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防治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技术设施或构筑物不断增多,而混凝土结构以其材料廉价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构成大型设施或构筑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体积混凝土,一般理解为尺寸较大的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学会给出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任何现浇混凝土,其尺寸达到必须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开裂影响的,即称为大体积混凝土。这就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开裂问题是在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裂缝一旦形成,特别是基础贯穿裂缝出现在重要的结构部位,危害极大,它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削弱构件的承载力,同时会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构型裂缝,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要应力以及其他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力裂缝。二是材料型裂缝,是由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本文主要探讨材料型裂缝。其中具体原因如下。
2.1温度应力引起裂缝(温度裂缝)
目前温度裂缝产生主要原因是由温差造成的。温差可分为以下三种:混凝土浇注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常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温度为室外环境温度,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这种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就是内部温差;这三种温差都会产生温度裂缝。在这三种温差中,较为主要是由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
2.2收缩引起裂缝
收缩有很多种,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等等。这里主要介绍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
2.2.1干燥收缩
混凝土硬化后,在干燥的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不断向外散失,引起混凝土由外向内的干缩变形裂缝。
2.2.2塑性收缩
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在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会加剧引起开裂。因为这时混凝土的泌水明显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微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裂缝,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大,于是裂缝进一步扩展。
3防止裂缝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差和收缩引起,所以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差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具体措施如下。
3.1优选原材料
3.1.1水泥
由于温差主要是由水化热产生的,所以为了减小温差就要尽量降低水化热,为了降低水化热,要尽量采取早期水化热低的水泥,由于水泥的水化热是矿物成分与细度的函数,要降低水泥的水化热,主要是选择适宜的矿物组成和调整水泥的细度模数,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主要有:C3S、C2S、C3A和C4AF,试验表明:水泥中铝酸三钙(C3A)和硅酸三钙(C3S)含量高的,水化热较高,所以,为了减少水泥的水化热,必须降低熟料中C3A和C3S的含量。在施工中一般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另外,在不影响水泥活性的情况下,要尽量使水泥的细度适当减小,因为水泥的细度会影响水化热的放热速率,试验表明比表面积每增加100cm2/g,1d的水化热增加17J/g~21J/g,7d和20d均增加4J/g~12J/g。
3.1.2掺加粉煤灰
为了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提高和易性,我们可以把部分水泥用粉煤灰代替,掺入粉煤灰主要有以下作用:①由于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铝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硅含量40%~60%,三氧化二铝含量17%~35%,这些硅铝氧化物能够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二次反应,是其活性的来源,可以取代部分水泥,从而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热胀;②由于粉煤灰颗粒较细,能够参加二次反应的界面相应增加,在混凝土中分散更加均匀;③同时,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进一步改善了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使混凝土中总的孔隙率降低,孔结构进一步的细化,分布更加合理,使硬化后的混凝土更加致密,相应收缩值也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粉煤灰的比重较水泥小,混凝土振捣时比重小的粉煤灰容易浮在混凝土的表面,使上部混凝土中的掺合料较多,强度较低,表面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粉煤灰的掺量不宜过多,在工程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粉煤灰的掺量。
3.1.3骨料
(1)粗骨料
尽量扩大粗骨料的粒径,因为粗骨料粒径越大,级配越好,孔隙率越小,总表面积越小,每立方米的用水泥砂浆量和水泥用量就越小,水化热就随之降低,对防止裂缝的产生有利。
(2)细骨料
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和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因为其孔隙率小,总表面积小,这样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就可以减少,水化热就低,裂缝就减少,另一方面,要控制砂子的含泥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裂缝就越严重,因此细骨料尽量用干净的中粗沙。
3.1.4加入外加剂
加入外加剂后能减小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机会,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有以下影响:
(1)减水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减水剂的主要作用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强度时减少水泥用量,而水灰比的降低,水泥用量的减少对防止开裂是十分有利的。
