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论文

篇1

社会的发展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复合型工程技术本科院校的诞生与前进。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种类不同的背景下,在复合型工程技术本科学校同传统本科学校的交叉前行间,地方本科院校要把人才培养方向定在:造就具备较好技术基础理论、兼具实践技能,为产、管、建最前战线做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改革战略。总理强调:加速推进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其策略之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中职、专科、本科至研究生的前进管道,促成一些普通本科学校转轨至应用技术类学校,而普通本科学校数量庞大,问题繁杂,参差不齐,决定了分流转型改革是必然的,且地方高等学校是转轨的重点分子,“转型方向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填补这个缺口”。地方院校顺应社会形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其不二的选择。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明显错位,使地方本科院校出现输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脱节现象。复合类工程技术本科教育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它与其他教育有什么区别?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它的课程体系、育人程序如何满足其人才培育目的?怎样评议其教育的好坏?地方性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该如何布局呢?

一、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当前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本科院校要着重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系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专门性技术技能人才,应在课程建设体系方面实施变革。(1)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课程建设方面应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在相应的学期选修方向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安排,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学校要强化实践实验课程教学,彰显“重能力、能创新”的培养理念,增加实习实训和集中实践的课时比例和学分比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重点学生的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学校可结合创新设计竞赛组织,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先后邀请了校友、省内外相关兄弟学校、用人单位等人通过座谈,征求人才培育计划的修订稿,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前后共修订6次之多。2015年10月31日,学校利用在本校承办《湖南省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会学术年会》的机会,请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相关兄弟院校把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新增、删除。教学内容调整:《智能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名改为《电子综合设计》(主要讲解经典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和《智能电子系统软件设计》(主要讲解针对电子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编写)两门课程,课时由纯理论64课时改为理论32+24课时、实验32+16课时。理由: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新增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原因:教育部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机器人方向增加了《PLC原理与应用》《机器人学》,删除《数字图像处理》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理由:根据专业调研和已毕业学生反馈的就业市场需求。

2.注重电子信息类行业需求,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建设,注重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环节移步至企业一线,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适应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从一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予以考虑,设定相应的课程与学分。相关措施还包括邀请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尤其是根据当前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的需要,学校结合生产一线技术与流程建构、技术技能体系的具体要求,将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内课程设置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前发展的前沿与技术革新,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选修行业内课程。

二、地方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的策略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国家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建立有地方、行业、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综合改革指导委员会制度,树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观,重点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等内容的改革。学校打造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产教一体化机制,与培养人的育人模式相和谐,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行把学生作轴心的合作型、启发型、参与型教学,一步一步推广学生主动选课的空间。学校以企业技术创新课题当作人才培育的首要平台,以行业企业的当务急需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源泉,广泛推进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学校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推行教改,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凭借专业管理建设试验点的改革,促进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愈加有特色,期望在国内外同类学校里喷发推介力与榜样力。具体如下:(1)学校成立“校企用”专业综合改革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评价过程,将社会人才需求跟踪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常态化、制度化。(2)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探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群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的“三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教学、生产、科研三方面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深化学校与行业合作进行学生工程实践锻炼,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此形成“三化”相连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大于30%。(3)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学校强化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开设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学校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学校积极开展学校与行业共建的“多维课堂”。学校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讨论课总学时达120学时以上,形成一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方式

改革教师配置,调整教师聘任机制与评议方法,踊跃调进行业一致认可的专业能才,聘用企业出色的专技人才、高管才俊与高技才俊当专业发展的领路人、专兼职教师笔者所在学校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建设,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努力建成一支符合“三并”原则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工程背景的老师比例达到60%以上。学校聘任9~10人以上的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每年为学生开设工程实践类型课程,专心打造在省内学校具备些许号召力的教育团体,培育1至2个在省内电子信息工程范畴拥有较高认可度的学科领路人,3至4个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研核心人。

3.夯实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

与质量监控体系,不断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工作理念,构建“学校督导检查、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日常检查、学院教学检查(教务秘书、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检查、学生信息员的检查、随机教学检查和教学专项检查”六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4.通过政府引导与经费支持、校企实验班、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班等方式,重点建设一批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笔者所在学校对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抓好校内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由企业主导、教师参与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创建一种“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开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一批一流的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行业认证考试、学生就业拓展到

