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5: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对于民间音乐的概念界定,比较科学并被大家认可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伍国栋和周青青两位研究者的论述。伍国栋在他的《中国民间音乐》中指出:“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始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有、共同阐释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周青青在其《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就“中国民间音乐”的“既古老又现代”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中国民间音乐“伴随着中国各民族社会历史衍进,经受了社会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考验和选择,并在接受这种影响、考验和选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在形式结构上进行构建,在题材内容上进行新的提炼和充实,从而具备了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新环境的若干特征,具备了现代人所需求的艺术审美品格”。伍国栋就中国民间音乐的“类型”和“特征”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准确的阐述,周青青就民间音乐的古老性及其形式结构与内容做了阐发,可见两人的观点基本一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后,认为民间音乐是由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体验和对生活的理解自发创编的、依靠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最基础的层面———民间大众所特有的思想、行为、情感、审美趣味等各种音乐体裁的总称。其主要音乐体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五大类。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民间音乐的特点

1.形象性强,俗味浓郁

在民间音乐中,民间歌舞中常常使用形象化、艺术化的道具,如:舞狮中的狮子、绣球,跑旱船中的旱船、轿子等这些具体形象化的实物,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化色彩,俗味浓郁,具有大俗之美。它反映了民间百姓对这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形式的挚爱,这些俗味浓郁、形象性强的民间音乐具有夸张性、拟人性和性和“亲融性”。

2.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节奏、旋律,其音韵生动活泼、音乐情节起伏变化等都具有一种雅趣,音韵和谐,富有民间音乐的活泼性、趣味性,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都很浓郁,并且与方言紧密结合,尤其一些语气词、感叹词,比如梆啊梆等象声词富有很强的生活情趣,显得既生动有趣,又雅俗共赏。

3.适合游戏,富有戏趣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为缓解劳动的劳累而自娱自乐的载体,它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因而富有戏趣。如民间音乐舞狮、舞龙、腰鼓、扭秧歌等都是集游戏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如:嬉戏、诙谐的民歌《对歌》、《号子》、《小调》等。这些富有游戏性的音乐作品迎合了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因而备受儿童青睐。

4.浅显易懂,便于传承

民间音乐既是对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一种记忆与表现,同时又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通俗、浅显、易学、易懂很便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如民间歌曲和民间戏曲,歌词简单,曲调通俗,生活性强且俗味浓郁,不仅大众喜欢,而且极易于幼儿理解、记忆并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想像与创造

二、民间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具有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因此要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他。而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就是民族民间音乐,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小学中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欣赏,演唱或演奏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从小树立学生民族荣辱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具有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不是专业教育。而且,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当代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所以通过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层内涵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和思想境界。卡尔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篇2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篇4

因而,不能象赫尔巴特那样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而应以整个哲学,即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为理论基础。纳托尔普还认为,不仅教育目的应从逻辑上引申出来,而且教育方法也应到哲学中去寻求。因此,他的社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从道德观念出发,推演出社会伦理的理念;再从社会伦理推演出应有的教育,即意志教育,其思辨色彩十分浓厚。[10]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11]而康德的教育学是以他的《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1785)两本书所阐述的伦理学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康德依据他先验的观念论哲学,认为人的一切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自由人。[12]哲学与教育哲学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哲学视角下的教育哲学是通过客观理性的、思辨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教育,从哲学范围中找出适用于教育的规律,进而从理论方面更加系统的阐述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艺术教育哲学与学校音乐教育哲学

艺术教育哲学就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探究。同样,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的一门新兴学科。音乐教育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观的一门学问,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艺术教育哲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部颁小学、中学、高中》的三个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构成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16]而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标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它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该种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17]

关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式问题,以下两点尤应重视:其一,要改变观念,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并恢复运用于传统音乐的教学之中。其二,扩展视野,实施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校教育,通常以校内课堂教学为其主要形式。[18]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借鉴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教学生融入语言,视觉等形式当中。

1.注重在学生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音景,了解并研究学生们所喜欢的音乐,要倾听学生的声音。[19]

篇5

二、促进交流,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我们不应该原地踏步或故步自封,要向那些优秀的学校学习。据我所知,县的教育部门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每个学期都举办音乐的方面的优秀课例,或请特级教师来上示范课。也举办中小学生的文艺汇演。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教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使音乐的教学仍旧是老调子——改变不了。许多优秀课例无法推广下去,交流的目的是促进步,但只是讲,并不付诸实践,理论脱离实际。音乐是实践的艺术,离开了实践将是纸上谈兵。音乐实践活动会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了音乐素质及其水平,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如举办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建校学生合唱团、学生管乐队、舞蹈队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让大多数的学生均有受到各种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的机会,促进师生的交流学习,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篇6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音乐课堂情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而欢快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多注意相关音乐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对音乐素材进行认真的研究、筛选,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取音乐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动画、音乐、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比如在歌曲《大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前制作一组动画,动画中有被猎人追赶惊慌逃跑的小兔,有大鹿透过窗子向外张望的情景。通过动画的演示,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兔被猎人追赶慌忙惊吓的心情,在学习演唱歌曲时能够更好地对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互动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课堂互动能够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之间互动,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多项互动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歌唱比赛。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卡拉ok互唱互比,看谁得的分数高。利用学生不甘落后的精神,刺激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拔萝卜》的音乐游戏,由一个同学扮演老爷爷,其他同学分别扮演老奶奶和各种小动物,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表演和歌唱。音乐游戏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拉近了音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改善了教师传统的教学形式,使音乐知识通过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不容易听懂的知识点,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和直观的效果展示给大家,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讲《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网上下载一段介绍新疆的风光、物产的短片,并配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拉木汗》等新疆民歌,使学生在欣赏新疆优美音乐的同时,对歌曲的创作地有所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涵义,深化对乐曲的理解,明白为什么说新疆是个好地方。现代的教育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把传统的“要我学”转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教学手段及内容都要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教师组织、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如在歌曲《小红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智能语音系统。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范唱,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熟悉作品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词大意。然后教师使用智能语音教具平台,由学生试唱并使用智能语音软件进行录制,利用软件的对比功能将学生的试唱与原唱加以比较,让学生评价自己演唱时的优点,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原唱反复练习加以修正。在整个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合理使用现代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工具,但不应过度依赖或使用。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会使教师的语言行为被多媒体替代,教师成为多媒体的播放者,反而无法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无法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生动形象的事物对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过度使用课外题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引导,防止一些学生沉迷于多媒体课件而忽视音乐课本身的内容。

