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设备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院行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拥有大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工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设备和设备档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在医疗、科研中的作用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医院设备档案的形成
设备档案是医院在购置设备过程中形成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各种文件:如设备申请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材料、批复文件;(2)各种记录:如谈判记录、招标记录、定货合同、协议等;(3)各种原始凭证:如到货通知、提货单、发票影印件;装箱清单、操作使用说明书、厂家提供的安装图纸;(4)开箱报告、安装调试记录、验收记录、验收报告;(5)设备使用操作章程、维修管理办法、制度;(b)人员培训记录、设备布置平面图、线路图纸、故障维修记录[1];(7)设备报废申请及处置结果。从设备档案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设备从立项申请到最终报废,其时间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参与人员杂,因此,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且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
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的意义
首先,建立医疗设备档案,能为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及设备的引进提供有力的证据,为同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由于一台先进的医疗设备功能多样、价格不菲,在引进时领导和专家将会进行详细的论证,包括设备的临床使用价值、资金的投入、创造的效益等。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就能为此工作提供证据和参考[2]。
其次,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是设备维修、检修和管理的必备条件。机器设备在运转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热力、化学原素的作用,一些零部件会磨损、腐蚀和松动,将会影响设备的精度、性能和工作效率,这就必须维护和检修,要维护和检修,设备档案是必备的条件,它能为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提供依据。
第三,利用设备保修期和维修期的区别,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的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利用效率。因为医疗设备档案有其特殊性:一是档案材料多,归档时间长,如一台大型医疗设备,从论证、购置到安装将会形成大量材料,并且还有以后的使用和维修直至报废,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二是多种多样,设备有国产的、进口的,档案材料势必牵涉到多种文字,如中文、英文、日文等;其载体有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三是档案使用牵涉多个科室,特别是设备的构造图表、操作和维修说明书等一类材料,使用很频繁。因此,如不集中统一管理,很容易造成文件的破损和丢失,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影响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1、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设备档案的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便于开发利用,确保设备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设备档案工作必须纳入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与设备计划管理、设备采购、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保证设备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完善管理网络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明确工作目标,修订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纳入院部对科室的目标考核,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挂钩。明确设备操作者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做好日常设备记录;每次使用后,要将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将整理好的记录上报给设备科负责人,经核查后交档案室存档,在全院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3]。
2、确定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范围
我们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明确了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文件。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随着设备从申购到安装使用,其相应的材料由设备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再移交医院档案室[3]。同时将有关材料复印下发有关使用科室,让各科的设备操作者都了解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和要求,使之配合档案部门,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3、建立健全归档制度。
首先要明确管理范围。对于中等以上医院,凡是1000元以上的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不论其资金来源、购买渠道如何,均要建立设备档案,纳入管理范围。其次要确定归档范围。上述管理范围的仪器设备,在其选购、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以及随机技术资料,均应归档保存。设备档案主要形成于申购过程与运行过程。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申购单、论证报告表、政府采购计划报批表、医疗仪器生产许可证、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原件保存在财务档案中)、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安装使用说明、维修手册及其他随机技术资料等[4]。特大型的设备还包括招标的有关材料、卫生资源配置许可的有关资料。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进口设备,还有海关免税证明、质量保证书、报关单、外贸合同、发票、商检报告等。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医疗仪器设备档案卡、使用率和完好率记录、每年的经济效益分析、最终的报废表等。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
五、小结
当今医疗设备技术飞速发展,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有关医疗设备的发展动态和产品现状,以主动、积极、周到的服务来保证档案资料的有效完整,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以此来促进有关工作的进行,使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投资得到良好的效益回报,促进医疗各项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340.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是在紧急救治中所用到的医疗设备,包括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等[1]。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别指出: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2]。因此,加强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全院临床科室正常的医疗工作和危重患者的救治任务,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然而目前我院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仍停留在固定资产或仓库管理上,其他包括设备维护维修、质量控制管理、不良事件监测等工作还依赖于手工登记记录,不利于查询和统计,无法高效的在医疗设备使用周期中对设备进行实时监管和质量控制管理。因此需要设计一套质控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随时处于待用状态。
