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4: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篇1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逐渐影响到教师集体形象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健全师德制度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也包括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制度。高校应该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科学地监督约束,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高校教师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要改革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其中,学生打分的操作方式和所占比例应该更科学,应该避免教师迎合学生及其类似弊端的产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教师只有自己学得好,才能教得好。学习不仅指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教师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三个代表”的理论,要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都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感,经常自我反省,自觉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经常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除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靠外在规范强制约束、提升教师道德修养的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更多地要靠自觉,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因此,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自觉。主要依靠自我磨练、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有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反省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优秀的品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起,对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缺点错误都要认真对待,用一个合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严以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是短期的,而是永无止境的。高校教师应当一生都执著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生命不停,职业道德修练不止。

篇2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传统意义上,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履行其相应的职责,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从上述可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一,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第二,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建立正确概念,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师生沟通中,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所以在师生沟通上,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第五,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对学生产生关注,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突飞猛进,生机盎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新闻记者”成为许多青年学生向往的理想职业。伴随着新闻行业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类大学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热情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等院校中新闻与传播学类专业点已经接近700个,在校生l3万多人,每年毕业的学生则高达3万余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人员结构的较大改变。有关资料表明,截至1983年底,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l4所,在校本科生1482人,研究生103人,共培养新闻专业毕业生5200多人。其中分配到新闻单位的约3000人,仅占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1.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时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对新闻业的影响是很小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开始飞速发展。1997年上海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学科背景为新闻传播学的占到30.6%,而25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比例更是占到了45%。另据对2002年上海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有新闻传播学教育背景的从业者已经占总人数的49%_2。可见,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充分说明这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背景会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为了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上手快、高效率、多技能、新科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成为各新闻院系的共同选择。于是,各院系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上煞费苦心,而在人文教育方面却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高等教育紧跟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与经济社会接轨与生产企业沟通完全必要,但如果完全由过去的“象牙塔”转变为社会的“服务站”,过分偏倚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素养,这种模式很显然背离了高等教育的精神,其潜在危机将很快暴露出来。综观目前新闻教育,由于多年来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及完整人格塑造的忽视,已经给媒介自身和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从业人员角色意识差,职业道德严重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品质和传媒形象,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还要充分研究由于社会发展而引发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变化,适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高等院校要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扮演主角,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充分认识社会现实对新闻教育在伦理学方面的挑战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的形态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同时,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种发展尚未定型,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存在的传播形态而言,与之相连的新的教学内容的开拓更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设了《“网络社会”中的责任:今天和明天的新闻伦理学》作为研究生选修课,他们认为,因特网正成为日益重要的传播媒介,然而大量有关资料表明,对于网络空间不负责任地滥用的现象相当严重。而今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将是未来的新闻传播学界与新闻传媒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必须认清网络使用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学会对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评判,学习制订相应的决策、规范,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接受因特网带给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并研究制定相关的传播政策。

二、加大新闻伦理和道德课程的分量

我国的新闻伦理和道德课程开设较晚,从1980年代,一些大学的新闻理论课或新闻业务课才开始以专题或者专章的形式讲授新闻职业道德。到1990年代,这种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开设了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系统讲授新闻伦理道德,从而结束了我国大学新闻院系未开设新闻伦理道德课程的历史。虽然有了相应课程,但是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并没有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而被纳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许多院校把这一课程列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根本就未开设。反观一些新闻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大都十分重视大学阶段的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大学的新闻院系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课程,例如1924年出版的纳尔逊·安特宁·克劳福德著的《新闻伦理学》就是大学一个学期的新闻道德课的基本课本。

我国高校的新闻院系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新闻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课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列为学生的主干课程,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学好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事业的必要条件,只有打好了道德基础,才有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前几年,新闻界广泛开展的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而高校新闻院系承担着培养未来新闻从业者的重要责任,应使在校新闻学子打好政治理论根底和职业道德基础,为新闻单位输送合格的新闻人才。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通用性与前瞻性

