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防火安全论文

防火安全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5: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防火安全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防火安全论文

篇1

1.1型防火墙安全技术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是一种服务器,属于高级防火墙技术,型防火墙安全技术常用于用户之间,对可能对电脑信息造成危害的动作进行拦截,从用户的角度讲,服务器是有用的服务器,从服务器的角度看,型服务器,就是用户机。当用户的计算机进行信息沟通、传递时,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型服务器,型服务器会将不利的信息过滤掉,例如阻拦各种攻击信息的行为,服务器会将真正的信息传递到用户的计算机中。型防火墙技术的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性能高,针对性强,能将不利的信息直接过滤掉。

1.2包过滤型防火墙安全技术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安全技术,其关键技术点是网络分包传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以包为单位,每个数据包代表不同的含义,数据包可以根据信息数据的大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性质等进行划分,包过滤防火墙技术就是对这些数据包进行识别,判断这些数据包是否合法,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包过滤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是在计算机网路系统中设定过滤逻辑,使用相关软件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包过滤防火墙技术的最重要的是包过滤技术,包过滤型防火墙安全技术的特点有适应性强、实用性强、成本低,但包过滤型防火墙技术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对恶意程序、数据进行进行识别,一些非法人员可以伪造地址,绕过包过滤防火墙,直接对用户计算机进行攻击。

1.3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是对数据信息进行检测,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但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成本费用比较高,不容易管理,从安全角度考虑,监测型防火墙安全技术还是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中。

1.4网址转换防火墙安全技术网址转换技术将网络地址转换成外部的、临时的地址,这样外部IP对内部网络进行访问时,其他用户不能利用其他IP重复访问网络,外部IP在访问网络时,首先会转到记录和识别中进行身份确认,系统的源地址通过外部网络和非安全网卡连接真正的IP会转换成虚拟的IP,将真正的IP隐藏起来。当用户访问网络时,如果符合相关准则,防火墙就会允许用户访问,如果检测不符合准则,防火墙就会认为该访问不安全,进行拦截。

2防火墙安全防范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2.1访问策略设置访问策略设置是防火墙的核心安全策略,因此,在设置访问策略时,要采用详细的信息说明和详细的系统统计,在设置过程中,要了解用户对内部及外部的应用,掌握用户目的地址、源地址,然后根据排序准则和应用准则进行设置在,这样防火墙在执行过程中,能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执行。

2.2安全服务配置安全服务的是一个独立的局域网络,安全服务的隔离区将系统管理的机群和服务器的机群单独划分出来,从而保障系统管理和服务器的信息安全,安全服务既是独立的网络又是计算机内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内部网络可以采用网址转换防火墙安全技术进行保护,将主机地址设置成有效的IP地址,并且将这些网址设置公用地址,这样就能对外界IP地址进行拦截,有效的保护计算机内部网络安全,确保计算机内部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如果企业拥有边界路由器,可以利用原有的边界路由器,采用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进行网络安全保护,这样还可有降低防火墙成本费用。

2.3日志监控日志监控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在进行日志监控时,一些管理员认为不必要进行日志信息采集,但防火墙信息数据很多,并且这些信息十分繁杂,只有收集关键的日志,才能当做有效的日志。系统警告信息十分重要,对进入防火墙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记录,就能记录下对计算机网络有威胁的信息。

篇2

防火墙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假如在企业网络实际运行中,没有防火墙作为防护工具,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全部的网络安全需要依靠这个网络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系统的安全性能的平均数值。但是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不是非常正确,在现实的网络运行过程中,这个状况更加糟糕,其中可以简单的总结为:整体网络运行安全需要凭借网络中非常脆弱的部分进行约束。导致一定程度上无法确保网络一直处于非常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对于网络来说,网络主机进行保护工作的复杂程度会随着网络的庞大程度增大,保护工作复杂程度增大之后就会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以及精力进行工作。同时整个的网络安全的反应速度可能会不能够承受,从而在某个时间可能会出现网络安全框架的崩溃。

篇3

1、包过滤技术。当前我们网络采用的是IPV4技术,因此网络数据均是通过IP地址进行寻址传送的,所以包过滤技术也就是通过检测IP数据包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是否合法的来对数据进行放行或者予以限制,那么这个“合法”通常是指管理员制定的一些网络规则。其实思科和华为公司生产的交换机就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包过滤功能,相当也就能实现一些简单的网络防护功能。

2、应用技术。此类技术也是针对当前网络数据传递的一个特性发展而来的。我们都知道TCP/IP的第四层为运输层,数据要进行可靠传输必须在该层建立可靠连接,所以应用技术就是通过防火墙将这个可靠连接分割成两个连接,分别为防火墙到服务器和防火墙到客户端的连接,所有数据传递均需通过防火墙进行检测,然后再确定是否放行。这个连接的分割对数据而言是透明的,并不应影响数据的传送。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的这种传输模式。

3、状态监测技术。由于网络的攻击的复杂性,那么单一的监测方式往往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网络威胁,所以状态监测技术是以连接状态为基准,将同一连接的所有数据包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流,建立一个会话状态表,对这个数据流的整个内容进行监视和检测,且以后同一类连接的数据传送都必须以这个会话状态表为参照标准,一旦发现不同于该状态表的数据都将进行截留。因此状态监测技术其实是包过滤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一种结合体,在防御强度上也远高于前述两种。

篇4

监测型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表现出主动特性,主动阻断网络攻击。此类防火墙的能力比较高,其在安全防护的过程中体现探测服务,主要探测网络节点。节点处的攻击较为明显,有效探测到网络内部、外部的所有攻击,以免攻击者恶意篡改信息,攻击内网。监测型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效益较为明显,成为防火墙的发展趋势,提升网络安全的技术能力,但是由于监测型防火墙的成本高,促使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发展受到挑战,还需借助技术能力提升自身地位。

1.2型

型属于包过滤的演变,包过滤应用在网络层,而型则服务于应用层,完成计算机与服务器的过程保护。型防火墙通过提供服务器,保护网络安全,站在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型防火墙相当于真实服务器,对于服务器而言,型防火墙则扮演计算机的角色。型防火墙截取中间的传输信息,形成中转站,通过与中转的方式,集中处理恶意攻击,切断攻击者可以利用的通道,由此外部攻击难以进入内网环境。型防火墙安全保护的能力较高,有效防止网络攻击。

2.基于防火墙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

结合防火墙的类型与技术表现,分析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实际应用,体现基于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的优势。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主要以内外和外网为主,做如下分析:

2.1防火墙技术在内网中的应用

防火墙在内网中的位置较为特定,基本安置在Web入口处,保护内网的运行环境。内网系统通过防火墙能够明确所有的权限规划,规范内网用户的访问路径,促使内网用户只能在可控制的状态下,实现运行访问,避免出现路径混淆,造成系统漏洞。防火墙在内网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如:(1)认证应用,内网中的多项行为具有远程特性,此类网络行为必须在认证的约束下,才能实现准确连接,以免出现错接失误,导致内网系统面临瘫痪威胁;(2)防火墙准确记录内网的访问请求,规避来自内网自身的网络攻击,防火墙记录请求后生成安全策略,实现集中管控,由此内网计算机不需要实行单独策略,在公共策略服务下,即可实现安全保护。

