行内外部制约机制原本就不到位的情况下,民营资本急功近利的逐利性特征显现出来,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治理问题开始凸现。

2、关于外资参股。

关于外资参股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的入股主体,仅仅包括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明确排除了外资参股的可能。在1994年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也明确禁止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应该说,这是和当时中国金融环境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逐渐有所开放。2003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8条和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随着对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开放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被外来资本所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在带来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同时,还在董事会层面强化了制衡关系。从上海银行、南京银行、西安商业银行和济南商业银行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各行均为外资方提供董事会席位,增加外资话语权,强化双方合作与技术协助,对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所占股权比例和董事会席位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很难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

3、关于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整体规范,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200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应当披露的内容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包括主要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股东关系及关联交易情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六个方面,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整体状况。自2004年11月起,银监会多次下发文件、通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分类明确了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加强自我约束,但由于所披露信息的关注主体主要是监管机构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而且披露信息的详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很难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压力。从目前来看,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受众群体十分有限,很难受到市场公众的监督,因此,其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应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

理、监督和稽核,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4、关于股权激励。

关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激励问题,目前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相关的条款或规定,对银行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虽然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尝试,但也只有部分上市银行才获得批准。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之初,有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这种员工持股与资本形成过程有关,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股权激励的范畴,确切地说是员工持股。

在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员工和外部投资者出资取得股权,与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权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形式形成的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的状况,能否在公司未来发展中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还不能确定。

三、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有效改善城商银行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司高管激励体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在上市前体现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增资扩股热潮,但股权结构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而且体现出地方色彩。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公开募集股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投资主体范围得到广泛扩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将使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根据本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境外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向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将突破25%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境外机构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强化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2、有助于改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虽然监管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不断强化,但由于关心信息披露的利益主体仍然不够公众化和普遍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进行的信息披露并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得不到纠正。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崭新的市场主体上市后,这将会极大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后,城市商业银行除了要遵循银行监管机构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相关财务制度,还要遵循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其披露质量和水平。

3、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

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2条规定,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并对激励对象、数量、股票期权、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9月,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股权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授予数量、授予价格及其确定的方式、行权时间限制或解锁期限、申报、考核和管理等具体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基础,很难对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作出重大突破。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开展长期股权激励,完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1

篇4

价值观是人们从价值角度对社会经济活动作出的评价和判断,其中道德与政治道德取向,以及人生价值观是其核心。因此,加强青年职工价值观教育时应将其当做重点加以落实,以引导青年探索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实施:

首先,加强青年职工正确价值观教育。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青年职工价值观教育工作。通过教育使青年加强对价值观的理论认识,使其明确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其次,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青年职工价值观教育活动。例如,举办有关价值观方面的竞赛活动,以加深青年职工正确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最后,及时对青年职工价值观教育工作总结。事业单位应及时分析价值观教育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思路,调整价值观教育方法,以提高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各个领域的生产效率,事业单位也因此积极引进网络技术。不可否认,事业单位中青年职工对网络技术最为感兴趣,因此多数青年职工热衷于网络,在网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网络上信息繁多,内容质量无法保障,尤其是一些劣质信息极易给其思想产生不利影响,无形之中增大了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事业单位应辩证分析、正确看待网络技术的利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首先,事业单位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其上大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列出党的相关政策、路线和方针,给青年职工带来无形的影响;其次,通过BBS群、公共邮箱、QQ群等,与青年职工进行良好的互动,及时解决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同时,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网上课堂、网上讨论等活动,及时批评和纠正青年职工思想上的错误。另外,针对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青年职工以主流思想进行理性分析;最后,注重青年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加强日常培训,提高青年职工辨别及抵抗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重视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干部培养

事业单位应将培养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当做工作重点加以落实,使其在工作中树立榜样,充分起到带头作用,为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实施:

(一)提高政工干部综合知识水平。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要求政工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政工干部应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积极运用其他专业的经验技巧,养成利用基本方法和原理,处理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其次,要求青年政工干部注重学习与思考的融合,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显著提高,一方面改变之前只注重理论不重视实践的错误做法,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求青年政工干部加强事业心、责任感的强化,积极克服功利思想,甘愿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而服务。

