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管理会计发展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四)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五)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优秀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
三)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一)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二)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下降的指责以及存在经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会计信息的事实,管理会计界开始自省自身存在的问题。1987年,卡普兰教授与约翰逊教授合作出版的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揭开了行业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随后的10年间,管理会计学者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新的探索,管理会计再一次向前飞跃,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一阶段出现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价值链分析(VCA)以及战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渐进式的电子技术革命没能引起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足够重视,导致管理会计在决策相关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之际,面对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企业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管理会计又会何去何从?
二、全球化趋势与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
1、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发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企业经营管理对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全球化的竞争引起了企业战略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实施多国本地化战略进行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压力的剧烈冲击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多国本地化战略开始在许多产业受挫”。因此,许多大公司转向了全球战略,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球战略下,公司通过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设备生产标准化产品、开展全球一体化经营来实现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据此重构其组织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奉行多国本地化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区分部结构。地区分部有利于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减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员工士气。然而,当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全球效率给予企业丰厚的全球效益时,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重构。在地区分部结构下,下属公司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内部优秀经验和产品的传播,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与此相比,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代表纵向联合的活动链,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进行调控,这使全球性产品分部对于全球化战略来说显得很理想。当前,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转而采用了这一组织结构,这要求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2、国际管理会计: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要求给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管理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成本必须尽可能精确。再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满足管理决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不断寻求新的拓展方向,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虑企业当前和未来不确定性状态,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的战略管理会计;强调股东真实收益的经济价值评估,突出成本的作业动因并用于决策管理的作业管理系统;用于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框架体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为目标的、强调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新趋势:国际管理会计。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与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1、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初期及中叶,蒸汽革命促使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在美国企业内兴起。标准成本系统、经营预算体系及差异分析、成本性态划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相继涌现,“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开始运用于管理会计,为产品定价决策服务。
进入20世纪后,在电气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过渡,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出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大型公司,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即使企业内部标准成本体系极大地发挥作用,也不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市场竞争在此时改变了企业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以决策为主。受此影响,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以提高公司资产经营效率为出发点,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ROI)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并用以衡量各个营业部门的效率和整个公司的业绩,这同时也促成了责任中心划分的形成。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
2、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以微电子、半导体为标志的现代电子技术革命开始产生。与上两次“能源”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电子技术革命则是以一种渐进形式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生产总规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对而言,大部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及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变化。管理会计学者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此期间,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理论上的突破使管理会计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充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丝毫也不能掩盖管理会计在此阶段未能捕捉到电子技术革命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未能发展自身本已丰富的管理技术方法的事实。
尽管国际会计师协会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的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控制阶段”,强调管理会计职能已经从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信息,但实质上管理会计方法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管理会计也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而且主要强调会计方面,与以后的战略规划和经营控制阶段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使得管理会计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3、行业反思与新成本系统初步建立阶段。
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会计决策相关性下降的指责以及存在经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会计信息的事实,管理会计界开始自省自身存在的问题。1987年,卡普兰教授与约翰逊教授合作出版的轰动西方会计学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揭开了行业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随后的10年间,管理会计学者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新的探索,管理会计再一次向前飞跃,各种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这一阶段出现的管理会计方法主要有质量成本管理(TQM)、作业成本法(ABC)、价值链分析(VCA)以及战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渐进式的电子技术革命没能引起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足够重视,导致管理会计在决策相关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当人类已跨入21世纪之际,面对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企业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管理会计又会何去何从?