2.2防火墙技术在外网中的应用

防火墙在外网中的应用体现在防范方面,防火墙根据外网的运行情况,制定防护策略,外网只有在防火墙授权的状态下,才可进入内网。针对外网布设防火墙时,必须保障全面性,促使外网的所有网络活动均可在防火墙的监视下,如果外网出现非法入侵,防火墙则可主动拒绝为外网提供服务。基于防火墙的作用下,内网对于外网而言,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外网无法解析到内网的任何信息。防火墙成为外网进入内网的唯一途径,所以防火墙能够详细记录外网活动,汇总成日志,防火墙通过分析日常日志,判断外网行为是否具有攻击特性。近几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外网与内网连接并不局限于一条路径,所以在所有的连接路径上都需实行防火墙保护,实时监控外网活动。

3.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安全的优化措施

防火墙技术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发展,表现出低效状态,出现部分漏洞,影响防火墙安全保护的能力。因此,为保障网络安全技术的运行水平,结合防火墙的运行与发展,提出科学的优化途径,发挥防火墙网络保护的优势。针对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提出以下三点优化措施:

3.1控制拥有成本

防火墙能力可以通过成本衡量,拥有成本成为防火墙安全保护能力的评价标准。控制防火墙的拥有成本,避免其超过网络威胁的损失成本,由此即可体现防火墙的防护效益。如果防火墙的成本低于损失成本,表明该防火墙未能发挥有效的防护能力,制约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3.2强化防火墙自身安全

防火墙自身的安全级别非常明显,由于其所处的网络环境不同,促使其在安全保护方面受到影响。为加强防火墙的安全能力,规范配置设计,深入研究防火墙的运行实质,手动更改防护参数,排除防火墙自带的漏洞。防火墙经过全面测试后才可投入网络市场,但是因为防火墙的种类较多,所以其自身仍旧存在风险项目。强化防火墙的自身安全,才可提升网络安全技术的防护性能。

3.3构建防火墙平台

防火墙平台能够体现综合防护技术,确保网络防护的安全、稳定。通过管理手段构建防火墙平台,以此来保障网络安全技术的能力,发挥防火墙预防与控制的作用。防火墙管理在平台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防火墙平台的效益,有利于强化平台防范水平。由此可见:防火墙平台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保障防火墙的能力,促使防火墙处于优质的状态,安全保护网络运行。

篇5

因为校园网络需要同互联网连接,从而给师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不过也因此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当代黑客攻击的技术越来越高明,破坏程度同样越来越严重,黑客攻击校园网络,有着时间长、范围广、损失大以及处理难的特点,校园网络当中的DNS服务器、WEB服务器以及邮件服务器是容易遭到黑客攻击的地方[8],黑客很多时候使用专业工具攻击校园挽留过,导致校园网络服务器无法正常使用,部分攻击软件甚至可以让非法用户可以随便攻击校园网络,同时篡改校园网络的主页、破坏各种数据从而扰乱教学秩序。

1.2内部用户的问题

现在学生对于网络了解程度比较深,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会在好奇心趋势下,攻击校园网络系统,从而给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提高了校园网络管理的难度。统计显示内部用户造成的校园网络攻击占到30%左右,大部分情况由学生好奇心而引起,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以及教育不够重视,纵容他们破坏校园网络安全的种种行为。

2防火墙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2.1选择合适的防火墙产品

最简单的防火墙是在校园网络的内部网以及外部网间加装应用网关或者是过滤路由器。为更好实现校园网络的安全,很多时候需要综合使用不同的防火墙技术从而组合防火墙系统。这就需要明确设置防火墙设置的方案,然后选择合适的防火墙产品。从形式的角度而言,防火墙可以分成硬件防火墙以及软件防火墙这2大类,硬件防火墙同软件防火墙比较而言,由于使用专用硬件设备,并且集成生产厂商防火墙软件,功能上通过内置安全软件,并且使用强化甚至专属的操作系统,有着管理方便以及更换容易的特点,并且软硬件的搭配往往比较固定。也就是说硬件防火墙的效率更高,可以解决防火墙性能以及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的具体情况来加以选择。

2.2使用服务器

服务器指的是连接校园网络局域网以及Internet的网关,这一网关运行服务软件,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相通信。服务器可以在用户以及服务器间实现协同工作,所以提供应用级的网关。客户端往服务器发送请求,请求到达服务器,然后服务器在接收连接请求之后,进行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要是客户端确认服务器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那么就代替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在响应之后,服务器则将数据反馈到客户端。

篇6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36-05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problem in primary s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ut forward system of risk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safety problem in school sports in domestics and overs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cept of safety and composition of safety system in primary sports. From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the paper recommend the theory system of retain the risks、transfer the risks、reduce the risk and avoid the risk b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risk of primary sports.

Key words: primary sports;safety;risk preven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健康体育成为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小学体育教育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我国小学体育活动一直没有摆脱的安全问题的考验,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频频发生在全国各地区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见表1),给有关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这些事故的发生可以看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伤残、死亡等事件。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还可能发生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原因复杂、后果严重的特点。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在体育活动过程当中,来自行为、心理、环境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加上诱发因素的作用,事件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对体育活动安全和风险的研究较早,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活动项目(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的安全管理;学校特殊体育活动(specific sports)和野外探险活动(outdoor adventure programs)的安全管理(Mike McNamee,2001);体育活动伤害(sports injury)的预防策略(prevention strategies)(Jozefa sobski,1999);体育活动环境与设备的安全管理(John Ginnever,2001;Frost JL,1990)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责任(responsibility)认定(John Ginnever,2001)。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具体探讨的问题包括了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体育教师胜任能力(coaching competency)要求、体育活动环境的监督(supervision)、体育活动设施的维护(maintenance)、医疗条件的保证(medical insurance)、传染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的控制等。实证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模式(School-injury patterns)与风险管理计划(risk management planning)制定的领域(Kelm J, Ahlhelm F,2001;L Abernethy,2003;J.?Kelm,2004)。Laflamme,Lucie(1998)对一年内1260起学校伤害事故进行了分析,其中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背景、原因与特征,建立了伤害事故的模式,创建了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安全策略学,为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建议[1]。

国外关于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的研究对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实践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化的角度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如对学校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评估(security assessment),John Ginnever(2001)对体育活动的各类环境设施确定了不同的安全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定量表(Likert-type scale)对各项安全指标作excellent 、good 、satisfactory、 poor and dangerous 五级评估,目的是为管理者更新与维护体育活动设施提供依据[2]。另外在体育活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Jozefa sobski(1999)对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来自体育活动人员和环境的风险种类,具体分析了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risk event),并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3]。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曲宗湖等(1999,2003,2004)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且深化了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包括成因分析(李晓燕,2000;杨刚,,2001)、预防分析(霍炎,2003;吴国正,2004);学校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伤害专题研究(舒华2005);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要求(傅兰英,2000);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杨亚琴,2005),其研究探索利用风险管理的某些思想元素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内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了经验性的总结,但是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问题发生背景、原因和特征作深刻剖析,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面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体现出突发性、偶然性、破环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现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描述性的工作已经无法对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从本质、发展规律中得到正确认识。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研究需要从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框架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参与者、体育活动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讨,借鉴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为解决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为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管理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1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界定