(2)缓凝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缓凝剂的作用一是延缓混凝土放热峰值出现的时间,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会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所以等放热峰值出现时,混凝土强度也增大了,从而减小裂缝出现的机率,二是改善和易性,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塌落度损失。
(3)引气剂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引气剂在混凝土的应用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剂不能掺量过大,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在GB8076~1977中规定,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28d的收缩比不得大于135%,即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收缩比基准混凝土的收缩不得大于35%。
3.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3.2.1混凝土的拌制
(1)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准确,同时严格控制混凝土出机塌落度。
(2)要尽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口温度,拌合物可采取以下两种降温措施:一是送冷风对拌和物进行冷却,二是加冰拌合,一般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6℃左右。
3.2.2混凝土浇注、拆模
(1)混凝土浇注过程质量控制
浇注过程中要进行振捣方可密实,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间距要均匀,以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二分之一为宜,浇注完毕后,表面要压实、抹平,以防止表面裂缝。另外,浇注混凝土要求分层浇注,分层流水振捣,同时要保证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结合紧密。避免纵向施工缝、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剪性能。
(2)浇注时间控制
尽量避开在太阳辐射较高的时间浇注,若由于工程需要在夏季施工,则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浇注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
(3)混凝土拆模时间控制
混凝土在实际温度养护的条件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低温度控制在25℃以内,预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降不超过9℃以上允许拆模。
3.2.3做好表面隔热保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主要是由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的。混凝土浇注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但是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但是如果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通风散热,使表面温度降温过大就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所以在混凝土在拆模后,特别是低温季节,在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护。防止表面降温过大,引起裂缝。另外,当日平均气温在2~3d内连续下降不小于6~8℃时,28d龄期内混凝土表面必须进行表面保护。
3.2.4养护
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d或设计龄期。
3.2.5通水冷却
若是在高温季节施工,则要在初期采用通制冷水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峰值,但注意,通水时间不能过长,因为时间过长会造成降温幅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为了削减内外温差,还应在夏末秋初进行中期通水冷却,中期通水一般采用河水,通水历时两个月左右。后期通水是使混凝土柱状块达到接缝灌浆的必要措施,一般采用通河水和通制冷水相结合的方案。
4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是目前学者和工程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笔者认为精心选择原材料,并在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能有效的防止裂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召熊:水工混凝土的温控与防裂.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戴镇潮: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混凝土,2001,(9):10
[3]覃维祖: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混凝土,2001,(7):3
[4]迟陪云: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混凝土,2001,(12):31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75%~90%,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2、3生较重。第1代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况第1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躲在寄主叶背面及花冠处不动,在夜间活动、和产卵(散),飞翔力较强。每头雌蛾可产卵600~1000粒,卵多产在棉花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及铃的苞叶上。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嫩叶;2龄幼虫开始蛀入嫩蕾中为害花蕊及顶尖和嫩叶;3~4龄幼虫食量小,以为害幼铃为主,5~6龄进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1条幼虫一般能为害6~9个蕾、铃。成虫寿命7~18d,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有假死性和自残性,老熟幼虫喜欢钻入4~10cm土表层筑土作蛀化蛹。
3防治方法
在搞好健株控害栽培管理基础上,利用“准确测报、综合治理、压低虫源、科学施药”的防治策略,采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诱杀成虫与科学施药灭虫卵相结合的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种,选用轻感、耐性相对较强或抗虫棉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可降低田间棉铃虫发病率的20%~30%。
3.2农业防治
