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标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知与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小学阅读课程的教材普遍篇幅较短,所以很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都是直接让学生通读,仅对文章、生词的记忆与认知略为要求,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与蕴含的情感,都“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即便是较长的文章,都只是简要的概括中心意思或是段落大意,要么就是将文章拆解成若干小结分别讲解,使得文章文感顿失,难以激起共鸣。
1.2教师全程把控课堂,学生乏于独立思考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因经验薄浅而无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或是为了赶拼教学进度而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对学生“满堂灌”。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他们具有好动、注意力难集中等习性,通常会让教师的教学进度突然的打断。此外,还存在部分教师过多时间的花费时间来解析文章,忽略课堂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整堂课下来全程都是教师“一人独讲、满堂皆听”,其间虽有提问,但也没有空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明显与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相悖,有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让阅读教学质量难有提升。
1.3偏重阅读理解训练,忽略语言表达训练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加上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泛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必然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清楚,难以夯实学生语文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教育方式与模式提出了一众观点,其中就语文学习而言,他认为“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明白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倚重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甚至将语言表达训练作为一种独立的技能进行孤立地训练,脱离了课程内容和文本语境,导致出现了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或是阅读课和作文课分离等现象,全然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训练。借用崔峦先生的话说,就是“得意而忘言”了。
2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1放飞阅读思维———巧妙设计问题
通过层层巧妙的提问设计,课文的脉络能够清晰的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有所显露,在此情境下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对接下来展开的深入分析大有助益。此外,疑问的设计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萌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小学生尚未束缚的想象力。至于如何设计问题的内容,教师应事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度,与此同时还应紧扣阅读教材特点来设置有针对性的细节问题,或是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思维,跳出既定思维局限。
2.2推开阅读视野———拓展课后实践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基础和技巧后,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与体验。按照具体年龄体征及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通过课后阅读量的长期积累,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语文素养。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小朋友的中国寓言》、《寓言大全》、《绿野仙踪》、《阿拉丁神灯》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推荐《百科全书》、《黑龙号失踪》、《闹鬼的航天服》、《爪王》、《巨鸟岛》、《寓言100篇》、《小学生谚语词典》、《小学生格言词典》,等等。阅读课程的课后实践,主要以阅读课外书籍为主,藉此作为通向世界的窗口,为学生开阔视域。
2.3根植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萌生好感。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但对事物的认知度则仍停留在表层,要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就需要教师细心安排、认真对待。首先,应当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并根据具体生情从“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感受入手,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学习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课文时,多数学生还未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青山绿水的实景震撼,由此缺少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此时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祖国山峦实景视频,配以舒缓音乐,影音结合的动态呈现,使得学生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充分培养。
2.4挖掘阅读方法———增进互动交流
教师与学生间的阅读交流主要通过阅读方法上的沟通、指导,比如速度法、批注法、精读法等常用阅读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个人的阅读方法也各有差异,通过上述常用阅读法进行频密的互动交流能够交互心得,取长补短,不仅有助阅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将更为和谐。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需要教师悉心的指导与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在长期阅读交流中慢慢积累。同时,实现交流的前提还得依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组织,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讲述心得体会,各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一是在教学中,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严重,教师不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在教学中缺乏民主,很多教师仍旧沿袭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而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颖观点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在教学中使学生处于被动局面,导致课堂乏味、缺少生机。三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强调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共鸣,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2.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新课改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这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表现得很消极,缺乏学习的激情,学习欲望低,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学生缺乏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很大一方面原因。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将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素材合理利用,使得政治理论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很深刻地理解知识,课堂氛围沉闷,影响了教学质量。
3.探究教学应用不恰当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探究过程,并把握探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协作能力。但是很多政治教师并没有将探究教学的内涵很好地领悟,只重视形式、忽视成效。如有的教师将有关的知识点简单一提,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也不予点评,在讨论后也没有及时做总结,不仅学生缺少深层次思维锻炼的机会,而且也没有学到明确的知识。有的教师还认为一节课中探究活动越多越好,却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收效甚少,这都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背离。
二、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下,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教师是学生政治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而不再纯粹是知识的灌输者,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其次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关注,尤其不能只重视优等生而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学生的行为和情感需求,善于发现问题,主动关心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从而更有欲望去进行政治课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氛围。第一,政治教师要有提问意识,在上课前可以将要提问的问题做好准备,设置的问题不应太难或太易,要有重点,在课堂上要注意提问的对象、方式和技巧,提问时既要鼓励爱发言的学生,又要注意那些不积极的学生,对回答正确的要给予表扬,回答不正确的也不应立即给予批评,要鼓励其找出问题不断改正。第二,政治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依据大纲、教材,还应联系实际生活,选择一些学生更容易感兴趣的内容,如可以插入一些当前时事政治、热点话题,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三,政治教师还应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教学语言多样化。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众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知识、丰富教材,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使政治教材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变为具体、生动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更易去领悟,进而提高政治教学课堂效果。
