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阅读教学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复述是构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课文复述,有的学生习惯于把课文的复述变为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甚至有的学生害怕课文复述。这不符合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复述内容,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方法点拨,没有系统的系列训练。那么,复述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复述有哪些原则呢?复述有哪些方法呢?

二、现状分析

什么是复述?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阅读的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出来。它熔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炉,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据笔者调查分析,学生复述文章或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者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条理性不够。统计被调查的256位学生的情况,列表如下:

现象

好似背书

当作概括主要内容

基本能抓住重点简要复述

基本有条理

人数

123

64

23

160

比例

48.2%

25%

9%

62.5%

由此可见:学生复述文章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理解,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的内容,抓不住重点。

笔者还对十位英语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谈话内容和情况分析列表如下:

问题

能否坚持复述训练

重视程度

系统训练有无计划

基本能

很重视

一般

不重视

人数

2

8

2

4

4

1

9

比例

20%

80%

20%

40%

40%

10%

90%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复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重视。

三、复述课文的意义

1.复述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说话等各方面的能力

复述课文是指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而这一训练本身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即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这比我们常采用的课前预习时出几道思考题有效得多。因为面对思考题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或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不费吹灰之力,达不到思考的目的;或有一定的难度,则学生一句“我不会”就全盘否定了教师的辛苦设计。而采用复述课文这一方法,就杜绝了学生说不会的可能性。要想复述好课文,则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该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的体裁,主要表达方式及基本思路、线索怎样等等。这样,学生在别无选择的基础上,强制性地去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从而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创造活动又是有据可依的,课文的语言已为复述者提供了一个榜样,或者说一种模式。所以可以说复述课文就成了提高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说话能力的阶梯。通过这个阶梯,可以使学生慢慢地醒悟到“这样的语言”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复述课文可以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就成了起码的要求。单词、短语、句子读不通,课文就读不懂,更谈不上复述了,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单词的读音,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了复述时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由于英语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英语知识,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英语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述课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强化作用。

3.复述课文有利于促进“师──生──教材”三位一体

教材体现着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只有当“师──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时,才能说达到了英语课的最佳境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侧重于解决生词,对课文,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学生对内容根本不熟悉,更谈不上对课文重点材料的认识和文章线索、语言的了解。这样,上课时往往造成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呆若木鸡的局面。复述课文这一手段则强制学生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能适当地启发,讲析在难点之处,点拨在恰当之时,那么学生就能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之中,师生紧紧围绕教材,有讲有议,教师始终发挥主导启发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4.复述课文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应该说,无效劳动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无效劳动是指在学生懂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讲,而学生不懂的却没时间讲了。有些练习不用动脑筋便可随口随手而答,实际也是无效劳动。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则必须尽量减少无效劳动,讲在应讲之时,练在值得练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复述课文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复述,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哪些根本不理解。例如TheNecklace一文,学生复述到课文结尾处,大部分人强调了Loisel夫人的过早衰老,Jeanne依然年轻美貌,却忽视了项链是假的这一重要情节。所以在讲析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构思的巧妙,体味主题如何被深化,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的途径,那么如何做好这一训练呢?

四、复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复述原则。具体可以通过分级复述的方法来实施。训练时可以根据所提供的keywords信息量的多少分为一级和二级复述,一级复述提供较为详细的keywords信息,给学生较为具体的复述素材,这为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一个树立自信的机会,让他们有话可说,给他们找到成就感。二级复述在一级复述的基础之上减少并改变keywords信息,给学生较为抽象的复述素材,这为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提供一个自我提高的台阶,让他们有自我发挥的空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基础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初一、初二年级由于概括能力不强,只能要求他们详细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和内容,较详细地进行复述。为了防止把复述变成背诵,可先编提纲再复述。提纲可以是词语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到了初三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能力。可以提出简要复述文章内容的要求,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简要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同学们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那么,怎样练习创造性复述呢?

