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校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2系统架构对应于SCA的概念,服务控制系统主要发挥服务注册中心以及服务通道的作用,按主要功能分为4部分,
1.2.1服务配置管理服务配置管理主要实现将开发好的应用服务注册在系统可引用的配置文件中。服务配置使用XML来描述服务的引用位置,这保证了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支持在线演化,即意味着软件在运行期间随着配置参数改变则各个服务能被方便地增加、删除。服务配置,包括服务的声明、输入/输出端定义和服务这程序的位置。
1.2.2服务安全管理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应用软件,很多对应用的访问是要进行安全控制的。针对这一普遍需求,在系统设计了服务安全管理功能。服务安全管理主要是实现安全配置,分布在各处的服务经常被远程调用,服务组件本身必须实现安全设计来完成服务调用者验证等工作。本系统采用的安全策略是应用SpringSecurity对服务访问进行控制。数字化校园管理许多应用服务需要针对服务本身的动态特征提出访问控制要求,即需要对用户的各类角色设置权限。因此,安全配置设计采用Spring框架下的SpringSecurity相关组件作为安全管理组件,服务数据交换的Mule系统也使用SpringSecurity。通过安全管理,可以在HTTP的输入端(inbound)对用户进行认证,配置组件的访问权限。SpringSecurity是通过ServletFileter的方式嵌入整个Web应用,可以进行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的管理,从而提供一种统一的跨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当用户访问资源的时候,就会被相关的过滤器所拦截,进行用户认证和权限判断。在具体设计中通过配置安全元素、配置组件访问权限以及通过拦截器阻挡非法访问来实现服务的安全访问。同时,结合最常用的WebService方法,配置了CXF。
1.2.3服务监控服务监控用于确定监控类型和被监控的服务执行过程数据内容,通过图形界面完成服务运行过程的监控浏览,主要实现实时事件监控和历史事件查询。本系统开发了一个管理控制器实现对服务构件运行过程的监控,通过管理控制台实现对服务注册、服务调用身份登记、服务过程的监控等,实现服务注册、服务调用身份的增删改查,以及上述安全设计。定制轮巡周期实现主动发现注册的服务构件是否可达。监控服务构件运行过程信息,即将存于运行日志库的监控信息通过界面展示,对于异常信息进行提示。在服务运行过程实现便捷的可视化监控,既是了解服务是否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是前期调试服务的必须。本监控设计包括2部分,即如何将必要的监控事件入库保存和如何显示这些监控信息。前者又主要包括2类监控事件;一是服务系统的运行情况,如服务是否被成功调用;二是服务组件本身执行过程的日志。对于监控信息的显示设计,考虑到实时信息数量可能会很多,因此设计了“事件读取状态”(点击记录读取信息内容后该记录被标记为读取)方便监控者从大量信息中关注新出现记录。
1.2.4服务数据交换服务数据交换主要负责服务数据的底层交换,此处引用开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完成对不同协议数据格式的转义、过滤等处理。
1.3系统应用过程在服务控制系统应用过程,主要分为服务准备、服务、服务调用3个阶段:
1)服务准备。根据业务应用需求和运行环境完成应用服务的制作,包括服务逻辑设计、服务编写与编译、可调用的接口设定。
2)服务。将业务应用服务在配置文件中写明可调用的位置,有特定要求的(如安全调用)需要在配置中说明,然后在服务控制系统中予以。
3)服务调用。将业务应用服务的可调用接口情况提供给调用者,完成调用界面的设计,包括正常以及异常信息的显示;调用过程中,在服务控制系统的服务监控模块可查询服务执行日志,了解服务运行情况。
1.4系统实现环境根据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门户工作方式的需要,构建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式时,需要将应用服务基于Poetlet技术,实现统一信息门户,有效实现校园各类应用服务异构系统的整合。为适应异构环境,本系统选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将XML作为数据格式语言用于服务配置的定义、数据传递等。研发运行环境选择PC服务器作为硬件系统,数据库系统选择Oracle10g,服务数据交换选用开源系统MULE,目前版本为2.1.1。本系统采用的MULE作为一个基于Java的轻量级消息框架,可以快速地将服务应用连接起来,并且确保在这些应用间交换不同协议的数据。MULE是遵循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系统,它提供了对现有系统的简洁集成方式,即可以集成JMS、WebService、JDBC、HTTP甚至其他的技术。MULE的可扩展性框架允许开发者逐步将更多的应用连接到它的系统,而且Mule透明地管理组件间的所有交互,不管这些组件在底层使用了怎样的传输协议,都可以利用在多个应用间读取、转换和发送数据的消息框架来解决这一问题。
2服务设定
根据SCA的模型框架,本文将服务定义为由服务组件、服务输入端和服务输出端3部分组成。
2.1服务组件基于Java的实现所提供的服务,可以有一个按下列方法之一定义的接口:1)Java接口;2)Java类。产生自WebServicesDescriptionLanguage(WSDL)portType的Java接口,Java实现类必须实现服务接口定义的所有操作,如果服务接口是用一个Java接口定义的,那么基于Java的构件要么实现此Java接口,要么实现接口的所有操作。
2.2服务输入/输出端端点的传输类型有WebService(CXF)、File、HTTP、HTTPS、TCP、FTP等多种形式。不同方式传输时,作为输入/输出端的属性设置不同。其中常用的WebService(CXF)是一个高性能的Web-Service,同时还支持多种绑定,CXF比较适合创建各种不同传输协议的服务。
3服务控制系统验证
服务控制系统只是一个基础,需要通过应用场景进行验证。为了验证以上服务控制系统的可用性,设计一个简单的“用户信息管理(Custmos-Manage)”应用服务作为测试用例。采用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是在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软件中具有典型信息服务操作的小型管理系统,其应用模块都采用目前在业务开发中较常见的网页方式。
虚拟化是云计算实现网络上异构资源标准化、池化、通用化和多平台化功能的关键技术,在云计算中,将资源虚拟化形成统一的资源池,简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提高硬件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增强云计算的灵活性与弹性[1].根据服务类型,当前云计算大体上可分为:1)基础设施服务.为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资源服务,用户可在上面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2)平台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开发和运行平台服务;3)软件服务.将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为用户提供软件服务,用户通过网络使用软件,不需自己再安装软件.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使用威睿公司的vSphere系列产品或微软公司的Hyper-V系列产品,搭建基础设施云平台.其中vSphere功能较强大,能实现虚拟机漂移、动态分配资源池中资源等高级功能,但购买软件的价格非常高;Hyper-V系列产品绑定在64位WindowsServer2008之后版本上,只要购买了微软的WindowsServer操作系统就可以使用,不需再投入资金,同时,也可满足搭建基础设施私有云的基本要求.