国际市场、引进海外名师授课、引进国际学术前沿课程和教材,实现教育国际化。学校努力建设并形成一种对接国标、国际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范例。

6.对接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建立协同职业培养机制,强化职业综合素养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转型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方向的变革无疑是促进产业间流转与产业内升级的一大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突出“地方性”特点,根据其地方性特质,密切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

三、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实践

(1)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校应充分考虑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与特色。学校应该走访行业内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实际需求,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以原来专业设计为根基,按照新时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4112”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就业水平。在大学教育的前4个学期,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第5个学期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第6个学期开始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第7、8个学期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项目实训。其中最后1学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作为企业项目实训的延伸。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实施“考证结合”的“双证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做到“两个渗透”。

2.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方式,建成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笔者所在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助教—导师”制度,在教研能力等方面加大培养和训练力度,使他们尽快成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支持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学、外单位进修等,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完善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等梯队结构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充分考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团队建设,与学校人事部门协调,引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高层次师资队伍。(3)实行教学人才队伍的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学校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或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找不到本校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开展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特别是核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有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

3.打造用“多维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踊跃探究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类才俊的培育模式,建设实习、生产、论坛、合作、模拟等多彩别致、规模丰富、分合协调的“多维课堂”,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1)学术前沿的论坛课堂针对电子信息的热点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的一种创新形式是专题讲坛,由学校教师同行业兼职教师所采取的探讨式教育方略,和学子一起探究专业热点问题。(2)真题亦真作的生产课堂“毕业式实习”课需要学校与企业的生产课题相联系。学校要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基地,开展“参与型”教学模式,深入生产一线,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探究现实疑问。(3)由专家评议的模拟教室“课程设计”课常使用“真题而假作”,使用“集体式评议”教模式。学校教师、行业兼职教师或专家团体对学生开展模拟评议。(4)携手努力,协同创新《电子全面设计》课与生产目标“真题亦真作”的结合,采取“合作型”教育模式。人人参与,公共材料共用。教师与学生依据多重而全面的评议完结一个优秀预案以成就生产硕果,齐心协力成就初评预案或者正规成品,团结一致成就一套合适而简便的设计成品并参与答疑辨析。

4.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创建“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班等方式,创建一种“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育系统,充分提升学生的创造技能与工程践能。学校建设校外高质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习与实训内容,建设省级产学研基地,以学生学习、科研、生产的全过程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创新能力。

5.创新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构建一套全过程、立体化的“多位一体”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计划的安排要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该专业本科教育出现学科内容膨胀快、课程门数增长快、总课时反弹快的“三快”现象,这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所以,教学管理改革需要修改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削减课堂教学学时,以与“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相适应。(2)提高对教育进程的管制工作学校采用“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开放性学习环节大大增加,因此教管尤为重要。学校加强教管工作,有利于学校尽快找到教学的不足之处,且马上予以修正,能规避教学的偏差。学校依据多种途径掌握教育情势,收集各方建言,以此推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促进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成效。(3)对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改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首要改善的是对教师教育的调查与考核策略。因为,校外教学环节增多,如果教师不认真组织教学,许多实践环节会流于形式,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4)建立一种符合专业特点的评价考核机制传统的卷面考试形式已与“4112”新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称,学校需要改变单一的“一考定乾坤”和“分数定高低”的现象。根据专业特点,学校采用“ETSR”(即考试、测试、仿真和答辩)和专业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评测。根据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获奖成绩,给予其一定的学分。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综合改革实践证明,该培养机制是行得通的,能解决课程建设系统改革的问题,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有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设计比赛上赢得优异成绩。学校依据采取“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践履能力与创新水平,促进了学校同企业的彼此认识,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便于产学研一条龙式的实施运行,推进了双方在产学研诸多内容上的综合协作。该路径有不足之处,如某些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如何取舍、课时设置的量、先后怎样设置等。它们需要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善,使该路径日益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祝秋香,肖卫初,张学军,等.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2]郭慧,贺杰.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29