适时播种,重发病田块因地制宜地适期晚播,减少病菌侵染的条件。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与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轮作,使植物得到适当的单株营养面积和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集中清除并烧毁剔除的棉苗和残体,减少田中菌源,能明显减轻病害,增强棉株抗病力。实行水旱轮作,种子消毒、清洁田园等综合措施,正确合理、适时适量运筹肥水、农药,特别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间苗整枝、对低洼田块进行改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等措施,对恶化病虫生存条件和减少菌源、虫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据棉铃虫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内5~10cm内越冬的特点,秋(春)翻冬(春)灌、开春铲埂除蛹,可以风化土壤,破坏蛹室,致使棉田内绝大多数越冬蛹死亡,消灭越冬蛹。
3.3采摘卵块
由于棉铃虫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铃中,因而在虫卵盛发始期要仔细检查棉花叶片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群尖,结合田间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检查,发现卵块立即将卵块抹掉,及时摘除败花,要求2~3d摘1次,连续3~5d作业,注意摘除的残枝、败叶、卵块等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7~8月结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喷1%过磷酸钙液,能有效减少棉田有效产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
3.4捕杀幼虫、诱杀成虫
初龄幼虫集中为害时,利用早晚时间和阴天人工捉杀,及时采摘受害部分叶片、枝梗、花蕾,将摘除的顶心,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及时带出田外集中消灭,可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在棉田内种植诱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萝卜等,使其抽雄期与3代成虫发生期相吻合,诱集成虫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产卵,控制棉铃虫的大发生。2、3代成虫盛发期运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虫,一般用150~195把/hm2。在棉铃虫大发生时用高压汞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捕杀、诱杀,可减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还可以用性诱剂在成虫发生前2~3d捕杀。
2、完善、加固现有控导工程和滚河防护工程是防止滚河的有效途径
河道整治工程自六十年代开展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控导护滩工程的布点建设,河岸边界条件逐步变化,河面逐渐缩窄,水流渐趋归顺,岐流逐渐减少,主流游荡不定的局面得到了基本控制,并按河道整治规划的流路朝好的趋势发展,已修建的工程经受住了几次大洪水的考验,特别是1982年大洪水期间菏泽市险工及控导工程未发生大的险情,除了工程的基础较好以外,这与控导工程的控溜作用密切相关,当主流受到控制约束在主河槽以内,溜势的下滑或上提基本上与设想的流路相一致,做到了防有目标,守有重点。洪水过后,河势趋于恢复涨水前的流路,这就是控导工程能够控制主流稳定河势,防止滚河,大水时发挥防洪作用的原因。
从近几年的河势查勘和有关资料分析,兰考东坝头至东明新店集河段,现行河道比较规顺,大水时,禅房工程全弯靠溜,小水时两头靠河,若工程下首靠溜段加长,送溜能力将增强。菜集工程河势下滑,王夹堤工程靠河,特别是工程下首的几道坝首先靠河着溜,避免了单坝挑溜出大险的不利局面,也掩护了单寨、马厂工程因大水时冲垮工程而在此处发生滚河。因此续建王夹堤下延工程势在必行,以稳定大洪水河势。菜集工程的上延,该段河势逐渐规顺,多年脱河的大溜寺工程近几年汛后靠河,下首工程并靠溜,控制了河势,改变了靠滩岸导溜入新店集工程的状况。新店集至高村河段,当大河流量超过5000M3/S时,老君堂工程河势急剧下滑,目前虽然下延了28#、29#两道坝,但控溜段偏短,控制主溜能力弱,仍显“后气”不足,仍需要加强对工程下首的建设,以利于保障工程安全和河势稳定。
从“模型试验”中看出,洪水期和落水期,贯台下首大河主溜北移,致使约30%~60%的主溜从东坝头下部杨庄险工处滚河,滚河主溜直冲谷营以下四明堂险工至阎潭闸以上大堤段,险工及防滚河坝数量很少,加之堤外地面更低,大堤比较薄弱,造成该段决堤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加速增建多处滚河防护工程已迫在眉睫。从试验图片也显示了大洪水后东明滩区大堤上滚河防护工程坝头处形成的巨大冲刷坑,显然对现有的滚河防护工程基础应进行全面加固。
3、其他防滚河工程措施
3.1有计划的自流和提水放淤相结合进行淤滩淤串,消除堤沟河,防止顺堤根走溜。
东明黄河滩区面积大,加之修建了生产堤,缩窄了行洪河道,减少了洪水漫滩机率,大部分泥沙淤在两岸生产堤之间的河槽内。生产堤与大堤之间的滩地落淤减少,即使一场洪水过后,大部分泥沙已落到离河沿较近的滩地,流到大堤附近滩地或堤沟河的泥沙较少,造成了黄河滩唇高、堤根洼,再加上历年修堤筑坝取土,致使堤根处形成了宽达200~300m形成了堤沟河。整治这种河道。在修建工程的同时,必须配合滩区治理,进行淤临淤串,抬高堤沟河地面,减小滩面横比降防止滚河和顺堤走溜的危险。因此我们可用引黄自流淤临和低扬程大流量机泵提水相结合的方法,对堤沟河和大堤附近滩地进行放淤,这样既有利于防洪,也给今后大堤加高帮宽和筑坝提供了土源,同时也为沿黄滩区人民增加了可耕地面积,改善了滩地生态环境,支援了农业生产。
3.2堵截串沟
东明滩有串沟多条,宽度40~115m,深0、6~1、5m,为了防止大洪水时串沟集中过流,直冲大堤,在串沟的上游段进行堵截,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堰拦截水流,尽量利用含沙水流的作用使其淤填,或采用活柳锁坝,即在串沟上每隔一定距离植从柳,形成数道活柳坝进行缓溜落淤,淤填串沟。该方法简单易行,且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达到堵截串沟的目的。
3.3、防止滚河建议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并用措施
东明可能发生滚河,顺堤行洪,危机堤防安全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建议在即将进行工程加高加固的基础上,采取“上堵、下导,中间密”工程措施。
“上堵”即为一是在杨庄险工下首滩地修建工程,堵截川沟洪水下泄入东明堤沟河;二是蔡集工程上延。根据河势观测分析,中小洪水时,蔡集上首几道坝靠溜,工程上延即可避免水流抄工程后路,又可对防止滚河起到一定作用。“下导”即为解决堤沟河下泄水流出路,避免格堤雍水,需在老君堂工程上首至黄河大堤之间修建一道导流堤,并布设若干道导流坝,确保行洪畅通及堤防安全。“中间密”既是目前现有滚河防护坝布设太疏,坝裆距最近为100米、最远为1700米。为使工程发挥作用,适当加密防护坝十分必要。
1菌丝徒长
(1)病状。播种后菌丝营养生产过旺,绒毛状菌丝生长致密,浓密成团,严重时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实体、不出菇、推迟出菇或形成气生菇。
(2)病因。这种现象常发生于蘑菇调水以后,或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换气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如播种期偏早,播种后长时间处于25℃以上温度,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实体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选用种性良好的菌种,适时播种。②调水不要过轻,细土喷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凉爽时喷水。③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的温、湿度,抑制菌丝旺长。④发现菌床土层冒出大量气生菌丝时,应减少喷水或停止喷水。⑤已结成菌被的应及时用竹签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几个小洞或用刀将菌被划破,结合喷重水、加大通风量,以增强菌丝的透气性,促使菇蕾生长。