二、全球化趋势与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
1、全球化趋势及给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日益降低的关税、更加自由的贸易、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务及资本市场的形成,企业全球范围内竞争已成为可能,并成为企业在谋求扩大市场份额时优先考虑的主要问题。全球化竞争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幅缩减、新产品引进步伐不断加快和创新领先时间缩短。全球化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整合的机遇。因此,在哪里研究开发、在哪里生产制造、在哪里销售成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首要的战略问题。全球化也意味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业务更多地暴露在经营风险之下。企业商业运作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生产越发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关系正在被以战略联盟为基础的全球协作关系所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企业经营管理对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全球化的竞争引起了企业战略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重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多数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实施多国本地化战略进行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压力的剧烈冲击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多国本地化战略开始在许多产业受挫”。因此,许多大公司转向了全球战略,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全球战略下,公司通过在低成本国家生产、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设备生产标准化产品、开展全球一体化经营来实现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据此重构其组织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奉行多国本地化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区分部结构。地区分部有利于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殊环境、减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员工士气。然而,当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全球效率给予企业丰厚的全球效益时,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重构。在地区分部结构下,下属公司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不利于企业内部优秀经验和产品的传播,导致企业总体竞争力下降。与此相比,全球性产品分部结构代表纵向联合的活动链,产品经理可以根据各国成本和技术的差异来进行调控,这使全球性产品分部对于全球化战略来说显得很理想。当前,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转而采用了这一组织结构,这要求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2、国际管理会计: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所谓管理会计是指,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对象,运用专门方法对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再加工,编制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促使企业管理层能据此对各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辅助决策者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内部经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业务和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其核心是价值创造和价值维护,即财富创造和业务拓展,在助推企业成才和提升企业价值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管理效用。
(二)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属于对内会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为企业提供全面、多元的管理信息,进而满足管理者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多方面的内部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再梳理和深加工,可以解析过去,借助指标体系来修正偏差,可以控制现在。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可以有效提高预测与决策,进而可以筹划未来。实施管理会计,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企业运营管理作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会计注重责权利相统一,将企业各单位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便于考核奖惩,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各种积极因素,真正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财务会计核算过去和对外报告不同,管理会计更注重预测未来和对内报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企业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从被动反映变成主动控制,必然会扩展企业会计职能,充实完善企业会计框架,真正服务企业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一)管理意识有待增强、传统文化制约发展
受传统管理惯性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层缺乏管理意识,对管理会计没有准确定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思想比较落后,传承沿袭老方法,先进管理经验吸纳不足,对管理会计置若罔闻。中小企业管理层甚至不知管理会计为何物,大中型企业对管理会计虽有所运用,但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直接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受传统文化的辐射,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管理价值观念较为保守,尚停留在财务会计核算层面,对管理会计的管理行为认知不足,更缺少体现管理会计的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决策很少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并未真正直接参与管理决策,管理会计的价值和效用并未得到真正释放[1]。
(二)理论实践严重脱节、应用环境十分堪忧
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支撑,才能真正“崭露头角”,有效发挥管理效应。但我国外部环境不健全,经济发展较快,制度改革缓慢,法律体系不完善,保障能力较弱,经营管理决策易受行政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管理会计实际应用受限。内部环境有缺陷,管理当局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环境有漏洞,组织管理结构不合理,存在“一人决策”现象,企业整体环境欠缺管理会计应用“土壤”,不能有效推广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十分堪忧。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会计人才欠缺
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欠缺,尚未形成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并没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管理会计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几乎空白,基本归属于财务部门、成本核算部门或其他管理部门和并入会计人员,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考试没有被真正重视,虽然2014年作为我国管理会计元年,但是目前尚没有财政部官方的管理会计师考试,高级管理会计人员严重不足,故而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普及与发展。
(四)管理信息平台不畅、内部监管着实缺位
我国企业管理现阶段仍然侧重核算,管理信息平台并不畅通,收集和上报的管理会计信息大部分还是对财务数据的再加工信息。面对E时代的发展,更是缺少管理会计全面信息化平台,网络版管理会计软件存在空白,这些都会间接放慢管理会计的发展步伐。企业内部监管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速度,较为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是确保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漏洞和缺陷,不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而且限制了管理会计真实管理作用的发挥。同时,缺少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和专门内部审计人员,受审计成本影响,一般由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承担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独立性”可言,内部审计纠错效应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内部监管的缺位,必然会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
三、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对策探讨
(一)提高管理会计认知、塑造现代企业文化
提高管理会计认知,重点在于提高管理层尤其是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转变革新管理思想,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强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提升自我管理素养和水平[2]。培养企业领导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意识,是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领导管理层属于管理决策层,由于意识影响行动,若领导管理层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意识,自然不会重视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更不会为管理会计发展“添砖加瓦”,百害而无一利。塑造现代企业文化,需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树立现代企业管理价值观念,以现代企业文化为依托,影响辐射管理方法的转变。从注重核算层面向注重管理层面转变,鼓励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真正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和效用。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改革完善应用环境
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因地制宜地促进管理会计发展。首先,要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注重成本计量目的多元化和成本概念结构的多维化,关注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应用主流,以作业链分析为基础,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重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完善理论结构,拓展研究范围,并进行适度创新。其次,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融合多门学科,准确定位管理会计,避免照抄照搬西方经验,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业绩评价体系,加快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步伐,有效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发展需要良好的应用环境相适应。改革完善应用环境,首先,要健全外部环境,加强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体制和价格体制,健全相关法律体系,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强化市场经济地位,减少政府过度干预,进而为管理会计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克服内部环境的缺陷,依托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改革进程,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改善内部环境,转变企业角色,形成管理会计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三)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打造管理会计队伍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打造管理会计队伍,是有效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石。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准入门槛,强化岗前培训,积极引进具有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综合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不断优化会计人员结构,提升整体管理素质。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管理水平,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为管理会计健康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再者,要构建绩效考评体系和约束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在实践中历练管理水平和提高自我素质。最后,要设置专门管理会计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会计人员,积极打造职业化管理会计队伍,同时依托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由国家权威部门——财政部出面组织官方的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培养高端管理会计师人才,强化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造就我国管理会计成长的主力军,助推管理会计的普及与发展。
