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形成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更加明确。20世纪80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对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学科发展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体系。在我国,1962年朱智贤教授《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学体系的形成,也为发展心理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和种族发展。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发展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独生子女的教育、青少年犯罪教育等。近些年,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角度的解读,并尝试把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到教育改革当中,这种结合对学生智力和品德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且应试化教育色彩较为浓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是想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教育教学仅有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保证文化课的情况下,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重视,以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过程中,部分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有效的探究,努力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引入到教育改革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由于我国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较少,这使得教育改革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并不理想,当然,在推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中发展心理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
1研究发展心理学不够深入
发展心理学源于西方社会,大量的研究结果都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理论和研究结论未必能很好地适用中国文化。因此,需要对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将发展心理学较好地运用于实践。而现如今,我国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力量不足。我国研究发展心理学的主力军多出自师范院校,其他机构对其研究的力量较弱,甚至从未参与研究。因此,发展心理学研究力量的局限性对其在教育改革的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阻碍。第二,研究设计与方法相对落后。我国研究者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多为横断研究,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者采用了纵向追踪或聚合交叉的研究设计。此外,大部分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多采用传统的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方法,较少采用较为严格的实验法,从而导致已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结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三,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而对大学生和成人群体的关注较为不足,这导致发展心理学研究结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推广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加强对各个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研究,以提高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2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调查,我国部分院校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理论讲解,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通常较为抽象,只有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与个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将发展心理学更准确地应用于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
3教学手段与内容较为滞后
虽然部分院校已将发展心理学融入于教学改革之中,并且向学生传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对于发展心理学的开展依旧有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此外,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较为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2]。因此,这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针对学生的教育也较为偏离实际,这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发展目标。
三、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途径
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发展研究的多学科性,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等等。下面我们着重探讨如何将发展心理学研究更好地融入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1将发展心理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结合本国国情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只有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规律、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设置教学方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推动个人的发展。
2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大量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型社会,各种压力逐渐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面对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与发展心理学皆属于心理范畴,因此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有必要深刻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所在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譬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开展。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同一性的形成是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亦能有效提高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能力[3]。
3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
我国发展心理学能否很好地运用于教育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提高课程设立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应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思想,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教师应该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之中。首先,教师应该运用较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真正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教师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运用发展心理学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适应的教学手段。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对较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对较为容易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讲解,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思考,提升创新能力,营造出较为优秀的学习氛围。
第三,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等网络形式进行教学。现如今,网络走进了学生的视野之中,成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流媒体。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类新型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多加交流,展现出一种平等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4丰富发展心理学教学内容
在将发展心理学融入各类课程时,要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发展心理学来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4]。教师要确立好每一部分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严格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发展心理学的新型结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技能,扩充其知识含量。并且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效维持其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之间要共同参与,编写专业的教科书。各大院校通用的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较为深奥,专有名词较多,不利于学生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保持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正确的通俗解释,并且设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解,研究其内在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之中,提升其专业素养。
5创建完整的考评体系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心理健康课程大都开设为公共必修课程,考核时也大多运用论文或开卷考试形式。这类形式的考核,结果多为优良,鲜有不合格者,如此一来难以甄别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这种形式虽然满足了学生的高分心态,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教师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评价结果不够客观有效。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考核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闭卷考试,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合理的情景模式模拟,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师要将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记录,根据记录进行有效的分析,探寻出现此结果的具体原因,并且及时进行有效的改正。此外,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况,并且以此来保障课程设立过程较为完整。
6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校与家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家长并不够清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可以探寻家长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程度,寻找学生产生不同思想状况的原因。而且,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家中的行为,真正达到“表里如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改革发展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之中,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为此,本文对发展心理学应用教育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将发展心理学应用进各类思想教育课程之中;第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利用发展心理学;第三,丰富教学内容;第四,设立完整的考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与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第五,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224,226.
[2]王晋.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2016(10):237.
[3]薛亚萍.《发展心理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30—31.