安全(Safety)是指免受不可接受的风险(risk)的伤害。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称为安全[4]。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的表现由于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的环境要素和空间布局不同而有所变化,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表现也不同。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具有全程性、整体性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任何时间和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整个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就是失败的,所以,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就是指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地讲就是学生、教师的生命、身体不受危害,体育活动环境和体育器械、设备避免破环(damage)和损失(loss),学生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受到来自外环境因素的骚扰和威胁,同时避免遇到危险的情况。

根据上述定义,体育活动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的对象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环境(environment)和行为(behavior),安全管理的核心=环境管理+行为管理。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探求风险发生、变化的规律,认识、估计和分析风险所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当方法处置风险,尽量避免危害和减少损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3.2 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钱学森(1988)认为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活动环境共同组成的,在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考察安全问题的时候一般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认识安全系统要素,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而从事故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指导我们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 就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模型(Accident-Causing Theory),他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孤立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但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失误是间接原因,却是本质的原因[5]。

依据上述理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形成 “人一机一环境事故系统”(man-machine-environment-system或MMES)[6],系统要素包括: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器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因素;环境――不良的活动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机器设备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间接的但却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师与体育活动环境、器械设备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还取决于物的状态。

3.2.1 人的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behavior)和心理(mentality)两个方面。

3.2.1.1 行为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离散性(decentralization)特点,离散性是指活动人员在活动过程中分散于各个部位,尽管有各种规章和计划,但当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小学生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力、调节控制行为的观念较弱、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对体育活动当中的身体异常状况不能正确应对,这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性。另外一方面,体育活动过程中行为风险因素重点体现在教师方面,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将教学计划合理化,组织教法和教学手段不正确、教育方式不当、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过关、对学生照顾不周、不了解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难适应一直处在变化中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长期下去给体育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3.2.1.2 心理风险因素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状态支配的。当人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下活动时,其感知觉、思维和反应的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保证安全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引起认识差错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7]。

叶龙(2005)将事故发生前的人的心理状态总结为侥幸心理、冒险行为、思想麻痹和心理挫折状态。体育教师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见表2)。

3.2.2 体育器械、设施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器械(equipment)、设施(facilities)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风险、安装风险和使用风险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器械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体育活动器械分布、位置、距离和相互关系不合理;运动器材陈旧、破损;运动器械是不适宜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标准器械等。小学生体育活动器械、设备因素除了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器械本身之外,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装备也应严格要求,如符合严格标准的体育运动服装和对随身佩戴物的检查。

3.2.3 环境风险因素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单个性(uniqueness)特点,单个性是指学生每天进行的体育活动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体育活动类型的风险多少和种类是不同的,同一活动类型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天面对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inclement weather conditions)和活动场地两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包括酷热、严寒、暴风雨、雪等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的破环和对活动造成的不便;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占地面积小,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受到限制;活动场地畸形,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准等。体育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从另一角度是表现在活动场地类型(type of playground)的差异上,如娱乐活动场地(creative playgrounds)、探险活动场地(adventure playground)、传统项目活动场地(traditional playgrounds)、水中运动场地(water playgrounds)、硬化地面场地(hard surface playgrounds)、户外、自然环境活动场地(natural playgrounds)等,不同类型的场地存在的风险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导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8]。

3.2.4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

根据轨迹交叉理论( Orbit Intersecting Theory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出现时,将发生事故与伤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互为因果,有时物的不安全状态诱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反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又促使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人流和物流两条轨迹交叉呈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体育活动当中,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能考察单一的因素,事故的发生不仅有关键因素,也有推动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本质。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教师、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

3.2.5 管理因素对行为和环境的影响

管理失误能够影响和改变导致事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中的至少一个环节。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在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连串的事件发生,而且管理实际上对每一个事故链上的某些事件都能够加以控制,甚至通过有效的管理,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9]。

体育活动中的管理疏忽体现在没有严格遵守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规则;对教师、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指导缺乏;教师、学生的安全训练不到位;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对体育工作的支持不够;体育活动环境维护失效;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医务监督不力,体检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管理失误多种多样,这些因素会加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破坏,如安全教育的缺乏会导致学校师生对安全知识的认识不足,淡化安全意识;对环境管理的失效会加重校内人员和外环境人员对环境和设施的破环;体育活动场地规划不合理经常造成正在从事不同活动学生的相互影响,极容易引发事故;学校医务监督不力使体育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由此给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体育活动当中一直无法避免的猝死现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体系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10]。

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体育活动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吸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特点以及解决方法的途径,提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借鉴风险管理技术对体育活动中外显和潜在风险进行界定、分类和特征描述,对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形成的复合效应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4.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

4.1.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的含义和特征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分析,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1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特点,风险识别过程中,还要受到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者专业素质和风险认知、风险洞察力的影响。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深刻,也将直接影响风险决策(risk-based decision)质量,进而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风险识别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制度性的工作,风险识别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对象、某个环节、某个具体风险,而要分析体育活动作为完整主体所具有的全部风险。

4.1.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来源及类别

风险的种类是指那些可能对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源,为了深入、全面地认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有必要将风险分类。按风险的来源我们将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恶意等不当行为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风险,风险来源分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教师方面的风险主要是行为风险、组织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教学经验风险、心理风险和自我管理风险;学生自身的风险包括体能风险、健康风险、伤病风险和心理风险;校方的风险主要是管理经验风险和决策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又可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

4.1.3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目的是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大体上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风险因素。定量研究采用《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检查表》是在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之后一一列出,采用“二择一”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从“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中选择,最后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汇总和分类。在第二阶段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项目分析,主要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为主,确定量表的初步内容;对正式调查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验证理论假设,确定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类型结构。

4.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

4.2.1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含义及内容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似乎每项风险单个发生的概率都很小,甚至几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但当大量的小概率风险事件累积在一起时,发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很可能就形成必然事件。风险评估就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12]。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分析,即风险可能在哪个阶段,那个环节上发生;第二,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但一旦发生会造成恶劣影响,如学生猝死事件;第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四,风险可控性分析,风险原因研究是为预测、对策服务的。有的风险是可控的,如课前周到细致的检查工作,有的是不可控的,如自然灾害风险。

4.2.2 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的方法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风险评估调查表》和帕雷托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Pareto analysis)的方法。《风险评估调查表》是在确定风险项目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让体育教师对预先识别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一一打分,然后三个分值相乘,得出不同风险的风险量(Rv),列表排序采用5级评判。帕雷托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用帕雷托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助于针对性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4.3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策略是风险研究的根本目的,风险防范策略一般是包括风险回避(avoid the risks)、风险转移(transfer the risks)、风险控制(reduce the risks)和风险自留(retain the risks)等措施。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哪种类型的风险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是建立体育活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内容[13]。

4.3.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回避风险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保持为零,从而保证活动的安全运行。