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能覆盖一些带有前瞻陛的问题。如在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伦理道德问题都还没有定论,像“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问题”、“对取自网上并用于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的核实”等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如果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融人对新闻传媒业具有通用性的新闻道德基本原则之中,如遵守有关法律、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防止新闻失实,反对以讹传讹的原则等等,则会对学生有莫大的帮助。

新闻伦理学教育内容中通用性与前瞻性的平衡,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深刻认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并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传媒环境中奉行新闻道德原则的高素质的新闻人才。虽然新媒介的发展及其介入新闻传播活动在新闻行业的伦理道德中引入了新的问题,但是新闻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仍然是阐述新闻传播工作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与道德要求,提供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关系,规范新闻从业者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其基本原则是具有稳定性的,并且是探讨与网络空问有关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及其对策的基础。

四、强化新闻职业教育

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人手,从讲清道理人手,给受教育者打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新闻从业人员只有掌握了新闻学的系统知识与理论,才能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职业生活中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与责任。我国的传统新闻教育囿于能力教育模式,偏重新闻操作技能的训练,对新闻学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的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的文章《新闻教育错在哪里》提出了新闻教育的三条原则。他强调,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新闻教育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素养;不能把新闻简单地等同于传播和媒体;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新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念,真正弄清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弄清新闻事业的宗旨、任务和职责是什么,什么是新闻事业应当做的,什么是新闻事业不能做的;弄清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等等。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遍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并承担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教学工作内容,故高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不仅要求高校教师知识视野要宽广,思维要活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更要乐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服务社会等方面。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的现状

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特点、职业特征、工作职责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与其他职业的不同点和职业的特殊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呈现出了一些不良的问题和状况,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下降,职业道德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集中表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足,师德素质降低;专注科研,社会服务意识下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功利性倾向严重,利益化为重;生活上贪图享受,教学质量下降;注重讲授课程,不关心教书育人等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改革开放、社会化生产及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三方利益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与迷茫,这导致大部分教师更注重个人的自身利益,而轻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其次,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建设和完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许多教师看重于科研、致力于争取教学基金、专注论文及获奖成果等与个人职称和今后发展的硬性指标,而忽视内在的职业道德修炼。最后,高校教师本人职业道德修养不足,虽然可以做到正常地履行教师的义务、承担教师的责任,但是,教师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比较空泛,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程度较低,生活中贪图享受,不思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与生活过程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体会不到教师的神圣感和光荣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日常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的道德规范,其含义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内容有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因此,从本质内容上说,既包括高校教师自我的一种教育、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和结果,也包括了高校教师内在的品质和外在的行为修养。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性、终身性的特点。

三、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办学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质量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包括:

1.增强思想教育知识的学习,从思想上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个人基本职业道德和核心,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和修炼个人的品行与道德规范,并用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工作,用自身的改变去影响并帮助别人,深切体会并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2.加强自我约束,从全面性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典范和榜样的带头作用,对自己要有更高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切实地教授给学生,做到德识统一;在科研活动中,高校教师是科学的“探究者”,必须尊重科学,秉承踏实探索的精神,刻苦钻研科研项目,坚持不弄虚作假,严守科研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是和谐社会的“示范者”,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家庭和睦,积极促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要制定并完善各项职业道德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规范和约束,有助于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自觉思维和自律习惯,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切实地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需要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路径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篇5

二、高职教师师德建设在高职院校成功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 各个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教师培养, 有的学校通过公派教师出国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有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国家也充分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 提出了创建国家级优质高校、国家级、省级示范校的举措。在创建过程中, 很多高职院校从中受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 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实验实训场地, 引进了大批国外国内优秀教师投入高职教育行列。总体上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师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在师德培养和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改进。

(一) 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教师的科研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很多教师为了进行职称评定, 不惜铤而走险, 学位论文造假、专利和课题申请托关系, 为了好的论文数据进行编造, 形成了非常不好学术风气, 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层出不穷。这种学风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玷污, 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造成了一些高校真正搞科研的人没有科研可搞, 科研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一部分教师看透了这种学术风气, 心灰意冷, 不愿意专研学术和课题调研。另外, 教师的科研风气对所教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研究生导师对所带学生的科研成果, 并没有提出严格要求, 所带研究生每天都要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形成了为导师打工的不良局面, 导致研究课题的质量不高。长此以往, 高校的科研风气将会日渐堕落,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可度将会越来越低, 高校教师的师德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拷问, 这将大大影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学术活动,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校教师的学风水平提升建设十分必要。

