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替代父母。
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强化管理,强化学习与竞争,禁锢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在学校的学习中,虽有老师的教诲和熏陶,但也缺失了很多的人情味;再加上农村生活城镇化的形式,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使很多学生的父母出外打工挣钱,家中十室九空,很多的学生成了“孤儿”,生活孤单,无人管理,学生像断线的风筝,无拘无束放任自流,沾染了不少的不良习气;还有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或多或少要受到影响;还有父母离异、酗酒、吸毒、邻里环境贫困不堪等,这样就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里,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教师就是和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孩子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才能融于学生们之中,关心他们,影响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上体贴他们。教师承担保护和教育学生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父母、为他人的责任,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学习和发展的状况,关注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的环境,教师还要经常反思自己与学生父母的差异,不断总结及时修正自己,真正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
三、教师是情境教育的实施者。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它强调建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可见,情境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案例具有的典型性、情节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创设案例情境,不仅能满足学生求新、求真、求趣的心理需求,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向。从分析这一现实生活中人们择业上的种种表现,引发学生对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和劳动者在择业中种种现象的思考与探索,得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劳动者要成功地就业,就必须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出发,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的同时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通过展示案件,设置疑问,引发学生讨论,在分析和探究案件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诠释,情境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教师是学生教育学意义的影响者。
教师,是一个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亡,教师的工作在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整个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受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之间的教育学影响无处不在,因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每一情景都要做出反应,每一行动都是规范性的、负责任的,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必然的影响。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知识上、语言上、行为上应时时刻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于教师形象教师人格的事情,给学生以正确教育意义的影响。
二、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向性”示范效应
教育教学的方向性即教育的阶级性,指教育教学所体现的阶级立场、根本观点和育人方法所必须实现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实现占统治地位阶级的人才培养愿望和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改革开放的国际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国家教育制度,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教育教学的“方向性”,是国家和民族举办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教育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态度,不容许有半点的含糊和动摇。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教师必须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直气壮地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给学生鲜明的阶级立场示范,教育讲坛决不允许自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处于教育情境之中的受教育者,也总是坚持不懈地、积极自觉地不断奋斗,努力实现培养方向。
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原则性”示范效应
教育教学原则,是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包含了教师主导的“教”,也包含了指导学生主体的“学”,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育教学原则反映师生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准则。现代教学理念倡导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包含:德育首位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原则;教学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师生双向协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识技能的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相长原则;教学优化原则;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原则。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新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经历与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托,创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某些实验进行创设、改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实施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育教学论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需适时创设梯度合理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创造欲。实例1:让学生设计实验,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硫酸镁杂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应该应用什么原理;先除去镁离子还是硫酸根离子;如何判断杂质是否除净;如何避免混入新杂质……学生提出的解答方案可能五花八门。甚至会有一些“大胆”的想法,此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讨论与探索然后经过实验获得方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例2:如何判断铝、铜、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猜想出很多顺序,Al>Fe>Cu;Fe>Al>Cu等。我诱导他们根据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与弱。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同学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方案:a.用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b.用铝和氯化亚铁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c.用铝和硫酸亚铁反应,铜和硫酸亚铁反应。d.