在小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如在暴风雨、雪天气造成活动场地泥泞或是给学生活动过程带来不便或危险性,一般要停止上体育课;对于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伤病的情况,依据情况应该禁止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严格遵循风险回避的原则客观上遏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侥幸心理和思想麻痹。

4.3.2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去承担。风险转移的方法种类很多,对体育活动中的风险,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保险,通过专门的机构,根据有关法律,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事故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学校可以为体育教育相关人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很难划分责任界限,轻者兴师动众、赔礼道歉,重者对簿公堂,无论结果如何,对双方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和打击。风险转移的方法客观上可以减少学生家庭同学校及教师的矛盾和纠纷,也减轻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4.3.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所以损失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最主要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小学生体育活动中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来自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工作(见表3)。

4.3.4 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承担风险,它是一种由活动组织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风险自留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有时为全部自留,有时为部分自留。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于像器械丢失现象,如果找不到责任人,就要由校方承担风险;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的消耗,也应该由学校承担风险。

5 小结

5.1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需要加强体育活动安全与风险的理论研究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实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5.2 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空特征和活动特征,安全问题表现出全程性、整体性特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包括在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

5.3 小学生体育活动事故系统形成“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系统要素包括:人、机为事故直接因素;环境对人的行为和设备产生的负面影响;管理缺失对人、机、环境产生的影响,管理因素是事故系统的最重要的因素。

5.4 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防范策略。借鉴风险管理技术为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Laflamme,Luciea. School-injury patterns: a tool for safety planning at the school and ommunity levels.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1998, 30(2):277-283.

[2] Ivan lewis.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M].New York, 2004:180-202.

[3] Jozefa Sobski.Guidelines for the Safe Conduct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Du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1999, (10):71-78.

[4] 金龙哲,宋存义. 安全科学原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1-180.

[5] 隋鹏程,陈宝智等. 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35-50.

[6] Firenze B. Labor Safety System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1, 45(2):31-37.

[7] 叶龙,李森. 安全行为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20.

[8] Mike Mcnamee. A Survey of Sport Spectator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Selected Professional Sports. Executive Summary, 2001, (10):20-27.

[9] 蔡天富,张景林. 对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探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4-8.

[10]石岩. 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体育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

[11]范明志,陈锡尧. 对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识别的初探. 体育科研,2005, 26(2):26-29.

[12]杨亚琴,邱菀华. 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84-88.

[13]汪忠,黄瑞华.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27(2):25-31.

[14]Peter J P, Ryan M J.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Risk at the Brand Leve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6, (13):184-188.

[15]Ivan lewis. Safe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New York, 2004:121-132.

[16]Sosin, D M,Keller, P S. Surface-specific fall injury rates on Utah school playgrounds. Public Health, 1993:733-735.

[17]Richard A. Johnson.study of school sports accidents reinforces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basic motion training. Clinical Cornerstone, 2001, 3(5): 61-62.

[18]张进福,郑向敏. 旅游安全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 2001,(1):15-21.

[19]李晓燕. 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3):98-104.

[20]韩振勇. 校园伤害事故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负面影响[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3):26-29.

篇7

中图分类号: P641.4+6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由于石油及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碳氢化合物,具有易燃、易爆、易聚集静电、易中毒等特性,而油气储运过程中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特别是输油管道,加热加压是管道运输的特点,故具有极大的火灾及爆炸危险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油气的储运中坚决杜绝火灾的发生,安全合理的进行油气的储运。

二.油气储运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 设备故障带来的危害。

设备故障与日常检修及介质特性有直接关系。油气储运设备设计的不合理、工艺缺陷、管线的腐蚀、操作压力的波动、机械振动引起的设备疲劳性损坏以及高温高压等压力容器的破损,易引起泄漏及爆炸。如采用塑料管、橡胶管输送气态物料时,会因意外撞击、热胀冷缩、振动疲劳、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大量气体外泄。密封垫圈老化、损坏,也会发生泄漏。如果是可燃气体泄漏,遇到点火源就会发生火灾、爆炸;如果是有毒气体泄漏,就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 不防爆设备及电器带来的危害。

工艺设备及电器线路如果未按规定选用防爆型或未经防爆处理,泄漏的可燃液体、气体遇机械摩擦火花或电气火花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3. 防静电措施不到位。

油气储运过程中,防静电措施容易被忽视。油气在管道和设备内流动会因摩擦而产生静电,如果静电不能及时导除造成电荷积累,导致火花放电,就会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 违章动火作业。

在易燃易爆的储运设备及装置区域内进行设备检修,往往需要进行焊接与切割作业,以及使用喷灯、电钻、砂轮等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所以违章动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违章指挥,动火审批不严。为了抓生产、抢进度,一些领导不顾或忽视安全规定,在不具备动火的条件下贸然审批动火。

第二,盲目动火。有的职工不熟悉动火管理规定,或存在侥幸心理,不办理动火手续,有的职工本身不具备动火资格,忽视动火管理规定,贸然动火酿成火灾。

第三,现场监护不力。作为现场监护的监护员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仅仅流于形式。

第四,扑救措施不力。在不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无人现场监护的情况下动火,导致小火未能及时扑灭,终酿成大火。

5. 执行操作规程不严格。

第一,执行操作规程不严格,操作人员误操作。误操作表现为错开(闭)阀门,或未关严阀门;该置换的容器及管道未置换或置换不彻底;未采取优先措施拆卸设备等,都易造成超压、超温、油气泄漏,最终导致火灾。

第二,职工对于工艺操作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国外引进设备,仅仅局限于使用说明上的介绍,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过系统的操作要求、物理化学特性、工艺流程。将国内外相类似的设备、系统一概而论,生搬硬套。

第三,随意删改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工艺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是经验教训的积累,但是由于操作的繁琐,致使操作人员删改规程,减低了安全性。也许类似操作了几次没有发生事故,造成操作人员思想麻痹,久而久之长期违反操作规程就形成了习惯性违章。

第四,缺乏严格的岗位培训。没有对上岗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岗位操作培训,没有明确操作的规范性,致使在岗职工麻痹大意。

第五,监管机制不力。对于操作岗位的习惯性违章警惕性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习惯性违章的严重危害性,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形成一种明明是习惯性违章,却听之任之不予纠正的怪圈。

三.如何预防油气储运中的火灾危险。

1. 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

定期对设备维护保养。针对各种设备的特性严格按保养规程进行维护,工艺流程操作前做好工作危害分析,控制操作风险。

2. 做好防火设计及安全装置。

第一,设备泄漏等往往起源于设计阶段,因此抓好防火设计十分重要。首先是设备的设计、选型、选材、布置及安装均应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根据不同工艺过程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耐压、耐高温或耐腐蚀的材质,按规定进行制造和安装。其次是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装置布局,单元设备布置,防火安全设施的设计和实施应遵循有关规范,做好严格的防火审核工作,充分考虑防火分隔、通风、防爆泄压、消防设施等因素。同时对设备、电气的防爆要求严格把关,从而消除先天性火灾隐患。