3.开展灵活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政治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并结合小组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在探究中政治教师必须适时给予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最后还要对讨论结果做出评价,通过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数学新课标强调:小学生应初步具备一定的数学自学能力。而自学离不开阅读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及我市大力提倡“引导-自学”的数学课题实验,“数学阅读”已成为众多数学教师关注的课题。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目前,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难以应对。现代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指的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会学习的前提就是会阅读。现代社会也要求人们具有包括语文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随着数学知识问题化、生活化、社会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例如:某些产品的使用书、某股市走势图、某产业结构图等,都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小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数学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以“美”为追求进行创设
孩童时期拥有实践和发现美丽的东西的本性,因此广大教师可在作文课上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本性,升华学生的灵魂世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再现和升华,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例如,将音乐讲学的形式使用到《快乐的童年》文本写作上,以轻松欢快的轻音乐为背景进行课文的讲述,新课标下可让学生以一种欢乐的心情对文章进行学习和认知,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从而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次体验自己的欢乐童年,最终在脑海里形成真实、动态的画面。
三、以“思”为核心进行创设
新课标思想的建立是进行文字写作的基础,没有思想的文字是毫无意义的。学习是参与者建立自己知识宝库的基本过程,在此过程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是学习者的自我构建过程,与客观事物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兴趣的建立,更要在学生感情和知识的结合处激发出他们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自我知识结构骨架的建造,带动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拥有提问、解答和总结类似问题的基本能力,是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策划者,而不是被动参与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建立起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拥有再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作为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将所获得的结果以文字报告的样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关于塑料袋的使用和回收问题的讨论上,学生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基本事实和客观需求之后,做出了相关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为写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助力。可见,用问题的形式教学,不仅有效解决了写作难的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对于学习有了全新的思想认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省质检的题目是“有益与无益”,就有学生非常轻松地从哲理故事《妙用劣势》中受到启发。故事讲的是:高原苹果因味道佳美备受顾客青睐,可一场特大冰雹把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身陷绝境的苹果园经营者杨格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于是他在每一个苹果箱里都附上一个简短的说明:“这批苹果个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出产的苹果的特有的标记。”收到苹果的买主们尝了带有疤痕的苹果,发现果真如此。从此,人们更青睐高原苹果。杨格能利用好劣势,劣势就变成优势。那么“看似无益的事物是可以变成有益的”的立意就有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写起作文自然驾轻就熟了。他们推荐的美文涵盖面很广,有刘墉的、林清玄的、毕淑敏的等等,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学生的底蕴明显提升了。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于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多借鉴规范文体“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郭沫若语)”。作家如此,学生在范文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的能力亦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借鉴中感悟,使学生作文“有章法可循”。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序列,按照教材每个写作单元的安排,专项过关,多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并力争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除了必要的作文训练,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每周摘抄。很多师生把摘抄看作任务,草草了事,花了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摘抄的作用非常大,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笔者要求学生的摘抄与作文教学内容同步。比如,当作文教学在教议论文的结构时,学生知道了基本的四种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就规定学生在摘抄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并标注清楚属于哪种结构,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会模仿并具备快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调整作文评价方式
要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改变作文批改的方式很重要。《新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多元评价,要变教师的单一批改为边评边改,或是学生自评自改,或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互相批改。学生互批互改时,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再通读文章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在互批互改当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合作舞台,学生自主探究
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例如学习《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玉器,笔者用绒布口袋装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玉石,然后提出问题“感受三种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润的”,好多学生都在踊跃举手,经过观察,发现前排有个女生,显得怯生生的,就及时请她上来,她满脸通红的摸了半天非常紧张。此时暗示同学们给与掌声鼓励,促进她拿出了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其实很难鼓起勇气才举手,如果没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启发、鼓励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也很重要。
当然教师还要有驾驭和引领课堂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所以应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推行小组合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同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全场的适度控制,要正确引领,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把课堂变成菜市场。例如学习《天上人间—壁画》时,了解了拓印画的简单制作过程,当堂便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张黑白拓印画,感受一下拓印过程,几分钟后就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虽然很粗糙,但艺术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二、多媒体教学的妙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今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是通过文本、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多种教育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来辅助教学的软件.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如果单靠各种观察和实验是很难达到学习的理想效果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看,把物理中抽象的知识更具体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例如:物理课本中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电、磁场知识,光和声波的知识,以及大气压强等抽象知识是无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吸引力、良好的交互性、省时高效及资源共享等特点,在物体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多彩的视听世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方式,以让学生觉得新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情感,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一个人性的形成,人格的完美,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很难设想,一个心灵狭隘、思维单调、情感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文学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可以做得好的,而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经验去对作品作个性化的解读,去感受去感悟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的指导意见是这样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标准”中强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教师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强调的是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不是教师的“教”。