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农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化学农药原药(折百)34.2万吨,同比增长9.97 %。2012年1-12月,全国的产量达35
>> 2014年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情况 统计局:2013年11月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增长2.79% 2012―2015年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2000—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相关著作统计分析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统计分析 我国能源结构的统计分析 近30年我国综合档案馆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02年~2011年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5年~2015年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档案管理》2012年载文统计分析 2012年我中心门诊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统计分析 1985~2007年我国国际竞争力论文的统计分析 19877―20166年我国档案法规研究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2013年10月中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下调6.08%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我国各省级区域经济分析 USPTO中我国专利引用状况的统计分析 FD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统计分析与模型预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2012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统计分析 2012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统计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化学农药原药(折百)34.2万吨,同比增长9.97 %。2012年1-12月,全国的产量达354.9万吨,同比增长19%。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2月,江苏省化学农药原药(折百)的产量达105.5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9.75 %。紧随其后的是山东省、浙江省和湖北省,分别占总产量的23.25 %、8.47 %和8.34 %。 杀虫剂原药产量同比下降11.96% 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杀虫剂原药7.92万吨,同比下降29.36 %。2012年1-12月,全国的产量达81.34万吨,同比下降11.96 %。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2月,湖南省杀虫剂原药的产量达24.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65 %。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湖北省,分别占总产量的29.53 %、9.22 %和8.94 %。 杀菌剂原药产量同比下降7.08 % 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杀菌剂原药14383.11 吨,同比增长1.86 %。2012年1-12月,全国的产量达143893 吨,同比下降7.08 %。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2月,江苏省杀菌剂原药的产量达60458.42 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2.02 %。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省、安徽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占总产量的13.92 %、9.39 %和8.74 %。除草剂原药产量同比增长42.55% 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除草剂原药16.27万吨,同比增长40.74%。2012年1-12月,全国除草剂原药的产量达164.79万吨,同比增长42.55%。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2月,山东省除草剂原药的产量达67.13万吨,同比增长88.65%,占全国总产量的40.74%。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浙江省和湖北省,分别占总产量的20.41%、10.27%和9.18%。(摘编自《中商情报网》)
安全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储运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消费者食用后急性、慢性和蓄积性中毒的蔬菜。
一、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做好种子的处理,温水浸种,采有54℃的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再放清水中浸泡4~6小时,可消灭黄瓜黑星病苗,又例如:西红柿在育苗前,把种子浸入50℃温水中浸种泡了30分钟,然后捞出,放到凉水中浸泡4个小时后,即可播种,可有效控制叶霉病,减轻旱疫病的发生;将种子放在凉水中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到10%磷酸三纳溶涂中再浸30分钟,可防治西红柿病毒病;防治茄子黄萎病时,先把种子在凉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后再放到54℃的温水中浸种15分钟,然后再放到凉水中浸泡1个小时,凉干后播种。
3、栽培管理措施农业论文,保护地蔬菜实行轮作倒插不仅可明显减轻病虫害,而且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水旱轮作,在蔬菜种植2年后,在夏季种一季水稻,有很好的防病虫效果。
4、药剂处理:充分采用苗前用药进行土壤消毒或药齐拌种可防治菜田苗期立枯病。具体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10克,与细土拌均匀后,先将1/3铺在苗床下部,2/3的药覆盖在种子上面。拌种可用40%的拌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种子,可用75%百菌清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能防治早疫病、霜霉病、苗期炭疽病、叶斑病等。另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的水在播种前10天浇水在育苗床上,然后将药土翻入土中播种,可防治多种病害,如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软腐病等。
5、采用生物防治。例如利用Bt乳剂1000倍夜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青虫。还可以采用以虫治的方法防治害虫。
6、采取其它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如利用诱蚜板诱杀蚜虫,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杀虫等等论文格式范文。
总之,采取上述方法,目的就是减少蔬菜生长期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治病虫的次数,生产安全、放心、经济效益高的无公害蔬菜。
二、科学选用农药
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⑴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⑵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⑶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和禁用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⑷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3、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1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千克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克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千克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科学施用农药
