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作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习接受,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用投影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结合网络上的病毒,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计算JOL~E罪现象,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两人或j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考核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闰历史知多少”为主题,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或Word软件,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的调查包括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能操作的教学媒体,会使用的工具软件,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五个问题。
1、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通过教师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从调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学教师以纸质教案为主,少量使用电子教案,有30.08%的小学教师用纸质教案,说明电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师日常使用的课件有自己利用编辑工具制作的,这种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有教师从教育信息平台下载进行加工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借鉴他人课件的优点,但是目前优质的教学课件较少。调查表明:50.6%的小学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并修改,这样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鉴了他人课件的优点,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3、能操作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但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这样的传统教学媒体,而且还会使用计算机这样的现代教学媒体。
4、会使用的工具软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学教师会使用Word,55.8%的小学教师会使用Excel,69.2%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owerPoint,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办公处理软件都应经会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学教师会使用Flash,对于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会使用的教师则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对于“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只有62.7%的教师认为还可以,说明部分教师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阳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的调查包括对盗版软件态度、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四个问题。
1、对盗版软件态度。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人会使用盗版软件,这不仅危害了别人的利益,有时候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对于盗版软件态度的调查,有30.3%的小学教师认为便宜经常购买,有66%的中小学教师会偶尔购买,只有3.7%的小学教师反对盗版绝不购买,说明部分小学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较弱。
2、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到处充斥着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学教师经常浏览,35.6%的小学教师很少浏览,59.4%的小学教师从不浏览,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态度。
3、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和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调查表明: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有86.2%的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严厉惩罚,有12.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视情况而定,有1.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高超技术是能人。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但也有少数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还有待提高认识。
4、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有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述网络的利弊,告诉学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息道德观。调查分为三种情况:有55.8%的小学教师偶尔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有13.7%的小学教师表示从来不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只有30.50%的中小学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弊,说明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欠缺。
(三)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包括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训的内容、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四个问题。
1、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这个问题是了解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情况,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结果显示:有85.8%的小学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只有14.2%的小学教师从没接受过培训。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是还有很小一部分教师表现不积极。
2、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还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练习为辅,占67.6%,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方法比较单一。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或信息化教学。因此,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才能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以“课件制作技能”为重点,占92.6%,有53.3%的小学教师认为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说明培训部门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还应该注意提升教师实际的课件制作能力。