篇2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篇3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让优秀学生从本科教育起就接受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从而探索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新途径,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学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厚理博术,知行相成”的教学理念,意在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高水平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人才的要求[3]。着力在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前提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北京交大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高校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为了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追踪通信技术的国际前沿,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贯通培养试点由此孕育而生,成为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试验区。

二、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个性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掌握信息处理、传输、交换、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计算机应用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及发展潜力,重点培养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网络运营、信息管理、科学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精英化培养模式,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科学研究项目与社会需求,将最新的学科专业知识引入课堂,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扎实,在知识结构方面更具前瞻性,既增加学习与专业训练的强度,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出具有潜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科技人才。本硕连读拟为培养厚理博术、踏实笃行的更高层次的科技拔尖人才奠定基础[3]。

三、培养模式

本硕连读培养是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硕连读贯通培养,是经过专家、教授充分论证后,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在国内各大学本硕贯通培养学制年限一般设置为6年,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在6年学制的前提下实行3+1+2的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学前3年,按照本硕连读的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进行培养。为了激励学生,保证培养质量,每个学年结束后按照成绩进行排序并实施分流,普通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调整到本硕连读试点班,试点班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分流到普通班,来自竞争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三年经过三次调整,通过考核和面试选拔确定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人选。入选学生在第一阶段所学部分专业课比其他学生增加了学时,提高了理论深度,减少研究生阶段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叠[4]。

第二个阶段:大学第4年。第4年第一学期根据自身爱好和兴趣双向选择导师,进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第二学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导师的研究领域,毕设题目一般是由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给定,从而实现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无缝对接。第二个阶段是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同时交叉选择,本科课程以专业选修课为主,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所选课程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有机衔接,研究生课程以硕士基础课为主。

第三个阶段:获得研究生学籍的学年开始为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和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根据个人意愿,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硕士第一年第二学期可以申请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资格。其他学生则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最后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授予硕士学位。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按照博士培养方案进行培养,最后授予博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本硕连读培养是把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前后贯通,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重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4]。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以强化自主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主线,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自主教育三个层次。其中通识教育层次为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主要为人文、艺术、体育和思政课。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又分为学科门类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备的数学和物理等基础性课程;专业基础模块是为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模块除专业必须主修的理论课程和毕业设计外,还特别设定了导师指定的以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研究性专题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自主教育层次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而设计[3]。本科阶段部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和专业主修课程及研究性专题、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如下(见表1)。

大四第一学期本硕连读学生可以选择硕士生阶段的基础课程,例如数学、英语、政治类课程。硕士生的总学分是28学分,由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学分可以计入到硕士生阶段的学分中,所以硕士生阶段只需要选没有学过的课程即可。硕士生阶段随同正常入学的硕士生一样选课,在此不再赘述。

1.构建“厚理博术”的教学模块

按工科需求在理论方面拓展和加深了数学和物理课程内容,如解析几何、傅立叶变换、实数理论、常微分方程组、近世代数、近代物理等知识模块;专业课方面,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注重新技术和专业前沿的发展,强化学生实践与科学研究训练。为了加强学生的新技术研发能力,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增设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DSP系统课程设计、片上系统课程设计、移动通信研究性专题、数字通信研究性专题等技术课模块。

2.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按照“电子电路、信号处理、电磁场”三大课群,重构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如图1)。新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强化了课群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课群之间的相互关联,其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引入教研与科研成果,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更加深厚、技术更加先进,形成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在信号处理课群中,精简了经典的时域分析系统响应的方法,淡化了三大变换的计算技巧,增加了信号的多速率处理和时频分析理论,拓展一维信号处理至二维图像处理;在电子电路课群中,弱化了经典的割集分析法、回路分析法、网孔分析法,融入了适合大规模电路分析的修正节点法、双图法等,引入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现代设计方法,以及现代仿真技术和系统实现技术等。为丰富电磁场课群的内涵,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了电磁兼容和工程电磁场等课程。