1.改变体裁。主要是将对话改为记述的形式进行复述。在复述时,通过第三者的口吻,即用间接引语,运用适当的人称、时态、语态把对话中的主要信息表达出来。例如,要求学生将TheNecklace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2.改变人称。如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复述时可以改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写的,可以改用第三人称进行复述。例如,FRANKLIN’SFAMOUSKITEEXPERIMENT一文是以第一人称描述的,可以要求学生以第三人称复述。

3.改变结构。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

篇2

一 发现式学习

1、创设特定的情境,确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必须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3、运用直觉思维假设答案;4、收集和组织所占有的材料验证自己的假设,如学生中有不同见解,还可展开讨论;5、“发现”科学结论。在这里,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学习是一个归纳过程,要求学生是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这种发现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学生养成“发现”的习惯后,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对今后的独立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自己亲自发现的,这种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因此,布鲁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二、发现式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何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文本阅读的情境中去,发现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探究性学习的理论

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是新时代所要求的。

探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重视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种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强调学习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多方面的知识。这种学习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此外,这种学习需要全员参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包括这样几个阶段:1、知识背景准备阶段2、指导学生确立课题3、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4、实施研究5、处理信息,得出结论6、成果交流,总结反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在吸取了发现式学习的经验之后,更重视团体合作,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体的单方面“发现”上。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在普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动态过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遵循,寻找到每篇教材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充分贯穿起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身心结构都得到自主地变革和发展,以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和创新教育的务实性。

四、总结

有不少教育方面的专家发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要将“探究”方法与“发现”方法混淆起来。从哲学意义上讲,“发现”方法是一种现实的、实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它体现本体论的思想,以认识世界“是什么”为目的。而“探究”方法则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方法,它强调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的,它是一种开放的、强调过程的方法。因此,我们采用“发现”方法时,有时会局限在某些重要的科学过程、事实、原理或者定律的使用,而忽略其他的某些方法的使用。

相对于发现式学习对于学生、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探究性学习更有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笔者认为,无论是发现式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都是对传统的机械的接受式学习的挑战。教学的目标都是由要求学生“学会”转向要求学生“会学”,在“增知”的同时“增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方法的尝试符合信息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实施这种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也要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科;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方式也要因人施教、因科施教,并且与接受式学习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

于光远、帅小伶·试论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航海教育研究·2000. 1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7期

篇3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

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4

二、感知审美,重视阅读体验

初中生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美,思想、情感、艺术等。不仅深刻的体验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还通浅析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杨安琴过优美的文字来展示了各种美。例如人物美、自然美、结构美等。

(1)人物美。展现人物的高尚情操,体验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体验。作者通过外貌、心理、行动等来展示作品人物中的性格与品质。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美的感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驱动力。例如詹天佑、白求恩等。他们身上有着光辉的高尚品德,无时不刻的鞭策着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与坚持高尚的品质;

(2)自然美。《济南的冬天》就是表现自然美的典型作品。作者审美对象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在作品出现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所存在的物质,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情感与健康审美情趣的代表,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美。其明亮、澎湃、温暖人心,充分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

(3)结构美。阅读作品中的精妙结构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感叹作者的水平。有的作品以时间为序,有的以空间为序;或造势整齐,或对称错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发现那些精妙的结构。

篇5

二、常见阅读方式较为常见

直接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该如何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制定不同的阅读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遵循阅读规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6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4.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4.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4.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2.1 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4.2.2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9

在进行认知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紧密联系情感,制定出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并注意情感目标在各个情感生长环节中的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在情感连续体的阶梯上逐级攀登,就能让情感由外部控制进入自觉内控,逐渐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1 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内容进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以达到学生情感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