(二) 忽略教师的主体性

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理论学习, 但忽略了实践教学和教师的心理健康,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在大部分高校里, 大多教师都会按照学校要求上好每一堂课, 认真进行教学研讨, 周而复始的进行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些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作, 还要对社会、家长、学生等多个群体负责。有一些高校教师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 则很难有充分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工作中, 更谈不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所以我们在注重师德建设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十分重要。

(三) 师德建设缺乏明确的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提高, 是我国近些年在高校教师培养方面大力提出的要求。国家有关领导在近几年倡导立德树人, 培养新时期高校优秀教师。但深入到各个高校中, 每个高校的执行力度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评价标准。有的高校在面对学术造假问题时严肃处理, 而有些高校因为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体制, 并没有进行相应惩治。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术腐败和造假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师德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量化标准, 让一些想做科研的教师没有参照标准;而后者由于缺乏处罚力度, 使得一些师德水平不高的教师并没有因此受到处罚或警戒, 不利于良好的学术风气和道德水平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师师德提升对高校成功办学的重要举措和影响

(一) 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和高职院校学术监督委员会

高职院校成功办学和师德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高, 为了更好的帮助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除了靠教师本人的职业道德遵守、为人底线约束外, 法制建设是非常有利的手段。目前国家有关机构已经建立了有关学术腐败的惩治措施, 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范围划定。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 并且按照要求约束自己。除了法律的约束外, 高校本身也要负起责任, 通过建立学术监督委员会, 从源头上就掐断学术不良行为, 为高职院校成功办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师德提升的目的是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 所以我们不能把惩治作为主要目的, 而是通过制度规范化, 使高校教师的师德提高, 这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二)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 除了教书育人外, 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多方面的压力。师德建设不能只注重职责和要求, 还要注重关心每一名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心理健康。只有拥有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德提升中。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 要想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这需要国家和社会及家人、学生们的支持。现在的学生群体很复杂,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 教师们每天要和不同层次的群体打交道。要想做到全面关心每一名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够现实。教师本身作为个体也有自己的情绪, 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受到外界很大影响。所以社会的关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和鼓励非常重要。

(三) 建立教师职业道德量化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到底该如何评价,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不能只靠法律约束或者道德约束, 应该有一个可参照的量化指标, 尤其是我们可以把道德水平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晋升当中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年轻教师, 深感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 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好的导师带出的学生一般也都严谨负责, 所以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指标当中可以把导师的学生的科研态度也作为考核标准。另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要求一定要贴合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让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法可依, 对国家制定的政策有明确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性。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量化时, 要把奖励和惩罚并用。对于师德高尚、认真科研, 并且没有过错的教师提出奖励, 这种奖励要贴合教师的需求, 而不一定必须做出重大贡献, 对于每个独立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适合本单位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通过定期奖励一部分优秀师德标兵, 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教师真正体会到教书的快乐和科研的乐趣。高职院校要想成功、成名, 离不开高校教师群体师德水平提高。作为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我们身为其中的一员, 要把它当做幸福的事情去做, 要把师德提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自身师德提高, 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使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法》中,教师被定义为:教师是行使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但比知识更重要的,却是做人的道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说明“身正”比“学高”更为重要。一个人拥有渊博的知识也许可以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但是只有拥有崇高的品德,他才能成为他人的典范。

在国内外的各种文化中,教师被用各种优美的文字赞美着: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赞美的语言表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教师的尊敬与尊重。因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递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典范,世人学习的楷模。这就对教师个人的职业修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育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教师的发展,不论是专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发展,都应当成为国家及教师个人关注的首要问题。作为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及教师职业道德,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就成为当代高校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