2菌丝萎缩
(1)病状。蘑菇播种后,菌丝能够萌发但不吃料。
(2)病因。在培养料太湿、太生、氨气浓度大、被杂菌侵染或外界气温太高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受抑,造成菌丝萎缩死亡。
(3)防治方法。①适时播种,最好避开高温期,因菌种质量差而引起的菌丝萎缩,要及时重新播种。②在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时播种。③培养料发酵腐熟要适当,添加氮肥要在堆料或第1次翻堆时加入。④培养料在进房后要认真消毒灭菌,防止杂菌、害虫入侵。
3地雷菇
(1)病状。出菇过早,菇生在料里,从粗土下部破土而出,菇柄长、畸形,菇盖上有泥,出菇参差不齐。
(2)病因。覆土的土粒过粗过大、土质过硬;细土覆太晚,结菇太早;菇房温度过低,菌丝上土困难;出菇期通风太少而通风不良,室内CO2浓度超过0.3%,容易引起子实体生长发育不良,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菇。
(3)防治方法。①覆土材料应选择疏松透气、干而不散、保水性强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注意土粒大小适中,一般以粗土粒蚕豆大、细土粒黄豆大为好。②覆土要及时。③适时喷水及加强通风,促菌丝在粗土之上、细土之下生长。
4硬开伞
(1)病状。蘑菇子实体在尚未成熟时菌盖与菌柄就分离裂开,并出淡红色的菌褶。
(2)病因。温度、空气湿度偏低,床面水分不足;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时,或空气湿度高,土层温度低,子实体发育失调。气温骤变时,发生硬开伞的现象尤为严重。
(3)防治方法。低温来临之前,加强菇房内的保温措施,夜间不宜通风,不让冷风吹进菇房。同时,调节好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菇体各部位均衡生长。保证出菇房空气湿度在85%~90%,促进菇体均衡生长。
5空心菇
(1)病状。蘑菇菌柄组织不充实,菌柄中心发白、中空。
(2)病因。产菇旺期菇房相对湿度过低,粗土层过干,使菇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中心产生白心。温度超过18℃时,菇体迅速长大,而覆土层粗土粒偏干,菌丝吸收和输送水分受阻,造成菇体组织不充实,菌柄产生白色髓部,甚至出现空心。
(3)防治方法。①加大喷水量,提高室内空气湿度。②调节好粗土粒的湿度,含水量以25%为宜。③出菇盛产期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土层偏干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6锈菇
(1)病状。蘑菇表面产生褐色铁锈斑。
(2)病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当,喷水量过多,湿度超过95%,加上通风换气不良,菇体表面的水分蒸发慢,使有水滴的部位出现锈褐色斑点,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3)防治方法。①加强菇房通风换气,降低空气相对湿度。②控制喷水量,喷水时结合喷施“丰产素”或“喷施宝”,可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在喷施后适当通风,以利散发菇体表面的部分水分。③出现锈斑时,应停止喷水,待恢复正常后,再行科学管水。
7红脚菇
(1)病状。菇脚发红,菌盖颜色正常,影响产量与质量。
(2)病因。气温偏高,料面喷水太多,尤其是收蘑菇前喷水太重,通风不良,易发生红脚菇。
(3)防治方法。出菇期土层含水不宜过多,采菇前停止喷水,并调节通气量。
8畸形菇
(1)病状与病因。①皱缩菇:菌盖小,皱缩,菌柄长,质硬。
因温度偏高和湿度过低所致。②大脚菇:只长菇柄,不长菇盖。因通风不良和CO2浓度过高所致。③菌盖上长疙瘩: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内生火增温,造成CO2浓度过高,或栽培袋靠近风口,冷风刺激所致。
1、基本病因
1.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报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因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因醇含量增多。1.2、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率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1.3、现代市场、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率乱,血液中的儿茶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而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污染环境的恶化,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T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2、一般的预防治疗措施
2.1调节膳食结构
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报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WHC)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2、碳水化合物的报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对肥胖者,高甘油之脂者尤应限制,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列铃薯等。
2.3、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2.4、水和矿物质:适当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镁、钙、锰、铜、锌等的比值,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2.5、调味品:盐、酱油的报入量与高血压是正比,建议每日报入盐3-5克,酱油也不宜过多应用,味精含钠高,高血压者宜少食为佳,茶叶有降低胆固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
2.6、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忌悉,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3、一般药物的预防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莲纹夜蛾,全国均有分布。
斜纹夜蛾历史上只作为蔬菜害虫,数量不大,但极具暴发潜能,一旦生态控制因子丧失,幼虫生存率大幅提高,60多种作物受到掳掠,为害棉田,棉株被洗劫成光杆。
1发生规律及特点
斜纹夜蛾1年发生5代,各生期几乎与棉铃虫和甜菜夜蛾同步,但对环境的要求却大相径庭。斜纹夜蛾要求适温25~28℃、高湿90%左右,最高温度超过38℃时卵不孵化,幼虫及蛹出现反常兴奋,代谢失调,发育出现短暂中断;土壤含水量低于20%,幼虫不能正常化蛹,成虫将无法展翅。由于怕旱怕热的习性,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卵的孵化以早晚为多,幼虫取食以早晚为盛,成虫选择生长茂密、植株高大的荫蔽棉田产卵,以逃避烈日烘烤。
2暴发原因
斜纹夜蛾虽然要求适温、高湿,但暴发为害均在长期干旱、骄阳似火的年份,历史上“梅天不霉”,高温季节提前,即梅季(6月11日至7月10日)30d时间,平均气温高于或接近28℃(常年低于26℃),雨量少于100mm(常年300mm以上),伏秋连续干旱的反常气候,才在沿江广大地域内暴发成灾。原因是这种气候使天敌数量锐减,斜纹夜蛾得到解脱,幼虫存活率大幅提高而猖獗危害。