3·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依托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以实验目标为导向、实验内容为载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图2)。该实验体系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设计性试验、自主探究性试验三个层次。各层次既有侧重也有交叉。基础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综合设计性实验侧重训练学生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自主探究性实验侧重提高学生自主性探索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注重趣味性、工程性和探究性。本硕实验班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实验机会和更优越的实验条件,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实验要求之外,还需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独立设计综合性实验,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实践表明,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五、方法与手段

1.强化科研训练环节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强化培养科研训练能力。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以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和全国电子大赛为载体,以学术前沿讲座为先导,形成了学生自主选择和导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增设了研究方法课程模块,如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等课程,引领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吸引学生参与知识探索,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内容基础上,可以自主选择各个试验项目,获取自主教育学分,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各类竞赛和科技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通过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参加竞赛等环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通信技术前沿发展趋势融入全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研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生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主干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

实施研究性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和推行“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性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延伸等环节,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性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在课程目标上,形成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理解与运用、总结与凝练、挖掘与升华等多元化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强化教学方法设计,以专题研究为主导、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案例式等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上,以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3]。例如,一门课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小专题,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撰写小论文,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讲解,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现场评议打分,这将作为本组学生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对专业课程采取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支持,鼓励教师主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支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3.推行双向选择的导师制

在本科阶段,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形成贯穿四年的学业指导、科研训练、成人成才“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实施全方位导学。学业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自主性学习与研究。科研训练指导是对试验班的科研训练进行总体策划和实施。成人成才与学业规划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指导他们选择专业课程,形成自主学习计划。导师制的推行有助于学生提早接触科研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建立淘汰和分流机制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才能行之有效。学生进入本硕连读试点班,并不等于拿到了免检资格。学院每年对本硕连读学生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科研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表现等方面,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淘汰和分流。凡学业成绩不合格或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将被取消本硕连读资格,滚动到其他班级学习。普通班学生如果成绩达到试点班水平,其他方面考核合格,将加入到试点班。

5.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

篇4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A020105 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3 会计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20215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A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A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A040106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50102

秘书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A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A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A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A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A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C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C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C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G020106

金融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8390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G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250 投资学原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60 审计学  G080806

建筑工程  02446 建筑设备  06568 房屋建筑概论  0600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394 房屋建筑学  G081707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086 工程监理

06287 结构设计原理(本)  02407 路基路面工程

05497 基础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6523 线路工程(本)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6527 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及概预算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G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20140

财税与金融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Z020207 市场营销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09

旅游管理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190

中国旅游地理  Z020211

饭店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201

饭店餐饮管理  Z020212

企业财务管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Z020215 电子商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28 物流管理  11178 物流管理基础  08094 仓储学  03997 采购与供应管理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Z020242 会计电算化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20260

工程财务管理  07103

现代企业管理法  00041 基础会计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5289 项目投资管理  Z020313 销售管理  Z030112 法律  00261 行政法学  00245 刑法学  Z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Z030301

行政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82 公共关系学  Z040101 学前教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00386 幼儿文学  Z040103

小学教育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Z050114

汉语言文学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Z050207 英语  00596 英语阅读(二)  Z050220

商贸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Z050442

服装设计与工程  00677 服装材料  Z050444

环境艺术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0688

设计概论  Z050445

动漫设计  00673 素描(二)(人物线描为主)  00674 色彩  04744

网页动画设计  Z071601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2118 信息检索  Z080704

电子技术  02595 高频电子线路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40 线性电子电路  Z080725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03785 创意图形设计  04342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  0519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小教)  05918 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  Z080744

数控技术应用  05787 数控编程  05789 数控机床操作  04068 机械制图及AutoCad  02561 机械工程材料  Z080752

电子信息工程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Z080777

通信信息管理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06032 电信业务与管理  Z080786

移动商务技术  Z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  02394

房屋建筑学  Z080802

道路与桥梁工程  06279 道路工程制图  04624 工程经济学  02405 道路勘测设计  02411 道路施工与管理  Z081208

应用化学  02070 微生物学  02173 无机化学(二)  03475 环境化学  08220

定量分析化学  Z081305

烹饪工艺  02528 烹饪营养学  02527 烹饪化学基础  02525

烹饪原料学  Z081306

应用生物技术  02070 微生物学

02537 发酵工艺学  02533 普通生物学  02072 生物化学(一)  12521

酿酒工艺学  Z081701

交通运输  05105 民航货物运输  04570 民用航空法  05106

民航旅客运输  Z081716

铁道与道路工程  06528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07259 土力学及路基工程  06519 工程流体力学

