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影像医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从我院2010级医学影像本科中随机抽取12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0名和对照组60名,2组学生年龄、成绩、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1.2研究方法
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随机以10名为一小组,指定一名组长和一名记录人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BL实验教学;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即教师先集体阅读实验课件,后学生自主阅片再由教师统一解答。教材使用《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教研室自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
1.3研究步骤
1.3.1教案编写
首先依据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大纲要求中掌握的重点内容和基础知识,通过参考PBL教案编写的书籍,以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进行教案编写,并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相应的问题与参考答案,旨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1.3.2问题发放
将编写的消化系统案例及相关问题下发到各小组,让小组同学课堂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假设并互相讨论得出初步答案,提出并记录无法解答的问题,课余针对相关问题查阅资料。
1.3.3资讯分享
第二堂课,学生应用收集到新资料、获取的新知识重新对目标问题进行新的分析及处理,应用到案例来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新知识带来了更多不能解释的问题或者新的知识不能解释以前的所有问题,应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1.3.4老师反馈
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对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偏离中心较远的讨论及时引回,肯定学生们的探索与讨论精神的同时就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加以点评和评分,课后通过电子邮件再进一步反馈交流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尽可能提高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
1.3.5成果汇报
小组全部完成了关于任务的讨论和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到的知识进行反省,通过PPT演示汇报。包括案例问题及解决方案、参考资料及来源、学习体会等。以期检验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习成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4评价指标
1.4.1调查问卷
针对实施过程中大家关心的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向参加研究的两组学生及时发放调查表,为了保证问卷完成的独立性,当场回收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的兴趣、查阅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总结知识的能力、拓展知识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后研究工作的影响等方面。
1.4.2考试成绩
包括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为我教研室自已组建的试题库随即组成的试卷一份,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技能包括读片书写实验报告(占总成绩30%)及课堂提问(占总成绩10%)。
2结果
调查项目结果显示,在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强化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影像思维、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科研意识、沟通交流、团队协作、逻辑表达能力等选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提高了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讨论式教学,这就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如教材、图书馆资源以及强大的网络资源,极大拓展了知识面。同学们带着问题面对多方面的知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有用的知识进行整合用于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且不断思考,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在自由、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从多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PBL中以发现者、探索者面对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提高其独立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高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是教师讲述,学生接收,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PBL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阶段。同学们根据所给教案中的不同问题不断查阅资料并讨论,建立各种假设、论证、推倒、再建立、再论证、再推倒,如此反复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解决问题并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答案还需结合病史,建立完整的解题思路的同时也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通过病例讨论,再对知识点加强巩固,灵活应用,后经老师点评,起到触类旁通,融合贯通的目的。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上网搜索等多种渠道学习获得问题的答案,锻炼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像临床诊断思维。
3.3提高了同学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PBL教学是由一个团队和老师共同合作完成的。在小组讨论中,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要及时和老师、同学沟通,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需明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及观点的并用充分理由来支持其观点,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组织能力。
3.4巩固理论知识影像实验学习
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影像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回忆、应用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PBL教学则很好地将两者结合,促进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加深理解,灵活应用,分析影像图像的征象,辨别正常影像学表现,分析异象,加以讨论,强化相关知识点,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3.5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
PBL教学是小组教学,需投入大量师资力量,而我系目前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这种教学方式。其次PBL教学需要教师必须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PBL教案涉及各门学科,范围广泛,不在是独立式学科教学,而是将所有学科融汇在一起。教案的编写考验老师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对某一学科精通,而是要对相关学科均有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引导能力。
2X线平片
骨转移瘤在X线上可呈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以溶骨型病变最常见,开始呈局部虫蚀样改变,进而大面积骨质破坏,发生在脊椎椎体的骨转移瘤一般不超越椎间盘,破坏椎体可呈扁平压缩样变形,而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多为楔形改变。成骨型转移较少,主要表现为斑点状、片或结节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X线平片图像重叠结构较多,检测骨转移瘤的敏感性较低,其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变脱钙或钙质沉积导致的骨质密度变化,约50%以上的骨质破坏后,才能出现阳性结果。此外,骨转移瘤易出现在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也会导致诊断特异性下降。但是X线检查经济、简单,在重叠较少的四肢骨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病灶的范围、形态,对于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灶,也可以灵活变换投影获得最佳诊断图像,因此X线平片在临床上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合理选择应用。
3CT扫描检查
骨转移瘤的CT表现可为局灶性骨破坏或骨缺损,弥漫性或局部斑片状密度增高,有的还可见范围较局限的软组织肿块,CT可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性变及出血等。CT成像解剖定位清楚,密度分辨率高,特别对显示骨皮质破坏有明显优越性,可以显示X线难以发现的微小骨质改变,并且可以观察转移灶的范围、血供情况以及与邻近软组织的结构关系,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较X线平片明显提高。另外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定位更加精确,可提高穿刺活检准确性。对于脊椎转移瘤的患者进一步行脊髓造影,能提供脊髓受压部位及受压范围等信息。但是CT对一些良性骨骼疾病如骨结核、骨囊肿、骨纤维化不良等仍难以定性,对于早期尚无明显骨质密度变化的转移灶诊断亦有困难,局部检查也无法反映全身骨骼的病变情况。有文献报道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筛选骨转移瘤的方法,但是全身CT扫描增加患者辐射伤害。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病变的定性与定量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辐射剂量有大幅度下降。
4MRI检查