篇5

只有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将“服务”作为立馆的根本,放在最重要位置,不断进行服务领域拓展,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专业性,对接市场,城建档案工作才可以不断地做大做强。一是城建档案工作需要为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主动提供大量的依据、咨询和决策信息。二是主动介入围绕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业务,将馆内的藏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提供各种形式服务工作。三是将现存馆藏的城建档案声像及信息等资料通过城各种陈列开放活动,积极宣传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就,为社会提供广泛地利用服务。拓宽服务的范围,并改变服务方式。一是充分整合档案资源信息,建立城建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加档案利用效益及水平。二要深层次挖掘城建档案所蕴藏的各类信息,开展各类信息数据的汇总统计工作,对城乡建设工作提供各类基础信息,三要是建立网站,加强城建档案馆和社会沟通的能力,使大众能方便地获知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资源,把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进行开展,这才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之路。

加强基础性业务建设,提高城建档案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要不断增强馆藏建设。档案是一个档案馆的根本,所以进一步增加馆藏依旧是今后很长一时间的工作重点,在重视各类工程竣工时的档案收集同时,也要进一步地加大收集规划编制和建设系统过程的档案资料,例如市政设施、土地房产、人防、管线、防洪等各种重点防护工程的资料和应对突发事件所急需的档案资料收集,而且要将这些保障性的措施和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职能及其体系的建立进行一并考虑,使其能够统一规划和解决。进行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要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运用各类宣传工作,使得有关单位积极将向我们进行档案报送。做好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训工作,能充分应用城建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对城建档案的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求其既要懂城建档案的管理知识,也要有能力进行实地操作,而且了解工程建设知识,是一种复合型交叉类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尽快地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专业化的标准方法。所以,在城建档案的培训工作当中,对城建档案的业务人员需加大新知识理论应用、新技术设备和新方法的培养以及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知识运用建设培训。增强业务人员对现代化知识技术的掌握运用,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的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增强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合作团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风貌。

推进城建建设信息化,加大收集管理地下管线和重要工程

篇6

2数据源的确定

2.1国外相关期刊论文库的确定

本文在检索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论文数量时,统计的数据源采用了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公司的webofsci-ence数据库。对在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录在该数据库的论文进行检索,对论文题目、关键词和摘要中包含选定主题词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共得到498篇论文,并以此确定近10年来国外家族企业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2.2国内管理类中文期刊论文库的确定

在本文的研究中,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是结合了下列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26种管理学期刊;二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46种专业性学术期刊。作为国内学术界的权威,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也表明关于家族企业研究被国内主流学术界接纳的程度。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被中国期刊网(CNKI)收录的46种学术期刊进行关键词检索,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近10年来家族企业相关研究的基本概况。通过关键词检索,共得到583条相互独立的目录,作为本文研究的分析对象。

3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内容及热点

3.1国外研究内容及现状

2000—2010年国外家族企业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在数据库中OPERATIONSRESEARCH&MANAGEMENTSCIENCE、MANAGEMENT、BUSINESS、ENGINEERING、INDUSTRIAL等八个学科的文献进行关键字检索共得到173篇相互独立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篇名、摘要、关键字的统计,了解到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企业成长与发展、创新、公司治理、战略、继承、财务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论文数量最多的领域是企业成长与发展、公司治理、创新、战略等(见表1)。通过纵向的比较发现,2006—2010年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创新、战略、财务管理、成长与发展四个领域增长幅度最大。

3.2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热点

研究热点是用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量和论文总量来综合衡量的,本文通过对检索到的国外2000—2010年家族企业研究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进行阅读,以及对其中部分论文的分析,得出如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内容及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2)。

4国内家族企业研究内容及热点

4.1我国研究内容及现状

2000—2010年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主流领域为继任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创新、企业融资、社会资本等。从论文总量来看,数量最多的三个领域依次为:公司治理、成长与发展、继任管理;其次是人力资源、问题、企业文化和创新;最少的是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信任问题和社会资本。(见表3)纵向来看,2000—2010年,家族企业领域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2)这表明国内关于家族企业研究不断升温,家族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主流学者的关注。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8年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而2009—2010年论文数量逐年下降。20篇以上的期刊有:生产力研究(54),企业经济(48)、特区经济(44)、科研管理(36)、经济管理(33)、外国经济与管理(31)、管理世界(29)、企业管理(27)、华东经济管理(25)、科技进步与对策(24)。这些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家族企业研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使得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重视家族企业的相关研究。

4.2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所选取的46种刊物在2000—2010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字的阅读,得出关于我国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研究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4)

