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需求管理论文

需求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5: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需求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需求管理论文

篇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EWinemiller,J.Roff,着.Visual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因为酒店管理专业需要设计很多实训的内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所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考核方面就难以实现有效化。例如对酒店的前厅服务模块而言,一些高校并不具备酒店前厅的运营软件,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进行模拟对话、填写单据以及礼仪礼节等方面的项目,而没有掌握酒店的前厅服务所需的真正技能。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当中也难以做到严格要求,同时学生也抱着得过且过心理,导致实践考核分数基于教师感性认知而缺乏公平性。

2.教师实践技术的业余化。

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高院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触过实践性比较强的那些服务技能课程,反而是侧重于学术栽培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专业化。例如酒店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师当中,真正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些教师由学校组织到酒店进行相关的培训,有些教师则是直接上岗,而面对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教课时只能纸上谈兵,一旦在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因为经验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偏差而无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建议。这就导致高学历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却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发挥作用,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教师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学工作顺利得开展进行。

二、基于市场需求建设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措施

1.强化基础职业教育。

本科的酒店管理可以考虑增加心理教育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业心理素质。除了旅游饭店服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增加同酒店管理相关的心理及沟通能力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专业好感,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当中。此外,教师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从学生入学之后就培养其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参观有一定知名度酒店以及模拟训练为主,例如餐台准备布置、厨房备料、初加工、餐具洗涤、酒水鉴赏以及现场督导管理,高年级的学生则开设拓展课程,例如艺术欣赏以及民俗等。通过各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酒店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首先可以增加交互式的实验课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讲授过程性的知识,所以要将学生置于核心,而强调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酒店运行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现场项目情境实训同时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是鼓励课外的学研实践,从而提高行业的感知感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到酒店实践,增加同行业的接触,提高专业学习目的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职场的实践经历增加,可以熟悉掌握行业的职业要求,对职场能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些实践经历以及职业感知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毕业后的职场表现力。最后是要设置实习的分享课程,从而培养管理能力。本科酒店管理的毕业实习长达半年乃至1年,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阶段。出于利益考虑,学校以及酒店方都不会投入太多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缺乏目的性。教师就要设计实习分享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对酒店服务的流程、对客服务以及酒店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为将来管理奠定基础。

3.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同酒店行业的发展接轨。

因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往往开设的时间不够长,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因此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同行业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并且对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流于形式,未能达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尝试通过驻店调研以及辅助管理等不同的形式来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第一线,从而掌握酒店经营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那些新问题,最终有针对性更新专业教学的内容,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聘请著名的酒店企业管理人员来讲学或者作为兼职的教师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培训等专业教学的过程当,确保本科酒店管理的教学始终同行业保持接轨,最终保证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处于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

篇3

系统分析员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比较了解才能够很好的展开工作,系统分析员能够顺利的展开工作这就要看他们能否理解用户并且要具有较为充足的工作经验,系统的分析结果也对系统设计工作非常重要;分析员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在工作中产生问题,最后使得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

1.2“堆栈”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多个阶段进行开发并最终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系统开发失败,并且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错误其错误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错误越早发生就好导致越晚发现,类似堆栈规律。

1.3重编程,轻规划,轻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最开始的计算机被用于电力企业中,主要是处理简单的信息,是单项目系统,这种小型的计算机系统比较简单且功能单一。如果需要将多个不同的单项系统进行整合,并发挥其整体的优势时,就会让整个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系统无法将各个单项进行很好的整合并协调好不同单项之间的关系。

1.4过低估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而使开发工作夭折

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有些投资是能够立马看到成效的,例如投资软件和硬件等等,就能够较快的看到效果。但是还有一些投资是不能够马上看到效果的,例如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需要,必须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并且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对系统的一些维护费用等,这些改变所带来的费用是不能够马上见到效果的。

2电力需求预测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

2.1电力市场预测内容

2.1.1年度预测

(1)年度电量预测。全社会口径、本企业口径、统调口径电量,各产业电量,行业分类电量等。(2)年度电力预测。最大用电负荷、年平均最大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年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3)年负荷曲线预测。