恶性肿瘤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时,首先侵犯骨髓,高含水量的转移灶与正常的脂肪有很强的对比性。当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STIR呈中等或者高信号,尤其是脊柱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并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时,排除退行性病变等因素后,通常考虑恶性病变。有文献报道MRI在儿童及青年人骨转移中有很高的灵敏度,Daldrup-Link等分析研究了39例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核磁共振显像、WBS及18F-FDGPET显像,确诊其中26例患者的51处骨转移灶,发现MRI检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为82%,高于WBS(71%),稍低于18F-FDGPET显像(90%)。MRI扫描能发现早期仅存在于骨髓的转移灶,较WBS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MRI成像能准确显示骨转移瘤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没有电离辐射伤害的优势,也使其具有更高的临床接受程度。但是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可能会漏过易弯曲骨骼处的病灶,比如肋骨等。文献报道MRI在探测脊柱病灶方面优于WBS,在肋骨病灶方面次于WBS。Altehoefer等回顾性分析了81例乳腺癌患者的MRI及WBS,MRI检测出全部54例存在脊柱骨转移的患者,其中7例WBS表现为假阴性;上述54例患者中的26例,WBS检测出较MRI更多的转移灶,其中有20例患者多检测出的转移灶存在于肋骨。全身MRI检查的应用也有报道,由于线圈及扫描范围的影响,一次只能对一个部位进行扫描,检查时间长、后处理数据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MRI全景矩阵成像技术(totalimagingmatrix,TIM)的应用,无需患者重新摆位或更换线圈,数据一次采集完成,联合采取快速STIR序列和SET1WI,更容易发现骨髓内异常信号,提高了诊断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已有报道称新开展的全身MRI显像探测骨转移瘤较PET/CT有更高的灵敏度,但其应用价值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
518F-FDGPET/CT扫描检查
PET/CT显像是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结合的影像学新技术。除了骨骼还可以同时探测全身其它脏器及组织病变,在恶性肿瘤诊断及临床分期方面有特殊的优势。18F-FDGPET/CT显像可同时提供代谢、功能及解剖信息,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在临床上也不鲜见,有文献报道约60%的骨转移是在明确原发肿瘤部位前发现的,CT、MRI及X线平片检查仅能发现40.63%的原发灶,而PET/CT检查则能发现80%以上的原发肿瘤部位,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在骨髓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18F-FDGPET/CT显像可以显示仅限于骨髓尚未引起成骨或溶骨反应的转移性病变,较CT有更高的准确率。Metser等对PET/CT融合显像发现的51例患者共242处骨转移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单独分析PET、CT及融合图像,发现PET(96%)单独检测出的恶性病灶较CT(68%)多,PET及CT的特异度均为56%,而PET/CT融合显像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提高。但是,18F-FDGPET/CT显像对成骨性病变的敏感性较低,对炎性及感染性等良性病变的鉴别缺少特异性,易导致骨转移瘤诊断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比如发生在骨骼系统的结节病,其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上的表现呈多样性,与骨转移瘤的MRI表现也极其相似,多发的骨结节病灶在18F-FDGPET显像上更常误诊为广泛骨转移。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PET/MRI逐渐走入临床,利用MRI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结合PET反映的病灶代谢、增殖变化,将有望使骨转移瘤的诊断正确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
英美文学指的是英国、美国民众艺
术化使用英语的一种表现,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英语具有强烈的表达功能,其文学的风格也非常多元化。其分类一般包括:戏剧、文学评论、诗歌、小说等。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演变过得也非常复杂,在此过程中英国文学受到文学体之外的如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内容遵守了相应的自身规律,经过了一系列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二战之后,英国文学一般的趋势为写实――实验――多维度。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在19世纪末期,美国文学由英国文学中分离出来,在初期虽仍具有英国文学特点,但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二战后,美国文学历经了三个阶段:新旧交替期(20世纪50年代)――实验主义精神期(20世纪60年代)――多元化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期)。由此可
见,美国文字形成了和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其文学表现为多维度、平民化、爱自由等。在美国文学史上,可归纳为三次繁荣:第一次,19世纪前期所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一战、二战之后,美国有近十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次,文学理论、批评非常活跃,主要有结构、后结构、女权、新历史主义等。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传诵一时批评需直面面对三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第一,文学伦理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文学伦理学批评、道德批评问题(此内容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性问题);第三,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关系。20世纪是一个品评的时期,文学品评沿着内在到外在研究的发展轨道,结构、解构、女性、新历史主、后殖民主义等等思想及理论,改变了相应的文学观,由基础上转变人们对于文学传统、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认识,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篇章。
二、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一)文化发展载体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发展久远,有着良好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而且英语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的本宗,有着自己的优势,因它传承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有着很好的表现能力。所以,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评论的时候,对语言的使用非常小心,也许是出于对本宗英语的崇拜所造成,生怕因为语言使用不当而玷污了英式英语的地位。所以评论家对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一向都是比较规矩的,缺少个性。
美式英语是英式英语的衍生,虽在本质上和英式英语比较没有改变,但作用自由、民主的新国家,美国在争取独立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制度都是新生。美式英语同样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便带有创新的特点。而且美国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未留下大的历史问题。这些反映到语言使用面上即文学评论家对美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具有个性和创造性。这种语言上的创新与美国自由、民主的精神是紧密相连的。
(二)文化内含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评论在是在传承与脱离传统之间挣扎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复仇中挣扎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充分表现了他的不独断的个性,而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7到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宗教色彩至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传承与脱离传统的斗争。20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总体分析,英国文学评论界中除伊格尔顿之外,未出现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向着现代、后殖民、女权主义方向发展。文学评论对以前文学理论成就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并构建起新的、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文学理论。
・文化艺术马迪: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分析美国文学的评论,不可不重视对美国文学的研究,因为文学评论是在文学之后诞生的。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国家,文学受到欧洲文学,尤其是受到印第安和英国文学的影响。作者认为,美国文学有自己的特点,虽其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在美国自身因素上。美国文学和其评论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三)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2做好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工作
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在入科接受培训前,都要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一旦入科,就意味着从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必须尽快熟知科室相关工作流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要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尽早明确培训目的、流程、考核方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2.1了解学习目的和特点
入科后,首先要了解住院医师的基本概况,包括年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及兴趣方向,同时要了解其学习目的。由于住院医师本人及所在医院的要求不同,其轮转目的也各不相同:(1)已有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目的性较强,除了学习阶段考核所必须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外,主要对即将从事的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便轮转结束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2)目前尚无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各方面知识都比较感兴趣;(3)少数住院医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督促。