第二,防火安全装置在生产中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有:①阻火设备。它包括安全液封、水封井、阻火器、单向阀、阻火阀等,其作用是防止火焰窜入设备、管道或阻止火焰在其间扩展。②防爆泄压设备。包括安全阀、爆破片(防爆片)、放空管等,安装于压力容器、管道等生产设备上,具有降压防爆的作用。③火星熄灭器。安装于产生火星的设备和装置,防止火星飞出引燃可燃物,如机动车辆使用的火星熄灭器。④自动探测器。用于检测可燃气体浓度、温度、烟雾等,当超过一定值(浓度)时自动报警,并与各种联锁装置联动。

3. 做好防静电处理。

油气储运的设备均应做好防静电接地。接地点应牢固,螺纹连接部位的电阻值过大时应充分利用跨接,使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管线的接地电阻值符合规范要求。

4. 落实动火作业措施。

(1).拆卸。在可能的条件下,拆卸禁火区内需要动火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移至安全的地方去动火,动火作业完成后再装回原处。

(2). 隔离。将需要动火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和相关的运行系统做有效地隔离,如在管道上加堵盲板或拆掉一节管子等,阻隔易燃易爆的物料和介质进入动火作业点。

(3). 清理现场。动火要清理现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动火前应把动火点四周的易燃易爆物品转移至安全地方,现场应打扫干净。

四.关于防火的培训。

1. 强化安全培训。

油气储运的从业人员要相对稳定,加强职工的纪律性,制定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职工业务素质水平和生产操作技能。

2. 全员安全培训。

经常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强化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了解消防安全常识,增强职工的消防安全素质。

3. 岗位安全培训。

针对各种岗位职工,培训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使之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持证上岗。

4. 处置事故培训。

要针对工艺装置危险区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各种事故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修正预案,使预案贴近实战,提高处置事故的整体能力,一旦发生事故,能有效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结束语

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在储运中要格外引起注意,通过对火灾危险因素分析,提前做好相关对策,防范于未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无火灾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董守聪 王兴库Dong Shoucong Wang Xingku 油气储运中的火灾危险分析及预防 [期刊论文]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8年5期

[2] 刘喜何 油气储运中的火灾危险分析及预防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6期

[3] 黄郑华 李建华 李海林 湛爽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类型分析 [期刊论文] 《油气储运》 -2003年8期

[4] 李天祺 赵振东Li Tian-qiZhao Zhen-dong 油气储运系统钢结构设备地震火灾效应研究 [期刊论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年6期

篇8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大,学校面积不断增加,各种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学校超市、食堂等诸多建筑拔地而起,人流量、物流量增多,用火、用电、用气量大幅增加,校园火灾隐患也大幅度增多。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学校(含学生宿舍)共发生火灾1047起,死亡1人,受伤3人,直接财产损失353.3万元。在当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全面树立和培养教育战线广大职工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善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彻底消除校园内各种安全隐患,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学校安全工作之中防火安全工作乃为重中之重。

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历来很容易被忽视。学校消防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火灾隐患比较突出,学生群体对火灾知识的了解极度匮乏,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火灾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救护能力非常弱,所以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加强和改进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管理,对于确保火灾形势稳定,做好全社会的消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格式。

一、学校火灾特点

1、一旦发生火灾,人员伤亡惨重。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2001年6月5日,江西广播电视台艺术幼儿园发生火灾,13名3至4岁的幼儿在火灾中丧生;2002年6月9日晚,云南省寻甸县羊街镇三元庄村小学发生火灾,火灾中住校的8名男生全部被烧死;2003年11月24日凌晨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学生宿舍发生的火灾,死亡41人,受伤人数近200人,其中我国留学生有11人罹难;2004年7月16日,印度南部一所私立贵族中学发生特大火灾,造成至少84名学生死亡,22人受伤;2006年1月8日,菲律宾一所学校的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至少8人被烧死,3人烧伤;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6层楼高的宿舍跳下,不幸全部身亡;2009年11月12日,哈尔滨ABC外国语学校起火,消防部门出动5个消防中队,150名指战员,31台消防车,共救出被困人员114人,其中3-4岁幼儿108名,疏散周边建筑内群众150余人。这些典型的案例无不在警示我们学校火灾会带来的惨重伤亡。

2、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如上述俄罗斯友谊大学火灾,是中国留学生近年来在国外遇到的最大不幸事件,受到举国关注。为寻找失踪者、积极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幸存学生,做好善后工作,中国政府还专门派去工作组协助;印度私立贵族中学火灾不仅给上百户家庭带来心灵上的严重创伤,同时也使学校5名渎职者被捕;哈尔滨ABC外国语学校负责安全的领导由于此次火灾事件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也依法受到了处罚。

3、学校火灾多发生在晚上。上叙几起特大火灾多是发生在晚上。咎其原因,有的学校为了防盗或治安需要,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如给宿舍的窗户加装防护栏,楼道出口安装防护用的铁栅栏。有的寄宿制中小学采取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随意外出,学生管理者为图省事,在学生就寝后将宿舍楼出口上锁。凡此种种,一旦深夜发生火灾,人员疏散混乱,极易造成被困人员找不到出口而酿成灾难的后果。

4、易发部位多为学生宿舍。上述火灾案例也多是由于宿舍起火而成灾。学生宿舍是学校火灾隐患最突出所在,主要因为学校疏于对学生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在一些学校的学生宿舍存在乱接电线、违章用电、宿舍内吸烟、蜡烛照明、熏蚊、疏散通道不畅和消防器材配备不齐等问题。论文格式。

5、学校防火安全教育不到位,师生员工缺乏逃生自救训练是难逃厄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学校很少或从来没有组织对师生员工的防火安全、应急疏散和逃生自救教育培训。他们缺乏消防安全意识,遇到火灾就会惊慌失措,致使局面失控,危及生命安全。上海商学院火灾,由于四名女生对于逃生自救方法的无知,使其错误的从6层楼高的宿舍窗口跳下,不幸全部身亡。

二、校园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1、消防安全意识差,对火灾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一些学校虽成立了消防组织机构,但很少开展具体活动;一些学校热衷于搞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领导讲话一完,活动到此结束;一些学校未把这项工作列入计划,缺乏系统性、经常性;一些学校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一些学校不是从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大局出发,而是为了树典型、争先进。学校领导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方面,忽视了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对火灾隐患危害的认识不够,思想麻痹,认为抓消防工作事倍功半,不如抓教学质量、升学率等工作见成效。所以,在消防工作中,只做表面文章,在消防方面投入的经费不多,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存在侥幸心理,整改不到位。