07258 结构设计原理(三)(专)  Z081717

交通运输管理  02571 铁路站场

02575 货物运输组织

07267 道路运输组织  02573 旅客运输组织

07263 运输企业管理  00365 交通工程

02569 运输设备  02570 铁路行车组织基础

07266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  Z081725

汽车维修与检测  06921 汽车机械基础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06904

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2

汽车概论  Z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基础会计学  Z082214

工程造价管理  06958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  06960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  Z082230

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03894

施工项目管理  03887

建筑工程基础  03891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合同管理  Z100701

护理学  02113

医学心理学  02998

内科护理学(一)  Z100801

药学  03027

植物化学  03026

药理学(二)  03034

药事管理学  Z100803

中药学  02972

中医基础理论(一)  03037 药用植物学  02974

中药学(一)  03040

中药鉴定学  B020104

财税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233

税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06

金融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B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B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06124 旅游文化学  B020216 电子商务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B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20229 物流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B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61

行政法学  B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B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B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B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B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497

运动训练学  B050104 秘书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0 领导科学  B050140

对外汉语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B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B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B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B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B08061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B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09 计算机网络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  01263 数据库VisualFoxpro及学校应用  01265 Photoshop图形处理

07227 电脑动画  02115

信息管理基础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B080738 电子信息技术  07874 信息技术导论  06169 电子电路EDA技术  07871

多媒体应用技术  B081209 应用化学  02483 工业分析  02066 有机化学(二)  02471 环境生态学  05082 波谱学  B081311 营养、食品与健康  05766

新型食品概论  B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B082231

工程造价管理  08984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  04624

工程经济学  0422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4231 建设工程合同(含FIDIC)条款  B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1005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4912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06906

汽车运行材料  02576 汽车构造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B090614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  02685 园林病虫害防治  02831 林业企业经营化管理

06505 森林游憩概论  06509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  06503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  D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D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D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D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20106 金融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110

国际贸易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Y020155

文化产业  04140 知识产权概论  04125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04139

应用写作(本)  Y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04

会计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Y020208

市场营销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Y020210

旅游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99 中外民俗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200 客源国概况  Y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60

审计学  Y020216 电子商务  08395 网络金融与管理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Y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06088 管理思想史  0609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89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Y020221

建筑经济管理  02460 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  02204 经济管理  01564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Y020222

物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0054

管理学原理  Y020227

资源经济与管理  02560 资源经济学  06726

资源政策与法规  06728 资源信息管理  06734

财政与税收  Y020229

物流管理  00058 市场营销学

07725 物流规划  07114

现代物流学  07117 铁路运输组织学  07726

物流经济学  Y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Y020256

项目管理  11880 项目组织与团队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Y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  06072 企业财务审计  05293 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Y020263

现代商务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947 国际商务管理学  Y020279

工程管理  06086 工程监理  00067 财务管理学  06962 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Y020302 酒店管理  08424 酒店管理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6126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6124

旅游文化学  Y020314 销售管理  Y030106 法律  00259 公证与律师制度  00226 知识产权法  00233 税法  Y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Y030302

行政管理学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320 领导科学  Y030405

侦查学  00382 刑事侦查学导论

08027 侦查措施与策略  08031 经济犯罪侦查  08028 审讯学  08030

犯罪侦查  Y040102

学前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Y040107 教育管理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112 小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Y040302

体育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01 体育史

09479 健身理论与方法  00495 体育保健学

00499 体育游戏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02 体育管理学

09480 学校拓展训练  00497

运动训练学

09478

休闲体育学  Y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67 马列文论选读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8 中

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140

对外汉语  00840 日语  00541 语言学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201

英语  00840 日语  00600 高级英语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206 英语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0600 高级英语  Y050218

商务英语  05959 外经贸应用文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Y050305 新闻学  00182 公共关系学  Y050310