2.2考查基础理论知识
除了入选考试外,住院医师在岗前培训期间还要进行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及相关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测评,以试卷或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制订相应培训计划,既要“查漏补缺”,使大多数住院医师知识结构得到巩固和提升,又要避免“拔苗助长”,使某些基础相对薄弱的住院医师接受困难。因此,培训计划既要有共性,所有规定的二级科室都要轮转完,同时又要根据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在不影响整体轮转计划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轮转科室的先后顺序,相对增加某一学科的轮转时间及学习难度。
2.3考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多发病例让住院医师进行实际诊断分析,考查其对不同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程度、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应用的熟练情况、病例诊断分析能力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考查,可以初步了解住院医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基础较好、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要求其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培训和临床工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知识及新技术的学习;而对基础较差、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则着重对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3实行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培训方案
住院医师学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规范化培训既要顾全大局,按计划要求轮转完相应科室,同时又要兼顾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为此,科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3.1引入导师机制
为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科室借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每位住院医师安排一位导师,选择业务水平高且有带教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并由其负责制定住院医师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住院医师的学习。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科室还设定了如教学讲课次数、签片数量和疑难病例会诊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导师。每期住院医师轮转结束时,还要通过量化表为各导师及带教教师打分,作为其年终评优指标之一。对于考评分数较低的导师和带教教师要限期改正,对屡教不改者,则采取撤销其带教资格,并在科室教学会议上予以通报批评等惩罚措施。
3.2实施案例教学
住院医师轮转是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尤其要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案例教学法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实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案例教学是住院医师在导师指导下,选取典型病例,利用每日晨读时间展示患者病史及影像资料,并进行病例分析,最终通过讨论、整合做出确定诊断。住院医师通过上述病例分析过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也增加了向其他住院医师学习的机会,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展诊断与鉴别诊断视野,加深对影像学知识的理解。
3.3实施混合培养
混合培养就是将住院医师与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安排在一起工作和学习。由于研究生科研和教学意识较强,英语水平较高,对住院医师科研和教学意识及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住院医师要搜集相关临床资料,查找文献,制作教学幻灯片,积极参与全科病例讨论,并进行小范围的继续教育授课。通过上述培养,住院医师在轮转结束时都会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加强信息及学术交流
科室配备了放射科信息储存和调用系统及PACS系统,可供住院医师根据自身兴趣随时在网上调阅近6年间所有影像报告及图像资料(包括X线、CT、MR、DSA、超声、核医学图像以及病理图片等)。同时配备嘉禾电子病历系统,可供住院医师随时查阅住院患者的既往或现病史、住院病程、手术记录以及各种检查、检验报告,可随时掌握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我院图书馆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均为住院医师开放,提供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纸质版医学图书、国内外医学杂志,可供住院医师检索、下载和阅读。除此之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科室每周安排一次医疗或科研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可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调整。每日晨读时间,组织住院医师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培训。每周四定期举行手术核对,给住院医师提供更多影像与病理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同时,科室还提供各种信息及便利条件,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医院相关科室、其他医院影像科或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或疑难病例讨论会。
3.5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
住院医师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达到“业有所进”的目的。同时,住院医师自身职业素养也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住院医师业务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导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影响及教导住院医师,使其医德医风、工作方式、诊断思维乃至行为举止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6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
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及培训结束时,由科室主任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全程表现、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次考核要比入科考核严格,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更为广泛,考核合格者才能轮转下一个科室,并允许其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统一考试;对轮转期间工作学习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对其别优秀者可以推荐其攻读硕士研究生。出科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评住院医师的学习效果,督促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对导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上述多种方式为住院医师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较快地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专业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结束回到原单位工作时,我院会与其单位或本人保持长期联系,通过远程会诊、学术交流等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其后顾之忧。
1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质有所不同。整体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论。整体医学就是用整体观认识医学的各个要素。而整体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所有联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这是一种弱整体观,一种综合论,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当前的整体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整体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雏形。现代的整体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果,但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组联系,将来的发展必然在基因组的普遍联系上证明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随着基因组学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现代整体医学必然走向更完备的、以中医学为核心的整体医学。
2中医学现代化
整体医学的崛起给中医药学国际化带来了机遇,整体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理论体系看,整体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学说实际上是相通的。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中医药学其实就是一门完整的整体医学。中医学有着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但是中医学又是一门模糊的整体科学。《黄帝内经》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观察人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整体医学,其本质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极端落后的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体只能是粗略与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国哲学观重用轻体、重道轻器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开始疏于人体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歧视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细节和局部方面未做较深入的剖析研究,随之《内经》的结构功能统一的整体观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功能性的整体观。由于缺乏了结构和形态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见的物质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科学性,本身也缺乏创新发展,所以随着以结构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屡次受到打击和排斥。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开始做起,真正认识整体的本质,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的运动规律。