云环境部署数字化校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实现云计算的方法,就是把高度虚拟化的各种网络资源组成一个巨大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服务,但云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用户能够像用水或电等公共资源一样,方便地得到云环境提供的服务,实现云中资源的按需分配,这能将大量的资源集中起来共享,但云计算的推广、应用,并未被广泛接受,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有效解决云环境中大量共享资源的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的倡导者Google,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发生了文档错误共享和社交网络Buzz泄漏用户好友隐私现象;微软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Azure在2009年3月出现服务中断现象;Amazon的简单存储服务(简称S3)在2008年和2009年多次出现服务中断现象,并在2009年先后出现被黑客攻击、旁道攻击和僵尸网络攻击等现象.可见,要让用户放心使用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规模大和开放性导致云计算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服务器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和安全管理与监控等方面[2].搭建私有云的高校网站更应该注意第一类安全问题,即服务器安全问题.关于私有云中服务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搭建私有云基础设施的安全
私有云基础设施包括搭建私有云的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资源,保证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就是保证它们能够为私有云上层虚拟化服务提供一个安全的硬件支撑平台,主要包括:1)基础设备安全包括硬件设备及其实现相关软件系统功能的安全,常见的有容侵、容灾、冗余备份和隔离等方面的安全.其中,使用防火墙等边界类安全软件,防止外部入侵私有云,在私有云与云外网络接口处部署功能性防火墙,根据自己私有云中的应用需求,设定合理的容侵访问策略,以防止黑客对私有云中物理服务器的各类攻击;容灾一般是指利用如赛门铁克公司的BE或NBU等备份软件,镜像、快照、异地备份等冗余备份操作私有云中的数据;当数据灾难发生后,可利用这些冗余备份,快速地恢复私云中丢失的数据;隔离是指以适当的逻辑方式物理隔离云中的设备和应用系统,以增强系统和设备的管理功能.2)采用认证授权和可信芯片两种技术,保证私有云中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安全.一般采用OAuth等技术手段验证设备管理者的合法身份,以确保真实管理员管理搭建私有云环境的设备,确保用户身份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在云计算平台中部署带有加密狗算法的嵌入式可信芯片,管理密钥和信任权限等.如财务相关系统的电子密保器和手机令牌等.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1、AUTOCAD软件空间设计表现
AUTOCAD软件作为室内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在这个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为方案的如期完成以及创意的展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整个方案设计的过程中,AUTOCAD软件是运用最多的,从前期平面规划的布置到每个立面的装饰,从节点大样图的分析到各物体尺寸的敲定,都离不开AUTOCAD软件的运用,主要是AUTOCAD软件具有操作简单、灵活,绘制的图纸按实物一比一绘制,同时方便进行修改等优点。相比居住空间而言,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方案的绘制除了对常规的空间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吊顶图、水电布置图等进行绘制外,还需要对各个材料的交界处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大样节点图的绘制、说明。AUTOCAD软件在不同的设计过程中的要求以及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我们一般会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分阶段的设计,一般我们把设计阶段分为文字内容、形象表达、技术表达、设计认定四个步骤。在形象表达过程中需要设计完成的是平面布局图、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设计模型等四方面的内容。技术表达主要是进行施工图的绘制,主要完成造型平面、顶面、剖面三视图,标注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要求,写明装饰材料的规格,明确工程要求达到的质量以及空间、材料之间组合的色彩关系。这是管道墙的立面图,主要表示的是各种规格的管道的排列走向示意,对于图中的一些施工部分进行了尺寸的标注,并通过图层颜色的设置,使整个画面非常安静、整洁、规范,对于委托方以及施工工人都能方便的查看。
2、 3DSMAX软件空间设计表现方
案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进行效果图的绘制,在电脑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效果图的绘制都是通过手绘效果来实现的,用马克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工具进行绘制,效果很好,这类效果图更多的还是一件艺术品,因为是绘画艺术的综合使用。但这种手绘绘制的效果图由于耗时多,成本也就大幅上升,另外由于是手绘表现,所以对于空间尺寸的把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在透视问题上肯定存在误差,所以在信息技术普及的现代,手绘效果图慢慢的已经淡出了装饰市场,只是在一些方案的前期设计中运用比较多。3DSMAX软件作为一款三维建模的软件,在今年被广泛的应用在室内设计的效果图表现中, 由于制作成本低廉、周期短、完全按AUTOCAD图纸中的尺寸绘制等有点被得到广泛认可。本案例是采用的V-Ray渲染器插件,3DSMAX软件也自带渲染功能,但V-Ray渲染器插件目前做的比较成熟,在表现室内场景上面有它的优势,效果好同时渲染时间短,所以得到了设计师的认可。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和,尤其随着无线网的建设、E—Learning的开展,视音频信息在机网上的共享显得愈来愈重要。常见的视音频信息主要有各学科电视教材、校园专题、素材、名师介绍、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课外知识、外语教学、校园广播新闻等。在技术上,有线电视网、有线广播、计算机可以用一根线连通,形成“校园一线通”。