用铁和硫酸铝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同学们的实验方案经审定后教育教学论文,就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a组同学观察铝、铁、铜分别和盐酸反应的速度。b组同学观察铝和氯化亚铁,铁和硫酸铜分别能否进行反应。c组同学观察铝和硫酸亚铁、铜和硫酸亚铁能否反应。d组同学观察铁和硫酸铝、铁和硫酸铜能否进行反应。最终得到Al>Fe>Cu。这种创新问题新情境拓宽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开拓了思维意识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演示实验, 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更易掌握化学知识,还可培养学生敢于科学创新的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如通过对化学实验能采用的方法、仪器和药品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筛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例如“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实验教学中,我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分组来做这五个实验,然后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交流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在装置选取方面,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探究式”教学需要,我准备了铁架台、大试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长颈漏斗、普通漏斗、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双孔橡皮塞、注射器、医用装生理盐水的瓶子(250ml)、 底部有孔的试管、具支试管、广口瓶、U形管等,以备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选用,也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构思教育教学论文,自己发掘新的材料来组装发生装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积极踊跃设计好多装置。 实践证明,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学生自主设计,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设计权力在于教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实验方案,导致一些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地头头是道,实验做得规范准确,现象明显,但学生做起题来仍然无从下手。实施创新教育后,将设计实验方案的权力交给学生教育教学论文,事实证明,这种权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教学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例如,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教学中,我提出如下问题:试推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学生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实验事实,很容易想到应该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者发生反应了呢?有的学生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生成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学生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几块氢氧化钠固体,搅拌(保持试管口不离开水面),观察试管内液面的上升;等等。这些实验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牢固掌握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做好家庭小实验,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家庭小实验能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增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从设计实验程序到完善实验细节教育教学论文,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爱好,调动学生注重联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关注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利于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收集资料,主动探究,同时还要合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2cy) 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 和“辩论技巧”(Advocacy) 。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 “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 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网。http: //intereconomiclaw.com 2005-10-11/2005-12-12.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5、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08月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中职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论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我国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很快,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免费论文下载。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教育教学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在实训方面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衔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和重复,衔接效率和质量不高。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出现严重浪费,使预期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几周理论课与一周/几周实践课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训室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论文,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三、精心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依据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顺应岗位群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饲料”、“疫病防治”、“养殖”三大岗位群进行课程整合,可将《饲料学》、《动物营养》、《饲料分析》《饲料生产》等4门课程综合为饲料行业岗位群技术方向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可将《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动物疫病》等整合为课程《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可将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整合为《畜牧各论》,可将职业认证课程的生产实训整合为《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体系设计应包括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训(验)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饲养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人文素质活动及其他免费论文下载。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对外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互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教育教学论文,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