2.1.2月度预测

(1)月度参数的预测或结果获取。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月平均最低气味和降水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拉闸限电的情况等。(2)月度电力的预测。月最大的用电负荷、月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在工作日内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工作日最小用电负荷、月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2.2电力市场预测方法

电力负荷在不同的地区其发展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预测的规律方式都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律。如果预测的方法越多,那么预测的选择性就会越大,也就会更加精确。软件有一个预测方法库,里面有大约50种预测的方法。在这些预测方法中,大部分都是被经常使用的预测方法,并且还加入了一些比较特别的预测方法,如灰色系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2.3电力市场预测策略

综合预测模型的技术。对序列号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之前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预测方式进行。其中用数字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最合适的,在负载发展的过程中,其自然的规律不是简单的数字模型可以进行描述的,一般情况下,单一的预测模型不能够进行精准的预测。所以,之前的预测理论不够完善就是这个原因。

2.4预测决策技术

预测还没有被确定之前,预测系统所预测的结果还没有满足预测的精准度需要的时候,这些都是预测工作者们最为重要的工作。系统为分析提供相应的决策并进行回答。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进行预测,观察越策系统在数据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进行稳定的预测,并且观察其精准度和虚拟预测准确度等指标,并通过模糊决策系统,得到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

2.5预测过程控制技术

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预测人员必须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系统中去,使其主观因素得到有效的发挥。系统还会将预测的过程进行输出,以让预测人员参考使用。

2.6预测过程的用户可控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预测方法。(2)分析参考,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对预测方法进行选择。(3)预测期限,可以对隶属数据和预测结果的起止时间进行自由的设置。

篇4

系统分析员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比较了解才能够很好的展开工作,系统分析员能够顺利的展开工作这就要看他们能否理解用户并且要具有较为充足的工作经验,系统的分析结果也对系统设计工作非常重要;分析员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在工作中产生问题,最后使得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

1.2“堆栈”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多个阶段进行开发并最终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系统开发失败,并且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错误其错误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错误越早发生就好导致越晚发现,类似堆栈规律。

1.3重编程,轻规划,轻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最开始的计算机被用于电力企业中,主要是处理简单的信息,是单项目系统,这种小型的计算机系统比较简单且功能单一。如果需要将多个不同的单项系统进行整合,并发挥其整体的优势时,就会让整个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系统无法将各个单项进行很好的整合并协调好不同单项之间的关系。

1.4过低估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而使开发工作夭折

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有些投资是能够立马看到成效的,例如投资软件和硬件等等,就能够较快的看到效果。但是还有一些投资是不能够马上看到效果的,例如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需要,必须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并且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对系统的一些维护费用等,这些改变所带来的费用是不能够马上见到效果的。

2电力需求预测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

2.1电力市场预测内容

2.1.1年度预测

(1)年度电量预测。全社会口径、本企业口径、统调口径电量,各产业电量,行业分类电量等。

(2)年度电力预测。最大用电负荷、年平均最大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年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3)年负荷曲线预测。

2.1.2月度预测

(1)月度参数的预测或结果获取。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月平均最低气味和降水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拉闸限电的情况等。

(2)月度电力的预测。月最大的用电负荷、月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在工作日内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工作日最小用电负荷、月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2.2电力市场预测方法

电力负荷在不同的地区其发展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预测的规律方式都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律。如果预测的方法越多,那么预测的选择性就会越大,也就会更加精确。软件有一个预测方法库,里面有大约50种预测的方法。在这些预测方法中,大部分都是被经常使用的预测方法,并且还加入了一些比较特别的预测方法,如灰色系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2.3电力市场预测策略

综合预测模型的技术。对序列号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之前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预测方式进行。其中用数字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最合适的,在负载发展的过程中,其自然的规律不是简单的数字模型可以进行描述的,一般情况下,单一的预测模型不能够进行精准的预测。所以,之前的预测理论不够完善就是这个原因。

2.4预测决策技术

预测还没有被确定之前,预测系统所预测的结果还没有满足预测的精准度需要的时候,这些都是预测工作者们最为重要的工作。系统为分析提供相应的决策并进行回答。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进行预测,观察越策系统在数据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进行稳定的预测,并且观察其精准度和虚拟预测准确度等指标,并通过模糊决策系统,得到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