5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本文对国内外家族企业各个领域的研究分析表明,国内外研究在研究内容及热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见表5)。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司治理、成长与发展、创新、继任管理,未来持续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而创新、财务管理、战略、继任管理这些国外的主要研究领域,其论文数量在我国2003—2010年的研究中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由于受国外研究热点的影响,这些领域将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内容。国外研究在人力资源、问题、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数量很少,虽然在国内还处于主流研究领域,但预计几年后这些领域的研究热度可能会有所减退。社会资本、信任问题、风险管理等国内外研究的非主流领域的论文数量很少,近十年的发展比较缓慢,除非找到研究的新的突破点,不然这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将会放慢速度。

6启示

从以上对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篇7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

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像奥林巴斯、雷曼兄弟等都深陷会计造假漩涡之中,国内也频发了如华源集团、云南绿大地、科龙电器以及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这些情况下,大大减缓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的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对股票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使得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政府、投资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利益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债权人的信贷行为,还影响企业员工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对于这一情况,虽然制度建设和企业员工的道德观的缺失是其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但是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1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设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并且能够影响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以及内部审计机制等。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环境以上五方面来探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1 公司治理结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组织结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它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理层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而协调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无法完全正确地协调这种利益关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也就不能形成严格的内部控制,企业就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2 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是以金字塔的形式来呈现的。但是这种形式层级比较多,并且每个层级的机构设置比较繁杂,人员冗余,每个人不能够完全明确自己的权责,这种情况就容易出现信息传递比较慢,时间滞后,甚至到最后容易出现信息传递错误,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3 人力资源政策

每一个企业都离不开人这个概念,它的向前发展与衰退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它的发展与否是与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保证员工不会因谋求个人利益而进行会计信息造假,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从而进一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这样一要求,科学严谨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可以满足的。

1.4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果,是企业内在的一种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以及职业操守,进而就不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也就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那么企业也就不能够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好,领导和员工沟通不畅,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5 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是内部控制环境的一大要素,它是公司企业进行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控制活动,是对企业内部其他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控制。要想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活动进行再控制。目前,由于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明确,这样就可能造成会计舞弊,并且这种会计舞弊没有被内部审计发现。那么内部审计机制就很难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能对企业健康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将形同虚设,造成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

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来看,对于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内部机构设置,明确权责分配

针对当前社会很多企业出现的治理结构混乱的情况,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比如目前我国企业中董事会内部化程度较严重,不能对经理层进行较好的领导和监督,企业应当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充分调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关系,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

对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减少上下领导层级,缩减冗余人员,达到会计信息能够快速有效传递的目的。明确权责分配,能够使员工在自己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2 优化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应当建立统一、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政策,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员工约束与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良好的内部控制基础。除了创造企业内部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环境之外,还应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

2.3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利益着想。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并培养管理优秀的人才。

2.4 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建设。

针对这一点,企业应当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林俊,H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改善与实施效果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2013

[2]秦娜娜、韩冉冉,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2期

[3]冯浩,石玲玲.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5)

[4]何玉芬.基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从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看公司治理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理论转变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9日

一、研究背景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同时,这场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影响严重,使各国经济增长出现急剧下滑,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二、探索金融危机本质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基本矛盾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工人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快速发展并不断激化。“三个主要事实”是:其一,“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其二,“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其三,“世界市场的形成”。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少数的资本家占有社会上大量的生产资料,同时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也为这些少数的资本家所有,与之对应的却是广大雇佣工人不断萎缩的社会需求和消费,这种生产不断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持续降低的并存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的异化与扭曲。正如斯威齐指出的,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扩大快于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种固有的趋势。一旦产品的供给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可能爆发,当一旦劳动人民无力购买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时,资本家要实现剩余价值的愿望就要落空,那么再生产也就变得更加困难。

三、股东利益最大化及其缺陷

在劳动与资本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中,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资本家”的权利是资本所有权,为公司提供“劳动”的雇员的权利只是一种对资本运用的他物权。由于所有权支配他物权,所以在法律上便确立了拥有所有权的股东地位的至上。股东本位成为公司法的重要原则之一。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公司的出发点。为了确保股东利益的实现,传统公司法设计了一系列具体机制,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得以确认与实现。但是,这样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公司治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加大了提供资本的资本家和提供劳动的雇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出现两极分化,法国总理利昂尔·若斯潘在1998年9月《新观察家》周刊上曾发表文章指出:“资本主义从14世纪开始产生以来,尽管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现在正向全球化演变,但它始终保留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一种为赚钱而赚钱的本性。”股东利益最大化,只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正是由于“为赚钱而赚钱”的本性没有改变,故而在当今美国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一味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如此一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首先,资产阶级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极为悬殊,资产阶级同普通劳动者收入差距几乎一直悬殊;其次,资产阶级同普通劳动者的财富占有极不均衡。