二、结论
通过对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及相关县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水平比较高,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关于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有74.2%的小学教师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说明硬件因素已经不是限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信息素养意识,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南湾风景区小学信息化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且不均衡,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强。管理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投资,购置较为先进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多层面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以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正确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不会使用互联网,就谈不上对互联网的真正了解,也就难以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方面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对广大山区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既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步骤.当广大山区农民自己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时,他们就能够了解青少年网民的内心世界,找到共同语言,开展有效沟通,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正确上网上取得新进展。技术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商业化运作,由互联网经营企业在乡、镇、村开展宣传和培训。也可以采取政府组织培训队伍,建立起农村基层信息员制度,由点及面,逐渐渗透,对乡镇及村级信息员进行道德教育培训,指定有关责任。还可以采取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机制,以家长会为依托,定期对农村家长开展计算机技术、网络运用常识、网络文化与道德知识培训。在各种培训中,尤其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突出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如了解新闻、了解市场和就业信息、学农技、学法律、学政策等。
(三)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从目前山区农村整体道德建设水平看,山区农村道德价值体系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崇尚劳动、诚信好客、尊敬长者、亲缘团结等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改变现状、恋爱自由、以富为荣等新的道德观念被青年农民广泛接受。与此相应,山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医乏,搓麻风气往往盛行.在互联网影响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多途径地丰富山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其效果必然非常显著。工作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继承、发扬和挖掘民间艺术和传统道德营养,引进外界优秀的艺术形式和思想道德观念。以电视节目、放电影、农民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切实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歌舞、民间故事、风景名胜、民族特产等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值得挖掘和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此方面,湖北省巴东县等一些地方政府己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以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新型网络技术Wi-Fi诞生,传统通讯工具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上网载体,为网民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与新兴事物的代表性群体,对Wi-Fi上网的接受程度以及使用率极高。本项目以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校园Wi-Fi上网对大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探究相关解决方法与应对策略,为高校校园Wi-Fi管理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Wi-Fi;学习影响
0引言
Wi-Fi成为手机上网的最主要接入方式。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手机在上网设备中的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过传统PC设备。Wi-Fi相比传统手机上网方式更受手机网民偏爱,成为手机网民首选接入方式,占比55.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这一态势,主要源于Wi-Fi没有流量限制且稳定性强,能极大满足用户的网络需求。
手机网民的学历水平相对较高。我国网民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的青年人占比最大,其中20%以上是大专及本科学历学生。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对网络运用熟练,对Wi-Fi上网颇为青睐。
本文以校园Wi-Fi上网对大学生学习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更合理的校园Wi-Fi管理办法,为校园移动网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与意见。本次调查共发放325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5%,即有效问卷共276份。
1校园Wi-Fi覆盖情况分析
空间上集中覆盖。根据调查,滨江6所高校并未在空间上实现校园Wi-Fi的全覆盖,覆盖区域几乎都在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固定场所。此外,校园Wi-Fi都不对外开放,均采取身份权限识别机制,以保证在校师生正常登录使用。
时间上无限覆盖。滨江6所高校基本实现校园Wi-Fi的24小时开放,但开放也是相对的,部分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校园Wi-Fi的管理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手段,如上课期间,学校会控制校园Wi-Fi网速和信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Wi-Fi的时间覆盖率。
2大学生校园Wi-Fi使用现状分析
2.1校园Wi-Fi的主要使用群体分析
低年级学生成为校园Wi-Fi的主要使用群体。据调查,校园Wi-Fi的使用人群主要为大一和大二的在校学生,占比71.01%,其中35.87%的学生是在课堂上使用校园Wi-Fi上网的;大三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占比7.61%,大四学生更少,仅1.81%。导致这一现象原因有:
首先,学生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增强。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也没有了漫天飞舞的作业和试卷,整个人就会放松下来,自我约束能力也就不强。而随着年级及年龄的增长,自我约束能力也随之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课堂上使用校园Wi-Fi上网的频率也就减少。