2.5预测过程控制技术

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预测人员必须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系统中去,使其主观因素得到有效的发挥。系统还会将预测的过程进行输出,以让预测人员参考使用。

2.6预测过程的用户可控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预测方法。

(2)分析参考,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对预测方法进行选择。(3)预测期限,可以对隶属数据和预测结果的起止时间进行自由的设置。

篇5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到目前,全国至少有50多家普通高校施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但是全国统一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普遍沿袭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表述;当然,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整齐划一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产出是显而易见的。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各级行政组织急需具有现代行政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专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行政单位求职又并非易事。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第一,培养目标方面,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第二,专业取向方面,政治学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偏向明显。第三,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

2.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并调查分析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基础、通识性课程群,涵盖要求高校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模块,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富有本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专业技能方法课模块,是专业需要掌握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课程;其他课程模块,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指为了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的课程。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关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胜任素质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地反映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一、课程中片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课程比重太少。第二、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第三、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第四、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

2.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设置的现状

一方面,国家启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优化整合的格局在学校课程中呈现出来,课程改革中单纯地针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已经落伍;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对教学资源的优化、师资队伍管理的改革、课程管理改革等举措,使得建设的辐射作用、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中得到重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也初见成效,各门专业课程的建设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但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上,认识存在不理性,缺乏统一认识,课程群建设力度不够。第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对建设与改革有不利影响。第三,缺乏教学改革研究,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动。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围绕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录用情况;对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配置与评价;对毕业生的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测评;以及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建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及分析显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情况是:在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仅占16%,其余大都集中在企业中工作,另有一少部分毕业生在学校工作;具体从事的是一般行政事务类管理工作,具体有:人事管理、综合协调、文秘、办公室管理等,各工种分布比较均匀,差别不明显。调查结果还显示,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于两个大的方面:其一,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英语文献查阅及基本交际技能,公文处理技能等;其二,专业核心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种具有较大的综合性,需要对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组织协调艺术,才能科学地协调分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2)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级命令的传达、单位信息的传递、组织目标的统一等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协调。(3)公文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首选就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而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选拔中,竞聘者具备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要求。(4)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办公中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沟通联系、财务转入转出、电子报表制作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5)调查研究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6)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篇6

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因此,要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全社会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中国的电力工业必须在保持发电装机适度增长的同时,强化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基本概念

“需求侧管理”是从英文“demandsidemanagement”直译过来的,缩写为DSM,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是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完善我国能源开发与使用状况的现实需要。通过政府、电力公司和用户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和提高用电效率,可以减少或推迟电网发电装机容量,减少电网建设资金的投入,减少发电燃料消耗,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近几年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电力需求侧管理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如采用拉大峰谷电价,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措施,引导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采用冰蓄冷空调,蓄热式电锅炉等。同时还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及措施,推广节能灯、变频调速电动机及水泵、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设备。从我国近年来的电力持续负荷统计来看,全国95%以上的高峰负荷年累计持续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采用增加调峰发电装机的方法来满足这部分高峰负荷很不经济。如果采用需求侧管理的方法削减这部分高峰负荷,则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压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19个省市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24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800万千瓦,节电90亿千瓦时。2004年24个省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30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1000万千瓦,节电170亿千瓦时。2005年20个省市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25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1200万千瓦,节电280亿千瓦时。

四、当前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始较晚,在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用电效率。电力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论是电力紧缺还是电力过剩时期,都应该从长远意义上节约资源的角度坚持做好需求侧管理工作。而我国的需求侧管理是在缺电的形势下兴起的,很多部门将其作为特殊时期的短期工作对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错峰、避峰,还没有意识到需求侧管理的真正意义。

2.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支持

需求侧管理是社会行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外需求侧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法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如制定需求侧管理的资金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国家能效标准等。但目前我国与电力需求侧管理有关的只有《节约能源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缺乏财政、税务、物价等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启动需求侧管理项目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但目前我国缺乏稳定的专项资金来源,影响了电力公司和电力客户参与实施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3.电价结构不合理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但现时执行的峰谷分时电价结构不合理,峰电价只为谷电价的2~3倍,对用电客户移峰填谷的激励作用不大。另外,两部制电价使用面很窄,两部制电价的基本电价严重偏低,电度电价偏高,仅靠电度电价拉开差距,对用户激励作用也不大。工业发达国家在两部制电价的基础上,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峰谷价之比可以拉大到8~10倍。