《背影》中的那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就是在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这件小事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年迈的身躯能够力所胜任的。但是在父亲看来,这件事情他一定要亲自去做,在他的心目中这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他不去做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因此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做了,而且还做得很认真、很自然。在这个情景中,父亲的背影是特别的,它不同于我们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在这个背影里充满了感情、饱含着深意。人非草木,当作者看到父亲那承载着厚重的亲情的背影时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把这一情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是有某位同学亲眼目睹过父送子这一真实而动人的场景,我们就会对父爱的无私与崇高感受的更加深切,这样也就对《背影》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因此,不妨举办一次主题为“尊敬父母”的班会,把家长请来一起参加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并且把平时羞于对父母表达的感情大胆表现出来,或者是有过做的不对,让父母伤心的地方勇敢地承认错误。这样就把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收效应甚佳。

2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2.1 投入真情来感动学生

在老师投入真感情的课堂上上课,会让学生更加有好好听讲的兴趣,这样对学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师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更好地听着这节课,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思,传染给学生。这也是显示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老师的认真感染到学生,使这堂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只有对这节课有了兴趣,这节课才能有效进行下去,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积极储备自己的感情。比如在上《咏怀古迹(其三)》时,教师要熟知相关的历史,搜集有关于王昭君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成内心充满幽怨不甘和愤懑的昭君,以昭君的角色来诉说心中的痛苦,从而使学生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容易把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昭君的遭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也能够对所学的诗歌产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老师必须以强烈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所学的知识。

2.2 以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充满激情的心态面对学生,会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思维的引导深刻理解文中的意思。那么,怎么做才是充满激情呢,除了要在上课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富有变化并且富有激情外,还得学会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充满激情的上好一堂课寻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沁园春 长沙》里的这几句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作者回想当年的雄心壮志时心中充满着激情,也表明了作者敢于阻挡一切困难的革命豪情。在讲这部分时,教师最好以激昂向上的语调为学生范读,并且结合的具体经历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所以,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不仅能够使整堂课更有气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2.3 以体态语言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所以,老师在讲到一些精美的文章的时候,用一些恰当的表情、手势或者其他丰富的体态表现,然后再加以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时,可以一面鼓励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一面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情感的信号功能的体现。运用体态语言授课不仅能够是课堂生动具体,学生们更加喜欢这节课,而且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 运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情感教育

3.1 巧用导语

在开课前运用恰当的导语可以使这节课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这节课的深刻内涵的研究当中。在中学生的阅读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要数文言文了,面对文言文学生很容易望而生畏,甚至绕道而行。巧用导语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古文《陈情表》文字艰深拗口,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可以来一段这样的权威导入,“坡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必定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定不孝。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陈情表》是一个例外,它有着能够让七尺男儿感动落泪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来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妨悄悄留意一下周围的同学,有谁流泪了,谁没流。”这样的导入语也必将产生“这篇课文十分的令人感动,如果我不感动的话说明我没有读懂”的心理暗示,这样的话学生还会对那些生涩拗口的文言文说害怕吗?

3.2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不得不说给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栩栩如生。作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视觉上的感受,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特点,将课件做得生动有条理,但是也不能太花哨,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兴趣才能注入自己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对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上《天上的街市》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好像走进了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甜蜜恩爱的牛郎织女在街市上自由散步。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天上富足而自由,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同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的主题深入了解,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之间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违背故事的本意呢?这时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由于本诗写于 1921 年,这时的中国刚经历过不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表达他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之不满,对理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就很自然的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体会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样的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激发,利用多媒体将诗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就不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了。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5.

[2]全国综合大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闫桂琴.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增刊).