其次,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增强。读四年的本科学生,大三要开始考虑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答辩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与规划;而读三年的专科生则要考虑实习与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大三大四学生更重视课堂教育以及课余时间的利用,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
2.2大学生使用校园Wi-Fi时长与上网地点分析
校园Wi-Fi的使用时长与学生的专业类型无直接联系。校园Wi-Fi网速较快,信号稳定且可免费使用,因此深受在校师生的欢迎与青睐。调查显示,63.41%的学生使用校园Wi-Fi时长平均每天达2小时以上,仅36.59%的学生使用校园Wi-Fi时长少于2小时。各专业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学生使用Wi-Fi的时长与专业类型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校园Wi-Fi的使用时长与性别无关。滨江高校使用校园Wi-Fi的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0.36%和49.64%,使用时长小于2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9.93%、22.10%,使用时长大于2小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0.36%、49.64%。各时段男女比例都很接近,无明显差异,因此校园Wi-Fi使用时长与性别没有必然联系。
学生使用Wi-Fi的地点较集中。51.23%受访者都选择在教学区使用校园Wi-Fi,教学区成为Wi-Fi消费的主要阵地。由于大部分学校校园Wi-Fi都只覆盖了教育区、图书馆等学生学习区域,并未在休闲区域内实现网速信号优良的Wi-Fi配置。受校园Wi-Fi空间覆盖范围的影响,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在教室使用校园Wi-Fi以外,在课余时间也大都会选择教室作为Wi-Fi使用阵地,毕竟在休闲区域内没有校园Wi-Fi,即使有校园Wi-Fi,信号不稳定,网速也较差。
2.3大学生使用Wi-Fi上网的动机分析
2.3.1娱乐心理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使用校园Wi-Fi上网,主要是因为觉得老师讲课内容颇为枯燥,想找些事情做以娱乐心情、打发无聊时光。他们主要选择玩手机游戏、登陆社交门户网站及聊天工具、看视频、看小说。调查数据显示,这一现象在高校教育中颇为普遍,该人群所占比例竟达到65.01%
2.3.2求知心理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求知黄金阶段的大学生需求,发达的互联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无论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遇到问题时,即可连接高速快捷的校园Wi-Fi,通过手机搜索引擎获取相应信息。调查显示,搜索引擎在学生校园Wi-Fi应用中占比15.24%,说明传统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高校课堂也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相融合,随时更新信息,才能达到知识有效传播的效果。
2.3.3求新心理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群体,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即时性和和高速性信息,能满足他们的求新心理。调查发现,浏览新闻资讯在校园Wi-Fi上网应用内容中占比19.75%,仅次于社交聊天。
3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影响分析
3.1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综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校园Wi-Fi的合理利用确实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好处。
(1)校园Wi-Fi的设置使校园内学习资源与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许多学校图书馆学习资源可能只允许学校内网访问、下载并共享,也有一些文献资源网站在校内网访问时才能免费分享资源。当参加各类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学生都需要大量
参考文献,校园Wi-Fi的设置则为学习资源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2)校园Wi-Fi促进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当老师、同学都不方便面对面交流时,利用校园Wi-Fi进行网上学习交流,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学习效率。
(3)校园Wi-Fi的合理使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下转第252页)(上接第130页)课堂学习知识。手机搜索引擎随着各大品牌手机搜索APP的推出、手机浏览器等多渠道推广,逐渐为学生所青睐。手机搜索引擎在大学生校园Wi-Fi上网应用中占比15.24%,学生在校使用搜索引擎主要用来查询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3.2校园Wi-Fi对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校园Wi-Fi虽然利益无穷,但上网犹如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如果相关管理者不能合理配置与管理校园Wi-Fi,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尽的麻烦与消极影响。
综合所有消极影响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具体表现如下:
(1)调查中,17.03%的学生反映校园Wi-Fi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却降低抬头率,导致听课效率大打折扣。部分学生来教室上课的理由是教室里有免费Wi-Fi可蹭,而不是真正为了听课。为此,有些高校的老师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采取了强制性手段——上交手机或者是屏蔽整个教学区的信号等。然而这些做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妥当。
(2)若教室校园Wi-Fi信号好网速快,部分同学则会联网,做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降低学习效率;然而教室Wi-Fi网络信号不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对于需要网络课堂教学的老师来说,网络是必不可少的,若教室只有宽带,而没有校园Wi-Fi,则无法使学生进行现场资源的查找与共享,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大的挑战。
(3)当校园Wi-Fi网速太慢或信号不稳定,而又急需用时,会致使学生心情烦躁,丧失耐心及热情。
4相关建议
4.1对管理者的建议
管理者须详细了解校园Wi-Fi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优化Wi-Fi配置与管理,以提供更完善的网络服务,为贯彻落实网络课堂教育提供坚实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1)管理者可开拓出适合大学生的个性Wi-Fi使用方案套餐。根据大学生使用Wi-Fi动力,使用时间分布,管理者可开拓不同的使用方案套餐。例如使用的时间控制,访问限制,地域限制,提供不同方案套餐,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为其提供休闲娱乐的无线。另外从无线费用的角度出发,在免费使用时限的基础上,适当收取无线使用费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无线滥用的现象。
(2)结合教务课程需要,在固定教学区配置信号优网速佳的校园Wi-Fi,而在非需区域则不配置校园Wi-Fi但配置校园宽带。从无线定点配置的角度,配置适合不同学习场合的无线,结合课程老师的意见,控制学生无线使用,但切莫采取强制性的不合理措施。
4.2对学生的建议
作为学生,应该清楚认识到校园Wi-Fi对自己的利与弊,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Wi-Fi网络资源,切莫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与此同时,做好人生规划,为为未来的职业道路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宫小淇,高娃,李晨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及对研究[J].学园,2013(34).