季节性电价对抑制高峰用电负荷,缓解季节性的供需矛盾有很大作用,避峰电价是削减电网高峰负荷、改善电网负荷特性的重要手段,但这些科学合理的电价政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4.缺乏有力的经济激励政策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社会是最大的收益者,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政府部门应主动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依靠经济杠杆和平衡机制,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和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实施。发电公司也同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收益者,削峰填谷后,电网负荷率提高了,能耗减小了,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提高了,但如何量化发电公司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收益,目前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电网公司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均衡满足供电与销售效益之间的矛盾关系,电网企业均价销售的利益由于实施分时电价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因此,电网公司也缺乏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不足,让用电客户自觉地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

五、解决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行政手段的合法性,确保行政措施实施到位,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常态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较好的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如美国先后出台《国家能源政策法》及《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大量强制性能效标准,对电力公司与用电客户均提出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法律要求,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改革和完善电价制度

采取灵活的电价政策,赋予电价必要的弹性,积极推行上网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的应用范围,拉大峰谷、季节电价差距,提高电网负荷率。

3.建立多方激励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以及价格、经济等方面的手段来调动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建议在电价中计列电力需求侧管理基金,为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提供补贴,由电力监管委员会管理并使用。明确供电企业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支付的投资费用和造成的损失并给予补偿,以消除供电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供电企业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4.加大力度培育DSM中介组织

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节能运作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已经发展成为市场机制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力量。培养、扶持一批商业化运营的能源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咨询、设计、培训、设备维护及节能效果监测服务,并与用户分享节能收益。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措施,作为当今国际先进的资源规划方法和管理技术,也是我国电力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对实施的所有主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对节能政策、节能知识、负荷管理知识、科学用电方法和在我国节约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广泛宣传,并结合开展节能技术咨询和培训,举办节能产品展示、节能竞赛等手段,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使其有助于合理消费和调整负荷,达到让电力客户科学用电,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和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六、结束语

我国终端节电潜力巨大,需求侧管理大有可为。有预测表明,如果实施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到2020年,我国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千瓦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10000亿元的电力投资,不仅能大大化解资源、环境和投资压力,而且还将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政府、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用电客户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会使有限的电力能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2006年,国务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2001年至2100年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可分为3个阶段:2001年至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新增596万老年人口,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2021年至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年均新增620万老年人口,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2051年至2100年是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达到峰值4.37亿。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口的激增孕育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我国老年市场的开发却相对滞后,这一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尚未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

二、老年市场及老年人消费特点分析

1.老年市场分析

(1)人口。人口因素是前提,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市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一个庞大的老年市场正在形成。

(2)购买力。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口的收入在较稳定地增长,2000年我国老年市场的购买力为4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14000亿元。

(3)购买欲望。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女轻自身的传统观念正在弱化;同时年龄的增大、闲暇时间增多、疾病增多等特征使他们的饮食、精神文化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上升。

2.老年人消费特点分析

(1)产品方面

①方便实用性。老年消费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步退化,对商品的要求着重于其易学易用、方便操作,其消费目标首先定位于商品的方便实用性。

②价格的合理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价格在老年消费中的作用将日趋减弱,他们会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2)服务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的体质不断下降,他们更希望得到全面的服务,以弱化自身生理上的不足。

3.购买行为方面

(1)理智性。老年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标准,再三思量后才购买。在这一过程中,大量轰炸式广告难以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2)习惯性。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较稳定的消费习惯,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三、企业进行老年市场开发的策略

1.提升企业形象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老年人具有极高的品牌忠诚度,因此进行老年市场开发需要企业形象先行。

(1)企业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高标准服务、低水平盈利作为老年市场的营销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范围,提供适应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长远目标。

(2)企业可以通过新闻媒介、社会活动等进行宣传,展示自己为老年人服务的迫切愿望,从而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整个社会尤其是老年人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

2.进行市场细分,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老年市场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企业应灵活把握这些特点,高度细分老年市场,对进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确保企业对老年市场的开发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运用好“4P”营销组合策略