当代分子生物学在迅猛发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基因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的时间内,基因组学很可能走向整体,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证据,这时候中医就会被分子生物学所吸收,现代的整体医学就可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成为完善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医学,中医不再是中国的中医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失去一次崛起的机会。
3整体的含义
中医学是整体科学,西医学是还原科学。中医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而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又以整体为前提,整体观的现代化为首要。以前中医现代化的失败在于从传统的功能整体观方法论上而不是从整体的根本意义上看待现代化。而西医也是从自身的方法论上看待中医,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根本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
整体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展现。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物质形、气、能的统一,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一种客观实在。
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但该实体物的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气的结构模式。譬如,设某模式为特殊的比附,这种特定的形状结构的性质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响的。因而时空结构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结构上,而且这一整体特以渗透到所属各个局部中去,使在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组元可以体现整体,这是与组元作为独立存在物的根本区别:①整体的实在性。②整体的联系性:任何整体都在和其他整体处在密切的联系当中,联系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条件,没有联系便没有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体的层次性:任何整体都是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整体有包含了小的层次的整体,小的局部组成。④整体规律的类似性:一物生来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个整体都是从类似规律演化而来,从无极演化,有太极,从这太极演化阴阳,以至这一整体全部。⑤整体的进化性:宇宙从无极逐渐演化太极,以至现在的万物,在发展至人这个宇宙最高级的生命个体,便是整体演化的最好的证明。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现代医学是从有形的结构上研究,形是气所聚,形散为气,气是形的场,形气是统一的。气是整体的体现。那么从形气理论的两种医学也是可以统一的。
整体性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从宏观逐渐微观,每一层次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每一层次都服从统一的整体性,而整体性是每一层次运动联系的根本。这个的整体规律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这个规律指导着每一层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建立中医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现代生物学还原到分子的体现,由此生命科学开始转向整体科学。现在的功能基因组学就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基因组是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的交汇点。
基因组是人体的微观信息调控中心,更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它是人的精气的凝聚态,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观人体整体和微观的人体基因组整体性是统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组整体是由五脏功能模块组成,这五脏又有亚细的模块组成,这亚细的模块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亚细模块之间存在协调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微观经络系统。基因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基因组成,基因组整体是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整体。建立中医特色的基因组学是为了完善中医药学理论,发展整体医学。建立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论治,并没有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观,而是将其发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组整体内部,将整体观深入到基因组整体中,将宏观整体辨证和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从外至里、从里至外的整体的辨证论治观,建立宏观和微观统一的整体的辨证体系。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
建立中医基因组学是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证候研究,证明中医证候理论的正确性;进而在分子基础上证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深入基因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组所蕴含的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发展。
中医基因组学的建立是中医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关键点,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都在这一尖端领域进行着研究,而中医学进入这一领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解译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二则可以引导还原科学的整体化演变。
5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这是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另一个关键点。
中医心理学原来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本体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传统中医学建立在远古极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看不出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而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心理与健康都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心理学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心理学是以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人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其发展也是有局限的。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体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两个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关。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三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完整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佛学、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建立不但解决了人的意识的根本问题,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是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在的作用。
(1)在实验课程教育过程中,采用以病例展示然后展开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病例讨论中,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了知识的传播者和引路人角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2)在实验的安排上,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包括实验的目的、内容以及操作步骤。将实验设计完毕后,由教师进行评估,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完成实验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使其更容易掌握该知识。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中学习一定的知识,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在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书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课程或自行设计的实验进行提问。在提问完成后,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而教师并不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由此培养其善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其学习。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在网络发展快速的今天,要善于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可以将丰富的病例图片以及病例资料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分析。