[4]缪小春.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J].心理科学,2001(1):71—77.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inEducationalReform
ZHUHaidong,LIXiang
(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Abstract:Withthesocialdevelopment,thedemandfortalentsisincreasinginourcountry.Inordertocultivatemoreexcellenttalents,ouruniversitieshaverespondedtothecallofeducationreformandmadeinnovationsintheoriginalcurriculumsystem.Developmentalpsychologyhasbeenwellusedintheprocessofeducationalreform.DevelopmentalpsychologycaneffectivelyinterpretthepsychologyofallkindsofstudentsinChina,andapplytheresultsofinterpretationtothereform.Thisreasonableinterpretationcanimprovestudentsideologicalqualityandcultivatetheir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Inordertomakedevelopmentalpsychologybetterappliedtoeducationa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meaning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proposesitsapplicationstrategyintheeducationreforminordertoprovidemoreexcellenttalentsforthesociety.
Keywor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educationalreform;appliedresearch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质上就是一套规范体系,说白了,就是一套游戏规则。没有这套规范体系,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研究确实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从而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对传统的研究方法作了创造性的改进,使研究对象有所扩大,研究内容有所拓展,从而对早期教育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实用价值。最典型的是发展心理学家一改以语言反应为指标的传统,采用注视时间、生理反应指标等研究方法,把实验研究从幼儿推伸到早期婴儿身上,扩大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我们对婴儿甚至新生儿的心理能力有所认识。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托幼一体化”的教育主张。
此外,精巧的实验研究也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注入活力。如新皮亚杰学派用实验法补充了皮亚杰临床法的简略,使理论体系的实验支柱更加可靠。为了克服认知心理学面临的理论和技术的挑战,有些认知心理学家甚至主张把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以便形成一种新的学科分支,达到相互扶持、共生共荣的目的。
实验法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力图对可能世界作出结构描述,理论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结构,需要经受指称性的检验。这种检验只能通过实验来完成。每一个实验结果所得到的特称判断,为理论提供事实,提供补充,提供确证。科学实验融合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又是产生新理论的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必须服从实验,无论是背景理论还是待验理论,概莫能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实验研究的规范性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实验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静止地、人为地进行,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是狭小的,研究对象是有限的,数据资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肤浅的,与真实的人的心理相去甚远。尤其可悲的是实验研究越丰富,人的整体被分割得越细小越零散,我们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说,实验性越强,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价值性就越低,兴趣性更是荡然无存。问题更严重的是实验法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原子说、机械论和还原论,在认识论水平上造成众多的负面影响。于是,不少人对实验法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质的研究引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还大量使用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我们知道,质和量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在研究中,纯粹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哪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都必须有事实与逻辑这两条腿。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根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应该是实证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的要求。“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科学的价值目标或价值标准都不能离开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而且必须以客观性或客观性程度(广度和深度)为准绳。”〔1〕
有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可能甚至不应该进行量化的研究。其实,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对被试施加影响,寻求影响与变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本身不就是这么一种过程吗?
如果我们把自己找不到变量、提不出假设归罪于实证研究,难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吗?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论文缺乏科研的规范,研究无假设,却美其名曰“白描”;取样范围狭小,数据不充分,就冠以“质的研究”;论文无结构,却号称后现代;甚至有些博士学位论文写成读书笔记,有文采的更是写成“博士散文”。这样的论文并没有为学科提供新知识,对学前教育也没有提供新指导,它的学术价值就很有限。我们应该树立科研的规范意识,在科学哲学层面上充分认识科研规范的意义。有些学者近来热衷于现象的解释,按自己的臆想来解释儿童的行为。这对理解儿童和认识儿童毫无价值。据说解释学的理论根据是后现代主义,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随心所欲的曲解。这种解释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负责态度,此风一旦在学前教育界蔓延开来,是多么可怕!