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特点,只有根据老年人的消费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产品(product)。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时应该以方便实用为切入点,仔细研究老年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设计老年人喜爱的产品,以刺激老年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价格(price)。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老年人特别是收入高的老年人对高档老年产品或服务已表现出较强的需求欲望,所以企业也应适当增加一些优质优价的高档产品,以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的需求。

(3)分销(place)。根据老年消费者就近消费的习惯,企业销售渠道应以方便老年人购买为宗旨,在居民区附近设立老年用品专卖店、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销售终端的管理,在商品摆放、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要照顾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4)促销(promotion)。广告作为最主要的促销方式,必须以真实性为原则。广告宣传应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多选择介绍性、劝说性的广告,而应避免炫耀性、夸张性的广告,更不能欺骗老年人,以免失去他们的信任而招致失败。

4.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篇8

所谓阅读需求,是指读者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向往获取某种信息情报,文献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情报进行探索和利用。读者的阅读需求既包括社会需求,也包括心里需求。当前,读者阅读需求差异很大,呈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就专业图书馆而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呈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长期需求的系统性。长期需求是指读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某学科的文献进行持续性的追索。一般说来,专业图书馆的读者相对比较稳定,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不同,所以他们的阅读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读者承担开拓性课题研究,这是漫长的探索和实验过程,有的课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长期性使他们的阅读需求呈现全面、系统的特点,即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追索与课题有密往往是一些期刊,专题报告、学术论文以及专利等类型的文献,从中获取同自己课题有关的信息,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切关系的各类文献资料,信息和情报。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图书馆必须对读者进行定题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针对读者在科研课题开发的不同阶段,及时提供信息、情报和文献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优势,情报和文献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优势,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即根据读者的科研需求,在本馆主页上将网上相关的信息按照分类或主题组织起来,形成有层次的信息组合,并分别建立与信息源的连接,设立多个检索点,为读者查找网上信息提供服务。

二是短期需求的针对性。所谓短期需求是指读者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专业文献进行稳定性的追索。这些读者一般承担短期科研课题,由于课题比较具体和单一,所以他们对文献的需要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不但要求文献具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他们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即围绕课题,选择比较适合的文献进行阅读。这些读者虽然都承担短期科项目研究,但由于从事科研目的类型不同阅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侧重应用研究基础课题的读者,他们阅读倾向往往是专著、稀少珍贵的工具书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广泛了解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实验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水平及前沿情况。偏重应用研究实验课题和读者,他们的阅读倾向对于侧重实验室常规工作课题研究的读者,其阅读倾向往往是与实验项目有关的期刊,专题报告,综述一类文献。

鉴于读者短期需求的针对性,专业图书馆应根据其课题研究需要提供书目服务,现刊目次通报服务,以及从期刊中筛选有关论文,利用引文扩大文献检索的追溯检索服务。与此同时,要根据他们所承担课题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序,实施阶段,即要满足他们的共性需求,又要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三是探索类需求的多样性。专业图书馆的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文化水平划分,有中学生、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年龄划分有青少年、中年、老年;从职称上划分有助理研究员、研究员、讲师、教授,以及技师,技士等;从参与课题研究的角度划分,又有主要承担者,辅助承担者和一般参与者之分 。他们的阅读需求又是多样的,就某一专业的读者而言,他可能有自己长期性的专业阅读需求,而这种需求中又混杂着短期科研课题的需求,在这种短期的需求中又包含偶然性的需求,在每一个需求中又有不同的层次。尽管他们的需求内容和层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读者对未知的具体文献进行有目的探索。有的读者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在“已知”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未知”,把注意力放到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横断学科上,期待从中汲取新的实验方法,理论见解和研究对象信息。

篇9

关键词洪灾保险;供给;博弈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洪水灾害尤为严重,洪水灾害损失巨大。据水利公报统计,进入21世纪后,截至2007年底,我国洪水灾害损失金额年均达1038亿元左右,政府救灾补助金额支出年均达47.5亿元左右,看似巨额的政府救灾补助金额在天文数字般的洪水灾害经济损失面前却是杯水车薪。如2006年湘南洪灾中,保险补偿比例仅为总损失的1.5%,而世界平均值为36%,美国更是高达50%以上。湖南洪灾中绝大部分是受灾农户没有投保家财险及其他农业保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和政府救助。从财务的角度,个人对付灾害的最好办法是参加保险。但是,从我国实际来看,我国家庭以及个人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如2008年初冰冻灾害发生后,保险赔付金额也不足损失总额的1.5%。