为学生提供资料的同时,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及时对临床工作进行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积极思考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枯燥的病例以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刺激其感官,激发学习动力。在教学资源的提供上,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建立资源丰富的资源库实验教学系统,将临床的影响学资料以安全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一)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对该民族人们生活的不同层面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骨干,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文字语言得以实现。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通用语言,其发展大约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在英语发展早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根同源的,两者在语言特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英语语言文化与印第安土著语语言文化逐渐接触,为更好地适应北美大陆的文化环境,美式英语中出现许多新词汇,使得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产生很多不同,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英语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虽然英美国家都以英语作为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两个国家的英语都受到各自国家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英式英语历史悠久,秉承一贯的文化传统,具有庄重严谨的特点。英国的评论家进行文学评论时使用的语言中规中矩,庄重、沉稳、不随意。他们以对文学作品尊重、崇敬的态度进行文学评论,这种语言运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传统的影响,是对本民族语言传统神圣性由衷尊崇的体现。不同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是在英国语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不具有英式英语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历史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标榜“一切皆有可能”,这也使得美式英语在语言使用上更为自由、开放、标新立异。表现在文学评论上,其文学评论作品有很多创新,充满创新性和自由性。通常,美国文学评论的观点独到,对人们会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由于发展过程中历史背景不同等诸多原因,因此其文化历史传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这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及其具有的妥协性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色彩在早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表现为评论中对人本主义的观点持保守态度。随着英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评论标准,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虽然美国文学是从英国文学发展出来的,但美国文学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独创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国家,是一个勇于突破的民族,在独立战争和后期发展中,美国逐渐形成以独立、自由、民主为主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的发展受文化传统遗留问题的影响较小。这种历史文化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富有创造力、勇于突破传统、善于表达新观点。
(三)人道主义差异带来的影响人道主义从十五世纪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人道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从广义上来说,英美国家的人道主义通常把上帝作为信仰的对象,具有浓重的人文指向,而这一指向对英美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度,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关于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人道主义的理解趋于保守,但理解得更为成熟;美国文学评论家与之不同,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更具创新精神。
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的变革都会对英国文学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英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艺复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变革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莎士比亚、萨里、斯宾塞、华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学家。文艺复兴过后,又先后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发展阶段。到了18世纪初,又兴起了新古典主义,这使得宗教神学开始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发展到19世纪,浪漫主义气息逐渐渗透到英国文学创作中,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纪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学的题材逐渐扩展,文学也被赋予了某种经济和政治色彩,大多数文学作品宣扬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国文学趋于写实,在选材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促使英国文学顺应时展,呈现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点。
(二)美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相较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美国民族较多,且有大量移民。这就使得美国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性、复杂性、庞大性的特征。总体而言,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后、一战前、二战前后等阶段。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早期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美国大陆相对落后,文学仍源于生活和劳动,因此,文学作品多是赞颂人们的品格和自然风光。到了一战前后,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出现在美国文学中,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美国文学的现实性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文学的转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饱受战争摧残,对社会和人性开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国文学也一度陷入迷茫时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文学逐渐进入第二次繁荣时期。到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展时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文学流派也相继出现,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更加鲜明。30年代的美国文坛则以左翼文学为主导。而到30年代后期,文坛上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流派纷纷出现,且大胆发表自己的文学见解,彼此之间相互争论、交流和借鉴。在此过程中左翼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美国文学思潮的主要引导者。与此同时,美国文学逐渐与世界相互交流,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重大打击,二战后,美国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格局。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内涵
英美文学评论随着英美文学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评论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理论指导也越来越系统化。英美文学评论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并依据相关的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研究和分析,进而探索英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便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英美文学更快、更好发展。文学评论家通常综合考虑作品的写作手法、表现特色、思想观点、创作风格等要素,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学评论也有助于文学创作者得到更加客观的反馈,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反思,并不断进步。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在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常遭遇矛盾和挣扎。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宗教色彩,创作手法也相对荒诞,在这种文学背景下,文学评论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之前的理论,并朝着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向发展,逐渐进入转型时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美国的早期殖民历史,使其文学创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学、英国文学等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当然,美国文学并非单纯地模仿和复制这些文学,而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并日趋成熟,最终从英国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学演变历程,促使美国文学具有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反而更加重视作品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