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清楚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修养”一词,来源于“修身”与“养性”的结合,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既包含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积淀和水平,又包含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品质,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指的就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它的本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实践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说来,它包含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只有真正献身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这既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也才更值得社会尊重。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是否热爱学生,这是衡量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对学生充满爱,才能真正将学生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教育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鼓励着学生不断进步。但是,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任,所以在表达对学生的热爱时,要尤其注意方式方法,老师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伤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但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而不歧视差生,要是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老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大。每个学生,都有十几年的时间,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生活,在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家长。所谓以身作则,就是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是自己成为他人的表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首先自己不能做。在高校中,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敏捷、可塑性强的人群,他们同时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精通专业,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严谨治学,才能被学生所信赖和尊重,才能为学生作出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递知识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导致了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是自己能够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高校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知识创新传播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要具备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了解本专业内的前沿信息,同时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是自己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外界环境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高校教师自身的提高。从外界环境来说,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两条: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来建立的。因此,国家要不定期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二)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监督机制

国家或者各个学校,应该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到监督作用,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1.不断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对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也包括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学习,还包括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使教师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集中体现了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向他们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

向学生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学生,他身上也必定具有一些教师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师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同时,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在一起,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自己思想和工作中的不足,随时检查自己,审视自己,随时加以改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7

高校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一个部门或专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等。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师而言,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尊重和敬仰,最主要的就是敬重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行每业都有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讲,是指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本文所探讨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只不过是职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问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就是在高校教学领域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目的是使教学工作有秩序、高效率的运转。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良好的教学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没有任何理由降低自己的教学道德水平。如果降低教学道德标准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放松自己的教学道德要求,会引起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终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转。所以说,教学道德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道德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精心备课、按时上课、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仔细批改作业等,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离不开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特定空间。

(三)教学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环节中最为重要,通过教与学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作为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道德,在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尤其是高等教师教学道德规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一些教师,不专心教书、对工作不负责任、不爱学生、也不爱学校,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没有认真坚守教学道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没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爱心不够,存在教书不育人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一个责任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按照教学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有奉献精神。有的老师只授课不育人,不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下课走人,这样有很多问题学生无法解答,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使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高效。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就是育人了,;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善于烘托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简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大学生生理、心里更接近成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阅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多种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利用发现法原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在课堂上流露出消极心态和使用不正确的语言,都是违背教师教学道德的表现。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环境,但我们的高等教育绝不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有些老师把外面过多的阴暗面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消极看法,应该说教师这样做违背了教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语言不规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不精练、太多口头禅,不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揣摩学生心理,在处理问题时不自控,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障碍。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教学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三、针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水平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极跟踪世界科技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形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将这些最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并鼓励他们思考,可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教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可以促使学生也加强文化品质的锤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可以有益推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早日形成和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大大地促进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师教学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加强自身教师责任感的培养,这是搞好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前题和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如果有了责任心,就会认真备课、按时上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堂活动,教学工作水平才会越来越提高。教师采用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治学,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也会大大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道德建设常效工作机制。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应将教师道德建设内容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使学校真正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道德建设问题。结合学年度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教学道德规范,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内,如对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外辅导中对其政治导向、教学工作责任心及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改革中是否具有创新进取精神、教学效果、为人师表,育人情况等通过自我总结、学生测评和组织考核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教学道德。

(四)关心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目前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与其劳动价值仍然有差距,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的付出还不能完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回报,这些都是现实情况,需要学校和全体社会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出热爱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教师创造出有利于教学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师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道德问题存在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虽然只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一小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会进一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时期下,努力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以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规范是在长期的职业劳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反映了客观的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物流专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1)爱岗敬业精神。物流行业是一个工作相当繁杂相当琐碎的行业,它的教育与教学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糅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求各位教师将特别精细的操作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特别的热爱这个专业,要特别的具有耐烦、细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准备以及行为方式。第二、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物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是一个环节众多的行业,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的链条就会断裂,物流企业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使各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第三、准时精神。准时就是要求物流公司在配送商品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延误,要在客户指定的时间正点到货。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坚持准时原则,上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准时,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必须准时。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整体滑坡,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完全“铜臭化”,“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盛行。