斜纹夜蛾的“食客”众多,捕食性天敌较为直观,梅雨明显的沿江棉区捕食性蜘蛛占绝对优势,蟾蜍和青蛙也是大张挞伐的英雄,它们对猎物具有特殊的搜索能力,繁殖力强,正常年份种群波动小,是棉田生态中稳定的“卫戌”部队。据研究,寄生性天敌种类更多,攻击反应敏捷,围歼贡献更大。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正值各类蜘蛛大量产卵扩充战斗力的阶段,若28℃高温提前到梅雨季节,相对湿度低于78%,除沟边和土面的豹蛛外,棉蛛上的各类蜘蛛都停止产卵,已孵出的若蛛生存率大幅下降;伏秋连续干旱,将进一步加速蜘蛛减员。长期干旱,蟾蜍和蛙类的后代的生存基地减少,种群数量降低。寄生蜂在低温环境中也会出现羽化不全的现象。天敌“兵源”骤减,战斗力低下,这是斜纹夜蛾在并不喜欢的干旱气候年能够猖獗的原因。常规年份,不恰当地使用农药,也易引起斜纹夜蛾暴发成灾。1998年,出现两度梅雨,蜘蛛种群丰富,由于受到1997年棉铃虫暴发阴影的笼罩,我市周边棉区的全程用药,至8月17日,已用药8次以上,致使天敌荡然无存,不仅造成棉铃虫人为猖獗,连最易招引天敌的斜纹夜蛾,也在吃光黄豆、山芋叶片后,爬满田埂、大道,集体大逃亡。
多年经验积累,预测棉田斜纹夜蛾暴发指标:①当年出现空梅;②在蔬菜等前作物上斜纹夜蛾幼虫体色由黄绿色转变为黑褐色,特别是纯黑色;③7月中旬后,发现池塘荷叶被初孵幼虫群取食残留的白色下表皮即预示着将在棉田暴发。
3防治技术
(1)在棉田管理过程中,发现卵块及时摘除,必要时把有初孵幼虫的叶片集中烧毁。
(2)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在幼虫3龄以前,午后或傍晚喷洒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
(4)使用“断前绝后”的病毒制剂。由安徽绩溪生产可致瘟疫流行的1%奥绿1号悬浮剂,是优选夜蛾杆状核多角体病毒,辅以高活性组织,能使34种鳞翅目害虫感染瘟疫。瘟虫相互传染,循环往复,祸及子孙,起到持续控害的作用,是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微生物制剂。使用500~1000倍1~10d的药效由79%上升至94%。
大棚秋延辣椒是临泉县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600hm2,是当地菜农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近年因白粉虱为害,辣椒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降低,给菜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种植辣椒的积极性。为了搞好秋延后辣椒病虫防治工作,在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的资助下,我县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同时根据白粉虱发生情况,结合其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将秋延辣椒白粉虱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白粉虱的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是大棚、温室害虫,较蚜虫小,繁殖能力极强,在温室条件下1年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严重。每年7月份以后虫口密度迅速增多,危害加重;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数量减少,向棚室内转移并在温室内越冬。温室白粉虱喜食黄瓜、番茄、茄子、菜豆、草莓等植物,保护地辣椒受害比露地辣椒更为严重。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约取食半天后方可飞行,飞翔能力不强,向周围迁移扩散较缓慢,田间分布不均匀,初期呈点片状发生。成虫性喜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还有向上性或向嫩性,植株上部叶片主要是成虫和卵,中部叶片主要是若虫。成虫对黄色有一定趋性,活动最适宜温度是25~30℃。该虫因世代多,发育快,棚室内天敌少,繁殖速度快,存活率高,有少量虫源就可造成严重危害,若防治不及时,椒农将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2温室白粉虱危害特点及症状
温室白粉虱为保护地辣椒1种重要害虫,也是1种多食性、刺吸性害虫,它以若虫、成虫的针状口器吸食辣椒汁液。个体虽比蚜虫小,但由于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体小易于隐藏,群居于叶背刺吸吸食辣椒叶片汁液,使叶片褪色失绿、变黄、萎蔫,甚至死亡,同时成虫和若虫还能排出大量蜜露,易诱发煤污病,1年发生10多代,对秋延后大棚辣椒危害较重。大棚辣椒一旦遭受白粉虱危害,从植株的叶片到茎干,布满了白色的小虫子呈现一片白色;当大部分植株被害后,整个菜棚的整株辣椒布满煤污呈黑色。同时该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防治难度较大。
3综合防治技术
3.1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释放丽蚜小蜂和草岭进行生物防治。当白粉虱成虫密度在0.5头/株以下时,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m2,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为害;在白粉虱发生初期的3~4个月内,人工释放草岭10头/m2,控制虫口密度。
3.2物理防治
0引言
近年来,江、浙等省在松树上发生了一种毁灭性的国际检疫对象,该松树危险性病害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扩散迅速。辖区内松林均为该危险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又属于该病害发生的适生区,为其自然传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周边邻省也已发生危险性病虫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同国内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随松材及其制品、包装材料等人为传入我区机会与日俱增,该松树危险性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数百万亩松林必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将面临毁灭性的危险,对林业和生态建设以及对外出口贸易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把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了把危险性病虫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以下除治与预防措施: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1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坚持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2具体措施:①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②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以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防止人为传播。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2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