2、建筑物设计不符合防火安全要求或没有按规范配置消防设施。目前校园的主体建筑大多还是早期修建,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筑设计防火相关规范或者规范尚不完备,导致建筑物存在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不足、耐火等级低、消防通道不畅、内部装修大量使用易燃材料等火灾隐患,不符合防火安全要求。加之经济、管理等原因,很多校园建筑(主体教学楼、宿舍楼)都没有按规范配置足量的消防设施或虽添置了设备却缺乏维护保养,导致灭火器材超过使用期限、部分安全疏散标志不明显、没有应急照明系统、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等隐患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3、校方对学生宿舍管理不严,防火措施落实不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宿舍配备了电脑、电风扇等电器,甚至违反学校规定使用电热毯、电水壶、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乱接电线,超负荷用电等违章用电现象较普遍。论文格式。加之学生消防意识淡薄,常常在使用各种电器后忘记断电,致使电器长期处于通电状态,很容易发生烤燃床单、蚊帐等可燃物或电线短路、接头接触不良等现象,极易造成电气火灾事故。此外,许多学校为控制学生用电,采取夜间统一拉闸断电的办法,致使学生宿舍内大量存在以蜡烛照明或私拉乱接电线使用路灯电力的现象,火灾危险性更是大为增加。

4、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畅。很多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和做好防盗安全工作,在教职工和学生宿舍楼的窗户、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处安装影响人员疏散和阻碍消防队员开展灭火救援的防盗窗和铁栅栏,在夜间将安全出口上锁,造成人员疏散不畅,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消防宣传教育不够,师生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加强消防宣传,提高师生火场逃生自救能力,是防范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常抓不懈的消防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致使师生缺乏消防安全意识,一旦遇到火灾事故惊慌失措,局面失控。

三、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1、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各地学校及幼儿园、托儿所要按照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的要求和教育部召开的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下大力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和防火检查制度;加强安全疏散设施、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严格制定用火用电安全管理、火灾隐患整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使用等制度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建立健全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考评,奖惩兑现。同时,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成立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过错追究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切实改变学校领导认为消防安全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真正做到安全教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2、加大消防经费投入,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学校要将消防经费纳入学校经费开支计划,积极落实资金,设置必要的隔离带或防火墙,留出足够的防火间距,备足灭火器材、增设应急灯及火灾报警装置,保持疏散通道畅通,确保火灾发生时能迅速疏散人员,并在重点部位增设自动灭火系统,设置室内消火栓。同时,建立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定期检查维修灭火器材,确保其随时完整好用。

3、积极开展检查,及时消除校园火灾隐患。由于校园的消防安全隐患是多方面的,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开展定期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宿舍、食堂、教学楼、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人员高度密集,流动频繁、火灾危险性大的地方。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能当场改正的公安消防机构应责令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的应责令限期改正,火灾隐患不及时整改的,应依法给予查处,以此来全面促进学校加强消防安全工作。

4、加强宣传教育,将宣传教育列入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条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要真正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仅依靠消防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教育部门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德国小学把防火教育作为当地历史课的一部分,一至三年级每周有45分钟的时间用于学习消防知识及参观消防队;加拿大1999年就开始实施一项名为“学生与消防教育”的计划,从幼儿园到八年级开设消防教育课程,将消防常识同其他教学科目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火灾及其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部分大学校园把交通安全作为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消防安全也应步入学校,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加强公共消防安全,降低火灾的发生,而且消防安全教育宜早不宜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明天,其可塑性、可造性很强,“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唯有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正常教学才能治本。

篇9

论文关键词 建筑 外墙外保温技术 防火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很多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设民用住宅的过程中也不断采用通过外墙保温的方式进行保温,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很多不合格的保温材料被用于民用住宅中,进而导致了民用住宅火灾不断,造成了非常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如2008年10月9日哈尔滨“经纬360度”双子星大厦火灾、2009年2月9日北京央视新址火灾、2009年4月21日南京中环国际广场火灾、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火灾、2011年2月3日沈阳皇朝万鑫大厦火灾等都是典型的外墙外保温火灾案例。面对频发的火灾事故,如何安全应用外保温技术来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防火于未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建筑外墙外保温行业现状

节能指标的提高完全依靠建筑物围护结构承担实现,其中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是建筑节能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外墙常用的保温技术主要有外保温、夹心保温、内保温以及自保温等四种方式。在市场中,由于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效果好、能够对主体建筑进行保护同时拥有良好的热供应性能,而且还可以做到普通技术无法达到的消除热桥的效果,进而在我国不断发展建筑的过程中逐渐将外保温技术作为主体技术进行运用和发展。同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建筑行业的节能情况,外墙外保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墙外保温有相应完善的标准、图集等有着其它保温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并且涌现出了聚苯板薄抹灰、胶粉聚苯颗粒、喷涂硬泡聚氨酯、现浇无网聚苯板、现浇有网聚苯板、保温装饰一体化和幕墙保温等诸多的外墙外保温系统,聚苯板(EPS、XPS)和聚氨酯(PU)等一些列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材料都得到了非常大的运用。

二、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问题

外墙保温系统指的是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工艺和特殊材料的使用,使其外侧具有保温隔热功能,而且在保温的同时对外墙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通常由粘结层、保温层、防护层和饰面层等功能层组成。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特殊的保温材料,在普遍条件下,保温材料占到了保温系统所有材料体积的八成以上;与保温材料进行配套使用的材料都具有不可燃的性质,比如瓷砖以及砂浆,同时由于装饰等其他方面的需要还拥有一些数量很少的可燃性材料,比如装饰用涂料和网格布等。目前,我国市场上用于外墙保温的材料一共有三类,第一类是无机保温材料,其主要成分是岩棉,此材料在建筑领域被认定为不可热材料;第二类是有机复合材料,主要成分是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这种材料在建筑领域被认定为可燃性材料;第三类是有机保温材料,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和聚苯板,这种材料也被认为是可燃性材料。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对外墙进行保温处理的时候,采用的保温材料为不可燃材料或者其传播火焰具有难燃性材料的时候,这时候通常情况下,建筑外墙的外保温系统几乎是不存在任何火灾隐患性问题的。第一类无机不燃类保温材料——岩棉,因为现阶段,它的生产能耗较高,污染环境严重,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产量很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外墙的外保温系统在耐久性等存在的问题使得暂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全面使用。第二类保温材料——胶粉聚苯颗粒、膨胀珍珠岩等浆料保温材料,因为材料本身的导热性能很强、导热系数较高,并且随着我国建筑节能的标准不断提高,但是这种材料节能性不佳,所以逐渐被排斥使用。第三类具有低导热系数的聚苯板和聚氨酯等高效有机保温材料,在目前一个阶段内还是建筑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的主流产品。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这一类的外墙保温材料都具有可燃的特性,在防火方面,效果不佳,而且这类材料在发生火灾时会产生浓度非常大的毒烟,传播火焰的速度也非常快。上述是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在防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由于国际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这类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所以,在这类材料不断被使用的同时,人们应该时刻重视民用住宅外墙的火灾情况,以防止火灾快速蔓延。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的火灾基本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段,他们分别是:第一,所用保温材料达到施工工地时进行码放的时段;第二,保温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实际上墙的时段;第三,外墙外保温系统投入使用时段。根据调查可知,我国外保温工程火灾主要是在保温材料码放和上墙的两个时段发生。其主要因素就是所使用的保温材料阻燃性能不佳,施工的时候并没有对现场的保温材料进行防火处理,同时在施工现场监管力度不够,动火操作没有能够按照规定进行。所以,对这两个时段进行防火处理的主要方式就是:应当加大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监督力度,防止或者杜绝防火性能差的保温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并且更应当高度重视现场管理和具体施工中的防火问题。

