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素质拓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虽然在五维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客观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还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如何继续提升素质拓展质量,完善五维课堂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构建专业技能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除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外,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技能水平,利用校内实训设备,构建专业技能平台,使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通过技能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以后的专业学习方向,再者通过校内技能比赛,又能在学生中行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中西餐宴会设计的素质拓展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素质拓展活动“由内到外”。
根据麦可思数据公司的研究报告,根据酒店企业的用人特点和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适当向外拓展。如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三下乡”活动等,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中将课程设计定义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它取决于在两种不同的编制水平上的决策:一种是概括水平,在这一水平上要做出价值选择;另一种水平是具体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涉及有关课程因素的技术设计和实施问题”。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提出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目标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包含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1.3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教育。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的思想对后期的体验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代表还有皮亚杰、库伯等。皮亚杰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库伯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但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在形式和内涵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延生。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从最初的“团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断的完善并丰富。“团康模式”最初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快乐开心的培训方式。“团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心、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它通过简单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模式”是指通过有挑战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学员体能上的锻炼、精神上的震撼,同时考验学生的应变及团队的协作、组织领导、危机处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学校多半是采用“训练模式”。“认知模式”实质上是指通过项目的体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者启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模式”是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经历了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之后所出现的多元要素构成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思路构建
2.1课程目标设计
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了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以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被定义为目标模式,其经典形式为“泰勒原理”,即通过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的回答,构建课程设计的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蔡斯(RobertS.Zais)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上的课程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层次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预期学习结果”。
2.2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类项目、破冰类项目、激发类项目和升华类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每次课程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组合,以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实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带着期望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对与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堂相对松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时间让同学之间有更多频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让班级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为例,就课程目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从个人层面上,提高新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团队层面上,增强班级同学熟悉度、集体凝聚力、提升团队意识。课程班级规模:30—60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破冰类和基础类的项目,项目的选择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教学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将三者的教育与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升华其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1]。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智慧能力的欠缺并不是主导因素,未能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才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因此,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采取知识分层的方法,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预定目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员实现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不同层次知识的目的[2-4]。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应用等基本知识。材料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各章自成体系,而且概念多、术语杂;经验性的东西多,逻辑推理性内容少;文字叙述多,公式计算少。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抓不住重点,感觉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能将繁杂的内容梳理出条理清晰的层次,以致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率不高。 依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来源及其特点,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5]。(1)教材知识: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等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等;(2)拓展知识:指教员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主要内容是教员在科研、工程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等[6];(3)科学知识:与土木工程有关联的一切材料知识与实践,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如泡沫铝、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相变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新材料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7]。通过任务—问题,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实现学员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课程知识的目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贯彻理工大学精英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学员全面成长,更好地对学员因材施教,拓宽学员视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将导师制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衔接、互补,并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层”的教学思想,在探索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以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为载体,引导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自学,时间以10分钟至30分钟为限。课前自学能使学员对概念性知识有初步认识,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带到课堂上反馈给教员。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教员对学员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获得学员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掌握的知识。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员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介绍真实的工程案例或事故,重点是军事工程。