播音与主持  00504 艺术概论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Y050311

广播电视编导  01181 电视节目导播  01183 电视文艺编导  01184 电视艺术片创作  01179 非线性编辑  Y050408 音乐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9471 舞蹈教学法  04805 声乐教学法  Y050410 美术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Y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4489 室内装饰材料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18

数字媒体艺术  07219 数字摄影技术  07227 电脑动画  07231 数字影视合成  09537 动态网站编程基础  Y050437

艺术设计  05424 现代设计史  00709 室内设计  00755 广告设计与创意  04026

设计美学  Y0504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03908 服装材料学  01014 针织服装设计  Y070102 数学教育  00442 教育学(二)  02111 教育心理学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Y070405

生物技术  06708 发酵工程与设备  02066 有机化学(二)  06648 生物技术概论  06705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Y071602

信息管理与服务  02133 信息政策与法规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2140 信息咨询  Y080105 石油工程  01135 油藏工程  06340 油气开发地质  Y08030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4 经济管理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Y080338

篇5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不仅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复杂工程问题,更要按照国际实质等效原则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目前,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智宏等人认为可采用半开放式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达成目标[2];尚凤军提出课程群建设面向复杂工程设计的方案[3];黄永红等人认为可增设综合训练项目来达到培养目标[4]。刘秀平等人提出了分层实施方案,从知识、实践、设计的维度支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5]。王宏宇等人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主题为对象,遵循工程逻辑设计开发过程的课程建设改革方法[6]。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分解落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深入探索,对于如何优化课程设计体系和内容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

1课程设计改革的意义

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通常,国内高校都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作为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毕业设计期间应聘、考研等挤占了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设计内容往往弱化甚至忽略难以处理的学科交叉问题和非技术因素,且毕业设计往往采取一人一题,很难达到个人与团队的教学指标。课程实验往往随理论授课逐周分散进行,受学时限制以及学生知识掌握处于积累阶段等因素,一些深度型、探究型、综合型的实验往往很难开展。实习由于受到场地、经费、管理难度、企业技术保密等限制,往往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一些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只能接触一些前端页面或模块代码的机械性编写,无法接触软件或硬件的具体设计过程,有些专业实习甚至畸变为企业参观。《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计算机类专业学生4年的实验当量应不少于2万行代码。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求至少完成两个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调研发现,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环节应保证时间的集中性,内容的规模和复杂度要达到国家标准中的要求,且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课程设计比较符合这一要求,应作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突破口。

2课程设计改革宗旨和研究方法

2.1课程设计改革宗旨

第一,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第二,使学生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实现多方案分析与评价,从而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第三,使学生深入掌握工程原理,结合工程实践,体现综合运用,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四,分解落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的持续改进逆向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第五,构建计算机专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群体系,建立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机制。

2.2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调研法。采取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目前已毕业学生、在校生(包括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包括教学管理、教学一线、教辅等多层面)开展调研。同时走访和调研部分高校、IT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等。第二,逆向研究法。从实践入手,逆向优化专业类知识体系教学。第三,分析建模法。对调研数据、教学环节统计与考核数据、质量保证监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建模优化。第四,螺旋优化、研以致用法。杜绝纸上谈兵,形成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设置实施方案(含教改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直接实施于一线教学活动,并通过实施效果的反馈螺旋优化后续方案。