[6]朱小蔓.情景教育与人的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蔡笑岳.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朗读,正确朗读好课文,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才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示范朗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地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见了,亲人!》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长安街的人民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更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课文的基调,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情感染学生,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必须根据教材,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情感,恰当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篇课文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带点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

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新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篇9

前言

阅读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写作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写作是学生进行表达的关键,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写作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总结和升华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其对于课外自读都不应少于300万字,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其知识储备较少,无法接受书面文化的熏陶,因此,就难以激发其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正所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阅读量上去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广了,写作的能力也必然有所提升。可以说,长期的阅读过程能够提升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并且使其能够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学生甚至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感到反感,因此,很难参与到课堂语文教学中来,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专项的训练过程,也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首先,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阅读教学次数较多,而写作教学较少,这种比例的失调无法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同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中学的语文教材是以典范的语言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语言规范是语文教材的特殊性。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背诵古诗词文80篇,可是现代文背诵要求极少。无法对学生形成一种熏陶,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再者,很多教育工作着对于学生写作的文章,往往是进行大量的修改和批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不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因而,极大的削减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方法探究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达到读写迁移

语文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语文教学的优势。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依标扣本”。但阅读教学也不是“教课文”,是“用课文教”。既凭借课文的语言素材,文章作法,学读学写,培养能力。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进习作指导,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

(二)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知识,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加强阅读写作训练,营造好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写段能力,必须从读懂一段话入手。

总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大量阅读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宝库的“内存”,并能在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迁移知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一、情感化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一)情感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丰富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自身上被把握、摆脱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个主体,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使客体中的情感变成主体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包含浓厚的感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会减少许多。

(二)情感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趣盎然地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情感化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三)在情感化阅读过程中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作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主体,总是带着知识、经验和情感走向课堂。近年来,在讨论师生教学关系上,大部分的说法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贯穿在文章中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服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走近了作家,走进了作品的那个时代。

二、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阅读变得情趣盎然的方法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满堂讲,满堂问。把阅读上成串讲串读课,以问代学,且问得霸道,毫无启发价值。课堂上看似气氛活跃,热热闹闹,但学生不得要领,受益甚微。究其根本,这是“教师权威”思想在作怪,这就需要淡化教师的权威。语文课应上成师生思想、观点和情感的交流课,师生唯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交流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师生的心理一旦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就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阅读内容心理上的认同,就会潜滋暗长。

(二)进行情景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先展示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山水画,让学生说出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纷纷回答:“太阳、群山、高原、白雪、树林……”我追问:“从这幅画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说联想到祖国的名川大山。有的说:“奔腾不息的黄河,蜿蜒曲折的长江。”有的说:“我看到巨龙般的长城,看到了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大家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意境?”学生纷纷回答:“壮丽、宏伟、气势非凡。”我抓住这一瞬间的激情再问:“这样的意境需要作者怎样的胸怀?”至此,欣赏《沁园春雪》的氛围已铺垫适当,于是学生放声朗读,体会诗人面对壮丽山河而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一步要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加阅读的愉悦,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

篇11

G633.3

文本是由信息符号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字材料,人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如何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本大意

每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分布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从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例如,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课文标题就阐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开展的;同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学生通过对于本文标题和关键句的解读,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基调,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效率。

二、把握文章细节,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中有一些词语,能够精准而细腻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词语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使文本解读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缩”、“攀”、“倾”几个细小的动作,不仅传神而直观的表达了父亲行动不便、动作迟缓的状态,也含蓄的表达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于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怜惜和依恋之情。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字眼进行认真的品味和反复的琢磨,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字、逐句、逐层的加深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使学生最终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潜在的内涵和情感。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了“缩”、“攀”、“倾”几个动词来形容父亲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看到这一幕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

每篇文本材料都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一个整体,字里行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逻辑。例如,《济南的冬天》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对于文本有更加深入而透彻的理解。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按照文章的逻辑关系给文章分段和分层,并概括每段和每层的主要意思,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激发文本解读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四、联系生活背景,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解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文本解读如果脱离了生活践,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使之为文本解读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例如,《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两个女孩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引发冲突,并最终和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与初中生年龄相仿,所讲的故事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个人演讲或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使抽象刻板的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在面对父母质疑时候的错愕、委屈的心理,在面对朋友时为难、羞愧的情感和重归于好之后仍然失落、愧疚、伤心的情绪,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透彻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文本解读方法和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技巧和效率,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