(1)缺少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亘古就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好老师的首要标准。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神状态不佳,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工作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有的教师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影响,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有的教师认为校内的课时费太少,不愿接校内的课,而到外面去讲课挣钱。有的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利用学校培养而获得的资本,置学校和学生于不顾,擅自离职离岗等等。

(3)少数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个别教师无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觉得这三尺的讲台实在太埋没了他的许多能力,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行色匆匆,分秒必争,以至于让人分不出哪个是本职,哪个是次职。如此忙碌,耽搁一、二节课,或请其他教师代课,也就不足为奇了。有的教师流路出不想教书的思想,但又因“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也只好教书混日子。因此在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加之当前高校盛行量化管理,论文的多少往往成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志,教师凭论文可以解决评职晋升问题,而其社会地位、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又与能否晋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量化管理又催化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心态,在教学上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二、高校物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成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研究不深入,教育抓得不严

一般高等院校很少对师德师风进行深入的研究,关于师德师风的读物市面上不多,学校也很少采购。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非常笼统和形式主义,比如说,只要教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等,没有制定具体的量化的衡量标准,如人文素养、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性格特征等都缺乏详细的考核指标,对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就只能人为裁决而不是制度裁决,从而使得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说服力和可持续性。这些指标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本身的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目前,不良社会风气主要表现为求财、恋财、贪财的观念与行为普遍,同时,社会舆论也是“财富大比拼,煮酒论英雄”。尤其是物流专业的教师接触到物流行业很多的草莽英雄,导致自己的心理失衡。这样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价值观念,导致许多教师有意识地放松职业道德学习、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甚至让自己道德堕落,比如说上课经常迟到、上课不注重讲知识而一味讨好学生、利用考试谋私,拼命从事第二职业,正常的课堂教学马虎应付。大事小事皆不管,只顾赚钱事;风声雨声都不听,独寻利好声。学校的事、系部的事、学生的事,如果不能带来好处就不去理它。

(3)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招生比例已大幅提高且居高不下,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导致独生子女比重不断扩大,家长的溺爱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偏差与高中应试教育形成的巨大反差,导致高校学生素质整体下滑。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进入门槛相对更低一些,从而学生素质也要更低一些。然而高校仍然实行混合教学而不是分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越来越难,学生思想工作也越来越无效,许多教师也对大众教育产生了理解偏差,将“大众教育”等同于放松教育或随便教育。许多教师因教育难度加大便知难而退,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也就导致了教师素质下降。

(4)教师引进把关不严

扩招导致高校教师严重不足,其应对方法有三:一是原有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但这是透支生命的做法,它会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将学校原有不合格的教师从性非教学岗位上重新换回教学岗位;三是饥不择食般地引进教师,只要是硕士毕业生,不管专业对口与否,一律引进,凡是对口专业的本科生,稍加审查也引进。

这样一来,相当部分不具备教学能力或存在某些道德缺陷的教师上岗了,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新教师根本没有培训期,比如说让他们先做两年教辅工作,先了解和熟悉教学和思政规律,而是一进来就往讲台上赶,“打铁先须自身硬”,让自身素质不过硬或存在道德缺陷的教师匆匆忙忙上讲台,其结果自然是越搞越糟。

(5)考评机制不合理

相当多的高校,包括部分重点本科院校和绝大部分的一般本科院校,在教师考评时严重偏离了教学和育人,滑向了科研能力的评比。诚然,科研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学校长时间出不了科研成果,那么它跟普通的初中高中就没有区别了,也就谈不上发展了。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学校的科研不是建立在良好教学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科研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久就会倒塌,因为教学与育人水平很低,导致生源不断萎缩,学校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皮将不存,毛之焉附”的道理。在这种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指导思想下,加上教师奇缺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沉重,于是,教师们只能在鱼和熊掌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降低教学与育人的水平,腾出时间来搞科研。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有很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但是对一些社会政治活动却比较冷漠,对政治教育和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反感。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较小,入党积极性不高。

2.现代教育观念问题

有部分教师不够刻苦钻研业务,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很难做到,有的人提出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影响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