1、准确诊断农业论文,对症下药
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把握适期,适时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期用药。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种病虫害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不要一见到田间病虫害就喷药防治,如果用药防治也只能挑治。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施药时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为标靶,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的目的,从而以减少用药。
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论文格式范文。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克/公顷(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克/公顷。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4、科学混配农业论文,兼治病虫
农药混配应以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如果混配不当,不但在不到混用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毒害加重。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可以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5、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品种
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交替和轮换使用农药,同一种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蔬菜作物上连续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注重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
6、选用先进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大力推广烟雾剂及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7、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
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为主。,防治策略。在防治上,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
1防治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强化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2防治适期和指标
(1)稻纵卷叶螟。①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隔7d再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②2龄幼虫高峰期前防治(中等发生年份),每百丛3.3cm以下绿色小苞数30个。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以保护天敌和稻田生态环境。
(2)螟虫。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2时用药;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hm2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治。
(3)稻飞虱。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 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 000头以上。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4)稻瘟病。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5)纹枯病。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
3主要推荐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2生物(药剂)防治
(1)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防治策略。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连续用药3~4次,对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3物理防治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在稻田设置频振式诱蛾灯捕食与诱杀,可减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瘿蚊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2)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可诱杀集中连片稻田中的二化螟。,防治策略。
3.4化学药剂防治
(1)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防治策略。
(2)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防治策略。
(3)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防治策略。
(4)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 1次。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詹才灼,汪恩国,方学县,等.水稻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综合防治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08(9):99-100.
[2]李绍杰,鲁秀芝,李华,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20-121.
[3]蒋春艳;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0期
[4]韦天尤;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们开始关注蔬菜的质量问题。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重茬、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造成每年蔬菜总产量损失20%以上。各地在防治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由于大量持续的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本人就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和消费者减少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加以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对应对策。
一、蔬菜农药残留的概念
农药残留(Pesticideresidues),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一些有机氯类农药却难以降解,是残留性强的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农药残留对人类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
二、蔬菜农药残留标准
目前,我国与蔬菜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35项,涉及农药残留指标58项,农药52种,名称如下:对硫磷、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涕灭威、六六
六、敌敌畏、DDT、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敌百虫、亚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顺式氰戊菊酯、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灵、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虫脲、灭幼脲、双甲脒、敌菌灵、异菌脲、代森锰锌、灭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灵、伏杀硫磷、2、4D。