同时从国内外在视听觉教育(如视觉思维、视觉素养)的中看出,视音频信息在不仅是对文字信息的补充,而且也是通过对视听觉信息的观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视听觉材料的能力。从一些课程(如语言类、技能类、示范类等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来看,这些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视音频信息的补充,而要实现学生随意的播控,只有通过计算机服务器来实现。但是将所有视音频教材转换为数字信息在网上传输,是一件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西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表面上看,西部中小学学生E—Learning的不足,主要表现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上,西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即表现在硬件的缺乏,也表现在视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师生信息素养的不足上,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师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和数字视音频教育信息的严重匮乏。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数字环境中养成。为此笔者认为在E—Learning的构建中,应尽最大可能的构建校园数字视音频信息。
一、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是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形成关键
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有利于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个人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也被翻译为信息文化,但素养与文化意义相差很大。在不同时期信息素养称呼不同,如“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电视素养(TVLi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网络素养(InternetLiteracy)”、“素养(E-Literacy)”等。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Technology,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美国中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1\*GB3①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GB3②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GB3③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GB3④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自己需要的信息;=5\*GB3⑤能欣赏鉴别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6\*GB3⑥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作到最好;=7\*GB3⑦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的重要性;=8\*GB3⑧能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9\*GB3⑨在探求和创建信息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且与团队协作。
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广义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国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师生目前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同时,从大、中、小学生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上来看,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伦理道德低下,信息差。当然,各地恶劣的信息环境,也是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教育及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刻不容缓,然而,从当前一些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来看,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还仅仅局限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根本谈不上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
目前中小学校园数字教育信息的内容单一化,了师生信息素养的后天发展。在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时,由于受到书本信息和网络速度的影响,造成大多数人认为网络信息以文本信息为主,而轻视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条条框框上墙进网、政策法规见于红头文件。而视音频信息,尤其是推动情感教育的视音频信息很难与师生见面。同时,在E—Learning教育实施中,视音频信息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补充,也不仅是文本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说明,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为此,加快音视频教材数字化建设,无疑会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会推动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而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发展和创新。
二、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环境
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环境建设和潜件建设,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任何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都难以实现。技术资源建设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硬件建设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电视教材、电视节目、录音教材的建设等。潜件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建设等。