三、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构造

建筑外墙的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能主要具体体现在对有机可燃性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以及对保温系统构造的防火、抗火能力要求两个方面。可燃材料的存在和使用是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的前提,而影响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能的要素主要包括系统的构成材料及其具体的构造方式。在具体实践中,虽然可以通过在有机可燃性保温材料中加入大量的阻燃剂的方式提高其物理上的难燃等级,但是,在火灾发生时,建筑的环境温度可高达上千摄氏度,在这种超高温度条件下阻燃剂的防火性能也会丧失其阻燃的效用。因此,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重点和重心就应当放在具体的构造防火上。而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应该在下面两点进行考虑:(1)点火性:在由明火的情况下,保温系统时候容易被点燃,产生火焰,这是对系统燃烧性的要求。(2)传播性:一旦出现火灾,系统是否对火焰进行传播,这是对系统抗火性能方面的要求。只要不能够点燃外保温系统,即系统的点火性较差时,它就不会成为火灾的帮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直观的明白,建筑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想法设法降低外保温系统本身的点火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两个问题,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主要采用了三种构造方式来解决关键的第一个问题(点火性),他们分别是:(1)增加一定的保护层厚度;(2)无空腔构造;(3)防火隔断构造。下面笔者对这三种构造方式做简要描述、说明。

1.保护层,是指用于外保温外表面的功能层,主要包括防护层和饰面层。按照相关理论,增加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可以直接阻止可燃性保温材料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避免或杜绝保温材料被点燃的可能性,进而避免火灾的蔓延;实践中,增加一定厚度的保护层(特别是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的话,其效果更好,例如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或无机保温浆料)在外界发生火灾情况时能够有效减少外界热量向保温材料传导或辐射,从而减缓火灾发生时保温材料温度上升的速率,近而延缓或者避免保温材料被点燃。

篇10

目前在外墙外保温中大都使用了易燃的有机材料作为保温材料,因此存在失火的可能性,这使建筑使用安全性存在着较大的隐患。根据国家消防法规定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超过24m的公共建筑,都属于高层民用建筑。是根据我国定型生产的曲臂登高消防车的最大工作高度是23m,消防队主要配备的通用消防车在最不利情况下直接吸水扑救高度为24m的情况下提出的,并参照了国际的划分标准,高层建筑火灾往往蔓延快、范围广、难控制、损失大。外墙外保温体系是复合在结构墙体外侧的保温装饰系统,其本身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无论是对于抵抗相邻建筑火灾的侵害,还是对于阻止本身建筑火势的进一步蔓延都很重要。因此,认真研究各类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对有防火缺陷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增设防火构造,对不同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防火分级,对不同建筑高度及不同防火等级建筑,规定出适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国外工业化水平发展较高,因此对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防火安全性比较重视,相应的技术规范及政策更加完善。发达国家外墙外保温相关标准中均对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分级做了要求。在欧洲标准《有抹面层的外墙外保温复合系统欧洲技术认证标准》中就有防火性规定:保温体系和保温材料需分别进行防火等级测定和相关的测试。对重要建筑、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外墙保温也均有严格的防火要求,规定不同防火等级的系统和材料应适用于不同建筑防火要求范围。但目前国内对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研究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没有专门的检测和分级规范,而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也尚无具体的针对外墙保温的防火设计规范,对外墙保温系统缺乏分级标准和使用范围限定,外墙保温防火技术没有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生产企业的产品说明书中一般也缺少耐火性指标。在此不能不提的是,国外著名外墙外保温企业在其本土都进行了与火有关的试验,但到中国后都回避了外墙外保温防火间题。2011年2月2日,农历除夕,沈阳最高层建筑皇朝万鑫国际酒店因燃放焰火导致外墙外保温引燃,火势迅猛剧烈,消防云梯达不到扑火高度,大火从中间层燃起,一直蔓延到楼上,燃烧了近一宿。

2.使用安全性

对于有面砖饰面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饰面砖具有比涂料更高的装饰效果,但在保温面层粘贴面砖必须要有相当的安全防护措施。目前,存在没有经过安全验证、没有相应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就在保温面层粘贴面砖,甚至直接在玻璃纤维网布复合抹面砂浆的无网聚苯板外保温外饰面粘贴面砖的情况。因此,保温面层粘贴面砖出现空鼓和脱落的质量问题十分严重。建筑外墙外保温墙面上粘贴面砖,尤其是高层建筑,其安全性为首要要求。一般情况下粘贴饰面面砖主要应考虑保温系统内各层材料的粘接强度是否满足国家规范的规定值。但是,与重质墙体基层不同,外保温系统由于内置密度小、强度低的保温层,其形成的复合墙体往往呈现软质基底的特性。同时,由于外保温系统置于建筑结构的外层,热应力、火、水或水蒸气、风压、地震等外界作用力直接作用于其表面,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加固措施,使建筑物和保温系统本身保持必要的稳定性,防止出现饰面开裂、饰面砖起鼓、脱落等质量事故。在应用之前,外墙外保温系统应该经过抗震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自然风对于建筑物会产生各种影响,在建筑设计中,风压是应该考虑的一种自然荷载。风压对于建筑的影响比较复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象、温度、地形地貌差异很大,风俗民情、建筑风格、建筑高度不同,建筑所受的风压不一样,不同风速、风向的风对于建筑护结构的作用力也不一样。一般,迎面而来的风对于围护结构会形成正压,而与围护结构平行的风又会形成负压。在建筑比较密集的地方,风速、风向受到其影响,又会变得极为不规律。由于外墙外保温系统位于围护结构外层,会直接受到风压的影响,这些不规律变化的风速可能会使保温层一会处于受压,一会处于受拉的状态。这种反复的荷载变化可能最终使保温层疲劳破坏,发生开裂、鼓起、脱落等情况,不但影响使用寿命,而且对于人身安全也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应用之前应经过抗风压试验,达到合格后方能应用。

3.耐候性

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一个优点就是外保温技术可以使建筑围护结构免受气候的影响,使其寿命得到提高。但是这样做就使保温层直接与外界大气接触,对其寿命造成影响。气候的变化及其他因素通常会引起保温层的变形,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干缩、湿张、万融破坏等。同时整个建筑物也是一个热不稳定体,不同季节、白天黑夜,墙体内外由于气温的变化在墙体局部如在纵横墙体交接处、墙体或屋面与墙体连接处、门窗口角、大面等位置形成集中变形,砂浆抹灰层的干缩变形,护墙体变形引发保温层、饰面层提盛和干缩变形,墙体由于防潮密封不到位或构造设计不合理引起吸湿膨胀或冻胀变形。外保温工程在实际使用中会受到相当大的热应力作用,这种应力主要表现在饰面层及防护层上。饰面层及防护层温度在夏季阳光直射下可高达70℃,突然降暴雨,表面温度剧变可达20℃。外保温层的变形可能会引起保温层开裂、与基体脱开、饰面砖脱落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降低了保温效果,而且会对护结构造成破坏,甚至危害人身安全。因此,通常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应进行耐候性检验。发达国家对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耐候性有严格的规定和试验方法。我国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的耐候性检验也有相应的规范,2004年建设部的行业标准《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中对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耐候性及其试验方法进行了规定。大型耐候性试验是以人工模拟严酷的高温降雨、冷热循环的组合,能够反映实际使用的情况,是外墙外保温系统质量检测的一个重要项目。该试验不仅可以反映保温层的耐候性能,而且还可以检验整个系统的设计、施工的质量及材料的质量。但是,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未通过大型耐候性试验验证就应用到了工程当中,因而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耐候性质量问题也十分严重,无法保证正常维护的条件下使用年限应不少于25年的要求,部分工程仅可使用3---5年,造成社会人力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很有必要对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耐候性检验。此外,在北方地区,外保温系统的冻融性能也是一个必须检验的内容,以保证系统的耐久性。