篇7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的对策

1.改进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特殊教育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大多以娱乐为目的,虽然音乐教学可以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带来快乐,但是这样的音乐教学并不等于高质量的音乐学习。所以,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都要对特殊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进行重新的认识,要重视音乐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康复以及生理恢复的作用。因此,要加大财力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改善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环境,鼓励学校的音乐教师对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自觉学习,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认知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音乐课堂要走出教室

人们都对课外活动的意义了如指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陶冶自身的情操,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播放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方便教师以后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课外活动是对校园文化生活的补充,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合作及交流,发现其他学校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本质上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结合音乐治疗开展教学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治疗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是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音乐治疗中都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身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治疗理念进行学习和掌握,灵活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将音乐治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及时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绪变化,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将学生身体和心理特征作为出发点,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需求,从本质上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篇8

二、音乐游戏教学特点

音乐游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主要目标,大大缓解了书本知识枯燥乏味的缺点,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在小学生身上发挥较大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音乐优势教学有着自身难以比拟的特点。

1.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

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长期被束缚在课堂之上,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枯燥、呆板、乏味,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与学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而音乐游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知识教育和传授的过程当中来,同时他们也更能符合学生的积极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特点制定更加适合他们的游戏。并将游戏规则和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块,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

2.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游戏教学本身以尊重学生兴趣出发,设置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游戏种类,在充分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最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措施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改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始终是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各种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需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才能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计划,同时这种教学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音乐游戏教学的要求

音乐游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它将游戏和音乐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人员应当正确理解教学理念

音乐游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具体体现。其背后的叫雪儿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工作的根本,同时这些教育内容也对整个教学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教学措施也对整个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对现代教育理念首先由充分和深入的认识,惟其如此,才能在贯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过程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和方式。

2.注重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音乐游戏的参与,其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结合的是否顺畅、自然。结合的紧密和合理程度是决定这项教学措施效果和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对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发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游戏内容,并将与音乐知识联系起来。

篇9

二、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小学教育中音乐教学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程度仍然远远是不够的,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一,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重视。长期以来,虽然音乐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面对西方音乐、日韩文化等大量文艺作品的涌入,我国民族音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崇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忽视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其二,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不强。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音乐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目前,一些小学教育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音乐教师,由此,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教学的质量。其三,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片面性。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大多只是关于唱歌和舞蹈方向的教学,传统的民歌说唱和戏曲方向的课程甚少涉入,因此,学生对于我国国粹了解有待深入,缺乏基本的常识。其四,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性。通常来说,当前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只是穿插于各节音乐课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孩子们缺乏民族音乐的概念,对于民族乐器和戏曲方面的知识了解更是甚微,这些都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充实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工具,因此可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使用的教材中适当地加入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突出民族音乐的教学特色。其次,通过加入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并且能够得到他们喜爱的、经典的音乐素材,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现如今小学的民族音乐课程单一,大多是以教育唱歌和舞蹈为主,缺乏对于戏曲、说唱和乐器的教导,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应该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例如设置欣赏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基础的民族音乐四大件,了解一些著名的民歌、民族舞和乐器。与此同时,也可设置相关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们亲身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也要提高教师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例如,在小学生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传统的节奏乐器和小学生经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和沙球等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体现作品的思想,还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节奏感的敏感性,更突出小学音乐教育的民族特色。

(三)改革民族音乐教学的模式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小学的民族音乐教学。为了真正使小学生热爱、喜欢和接受民族音乐,学校必须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感染熏陶”使得学生们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主动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民族音乐的图画与录像,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演”,通过这些视觉材料,切身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篇10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深化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有的传统片面的音乐教学的思想。各高等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基础,而进一步对音乐教育的审美理解是对音乐的深化。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者产生认同与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深入音乐,随着每一个音符而动,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自然会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理解到音乐的内涵,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要亲身参与实践,即表演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习俗和人生经历,对于同一音乐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技巧培训,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而不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

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领人,所以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拥有较强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享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音乐鉴赏过程中领悟音乐的真谛,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以及时更新自己的音乐审美知识储备,与最新的音乐审美接轨。同时,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审美教育。

篇11

音乐作为人类艺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活、情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优良品格,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识谱、演唱、乐器、音乐欣赏等融进了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说,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演唱技巧的教法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忽略了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引导,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会唱歌的技巧是次要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歌唱家,而教会学生欣赏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欣赏美好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

二、音乐教育应该注入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