1.视音频设备的数字化
视音频设备包括录像机、采集卡、视频/音频压缩卡、录音机等。选择电视设备应考虑的因素有:
=1\*GB3①图像质量:决定电视节目图像质量的主要的是录像机,当前国内使用磁带录像机的主要记录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VHS,DV,DVCam,DVCpro,Betacam等。VHS节目源主要集中在教学片(带)上,扫描线在300线以下。还有部分节目源为VCD盘片,扫描线在288线以下。少数是数字节目(如校园新闻、专题介绍、个人专访等)。尤其校园网在组建ATM传输信息时应当考虑校园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先把采集自录像机、摄像机或其他信号源的模拟视音频信号经过图像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即A/D转换),再经过数字压缩后形成数据流存储到硬盘中。若使用的是数字录像机,采集时不需要经过A/D转换,可直接采集数字信号到硬盘。
信息采集完毕后,然后按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运用非编软件对存储在硬盘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各种数据进行编辑,加上动画、字幕、特技等综合处理,并根据需要生成一定视频格式,同时保存在磁盘中。目前市场上经常被采用的非线性采集卡有:AVID、Velocity、DigisuiteLE、DVRexRT、DVRexRTPro、DVStorm、RT2000、TAGAR3000、DV500、DC30。在购买非线性设备时就要考虑和自己录像机格式的匹配问题。事实上,每种采集卡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自己特别适用的设备,在选择时,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源选择采集设备。同时随着数字化设备的发展,各种非线性设备开放性和兼容性增加。所谓开放性就是录像机可与各种非线性设备连接,兼容性就是档次较高的数字录像机向下兼容。
视音频信息采集过程中,采集卡的取样比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压缩时由于压缩的比例、格式的不同,同样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因此在最后处理时,一定要慎重考虑。
校园视听设备应目前由模拟——半模拟向全数字化过渡。全数字化从拍摄、节目编制、演播室系统、播出系统均为数字化。
=2\*GB3②设备标准接口技术:不同压缩标准需要相应的数据接口来传输,同时配合也密切。目前常见的有串行数据分量接口(SDI)、IEEE-1394接口、四倍速接口、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等。
=3\*GB3③常用数据压缩标准:视音频压缩的目的就是舍弃不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以人耳和眼系统的分辨能力来考虑的,是人的视听觉一般感受不到的损失。目前在电视领域中,通常采用的M-JPEG和MPEG压缩标准。JPEG为主要用于静止图像的压缩,M-JPEG是JPEG在视频方面的应用,需要的带宽和空间较大。MPEG是视频的压缩,常用的是MPEG-2压缩标准。MPEG-2压缩带宽和空间小于M-JPEG。
④网上传输的流信息主要有视频流和音频流。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最好生成流媒体(Streammedia),常见的流格式有*.asf、*.rm、*.ra、*.qt、*.swf等类型,而常用的是.rm格式,通常采用RealPlayer播放器播放的。在生成流格式的时候,一定要将珍贵素材(或节目)另转换为*.avi格式。AVI文件的数据量大,占空间多,计算机读取费时,视音频信息转换成.avi格式主要是为了保存资料,而不是为了在网上传递。
2.软件环境的数字化
视音频教材库的数字化建设:视音频信息库由于设备的原因,目前仍旧是以盘带的方式保存,要传递这种信息必须利用电视网或广播等形式,盘带信息不利于信息的流通。而要做到视音频教材在计算机网上流通,一定要将盘带上的节目保存到计算机上。可根据需要将节目进行分类保存,如按学科教学节目、校友风采、校园名师、校园新闻、地方特色、环境建设、运动会、学生活动等分类。
3.人力资源
学校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人力资源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关系到学校建设的后劲、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人力资源指导着视音频教材的制作、开发、研究、应用。视音频教材制作人员应是新观念、新技术的支持下的创造型、智能型人才。
4.潜件环境
视音频教材的潜件建设关系到其形成、利用、流通,同时也是推动对视音频教材的重要性、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的认识,通过建设还可推动教师应用技能、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提高。
由于我国西部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全校信息技术课程和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用、维护,以及校园网的构建设计和网页的制作更新,而普通教师又缺乏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成本和压力不应过分下放到学校层面。为此,建议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易用性,避免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设置“技术门槛儿”。高等学校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校园电视台、有线广播电台、外语调频广播台,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形成“校园一线通”,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同时可以降低建设费用、管理维护费用和减少各种人员数量。
三、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实施环境要求
1.性、性、性: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必须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使思想、行为和观点受到启迪、陶冶,为培养良好的世界观服务。
2.化: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运行的目的是在校园机网络中流通。校园网是将行政事务管理、教学服务、信息管理、学校宣传、科研管理、图书服务、后勤服务、招生就业、校园新闻等各类信息连接起来,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同时校园网的还包括与Internet、天网、城域网等的互联。由此导致校园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各级各类信息完全共享。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网是学生了解外界知识和校园信息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对自己学校教师再认识和接纳的窗口。