[2]缪红燕,刘相臣,吴祥辉.TAM模型视野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J].学术探索,2014(2).
[3]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7).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互联网环境。本文重点谈谈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的问题提出我的一些观点。
一、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快捷
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交互方便、反馈迅速
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是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如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研究性教学法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中学生的网络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环境问题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三、网络环境下创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对学习最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络中堪称“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网络高效快捷的交流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1.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短短几十分钟的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数次甚至数十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问题讨论到最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加以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固体照明课程是我校理学院根据市场调研,并结合长三角地区光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第五、六学期开设。致力于培养能够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从事产品的生产、测试、应用设计、工程设计、销售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前期的课程教学,我们遇到下列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较吃力
固体照明课程的特点主要在于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为了呈现真实器件、灯具的结构,剖析功能和设计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多媒?w教学,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再加课时较长,学生很难及时消化吸收所有的教学内容。
1.2 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缺少必要的训练
教材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保障和基本依据[3]。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关于LED照明相关的图书,但大部分图书主要面向科研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并不适合本科教学的需要,而且缺少配套的习题集。此外,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大部分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是高度限制性的,导致相关实验基本停留在抄实验数据的阶段,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我校光电专业学生的物理基础普遍较差,自学能力也差,又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诸多因素导致一旦出现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
2 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利与弊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媒体类型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原理库、训练库、测试题库等素材的开发,利于行动指导教学的实施[2]。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借助课题立项来建设课程网站。虽然通过项目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1)课题立项的局限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够建设课程网站;2)教学资源虽多,但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3)师生交互少,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反馈并不理想。
3 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和启发
2009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4]。但遗憾的是,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主要用在了与朋友沟通,了解资讯和消遣娱乐等方面,很少有学生意识到在网络世界中还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另据《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5]。显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生喜好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习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不受时间、场所限制的网络学习与实训,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手机通讯软件用于固体照明课程的辅助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QQ作为一款通讯软件,不但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而且可以共享文件。相比于传统的课程网站建设,QQ学习群无需任何建设成本,而且每个学生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很方便的参与进来。下面是我在固体照明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辅助教学措施:
4.1 基于QQ群提供成员交流讨论的平台
教师作为管理员建立课程讨论学习群,邀请所有学生加入该讨论学习群。针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实时在线解答。同时,发动其它同学参与解答,特别是群内的毕业生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在工作一线的切身体会,给出书本和课堂上无法提供的答案。
4.2 基于QQ群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平台
2.基金营销与资金流动:来自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经验证据
3.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
4.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5.国外移动图书馆营销案例分析及其启示——以加拿大伯灵顿公共图书馆为例
6.基于5T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及应用分析——以欧莱雅的微博营销为个案研究
7.大数据时代的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构建——基于“一汽大众”的案例研究
8.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9.中国寿险业营销效率评价研究
10.我国汽车行业营销趋势研究
11.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内容营销:概念初探与研究展望