为了切实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对松林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现极个别松树枯死,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松林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松树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彻底除治。
3及时对森林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3.1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3.2营林措施。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松树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达100%;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松木枝桠和松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3.3化学药物处理。开始挂设天牛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16%虫线清乳油,名木古树每木注射16%虫线清乳油等化学防治松褐天牛。
4加强检疫检查执法力度
4.1对本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松林进行严格封锁,不准调运。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玉米苗4叶前易感病,5~6叶时显现病症,发病开始时在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小点增多,逐渐在叶片背面沿叶脉形成蜡泪状突起(脉突)。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病苗生长迟缓,植株严重矮化,心叶不能正常展开。至9~10叶植株矮化明显,基部茎节常膨大,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为正常玉米株高的1/3~2/3,根系少而短。感病植株多数雌穗不能结实,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少,无花粉。果穗畸形,花丝少,多不结实。
3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1气候
近几年秋冬季高温气候对灰飞虱发生有利。秋季气温偏高,灰飞虱为害时间增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灰飞虱越冬死亡率低;夏季连阴多雨,利于灰飞虱越夏和田间毒源的积累。
3.2品种
玉米品种对粗缩病抗耐性差异较大。在我市目前种植品种中,如郑单958等感病相对较重,农大198、鲁单981、登海11号、苏玉9号等感病相对较轻。
3.3播期
玉米易感病时期与灰飞虱迁入盛期相吻合,是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半夏玉米和麦田套种玉米与灰飞虱1代成、若虫盛发期相遇,毒源大量传播,造成半夏、麦套玉米发病重,而麦收后灭茬直播发病较轻。
3.4毒源
灰飞虱寄主广泛,在多数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寄生。玉米田边杂草是灰飞虱和粗缩病毒越冬、越夏的寄生场所,由于沟、渠、路边等公共地带杂草丛生严重,也成为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3.5虫源
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近几年1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特别是麦田1代灰飞虱残留虫量高,对当年灰飞虱发生量影响较大。高峰时玉米田150~225万头/hm2。经连续4年带毒率测定,带毒率20%~28%。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是玉米粗缩病重发生关键因素。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1)适当调整播期。尽量不种半夏玉米,或适当晚播,避开玉米感病的敏感期与灰飞虱高峰期相遇,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尽量缩短小麦和玉米的共生期,麦收后灭茬直播,避开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灰飞虱成、若虫盛发传毒期。
(2)选用中、早熟耐病品种,耐病性相对较强品种有:农大108、鲁单981等。
(3)加强田间管理,彻底清除玉米田间及田边杂草,不给灰飞虱提供越冬越夏场所。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请看以下3个案例:
案例一:新近竣工的一项铁路工程,招标时每标段每份标书的售价高达1万元,尽管投标企业怨声载道,结果还是有10多家企业分别购买了3个标段的标书,大略一算,光标书收入就高达40多万元。
案例二:某单位进行办公家具的采购招标,合同额不过50万元,结果报名投标的企业多达30多家,经过方案初选、复选和最后报价三次筛选,只有一家企业中标,中标概率仅仅为3%。
案例三:某学院一办公教学综合楼工程招标,校方为节约资金,一味追求低价,在报价的评分标准中,做了低价位引导,结果一投标企业以低于测算造价750万元的价格中标,造成合同难以履行的后果。
这些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招标过度”。“招标过度”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招标机构借发售招标文件之机增加收入,弥补招标费的不足,甚至补贴小金库;脱离项目实际,盲目扩大发标范围,资格预审工作不到位,导致投标企业过多,竞争过于激烈;招标文件对投标企业或明或暗的错误导向,尤其是投标报价的评定标准,对投标企业的报价策略会产生很大影响。
“招标过度”现象虽是少数,但其危害却是巨大的。招标是一种非常规范严谨的采购程序,有招标公告、投标企业报名、资格预审、发售标书、勘察现场、招标答疑会、标前会、开标会、评标、定标、签订合同等环节,需要业主、招标机构、招标管理部门、公证机关、投标企业等大量的人员参与,也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召开大量的会议,其本身成本已经是“高显性成本”。招标文件定价过高,投标企业数量过多,势必会增加投标企业标书购买、邮寄、参与竞标、人员食宿等成本,使招标投标的社会成本进一步加大,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投标企业过多,如果再加上报价的错误引导,势必会造成恶性竞价,即使某一投标企业中标了,也由于激烈的竞争,结果可能并不能赚到钱,甚至亏本,导致中标企业陷入“赢家的诅咒”,骑虎难下。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招标的严肃性,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打破了正常的竞争规则,不利于我国建筑企业和招标投标事业的健康发展,“招标过度”现象必须铲除。
如何减少“招标过度”现象的发生,并消除其危害呢?笔者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确定招标文件的发售价格,降低投标企业的竞标成本。
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1980号文《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出售招标文件可以收取编制成本费,具体定价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制定。该规定已经明确招标文件只能收取编制成本,而不能漫天要价。依据笔者的理解,招标文件编制成本只能包括编制招标文件的物化成本,即打印、复印及装订文件或图纸的成本,而不能包括编制人所付出的脑力劳动,因为机构要收取招标费,机构为招标所付出的全部智力行为的成本已包含在该收费中,不能再额外收费。
2、有些项目预计报名企业过多时,可进行资格预审,保留少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增加有效竞争的成分。