(三)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专业综合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中引入6个职业资格证(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测化验员、家畜饲养工、兽医化验师)的培训与考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取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有效的实施了“双证书”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及时适应了岗位群变化的要求,大大的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的时间,自主创业的意识更强了,社会的满意率更高了。
[参考文献]
[1]殷俊,陈兵.动物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很多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经常发现这种现象:学生的英语口语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英语表达能力就很局限,汉式表达频繁出现,而且有些错误屡改屡犯,无论怎样练习,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它即有学习者母语的特点,又有目的语的特征,它以母语为出发点,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是目的语(Selinker,1972)。理论上说,随着语言的不断输入和学习量的增加,学习者的中介语最终会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终点。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目的语的终点,相反,他们的语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教育教学论文,不但没有继续向前发展的趋势,反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Selinker将此现象定义为:学习者的中介语与目的语相关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趋于稳定的状态,它们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的影响(Selinker,1992)。
一、英语口语的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母语的负迁移
在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语法规范之前,他们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母语的规则运用到目的语之中。如果母语和目的语相似或者一致时,就会出现正迁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但若母语和目的语有所区别时,就会出现错误或不恰当的表达,这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长期的母语负迁移会对英语口语产生一定的干扰,如果这些不正确的表达长期被使用并僵化下来,就形成了英语口语的石化。
从语音上看,虽然英语中的很多发音都能在汉语中找到近似音,但是一些发音是汉语中所没有的。这让学习者很难掌握好英语的发音.如一些学生将”Ithink”误说成“I sink”。在词汇层面,很多学生认为中英词汇是一一对应的论文下载。其实不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很多情况下英汉词汇在文化外延上是不对等的。在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即句子本身的语法手段,而汉语重意合,强调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所以很多学生在表达“虽然---但是--”时,习惯于用“although-----but---”的形式。
2.交际策略与交际反馈
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有限,为弥补他们的语言缺陷,他们会借助回避,简化等交际策略达到交际的目的。Tarone指出学习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使用到一些交际策略,如“回避”,“换说法”“借词”“请求帮助”及“动作模仿”等诸多策略(Brown,2001)。Coulter认为学习者在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简化等交际策略确实可以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达到交流的目的,但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会减弱,要么完全停止学习进程,要么不再像学习初期那样重视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这样也会产生石化现象(戴炜栋,牛强教育教学论文,1999)。
石化现象的交际反馈又称为“相互作用论”,其主要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认为人际交流传递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认知信息与情感信息。认知信息以语言形式来表达,包括事实,猜想和信念。而情感信息是通过超语言形式来实现,如面部表情,声调和手势等。交际中的反馈信息会对学习者可产生肯定,中立或者否定的心理作用。Vigil和Oller发现,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是防止语言石化的最佳方式(Vigil& Oller, 1976)。因为在交际中,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采用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引起石化,而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会激励学习者在继续语言交际的同时,注重对自己的言语作出一些修改, 故能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
3.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
学习策略的失当也是导致出现口语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学习者在交流时经常将目的语简化,最明显的简化是体现在句法上。如,许多学生倾向于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简单的时态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虽然这些简化的句子并不影响交流,但却使语言失去了多样性,长远来看,学习者就不能自如地创造性的使用语言,阻碍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学习环境主要是指教师的不正确的语言输入和教材的不完备方面而引起的石化。一方面,由于有些英语老师缺乏语言的正规训练,他们不地道的语言运用使得学生缺乏正确的语言输入。比如,一些教师的发音不标准,学生就会模仿他们的发音,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石化。另一方面,教材或和材料的选择不当也会产生石化。如教材中为模拟的一些场景,或训练某个口语句型,出现的一些特定的貌似真实的语言输入,却与实际交流有一定的差距。一旦这些不地道的语言输入在脑海根深蒂固后,学习者就无法摆脱其影响,形成了语言习惯。
二、英语口语突破石化的对略
1.优化语言输入
地道的目标语输入是英语口语输出的前提,也减弱了母语的负迁移的干扰。所以在口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优化语言输入的质量。一方面,口语教师不仅在口语输入时教育教学论文,要注意发音标准,语调规范,措词准确,语句正确,以确保规范的语言输入,同时教师也应该正确的评估学生的口语水平,并根据其水平提供相应的语言输入论文下载。最佳的语言输入是难度要略高于学生的当前口语水平,这样既能防止学生过分借助交际策略,也能防止他们对口语的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英语教师也不能忽视教材甄选的重要性,摒弃那些语言和内容已过时的教材,选择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内容。如,将口语课本与日常使用的口语素材结合在一起。
2.采取正确适当的纠错方式
对于学生口语课堂所犯的错误,教师若是漠然视之,学生就意识不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甚至会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口语石化。若是频繁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得学生产生焦虑感,也不利于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发展。因此,采取正确适当的纠错方式尤为必要。首先判断错误类型,如果学生所犯的错误不影响交际的错误,可暂时忽略,但若是阻碍了交际,就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依据相互作用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是防止语言石化的最佳方式。在口语练习中,如果教师能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给予情感上的肯定,鼓励他们继续用英语来交流,同时又巧妙地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励他们对自己的言语进行改变,防止口语石化的产生。;