1工作需求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和报废全过程必须有章可循,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质量控制、维护维修等环节。1.1质量控制我院设备质量控制采用内部自检为主、外送外请为辅的检测方式。现阶段我院设备质控管理人员定期对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以及婴儿保暖箱等3类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性能及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配合负责该科室的维修工程师进行设备的维修校正。按照不同设备类型的风险评分,测试周期分为半年或1年。1.2维护维修各维修工程师应督促所负责的科室定期检查设备及其配套部件的完整性,对电池进行充电,开机试运行及调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预防性维修保养,消除设备隐患,保障设备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对临床使用科室提出的设备维修申请,维修工程师及时予以响应和处理[3],并在维修完毕后,在维修单上详细记录维修内容,若由厂家或院外工程师进行维修,需记录所用配件和总维修费用。对返修率高的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应及时汇报,以作为后期是否避免采购相同类型设备的参考依据。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架构设计。该系统采用B/S结构,利用JavaScript,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技术来设计开发。与传统的C/S结构相比,B/S结构有更多的优点:软件开发、维护与升级的成本较低;对前台客户机的要求不高;客户端只需要登录浏览器即可进行业务处理;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易于扩展。。2.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控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功能体系需要处理多项业务以满足工作需要,本系统最主要的模块包括设备管理、信息统计与查询、不良事件上报、应急调配、用户管理(图1)2.2.1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模块中包括设备信息、维修维护记录及质量控制记录3个子模块。该模块是整个质控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该模块下每个设备的名称将会通过绿色、黄色、红色的字体颜色显示,绿色表示设备合格、黄色表示需要设备检修后需重新检测、红色则表示该设备不合格暂停使用。(1)设备信息:设备信息模块中应包含设备的规格型号、制造厂家、购置日期、开始使用日期等信息,与本院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保持一致,以方便日后能通过系统连接,实现设备的相关信息的导入。对于高频呼吸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含有错误代码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可将电子版维护保养手册纳入数据库中,当遇到设备故障时,临床科室及维修工程师可通过调阅文档对故障原因进行初步判断。(2)维修维护记录:用于记录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日常的维修维护服务过程,与现用的服务报告单内容相一致,主要填写:设备初始状态、服务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对维修服务过程进行记录,相较现阶段的手工登记,有以下优点:方便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在日后的维修过程中,遇到类似故障时,可查找此前的维修记录,更容易的排查出故障点,大大缩短维修时间;作为维修手册可供随时调阅,方便新入职的工程人员进行案例学习;根据常换配件,如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探头及袖带、呼吸机氧电池的使用周期,制定预防性维护工作计划,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电子维修记录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设备的返修率,以作为日后采购同类型设备的依据及参考。(3)质量控制记录:在数据库中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记录台账,记录历次质控情况。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记录包含开始使用时、定期及不定期质量控制检测记录3个部分,记录内容包括使用科室、检测依据、检测设备、被检设备信息、检测数据、检测结论等。首先,开始使用时质量控制:在新采购的设备验收时,应由采购人员、维修工程师及厂家工程师在现场进行调试或性能检测,确保计量准确、防护安全、性能指标合格、运行正常后,方可交由科室使用;其次,定期质量控制:对于除颤仪、心电监护仪、保暖箱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由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检定维护保养,同时在系统上标示质量状态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不定期质量控制:维修工程师在维修医疗设备后(包括送厂家维修后返回的医疗设备),对需要检测的设备应进行相关的性能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查[4]。根据质量控制检测情况,组织设备科和质控人员定期检查,或根据设备使用情况不定期检查,发现疑似质量问题或不合格医疗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报告维修组长安排维修工程师及时处理。通过一次或多次PDCA循环,最终保证设备性能良好[5],能满足临床使用。2.2.2信息统计与查询。按照字段及字段限制提供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信息、维修维护记录、质量控制记录等信息查询,生成查询文档及统计报表,更直观地反映仪器设备的待用状态。2.2.3不良事件上报。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安全事件。,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应本着可疑必报原则及时进行上报并填写完整的信息资料。设备科工程师将对临床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审核后直接转发至不良事件监测管理中心。2.2.4应急调配由设备科从本院各临床科室挑选出运行状况良好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作为应急设备,在系统内生成应急设备一览表。当使用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使用中损坏无其他备用设备或因紧急突发事件使科室患者突增,原有的设备无法满足急救需要时,临床科室可提出调配申请,出借科室在系统内填写设备调配情况登记表,以便设备科统计和掌握设备调配情况。2.2.5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在系统后台可根据不同的临床科室创建登录用户,给予不同的浏览权限。在当前的临床科室下仅显示与科室相关的设备信息以便于临床科室的设备管理。
3讨论与总结
在当今计算机已全面覆盖的时代,对我院质控的信息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控管理系统将取代传统的手工记录和纸质档案,有效提高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规范化、智能化水平,贴合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建立医院应急调配机制,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的要求,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6]。由于该系统的使用者不仅仅是设备科的质控管理人员,还有临床科室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因此采用可视化的界面,简单的操作规则,有助于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质控信息的实时查看、调取。基于该系统的应用,也将使设备科质量控制管理人员能随时随地的上传及掌握医疗设备的质量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未来,设备科还将积极与临床各科室对接,引进新的监测设备,逐步增加监测项目,争取对所有生命支持类设备实现重点监控,完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赵自林.医院管理学-医学装备管理分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儿童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EB/OL]./zwgk/wtwj/201304/b98329ec713a4e8d812b23a56d13f94f.shtml,2011-4-22.