12.人力资源经理的议题营销过程及策略研究
13.控股股东卷入、两权偏离与营销战略风格——基于第二类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的视角
14.保险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15.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述评
16.论“共主体”营销话语的建构与践行——关于现代营销近视症的矫治研究
17.学科服务目标的精确定位与学科服务的精准营销
18.基于IPA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两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案例研究
20.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21.我国汽车营销现状及创新分析
22.目的地营销绩效:现状及价值链模型
23.移动营销消费者采纳行为动态演化研究
24.网络营销新渠道:SNS营销
25.我国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分析
26.基于体验营销的酒店品牌建设研究
27.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新方式
28.国外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29.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研究——以苏宁为例
30.东风商用车网络营销对策
31.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
32.双元营销能力平衡、战略地位优势与新创高技术服务企业绩效
33.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和市场绩效影响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中小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34.4R营销理论与学术期刊网络营销策略
35.多市场接触下的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基于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度的二维分析模型
36.企业微信营销研究及策略分析
37.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
38.基于自媒体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
39.关于逆营销的效果研究:基于CLT理论的视角
40.全渠道营销理论——三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
41.搜索引擎营销研究综述及展望
42.技术与生存:数字营销的本质
43.基于DEA的企业微博活动营销效果评估——以S企业官方微博为例
44.基于营销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45.电子商务对营销渠道管理的影响
4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47.中国烟草业营销分析
48.“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49.保险营销渠道团队管理研究
50.企业微博营销中品牌曝光度对网络口碑的影响研究
51.论旅游景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选择与组合
52.创新高职市场营销教学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研究
54.销售低迷状态下的白酒营销回归与创新
55.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微营销研究
56.基于消费者怀旧的品牌营销策略
57.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探讨
58.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的辨析
59.供应链下的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问题探讨
60.大数据时代营销创新研究的价值、基础与方向
61.旅游产品体验营销中的价格影响因素及定价策略
62.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对企业国际营销能力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海信集团国际化发展的纵向案例
63.基于groupon模式的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团购营销研究
64.保险O2O营销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65.“心”营销: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66.企业网络社区营销价值、机理及模式研究
67.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论中小企业银行服务营销
68.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影响分析
69.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70.论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
71.微博网络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72.公益事件营销中企业—消费者契合度和宣传侧重点影响效果研究
73.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74.关系营销导向对营销创新的影响研究
75.传播学视角下微信营销的利与弊
76.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
77.金融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价值的共同创造
78.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效果分析——以微博扩散网络为例
79.微博营销信息的时空扩散模式研究——以曲江文旅为例
80.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
81.制度压力、合理性营销战略与国际化企业绩效——东道国受众多元性和企业外部依赖性的调节作用
82.关于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83.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84.传播学视角下即时性营销模式与战略实现——以微信营销为例
85.网络拓扑特征对病毒式营销传播动态影响的研究——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86.高校图书馆微博营销策略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
87.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
88.面向Y一代用户的大学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89.赣南脐橙三位一体营销战略探讨
90.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91.关系资源对营销能力的影响机制:顾客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中介效应
92.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与量表开发
93.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
94.基于内部营销视角的图书馆管理新策略
95.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
96.深入理解营销渠道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97.关系营销导向对企业使用渠道权力的影响
98.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99.基于全方位视角的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研究
100.基于蓝海战略的保险营销创新研究
101.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与创新方向
102.我国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103.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
104.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及借鉴