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管理会计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借助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或者其他来源的资料来帮助领导阶层进行规划和控制各项经济活动。通过管理会计工作,领导阶层可以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并且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但是,现阶段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显得相对落后,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推动。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尚待完善
自十九世纪早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就开始起步,然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短暂。根据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理论在完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个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现象就是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只侧重于探究财务会计,这样就很难形成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独立体系,使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工作得不到进一步的完善;另一种现象就是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部分人员过于侧重研究管理职能,往往忽略了基本的数理统计方法和财务管理,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缓慢,很难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所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必要的时候研究人员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促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没有明确的界定难以独立发展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的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为了帮助管理阶层对内部各项事务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实际上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就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管理会计的研究人员在探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时候常常会参考财务会计的研究结论,这从一个方面上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的发展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就很难形成明确的分界线,也就造成了管理会计难以独立发展的局面。有些人认为管理会计只是财务会计的一种简单变形,这只会使得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更加难以快速发展。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脱轨
从理论上来说,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应该有利于领导阶层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各项经济指标的不断提高。然而实际应用过程中,因为部分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全面而且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难以区分,就造成了很多工作人员直接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财务会计的实践混为一谈,进而使得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实际应用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尽管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不能对领导阶层的各项决策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实际的运行结果也不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起到一定的验证以及参考作用。所以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完善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阻碍,尤其在实际应用方面更是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针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的重要环节就是创立起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想建立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项工作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就是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体系。
(二)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
作为改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会计规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根据现阶段管理会计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将建立管理会计统一规范的工作分成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就是要精简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利用更加精准并且概括性好的言语来进行解释,同时应该减少各种歧义现象的发生,使得管理会计的规范更加通俗易懂,促进其更好地引用到实践过程中;第二步就是要根据管理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为管理会计理论创建起一套统一标准,通过文本的方式把管理会计具体的应用方式和各项标准确定下来,避免实践过程中随意应用的情况,从而使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更加科学合理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三)提高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检验作用
提高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检验作用是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实际的会计实务里面应该体现出管理会计的实践价值。一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检验,那么管理会计理论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就无从得知。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历了实践磨砺的理论才能发挥更好地应用价值。通过实践的检验,不仅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总体布局是否合理,还可以明确具体细节是否科学。此外,管理会计的缺点也会在实际检验过程中表现出来,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
三、总结
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可以帮助领导阶层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没有明显的分界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轨等,造成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受阻的现状,这些都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应积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涵.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5,(12):14-16.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几点建议
1.建立我国特有的管理会计理论。
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其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会计学的研究,指导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构建管理会计的管理理论模式。与此同时,将企业的成功案例运用到管理会计体系中。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务必加强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以实际研究作为指导,解决管理会计在战略方面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的管理层建立管理会计体系。还可以效仿欧美等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会计方面的培养手段,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技能,逐渐成立一批管理会计师职业团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在实际操作上,可以在学校召开企业座谈会,将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与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鼓励教师将成功的实际案例引进教学中,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的运用重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坚强后盾。
2.提高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创造效益。在整个过程中,从谋划经济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到最后的控制经营过程,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管理会计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内部,符合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又是整个企业的重要组成,其价值理念处于核心地位,有着其他会计系统无法比拟的作用[6]。所以提高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有效保证。提高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强化经营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对经营者进行管理会计培训,培养经营者主动向会计人员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促使经营者提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除了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外,各高校也应让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管理会计的知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灵活的运用管理会计,掌握管理会计的技能与方法,可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决策分析。