三、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
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终身残疾。亚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儿)和致基因突变(损伤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可逆诱变的作用),损害人体的重要脏器。慢性中毒,农药残留更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经、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神经系统失调,破坏人体器官生理功能,内分泌紊乱,引起妇女经血失调及面部生出各种斑痕。引发中老年人各种疾病。
四、减轻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
农药残留有两种形式,一是附着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种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农药直接进入蔬菜、水果的根茎叶中。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农药残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基础方法。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处理是现在应用较多的一种降解农药的手段。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有极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瞬问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它可选择性的与化合物中杂原子发生反应,主要使农药分子化学键断裂,生成小分子产物挥发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农药本身含有杂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仅能够破坏马拉硫磷、乐果等有机物分子结构中的烯炔、炔烃等碳链,而且对其基团有着强烈的氧化作用。这种打断连接键和基团氧化的双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彻底改变,从而起到解毒、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
3、碱水浸泡法
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物污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面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4、有机磷降解酶
有机磷降解酶可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表面残留的农药发生化学反应,能破坏剧毒成分的结构,使剧毒农药瞬间变为无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以达到果蔬的迅速脱毒,这种降解酶做成的洗涤液对环境不会有二次污染。使用发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剂能有效去除农作物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而且酶促反应速度快,专一性高,酶与底物作用不需要摄入机制。
上述几种化学方法都可以有效去除果蔬农药残留,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我们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以达到去除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高晓娟.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预防控制对策.食品与药品,2005年。
[2]谢惠波,李仕护.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及去除方法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5[5]。
葡萄属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 atas L.)植物,起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品种繁多,分布广泛[1],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2]。通常高温、干旱、水涝、低温及栽培条件都能影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葡萄逆境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胁迫、水分胁迫、高温胁迫和盐胁迫[3-6]等,但是对栽培条件引起的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报道。
有机栽培就是在葡萄栽培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不使用任何有害农药和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而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进行除草和防治害虫,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一种栽培技术[7]。常规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喷施各种化学农药(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和各种激素(如乙烯,脱落酸等)。本文测定了‘巨峰’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中SOD、POD、CAT几种酶的活性,以明确有机栽培对巨峰葡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连栋大棚内进行。选生长势基本一致的3年生巨峰葡萄作为试材,成熟期在7月下旬,种植在单棚长75 m、棚宽5 m、顶高3.5 m的大棚内,平棚架式,栽植2行,株行距为1.5 m×2.5 m。有机栽培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有机基质进行,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膨大剂、化肥和农药,而按常规栽培模式进行。各处理间设置隔离行,以防干扰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3次,每个处理5株葡萄。分别在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在枝条的相同位置开始取叶片,用冰盒带回实验室,贮于-80℃超低温冰箱,备用。
1.2 叶片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叶绿素的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提取法,参考孙俊宝[8]的方法;SOD 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法[9];CAT 的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9];MDA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9];POD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9]。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作图,SSPS 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显著分析[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在开花期,2种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相差不大,到转色期有机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是因为对照组受到农药胁迫叶绿素的含量有所下降[11]。
2.2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2.1 有机栽培对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由图2~4可知,葡萄叶片的SOD的活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有机栽培组,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在栽培过程中喷施了化学农药,农药造成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受到破坏而导致自由基的产生,过剩的自由基可引起或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导致植物体内SOD、POD和CAT活性的升高。