[3]张晓东.浅谈医疗设备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2011,24(1):53-54.
[4]刘锦初.医疗设备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7):18-19.
对于放射诊疗设备而言,机器的放置应在背阴处,确保放置范围内的空气流通、干燥、阴凉,不能够存放于阳光直射、高温等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对于机器本身而言,其表面的干净、整洁、光亮是外观的基本要求,此外,控制台的使用频率较高,应保证每半年或一年清理一次,还需要仔细除尘、检修。
1.2电源电压管理原则
放射诊疗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电源、电压是有严格要求的,在使用设备的同时,应该仔细检查其电源的电阻,以免出现过大的变化和浮动,确保电源、电压符合机器的使用要求。
2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遵循《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条例。同时我院将以下过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放射诊疗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淘汰等。在上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优势得以体现,各司其职,在放射诊疗设备运作的整体过程中对其进行质量安全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务必做到职业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方针。
(2)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院成立由主管副院长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的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其中由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
(3)我院严格执行在放射诊疗仪器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每年都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我院放射诊疗仪器进行性能检测,及时了解机器的性能并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患者的检查质量。我院核医学科的活度计、表面污染检测仪等设备属于特殊设备,按照要求送到指定部门进行检测。
(4)提升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一,组织我院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各种防护学习及学术考试,以竞争模式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高度;第二,组织我院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院内、科室内部的培训;第三,我院与设备经销商协作,对放射诊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进行专业培训。上述方案落实后,我院每年委派一定数量的工程师外出学习,定期培养优秀的临床工程师。
(5)加强医护人员及检查患者的个人防护措施。规范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检查步骤,穿戴好相应的防护服。我院PET-CT中心在加强医护人员及对患者的个人防护方面做得非常好,不但设有专门的病人行走通道,检查休息室及病人出口,更有一套严格的检查流程,保证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个人防护安全。
(6)保证放射诊疗设备的运行质量及档案管理规范化。我院正在建立院内放射诊疗设备管理档案,对每台设备的参数、安全系数、所属科室、运行时间、启用日期、防护检测、维修记录等要点进行详细的备案。并且在我院内网设备科专栏区实现了实时报修,维修跟进,维修后使用情况的信息化。
1、医疗设备档案以年为单位进行归档
医疗设备按照其用途可分为心电脑电、生理参数监测、超声、生理机能替代及辅助装置、核医学、骨关节镜等17大类。设备仪器做到一机一档。同一大型医疗器械从购置设备立项开始,招标、采购、到货、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以及大型医疗仪器的说明书、线路图、监测记录、维修记录等都要归人同一案卷中,并分为前期档案和随机档案两大类。前期档案是大型医疗器械档案的第一项,包括医院的审议项、考察记录、招标书、投标书、购买合同书等各项前期工作中形成的文字资料。随机档案包括大型医疗仪器的使用说明书、线路图以及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大型医疗仪器的场地图、场地的水、电、暖线路图等。当对大型医疗仪器进行监测、维修时,可查阅设备档案,但也要做好查阅和维修记录,才能为日后的维修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2、设备档案管理按照“四同步”的管理原则
设备立项的“同步”提出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检查设备购置进度的“同步”检查文件材料的形成情况;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的“同步”对随机材料进行收集、登记;临床医学工程师安装调试、维护检测设备的“同步”收集完整、准确的档案材料。
3、要求设备档案管理人员把好验收关
从设备立项采购到仪器安装使用,保证每一阶段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同时保持文件收集与设备购置进度的一致,既便于指导工作,又保证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医疗设备档案的作用
1、便于把好医疗设备购置的第一关
医疗设备按照其功能可以概括为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三大类。医疗服务的需求最先反映在设备档案之中,它是医疗需求的第一信号,它能为临床科室是否购置新设备提供可靠、有用的依据。在这三大类中,哪些急需采购、哪些暂时不购、哪些坚决停购,通过查阅设备档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三大类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整理和建立诊断设备档案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所综合性医院尤为重要。正确选购诊断设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盲目和重置设备必然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此时此刻,设备档案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体系把好第一关,确定购置与否,避免重复购置,为医院把关,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2、方便医疗设备的保养与维修
通过医疗设备的使用记载,查阅设备的技术状况、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从而提前报告和督促有关维修科室及时进行医疗设备维修。坚持把设备运行状况记录纳入设备管理系列,虽然有一些麻烦和难度,但做好了之后就能够拓展和延伸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为医院降低成本,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如我们工作中平时所见,有些科室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使用率较高的医疗设备长期使用磨损,无记录无记载、拼设备拼消耗,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起来十分困难,有些因维修费用高昂而提前进入报废行列,其结果是不仅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病人的继续诊断治疗。