3.数字化:将校园视音频教材中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保存、传播、再现。
4.智能化:搜索的智能化。智能化指建立和创造智能化的教与学系统、教与学环境。未来的者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建立以个性化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借助智能化工具(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如独立地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5.标准化:视音频教材要以一定的格式录入、存储、传播并呈现,这样制作时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传递时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为智能化和交互化提供保障。
6.灵活性:灵活性指制作者修改、添加、更新、上传视音频教材,方便灵活,并且不损坏原来的数字化节目。
7.适应性:指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能够适应不同播放器、不同图像质量的要求、计算机、软件等资源。
四、结束语
在中小学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用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科学的论证,综合。制定短、中、长期规划,以实现最佳过渡。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更新换代,同时不要等待发展成熟之后再备鞍上马。校园视音频数字化,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
[1]郭炳.多媒体流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J].有线电视,2003(22)
[2]刘怀林、郭国胜编著.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7月
1.1利用4G技术开发移动图书馆多媒体资源
浏览网站已经成为当代师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但由于以往的3G网络资费较高,数据传输慢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多师生仅仅能够访问文字信息。图书馆与其他媒介提供的多媒体资源就被极大地浪费,很多对学习有用的资源没有被高效地利用。基于此种现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4G网络技术将图书馆内部的多媒体资料上传到WAP网站,供给广大师生下载和在线浏览,让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被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1.2开展面向4G师生用户的信息推送服务
随着科技的越发完善与人性化,推送服务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定期把管内的文献资源变动情况(例如新书预告,馆藏文献的新增与注销,数据库更新等)、将要举办的讲座或者一些企业的宣讲等信息以电子信息的方式推送到师生的移动终端上。加强图书馆与师生的良性互动,使师生更充分地把图书馆利用起来。
1.3利用4G的可视通话业务开展图书馆咨询服务
通常,图书馆咨询业务是读者到图书馆与工作人员直接进行交流。这极大的限制了师生读者的咨询量,降低了办事效率。而利用4G的可视通话业务开展图书馆咨询服务,可以使咨询过程变得方便快捷灵活又直观生动准确,把远距离的交谈效果转化为面对面交谈的效果,减少了出现传统文字信息咨询理解不当的局面,节省了师生读者往返图书馆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1.4建立4G应用平台的手机图书馆联盟
手机图书馆联盟基于手机信息绑定与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可以良好的解决师生身份信息的识别与认证,有关文献的查阅,控制超支借阅费用等一些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各大高校图书馆将各自的4G平台连接起来,形成4G图书馆联盟体系,制定统一的使用原则与标准,服务于更多的读者。联盟体系可以全面有效的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节省人力资源建设及人员服务费用,更有利于管理的统一化。
1.5基于手持设备平台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手持设备平台资源是指可以全文浏览与检索下载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其既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检索,又可以摆脱地理与物理的限制,使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覆盖更广,更有利于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个性化的定制与便捷性的浏览信息已经成为手持设备平台最大的特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手持设备平台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会在高校更广泛的推广开来。
1.6利用4G设备对馆藏图书进行定位查找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多,结构复杂,师生读者查找不便而且费时的问题。基于此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利用4G设备可以轻松实现馆藏图书的定位查找。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制定书目位置信息数据库,4G校园用户检索请求发出后,快速制定一套路线图与所在的具置,包括楼层,藏室,架位,架层,等相关信息,反馈回手机终端上。极大地节省了不熟悉图书馆结构的师生读者宝贵的时间。
2开展网络合作学习,深化拓展地理课程空间
当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时,让他们通过网络或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把自己在网络或非网络上收集的材料在课堂或论坛、微信群、QQ群进行交流探讨,就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我校参加全国第四届“地理小博士”知识竞赛时,其中一内容是撰写关于环境方面的科技小论文。我将所教的六个班参加的人数分别编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实地进行走访和调查当地的环境情况,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在六名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的上网搜索有关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知识;有的利用手机、相机拍摄环境污染的图片;有的访问当地村民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演示文稿PPT,在组与组之间交流时,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将他们的成果一一进行展示。其中第一、二小组着重展示调查、访问当地环境变化的情况,第三、四组重点介绍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第五、六组重点介绍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最后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收集的素材分别确定各自主题,再撰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和小论文。这样不但拓展了地理课程空间,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合作学习等诸多能力。