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依然是资本家压榨劳动人民的本质没有变,一方面资本家通过公司生产的产品而获得剩余价值,大量的财富聚集到了少数的资本家手中,此时,资本家们遗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生产的产品是用来消费的,他们得到剩余价值的前提是有足够的消费者来购买这些产品,大量的消费者不是那些占有少数财富的资本家,而是提供劳动的公司雇员,但是由于公司是以大股东的利益为导向,大量的财富已经到了大资本家手中,正如上文所说,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只拥有少量财富的普通大众已经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去消费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消费品生产能力的扩大快于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种固有的趋势。一旦产品的供给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可能爆发。因此,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公司治理并没有避免促使经济危机爆发的本质因素,这样的公司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公司应当考虑到更多人的利益。

四、公司治理需要关注社会成员的利益

公司的社会性越发凸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公司的原始面貌,包括“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今,企业经济力量的急剧增长使得企业行为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群体产生了巨大影响,原本平衡的顾客关系、雇佣关系、社会关系越来越向日益强大的企业倾斜。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和资产的膨胀,公司日益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股东只关心狭义会计意义上的公司利润,对社会及社会成员的利益则漠不关心,对社会危害欠缺必要的道德责任。鉴于此,股东利益最大化是股东的最佳目标,但并非是公司的最佳社会目标。随着公司社会属性的凸显,公司治理中必须辅以社会和道德责任标准的制约。公司不再仅仅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也不再仅仅是股东手中谋利的机器,这种现象也早已引起学界的关注。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已不再允许企业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必须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使整个社会成员获得利益,更加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对企业的普遍要求。公司治理理论出现了突破和扩展的趋势,即公司治理的中心不仅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由此引出了关于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

相关利益者理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理论思潮。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可以影响到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的影响的人”都可以称为相关利益者。股东只是相关利益者之一,供应商、客户、雇员、股东、社区以及管理者也是在公司中拥有利益或具有索取权的群体,所有这些具有合法利益的个人或群体都应该得到公司利益上的好处,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利益和好处要比别人占先。为此,相关利益者理论认为,现代公司是由各个利益平等的相关利益者组成,股东只是其中的一员,从而否定了公司是由持有公司普通股的个人和机构“所有”的传统观念。供应商、客户、员工等也提供了专用性的投资,员工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人力投资。公司不是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是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管理者是这一组总契约的人,而不仅仅是股东的人。管理者不仅仅要为股东、还要为公司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服务。所以,公司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应该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的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公司财富创造的潜能,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最大化财富价值。因此,治理制度将相应的决策和控制权授予相关利益者,“坚持公司应该为所有的相关利益者服务的观点,而且契约安排和治理制度还应该被设计用来分配控制权、回报和责任给这些相应的相关利益者,即那些贡献了专用化投入的企业参与者。

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优点

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的优点:首先,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模式强调了合法性、权威和责任的平衡。罗伯茨和米勒认为,民主社会中公司享有巨大权利,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就失去合法性和可信任性。因此,公司在合法性、权威和责任之间必须达成平衡。其次,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模式注重制度系统的内在平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的特征和方式要受到制度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公司治理属于一种制度安排,它同样要受到历史文化、法律规章等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因素(包括法律环境、产业规则等)对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正如鲍威尔指出,制度模式影响了什么是合法的行为,道德合法性与一套宽泛的、社会的、标准化的判断和价值观紧密联系,这些判断和价值观能增进道德合法性,并推动社会福利。这样,随着社会环境对道德合法性的关注,组织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以提高其对社会道德标准的认同。

利益相关者治理考虑到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这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从马克思分析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角度来看,考虑到社会的成员,而不是仅仅少数的资本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福利,这比所有政府的福利政策都更有效,真正提高了大众的购买力,此时,有效需求加大,自然缓解产品供给过度,这正是对资本家和社会大众都有好处的模式,能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七、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的缺陷