3.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战胜竞争对手,就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然而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其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所以在21世纪的新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形势对管理会计人员作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不能只会简单的登帐记账,账务核算,还必须是懂得科学管理的新型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主要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因为我国现有的很多会计人员都是没有经过专业教育,专业性知识还只是处在简单的记账报账上,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展的需求。为了让企业谋得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理念,摆脱陈旧的教学内容及重复的教材内容,还有一些专业术语不规范、与现实的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状况。培养一支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队伍,制定统一的管理会计理论,为会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这是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在管理会计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中,从企业的发展到管理会计理念的不断革新,这一过程中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管理会计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一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学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以及成本会计都是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工作。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提供经营管理战略信息。在管理复杂的大规模企业中,管理会计在决策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人员不只是一名会计,更是企业的谋划师,为企业的决策提出参考意见[8]。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者在企业先进的财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组织规划经营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的开展,主要是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模式,促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我国如今开始大力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对管理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所实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无法适应于经济环境,因此,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改革。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运用过来,加工、整理以及报告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和其他资料,以便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科学规划与控制各项经济活动,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其中,创造与维护价值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如果同时出现了业务问题与财务问题,需要有机结合两个方面,借助于相应的工具与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对问题有效解决,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我国学者在研究管理会计时,往往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对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积累,借助于实践经验来对理论正确性进行验证;另一个方面则是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以便指导国内企业的实践过程。引入外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比较集中,但是大部分都是翻译外国文献,或者研究一些介绍类规范,体现自身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并没有形成。虽然研究了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情况,但是也仅仅分析了一些案例和特定行业,外部客观环境的促进与完善比较缺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制约到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形成。2.管理会计规范不够统一相较于财务会计来讲,财务会计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严格规范了会计账目核算与会计报告的格式,能够有机对比不同时期与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针对上市公司,我国又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更加严格地规范和约束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促进了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但是管理会计学科具有较强的边缘线,没有统一认识,国内认为管理会计仅仅是将信息提供给决策人员,管理会计规范体系还没有形成,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3.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因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其理论研究无法统一与实践;仅仅是简单引入了管理会计理论,没有有机衔接我国国情,可操作性较差。此外,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知,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价值,但是我国却没有大规模地应用这些管理会计工具。
三、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对策
1.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有着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环境与政治制度等,因此,在管理会计发展中,需要有机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深入开展典型案例研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科学引入与适当改造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促使管理会计应用的可操作性得到强化,并且在实践中,对管理会计指导作用有效检验,完善管理会计体系。2.构建统一规范研究发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不会约束到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且会计信息、内部报告等提供人员也不需要担负法律责任,充分说明管理会计准则还很不完善。虽然企业内部使用者是管理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只有构建了完善的规范体系,管理会计方可以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结合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关部门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流程大力规范,以便标准化地实施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实施,需要充分依据合规性的要求,对管理会计准则指导规范进行统一,将行业内部统一的标准规范构建起来。此外,还需要有机协调和统一财务会计准则体系,以便保证在实践中能够顺利实施管理会计。3.在实践中检验管理会计理论上文已经提到,管理会计的实施,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这个价值,企业就需要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流程科学设计和评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大力监控,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反映和预测出来,以便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除了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大力完善之外,还需要深入实践,对实践经验及时总结,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适应,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从管理会计应用理论的角度上来讲,则需要对管理会计应用范围与执行力度大力增强,科学分类多样化的管理会计工具实施方法,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科学的工具和方案。4.系统整合科研院校机构此外,为了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科研院校及专家学者需要将科研院校的优势整合起来,构建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共同合作,大力创新,快速转化管理会计理论成果。要增加投入成本,鼓励相关机构将管理会计研究基地构建起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对管理会计课程与案例大力开发等,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对现代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大力完善,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此外,会计团体的作用也需要充分发挥出来,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大力宣传,构建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促使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得到增强和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理论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除了学者要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之外,管理人员也需要积极认知和学习管理会计知识,促使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科学引入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将管理会计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旬刊,2014,5(10):123-125.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灵活运用各种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现代企业会计分支。其体系中主要包括成本会计、业绩考评和内部控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面对开放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管理体系和方法难以提供管理所需的相关信息,这就要求重新审视已有的体系和方法,理论界也从不同视角展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整合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发挥其综合效用