3运用QQ群和论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无限生机,更为教育注入了鲜活的动力,特别是给教师赋予了新的工具和手段。诸如博客、论坛、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更如雨后春笋,教学中我们可充分运用这些工具,特别是利用QQ群组建讨论组,把要讨论的主题呈现在群中,这样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随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见解,还可就其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查询,然后分享给讨论组。如此既是自主学习,又是协作学习,共同解决了问题。如,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笔者通过QQ群建立一个关于“地球形状”的讨论组,没要两天时间,一个个说明地球是球面而非平面事例,让大家眼前一亮。再如,在教学世界的地形时,笔者在微信上发出邀请,让大家搜索并下载关于世界之最的图片,还要求学生将自己外出旅游拍摄到的有关地理事物的景观图片上传到QQ群里,相互交流学习,特别好的也制作成演示文稿拿到课堂上交流。第二天笔者打开QQ群一看,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张张景观照片,无不令人赞赏。可见,我们利用好了Internet上诸如博客、微信、QQ等网络交流工具,为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的平台,其能力的提升不言而喻。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和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学科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是指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各学科间的比率结构。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应与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省级示范专业、市级示范专业和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及各专业学生文献需求结构相一致,并根据高职院校各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保持文献资源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适时进行调整,尽力确保各专业核心文献的收全率,同时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确定应重点建设的特色文献资源,确保特色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学科层次结构定位
高职教育以全日制专科教育为主,其它各种教育层次、教育类型为补充,培养面向一线的技能性、技术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层次定位在以大学专科级层次、技能性、技术性、实用性为主。
四、文献资源等级结构定位
等级结构是指馆藏文献资源所反映的用户需求的学术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水平就要求收藏相应级别的文献。根据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五个级别,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等级结构定位在大学级或略低于大学级是合适的,大学级馆藏文献资源是以满足大学生和个人自修大学课程的需要为目标。重点收藏与学习和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实践教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有选择地收藏各类课外读物,兼顾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以满足高职院校读者自我学习的需要。
五、时间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时间结构是按文献资源的产生时间来划分的,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文献资源,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对于文献资源的利用者来说,最新的文献资源在提供知识情报方面,一般总是更积极更有活力。由于高职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师生及时了解各类科技成果,以便能迅速产业化。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时间构成上,必须求新、求快,努力扩大新文献资源的入藏比率,保证文献利用的活力。
六、文种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文种结构是指文献资源中各类语种的文献资源的构成状况,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都是由多种语种的文献资源构成的,例如中文和英文语种的文献是最常见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在文种结构上,除了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相关英文文献外,其它文献应以中文为主,适当考虑部分读者的特殊需求,满足读者对其他语种文献的需求。
七、文献资源类型结构定位
文献资源的类型结构是指文献资源中各种不同出版形式、不同知识载体文献资源的构成状况。《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指出:“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不同类型的文献在传递、交流知识情报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同时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要也是多样化的,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建立多样化的文献资源类型,坚持印刷型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协调建设,满足读者多方面多样化的文献资源类型需求。
八、服务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服务宗旨也应该是读者第一,服务育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服务宗旨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一致的。