《招标投标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所以招标至少有三个以上的竞争对手,但也不能太多。如果一个标段的投标企业达到了20家,那中标的几率仅仅为5%,几率为5%的事件在数学上被称为“不可能事件”,所以投标企业的胜算几率很小。为了减少投标企业数量,筛选掉少数滥竽充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增加招标投标的有效竞争成分,往往需要进行资格预审。可以依据投标申请企业提供的人员力量、技术装备、工程业绩、财务状况及以往履约情况,进行筛选,将投标企业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建设部颁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在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过多时,可以由招标人从中选择不少于7家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此规定为资格预审的合理可行性,提供了法规上的支持。
3、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编制招标文件,正确引导投标企业合理报价,减少恶性竞价的可能。
招标文件是提供给投标企业的投标依据,是招标投标活动中的最高准则。投标企业为了中标,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如果招标文件中对投标企业有不合理的导向,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案例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招标文件中评标办法对于投标报价评分是这样规定的:
(1)自所有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中,去掉一个最高报价,去掉一个最低报价(若投标单位少于或等于4家时,不再去掉最高及最低报价),取剩余投标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为A;
(2)A值的95%即为评标参考值P;
(3)设投标人的报价为N,N=P的,得40分;N值比P值每高1%,扣1分;每低1%,加0.6分,最高加至46分,最后分数为该投标人的投标报价得分。
投标报价评分标准的导向非常明确,要想得高分,必须压低报价。以满分为例,投标报价必须低于A值的15%。如果再将“投标报价是已经经过竞争后的报价”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该投标报价低于正常预算价格的百分比应该远远大于15%。这样的价格包含的利润很小,可能为零,甚至是负数。而企业投标无非是为了追求利润的,一旦拿到中标通知书,势必会千方百计的找各种理由,变更合同价款,导致合同尚未签订,纠纷就已经产生。即使合同勉强签订,施工过程中的纠纷、索赔也会大大增多,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甚至影响工程工期和质量。如此这般,招标投标的意义就失去了。
招标文件是业主意志的集中反映。业主可以依据自身经济承受力、工程实际情况,在招标文件中对工期、质量和报价做不同程度的关注,来合理引导投标企业的注意力,具体可表现为评标分值分配的多少或者加、扣分差距的大小等。但这种引导必须符合工程实际,必须合理,不可过度。只有这样,招标投标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使招标投标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工期和质量的目的。
4、对于法律规定的强制招标范围以外的工程及相关设备、材料的采购,完全可以采用招标以外的交易方式,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日益深入人心,好多业主尝到了招标的甜头,只要是采购东西,不管其大小,不论能否节省资金、提高效益,一律实行招标。比如一台普通水泵,一台变压器,均采用招标方式。一旦实行招标,为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必须通过一系列规范严谨的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召开大量的会议,再加上全部投标企业的投入,必然导致交易成本大大增加。招标人通过招标所取得的效益与这种成本的增加很可能不成正比,导致招标成为“过度”。国家计委2002年3号令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对必须招标的范围和规模标准做了明确规定,对于必须招标范围以外的项目,完全可以依据采购项目的实际,采用招标以外的采购形式,比如《政府采购法》中所表述的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定点采购等方式,均可灵活使用,同样可以达到提高采购效率、确保质量、节约开支的目的。
5、投标企业投标决策要理性。
前言
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病机研究
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治则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
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卜平[33]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药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结果发现6个月后,中药组癌性转移复发率明显减低(P<0.01)。张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贲门癌根治术后,间隔化疗的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年、3年、5年复发率为30.8%、52.6%、100%;对照组为59.1%、100%、100%。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复发疗效确切。
癌性腹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状况差,根据中医辨证,此阶段气血虚弱、肾气衰退。文献报道,王维平等[35]采用中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莪术、地龙、壁虎等)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晚期胃癌、肠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辛献运等[36]采用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含莪术油)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总有效率达82.8%,提示莪术油具有免疫保护及促白细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发热癌性发热多为顽固性发热,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之法。于尔辛[37]治疗肿瘤热,采用中药辨证方加辛凉解毒的清水豆卷(临床剂量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临床往往奏效。
(三)减轻毒副作用