3.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责任弱化问题

有调查显示,近50%的人提出教学工作压力大是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压力大,教学工作量过大。第二,科研压力大,课题的申请、论文的撰写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将对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工作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4.在爱岗敬业方面的问题

部分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塞责,教案常年不更新,试题年年一样,届届不变。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

1.教师的薪酬待遇将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及职业精神状态

付出与获得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的反差,使青年教师容易产生一种不公平感。有调查显示,89%的青年教师认为薪酬待遇影响其职业精神状况。这说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已发生变化,既讲求奉献又看重物质报酬,对他们而言,薪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人的才能与自身价值。

2.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还包括教师精神上的满足

高校青年教师精神上的满足感包括被社会的认可和对自身工作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满意。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追求,希望在良好的环境下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

三、职业精神塑造与培养的措施

1.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自尊感,使其热爱教育,具有高度的使命感

高校要培养教师对其职业的接受与认同、满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豪感。一是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在全社会薪酬水平中所处的位置,如此才能保证青年教师在同龄人中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使之产生对工作的热爱与尊重。二是要求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2.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自律

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除了要有教育法律法规的约束,还要建立其职业道德自律。一是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坚持以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相关教务及不端行为。二是要依托各行业内的组织倡导优良师德和师风,批判学术不端等行为,并在行业内进行通报。三是加大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者的惩罚力度,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3.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

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是做好教师职业精神工作的保障。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具有导向性,在学校开展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工作时,将职业道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不能流于形式。二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注重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和贡献大小,发挥薪酬激励机制的作用,可有效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56-02

0 引言

互联网络的到来使教师的职业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集“师范性”、“发展式”、“知识型”、“全能化”等于一体的人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教师已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师生都面临着到“网络”的江河里取水的问题,这种困境在高校尤为突出。可以预见:教师如果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职业规范,长此以往,其“师德师范”将形同虚设,“师道尊严”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成为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网络曝光下教师“失范”问题刍议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启功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训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都强调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性。我国目前有300多万高校教师,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言行合一的正人君子,也有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低下的“南郭先生”。以往他们沿袭“滥竽充数”的伎俩,很少被检举出来。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职业监督格局,成为监督和舆论的主要媒介,原来那些“职业失范”的行为面临被“曝光”可能。

1.1 道德失范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语),市场一方面刺激了教育作为经济实体取得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抬头,信仰缺失等。它侵蚀着教师职业健康的肌体。此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教师在各种网络环境中散布不道德的言论,更加滋长了“道德失范”的不良风气。

1.2 教学失范 受当下评价机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将重心投入到科研、论文上,产生了一些教学失范行为,成为BBS网议的热点话题。比如:教师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上课不备课;教学不肯投入,上课敷衍了事;随意调课、停课;传播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言论等。2012年初,教育部公开了首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学失范”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介绍:“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1]充分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1.3 学术失范 近年来,网上检举揭发学术失范的行为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2年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利用网络举报同事金仁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系抄袭。在调查取证中,杨帆本人遭到金仁淑报复,他向政法大学科研处举报杨帆一稿多投、剽窃研究生论文、学术专著等问题,以致两人均“停职反省”。这起事件,较典型地说明网络监督所暴露的“学术失范”问题的严重性。

2 网络给予的教师“示范”解析

网络正在促进一种全新的教师职业示范模式的形成。高校教师必须通过网络了解学科动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学会使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和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效率;掌握网络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中外数据库、专题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当前的科研平台以及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2.1 要有及时更新知识的危机意识 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网络时代使得知识更新呈加速度趋势发展,若教师不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势必产生知识老化和教学滞后等不良后果。此外,由于信息资源的后发优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师更快(理工类学科中体现得尤其突出),从而质疑教师教学的权威性,造成教学被动,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