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拓展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大型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国内外各类典型工程及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水立方、鸟巢、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永兴岛建设等工程中涉及的各类材料,体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紧密联系。(2)工程事故:包括各类媒体介绍的工程事故及环境污染实例,如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家庭装修带来的“装修病”等,以此作为切入点介绍材料性能对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性能影响的重要性。(3)特种材料及技术:如“耐高温—高寒混凝土”“耐海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抢修加固材料”“再生混凝土”“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针对工程实践特点,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材料创新设计。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9]。1.基本实验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六个验证性实验。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2.自主实验即开放式“三性”试验,实行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操作。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0],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或科研团队自行选择试验内容,合理利用实验室已有设备制定试验方案,并得出实验结论。遵循“引导—自学—辅导—实践”四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把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培养优秀学员创造条件。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科学知识为目标。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员根据学员的选题提供研究思路,以国防工程新材料研制俱乐部为平台,带领学员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如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开展学科竞赛、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等。主要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论文类、发明类、竞赛类。(1)论文类,包括科普类论文和学术类论文。从材料角度对大型工程进行材料设计,或从工程事故分析报告等角度撰写论文,要求正式发表,包括会议论文。如论文《‘美国911事件’中钢材对火灾产生、蔓延的影响》《建筑环境污染事件中材料的决定因素》等;也可以根据国家战略或国防战略选题,如《设计南海、西南高寒地区所需要的特种建筑材料》等。(2)发明类:以土木工程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或军事需求进行选题,包括材料发明、材料结构设计等,通过试验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3)竞赛类:以材料的创造发明或论文形式,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如每年一次的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比赛”“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甚至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结构大赛”等。
(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教学不同阶段的全过程评价,既考核结果,也考核过程。一是考核学员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具体包括预习单、作业本、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二是考核学员对拓展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创新选题等。三是考核学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10%,是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的重要依据。主要以课外创新作品的呈现程度来进行评价,如撰写论文5分,如果了(或有录用通知)就10分;发明创造有作品的5分,申请了专利的10分;正式参加了比赛的5分,已经获奖的10分。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教学成效
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先后获得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精英教育的探索———课外实践导师制”“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考核方面,近几年学生通过率都达到100%。优秀率从5%左右提高到10%以上。在撰写论文方面,学员团队在教员的指导下撰写了《泡沫铝的特性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分析与评估》《基于金属热工艺“四火”原理实现铸强兵之“剑”》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创造发明方面,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自主开展“寒区单兵多用途自热包”“一种高强陶粒混凝土的研制”“K-15快速高强抢修加固材料”等材料研究,并申请了专利。在参加竞赛方面,学员连续四年组队参加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大赛”,多人次获奖;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课外创新学习的学员,有多名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
四、结语
在理工大学实行“一导五法”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员和学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学员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校院多级政策支持,“本科生导师制”也在各学院深入推进。今后应将全国或兄弟院校的更多有价值的学科竞赛引入学校,并将参赛的组织模式固定下来。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学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与学分、评优、保研等评价体系的联系,为学员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玲,熊健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65-69.
[2]王泽文,徐定华,乐励华,刘唐伟.大学数学教学规范及其知识体系与课程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95-97.
[3]李爱平,郝英.论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中的应用[J].高教视窗,2009(3):183-184.
[4]方岚.高等院校本科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途径[J].当代经济,2009(6):116-117.
[5]徐家良,陈晓峰.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6-59.
[6]杨湘.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0(10):89-90.
[7]吴红耘.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J].教学与管理,2010(10):8-9.
[8]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钟楠)11月19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公布。该校首次把惩治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写进了校规,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武科大中南分校2005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的《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侧重于对学生各种考试中舞弊行为的处理,对学生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而新近出台的《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在明确对日常各种考试舞弊行为处理的同时,也首次以校规的形式明确了“实践课程及素质表现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武科大中南分校在新颁布的《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大作业、实训、素质拓展、军训、入学教育、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读百本好书、暑期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以及创新、特长、行为表现等素质表现,其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类比理论课程考核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执行。
该校在新规中明确,提供虚假读书心得笔记、虚假实习材料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500字以上或雷同率15%以上,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由他人毕业论文(设计),情节恶劣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采取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成绩的,视其情节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处分;有违反学术道德或学术纪律的其他不端行为,依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至开除学籍处分。
为改变学生大四时才开始写论文存在的弊端,武科大中南分校今后本科生将从大二时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委员会则从论文选题、撰写过程、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1 高校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高校院系资料室以其收藏资源的相对丰富和专业性强而成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支撑要素,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资料和撰写论文的重要场所。在大学培养开放型、研究性人才的过程中,图书馆和专业资料室的教育职能更大程度上得以体现,因而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使之与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相得益彰是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工作目标之一。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体现在:
1.1 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大学生专业入门的一个窗口
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要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应加强专业引导,使得其对专业有个前瞻性的了解。入学调整适应期越短,专业入门越早,越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探求兴趣,使得他们在大学中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入和宽广。要引导学生熟悉资料室藏书结构,从而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哪些相关知识,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体系。引导新生通过对专业基础书籍的借阅,提高专业认知程度,实现专业入门。