4.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检测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除了煤、电能的产量能满足外,石油、天然气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进口量已接近国内产量,这对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因此,降低能耗是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的建筑节能任重而道远。

根据建设部提出的节能规划,为了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我国制定了建筑节能的鼓励政策,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民用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建筑节能检验标准》等一大批相关标准相继出台。各地区也制定相应的节能标准和鼓励政策,并对新建建筑进行节能检验。

与此同时,各种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层出不穷。作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先后出现了墙体自保温技术、外墙内保温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夹芯保温等技术,各种门窗节能技术也大量涌现。在建筑能耗中,通过墙体散失的热量占整个散热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建筑节能检测中,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检测是一个重点,我国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对于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检测是其工程应用和验收的一个重要内容,又分为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实验室检测是在实验室内测试或验证其保温隔热性能,作为设计和应用的基础。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场检测是一种合格性检测,用于判定其是否合乎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在发达国家,由于开发商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政府部门很少进行现场检测,一般只在进行研究和调查时进行检测。而在我国,由于一些开发商为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在外墙外保温的施工过程中不按照设计做,导致建筑节能达不到要求。近年来,国家对于建筑节能的现场检测越来越重视,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建筑节能的现场检测规范,而且已经推行强制性检测。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场检测也将成为我国建筑工程验收中的一个必检项目。

综上所述,我国外墙保温检测技术发展很快,保温材料的发展必须与外墙保温检测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由于保温材料的不断革新,外墙保温技术的优越性才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建筑保温材料的检测,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李英达;东莞市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及室内热环境实验测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2]孙元习;新型混凝土空心小砌块的力学及物理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将相对日益缺乏,特别是人口日渐密集,城市建筑密度增大,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选择。但是,随之而来的消防安全隐患也在随之升级。城市的高层建筑防火安全工作开展较晚,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都较弱,加之社会发展较大城市缓慢,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问题就相对较多。

2城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2.1 消防设计未受重视

前几年,许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均未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设计人员只是一味地根据甲方要求的建筑布局、设想来设计,并未考虑消防安全,且有部分建筑设计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就投入使用,因而问题不少。

2.2 消防审核困难重重

消防部门在建筑防火审核时会遇到种种难关。一类是三边工程,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边设计边施工,甚至擅自更改消防设施。另一类是形象工程。什么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火灾登高设置等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第三是停缓建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停缓建项目往往存在着防火间距不足、无消防环行车道、无火灾登高面、疏散楼梯设置数量不足、设置形式不正确等等诸多问题。

2.3 装修材料易使火灾蔓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装修的档次也愈来愈高。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纤维制品和高分子材料,使得高层建筑中火灾荷载很大,一旦发生火灾,就会猛烈燃烧,迅速蔓延。北京央视北配楼大火的惨痛教训,就暴露出了高层建筑装修施工中火灾隐患的共性。

2.4 施工单位素质不高

现在不少高层建筑是由私人建筑队承包施工的,人员素质差,业务水平低,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施工要求高不相适应。特别是建筑消防工程的施工,有些中标单位因自己没有消防施工资质,便挂靠其它有资质的单位。有些施工队伍为了赚取利润,暗地更改图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影响建筑耐火性能。一些消防器材以劣质次品充当合格品,造成工程施工质量粗劣,给工程带来重大火灾隐患。

2.5 消防监管与管理制度落后

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对日常的消防违章大多采取等人举报才去纠查,缺少主动性火检查次数。加上高层建筑内各种消防设施名目繁多,而现在建筑内的消防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往往是沿袭了以前的保安人员工作体制。不要说怎么去定期维护、检测、操作上述各类消防设施,有些管理人员竟连灭火器是否过期怎么判断也不懂。有的高层建筑管理的另一隐患是领导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发现消防问题互相推诿或拖而不决。

2.6 消防火灾隐情复杂

现代建筑层数多,使用功能复杂,人员活动密集,加之各种管道竖井纵横交错,以及可燃物多,火灾载荷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猛,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困难,势必酿成损失大、伤亡大。

3 加强城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建议

3.1 严把设计源头关

一是强化建筑设计要求。为了加强对从事消防设施专项工程设计单位的管理,国家特设立《消防设施专项工程设计证书》,设计单位应取得相应资质的设计证书,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二是严格实行消防专篇,自审制度。消防专篇应有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方面的消防设计内容,专篇应在初步设计中体现完善,并应由设计院完成自检自审工作。三是确定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

3.2 严把审核关

一是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坚决落实“谁审核,谁负责”的制度。二是实施高层建筑消防设计必审制。三是实行施工图审查签字制度。对高层建筑消防施工图纸,须具备相应资质的消防工程师签字方可生效,消防部门才给予受理审核。四是提高消防建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法律意识。

3.3 严抓施工管理

一是实行施工人员资质证。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建议可实行资质单位消防水、电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员上岗制度,这样消防监督部门在施工检查中,可以有的放矢检查施工人员的上岗证,严格落实责任制,从而也就确保了高层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设计的施工质量,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二是实行消防工程施工监理制。三是加强建筑施工检查。现代综合性高楼,装修投资惊人,可燃物质数量巨大,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

3.4 严抓后期管理

一是加强对已经验收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的消防监督检查。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消防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知识。三是定期开展建筑消防设施检测。

4 应专项落实消防专业维修保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防安全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消防系统非常重视,但往往忽视系统投入运行后的专业维修保养工作。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设备及线路的老化,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方面的教训己屡见不鲜。《公安部令第61号》要求单位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目前《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暂定名)正在抓紧制定。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制要求高层建筑的消防必须得委托有消防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维护保养,以确保消防系统正常运行。

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92)的规定,探测器投入运行2年后,应每隔3年全部清洗一遍。

二是火灾报警控制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灰尘吸附在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电路板上,在潮湿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发生短路,建筑物内局部装修改造频繁控制器被改动频繁,所以定期维保报警控制机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消防系统的探测器、防排烟系统的、防火门、防火卷帘门、消防警铃、火灾广播、消防泵等需要专业的检查和功能测试。

目前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工作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通过专业的消防专业维修保养,从而保证消防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火灾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5 结束语

消防安全,人命关天。做好消防工作,保障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这既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成员的神圣责任,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一项基本举措。笔者认为,高层建筑防火安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企事业管理单位、公安消防机构、物业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它将对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