2.2 与时俱进掌握相关技能的即时通讯 正如韩寒《少年游》所说:“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大学生成为校园即时通讯的主体,往往能够比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充分地享受多元文化的成果。据艾瑞咨询报告,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4.45亿,这意味着1/3的国人是即时通讯的使用者。而高校学生几乎是人人持有即时通讯的。很多教师坚持认为手机只是聊天的通讯工具,而忽略了拍照、微信、视频、上网等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2.3 允许智能手机网进入课堂 高校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的“正能量”,正视网络进入课堂,而非拒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新一代PC机及android操作系统的问世,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并进行网络搜索成为现实。MSN中文网、百度Hi、腾讯QQ、米聊、YY语音等,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讯软件;手机、互联网对讲功能的开通,微博、语音信箱、手机视频的使用,成为他们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当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教师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的功课不好是“沉迷于上网”就显得滑稽可笑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必然遭到学生情绪的反感和内心的抵制。

3 网络时代教师建树“师范”的策略

在网络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表率精神。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呢?

3.1 教师本人要德识统一、以身立教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孔子还说,“人无信不立”,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德与识相统一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德高”为人师表。只要身正,网络上自然会有正面反映而非负面影响;其次还要以“学高”维护师道尊严,善教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充分利用各种学术网络资源,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3.2 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及时通联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春认为,“网络时代需要重构以发现和创造知识能力与多元价值引导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权威结构。”[3]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多元思维引导能力,都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这要求高校教师应以教研组为单位,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此外,学校还可鼓励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跨校、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建立更宏阔的知识视野。2012年春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3.3 教师队伍要确立规范、完善制度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应从制度入手,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实践表明,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发生失范的现象,部分是学校要求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有必要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制定一套检查、评估、监督、激励机制,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价体系,比如“评师网”等平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网络给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随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广大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职业师范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创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11

1.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面。当今社会是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不学知识的人,终究会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品味,就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当代大学生也常常以自己所在的高校拥有众多的大师、名师而自豪。然而,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师、名师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高学历、高学术或高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他们具有比较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他能否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知识,准确理解教育内涵。高校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就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

2.陶冶高校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因此,优秀的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威信。这种威信一旦形成,教师就能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是一支教书育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为人师表”是称颂教师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师表”内涵德才兼备,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根本的还在于给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去教化当代大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当代大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当代大学生,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好榜样。

3.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良好行为的标兵,这样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准时到教室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准时到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里有乱扔纸团的时侯,我们自己应该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以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的桌椅坏了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主动拿来工具修理整治,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观念;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普通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讲好普通话。唯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当代大学生,教育当代大学生,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随着大学职能和教师劳动特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大学办学理念的不断调整,适应发展要求,探索适合时代特点、教师身心特点、职业特点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建设体系,提高综合成效。

1.强化隐性教育途径以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管理实践和集体活动来体现职业道德理念,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会议、报告、报纸刊物、互联网等媒介,把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中,落实到教师的职业行为上。师德建设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师德要求和具体规范,还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精神,把规范要求与职业精神统一起来,既要微观、具体并具有针对性,同时又要与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让教师从宏观上了解国情和当代教育现状,把握国家的教育需要,从而增强教师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以教条的形式孤立存在,而应该渗透到管理实践、教师的业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去,通过隐性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才能产生实效。

2.优化环境以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的环境状况,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这种环境必须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为特征,必须具有一种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心理氛围。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定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要关心、理解、体贴教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思想道德建设寓于多做实事、做好事的实际工作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提高可操作性。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要积极探求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教师职称评聘、各级评审专家中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或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高校在开展师德评价中要重点解决好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落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充分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群体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三是要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激励标准,对激励的方向和强度作出规定;对设定的激励标准广泛宣传,使之能起到导向作用且便于落实;在检测评价基础上对先进行为给予激励,激励手段可以是精神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刺激;可以提出表扬、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在职称评定、奖金、住房分配、办公设备等方面有所体现。总之,要奖人所需,使激励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四是要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高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全面评价师德表现。

4.加强心理引导以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增强有效性,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疏解教师压力。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政策,通过增加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或根据学校资源承受能力、调整招生规模等手段,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尽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普及心理学常识、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适,通过自律不断抵制、克服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念头,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校管理部门还可通过各种形式,诸如组织恳谈会、参观先进典型事迹、举办教师联谊活动等,让教师对照好的典型,检查自己的行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