3.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观点过分强调交际的重要性教育教学论文,认为英语口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之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成功地应对交际。这种教学忽视了语言既是一种交际手段,更是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忽略了语言的变化性特征,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仅以交际为目的,更要注重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既要加强对交际策略,会话技巧等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考虑到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口语基本功的培养,不提倡过分依赖于简化,回避等交际策略。
三、结语
虽然英语口语的石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只要英语教师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采取正确适当的纠错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才能有效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
[2]Selinker, L. 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2
[3]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
一、关于“治史”的模型John Fines在《历史教学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学生可以借鉴历史学家“治史”的模型来学习历史。历史学家“治史”的模型(见下图):图:“治史”的模型(A model for ‘doing history’)① 他认为学生应该以类似历史学家的方法进行学习,原因有三:1、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历史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组科学的断言,而这种科学的断言,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死记硬背的历史,只能符合测试者的利益,而在实践中,它是不能用的,因而也是无用的。2、好的学习永远都是积极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做工作。学习处理证据的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努力的,并是令人满足的;而且,它能帮助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积极的学习导向是理解历史。3、使用原始资料、处理有关证据的问题,这些都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第二手资料所不能给予的。处理从某一时代来的证据,所提供给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许多方面的洞察力,并能帮助我们感知正在学习的主题。而第二手资料,则不能轻易激发我们的情感、想象力或我们的行为;相反,第一手原始资料,如果我们仔细处理的话,确实能给我们提供那种感觉会计毕业论文范文。①根据John Files的观点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生应该、也有能力运用“治史”的模型来学习历史。因为就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培育阶段,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与历史学家相比,差距是明显的。但只要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勇于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充分运用“治史”的模型来理解历史,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可以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实施呢?二、“治史”模型的阐述和运用1、 理论阐述这个模型图可以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阐述。历史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历史客体再现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索取。主体(知识人)认识客体(历史事实),是通过中介质(史料)来认识的。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历史学家(认识主体)凭着自己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在拥有了第二手资料,如史学专著、论文等;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了难易、深浅等不同的问题;问题提出后,需要找原始资料来证实(历史资料);而面对原始资料,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有不同的看法,找出了证实问题的不同证据,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客体);而这些结论又当作第二手资料或问题重新提出,又经过不同的解释得出新的结论。由此可见,历史的结论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原始资料,而这又取决于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所以说,历史的认识是相对的,它是历史主体经过史料中介达到对历史客体的本质的能动的反映。
主要责任;更有人从证据中得出李鸿章决不是卖国贼,而是一个爱国者。结论五花八门,如何能进一步理解呢?这涉及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史料的判断、取舍来认识历史;同时,还需要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应注意的问题中学生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学家,在应用此模型的时候应扬长避短。学生的起点较低,我们无法改变这种起点,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得到扩展和提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循序渐进,理解历史,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运用“治史”模型来学习历史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的能力历史是指对过去的了解,学习历史是为了发展并提升我们对过去了解的能力,也就是历史的认知能力或历史思维的能力。利用此模型可以充分的运用历史原始资料,学生透过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增加对过去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的。《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对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有一个要求,即“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治史”的模型来学习历史就是这一方法的很好体现。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上利用此模型,既增加学生的投入感,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运用原始资料,可以将时空的距离拉近。历史是过去事实的记载,会使学生对悠远迷离的史实不易理解,透过原始资料的一些文字描述如当时人的章程、见闻录及报纸等或图样的示意感受当时人强烈主观感情。所以即使历史是不得直接观察,学生头脑中也会再现出某一事物的过程。这种“再现教学”使学生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几百年、几十年中外历史现象都能在想象中“看见了”,学生一同感受当时人的看法和感情,无形中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投入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3、有利于培养学生领悟历史和创新能力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很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模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客观的接触和运用史料。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第二手资料,思考提问,然后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这些史料是对事件叙述的全部依据吗?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参考文献
①模型译自A.K.Dickinson &P.J.Lee ,History Teaching and HistoricalUnderstanding.
2 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运行模式
2.1基地管理体系