(二)文化载体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还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又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基础。因此,语言差异也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评论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也会略有差异。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谚语、典故、习俗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若无法准确把握这些差异,就会影响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论。相比较而言,英式英语较为严谨,英国评论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谨慎,同时,受语言习惯影响,英国评论者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抱着一种尊敬的心理,这也正是英式英语沉稳、庄严的表现。而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式英语则相对自由、随意,其对英式英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时,美国评论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相对轻松。相较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发展历史较短,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的文学作品受传统束缚也相对较小,更加关注创新和个性特点。在文学评论中美式英语的用词也更加自由和开放。文学评论也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因此,受英国文学评论理性、传统特点的影响,英国的文学作品更加规范,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加严谨,带有浓重的历史感。而自由、独立的美国文学评论则会让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个性展示,这更容易引起文学思潮。正是受文学载体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文学评论也反作用于文学创作,使美国文学创作在短短的发展历史中,越来越具有独特性,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纵观英国文学发展史,其创作演变历程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本主义只是相对于禁欲主义与神权主义来说的。整体而言,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还相对保守,这主要源于英国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英国文学评论的这一特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相较于英国,美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就带有明显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没有沉重的传统束缚,文学评论不必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逐渐形成了自由、独立、民主的文化氛围,这也促使美国文学评论更富创造力。
每个国家的民族、历史、背景不同,就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这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化,导致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态度、评论不一样。文学评论主要从社会背景、文化风貌、主题思想、表现形式、表现风格等因素入手,也受到评论人员自身的知识素养、兴趣爱好、从事行业、人生阅历的影响。作品的受关注程度也会因为文学评论而改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于文学评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美文学评论是伴随英美文学而产生的,极具艺术性的英美文学将风俗人情、审美全面地展现了出来,文学评论更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对英美两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英美文化立体性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1.英美文学的发展及特色
1.1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按照英国文学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1]。伴随英国历史的发展,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都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使得英国文学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中世纪,由于北欧入侵,文学不可避免受到北欧文化的感染,作品呈现出大量的战斗英雄和战争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文学中也渗透了宗教文化的特色。新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的小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也达到了巅峰,这些作品都深刻地解读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状。在现实主义和后现实主义时期文学作品中也更多地渗入大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使得文学作品的风格更趋真实,在结构上更精妙,同时还将戏剧融入文学作品中,将英国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1.2英国文学的特色
从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第一,英国的发展历史比较久远,文学作品多数受到英国历史和政治的影响。第二,伴随基督教在英国的日益传播,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渐渐增多,使得更多的作者接受并愿意运用宗教元素进行创作。第三,英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影响文学创作,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顺应时代,推动社会的前行。
1.3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历程只有两百多年。虽然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上,美国文学的发展很快,不论是小说、诗歌、散文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杰出的成就。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依据战争分成五个时期:殖民、独立革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过后[2]。美国发展至今,受到多次战争的影响,每一次大战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学创作中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对和平的向往都有涉及,战争对文学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尤其经过二战之后,传记形式走向文学的巅峰,真实地反映了种族对立和战争的残酷,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美国文学的特色
美国文学最初的作品都渗透着浓郁的英国风情。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作为一个移民群体组成的国家,在多习俗、多民族的相互作用下,美国文化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具有创造性和包容性,从英国文学的影子中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经历长时间的战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后,美国文学形成三种风格,即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些特色也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在文学领域获得许多奖项。
2.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分析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辨析它的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态度,从而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根据不同的形式和题材,英美文学评论可分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小说评论等[3]。在评论中所运用的相关理论及对作品综合的、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深刻地诠释作品的创作定律,有利于更好地展开创作,由此可见文学评论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3.英美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3.1语言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的内涵和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媒介,创作者需要运用个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对语言进行深加工和精简,将创作的中心思想与意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英美在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两国在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英国的历史相比美国而言文化根基深厚,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英国文学作品的严谨和文化底蕴使得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都表现得十分谨慎,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巧妙婉转。这或许是评论家对于历史悠久的英语的一种崇敬,生怕语言使用不当而亵渎英式英语的纯正,这使得英国文学评论显得十分内敛、拘谨。
美式英语可以说是由英式英语衍生而淼模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保持英式英语的核心要素。伴随着美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在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下,美式英语得到不断的创新,将其个性化、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朝着个性张扬的方向发展,比英国文学多了一种创新,在文学评论的语言使用上更勇于开拓思路、大胆前卫。
3.2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由于受宗教的影响较深,使得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禁锢。同时,因为英国历史进程中革命的不彻底性,文化中依然包含皇室和贵族的元素。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英国的人文主义发展有效地对抗了神权,宗教影响在不断缩小。虽然人文主义的发展受到多方质疑,但是其在本质上依然对英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国在历史进程中伴随英国的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美国对人文主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饰和改革。虽然美国比英国的发展时间短,但是由于遗留的历史问题少,使得美国文化的发展极具创造力、更奔放,对文学评论在语言上、论点上都更新颖、具有活力。