2.2.2 有机栽培对MDA活性的影响。从图5可知,对照组从转色期开始MDA的积累量明显下降,而且低于有机栽培,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
叶绿素作为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色素分子参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其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光合功能的强弱,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因此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植物受胁迫的程度。如从杀虫剂对植物的毒性影响来看,杀虫剂能导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据Perona等人报道,乐果等杀虫剂可以导致 Anabaena PCC7119 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12],本文中经测定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这可能是由于常规栽培过程中喷施的化学农药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SOD、POD、CAT 等酶类是细胞抵御活性氧伤害的重要保护酶系统,它们能在逆境胁迫时清除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以及阻止或减少羟基自由基形成[13-15]。正常情况下,H2O2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其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实验中,测定得常规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的SOD、POD和CAD酶的活性大于有机栽培,可能的原因是常规栽培因使用各种化学农药等与有机栽培相比对植物是一种逆境胁迫,在胁迫条件下会使H2O2积累,从而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启动,从而使上述几种酶的活性升高。
MDA 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膜和细胞中的许多生物功能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破坏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15]。实验研究表明,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MDA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可能是因为常规栽培的葡萄果树喷施了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化学药物,如喷施的脱落酸等催熟剂,而此催熟剂可以减少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了抗氧化系统能力[16-17]。李长宁等在研究甘蔗抗旱性时指出,外施的脱落酸可以使细胞内的MDA的积累得到一定的缓解[18];张治安等[19]在玉米上的研究发现,喷施 6-BA 可以使玉米穗位叶片中的 MDA 含量明显降低,说明 6-BA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减少细胞内溶物质外渗,延缓细胞衰老进程,从而达到延长叶片功能期。
参考文献
1 郝宇,张淑静,张寸日,梁海永. 葡萄品种资源的SSR鉴定及遗传多
样性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1)
2 尹克林,李云鸿,甘秀玲,等. 用叶片形态鉴别葡萄品种的探讨[J]. 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1(3)
3 CUELLAR T, PASCAUD F, VERDEIL J,et al. A grapevine Shaker
inward K+ channel activated by the calcineurin B-like calcium sensor
1-protein kinase C1Pk23 network is expressed in grape berries under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J]. Plant Journal, 2010(6)
4 李予霞,崔百明,董新平,等.水分胁迫下葡萄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总
糖积累与叶龄的关系田[J].果树学报,2004(2)
5 高光林,姜卫兵,俞开锦,等.盐胁迫对果树光合生理的影响[J].果树学
报, 2003(6)
6 Luo H B, Ma L, Xi H F, et al.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heat treat
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following recovery in grapevine(Vi
tisamurensis L.) leaves [J]. PLoS ONE, 2011(8)
7 王文选,徐英卓,陶丽珠.有机食品巨峰葡萄栽培技术[J].中外葡萄与
葡萄酒,2003(4)
8 孙俊宝,王建新.樱桃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0(3)
9 张治安,张美善,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杜荣赛.生物统计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张悦.玉米幼苗对五种化学杀虫剂胁迫的生理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 Perona E, Marco E, Orús M I.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PCC7119
[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1991(47)
13 Scandalios J G. Oxygen stres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 [J]. Plant Physi
ol., 1993(1)
14 Schraudner M, Moeder W, Wiese C. Ozone-induced oxidative burst
in the ozone biomonitor plant, tobacco Bel W3 [J]. Plant Journal, 1998(2)
15 陈少裕. 膜脂过氧化与植物逆境胁迫[J].植物学通报,1989(4)
16 木合塔尔・扎热,齐曼・尤努斯,山中典和.干旱胁迫下外源脱落酸和
硅对沙枣幼苗叶片水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4)
17 胡秀丽,杨海荣,李潮海.ABA对玉米响应千旱胁迫的调控机制[J]. 西
北植物学报, 2009(11)
18 李长宁,Srivastava M K,农倩,等.水分胁迫下外源ABA提高甘蔗抗
无公害蔬菜是指没有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蔬菜,是集安全、优质、营养为一体的蔬菜总称。现根据北方地区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践经验,将其生产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生产条件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 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论文百事通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二、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三、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四、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五、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 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论文百事通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我区于2007年在林盛镇建设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33.3hm2,利用稻田养鸭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不用化学药剂,达到防控水稻病虫草害的目的。通过生态防控使全区水稻生产形成一个有机水稻生产的模式,从而达到有机水稻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将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
