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地方课程论文

小学地方课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地方课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地方课程论文

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英语使用比例;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95-02

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师生国际流动。双语教学能为学生出国留学做全方位的铺垫。因此,双语教学的意义尤为重要。

早在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材料类人才,我校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采取了双语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双语教学定位

从双语教学的英文表述(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中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学科内容、语言技能、整合学习。其中“学科内容”置于“语言技能”之前,是首要目标。“整合学习”是双语教学的精髓,体现了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要将学科内容和语言技能两个教学目标整合,处理好语言与学科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语言是学科内容的学习媒介,而学科内容是语言学习的资源。“整合学习”也是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多种有效活动,形成任务链,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努力探究、亲身体验的学习情境。

二、教学实践

1.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我校为材料类宽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凝聚材料学科知识和应用型英语知识的精髓,使用全英文专业教材,通过中英双语授课使学生在学习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和交流的能力。

2.教学方式与考核。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以英语为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6学时布置一次课后作业,要求用英语完成。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兼顾双语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试卷的卷面采取英文题目,学生作答可以用中文。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30%(考勤+习题)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组成。

3.授课对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班级人数在20-40人之间。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已学的专业课有《材料科学基础》。由于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约有1/3学生通过英语4级考试。

4.教师与教材。本课程授课教师为本学院材料学R到淌ΑV鹘滩奈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教授编写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教材。该书以国外原版教材做参考并根据国内的教学情况及材料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全书共分固体材料的结构、常用工程材料结构等9章。

三、问题与改进

1.英语使用比例。在双语课程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到底占多少,极大地决定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限制,本课程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即部分采用双语教学。一般情况,双语教学要求英语使用比例不低于50%。在最初的教学中,因为追求英语使用比例,所以除了教材全英文外,电子课件也是全英文的,教师讲课采用中英文结合。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较难接受,教学效果较差。分析原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原本就比较差,再加上诸多生僻的专业词汇和科技英语长难句,使得大部分学生上课无法听懂。根据双语教学“学科内容”为首要目标的原则,结合课堂互动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计划将教材更换为许并社编写的全中文教材《材料概论》,从而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了实现双语教学“语言技能”目标,仍然保留了多媒体课件中较高的英文比例。

2.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于很多专业英语词汇甚至大学英语词汇都没掌握,造成了学生听课困难。因此提高本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每节课下课前,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的学习章节,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预习准备。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会有更好的预习效果。同时注意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提供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回答,使学生都能参与。

另外,为了使学生理解英文课件内容,编写专业词汇集发给学生,使其提前掌握每一课的专业词汇,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专业知识而不是查找单词。

3.课件制作。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从方便学生理解出发,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对英文专业词汇加以中文注解。为了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收集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教学素材,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课题或学术论文等,特别是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相比刻板的教材理论,更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见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将科研引入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兴趣和信心。在本课程中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展示写科研成果或论文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开拓学生在材料领域的眼界,从而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其今后在本专业中的工作或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作业与考核。由于全英文教材中没有习题,所以课后作业题为教师自拟题目。主要针对的是课程的重点知识,题型多数为简答题。为了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采用英文答题。但是学生反应太难,多数学生直接照搬教材相关文字,效果非常不好。后来简化为可以用中文答题,大部分学生能把教材中文字翻译为中文答题,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将互联网搜索的中文解答直接照搬。不过至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中文答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程期末考试采取笔试闭卷,但是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经过实践反思后采取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查阅参考书和英文字典,但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等电子词典。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开卷后,学生的考试结果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成绩及格率还是偏低。将试卷的大部分题目改为中文撰写,降低了试卷中的英文使用比例后,及格率提高许多。但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出发,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又将开卷考试改为了闭卷考试。经过几次考试改革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良好,及格率达到正常范围。

5.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总课时为32课时。采取双语教学后,要兼顾专业知识和科技英语的学习,课时量明显不够。因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授课,然而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某些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必须反复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授课进度。这就产生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为了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修改教W计划,增加总课时数到48课时,才能实现本课程采取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6.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法单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教材时,注重对ppt课件或教材内容的讲解,主要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讲解,没有形象的描述和过多的专业阐述。这种授课方式枯燥单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和上课的积极性。解决方法之一在继续使用英文课件的基础上,更换教材为中文教材。方法之二是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师生互动。采用小组讨论等其他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全国各地方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

为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面展示新课改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技能和专业发展技能,进一步总结与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选出一批教学科研模范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定于 2010年4月――201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学校文化研究科研成果评选――2010年中小学课题实验校教学艺术优质课及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选对象:

全国各地相关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

二、参选内容:

按照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课件(实录):执讲现行中小学教材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课,学科不限。参评课题从所任学科中自选,授课时间为30分钟,以光盘形式提交。一件作品一张光盘、无病毒、运行良好。在光盘的开头部分,请写明“参赛作者信息”。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合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科学准确、语言精炼,有一定的创新性。设计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同一作者可报送1~2篇教学设计。文字在2000~3000字,word文档编排。

(三)论文报送要求:

1.论文作者必须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

2.每人最多报送两篇文章,内容要求: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数据准确,案例典型,文字通顺,理论联系实际。

3.每篇文章字数3000~4000字左右;

4.报送的论文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如因论文有严重抄袭现象而影响评选结果的,责任自负。

三、参选办法:

(一)集体组织:为确保评选课件的公平、公正,本次比赛主要以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所)、学校等教育单位集体征集为主。集体组织者,务请填好附件登记表。

(二)个人参赛:为照顾个别市县没有集体组织参评,也接收教师个人参选。

四、评选办法:

本次活动特邀相关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评审。所有参选作品每份收取130元评审费。

五、奖项设置:

优质课奖项设置:

1.××学科课堂实录类、课堂教学课件类一、二、三等奖;

2.××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一、二、三等奖。

科研论文奖项设置:××学科类科研论文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颁发获奖证书。

篇3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特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对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学生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知识的需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地方课程资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触摸,价值高、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就广大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风俗,都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活跃、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指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探索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途径。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途径,使我们的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教师还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乡土材料,增加实践的机会。根据学校技术装备与师资情况,除按教体局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外,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技术方面的理论,并不定期地请专家对课程研究实施的过程进行指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定期举行观摩课,进行备课评价,采取抽样问卷调查法,搜集研究资料,领导教师共同探讨实验情况,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开发并积极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可做地方课程资源的内容数不胜数,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与积极主动的意识,让学生感到课程就在身边。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多方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图文、影视、会议、场馆、街道等资源方面明显劣于城市,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如,我们西联乡的再兴圩萝卜、太平街烧饼、石佛山庙等均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例如,六年级的《家乡推介会》的实践活动,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在“新闻会”上会滔滔不绝。

由于我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有自身特点,因此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要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在选择课题方向,确定指导力量,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时,制定适宜的办法。普查是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基础工作。课程资源充足是地方课程成功的要素,因此,我们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途径摸清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做了一次较彻底的普查,充分占有资料。课程资源的筛选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时,首先注意分析我校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文化特色,使地方课程既能依靠现有的优势,又能使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凸现和发展。不论何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对地方课程的建设有利,都应“拿来”,为下一步的提炼做好准备。所选的资源并不是都能利用,必须进行进一步提炼才行。这是地方课程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一步。

三年来,我们按部就班地实施第一批专题任务:“钟仓排灌站专题”“再兴圩农产品专题”“石佛山庙专题”“美好乡村专题”,指定专题负责人,教师全员参与。本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专题的正常活动,专题负责人负责每一专题的正常开展,并组织管理好本专题的研究工作。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及时总结研究情况,开发的“钟仓排灌站专题”“再兴圩农产品专题”“石佛山庙专题”“美好乡村专题”正在完成编册,正拟开辟新的专题。

篇4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王扬扬.唐代教坊考述[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珣.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4

[5]张倩.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8]李建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0]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王越.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中央音乐学院2014

[12]陈兆君.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4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聚伍.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辛颖.“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喻先贵.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0(39)

[5]贾涛.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6]甘民.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7]王永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张敬敏.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9]王敬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06)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刘育锋.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志圣.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张云鹏.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王莹.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綦琳娜.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3

[7]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

[8]张丽.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5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76-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从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提出整整十年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回顾了十年来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历程,并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化学教学》是我国影响力较大的中等教育类期刊,其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代表着中等化学教育研究的前沿水平。本文对《化学教学》1998年―2007年十年来合计发表的158篇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信息技术与基础化学学科整合的研究的现状、地区分布等问题,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整合的不足及趋势,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2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1年以前,《化学教学》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文章都出现在“教师论坛”“教学资料”等栏目中。从2001年开始至今,该杂志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这一栏目,本统计的文献主要来自于该栏目,但还有少部分文章分布于其他栏目。