更糟糕的是,巨灾保险需求不足,供给同样也是不足的。2007年,我国的非寿险密度仅为25.5美元,全球平均249美元,亚洲平均739美元。另外,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不强,我国2007年保险业资本金总量约是2000亿。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也就是说,按2007年的资本金总量来算的话,我国当年的最大损失不能超过200亿。以1998年为例,我国当年洪灾造成的损失高达2552亿,对只有200亿承保能力的保险行业来说,独立承担洪灾保险是不可能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博弈模型来探讨我国洪灾供给不足的困境。

二、洪灾保险供给不足的博弈分析

洪灾保险供给不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这三者关系中,受益的主要是政府与投保人,保险公司处于政府与投保人之间。保险公司不仅受政府行为影响,同时还受到投保人行为影响。通过保险公司与政府及投保人之间的博弈分析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我国的洪灾保险供给不足。我们分两个博弈集合来讨论此问题。

(一)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博弈。在这个搏弈中,局中人有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保险公司的博弈策略有{经营,不经营};投保人的策略有{投保,不投保}。在这个博弈中我们不考虑政府补贴。

1、模型假设

(1)假设为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居民和保险公司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在高发洪灾区,洪灾发生的概率为p,洪灾发生给居民带来的损失为d,则对于高发洪灾区居民的期望损失金额为:c=p*d;

(3)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于参保人收取的保险费为e,在洪灾发生概率为p的条件下,对参保人给予的补偿为f,其中,f是一个与c有关的函数,设为f=f(c,p);又因为洪灾发生概率为p,则保险公司的期望补偿为pf=a。

2、模型建立与分析(见表1)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如表1的支付矩阵,从表1所示的-支付矩阵来分析:

e—c,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居民认为“投保”策略为其最优策略,完全信息条件下,熟知支付矩阵信息的保险公司将会采取如下策略:

(1)当e(2)当e>a时,ea>0,保险公司的策略为承保,均衡点为(承保,投保)。

对于高洪灾区的居民,洪灾往往频繁发生,遭受洪灾损失的概率很大,因此,其当地居民更有参加洪灾保险的意愿,而参保后也能够有效稳定当地社会形势。而如果保险公司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开展洪灾保险业务,这将影响整体社会效益,(承保,投保)无疑是能提高总体社会效用的均衡点。

根据上述分析,e成为影响博弈均衡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图形描述如下:

我们知道,局中任何一个人的决策都是非常明确,那就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局中人的利益不仅取决予自己的行动与策略,还必须看局中其他人采用什么策略或行动。因此,通过划线法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投保人来讲,如果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他的最优策略是投保;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投保人投保,他的最好策略是不承保,如果投保人不投保,保险公司经营与不经营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损失。

从这个博弈中我们可以得出,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洪灾保险这个保项。这是因为保险公司发现,经营基本上是亏本,还不如不经营。

局中人在每种策略组合下都有各自相应的得益,如果将每个局中人在同一种策略组合的得益相加算出各博弈方得益的总和,并可将其看作这个小范围内的“社会得益”。可以得出最佳的社会得益为e—a+f-e—c=f-a-c,即在投保人投保、保险公司经营情况下的社会得益。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投保人愿意投保、保险公司全力经营的情况下将可以实现社会得益最大。对保险公司来说,其主要目标还是要实现其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赔钱的买卖是不会做的。经营洪水灾害风险的成本很高,保险公司一般不会积极推广洪灾保险保单,除非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从上面的调查我们知道,保险公司尽管将逆向选择作为其“安全第一”的策略,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了保险的初衷。所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提高也是其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有关洪水方面的险种的供应很不足,在1996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将因洪水造成的损失放在企业财产险或家庭财产中,1996年以后随着保险公司改制,保险公司纷纷将因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放在综合险中予以承保,采用的费率是火灾险的费率,一般都比较高,造成了投保人无力购买。