3、提高医疗技术人员对设备档案知识的认识
提高医疗技术人员对档案知识的认识,通过对医务人员宣传档案方面的知识,使医疗技术人员提高对档案知识的认识过程,进一步了解设备档案的范围、类别以及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途径,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注重档案资源潜在的知识价值,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存,为今后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
1、强化归档意识,建立健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1)制度化管理。制度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有力保障,建立并完善设备档案的收集制度,以确保档案的完整移交。建立并完善设备档案的保管制度,不断提高保管水平,使设备档案处于最佳保管状态,便于随时开展有效的服务。建立并完善设备档案的借阅与使用权限制度,严格控制设备档案的查阅,严禁非技术人员未经允许查阅设备档案,加强设备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标准化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正在纳入医疗质量目标管理制度中,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到最后的归档、输入计算机,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程序,其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卷内目录的书写符合档案局对设备档案要求的规定及标准,做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保存完整,为今后的提供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现代化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部门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和设备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档案人员也必须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科学的管理和保存档案,逐步提高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水平。通过互联网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档案数据库,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便于医疗设备使用效益的分析,充分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提供信息保障,为医疗工作提供高效、优质、快速的服务。
2软件流程
本计量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下面分别对各部分的功能及流程进行介绍。
2.1医疗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医院内医疗设备种类及数量较多,使用科室较为分散,经常出现设备转借其他科室的情况,这就使医疗设备的在用管理极为不便,常出现无法确定某件医疗设备处于何处的情况,到年检的时候经常出现漏检的情况。该模块主要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医院中,每一件医疗设备都有固定的编号,系统数据库中存有该医疗设备的设备名称、使用科室、在用情况、年检周期、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厂家、使用人、维护人、检测单位等信息。对于新进设备,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编号,该编号为固定唯一的,这就保证了管理的单一性。同时,新进设备的基本信息需要录入系统,将其名称、使用科室、在用情况、年检周期、规格型号、出厂编号、生产厂家、使用人、维护人、检测单位等信息存入数据库,保证在医疗设备年检计量管理模块及医疗设备日常维护计量管理模块中可以查询到该设备的信息。当科室中有设备需要报废停用时,科室填写报废申请,在管理系统中将在用情况改为报废或停用,并将该设备移出日常管理状态,这样在计量管理模块及维护计量管理模块中就无法查询到该设备的信息,避免了废弃设备在下次计量年检时依旧被记录为需检,造成浪费。设备存在转移到其他科室使用的情况时,需将使用科室修改,保证了对每台设备使用地点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
2.2医疗设备日常维护计量管理模块
在医院日常运营中,每天都会有医疗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过去医院内对医疗设备的日常计量重视不够,设备维修后不进行计量检测,只要设备能够工作就认为已维修完成,但经常会出现维修后的设备检查结果出现偏差的情况。而现在医疗设备的日常计量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维修后的医疗设备需要工程师对其进行计量检测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维修后设备的运行情况能够得到追踪记录,本计量管理系统别设计开发了医疗设备日常维护计量管理模块,该系统可对医疗设备的维修情况及维修计量检测后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当科室有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通过电话将设备的编号、使用科室、设备故障等情况上报给设备维修工程师,工程师根据编号、使用科室查找到设备后,将设备故障情况记录到系统,维修状态设置为待修,并分派维修人员。维修系统连接到墙上大屏幕,所有维修工程师都可以看到各自需要维修的设备名单,这样可保证故障设备得到及时维修。当维修完成后,相应维修工程师将维修结果添加到系统中,维修状态设置为已完成,并对是否进行日常计量进行选择,以便后期追踪检查。
2.3医疗设备年检计量管理模块
医院内所有的医疗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计量检测,需要计量部门出具检测合格证。而每类设备检测周期均不同,有半年期、一年期。每类设备检测部门也不同,分为省级计量院和市级计量所。同时,医疗设备的使用科室较多,经常会出现漏检的情况。计量管理系统结合设备在用情况系统,将每台设备的计量情况,特别是上次年检日期及年检周期记录在数据库中。通过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到期应检设备的名单,这样就避免了仪器漏检的情况。并且每年计量检测后各设备的检测证书号也存于数据库中,当其他部门进行检查时可以快速查询到证书号及检测情况。
医疗设备盘点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整个过程很难完全实现账物相符[4]。入账医疗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盘点,在每台设备上粘贴单一条形码,通过对条形码的扫描获得设备的相关信息。但是,这种条形码很容易丢失或者损坏,且条形码在设备的位置一般比较特殊,经常出现乱贴和错贴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设备甚至不知道存放在哪个科室,容易出现盘点困难,账物不符等问题。
1.2设备维修分析
医院经常面临医疗设备维修不及时的问题,一旦维修不及时,设备可用性大大降低,极大地影响医务人员诊疗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管理中,通常是维修人员通过临床人员反馈的情况来判断设备是否需要维修,反馈流程过长,降低了设备维修效率,加强对医疗设备的实时监测可以更好的帮助维修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5]。
1.3设备使用效率分析