相关利益者公司治理理论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取代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主流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分散了企业的经营目标,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的、政治上的责任。这很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企业办社会”的僵局;(2)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过于宽泛,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虽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划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探讨和假设阶段;(3)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很难实践。

八、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思想实际上是经济理论中早已论述的东西。因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培育良好的社会剩余都是股东长期利益之所在。从长期来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协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一定存在冲突。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运营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必须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这样,公司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一、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古村落旅游公司,是经营以古村落旅游资源为吸引物的古村落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它具有般的旅游企业的特征,即旅游产品的综合性与生产、消费的同时性。此外,它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企业。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是一般公司治理评价在古村落旅游公司的应用,同时还要考虑到古村落旅游公司作为旅游企业治理的特殊胜。自然型旅游景区可以脱离于社区,景区公司的治理可以较少考虑讨社区的影响。而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关系到某一区域居民的生活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等问题。其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营产品和经营目标的特殊性。古村落旅游公司经营的是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其经营目标为收益性与保护性并存。这意味誓占村落旅游公司既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又要保证对.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最终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利益的三者最大化。第二月拼t区的高度依赖性。由于古村落旅游景区与村民生活的社区高度叠合,它既要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又要满足游客对古村落文化旅游的体验需要。古村落村民实际上扮演着三重角色,一是古村落村民因为拥有古民居产权而成为古村落旅游公司的股东,二是由于旅游业较快发展而影响当地村民正常生活秩序等,使村民成为古村落旅游发展的重大利益相关者,三是古村落旅游紧密依托村民生活的社区而成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这三重身份决定一个当地村民在公司重大问题上应该拥有参与决策权、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督权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相关权力。因此,经营者应该建立起与居民代表对话协商机制,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权益和意见。第三,委托一关系的复杂性。对于一般公司而言,信息不刘称主要表现在股东与公司之间,委托关系表现在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一般公司的公司治理的主要治理对象是经营者与董事会,目的是消除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古村落旅游公司的委托关系除了面临着内部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外,还表现在外部治理中的社区与旅游公司之间、政府与旅游公司之间,因此古村落旅游公司还需解决社区、政府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是除了社区以外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性企业中,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不很密切,对竞争性企业只做宏观上的经济指导。而在古村落旅游公司中,政府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其既是旅游景区的管理者,旅游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者,又是当地旅游对外宣传的推广者、促销者等。古村落旅游公司的这几方面的特殊胜使得公司在治理中,必须关注社区、政府、旅游者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

二、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数据处理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DECD公司治理原则》,并针对古‘村落旅游公司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本文提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古村落旅游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这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暂时没有考虑公司治理的国家环境评价,因为这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应用目标主要是国内景区公司,不包括国外的公司。刘于所有的国内景区公司,都是在同一国家环境条件下,主要在于公司内部治理的差别。

古村落旅游公司与一般公司类似,它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且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实现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质量的好坏体现在公司是否具有一套完善的决策与监督制衡机制。因此,公司治理绩效的评价要素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状况。古村落旅游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社区、游客。

(一)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一个完善的评价系统是完善的评价体系与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完美结合。通过借鉴现有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结合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环境的特点,笔者试图构圣全一个能评价各种不同类型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模式的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指标体系采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

第一层:即目标层,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效,用A表示。

第二层:即准则层,将从股东(B1),董事会(B2)、监事会(B3)、经理层(B4)债权人(B5)、员工(B6 )、社区(B7)、政府}B8)与游客(B9)九个方面综合评价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效。

第三层:即指标层,包括股东收益权(C1)等3S个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构成设置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债权人、员工、社区、政府、游客九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每.评价内容由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组成。

三、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评价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

2、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为了便于比较、减少主观性,指标体系尽星选取定量指标,经过计算处理且都为正指标,也即数值越大越好。为了消除各定量指标不同量纲对训算值的影响,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直线型标准化方法中的Z-Score法对数据进朽韦示准化处理。

3、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效综合评价

由于指标层中的绝大部分指标值都难以从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收集到,因此,本文采用德尔菲法,首先选择从事古村落旅游经营、管理、研究的10名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根据每个指标优劣程度赋予0——10分,即非常差1分、很差2分、差3分、较差4分、一般5分、稍好6分、较好7分、好8分、很好9分、非常好10分,分数越高说明指标值越优。把ZG, LM, NX三个古村落旅游公司的背景资料、各指标评分标准、要求等资料发放给10位专家,请各位专家分别对ZG, LM, NX三个古村落旅游公司的35个指标进行评分;第一轮评分后,经过统计处理汇总的专家评分以及评分要求再寄给各位专家,请专家再进行评分;第二轮评分后,经过统计处理汇总的专家评分以及评分要求再寄给各位专家,请专家进行第三次评分;通过三轮的评分,绝大多数指标的评分结果基本趋于一致。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ZG, LM, NX三个古村落旅游公司35项指标的最后得分(见表2)。