目前独立进行管理控制和业绩管理的工具主要有“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EVE管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等等,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在不同领域发挥管理功能。预算管理系统是通过目标设定、执行控制、差异分析、反馈与考核等内容对企业进行管理,长期处于企业控制系统的核心地位。平衡计分卡是通过因果关系链整合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的战略指标,关注企业结果指标和驱动指标,使其成为一个前向反馈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扩张了企业的视角,由原来仅有的财务视角增加为面向顾客、面向未来、面向股东和面向整个流程,从而使业绩管理更具战略相关性。EVE系统最早是针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与剩余收益指标的不足提出,目前EVE已应用于管理目标设定、持续管理改进和业绩评价,它不再是单纯的业绩评价指标,而且是一种管理工具。作业成本法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计量成本,解决共同成本分摊问题,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赢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这使作业成本计算很快超越成本计算本身,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并服务于企业战略需要和增值目标的作业基础管理。但每一种管理会计工具又有其不足之处,如,预算的财务特性突出,难以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对接且缺乏组织适应性,无法满足组织柔性和作业单位多变的需要;平衡计分卡虽整合了财务和非财务战略指标但没能涉及各指标目标值确定方法,且非财务业绩的采集难并且无法审计等等。基于以上原因,管理会计工具整合则使各种管理工具优势互补,提高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协调力、管理控制力和价值增殖力,这一整合系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1)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决策行动化、具体化;(2)作业基础管理与组织(或业务)流程设计,即通过价值链分析来帮助企业提高组织与业务流程效率;(3)预算与资源配置过程监控;(4)平衡计分卡、EVA指标与管理业绩评价有机结合,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离不开业绩计量评价。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营销理论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内部为视点,没有将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缺少诸如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对企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分析,不能提供和分析与企业竞争地位相关的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应在如何使其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等方面作为研究重点,并提供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占有率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这些方面拓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为企业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风险提供信息。早期的战略管理会计关注企业战略和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实施的战略不同对管理会计系统反映和控制的重点也不同。如:开拓型企业由于不断寻求市场新机会,经营风险较大,对资金的预算比较严格,对产出控制也比较严谨;防御型企业追求成本优势,产品与市场发展有限,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十分重视,而且通常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来决定报酬高低。一个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应与它的战略保持一致,防御型企业应将控制重点放在成本控制、内部监督和提高生产效率上;而开拓型企业更重视对外部环境的考察以发现新的机会。平衡计分卡理论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行为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战略转化为现实行动,其突出贡献在于它要求不同管理者精诚合作,为企业保持竞争力提供信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战略管理会计所能提供的企业营销信息就十分重视,他认为管理会计在提供企业信息方面比营销和企划专家更有优势。管理会计有相关的技术和概念可以适应高级管理的战略定位,并能进一步为管理者提供有关竞争者的信息。首先,产品差异战略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之一。管理会计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创造,取得企业所在市场中消费者及相关商品的可靠信息,从而实施其战略。这就要求营销和管理会计必须在财务管理方面密切合作。其次,目标成本管理也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市场定位。目标成本管理为有效的总成本管理提供了基础,市场驱动的特点将目标成本同管理会计联系在一起,执行目标成本管理第一步就需要市场方面的信息。
三、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确定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出现了许多在计划经济下没有遇到的新的会计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也推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目标的变化催生了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证券市场建立后,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有关方面都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一会计目标的转变为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1992年7月,为了规范我国股份公司的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强调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将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式发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我国的会计改革打下了基础。新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打破了行业间的会计制度差异,统一了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新的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要求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规定更加明确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与传统的业主制、合伙制相比较,公司更强调会计为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而非为单个的股东服务。初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确立了按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财务报告的对象和编制范围的扩大。在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银行、证券管理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显然较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扩大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要求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不仅要求企业报告报表信息,还要求上市公司对报表中的某些信息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说明;不仅要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上市公司经常发生收购、兼并、控股等情况,编制合并报表也就成为必然的客观要求。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立健全的会计实务和具体准则体系
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证券市场的广大参与者迫切要求对上市公司的有关会计处理加以规范,1997年5月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颁布实施就是证券市场提出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1996年的琼民源事件,其主要问题是利用关联交易虚构巨额利润。琼民源事件发生后,财政部展开了调查,搞清事实后,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不正当重组,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了第一个会计准则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对确认关联方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了10多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对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对上市公司如何向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财务报告提出了客观要求,不断地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的变革。财政部1979年10月在上海进行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试点,并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设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恢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的范围仅限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少量的中资企业。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申请上市的公司和已经上市的公司要提供由注册会计师审核过的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20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以及初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证券市场。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作假、违规行为屡屡曝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以及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客观上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外部管理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保障
会计改革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技术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会计改革的支持,取得现在的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会计改革的进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证。例如,1993年政府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后,准则与制度形成了“双轨制”。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加,公司的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已经使原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规范越来越不适应证券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缺乏可比性。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会计上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区分行业,将原有的近20个行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一个会计制度。另外,新制度对稳健原则运用更为充分、彻底,并引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更接近于国际惯例。客观上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
(二)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改革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2000年前后,一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进行不规范的资产重组。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扭曲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证券市场反映强烈,广大投资者呼吁规范的会计核算技术的支持。财政部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新一轮会计改革,主要体现在八项准则的制定、修订及。同时,中国证监会下发有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2001年中报。新四项计提首当其冲。根据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将在计提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等四个项目的计提。这项会计政策的执行,保障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了不规范的重组行为,有利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良性机制
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投资者是维持市场发展的原动力,要稳步发展证券市场,首先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首先就要提高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使广大投资者能够正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企业的改革实践以及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信心危机都充分暴露出会计改革比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目前,我国尚缺乏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职工福利义务、金融工具、所得税、政府补贴、资产减值等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还缺乏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的部门、每股收益(包括摊薄)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这些问题同样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化。因此,要探索一种证券市场发展与会计跟进互动的机制,加快会计制度的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稳步、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监督体系