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大多数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设备的招标采购与日常维护中,而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关注较少。除了超声科和影像科大型设备配置叫号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统计外,多数医疗设备并无实时数据支持和分析[6]。由于设备运行时间和使用频率很难被医学工程部收集,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更加无法迅速调整,导致设备使用效率降低。
2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于解决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RFID和红外感应器以及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医疗设备与互联网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与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与实时定位[7],消除信息的滞后和不精确。
2.1RFID技术概述
RFID技术又称之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以及天线与管理软件四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进入读写磁场之后,阅读器会发出一种射频信号,感应其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经过解码之后传送到管理软件中进行相关的处理,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8]。这种技术在数据存储、传输以及多标签识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被逐渐应用到交通运输和工业自动化以及物流管理中。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引入RFID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9]。
2.2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初步应用
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医疗设备盘点。设备盘点建立在入库和出库信息完备的基础之上:设备入库主要是将设备的相关信息录入到医院设备管理系统中,同时通过写码器编入到电子标签之中,使每个设备有自己的身份;一旦设备需要出库时,设备的基本信息可以在出入库管理的界面中显示[10]。设备的盘点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系统会自动发出具体的盘点清单,管理人员在盘点过程中通过读取设备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将设备的实际库存信息填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中,与清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完成设备的盘点。由于管理人员不需要逐一对每个设备上的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即可将实际数量填入管理系统,有效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误操作。(2)简化医疗设备维修。运用RFID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无线网络远程监控医疗设备,并通过网络报修的方式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维修效率。主要原理是,利用医疗设备上现成的报警系统,加装信号采集与发送装置,将报警信号与终端网络连接起来,一旦出现报警,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终端显示的信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11]。对于无法加装报警信号的设备,也可利用专业医疗设备维修软件进行网络连接,简化报修流程,更快的将设备送入到维修中心进行维修。此外,通过信息系统,维修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并总结故障原因,提高设备管理质量。(3)助力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传统做法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监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但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11]。利用RFID技术,大部分医疗设备可以自动记录其电压和电流,以及患者相关信息,确认使用时间和频率,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射频技术传输到网络终端,管理人员在电脑上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监测设备水电的消耗、日常养护费用等信息,更好的评估设备使用效率并及时作出调整。
2.3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
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更加方便,其电子标签比较薄,体积小,能够应用在任何的医疗设备上。同时,其内部芯片存储信息量大,具有可重复性,尤其在移动的设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点子标签还具有防水和防磁以及耐高温的特点,使用的寿命也相对比较长,能适应医院各种恶劣环境。传统的条形码需要逐一扫描来读取设备信息,而RFID技术可以在设备覆盖和遮挡的情况下读取相应信息,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设备管理精确性,进一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的同时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并为后期科学合理的购买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4RFID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费用方面。RFID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技术的投资回报率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电子标签的成本相对比较高,使得该技术在医疗设备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其对周围设备的较高要求也使得执行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利用不断发展的RFID技术本身来降低执行费用,是RFID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2)技术安全方面。随着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不断应用,RFID技术是否会影响医疗设备本身的性能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2]。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排除其对医疗设备性能正常发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RFID技术在解决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同时如何有效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也是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一。(3)统一标准方面。