(1)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基地双方人员组成,负责对基地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宏观调控,审核构建“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结构和人员组成,审核基地各项管理机制、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指导、检查和验收基地各项工作的运行和落实情况,建立基地双方良好的联系渠道。
(2)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基地双方人员组成,具体安排基地的各项工作,包括制定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定期向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汇报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联络、管理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
(3)行动小组:为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由基地实践指导教师与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带队指导教师组成的行动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落实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安排,做到职能互动、充分融合,履行职责。
3 模式的培训目标及实践操作
3.1教育见习常态化
这项实践活动由联系协调组和实践指导组共同组织。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次大一至大三学生,停课到基地学校进行为期1周的全程见习活动,每10名学生分为1个小组,每组跟1名带队教师,分散到基地学校的相关班级,执行基地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基地学校的学生同样要求,主要采取看、听、记的方法,学习原各任课教师的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方法,探讨适应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见习期间,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与高师院校不同的新世界,因此能从基地学校教师那里,学到许多新鲜而有用的实际经验。接受新理念,感悟新教法,见习回校后,召开教育见习研讨会,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见习收获和体会。并将学生写的感悟装订成册,同时每个见习班录制一张见习光盘,以供下一届学生参考学习。这项实践活动形成了常态化,为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铺平了道路。
3.2岗前培训规范化
这项实践活动由教师教育教研室牵头,实践指导小组负责安排。每届将要走进教育实践基地实习的毕业班学生都要经过为期4周的校内岗前培训。每10名学生组成一个培训小组,并指定1名有教育实践指导经验的教师指导,从“写课、说课、做课、评课”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和从教能力规范化培训。同时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宣布实习计划与分组安排,强调实习纪律与要求。这一规范化的培训为学生进入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做好了前期准备。
3.3基地活动系统化
这项实践活动由实践指导组、课程建设组和效果评价组负责安排实施。实习生走进基地学校,全面展开为期12周的教育实践活动。第1周熟悉基地学校环境和教学环境,熟悉自己的指导教师和将要任课的班级;第2~5周主要开展纵向、横向、立体听课活动,即听自己指导教师的课,跨班级听其他教师的相关课,跨年级、跨学科听校级、市级、自治区级优秀教师的课,同时设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方案,解读课程标准,分析所任学科课程的教材内容;第6~7周主要是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备课、试讲活动,各实习小组集体讨论备课和试讲,指导教师把关;第8~12周,试讲过关后,在基地指导教师的允许下,实习学生按序正式登上讲台讲课,要求每个实习生最少讲课不少于6课时。同组实习生和基地指导教师及时听评课,做到教学相长。在实习结束的前一周,由基地指导教师推荐,开展一次由实习生主讲、基地年级组和基地全体实习生参加的“实习观摩教学课”。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措施有如下几点。
(1)驾驭教材能力的培养。实习生虽然在教学论课程中,对中学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缺少对中学教材的整体认识和分析,因此,要求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宏观分析整本教科书,中观分析将要讲授的单元内容,微观分析课题内容,明确自己所授内容“承前启后”“上挂下联”的作用,确定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真正做到对自己所授教材的“懂、透、化”。在此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2)选用教法能力的培养。灵活地选用教法是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首先要使实习生在掌握选用教法的一般原则下,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内容讲授的顺序和方法。其次,结合试讲训练,指导实习生根据教学设备、自身特点、学情实际,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体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断创法”的深刻内涵。最后,在划分实习课型时,有意识地使每个实习生备几种不同内容的教案,讲几节不同类型的课,同时要多听原任课教师和其他实习生的课,从而懂得,怎样依据课型差异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正确选用教法,科学设计教程,合理组织教学。
(3)写课能力的培养。写课即备写教案,要求每个实习生充分理解“以标为标,以本为本,以标扣本”的备课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3个维度确定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的最佳系统。如何引入新课和推进新课,如何表述课堂导语和过渡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和大小标题,如何安排板书和板画格局,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呈现知识点,如何畅通师生间的信息渠道,如何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做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等等,然后精心撰写出合格的教案,并结合试讲,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在正式上课前3天让原任课教师指导和审查。
(4)说课能力的培养。“说课”作为学校教育研究的一种形式,已成为教师钻研探讨教材内容,备好课、上好课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训练,实习生在备课的基础上说出自己上好一节课的总体构思和每个环节的理论依据,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通过指导教师和同学们的评议,及时发现备课中的不足,并给予纠正和补充,有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理论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所以,要求实习生在试讲每节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4个方面进行3~4分钟的说课训练,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5)做课能力的培养。做课即讲课,试教是课前练兵,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指导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实习生勤讲多练,助推实习生尽快熟习课堂教学。其一,通过听原任课教师的课,观看往届优秀实习生的教学录像和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其二,每个实习生在熟悉教学过程的情况下都要走上讲台,参照自己备好的课时设计进行预讲。同组实习生、实习指导教师、基地指导教师全方位进行点评,查漏补缺,然后才能正式走上讲台给学生讲课。
(6)评课能力的培养。在课后进行分析评议,对养成从事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每上完一节课后,要求实习生把自己教学中最成功的地方、失败之处及原因、教学中的困难、今后改进的措施等以教学反思的方式记录在教案中,并进行教学生成效应和质量分析总结。师生共同对课堂教学进行集体评议,做到每课必评议,评后必小结,以便在实践中掌握评课理论及原则,学会写教学反思,做到会听课、会记课、会评课。
(7)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实习生自进入基地学校接任实习班主任后,要求必须深入班级,做到“勤动脑设计班级工作方案,勤动嘴与学生交流,勤动体多参与学生活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原班主任指导教师为榜样,学会班主任工作方法。实习结束的前1周,由实习生组织开展1次基地学校主管领导、原班主任指导教师、全体实习生参加的主题班会,以展示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3.4教学资源共享化