1.2 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大学生专业素养养成的保障
大学专业人材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的专业水平标志之一,大学专业人材培养质量不仅依托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秀的师资,也要有丰厚的文献资源作为坚强后盾。专业文献资料对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具有引导作用,是学生习得专业知识、撰写专业论文、进行知识创新的资源保障。
2 院系资料室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途径方法
2.1 加强与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及学生会组织联系交流、互通信息,为大学生专业素质提高构建专业咨询队伍
专业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任课课程知识结构,推荐专业阅读书目,在阅读方法和内容上以予指导,并按一定要求布置专业训练。资料室可给以予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中间桥梁平台作用,总体跟踪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进度。
学院依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有素质拓展训练方案,辅导员老师是素质拓展训练具体推行者和指导者,针对具体每个专业应达到的相应专业水平制定有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相对应的技能训练,分解到每个学期应是多少量,定期进行检查指导,资料室可协助辅导员老师的开展活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切实落到实处,促使专业素质养成。
保持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的联系,了解并参与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协助学生社团创刊组稿,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推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
2.2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特点和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的辅导和协助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宽和专业入门,高年级学生侧重于专业知识大量汲取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研究生阶段则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习得和养成。
2.2.1 加强低年级专业引导教育,培养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对自已的专业定位认识不够,加之对室藏布局、藏书特色缺乏足够了解,利用文献资源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料室要向他们介绍专业文献资源分布状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让他们熟悉资料室,规范他们利用文献的行为方式。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能。资料室则应指导他们实际运用,提高专业信息的搜索、筛选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在查阅文献时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2.2.2 开展高年级毕业设计信息查询服务,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收集、甄别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融会和贯通,最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资料室可开设一些相关课题讲座,对他们信息的高层次需求作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信息创新能力。
2.2.3 提供研究生丰富文献资源,保障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实现
研究生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这要求资料室资料室在室藏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听取研究生建议,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的室藏,切实保障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3 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2.3.1 研究大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做好专业导读工作
首先,做好专业培养计划的研究工作,对于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要求要做到胸中有数,保证导读工作有的放矢地展开。
其次,要研究大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利用借阅登记、个别询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专业文献信息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通过上述信息的汇总统计,分析利用类型、利用目的和利用需求量。
再次,根据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推荐和介绍与他们的需求相关或相近的文献资料,做好专业导读工作。可结合室藏文献资源,编制推荐书目、相关专题参考书目,使文献资源广为学生所利用。
最后,及时对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目标,以期做得更好。
2.3.2 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形式读书活动,切实做好素质拓展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
依托专业素质拓展量化工程做好阅读和写作等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对照每个阶段应达到的专业素质考核量,布置检查作业量的完成情况。还应定期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专业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通过互评互学,观摩和锻炼并举,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2.3.3 组织学生中的志愿者参与文献资源管理工作
资料室可吸收学生中的志愿者参与文献资源管理,通过对书刊的整理、签收、入藏和上架引导学生熟悉藏书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对书籍的亲和感,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 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工作要求
3.1 创建优雅环境、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
宽敞明亮、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利于营造浓郁学习氛围,是保证学生在书海遨游、汲取养分,进行信息创新的前提。
3.2 加强室藏建设,丰富室藏文献资源
加强室藏建设,要依据院系的重点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室藏的构建工作,突出文献资源的专业特色和多元化。如本院系专业教师的论文和著作、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论文,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有直接的启迪思路和开阔视野的作用,要注重收藏。其次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现实体室藏和和虚拟室藏的有机结合,夯实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根基。
3.3 更新服务观念,做好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工作,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资料室应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用科学的服务方式整理信息,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资料室应使室藏文献的采访登录、编目加工、典藏分配、检索咨询等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校园网室藏文献资源信息,便于师生有针对性的查询和使用,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总之,资料室要着眼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观念,努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优良平台。在促使大学生专业素质养成的同时,推动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本文重点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作一简单阐述。
一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体现,它是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技能。
为了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课程性与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理论性与技能性,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多样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有效性,我们通过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由三大模块构成:通识教育实践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文献检索实践、工程训练、大学物理实验、大学数学实验等);专业教育实践训练模块(包括企业文化认识与体验、专项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综合教育模块(包括资格认证、学科竞赛、科技学术活动等)。形成了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认识实习(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专业实习、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课程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例如,调整课时比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减少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逐步减少和取消课程实验。分层次开设实验,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转变,由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应用性实验转变,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三改革实习、实训内容,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大学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认知与体验》课程(即认识实习),通过进行企业观摩及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使学生了解企业工程文化、企业工程环境及管理体系;完成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及服务意识教育;了解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了解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专业规范、标准等。通过实践,增加一线体验;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材料加工技术。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五周,它是根据专业方向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联合选择零部件或产品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到企业实施验证。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初步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在产品设计、生产、质量评定等环节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