2.1论文年代分布

论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方面研究的水平和发展速度。1998年―2007年有关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由表1可知。该刊从1998年―2007年十年间共发表有关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文章158篇,年均15.8篇。虽然每年论文数量有些波动,但从总体上看,论文数量呈增长的趋势。2000年,教育部做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该决定一定程度上使得01年和02年论文数量有较突出的增长。从表中我们还发现,从1998年到2003年,中学教师发表的文章数远多于大学教师发表的文章数,但从2004年开始,高校教师发的文章数超出了中学教师。总体上看,中学教师发的论文数量要多于高校,但中学教师的后劲不足。

2.2论文内容分布

根据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个层面[2]和该类论文的特点, 从五个大方面对论文进行分类。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如表2。

表2 论文内容的统计

《化学教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基本涵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前沿领域,如“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探索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的合作学习”“Webquest”等,又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如“化学工具软件”和“手持技术”。但文献统计的数据也反映出了课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表2可看出,在五大类论文中,有关多媒体教学的论文合计为70篇,占论文总数的44.3%,居首位。这与实际教学情况是吻合的。笔者在统计论文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教学设计的论文中都涉及到了多媒体的应用,其实多媒体教学已逐渐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等于多媒体教学,整合更应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3]。表2中的数据反映出的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些问题有:(1)期刊中介绍化学工具软件的文章占到了23.4%,此外,有关素材编辑的文章也属于软件介绍的范畴(Flash,Photoshop等素材处理软件),总的来说介绍软件的文章占到38.6%以上,而关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的论文仅为9.3%,相对来说偏少;(2)多媒体教学还停留在CAI阶段,涉及到CAL和积件的论文仅有3篇,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资源支撑和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化学教学的实践还很少,相关论文为7篇,占论文总数的4.4%。

1.3 论文第一作者地区分布

《化学教学》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论文作者所在区域分布如表3。

表3 作者所在地区分布

表3表明,十年来,全国20个省、直辖市在《化学教学》上发表了有关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论文,作者覆盖我国62.5%的地区,其中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安徽5个地区论文总数为104篇,占论文总数的65.8%,说明这些地区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但也看得出,东西部和南北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这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需要硬件设备支撑的,这也说明国家在实施“校校通”工程时应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投入,加强对西部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2.4 论文作者单位的分布机构类型

论文作者所在系统单位的分布见表4。

表4 论文作者单位分布

由表4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作者主要是普通中学和师范院校老师,作者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2.4%和44.6%,这是由于《化学教学》本身就是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的,另外从事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群体也主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师。

2.5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分析

表5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从表4、表5的数据可以得出,论文总计158篇,作者总人次231人,其中57篇为合作完成。表中有两点需引起我们的注意:(1)高校教师合作情况远好于中学教师合作情况,中学教师独立完成论文73篇,而仅有14篇是由两人合作完成;(2)在158篇论文中,有6篇是由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合作完成,高校和中学老师间合作研究也是我们所大力倡导的。

3 综合评价与建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提出十周年之际,通过文献研究法我们分析了十年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情况。总的来说,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有:(1)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到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研究不仅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般领域,还涉及到“化学专业工具软件”,“手持技术”这些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领域;(3)一些研究已经涉及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前沿领域。但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1)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广大中学一线教师研究的后劲不足;(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程度不够深,广大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基本还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3)发展及不平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中学化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2)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化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如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研究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3)加强中学校内信息技术教师与化学教师,化学教师与化学教师之间的合作。(4)抓紧实施“校校通”工程,“东部抓资源,西部抓工程”,通过网络实现东西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东西部发展平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篇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篇9

一、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根据纲要精神,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应该说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课程与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依据地方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征,深入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但是,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还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人思想中有错误的观念,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教材的开发利用,仅局限于把教材、教参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人们对本地的地方课程资源缺乏了解,认识不足,很少有人去研究开发,于是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成为课程资源的唯一载体,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无法实现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拥有丰富知识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这种由专家主导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关注学校的“共性”,而忽视了地方特色和具体的学校情境,不能反映地方的差异性,不能关照个体学校和学生的多样性需要。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往往侧重于书面印刷品,更多的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更多的可资利用的资源不能进入教师的视野,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载体,堵塞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很多渠道。

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崭新话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中这样阐述:“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一定是能够为教育服务的、有利于课程实施和教育目标实现的。作为课程资源的各种事物,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学校课程,有的能够为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3.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4.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5.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上述对课程资源概念的探讨,尽管其侧重点和视角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是那些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促成课程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潜在的,并且当这些直接的或潜在的资源进入课程领域或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才实现其课程价值。本研究论文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这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样的界定无疑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本论文中主要指课外学习资源。

篇10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篇11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