3.3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也有深刻的影响。英国文学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文学评论对于传统,不仅仅是继承,更是思考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新的路径,努力摆脱陈旧思想对自身的束缚,可以说,既继承了文化传统的深厚根基,又根据时展的特点,不断地创新评论形式,促进文学发展与当代社会观念的融合。
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欧洲文学、印第安文学的影响,这些都渗入美国文学评论中。但是在美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文学评论结合多种文学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地变化、创新,快速地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立的美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学的内涵深刻地影响美国文学评论,使得评论者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时语言的使用十分张扬个性,观点鲜明。
英国文学评论受到历史的影响,表现得更拘谨;美国文学评论没有历史的包袱,表现得更有个性、更具有创新性。两国文化差异带给文学评论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当然,不仅是文化差异,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不同的评论者等也会给文学评论带来影响。通过对英美两国在语言、历史、文化内涵的差异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明白英美文化差异对其文学评论产生的支配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一个国家中的语言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的语言和这个国家中的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文化,两者共同进退,相互依赖。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还要对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掌握,这也是学习好语言最有利的办法。中国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么高效的学习,所以,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上的顾虑,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结合式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一、 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在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有很大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整体,文化背景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从中国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英语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英语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各个院校和高中学校,英语课堂依然是以英语词汇和语法为重点,让学生反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对英语以外的文化进行学习。虽然,学生记住了所有的应声单词和所有的语法,考试中成绩也非常优秀,通过层层考试,但是,他们如果身处在真正的英语交流环境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经常犯语法上的错误,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真正的交流。所以,英语只注重表面的单纯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必须要把英语理论知识和英语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文化背后的英语知识,帮助他们排除层层障碍,提高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应对自如。所以,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对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提高跨文化
完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人们精神的重要的代表,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完整的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瞬间。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文化的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巩固英语的基础上,了解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特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和重新的认识,从而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知识。由于文学作品情节扣人心弦、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作品当中去,学生在读的时候也是被别国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一些评鉴外国作品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走进别国文化当中,更好地对英语把握。
(二)理论教学结合文化教学
学生要对英语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从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除了学习英语理论知识,教师要运用理论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比如,英文作品片段、英文报纸等很多材料。运用理论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教师在对两者进行相结合学习的时候,要正确的指导,通过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习到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以后两国在互溶交际中顺利的交流打下非常坚固的基础。
(三)通过开展活动来感受异域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设置一些以英语为主题的文化小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异国文化艺术,比如,班内由老师主持每期的英语文化节、英语大赛等很多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通过英语交流对文化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 跨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跨文化对课本扩展模式的影响
中国标准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教材指出,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交流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等一些因素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之间的渗透都是在无形之中,不自觉地进行文化相互融合和比较。不管是大学、中学,它们的英语教材也都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文化规律,在英语的教材中,介绍了国外的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文化进行很好的宣传。把学生学习到的文化内容和语言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老师对教材做好了充足的准确工作,考验学生对课本模式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分三组进行准备,在课上,第一组用英语讲教材内容;第二组在大屏幕上显示教材内容,并且用英语对该剧情进行详细的解释;第三组结合教材内容来展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老师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对跨文化的认识从单一的了解到对文化精髓营养的吸取。跨文化影响着我国课本扩展的模式。
(二)跨文化对报刊渗透模式
在很多的学校,为了让学生学习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就运用世界报,把世界报作为补充材料,对学生进行每周一节的报刊阅读课。这种形式的报刊阅读课从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都有很大的阅读价值,不仅阅读信息量大,而且阅读内容的可读性非常高。教师为了满足学生对课堂整体把握,把报刊阅读课进行扩展,扩展按不同年级和不同的难易程度进行报刊阅读。扩展之后报刊内容采用英语原文版面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提高。
(三)跨文化对视听模式的影响
我国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融入视听课,试听课中融声音和图像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教育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试听课教学融入声音和图像就形成了一个多维的教学模式。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学生能从英语听力和图画中直接学习到语法和有用的词汇。通过试听课,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从教学的多个角度进行学习和受益。教师在试听课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手段,寻找最佳的时间把试听课程插入到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英语的基础知识和跨文化,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去。试听课教学模式起到了学生对知识的补充和对跨文化进一步的融入。