四、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绩效的比较分析

现拟对ZG, LM, NX三个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效的进行综合评价,各古村落旅游公司对应的治理评价指标见表。

从评价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三个古村落旅游公司治理综合得分均不高,分别为6.435, 6.162和5.335,说明三个古村落旅游公司在考虑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时候,还不够充分,NX公司重点考虑了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员工、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利益要求;ZG公司重点考虑了社区、经理层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利益要求,而忽视了董事会、监事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利益要求;LM公司则重点考虑的是政府、经理层及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利益要求。

篇10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规范”)提供给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内控政策实施的制度依据,有利于企业接轨国际,逐步提升竞争力。

1.强调资产安全保障目标

本质上,内部控制目标是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保障资产安全,而非简单提升经营效率、效果。完善内部治理时,大多企业应并重两目标,促进经营效率、效果提升。基本规范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现金及企业衍生工具等内容;更严格、透明地规定了资产管理,有利于企业资产质量提升。

2.加强流程控制和权限管理

规范申明,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置科学的内部机构和权责分配。规范对设置管理机构、设计人员和业务所遵循的内部牵制原则有所体现。“货币资金规范”对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进行规定;“采购和付款具体规范”明确三项行为控制,即请购和审批、采购和验收及付款。

3.强化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为使人力资源政策更合理,规范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及人事活动程序。委托——问题得到解决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政策,因此,规范对市场化、动态化、长期性激励机制的形成有利,既有效避免舞弊,又可促进管理目标达成预期。

二、基于规范条件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1.目标一致

保障企业资产安全、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信息真实完整,提升经营效率、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是规范中内部控制的目标。公司治理则是监督投资者控制资源投入,保障正确经营;提升经营业绩,极大化股东利益,报告、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给利益相关方,使企业公开、透明度有所提升;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因此,二者目标一致。

2.二者产生基础一致

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位列第一,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以其为基础,其他要素受其影响。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有者控制经营活动及经营者,公司治理产生的条件是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而二者的产生都以委托理论为基础,本质上都是人和被人关系。

3.两者都重责权利分配,相互促进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组织结构建设和责权利分配,涉及单位组织形式的确定、分离不相容职务,基于科学合理组织结构,赋予各岗位相应责权,恰好一致与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内部控制需良好的公司治理为前提;而公司治理也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基础,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促进完善公司治理。

三、我国企业公司治理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匮乏

部分企业经营者模糊了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意识淡薄,使内部控制效果不佳。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都很简单,普遍重经营轻治理,多关注合理经营目标,对经营效率目标则关注不足,并未考虑营运效率、效果等,而只把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合理、合法和有效进行业务视为唯一目标。

2.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监督乏力

现行内部审计大多独立性、权威性不足。首先,所有者缺位导致产权不清。国有企业受限于历史原因,管理者或人获得企业内部绝对优势,几乎获得了内部所有权力。各种监督标准不一,功能重复,监督合力失效,使各种监督并未按既定目标实施,监督弱化。

3.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大多企业评价机制不科学,激励政策欠合理,内部控制漏洞出现后,管理者获取自损害公司利益行为效用远超过公司利润中剩余索取权时,便会凸显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使企业成本中记入了大比例的实际利润,这些利润以多种形式体现为职工、管理者,尤其是高管的额外收入。

四、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的措施

1.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运行、目标实现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受法人治理结构影响很深。为内部控制环境,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应基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使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职能充分发挥。改善股权结构,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使其监督评价职能充分发挥。强化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加强高管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

2.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标志是全面预算管理,事实上,内部控制中,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样需要全面预算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下,预算是公司治理结构得以规范的制度保证;可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升经营效率、效果。全面预算管理应结合企业战略,基于战略预算进行年度预算的制定,再向各责任主体分解预算目标,并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并以预算考评结果作为薪酬计划制定的依据。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方法可保证企业内部组织、岗位、整体行为及其结果持续一致于公司目标。因此,企业首先应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其次,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定工作目标时,有必要组织全员参与,并对其层层分解;尤其应保障全员参与制定企业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的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内部审计在检查企业制定与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倡导道德理念,充当道德卫士,促进和评估道德措施等方面为企业道德氛围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为改善公司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手段应关注公司道德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师应该充当道德倡导者的角色。