我们知道,对现行科学体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击,是后现代主义在科学领域中的一大目标。后现代主义否认传统科学方法论所设定的目标,认为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思想和中性的规则,科学方法论总是与某种理论相关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家们竭力主张将传统的注重归纳推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终结实证的主导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研究向价值负荷和人性复归而努力,促进心理学理论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会关系的、本土的方向前进。①所有这些观点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满着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反因果决定、反科学主义的豪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目前还没有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认它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沉浸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有害的。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应该是对结构主义局限性的解构,而不是对结构的摧毁。对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围的研究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和灵活运用客观性方法,而不是要放弃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确实离不开人的主观世界。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只能是主观与客观的永无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缩到主观世界中去探究客观存在。简单地去主观臆断,热衷于把一些对个别现象的解释归之于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动因,且这个动因并不能给出更一般的解释,这不是科学解释,而是伪解释,因为它缺乏可检验性。在科学上,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认识世界是人类本身的需要。这个需要可以通过科学、艺术、宗教等方式来满足。用规范来认识世界就是科学,用体验来反映世界就是艺术,用信仰来规范行为则是宗教。无论是量的研究还是质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的,是可证实的。或者说,应该是经验的,而不是体验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动退化为充满个人体验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闭的自我表现,是科研的藩篱,于理论、于实践断无益处。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发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时至今日,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实验法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实验法。即便是研究儿童对他人的意图、信念和动机之类的内部心理过程理解的心理理论,也离不开实验法。
就实证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例如,人们开始从传统的研究思路中跳出来,不再热衷于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广的领域,而是更加注意单一的法则,更加注意生态、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发展的效应。同时,研究内容也从外部行为推进到内心世界,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所有这些进步都体现了人类为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对于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而言,问题不在于实验太多了,实证过头了(实际是此类研究还远远不够),而是在于我们的研究者重科学事实的收集和规律的发现,轻理论的构建,缺乏理论建设的功夫,没有将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殊不知,科学理论比科学规律具有更强大的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生题功能。在我们的心理学领域中,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确实太薄弱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理性思维规则不清,理论兴趣不足,批判性疲软,创造性缺乏,等等。这种现象在早期教育范围内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强烈的跟风现象,表现为蝴蝶效应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论分析和怀疑精神。其实,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总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研究假设,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对观察材料或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和评价,总是在用研究成果对理论进行补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个微型理论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夫妇的知觉学习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与其他心理学大师及其理论相比,吉布森理论不是那种气贯长虹的骇世之作。她的研究领域就限定在知觉学习和发展中,在这个领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则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分类的实验为理论添砖加瓦。虽然她还没有做到让自己的理论预见从所有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也没有使自己的理论对知觉这一心理现象作出总体的说明,但她在这一领域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没。她对事业的坚定、专注,务实、勤奋、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给每一个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启迪的影响。平心而论,吉布森的知觉学习理论尽管在知觉发展研究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向。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她的可贵之处。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冲破旧体系、旧思路的过程。一个对某一领域有影响但并不垄断的理论,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内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资料,这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她的理论不仅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儿童知觉发展的规律, 也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在学前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发挥儿童的主体活动功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质量。”〔2〕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贤先生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新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假设,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有理论的实验和有实验的理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三年的函授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作自我鉴定如下:
一、思想认识方面: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知识方面:三年的函授学习,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了许多。平时,本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之余,本人还会积极地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案例,制作个人智客,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了县级一、二、三等奖,个人智客在苍南县首届教师智客、博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专业技能:本人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好班级,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怎么样的班级才算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呢?函授学习之后,我明白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①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②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③学生是非观念强,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这样的班集体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班主任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三年的函授,我还学到了班级组建技能、心理辅导技能、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等,它们给予我无穷的智慧,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信赖我。
四、存在的问题:三年的函授,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虽然授课教师备课授课认真负责,但因为时间段,教学走过场,考试也走过场,学员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大部分只能靠学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提升。另外一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现代教学媒体的知识应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新 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策略的变化,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小组合作探究的规范操作等无法得到学习和进修,这可能是现代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脱钩的弊端。这是广大教师继续学习最盼望得到解决的,但总也得不到解决。也许这只是我的一个梦想。也是本人存在的问题。
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知识方面:
三年的函授学习,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了许多。平时,本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之余,本人还会积极地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案例,制作个人智客,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了县级一、二、三等奖,个人智客在苍南县首届教师智客、博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专业技能:
70后妈妈,家有两娃,小少12岁,小妞3岁有余。
创客妈妈创了啥?