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差异有千差万别,但是在千差万别中各自的文化是有渲染性的,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理论知识和文化相结合的学生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和复杂,通讯方式也是非常的便捷,各种科技的应运而生都在告诉我们全球化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国与国之间的互溶性,所以,学习跨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跨文化从学生抓起,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培养跨文化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表明英语教学须要丢到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文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大部分语言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语句在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1]。歧义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又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义(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歧义的产生要具备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语义和句法所引起的歧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无意歧义现象,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和总结排除歧义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
语音歧义是在口语中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不同的重音位置等,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didn''''tmakea[seil]last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船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如break(破坏)、brake(刹车),fair(公平的)、fare(费用),right(正确的)、write(写),die(死亡)、dye(染色),cell(细胞)、sell(卖)等。而fan(扇子/爱好者),long(长的/渴望),kind(善良的/种类),mean(卑鄙的/意味)等属于同形同音异义词,它们在句子中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在说话过程中,连音造成相连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音位切分的变化,也会产生歧义。如Mybrotherhada[greidei],此句中的[greidei]既可以理解为“gradeA”,也可以理解为“grayday”。以上这两种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歧义便可消失。
此外,重读和弱读也会在语音层次上产生歧义。如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可以理解为Whydon''''tyoucomealongandhavelunchwithus或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ratherthansupper
2.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
词汇歧义是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两个方面。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词之间常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字典中归属一个词条。如Theboybrokethe[ZZ(Z]glasses[ZZ)]lastweek(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玻璃[ZZ)]/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眼镜[ZZ)])。有些词组也存在多种意义,如Heisrunningafterher,这里的“runningafter”既可以理解为“追赶”,也可以理解为“追求”。
(2)同形异义词包括异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同形异义词,它们通常形式相同,却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相关的词,在词典中一般被列入单独的词条。如bow(弓/鞠躬),lead(铅/引导),tear(眼泪/撕开)等词就属于异音同形异义词。再如:Marycan''''t[ZZ(Z]bear[ZZ)]children(玛丽不能[ZZ(Z]忍受[ZZ)]孩子们/玛丽不能[ZZ(Z]生[ZZ)]孩子);She[ZZ(Z]turnedout[ZZ)]anefficientsecretary(她[ZZ(Z]赶走[ZZ)]了一个能干的秘书/她[ZZ(Z]原来是[ZZ)]一个能干的秘书)。这里的“bear”和“turnout”就是同音同形异义词(组)。
(3)词义的转移也会引发句子的歧义。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在已有的含义上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如Manyscientistsandtechniciansareengagedintherecoverytechniques,“recovery”原意指“复得、痊愈”,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recovery”意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废物利用的)提取”或“(击剑、划船等)预备姿势的还原”等。
3.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经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2]。句法代号是指限定多义词用法的词缀、单词或结构等,如用情态动词或一般过去时的后缀限定动词的词性,用定冠词限定名词的词性等。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中,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1)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产生歧义。例如:Theboyansweredthequestionwhichhisteacherasked[ZZ(Z]withouthesitation[ZZ)](这个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师问他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提问,这个男孩在作答)。
(2)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HeknowsmoreaboutliteraturethanMary(他比玛丽更懂文学/在文学和玛丽之间,他更了解文学)。
(3)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policemanpunishedtherobber[ZZ(Z]withastick[ZZ)](警察用警棍惩罚这个盗贼/警察惩罚这个拿着棍子的盗贼)。
(4)介词和副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doctorlooked[ZZ(Z]over[ZZ)]myhead(医生检查了我的头/医生从我的头顶看过去)。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排除歧义现象如前所述,歧义的出现是使用者措辞不当或语法结构及意义上的模棱两可,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对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的范围产生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歧义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它进行种种限制,最终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知晓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歧义。然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和排除歧义的方法。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应对歧义,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意图。
1.语音手段
在语言交际中,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只有语音、语调正确,才可以避免失误,消除歧义现象。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给学生做专项练习,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连续等方式,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That''''sthecellphoneyouboughtme,若重读“cellphone”,并用降调,则表示赞赏;如果把重音移到“That''''s”,并用升调,则表示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互不粘连,也可避免歧义产生。如:Iscream(我尖叫)与icecream(冰淇淋)。
2.词汇手段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不应单纯着重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可将此类词汇作一归纳,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变词汇搭配或调整词序来避免歧义。如Thebankisthesceneofthemurder,“bank”的两个意义“银行”和“河堤”都可以解释这个句子。这时,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句意就一目了然,不妨碍理解了。
3.语法手段
在书面语中,我们可以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如Marycan''''tbearchildren可以扩展为Marycan''''tbearchildreniftheyarenoisy和Marycan''''tbearchildrenbecausesheissterile,这样就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含义。再如,Itwasaprettysmallroom可理解为:①这是一个漂亮的小房间;②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房间。如果在句中加上标点,就可以避免歧义:Itwasapretty,smallroom。
4.语境手段
语境对于英语歧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3]。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整个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语境则指上下文,即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如“Afghanistan''''soccupation”是指“阿富汗占领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占领阿富汗”这个句子是由于所有格的使用而产生了歧义。但如果知道在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政权这种广义语境,自然就会消除歧义。
此外,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语境制约着单位语言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因此,知晓语境对正确理解语言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Broadway,不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用法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授语言时,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三、结束语
英语歧义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歧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