1内部审计与公司道德文化的关系

1)依照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过程事务中,董事会负责公司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坚持公司道德和价值的取向。所以,公司的治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道德文化,包括董事会的道德氛围和组织的道德环境。内部审计是由于企业为了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治理水平,约束其经营行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审计通过融入监督机制对公司治理起着监督和预防参谋作用。

2)从公司内部控制上看,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为实现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提供了纪律和框架。按照COSO控制框架理论,内部控制的首要部分是控制环境,而控制环境第一要素便是诚信和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公司治理从内部控制上需要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公司道德文化的必要。内部审计已经进入了更具前瞻性、咨询性的发展阶段,要关注组织治理、风险发现和风险管理,特别要关注组织治理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关注组织经营的前景。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内部审计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控制的缺陷、治理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促使治理者进一步改善经营治理,提高组织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现代内部审计实际上成为了企业治理的延伸。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从公司形象信誉上看,一个好公司需要良好的诚信品质和更高的信誉度。公司不只对广大股东和投资者负责,还肩负着社会广大民众的期望,“牛奶掺三聚氰胺”事件给企业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美国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第406条职业道德规则要求在纽约所有公开的上市公司要有《道德规范》,内部审计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审计活动,如通过监督领导干部,起到反腐败、反舞弊的作用;评价公司宗旨、精神和经营、治理理念,起到企业文化宣传者的作用;评价企业形象与员工形象,公司领导的表率,以及与业务客户的信誉关系,由此来敦促治理者和员工忠于职守、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在公司逐步形成一种良好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起到良好道德倡导者的作用,为公司治理过程发挥不同作用。

2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定位是“管理+效益”。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是一个组织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益也就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和目标,而管理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活动应对公司文化与道德相关的目标、项目及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的组织文化环境,促进公司的运营管理,同时也帮助公司塑造一个积极的形象,这种积极形象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2.1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由于各个公司的文化氛围、治理理念和工作目标不同,风险治理的实施也有很大差别。内部审计机构有责任定期评估整个公司的道德状况包括董事会的道德氛围。可以在评价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时考虑公司道德文化因素影响,也可以单独开展与道德相关的目标、项目及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效果的审计计划内容,从而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对公司道德文化的监督、评价作用,帮助公司改进治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治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在开展第三方审计与合同审计、质量审计、尽职调查、安全审计、隐私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绩效审计、经营审计、财务审计以及合规性审计等审计确认业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职业审慎,警惕可能引起舞弊的机会,对引起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评价公司有没有清楚易懂的正式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说明、政策,包括预防舞弊和腐败的程序以及其它期望员工做到的理想的道德标准;评价管理层有没有采取相关规定,要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知道在与组织进行交易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专项控制环境审计还应评价管理层有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和提高道德文化,对违反道德规范、政策的行为有没有得到报告并被调查等。通过审计评价建议公司建立明确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控制环境。审计表明,在商业礼节、利益冲突、出行和娱乐方面,强调职业道德可能比报销制度更能控制公司不合理的费用支出。

2.2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倡导者的角色作用

CIA《职业道德规范》促进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发展,也是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作出客观确认以信任的基础。在提请领导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作为本公司的员工,更应该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倡导者的角色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经常深入到生产、经营第一线,了解到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先进经验和思想状况,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治理层,同时利用工作之便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好人好事。尤其是在建议企业完善内控制度的同时,倡导良好道德,通过健全制度,弘扬正气,提高广大员工的道德水平,使其积极支持与主动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环境。

另外,审计人员以身作则展现爱岗敬业的职业修养:要诚实、审慎和尽责地开展工作,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利益冲突、维护公司利益,对非公开信息保密;廉洁自律的职业纪律:不接受可能会削弱,或据测会削弱其专业判断的任何东西,工作及生活作风正派、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审计人员之间不仅在工作产生合作协调的团队效应,还与被审计项目领导、员工之间产生沟通效应与和谐效应;持续学习的职业精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不断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熟练性、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内部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逐渐转向集监督、评价、控制、咨询为一体的综合职能,同时日益需要企业道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最终均指向一个目的,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