为自己,也为新手父母创办了一个低调而有内涵的读书会,读的第一本书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创业之路
曾经的职场经理人,现在的全职妈妈
现在,我是一名有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五年前,我有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作,每天上足了发条地运转着,儿子的生活起居主要靠保姆照顾着,而他的学习玩耍我也参与得不多,隐隐觉得不妥,但也没想到能做什么改变。
直到三年前,女儿七八个月时(那时儿子九岁),有一天我心里忽然通透了:现在,家庭和孩子才是最需要我的,而不是工作。于是,和老公一商量,马上写辞职信。说起来有些内疚,在养第一个孩子时,我想不到这些,这可能和自己的阅历、心态、经济能力以及自信心都有关。当然,家有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需要父母卷入的时间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下子从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切换到伺候小妞吃喝拉撒睡急不来催不得的慢节奏,我竟然没有一点不适应。我享受这样的日子。在带娃的同时,我还学会了做面包、包子、馒头等以前认为高不可攀的厨艺,让孩子们心中的妈妈味道又多了妈妈做的面包味、菜味。
陪孩子玩出一个微信公众号
随着妞一天天长大,白天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光把她喂饱已经不够,还得琢磨怎么跟她玩!曾经的理工科小硕开始犯愁,工作上的有板有眼雷厉风行,在带娃玩时却成了反作用力,因为这小人儿根本就不按我的“常理”来出牌!
怎么办?学呗!在心理学教材里翻,在有关儿童游戏的书里找。刚开始是痛苦的,一堆的陌生概念,一段段认得字却看不懂的描述,但时间总能解决这一切:坚持!
我一边读,一边尝试着和小妞玩,观察她,再找来其他和儿童游戏有关的书一起看,渐渐有了感觉。于是,从小妞1岁多开始,我的微博就从闲聊变成了有意识记录小妞的玩的专区,渐渐有了些“粉丝”。后来在闺蜜的提议下做起了微信公众号,把怎么跟孩子玩写给更多人看,也督促自己多动笔、多思考。
就这样,我这个高中一写作文就头疼的理工科女森,2014年2月开始了自己的码字生涯。公众号的名字直抒胸臆:“和孩子一起玩吧”!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承载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的成长,以及为人父母的成长。
与此同时,我开始准备参加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全国统考,下了狠功夫,收获也颇丰,不仅通过了考试,而且更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是理解孩子随年龄发展的一把钥匙,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
从手机里走出来的面对面读书会
有一天,我萌生了办线下读书会的念头。我想象着一群妈妈爸爸们,一起来读、讨论,书中的观点、自己心中的问题,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岂不美哉!