3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课程设计计划的实施要求指导教师明确课程设计对应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具体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并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实施。明晰课程设计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作用,为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明确了指导思想。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共设置11门课程设计。一类课程设计在前5学期开设,涉及专业类知识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具体包括以下7门课程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avaEE编程技术课程设计。以上课程设计以语言开发为主,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软件工程设计规范、计算机语言开发能力的基础。指导教师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认真设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基础性、技能性、应用性、工程性和创新性,采用问题驱动和求解渐进化方式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每门课程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指导教师始终探索课程设计如何解决承上(课程实验)启下(毕业设计和实习),并不断思考和探索课程设计如何逆向优化专业类知识课程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另一类课程设计在第6和第7学期设置,综合性较强(在某些高校或专业有时被称为“综合开发实训”或“综合训练项目”等,但通常拘泥于一种开发语言或技术)。综合类课程设计有4门:A.体系结构课程设计。专业类知识课程涉及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汇编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类和系统类课程。B.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专业类知识课程涉及操作系统、Linux系统等系统软件类课程和部分高级语言类课程。C.软件开发综合课程设计。专业类知识课程涉及各种高级语言类课程(如Java、C、C++)、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等软件开发类课程。D.Python与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专业类知识课程涉及各种高级语言类课程(如Python、Java、C、C++)、数据结构与算法、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综合类课程设计涉及大量通识类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体现问题和系统的规模、难度、复杂度、综合性。课程设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系统观,使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以系统的视角去看问题,去适应错综复杂的应用场景,最终实现问题的系统化、科学化求解。“软件开发综合课程设计”综合了之前的.NET综合课程设计、Java综合课程设计等软件开发类课程设计。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这门课程设计并不拘泥于某一种语言或技术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等设计开发一套软件系统,并通过对比得到有效结论。“Python与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入手,学生首先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和算法设计,通过Python语言及其扩展库编程实现系统,最后通过设计方案、模型、算法、开发语言等多个角度对比分析给出所设计系统的客观性评价。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设计为“Python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设计内容包含了软件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2019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增设了1门48学时的人工智能导论理论课,Python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导论合并为1门2周的“Python与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专业认真研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后于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新设置的2门课程设计。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专业仍增设了这2门综合类课程设计,力图保证学生硬件系统、组成原理、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以突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课程设计内容,使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培养要求,反复思考和尝试解决以下关键问题:第一,课程设计内容重点覆盖了《华盛顿协议》7个特征中的哪些特征?课程设计的规模、难度、复杂度、综合性是否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第二,课程设计中,如何运用深入的而不是浅显的工程原理,经过什么样的分析,而不是直接套用原理、公式来解决设计目标?第三,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哪些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加深对哪些原理的理解?第四,为了突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与课程设计相关的一门或多门相关课程的讲授环节中,将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采取哪些变化?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环节能否为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奠定扎实基础?第五,课程设计是否要引入混合式教学?如果引入,混合式教学将如何提高课程设计效果?第六,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分析学生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实现从“学了”到“学会”再到“会应用”?第七,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如何量化考核,“复杂度”如何评价?以产出为导向,如何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改进机制?通过指导教师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尝试,使各门课程设计实现了设计理念的转变、从简单到综合的转变、从单一系统到增加对比分析、综合评价等突破常规的转变。

4课程设计改革效果

课程设计改革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一套课程设计内容设置实施方案(含教改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形成性考核标准等),并直接实施于现有教学活动。通过培训和专家辅导讲座等形式,指导教师深刻理解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本质和内涵,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复杂工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课程设计核心,突出产出导向,精心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优化课程设计考核指标,建立了课程设计持续改进机制。课程设计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切实效果。第一,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主线,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设计理念更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第二,使学生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养成了多方案分析、对比和评价的设计习惯。第三,使学生逐步掌握深入的工程原理,结合工程实践,综合运用,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第四,以课程设计内容设置为突破口,逆向推进课程体系设置整体优化,使学生通过实践逆向推动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的理论素质进一步提升。课程设计改革首先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并推广至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三个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与信息技术密切且相关的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也逐步开展了面向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改革,取得了切实有效的实施效果。

5结语

截至2018年,计算机类专业已达3349个专业点,培养学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也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普及开展,面向OBE理念,突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改革越发迫切和必要。只有不断改革,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才能不断优化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为信息技术产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健.如何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于《华盛顿协议》的界定和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7-26,38.

[2]许智宏,李妍,董永峰,等.半开放式项目驱动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02):37-40.

[3]尚凤军.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09):70-73.