统一购种,品种选择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沈稻7号、苏粳香、津川1号等。
2培育壮秧
(1)种子处理。先晒种50h,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48h,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再催芽播种。
(2)选用有机肥。整地做床施足合格商品有机肥。
(3)适期播种。适时播种,要稀播种降低播种量。
(4)适温炼苗。在温暖无风的天气进行通风炼苗、浇水管理等,培育壮秧。
3实行三旱整地
三边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实行旱翻、旱耙、旱整平和边泡、边耙、边插秧的三边一条龙作业,既方便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又节约泡插用水。
4适时机插秧
从5月13日开始插秧,到5月20日前结束。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中、小苗移栽,行、株距均匀准确,定株、定穴,早栽浅插,克服了人工作业难以坚持农艺标准的问题,达到了水稻栽植“浅、匀、直、稳”的农艺技术要求。由于机械插秧深浅一致(一般为0.5~2.0cm),行距和穴距准确,每穴株数差异不大,可以实现低节位分蘖。栽植缓苗后,分蘖快,有效分蘖率高,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目标。
5培肥地力
水稻前期施腐熟牛粪180m3/hm2作底肥,缓苗后追施留老跟生物肥225kg/hm2。
6水浆管理
插后保持浅湿管理,有利缓苗促进分蘖。分蘖够数时(达到穗数指标时)开始撤水晒田,控上促下,减少无效分蘖。成穗率达到75%以上时,晒田复水后采用前水不见后水的灌溉方法,尽量减少灌水次数,培育健壮株体,增强其抗病、抗虫和抗倒伏能力。伏雨频繁季节,挖开排水口,灌浆至成熟阶段要避免长时间断水,9月15日灌1次透水保后熟,提高米质和产量;否则断水过早,易出现吊干早衰,青粒、瘪粒增多等现象,降低米质和产量。
7稻田养鸭
(1)除草。插秧后10d将鸭子放进稻田,除草效果十分明显。稻田养鸭除草的原理:一是鸭子可吃掉杂草;二是可把埋在土里的稗草等杂草的种子吃掉;三是鸭子用嘴或爪破坏泥土中的杂草种子发芽,也可将小草踩进泥里埋掉;四是鸭子的不间断搅和混水降低了泥水的太阳光透明度,妨害了杂草光合作用。
(2)治虫防病。没放进鸭子的稻田潜叶蝇、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飞虱、中华稻蝗、稻纵卷叶螟等危害较重,不得不用化学农药防治;但是放入鸭子的稻田,因鸭嘴不断啄食泥土时经常促动水稻根系,对水稻产生刺激,使植株坚硬,减少了无效分蘖,通风透光条件得到了改善,使水稻病害如杀瘟叶枯、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减轻。鸭啄水稻根系,对水稻产生刺激,激发水稻生理活动加强,抗害能力也相应提高,从而达到不用化学农药就可防治虫的效果。
(3)耙地。鸭子用嘴或爪不断翻动上下泥土进行耙地,养鸭的稻田水连续2个月保持在泥沙状态,因而促进了水稻生长。一是鸭子在水田中拭水抑制了杂草的发芽;二是刺激了稻田,促进了分蘖;三是不断搅动泥水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使水稻有效吸收土中的养分;四是牛粪分解发酵后产生沼气的危害,因泥水的搅动而逐渐消失;五是泥水促使夜间水温上升,并产生保温效果;六是不断搅动,把水田的死水变活水,增加了水中的氧气;七是鸭在田中不断搅动使田间表面的氧化层逐渐加厚。 转贴于
(4)供给养分。鸭子排出的粪便是水稻生长难得的养分。因此,稻田养鸭的地块水稻长势旺盛,稻田养鸭不会使害虫横行,草籽不会发芽,病害不会发生。
8适时收获
一般达到9成熟时收获最佳,过晚米硬、断裂;并做好田间降水。收获时捆小捆,勤翻晒,干后及时脱粒。防治污染和变质。
参考文献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 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 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 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 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 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 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 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 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 3-6个,茎杆上 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 40-80粒,幼虫 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 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 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 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 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 一生可蛀食 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 1时至下午 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 8时后又开始活动, 夜间 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 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 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 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 5月 20日-6月 5日,一般 5月底-6月 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 6月 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 6月 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 23日-7月 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 6月25日-7月 5日,一般 7月 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 15-24日,羽化期在 7月 21日-8月 1日,发蛾高峰 7月 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 29日-8月 8日,8月 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 8月 20-28日,羽化期8月 26 -9月6日,羽化盛期 8月 30-9月 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 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 6月 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 30日-8月 30日棉田内 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 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 1.2-6头以上,最高达 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 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 2-7cm,占 60%-70%,8-10cm占 20%-30%,10cm以上仅占 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 2006年 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 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 2002--2005年提前 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 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 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 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 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搞好测报。方法是:每667平方米摆杨柳枝把十束,每束一根,约小指头粗,一米长,捆在下端,倒挂于棉田,高出棉花20厘米左右,每日早晨捉杀蛾子,同时测报发生期,这样掌握有利时机,把幼虫消灭在蛀害蕾铃以前。因此在棉铃虫产卵期间,每隔3天到棉田调查一次,每次检查50—100株,仔细查找卵粒和幼虫数量数。根据各生的不同特点,采节能不同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