此项活动主要由资源开发组负责落实。本着基地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活动。
(1)教学研讨交流,请基地学校相关领导、教师来我院作基础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及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讲座,我院相关教师到基地学校作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教学论文撰写等讲座;
(2)教师互换交流,我院每学年向基地学校派出1名教师到基地学校任教1学期,了解基础教育新的教学动态,请基地学校教师来我院兼代1门师范教育的课程;
(3)我院化学教学论实验室与基地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相互开放,实现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内容互通,实验用品互补,实验资料共享,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基地学校指导中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的设计与实际操作;
(4)共同探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与基地学校、基地学校与基地学校之间的互动,若某个学校有相关学术交流、课程互动交流活动,尽量安排相关教师和学生参加,提高学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3.5实践总结长效化
此项活动由实践指导组、课程建设组和效果评价组组织开展。学生通过在基地学校的教育实践,返校后利用4周时间继续开展如下活动:
(1)完成学校和化工学院要求上交的《实习手册》、社会调查报告、实结报告等;
(2)即时召开由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参加的教育实践活动汇报会,由带队教师、实习生代表交流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每个基地推选1名实习生进行汇报讲课,效果评价组对实践效果进行客观点评;
(3)制作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展板,编辑刻录教育实践活动掠影视频光盘,以备下一届实习生实习之前回放;
(4)课程建设组根据基础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对我院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建议,提交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报学校有关部门,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4 协同运行模式取得的效果
(1)见习活动,理念更新。通过听取基地学校
有关专家作的新课改理念讲座,学生感悟到了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听取基地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讲课,学生体会到了新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了解到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基地学校优秀班主任的座谈交流和实际观摩,学生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班级管理的工作方法。通过见习活动,学生从基地学校学到了许多新鲜而有用的实际经验,并能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长处与不足等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不断更新理念,完善和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2)岗前培训,能力提高
学生经过岗前“四课”能力的培训,每个学生都学会说课稿和教案的规范设计与撰写;锻炼了课堂教态的显现、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学板书的设计等能力;掌握了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每届学生在进入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前就能全面掌握从教的基本功,进入基地学校后都能尽快转变角色,大胆接受实习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实习任务。通过我院五届本科毕业生在基地学校实践的信息反馈,学生一进入基地学校就完全能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实习工作,保质保量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实习任务,得到了基地学校的好评。
(3)基地实习,师生双收
通过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指导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实习学生都能达到驾驭教材、选用教法、设计教程、编写教案、从容说课、调控课堂教学、课后分析评议等能力目标。经统计,至2014年,我院在教育实践基地连续5年的实践中,指导老师10人次被宁夏师范学院或基地学校评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在经过基地实践的近400名学生中,有40名被化工学院评为优秀实习生,有20名被宁夏师范学院评为校级优秀实习生,有10名被基地学校评为优秀实习生。
(4)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自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运行模式以来,我们四校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研讨10多次,教师之间进行换校互动交流6人次,开展开放实验活动6次,开发基地共享校本教材4部,分别是:《教育实习导论》(2009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的指导教材);《走进化学探究室》(2011年11月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化学晚会》(2012年5月金盾出版社出版,2013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化学课外科技活动》(2013年9月金盾出版社出版)。通过这些资源共享活动拉近了与基地学校的距离,提高了基地双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了教育实践基地的层次,达到了互惠双赢的目的。
(5)及时总结,持续长效
通过返校后的教育实践成果总结与回放,对在校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使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院平时组织的各项“师能”培训活动中来。同时对教育实践基地的不断建设完善和健康长效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模型
为探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厘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是基本前提。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并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文献分析发现,国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聚焦于“应用模式”“推广策略”“实施途径”等方法建议层面,而且多倾向于依托“校本”或是“跨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展开研究。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上教师学习社群,开展“跨校”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例如,王玉平、陈年兴等人[6]研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面对面学习环境———“网络合作学习社群”(CollaborativeCyberCommuni-ty),构建了一个“实践—反思—合作”(Practice,Re-flectionandCollaboration)的网络化培训模式,并选取澳大利亚昆士兰三所高校的8位语言教师参与为期12周的网络化培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培训的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学信念与自我认识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强。在国内,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基本处于引进和了解阶段,缺乏本土化的自主研究意识,即绝大部分的研究文献主要以介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实施策略与模式等为主。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领域内许多新的、有意义的问题而言,系统而深入的探讨还不够。