105.小微企业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106.体育赛事营销的本质及营销观念创新研究
107.内部营销对酒店员工工作满意的影响研究——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
108.营销管理的新趋势——绩效营销研究探析
109.保险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发展——电话营销与网络营销模式的互补
110.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营销战略浅析
111.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当前中国电影营销的关键问题研究
113.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大事件营销效应: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114.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现状调查及分析
115.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奖及其背后的营销理念
116.营销刺激、心理反应与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117.感性消费时代的企业色彩营销策略
118.浅析我国保险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119.营销策略对品牌忠诚的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120.体验营销研究前沿评介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2006年9月初,我校学生电脑全部搬进学生宿舍,并且学生宿舍的电脑成功地连入校园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为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
1.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必然性
1.1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电脑知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交际等领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栋梁,只有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才能很好地工作、学习。
1.2与时俱避。
随着电脑网络应用的全面展开,当今高校也把电脑网络技术充分融入了教育的整个过程,如现在CAJ课件代替了传统单纯的板书,很多学校还开设有远程教学、网上学习园地等,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也成为必然。
1.3高校的电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高校普遍设有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学机房等,但数量和所配置的软件有限,且开放的时间也有严格的限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高校现有的电脑配置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渴望拥有自己的电脑,实现专机专用。
1.4经济发展、电脑价格的下降、校园网的开通为电脑迁入学生宿舍提供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脑的普及。电脑价格的下跌,以及校园网的开通方便了学生上网,这些都加快了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步伐。
2.电脑进入学生宿舍的利弊分析
2.1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和信息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
网络不但开阔了大学生视野,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乐趣,而且由于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渠道。学生的意见、要求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给学校、老师及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及时将工作安排、解决办法反馈给学生,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信息不畅、消息不灵的被动局面。目前我校已建成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每个学期或学年的成绩,进行学分计算、成绩打印,这样既大大减少了教务管理人员的负担,又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举两得。
2.2有利于资源共享,促进跨学科交流。
校园网开通后,学院的系部和各个行政处室都建设了相应的网页,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学院的动态,开辟了天使论坛,学生在此论坛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下帖子。另外,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讨论区,里面有最新的课件,学生可以和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种资源共享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2.3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又远离家人,缺乏自律性,因此他们渴望交流自由。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性别、年龄,人们不需要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承担责任,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但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等性格。中学时代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网上施骗抢劫的恶性案件时有报道,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担忧与思考。
2.4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到休息与睡眠,很多学生甚至因上网不按时就餐长期坐于电脑前接受过多的电脑辐射,以及长期的坐姿不正导致出现健康问题。电脑有损学生视力。一些眼科专家认为,学生从早期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连续盯着电脑屏幕,有可能引发与电脑相关的眼病。学生迷“网”易患失眠。另外,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与长时间的上网是分不开的。
3.管理好学生宿舍电脑的对策
从网络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相比较,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尖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同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摒弃和遏制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学校的统一与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学校良好秩序的维持。例如,为了加强学校中学生电脑的管理,可以制订一些如最迟关机时间、一般情况下的最长上网时间等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可以在晚上12点定时关闭网络等。
3.2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和正确舆论导向。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教师要加强监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通过举办诸如“上网的利与弊”、“网聊无聊”等班际辩论,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对网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3.3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信息选择,挡住信息垃圾。