1.在组织上保障会计制度的建设以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严格遵守。我国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组织制定,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考虑政府监管需求,而赋予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准则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功能,就需要改革会计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经验丰富的执业会计师、企业界工作的会计师、会计学者以及有关的官方代表在准则拟定过程中的被动咨询角色变为积极参与制定,实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成员的多元化组合,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中立性。在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会计造假。对中介机构,则推行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提高整个行业舞弊的成本,使会计师不敢被轻易收买。
2.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会计准则的权威性。经济制度不能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保证风险不发生,因此必须明确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处罚细则,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树立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于“假”要形成一种“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报告沟通制度。上市公司作为大众公司,除商业机密外的所有重大信息都应当公开披露,要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以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财务信息进行主动、及时、连续披露,还应当对非财务信息(如战略管理、环境信息)、分部信息、以及企业未来预测性会计信息等进行充分披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IT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交互式交换(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流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规范信息披露,必须实行强制、充分披露原则,对虚假陈述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要负民事赔偿责任。
(二)完善会计诚信机制
1.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应该说“信誉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独立性”的极度失望而引发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改革应该从建立良好的外部执业环境和提高事务所内部执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
促使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应立足于建立能提供“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而言,应该从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合伙制、有限合伙、有限责任)、改进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的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监管和惩戒、健全“审计失败”的行政、民事、刑事诉讼机制等几方面着手;应立足于建立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环境。应从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改进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包括加强对“购买审计意见”和无理变更事务所行为的严厉监管)、培育成熟的投资者(包括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等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应从行业自律部门、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入手,应该在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等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方面作出大力改进。从近10年会计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反映的问题来看,在这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上,确实做得不够。从事务所本身而言,还应该在员工招聘的知识结构、后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2.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收买成本和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资料显示,2002年初贵州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力源液压仅获得6万余元审计收入,与此对照的是,毕马威审计中国石化2001年年报,获得6400万元的审计收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每名注册会计师以及相关助理人员的总收入每年约7-8万元左右,大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状况非常不好,很多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很容易被很小的经济利益打动和收买。如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增加中介机构被收买的成本以及会计造假的机会成本,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业的执业标准,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进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改革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会计作假的原因表面上是会计利润确认与计量理论和方法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其实质是现实中不恰当地运用了利润指标,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作用的必然结果。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在2002年世界会计师大会“中国论坛”上说,我国对财务报表的监管重点在于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这是因为评价上市公司的最主要指标是利润,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最关注利润指标。个别公司在某个会计年度经营不善时,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这一论断切合我国的客观情况,也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完善现有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个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工作。随着国际投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及内容来看,各项准则环环相扣、衔接有序,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如: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位缺失。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地被记录。事实上,会计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影响到会计信息差异的大小。会计地位的受控性越强,受控制人的支配越具体,越容易受到非会计因素的影响(如控制者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信息差异就越大;控制会计的权力主体越多,会计的公正性就越高,会计信息差异也就越小。会计委派制、记账制提供的信息质量要高于会计企业身份制,因为支配会计的权力主体多元化。但总的来看,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差异。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意识淡薄。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能按时报送出会计报表,完成报送任务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建不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甚至有的企业领导为了局部利益远,迫使或诱导会计人员说假话、报假数,以显示其“政绩”,取得“政治荣誉”,或逃避税赋,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以至于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缺乏统一、规范的领导。
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会计约束机制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的约束等几部分构成。正式约束是指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制度等法律约束;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会计信息差异的影响来说,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会计诚信度差等方面,当然会计职业道德匮乏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社会不正之风和党政人员腐败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意识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不能规范进行,导致会计信息差异增大。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1)有的企业会计机构还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还有欠缺、会计岗位设置还不够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
(2)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机构改革成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企业中表现好的、技术全面的会计人员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职,从而因为岗位的变动,影响到会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一些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并不是向社会广招人才,公平竞争,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业务、“听话”的人安排在会计机构,这些人不懂会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只为了讨好领导,惟命是从,
不按规矩办,记帐随意,手续不清,资料不全,任意伪造。在是非方面,不坚持原则,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于制止和揭发,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二、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其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会计工作,就没有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具有复杂的内容,它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等等。它涵盖企业人财物、销每个方面。这些内容,错综复杂,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则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对会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分配劳动,以节约劳动时间。要科学地管理经济,就必须要进行经济核算,而经济核算的中心是会计核算。现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劳动分工和协作更细,更复杂,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广,因此,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各种有关数据和资料,才有可能组织企业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学预测,以指导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监督职能越来越重要。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和目的。会计监督是加强企业法规、制度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企业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三)会计工作更具有政策性和科学性。