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种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却绝不是正确的最终答案。这些知识在被个性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讲毫无意义可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我们对知识的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的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学习的取舍性与取舍度。学习者在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者脑袋中,日常生活形成的经验已构成一个预结构。所有学习者都是以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即认知的预结构)作为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的生长点,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土壤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预先经验,不能把新知识作为一座凌空飞架的桥梁,高架于学生的经验水平之外。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来自于学习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这种建构的完成。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特点在于它有个性,甚至有它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个性的、多义的乃至不确定性的东西,决不是用一些统一的大概念能概括得了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却正好相反,千千万万个读者只有一个路瓦栽夫人,只有一个鲁四老爷,只有一个王熙凤,个性化的东西被概念化了,文学性被政治化了,人性人情的东西被理性化了,审美的意识被格式化了,难怪我们的文学课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那么,文学课应该怎么上呢?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也没有也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我很赞成张炜先生的说法,除了一些文学基本常识等技术性的部分外,课堂的分析、由分析而产生的一个又一个结论是不应太多的,最好的文学课就是把它办成一场文学盛宴,即搞成一堂集体欣赏课,尽可能地诱导每一学习者,让其个体经验复活,活生生地,一个一个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让具体的生命有了具体的感动,而不是把大家的感受搅在一起,模糊化,统一化,格式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为主体服务,为每一个学习个体提供更大经验、思维空间的发起人、主持人和导航者,引导学生达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因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建构来完成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进入新的课程改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机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缺少灵活性和现场性,出现“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导致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漂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传授给生,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导航者,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老师课前设计的思考题自主探究学习的。如(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2)文中所描绘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人物的?(3)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的情景怎样,二者有什么关系?以上这三个问题,紧扣课文,由浅入深,既促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又给学生装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有读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论,才会有创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并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点拨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不能正确地理解。我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信赖”、“美好的境界”再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都能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并懂得了我们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这时又有一学生质疑了,他问:“老师,我们要保护动物,那我们家买回来的鸽子是不是也要放生,不要吃了。”这时班上又开始雀跃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及时地向学生补充他们的空白,让他们明白对任何事物不要随便破坏,也不要没有节制地使用,要让他们有繁殖的机会,这样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
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声光电、唱念打,各种手腕纷繁退场,把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美,那么繁华。我们听课者都会沉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氛围,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员的激情豪放,观赏于大快人心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终究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繁华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首先,这能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才能为中心的,而读与写的才能是语文的根本才能。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增强与进步学生的读写才能。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注重了“全面”,而对“中心”问题却有所无视。
1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认识
语文认识是指教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清醒而明晰的进步学生语文才能的意念,一直不遗忘一个语文教员的职责。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分,教员常常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义能否正确,能否有创意,至于言语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二是在阅读文本的根底上拓展阅读的时分,有时应用文本表达上的委婉朦胧或留下的空白,需求学生用本人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厚;这些时分常常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拟鉴别、剖析归结的思想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本人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方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分,以为内容根本正确就能够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常常敷衍塞责、马马虎虎,以至就基本不加评议。
2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了解课
大家晓得,阅读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了解是“经过书面言语的感知取得意义的思想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想、取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规范》)。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到达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育学生的阅读才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气,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根底而停止的“教与学相分离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员、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只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根底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只要经过言语文字的载体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言语文字载体自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方式意义两个方面,只需内容意义而无视方式意义,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能够到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地的。多数状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言语文字动手了解内容,在了解内容的根底上看看言语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3 增强语文认识
笔者以为语文教员在课堂上必需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有明白的言语表达锻炼认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锻炼言语表达。既然是锻炼言语表达,都必需有内容和方式上的请求,就得在言语表达上下时间。锤炼言语就是锤炼思想,言语流利了就是思想伸展了。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正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随时根据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研究。随着时代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性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质量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