办读书会首先是选书,我在网上的朋友儿童心理学博士推荐了《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其次是招募,因为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里的粉丝大多知道我在读儿童心理学,所以带着大家读这本大部头教材,还是有点靠谱的。于是一吆喝,上限20人很快就超了,我又按大家孩子年龄性别做了一些组合,最终确定了名单。最麻烦的是找场地,因为能容纳20个人又相对独立安静的地方不好找,最后还是选定了做餐饮的朋友家的包间,有大圆桌,空间大,房间内木质屏风散发着书香气,窗外就是绿荫荫的樟树。
我在读书会招募时写下了3个要求:
? 能排除干扰静下来读书 ;
? 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认领某个章节,然后在现场讨论时积极分享;
? 开放合作的心态。
这是我对读书会的期待,因为我不想把我的读书会变成一个“妈妈吐槽会”,也不想把我的读书会办成一对多的课堂,而是大家都要担负责任主动参与的讨论会。只有主动输出了,而非被动输入,看过的书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进而无声无息地影响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的基本出发点。
2014年的9月13日9:30,读书会第一次活动,除了少数几个生活中的朋友,其他书友都是第一次谋面,有全职妈妈,也有职场女性,还有一位爸爸,大家的专业背景更是百花齐放。
简单自我介绍后,进入正题。我介绍说,我们的读书会是以讨论为主,每次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请大家在来之前须先读完要讨论的章节。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我来带领,之后就由大家分章节认领带读。
第一次时间掌控不是很好,两个半小时一下就过去了,到第三个问题已经没时间了。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后每个问题限30分钟,由一个人来做当天的时控(上闹钟),于是,我们的读书会从第二次开始分成了三大块:30分钟本章节简要回顾、90分钟讨论、10分钟休息、20分钟自由讨论,一共150分钟。
接下来,大家按章节认领(主要依据孩子年龄),在同一个章节的书友自己形成小组讨论,确定要讨论的三个问题,谁来带读,谁来时控,谁来记录,在每次讨论前,在微信群里发给大家。四个月八次讨论就这样运转下来,可谓有条不紊。回头看,这里面多少带着点我曾经的职场风格。
办读书会,我有付出,收获也不小。首先,我作为读书会的主持人,我必须通读这本书,且要尽量读得深入。而且我们的讨论直切主题,坦诚而深入,如此酣畅淋漓的交谈是饭桌寒暄难以比拟媲美的。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这本书我们一起讨论了8次,隔周一次,每次150分钟,每次都意犹未尽,吃午饭时接着聊。2015年我要准备毕业论文,所以在犹豫是不是把读书会暂停了,但大家脸上的表情让我不忍出口。那么,把时间挤一挤,坚持做吧!
说到付出,真正付出的是我老公,因为每次读书会,都得他一人带俩娃。当然,他会说,这正好可以和孩子拉近关系哈哈!如此看来,来参加读书会的妈妈们,都给了一个让爸爸和孩子亲近的机会,而读书会的唯一一位爸爸,也因此更理解了孩子的妈妈,都是好事!
给妈妈们的话: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3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思想认识方面: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专业技能:我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好班级,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怎么样的班级才算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呢?三年的函授,我学到了班级组建技能、心理辅导技能、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等,它们给予我无穷的智慧,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信赖我。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急匆匆地走过两年半年轮,即将中专毕业的我,点点滴滴依然清晰分明。
自从XX年年被山东理工大学成教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录取后,充满信心的我即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中专学习中。上课期间,我坚持不迟到、不早退,勤做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有要事则向班主任请假。在单位工作期间,我一边认真备课,一边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一边也不忘理工大的任课教授的嘱咐。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把学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相联系,把中专时不能作具体解说的书本知识理解消化。通过两年半的本科中专学习,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认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先概括如下:
(一)思想认识:本人在中专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了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特别是对学院开设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本人明白了,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里,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认识:山东理工大学中专学院的授课老师业务精湛,教学认真、负责,使本人在中专学习期间收获颇多,大大提高了业务能力。使本人的业务大大提升,本人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效果相当不错。
(三)专业技能:本人是一名幼儿教师,在校我们学习了不光《教育学》、《心理学》,还有《幼儿卫生与营养学》、《家庭教育学》等,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了很多,也学会了怎样处理突发事件。
短暂的两年半的学习过去了,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重温了快乐的大学生活,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而且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我将充分挖掘人生价值,发挥个人潜力,有效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服务于社会。