而且,对国外经验的比较、分析、创造性吸收还很不足,缺乏对已有经验模式“移植”的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致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的可行性也由此受到一定的质疑与批判。另外,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教学能力的分类、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原因、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等方面,且这些研究多是经验式或是建议式的描述,总体上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外,对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尚不多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信息时代需要教师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这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人的能力发展三要素(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新)和教育系统六要素(政策、课程、教学法、ICT、组织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纵横两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教师ICT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dsforTeachers,ICT-CST)[7]框架结构。密舒拉(Mishra,P.)和科勒(Koehler,M.J.)从教师教学知识的视角,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CK)[8],认为教师不仅需具备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Knowledge)三个独立的知识实体,而应考虑两两之间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相互重叠形成的四类“新”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ContentKnowledge,TCK)、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Knowledge,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这一概念,为指导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涵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三大基本能力,其基础来源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原理与教学方法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分为基础、发展、创新三个阶段,教学能力的发展源于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平台的支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模型如下页图所示。
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机制
二、实践教学的“指导者”
指导教师作为“指导者”就需要为学生充当“领路人”,进而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做好引导。教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主要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进行指导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要将问题解决的要点记录下来,进而对学生解决问题进行引导。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情况多加关注,尤其是要对那些掌握不太好的学生加以特别关注。同时要从旁做好耐心指导,关于指导方式,通常是以个别指导、集中指导以及巡视指导等为主,促进实训实效性的增强。首先,教师在具体的实训和实习过程中,尤其要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要尽可能做到标准,语言要尽量儿童化。对于学生提问技能也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其次,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示范者”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示范者”,就要求教师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并且是专业的教师,要发挥好角色示范的作用。例如在“幼儿园模拟教学”实训中。对于幼儿教学的情景,教师要进行详细地讲解和演示,通过创设幼儿园环境,来带领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幼儿园教学的具体流程和情景。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就不再是幼师的教师,而变成了真正的幼儿园教师,要按照幼儿园教师的严格规范来组织语言,展开教学行为,以及与学生进行提问、互动。教师要想能够促使学生技能训练有效地进行,第一步就是要为学生做好示范,从而将不同的角色担当起来。
四、实践教学的“研究者”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也是实践教学的研究者。就教师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而言,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幼儿园今后会对幼儿教师产生怎样的需求;怎样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有着怎样的需要等等。实践教学就是要变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技能,也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一定就业能力的人,因此,实践教学一定要顺应时代变化,促使幼儿教师的能力与专业标准相适应。毕业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以幼儿园教学为主要工作方向。该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每一年要到实习单位去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幼儿园对学生的不同岗位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解,以便做好准备进行下一年的教学计划。通常的调研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主要是针对实习学生个人进行,从而对其工作上的感悟体会有所了解,并且从谈话中获得他们对在校生的实际建议。对于实习幼教机构的领导也需要进行相关访谈,从而对毕业生中实践的不足进行了解。而教师的调研结果也将明显影响到今后的教学计划调整和创新。所以,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研究者。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品低下,不能够针对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组织安排教学,有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教学环节设计、课后反思等活动。缺乏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学习,总体来看教学认知理论乏善可陈。
(二)缺乏深造学习机会和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教师忙于课程工作量的完成及各类教学、教案的检查,不去对教学进行反思,不去参加深造学习,不去撰写科研论文,更不用说去通过教学科研来提升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掌握转化知识的能力素质。在以下论述中,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为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培养,即普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
(一)教师普通能力培养
笔者将英语老师必备的教学能力素质称为普通能力素质,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1、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用语的的使用要有一贯性,要简单明了、规范准确,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观摩示范课教学、英语教研讨论和教师素质竞赛等多途径和手段来进行。教研组要有固定时间集体备课,“统一口径”,规范课堂用语,互相听课,互相指正、互相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外教来指导。
2、教学科研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的策略和解决的方法。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用理论进行思维并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能力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