专业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四周,它是学生深入企业,接受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指导,参加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生产,全面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中各个相关技术环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下学习产品设计、工艺制定、质量评定、生产组织、现场管理等内容。熟悉专业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熟悉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流程,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工程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实践技能。
毕业顶岗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为期十周,它是学生轮流到企业不同岗位进行实习,深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具体工作。学生通过在企业指定岗位进行实习,独立完成该岗位应能完成的工作。全面深入体验企业工程文化,完成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及服务意识教育。熟悉生产过程,熟悉生产过程中相关专业规范、标准等,可能的话结合岗位实际,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协助解决生产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护知识,进一步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一线实践,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满足行业需求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内容尽量来源于企业或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实行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一体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行业需求,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选择课程内容实施企业人员授课,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依照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建设,选择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内容,聘请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授课,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了解社会行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到指定企业,由企业高级工程师进行理论授课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结合现场工程环境及背景的认识,加深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了解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生产原理、工艺及设备。企业授课的考核方式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命题,以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
六积极组织学科专业技能竞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科专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我校积极创造条件和争取机会,在课外组织安排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大赛、创新杯新材料大赛、金属材料技能大赛、熔盛杯焊接技能大赛等。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学生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通过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等形式,用生动有趣的竞赛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
七积极组织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综合性工程素质培养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综合性工程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我校根据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两部分内容开展。素质拓展主要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体现,例如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认证和校园文化节活动等。科技创新则通过科技学术活动和参与科研项目来体现,例如有计划的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大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培养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又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补充。通过组织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实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石,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注重社会行业需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为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聂其元,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华章,2011(29).
[2]刘洁,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
[3]张姿炎.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社会竞争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1.1以理论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对抽象的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受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内容的限制,学生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学习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知识储存和技能掌握的长久性。终结性考核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间断性或终结性,这与高职教育更加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1.2以毕业考试为导向的论文考核
对于高职院校的一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往往借鉴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交论文的模式,学生提交的论文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知识含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过分强调学术论文研究对高职生有些勉为其难,尤其是现代信息较为发达,照抄照搬论文、科研成果现象严重,淡化了考核功能和检测功能。
1.3以行业证书为依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核平台,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了学生实验实训的训练强度,促进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能力。但是,受学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年限、最高学历水平和考试工种的等级所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职业证书考试的功能,为应试考试提供了发展空间。
1.4以获取行业证书为主的替代考核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手段,利用行业证书的获得取代某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高职院校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与同类院校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并进行改革,但过分夸大了等级证书的考试力度,仅仅围绕考试相应等级的证书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和素质修养的全面提高。
2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1)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体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量复合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单纯的流水线技术工人,也不同于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应突出把握专业建设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知识,整合校企、校本教材,拓展专业课程所需求的综合知识点,进行试题库的重建与实时更新,优化专业课考试比例,增加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应用题,采用闭卷、答辩、论证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运用能力。
(2)集中考试+分散考试,体现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学交替时学生学习的时间可将考核评价划分为在校学习阶段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集中考试主要在在校学习阶段进行,学习相同课程的学生,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理论与技能考试,理论考试相对课程集中,技能考试相对工种集中。分散考试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地、实习时间等情况,由学生向学校定期提交异地考试申请书,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卷或通过网络抽题实现异地考试的一种方式。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做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