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RFID技术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指导体系,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对RFID技术的标准制定了简单的技术大纲,但仍然缺乏可操作性;而国内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依然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能否制定统一有效的标准,直接关系到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开展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设备管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现状;对策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各种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成为医院各类诊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设备的发展,甚至是决定性作用[1]。医疗设备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设备管理工作,如何指导临床医技人员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如何进行设备的保养维护与故障维修,如何及时做好设备更新与升级,保证设备工作状态良好,助推医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成为设备管理部门面临的重点工作,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新课题[2],而医院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在其中则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发展并不乐观,学科建设以及人员培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导致医院的设备管理工作处于滞后状态,严重影响医院发展。
1设备管理部门与人员现状分析
医院设备管理部门的主体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全院医用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以及使用监管工作。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的定位不是很统一,有的定位为医技科室,有的定位为行政职能科室却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有的则直接定位为后勤保障部门[3-4]。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将全院除药品外的各类医用、民用设备与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成立设备、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全院设备维修维护、采购以及物资保管、配送等工作。目前该院实行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具体工作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党院办、财务部、医务部、护理部、信息中心、人力资源与发展改革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但该委员会较为侧重设备的购置管理,对于设备购入后的使用、保养、维修并未给予充分重视。
1.1设备管理部门在医院的整体地位不高,不受重视一直以来,设备管理部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医院的主体是医疗技术与医护人员,认为医用设备仅是医疗事业的补充[5],而忽略了其作为医疗技术载体的重要作用,致使设备管理工作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设备部门仅负责简单的定期保养与故障维修,忽略其管理职能。长此以往,设备管理规划、专业人员配置、先进技术培训、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等得不到充分重视与规划,重医轻工的思想势必会影响设备管理从业人员积极性。
1.2设备管理人员配置不足在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属于辅助科室,其业务人员的配置与补充远远不及全院各类设备的购置与更新速度快[6]。据统计,该院目前拥有总价值超过8亿元的医疗设备,仅配置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3名。这13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全院临床、医技以及与科研教学相关的全部医用设备维修维护工作,以及全院电脑、打印机、电视、冰箱等民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其中,有5人分别专项负责计量管理、手麻设备管理、制冷手术净化气体管理以及电视维修,其余8人负责其他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并有一人兼任维修配件采购,平均每月记录在案的维修工作量近500台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不利于保证工作质量。
1.3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医院对临床医护人员的招聘要求相对较高,而对设备管理类辅助人员的招聘重视不足,招收门槛较低,用人标准相对宽松。例如,该医院设备管理人员中,医学工程专业出身的人员仅1人,其他均为相关专业或电工、机修工转行。学历构成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6人,约占2/5,2人正在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大专与中专学历5人,约占1/3,其余学历较低。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其业务能力主要是靠日常工作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锻炼出来的。随着医院不断发展,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备管理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设备维修维护,要在全院设备统筹管理上下工夫,保障设备安全、有效运行,降低故障率,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该院现有的设备管理人员仅限于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能基本做好设备维修维护工作,缺少跟踪先进医学工程技术的潜能,发展后劲不足,暂时难以具备全院设备统筹管理意识与能力。
1.4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欠缺目前,多数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仅限于工作福利、考勤管理、职称晋升、人事调整等,而非员工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在为医院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方面缺乏作为[7]。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多重视医院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对于设备管理等辅助学科基本不在规划范围。加之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进修、学习机会,其技术更新速度远不及医用设备技术更新和医院引进先进设备的速度,人员学习培训的投入与设备更新升级的投入严重不成比例。工程技术人员无法独自完成大型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而需借助厂家工程师,从而增加了维修成本,也阻碍了技术人员的进步与发展。
2对策与建议