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常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医药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应用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体重、保护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疗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长生存期。宁春红[39]运用健脾益肾方剂(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杞子等)治疗180例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照组146例,结果完成全程化疗的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9%,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于庆生等[40]对胃癌术后6小时早期给予中药(黄芪、大黄、枳实、丹参、党参、木香)治疗,结果显示,二组术后并发症、血象无明显改变,但早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全身营养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出了胃癌术后早期中药干预的可行性。张庆荃等[41]对74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疗药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8.9%,几乎未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症状。
(四)癌前病变的防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把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转移到癌前病变的治疗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化结的中医治则,无论是临床前瞻性观察还是实验研究,都能显示出中药具有显著的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42]。张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变辨证分成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三型,分别投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元枳术汤加减,报道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中度以上胃溃疡总有效率58.14%,胃粘膜肠化生总有效率64.0%。
于祥艺[44]用化生平(黄芪、党参、丹参、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浓缩合剂)治疗100例胃癌前状态患者,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6个月后二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胡鸿毅等[45]观察益气化瘀的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抗增殖作用,与叶酸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过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佩文,等.食管贲门癌患者500例舌象观察[J].中医杂志,1982,9:23~25.
2孙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J].四川中医,1988,(10):12.
3李天海.舌诊在食管贲门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5范德荣,等.胃癌患者舌象与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8~260.
7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分析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30~33.
9赵丽红.刘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疗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恶性肿瘤患者正虚血瘀病机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
15赵爱光,等.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1,20(2):164.
16刘静.健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7):21~24.
17刘升翔.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癌症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9~52.
19汤铭新.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抑制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和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0,17(1):28~31.
20李宝元,等.中药白龙片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共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286~290.
21陈健民.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减为主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
25陈亚琳,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5:32~35.
26张长武,等.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242.
29刘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23.
30李玉兰,等.中药缓解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1996,16(4):35.
31孟伟,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0例[J].陕西中医,2001,22(7):390.
32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药抗胃癌术后转移及对鸟氨酸脱羧酶的影响观察[J].中医杂志,1990,37(5):290.
34张克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贲门癌根治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1999,15(6):22.
35王维平,等.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3):167.
36辛献运。等.榄香烯乳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4):247.
37张源远.于尔辛治疗癌性发热4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88~599.
39宁春红.健脾益胃方剂治疗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68.
40于庆生,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联合化疗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59.
41张庆荃,茅爱武,高中度.动脉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45.
42范刚启,等.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