(二)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在这个博弈中,局中人是政府与保险公司,政府的策略是(支持,不支持);保险公司的策略是(经营,不经营),政府支持开展洪灾保险,要从财政拨款及税收上给予优惠。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保险公司会亏本,费率高了,没有人买,费率低了,卖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从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博弈的分析中我们得出通过调整参保费标准达到理想均衡的结论,而该均衡点能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对于参保人来说是付出了相对较高的经济代价而使保险公司获得更多收益。如果换个角度,由政府来考虑社会效用优化的问题,将会出现政府与保险公司博弈的情况。

1、相关假设

(1)在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业务量一定的情况下,需要上交的税费为t;

(2)政府为实现社会效用的优化,需要采取支持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业务的策略,从政策给予税收优惠或进行相关的财政补贴c1;而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业务的成本为c1;

(3)在有政府政策支持却没有获得保险公司认可的情况下,政府不承担要约成本。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见表2)

对表2中描述的支付模型进行分析:

我们假设政府支持,保险公司经营,那么政府就会损失-c1+t单位的成本。如果政府支持,但保险公司不经营,政府也就不会补贴,其结果是政府只需要支付救灾款。如果政府不支持,保险公司不经营,也就不存在利益损失。如果保险公司还要继续经营,就会亏损c1-c2个单位的成本。保险公司不会做这种赔钱的买卖,除非保险公司为了形象宣传、广告效益。

从上面的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在不考虑社会效用优化的前提下,由于一c1+t然而,我们不能仅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政府支持开展洪灾保险的成本与收益,还应该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洪灾保险对增进一国社会福利,从而增进社会安定的非经济效应。政府尽管在支持洪灾保险时有利益损失,这部分损失可以看成是社会福利转移到保险公司,再由保险公司流向社会。

若政府考虑到自己是以社会效用最大为目标,以居民为主体的社会收益最大才是其政策根本,(不支持,不经营)均衡导致的是社会效用低下的情况,而如果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政策收益能间接通过保险公司转移到身处于高洪灾区的居民身上,支付矩阵中的成本ct将会消失(见表3)。

在表3中的支付矩阵中,政府将会选择“支持”策略。由于完全信息的条件,保险公司掌握政府以“支持”为策略,即获取了政府出台“支持洪灾险业务政策”的信息,其作为理性“经济人”,无疑将采取“经营”策略,保证居民财产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企业利润点。

社会效益最大化要求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满足受灾群众的需要。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农民收入制约和保险经营模式的原因,商业性农业保险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但是,洪灾保险的社会效益性又决定了洪灾保险发展的合理性。如何解决这一悖论,需要政府介入以实现洪灾保险市场的均衡。从经济学原理角度看,解决洪灾保险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创新洪灾保险的经营模式,推动洪灾保险产品创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根本上建立并推动洪灾保险的发展,充分发挥洪灾保险在防洪减灾中的积极作用。

篇10

亲情式管理凝心聚力。淄柴总公司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亲情式”管理,以此增进职工与企业的感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淄柴总公司党委及下属党委、党支部根据党员和职工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走访、帮扶、党员责任承包等工作机制,经常走访家庭和与职工谈心,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加强年轻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夏天,公司为职工发放降温饮料和药品,并安排医务人员到生产现场进行消暑降温工作指导,各党支部根据职工需求,安装了风扇、饮水机等设施,同时做好冰糕、绿豆汤、咸菜、的及时供应;冬天为职工安装微波炉、熬制稀饭、发放棉衣、棉鞋等。有的支部订阅报刊杂志,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有的支部成立困难家庭帮扶小组,送钱送物的同时定期上门服务,有的支部逢年过节都组织职工聚餐或发放过节礼品,有的支部定期到单身宿舍走访、成立民主管理小组、春节给外地职工包车,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据统计,六年来,各党支部组织为公司职工捐款12人次,捐款金额共计19.35万元。

篇11

 

问题的提出[①]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8年按支出法计算,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8473.1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最终消费支出为7759.33亿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最终消费率),低于全国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5位。2007年河南省政府消费支出2011.2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4%(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48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1%(居民消费