2.1医院加强对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医院要对设备管理部门给予充分重视,真正认识到设备管理人员在现代医院管理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医用设备在临床诊疗、护理以及科研上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医用设备的作用,医院应重视设备管理从业人员的进步与发展,从人员招聘到继续教育,从学科建设到科研投入,从工资待遇到职称晋升等,缩小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差距,重点加强人才培养,防止人才流失,提高管理水平[8]。
2.2完善人才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针对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招聘,应严格制定用人标准与招聘计划,限定专业背景,尽量避免从临床或者后勤部门吸纳人员,加大引进医学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力度。同时,对于新招聘人员实行试用管理,在试用期间对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把关,并于试用期满后进行考核,征求科室领导及带教老师的意见,确定留用与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管理队伍的基础水平,为日后更好地从事设备维修、维护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3加强继续教育与学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现代医用设备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物理技术、光学技术、超声技术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的综合体现[9-10]。据报道,现代高新科技在医用设备上的应用仅次于航天技术,医用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现代化医用设备的精密与复杂,对技术人员知识范围的要求越来越广。现今从事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应具备的技能除了熟练掌握焊接技术、各种基本元器件的性能与测试方法、测试设备的使用、设备的基本拆装、阅读原理图、维修安全知识等技术能力外,还应掌握英文阅读翻译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的能力[11-12]。为紧跟高精尖医用设备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从事维修维护工作,医院应拓宽学习渠道,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各种学习、进修和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修质量与速度,保证医疗工作有序进行。此外,设备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维修维护工作的同时,还应学会事事总结并加以提炼、撰写论文,并多与临床科室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3-14]。这个过程,既促进了医院设备管理的进步,也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
2.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设备管理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文化建设融入医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实现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转变。医院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15]。一群人如果具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未来、共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思想与方法,那么所有这些共同点加起来就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也是一种管理,可以借助文化的建设促进设备管理的提高,着眼于优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等。同时,将文化建设与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职责,以及日常工作过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正功能,指导设备管理健康发展,更好的地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发展的瓶颈在于人员的管理,就当前的形势看,主要应从学科建设、人才准入和学习培训3方面进行改进,这需要医院管理层面政策支持和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自身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16]。通过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医院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以保障医院正常有序的运行,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祥,葛建新.浅谈现代化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学装备,2012(3):57-59.
[2]黄剑女.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效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9):886-887.
[3]王芳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建立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1):42-43.
[4]李帅帅,李宪军,施安,张恩科.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现状及对策[J].医疗装备,2009(3):50-51.
[5]王希林.浅析医疗设备维修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3(6):694-695.
[6]黄高峰,李争.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建议[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63-65.
[7]易少华,唐月红,姜小明.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4):38-39.
[8]王波,马志军,万桐林.将医疗卫生装备纳入医院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1(8):109-110.
[9]唐光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12(8):55-57.
[10]端木俊.医院医疗器械的维修与管理刍议[J].医药前沿,2012(10):307.
[11]张际州,陆钢,万国锋.大型医院的设备维修现状与第三方服务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3):50-52.
[12]陈雅楠.医疗仪器维修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J].中国医学装备,2012(3):44-45.
[13]张利,陈毓梅.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设备管理工作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21):301-302.
[14]娄志亮,杨恩才.浅谈提高医疗设备工程维修人员业务素质[J].医疗设备,201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