服务对象的定位:高职院校师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师生相比,高职院校教师读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读者层次不一,除了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招收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应届毕业生;有的还招录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生。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针对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开张针对。
服务内容的定位:提供多样化的文献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印刷型文献资源,视听资料、数据库等电子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导航、学科资源导航库等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和用户培训等多种内容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君之,王俊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初探[J].工会论坛,2008,5:115-116
[2]李莉.浅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52-54
[3]张赞梅.21世纪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定位[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5:41-42
[4]张玉礼.文献资源建设概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7
数字时代的来临要求图书馆员由传统的文献管理者和文献提供者向信息时代的知识导航员转变。图书馆员要提高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水平,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利用信息工具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要进行筛选整合并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和创新,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员在为高校师生服务时要能够做好参考咨询、定题检索、课题查新与研究、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最新文献报道等信息服务工作。
1.2提高外语水平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网络信息服务。现代自然科学体系是由西方建立的,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又大都以外语形式表达传播的,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便能更好地参考国外先进的科技文献资料,收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做好这些外文信息的编译、整理、储存、服务工作,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借鉴,促进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
1.3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完善学历教育
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比较复杂,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学术性很强,是以图书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因此高校图书馆员要加强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的学习,要掌握文献编目和分类的知识,掌握图书馆信息检索知识,不断培养情报信息意识,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是多学科知识的信息库,是各科知识的信息集散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的信息知识就是一个庞大信息知识系统,高校图书馆员要对这些庞杂的知识系统进行筛选,分析整合,就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能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高校师生做好信息的深层次服务。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员也转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高校图书馆员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历等级、知识结构、专业水平采取不同的学历教育,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员的学历,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提供科研教学服务。
2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2.1参加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
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广大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是以帮助高校师生解决科研学习问题,满足其信息需求为出发点的,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随时跟踪用户的信息活动。需时刻注意各个学科的发展,了解学科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满足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高校各种学术交流、讲座的机会很多,高校图书馆要鼓励馆员积极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注意各学科专业的学术发展动态,帮助高校图书馆员及时补充更新学科知识,开拓视野,启发改变思维,将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服务更上一层楼。
2.2鼓励图书馆员在职进修
现代科学信息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员要不断充电学习,才能更好地胜任数字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鼓励馆员在职进修。例如,让非图书馆专业的馆员重新走进课堂,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的学历课程,系统地学习图书馆相关知识,让图书馆专业的馆员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拓宽馆员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适应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2.3参加专题培训或讲座