企业的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企业长远目标的引导、约束、规范下进行。而企业的各项决策,又绝大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落实在会计工作中。因此,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和完善会计工作,强化会计部门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中的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荣誉,并且还会实现各个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都是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而反映出来的。会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对企业的核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不但促使企业决策者可以很快的了解当前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和欠债能力的高低,而且还可以发现企业风险的大小,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劣,使决策者在企业运行的很多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好最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必要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相关依据。
四、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会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很多人看来,一般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是财务经理们的事,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司管理之中,无论是进行成本核算、报账、记账,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第一个知情者和监督人,从材料采购到销售回款,通过预算、比较价格、信用管理、指标对比等,会计无不履行着监督的职能,无不参与于企业管理之中。
会计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专业工具,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并采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和专门方法,然而会计其服务对象并不是会计专业人员,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过控制与监督有限地参与管理外,更多是为企业相关管理服务的,而这些管理人员并非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全面、真实、及时与可比,还要求对此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有用,则除自己能读懂外,还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员、相关利益者都要能读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其他管理者能从会计提供的信息中读到其所需的相关管理信息,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发挥更大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者能够更方便的读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参与决策等,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来使用,作为履行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自己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职责。
五、会计资料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会计体系由五个分支组成:(1)财务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管理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内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3)成本会计,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确定存货价值及计算损益,二是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中的基础信息。(4)税务会计,主要功能是依据税法计提税金,订立税务规划。(5)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会计体系的客观性和安全性。
这些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在企业管理中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会计信息的会计分析既是制定计划的前提,又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反映工作成绩、提出改进意见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所进行的会计分析,一是可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二是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三是可以找出差距及原因进而提出对策。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会计执业界运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进行会计行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行为会计学,其中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的工作条件(安全、基本生理需要)和薪金对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来说,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存在完全获得满足的需要,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集中力量改进工作环境的因素不大可能导致优异的成绩。
(二)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理论及启示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公司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他认为,当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能维持员工的现状,但不会因此而提高其积极性。以上各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同时,赫茨伯格也发现使员工感到极端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经常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如下启示:1.告知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其各得其所。注意对人的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实际上,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根据工人“搬运生铁试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得来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法,到现在的增值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行为科学始终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只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局限于提供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对人的激励局限于经济利益。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
(一)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决策方法由最优化准则向最满意准则转变。
(二)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企业总体目标与各级、各部门以至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三)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管理控制为主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至组织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使他们感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和需要也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四)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最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以及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完成预定的目标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就是一个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三、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起源于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大卫·P·诺顿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它的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指标,主要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在四个常常冲突的衡量指标值中实现平衡而发挥作用。这四个衡量指标是: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的优化、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是四个指标而不是五个、六个指标,难以通过数理方法进行证明,包括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在内的许多人也都难以给予明确的回答。从1992年起,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将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来使用》的文章。自此,平衡记分卡逐渐被财富1000强中近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而且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那么,为什么来自经验总结的平衡记分卡会具有如此广泛的代表性,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作用呢?一方面是由于它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制定业绩指标,注重贯穿四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
1.提倡共同参与
“参与”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参与为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记分卡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然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并根据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记分卡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如企业将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信息网上公布,并通过E-mail收集公司各级员工的反馈信息,使员工都主动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同样,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也要根据各部门讨论的结果和员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指标的主要负责部门和主要支持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1)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实际上将“自我”融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可以将他们参加执行标准的测定看成是其对执行标准的认同,可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2)员工的参与可以降低其与指标相关的压力和担心,因为参与者已经知道指标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让执行者参与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他们执行起来就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完成指标时会更加顺利、积极、有效率和效果,并可以在执行中更好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中的参与性融合了行为科学的理念,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