除了在政策、法律上规范网络行为外,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滤信息垃圾的目的。当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安装信息过滤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的过滤软件会不断出现,到那时,信息垃圾就不会这么泛滥了。
3.4建立各层面的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可以成立由学生工作部、网络中心、团委、宿舍管理科、辅导员等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次,可以成立由学生宿舍各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挑选一些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组成管理委员会。实行宏观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学校领导、教师严把学生网络开通的审批,学生公寓局域网的运行、维护,并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各工作人员、学生干部监管相关制度的贯彻实施。
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积极深入探讨大学生电脑使用管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电脑。学校要大力宣传电脑的积极作用,开展有益的电脑活动,引导“公寓电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把使用电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和课外科技作品的开发上。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电脑和网络的“双刃剑”性质,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电脑、用电脑。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二、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4、教师角色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一、何谓“图解电影”
如今,“图解电影”成为了一种传播影视文化的新途径。它是指观众在观影后截取了作品中的一些图片,配以相应的文字,从而制作出如同“电影连环画”般的新作,同一部电影经过二次创作会呈现出迥异的面貌。
“图解电影”是将完整的影视作品打碎后,重新拼贴而成的“新镜子”,最终的成果因为短小精悍、便捷易读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追捧。例如:由蜀黍科技公司打造的“图解电影”APP在短时间内积累了500多万用户和上千创作网友,赢得了百万融资,这足以预见该种影视传播方式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口袋影院”的魅力
在“图解电影”的受众中,手机用户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这种形式被喻为“口袋影院”,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享受影视作品带来的乐趣。
(一)便捷性
“图解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便捷性,它通过截图加文字说明的形式将影视剧简化为平面作品,使人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多部剧集的内容,并且通过作者的说明加深观众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这样的影视传播形式相当节省时间,效率极高。
在有些情况下,观众没有携带耳机等相关设备,这时图解作品便成为了一个好的x择;相较于影视视频,图片资源易于获取,使用者可以运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阅览影视剧,较为省力。
并且,对于一些恐怖或晦涩的影片,“图解电影”既能在某种程度上冲淡直接观影时的恐惧感与疲惫心理,创作者会通过文字引导观众发现影片中的细节、避开会引起观影不适的桥段,加深其对于文艺作品的进一步思考。
(二)大众性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于社会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有三个特征:传播媒介、大众化、通俗化。”[1]“图解电影”无疑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当今影视剧正沦为缺乏营养的“快餐文化”,观众们急需一个新的“筛选工具”。“图解电影”的创作者往往会将没有意义的剧情省略,对低俗或者恐怖的部分会进行删减。
正是出于“图解电影”的便捷性,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用图像代替文字,用直观代替体验,在百度搜索关键词‘电影’约有相关结果100,000,000个,而搜索关键词‘图解电影’约有相关结果3,630,000个,比例突出。”[2]大众性也是“图解电影”的突出优势。
(三)互动性
互动性方面,“弹幕”功能的出现颇具时代意义。早期“弹幕”用于军事领域,如今被赋予的新的涵义:“当我们点开链接观看网络视频时,大量评论留言并非陈列在跟帖位置上,而是直接从网络视频播放器所显示的画面中飘过,看上去就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3]这种即时发表评论的形式,创造了围观式的观感体验,增进了影视传播的互动性。
影视媒介和观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传播与反馈的关系,“弹幕”的出现让这种反馈超越了时空的阻隔。“使得任何一个观看此视频的人都能够获悉他人的思想,得知他人的感触,在帮我们更加准确、全面或者多元地理解视频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而“图解电影”同样具备“弹幕”功能,观众可以在读图的同时发表评论,并直接与在线的其他观众交流。
三、“图解电影”存在的问题
在“图解电影”兴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相伴而生的问题,这些弊端会在很大程度对“图解电影”的发展,甚至是整个影视传播的发展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一)版权问题
版权是“图解电影”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之一,大部分图解作品的来源是未经过授权的。这种形式毕竟和影评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原始视频文件的一种复现和还原。
更有一些正在上映的新片,创作者凭手机在影院内拍照后制作成“新片图解”进行传播。这类作品往往画质模糊,但能够交代影片的基本情节,会对票房造成损害,若该传播形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相应作者可能会面临侵权的控诉。
各类观众都能成为主动的创作者,该形式的创作团队不够专业且缺少法律意识;同时,新生事物缺乏相应的规范进行管束,容易造成行业的版权混乱。一方面是影视作品的版权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网友的图解作品也被随意转载、抄袭,容易引发争端。
(二)观众流失问题
众所周知的是,观众的反馈与艺术的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图解电影”看似促进了影视剧的传播,实则造成了观众的流失,也会影响影视创作者的积极性。
观众流失会导致影院票房和电视剧收视率受损,网友会利用各种途径获得新作的截图,对于观众而言,看图解既节省了买票的开支,又相对容易。实际上,“电影图解”是打了盗版的“球”,观众的流失会造成影视市场的损失。
“图解电影”用相对简洁、草率的方式对影视作品进行复述,而观众的思想被麻痹后,将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还想看些什么,变得被动而对影视剧缺乏热情。这种现象将反作用于电影主创团队和影视市场,影响新的影视剧质量,造成恶性循环。
(三)艺术性问题
图解作品算不算是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尚无定论,但在它进行影视传播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对电影的艺术性造成影响。
学界对于电影有个较为经典的解释:“电影首先是一桩事实……一部电影不管好或坏,首先它是一部电影。”[5]“图解电影”斩断了许多作者认为不必要的情节,电影不再完整,电影的艺术性也不再完整。更重要的是,“图解电影”的形式更为主观,截图后总会附上网友自己的见解,但可能会构成对于原著艺术意图的误解。
艺术与受众的距离感应当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图解的致命要害不在于其目的是为了使电影普及或者宣扬影片摄影艺术,而是为了娱乐本身。它将娱乐作为所有创作的唯一标准,甚至可以置原有的电影艺术性于死地。”[6]随着“图解电影”等新的传播形式出现,它将扭曲观众对于文艺作品艺术性的理解,这会对影视传播造成本质上的损害。
参考文献
[1]王.论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7):42.