[4]黄永红,蔡晓磊,刘国海,等.电气类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06):15-18,2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04-03

An Exploration on Applied-Oriented Talent-Training Model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DU Qiaolian, MIAO

Chunyu, JIANG Hongkui, HU Liguang

Abstract Aiming at realiz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Xingzhi Colleg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 set of multiplex measures is proposed including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emphasizing on fundamental skill cultivation, improving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optimizing course content. This talent-training model mentioned above is implement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explore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applied-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and to promote the talent-train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engineering majors; applied-oriented talent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它的发展与壮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独立学院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既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赞誉,又伴随着批评与争议,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独立学院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定位,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坚持开放式工科专业办学,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和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之路。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工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的思路与途径,为独立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参照的范例。

1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现状分析

对于独立学院应用型工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尽管各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和培养体系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完善。通过多次调研分析研究,独立学院工科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虽然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受多种因素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还很严重,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较低。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部分学生就业能力趋于弱化。

学生工程意识淡薄,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数不少的工科大学生,根本搞不清所学专业将来要干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就提不起来。可见,由于学生工程意识淡薄,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及时跟进大众化教育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全,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很多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加之应用型本科高校能胜任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全,严重影响了实践性与专业性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要求,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重视不足,也导致部分学生实践环节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探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针对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不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同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培训、专业达标考核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以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针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构建了以搭建“两个平台”和强化“二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采用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平台”

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科基础平台。通过设置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等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养成和初步的工程素质。如从学生刚入学时每一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导论课,到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暑期认知实践学期,再到大学三年级之后的专项技能达标考核、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这些课程主要作为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科基础平台。

二是借助学院产学合作的办学平台。结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思路,落实行知学院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产学合作,建立一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统一,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平台、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二个结合”

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交替递进的氛围中,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设计课程综合性实验,借助实验室的整体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又如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延伸,拓展创新能力。适当加大第二课堂的学分,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竞赛、成立协会,营造学生重应用、重技能的良好氛围,以形成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按照导师制(一、二年级)科研小助手(二、三年级)毕业实践(四年级)的培养训练主线,以参与教师科研、科学立项、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与用”的实践中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产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3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思路

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瓶颈”问题,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下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思路。

1)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人才”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思想基础。

2)成立新一届专业指导委员会,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占50%以上比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改变原有的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在搭建“两个平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科专业、不同生源类型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制订凸显应用型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3)探索和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开发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将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学习模块化。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模块化建设具体调整思路是基础课要适应,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其优点在于满足高校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增设专业导论课,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构建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对所学专业内涵的了解,增设专业导论课这一环节,安排由各专业知名教授主讲,聘请行业企业界知名人士客串。每一个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讲解这个专业将来主要学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学,由此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更好地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涯。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增设专业技能达标考核教学环节,对大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训练、学科竞赛培训、专业达标考核构建全程化的工科技能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底线。

5)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对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产学合作教育模块。加强“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的建设,多层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组建跨校企的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实施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事先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工作学期实施计划,学生应完成由学校和相应的企业共同设置的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任务,并取得相应学分,相关学分可以相互替换。对于产学合作特色班的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可选取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能进行及时补偿式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适当增加认知实践时间。它可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尝试将原来的短学期两周变成1~2个月的暑期认知实践学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认知实践学期的学习体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返校后对课程选修做出调整和补充。

6)实施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从各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程度和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7)建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抓好综合实验室、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打造实践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将前期参加实践创新的研究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以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4 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改革的初步成效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置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工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学院重点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拥有校级研究中心“电气自动化”和院级重点研究所“机电技术与控制”两个研究平台,拥有两个产学研校企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

1)多年来,行知学院与几十多家机电类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书,为产学研结合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条件。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互动,使专业与企业之间能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要素的共享与流动,拓展拓宽专业办学的实力和渠道;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设置和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强化实践,工学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校内综合实验室条件较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校企合作紧密。工科专业依托学院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开展“教师进企业促转型”活动。为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行知学院工科专业根据工科特点,开展“老总讲堂”“总工课堂”系列活动,聘用企业老总、总工为兼职教授,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兼职教授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论证、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工科专业与十多家企业合作开办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同时建设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平台。

5 结束语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由于人的特长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理想的教育应当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必须本着因材施教和人才多样化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挖掘和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科专业主要为浙江省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或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多年来,行知学院把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宽阔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意识。行知学院工科专业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开办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特色班”等模式,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坚持错位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几年工科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快适应和胜任相关工作。可见,从总体来看,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对提高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军,唐旭东.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