图1 河南省消费不足的逻辑推理

率),按照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实证研究,政府消费率一般维持在11.9%―15.0%之间,河南省政府消费率符合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箭头 1),但是居民消费率却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大于60%的水平论文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837.46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6.7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据初步统计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自1996年已进入小康层次,消费方式已经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基生活消费已经基本稳定且弹性较低(箭头2),所以非基本生活消费低是才是问题的根源(如图1)。

一、基于非基本生活消费模型分析

1、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概念及界定

生活消费按满足人们需要的顺序,可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和非基本生活消费,基本生活消费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消费。非基本生活消费则是基本生活消费的对称,是超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一般而言项目管理论文,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消费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非基本生活消费。本文参考了《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的合理词义解释部分,并对非基本生活消费做了一定的延伸和补充论文服务。非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满足人们维持和延续其生命的基本生活消费的前提下,用于满足自身发展和发挥其体力、智力以及为使生活舒适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总称。生活消费支出、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用CE(consumption expenditures)、BLC(basic living consumption)、NBLC(non-basic living consumption)表示。

2、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下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模型构建

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的ELES模型需求函数[②]:

参数是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βi<1,<1

对模型的进行变形:

令V=;a=;b=

对方程式进行回归可得a*和b*,进一步可求出:

3、非基本生活消费的计量分析

模型采用1993―2008按收入水平分组的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为了修正和避免数据出现异方差,本文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法对方程参数进行回归估计项目管理论文,权重W=resid^(-2)。显著水平选取为0.05。t(d)是β*i的t观测值,R2为方程的可决系数论文服务。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WLS回归结果如下[③]:

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8.6320 R2=1.000000 D-W=2.276046 F=358360.2

200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64 R2=0.999890 D-W=2.310967 F=988.8286

200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77045 R2=1.000000D-W=1.776125 F=3572.506

200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019.675R2=1.000000 D-W=1.427389 F=4079087.

200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39.4272R2=1.000000D-W=1.674908 F=57325.39

200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128.6925R2=0.999795D-W=1.609279 F=16561.75

200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80.7875R2=0.999991D-W=1.718861 F=32684.13

2001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75.2843R2=0.999999D-W=1.181300 F=30724.59

200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0.37496R2=0.999990D-W=1.323353 F=922.6385

199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45.2760 R2=1.000000 D-W=2.680368 F=198270.7

199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33.6603R2=0.999997D-W=1.623019 F=17865.07

199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41.95878R2=0.999954D-W=1.505179 F=1760.539

199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99.82376R2=0.999999 D-W=1.794003 F=9964.783

199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196.196R2=1.000000D-W=1.504203 F=1430885.

199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403R2=0.999990D-W=2.396234 F=20891.89

199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2.16312R2=0.999993D-W=2.142866 F=1777.729

199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202.8902R2=0.999990 D-W=1.223436 F=41164.42

汇总回归方程估计结果,通过Excel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表1 1993-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基本消费和非基本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类别

年份

CE

a*

b*(β*i)

BLCi(BLC)

NBLC

2008

8837.46

1475.782

0.562177

3370.727

5466.733

2007

7826.72

1268.192

0.593939

3123.156

4703.564

2006

6685.18

1603.482

0.511453

3282.145

3403.035

2005

6038.02

1209.152

0.541007

2634.358

3403.662

2004

5294.19

1197.215

0.522404

2506.753

2787.437

2003

4941.60

955.1838

0.562634

2183.946

2757.654

2002

4504.68

1417.536

0.480717

2729.795

1774.885

2001

4110.17

676.3441

0.651922

1943.082

2167.088

2000

3830.71

814.1469

0.633153

2219.309

1611.401

1999

3497.53

745.6160

0.607170

1898.063

1599.467

1998

3415.65

882.5848

0.605248

2235.796

1179.854

1997

3378.02

590.5870

0.681768

1855.838

1522.182

1996

3009.35

596.1219

0.635379

1634.908

1374.442

1995

2673.95

622.2854

0.615177

1617.069

1056.881

1994

2155.15

359.2111

0.684511

1138.585

1016.565

1993

1609.26

393.4778

0.608181

1004.234

605.0264

1992

1342.58

26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