中专师范生自我鉴定二
三年的中专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总结鉴定如下:
一、思想认识方面:本人在中专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中国分类号:B844. 1
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把一个自然人社会化的复杂过程的开始。
一、家庭对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影响
(一)情绪社会化与社会性参照
情绪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父母是婴儿两个同样重要的有效情绪信息的来源。当父母不在场时,婴儿就转向其他不熟悉的成人,尤其是经常和他们进行情绪交流的人。实际上当孩子拿不定主意时,照料者的情绪提示鼓励他在有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陌生的游戏室里,孩子总希望能看得见照料者,如果照料者离开,他会放下手中有趣的玩具,在视野范围内搜索照料者,因为他们还想看到她的笑容,听到她的声音,从中获得信息。
社会性参照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社会性参照是指有意识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它最早出现在婴儿8――9个月大的时候,是相当复杂的社会能力:凭借着利用诸如面部表情这样的线索,婴儿不仅需要社会性参照来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而且还能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这些行为的意义(Mumme&Fernald,2003)。尤其是在情绪社会化的早期,婴幼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参照父母及其他养育者的情绪表达学会如何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不仅使自己的情绪表达更加有效,而且更加符合情境的要求及社会的规则和价值标准。
(二)情绪社会化的途径
1、直接教导
母亲用自己的积极情绪反应去强化儿童做出积极情绪行为。以无言的模仿、对角色的认同、对期望的交流等方式,作为情绪的引发源,儿童能直接、自发地受到无意的暗示而表达自己的情绪。
2、间接指导
在引发源与其后发生的体验之间常常有某些情境因素介入,尤其是父母有意教导和干预起重要作用,如模仿、认同、社会参照均被利用为间接教导的媒介。
3、期望交流
这是指接受他人在一定场合的交流信念和期望的影响。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对儿童提出一个期待发生某种情绪的建议,他很可能根据建议扫描自己的情绪体验,企图与这个建议相匹配。
二、家庭对儿童道德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学习理论者的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者们认为儿童在学习父母的道德准则也是在学习父母依据这些准则行事的自觉性。可以这样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发生在他们愿意在按照被指示的那样去做的时候。在这里,儿童与父母间情感与尊重的强有力联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认同,在要取悦父母的愿望推动下,使得父母成为与他们阵线一致的良师益友。这样的联系促使儿童采纳父母的观点和价值体系,继而使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行为。
理想的情形是,父母鼓励一种合情合理的遵从,使儿童学会亲社会(与相对)类型的行为,以确保为社会所接受。尤其需要认识到的是,一味地不遵从不利于良好适应,一味地盲目遵从则缺乏个人主见,同样不利于良好适应。拒绝遵从那些已为群体所接受的的标准,这样的儿童可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人。这就其社会性发展而言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样一名儿童就被剥夺了来源于归属感和同盟感的学习经验。
(二)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在起开创性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中阐释了儿童的道德推理在从4岁直到青春期之间如何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在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他律或道德现实主义)。道德规范被认为是绝对的、本质的上基于权威的一个片面系统,因而在儿童看来是外部强加的。责任被视为对权威的忠诚和绝对的服从。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导起着显著的作用,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发展。
(三)道德心的发展
1、宣称权力
最具一致性的发现可能是宣称权力(专制、严厉、盛气凌人的态度)与各种道德行为测量指标间的相反关系。这一发现符合不同性别和整个儿童期阶段儿童的情况。严厉的惩罚,只能使儿童与采用这样方法来灌输“道德”规范的人变得疏远。儿童所学到的不是对这个人成人产生认同并吸取这个教训,而是设法在下一次不被抓住。
2、收回爱与认可
因父母威胁要收回爱与认可而发生焦虑,这在儿童教养过程中是很显著的现象,但这并不十分有助于儿童内化父母的价值标准。不过,有证据表明,收回认可的威胁(如“如果你那样做了,妈妈就不爱你了!”)有助于抑制愤怒。这种威胁所造成的焦虑会导致对敌意冲动的克制。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使儿童更容易受父母影响,从而给父母造成已达到期望结果的印象,但这并不一定真正促进道德发展(即内在道德判断)。这样一来,儿童就可能会压力自己的痛而对别的儿童有进行打骂的冲动,但并未感到用攻击来表明自己的不满是不对的。
3、诱导
这是一种于道德发展最为有益的管教方法,包括父母指出儿童行为的后果并给出理由和解释。通过这种方法,儿童就能学会理解为什么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些事。
参考文献: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雷雳 张雷 《青少年心理学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陈少华 《情绪心理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英)茱莉亚.贝里曼 戴维.哈格里夫 马丁.赫伯特 安.泰勒 《发展心理学与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