[2][6]王鹤翔.本体论视域下的图解电影研究[J].大众文艺,2016(9):200,201.
[3]土八哥.让字幕飞――互联网“弹幕”视频全方位解析[J].大众软件,2011(5).
[4]江含雪.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16.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必将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然而,当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研究生虽迫切要求在学术方面能自由地与国际上的高层次人才进行交流,却始终无法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这主要表现在用英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用英语进行学术演讲,用英语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方面。从本质上看,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教学质量,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有效教学的理论,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探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有效教学理论及启示
目前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定义可从两个维度来界定:一是从教学所耗与教学所得的维度;二是从学生学习出发点的维度。本文将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研究角度,探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显而易见,以学生学习出发点的维度来判断课程是否有效,是以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或学得好不好为衡量标准。倘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最终没有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即便教师教得再费时费力,也都被视为无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二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四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三、有效教学视阈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1.设定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外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满足四点要求: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与相关知识水平;具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兼顾语言知识、技能与内容;具备系统性与逻辑性。研究生阶段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适应社会需求,兼顾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显然不现实,也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此外,同一个学校的研究生在英语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从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来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往往需要设定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来适应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如,重点高校可设定较高层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目标,将“培养研究生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非重点高校或研究生入学英语水平较薄弱的高校,可适当降低要求或设定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将“培养研究生的英语基础综合运用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将“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作为较高层次的目标。实际上,在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以涉猎本专业的国际化研究成果;有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具备更强的听说写能力以适应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等。由此可见,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具有差异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为确保研究生英语教学实现最有效产出而量身定制的,应体现课程教学是为了适应需求。
2.制定有效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具有差异性、多层次性和灵活性的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多样化。在制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与内容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专业背景及本校的课程教学目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指出:“各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已通过基础英语学位课程考试的学生,开设实用性更强的提高性质的阅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等英语选修课。”诸多学者就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梅(2010)提出了ESP(专门用途英语)是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发展的方向,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在研究生阶段的ESP更侧重于开设学术英语类课程;朱葵、吴军赞(2012)提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体现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开设以“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同时兼有以培养研究生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的中西文化类课程。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分为三类:一是基础语言技能课型,如听说、读写、翻译课程等;二是学术类课型,如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专业文献阅读课程等;三是文化知识类课型,如中西文化赏析课程等。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肩负着培养研究生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化素养的重任,同时要实现“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有效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结构与内容时,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进行合理设置。
3.选取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和互联网覆盖校园的时代,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手段需要与时俱进。学校要采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课型和课程内容灵活选用多重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其次是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如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近年来,由国外传入我国的微课(mini-lecture)及慕课(MOOC)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成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备选教学模式。可见,有效课程教学模式是多样化、动态发展的。此外,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是有效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更迫切地需要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具个性化,教师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允许和协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式的英语学习。
4.运用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有效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有效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课程考试是衡量研究生英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过于滞后,无法客观地反映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发展状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确保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转变课程评价的观念,确立帮助促进研究生英语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其次,课程评价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兼顾不同课程评价方式的利与弊。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是具有形成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估。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学生学习档案、自评/互评、访谈、教师观察、读书笔记等。同时注重课程评价的反馈,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有效课程评价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作用,对课程教学实践也有反馈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倡导的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是否满足了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否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的英语学习进步与发展,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最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是否满足了社会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应结合办学目标、本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需求构建相适应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同时各高校需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地制宜地探究适合本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Shepard,L.TheRoleofAssessmentinALearningCulture[J].EducationalResearcher,2001
[2]国家教育委员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