2.注重团结协作
在平衡记分卡的奖励机制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本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有关,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关。通过平衡记分卡创造出了一种激励环境来激励人们,确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进入组织的成员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而有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组织而各行其是,在组织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组织的每个成员只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贡献,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均以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这正是组织行为观的核心。为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要帮助本部门的其他员工完成指标,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员工“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3.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
期望几率模式是美国科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个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此人对这一行动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共同作用,决定了此人采取某一行动内驱力的强度,激励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得到满足。因此,为了激励职工,组织管理当局应该一方面让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他的期望几率,以提高激励力。平衡记分卡中的学习和成长正是通过投资于雇员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壳牌油有限公司通过对销售人员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外行认为你是内行,内行认为你不外行”。此外,还通过销售技巧、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指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传统的会计工作一般是由会计工作人员采取检核、计算、记录和报告的方法步骤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工作,最后得出可以帮助利用者决策和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资料,这些工作绝大多数是由会计工作人员人工完成的,所以,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财务数据的日常处理不仅会消耗会计工作人员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还不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科技飞速发展起来,且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会计工作的数据处理。目前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电子计算机新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利用它可以完成从数据凭证到报表的所有处理过程,这样不仅使得数据采集能够通过网络化以非常快的速度获取,解放了会计工作人员,节省了人力和数据核算的时间,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会计工作人员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其它的职能里去。此外,利用计算机使得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人工对数据结果的干预大大降低,其精度大大提高。
2.管理会计实务的重要性提高
管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任务从以前的外编送报表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变为对外加强管理。以前会计实务主要是核算企业的财务支出,反馈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投资等行为提供参考依据,现在逐渐转为财务预算、财务支出控制以及财务支出核算并行,把提供和运用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会计实务开始干预企业的生产、推动经营并且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其重要性显著提高,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实务的地位和作用增强。
3.管理会计实务方法趋于科学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的管理会计实务的方法不断涌现,比如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以及弹性预算法等。这些新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财务数据分析、财务预算和企业的重大决策等方面的需求,管理会计实务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方式,比如充分运用工科数学分析、交通运筹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
二、管理会计实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实务的管理存在缺陷
现阶段,绝大部分现代企业的会计部门还是直接由企业的管理层直接进行管理,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会计相关的经济部门来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非专业的管理层来管理专业会计实务人员会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时畏手畏脚,这样的工作环境会对会计工作价值的最大化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计实务除了在企业内部受制于企业的管理层还必需在企业外部听命于地方政府,尽管会计行业的法律制度很健全,也避免不了有些人专钻监查部门的缺漏,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假账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也不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
2.管理会计实务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扩展到了各个方面,经营范围也不断向国际化发展。这些变化在一定成都市提高了会计实务人员的专业度,我国实行持证上岗的规定也已经有很多年,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既没有会计上岗证也没有相应学历的会计实务人员,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人员对于宏观的经济政策以及会计专业知识都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如此快速的今天,会计行业的电子化与科技化也不断发展起来,那部分知识水平比较低的工作人员就很难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这导致很难保证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会计实务的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在财务的根本上出现漏洞。除此之外,部分会计实务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比较低,出现了借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成为企业和国家的害虫,严重阻碍企业有序的发展以及我国财会改革的健康发展。
3.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存在错误
管理会计实务在每个企业中作用都是非常关键的,会计的任务不仅仅要使得企业的投入最小化,能够减小企业的支出,对企业内部负责,还必需要对社会、对政府、对法律负责。但是,在当前却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只重视企业效益而轻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企业对管理会计实务人员进行表彰时,评价的标准一般是为了企业的收益增加增长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企业的创收和财务水平提升中表现突出等,但很少会有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这些评价使得会计人员在潜意识里就偏重了企业利益,往往很难顶住利益的驱使去做假账。在这种环境下,对于管理会计实务必须遵循真实性、一致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的实现便变得困难重重,这更不利于企业甚至社会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关于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1.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的重视程度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管理层已经和以前只在文件上签字盖章的情况不同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领导企业向着前方发展的能力,作为企业的领航者,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管理人员不仅应该有经济和会计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应该对会计实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的财务总监应该参加企业中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资金更有效的结合,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一项经济活动时,应该和企业中的会计实务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只有对企业的资源和财务有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有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依据企业的会计实务信息不断地修正经济运营方案,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
2.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改革
企业的会计实务人员应该勤于学习并乐于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会计实务的管理以及会计科技化等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政府应该引导并且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科技化事业,使得管理会计实务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发展下去。总之,企业应该积极地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和气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实务管理体制。
3.提高会计实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实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怎样,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对会计工作改革的顺利开展。企业对会计实务人员的选拔应该严格把关,制订相关的选拔制度。众所周知,美国的“安然”,中国的“琼民源”和“银广夏”等会计造假事件都和会计实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脱离不了关系,所以,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提倡会计实务的职业道德,并确立法律法规来强化约束企业会计实务,帮助企业加强会计实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引导和培育会计实务的职业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道德行为。此外,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相关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要求会计实务人员能够紧跟企业改革与技术改革的步伐,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此同时,加强后续的教育,提高会计工作实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4.加强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认知
企业应该让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每个环节都有所认识和了解,这样不仅对企业会计文化体系的建成有帮助,还可以将会计实务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加强各部门与会计部门的配合,促进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