沙坡头、沙湖是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除此以外,六盘山也是宁夏境内自然风光的代表,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岛屿”,其风光旖旎,久负盛名,更是革命纪念地。率领到此,曾作词《清平乐·六盘山》。其他还有贺兰山、火石寨地质公园等,这些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沙漠、绿洲并存,风景与历史积淀相融的美景。
2.历史文化资源
早在1038年,西夏就在宁夏设立都城,西夏存在时间较短,但党项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西夏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样,“折射出丰富多彩、众多民族艺术个性的融合,凝聚成西夏艺术的结晶”。目前西夏艺术遗存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以及国外博物馆中。西夏艺术在宁夏主要以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等为代表,内容主要包括雕塑、建筑、文字、绘画、工艺美术、碑刻等。丰富的西夏艺术资源是我们了解西夏历史、社会状况等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在宁夏还有原始社会时期的贺兰山岩画、清代古居董府、同心清真大寺、中卫高庙等。这些历史遗存包括了从原始社会、明清以至近代的文化艺术,真实地记录了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吸收的历程,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和新的民族美术形态熔铸的历程,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是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宝库。
3.社会文化资源
宁夏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处处体现在各类环境建筑中,比如回乡文化园、清真寺等。同样,民间艺术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散发出回族特有的审美意蕴。宁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包括回族剪纸、刺绣、阿文书法、回族服饰、砖雕、日用瓷器、泥哇呜、编织等。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在民间工艺美术中,首屈一指的是贺兰砚,在宁夏聚集了数名贺兰砚雕刻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回族服饰也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备受关注,它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和审美心理。目前,宁夏民间工艺的许多品种已形成了传统产业,成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宁夏高校加强区域美术资源建设的教学探索
1.梳理、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
区域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美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弘扬、传承区域民族文化和保护民族美术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宁夏各个地区的美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采风,专家走访,查阅文献、地方志等,把收集到的美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相应的数据资源库,逐步形成主题性的区域艺术资源区间和立体化的区域美术资源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的原始数据和第一手素材,建立区域美术资源的专题网站和网络体系,科学地制定宁夏区域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积极地促进这些资源合理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
2.建立自身特色的宁夏区域艺术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宁夏高校艺术教育应树立多元的艺术教育观,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台湾艺术教育家郭帧祥认为:“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之际,决不能仅仅从事物表面的关联出发来设计课程,而应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或两类以上事物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开发出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和严密性特征的艺术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在现有公共美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纳入区域美术资源系统;其次,对区域美术资源进行系统化、类别化建立;再次,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宁夏地区的两个主要特色即回族特色和西夏特色,从而形成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3.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教育实践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实地考察,比如在对西夏艺术学习时,可以参观宁夏博物馆、西夏王陵,以至延伸到区外的敦煌莫高窟、西夏博物馆等,让学生从壁画、雕塑、版画、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西夏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学习剪纸,可以请宁夏各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如同心的田彦兰、海原的伏兆娥等,不但使同学们学会剪纸,也可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的魅力。此外,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对民间的民俗、手工等进行调研,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加强对民间传统美术的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