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篇1

二、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

针对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其全新工作思路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书目信息网络规划

加强书目信息资源的网络规划,图书机构首先就应平衡虚拟馆藏和现实馆藏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于全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工作,也不能影响传统图书服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图书机构还应该依托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书目信息网络,通过该书目信息网络的“联机合作编目”以及“网络公共查询”等功能加强对书目信息的保障,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加强图书管理服务职能。

(二)促进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促进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的特色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统一各种数据库资源的标准,使其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更好促进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其对各种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保证图书信息资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图书机构还要在保证现实馆藏完整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强虚拟馆藏建设力度,积极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虚拟馆藏建设,最常用的方式是购买可以通过镜像或在线方式加以利用的有价值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资源。通过建立数据库资源以及加强虚拟馆藏等手段完善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管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延伸图书机构的网络终端,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体系。

(三)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

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是对网络形势下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信息传递体系有助于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户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其工作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馆际互借物流体系发展,由于图书机构尚未也不会实现藏书完全数字化,所以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实现实体文献的共享仍是加强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可行方式。2.加强电子文献资源传递工作,现今电子文献已成为信息资源传递共享的重要载体,而且我国的CASHL、NSTL、CALIS等都建立了运行良好、效益显著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为图书电子文献资源的传递也提供了一定得借鉴思路。通过对馆际互借、电子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加强和完善,图书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快自身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对于其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篇2

分类条目混乱主要是指一些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没有对视频资源进行较好的分类,虽然设置了一些分类条目,但是很多条目都存在重合问题,或者视频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视频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人员没有对分类条目进行较好的优化,导致分类条目臃肿不堪,部分分类条目下视频资源众多,而且没有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排序。而在另一些分类条目下,却可能并没有多少视频资源,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不足,一些信息管理平台网站的维护人员并不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和设计能力,导致视频类信息资源平台框架主要沿用一般性的框架设计,而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1.2缺乏较好的播放技术优化

目前,很多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视频播放中主要使用一些第三方播放技术,如一些较为常用的Flash播放技术和视频软件点播技术等等,自主开发视频播放技术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并不多。应用第三方视频播放技术虽然最为简便,但是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该平台的视频资源参数设置。然而很多视频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在应用第三方视频播放技术时,并没有进行较好的优化,并且对于第三方视频播放技术的选择也十分驳杂,并不统一,这会严重影响用户观看视频的体验。

2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优化措施

2.1优化视频资源搜索技术

首先,在视频资源搜索方面,应当加强对于搜索技术的优化,提高在搜索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投入,针对视频资源数据库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宜的搜索技术。同时,在优化视频资源搜索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用户使用便捷性的提高,利用应用关键词相似搜索技术、分类搜索技术等等,使得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视频资源。当前,也有一些视频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并没有开发自己的搜索技术,而是选择应用一些现成的搜索技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佳,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没有对搜索技术进行适应性优化,或者所选择的一些搜索技术内核存在重大缺陷。因而在搜索技术优化中,应当以自主开发为主,或者根据实际特点进行定制,有针对性地对搜索技术优化。

2.2增强视频资源分类条目的简洁性

从视频资源类信息管理平台的用户使用习惯来看,好的用户体验应当更加注重视频分类条目的简洁性,视频分类条目应当尽量简单明了,分类信息准确突出,用户在查找相关类别视频资源时能够一目了然。作为视频类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人员,应当在视频资源分类时做到准确、均匀,防止出现某一分类条目下视频资源过多的问题,增设相关的子分类条目。在排序方面,当前主要的排序方式有时间排序、点击量排序、搜索相关度排序等等。这需要维护人员针对其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排序优化。另一方面,在分类条目的名称设置方面,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简洁明了,名称字数一般不超过四个字;二是应当具有较强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同其他分类条目区分开来。

篇3

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研究是建立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的范畴上。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因信息技术的发展种类而衍生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划分标准便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媒体存在形式分类可分为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音频资源、flash媒体资源。按照网络应用分类可分为个人BBS、个人博客微博、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电邮等。按照内容类型分类可分为专业知识、公共知识、兴趣内容、娱乐新闻资讯等。

1.2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里,个人网络信源不仅有网络信息资源的繁杂化、网络化、传播范围广,用户多、信息源的多样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如下:依据个人习惯,组织形式多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及组织习惯,将个人网络资源组织在博客、QQ空间还是网盘等,都是个人通过分析软件的特点优势及结合自己的习惯来进行组织处理,形式灵活多样。信息内容因人而异,兴趣使然。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的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每个人根据个人所需和兴趣来选择使自己满意的网络信息内容。存储数字化方便快捷,具有预见性。网络信息搜索、传播和反馈快速灵敏,实时性较强,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只需几秒钟便可传播世界各地。对于一些暂时对自己无用但今后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提前进行保存,以便于之后所需时查找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个人信息交流方式多样。个人微博、博客、论坛、QQ群等都是个人知识交流的大舞台,形式多样,便于知识积累。

2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重要性方面,44.76%的人都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特别重要,认为个人网络资源管理完全不重要的人只占0.9%,可见很多人都比较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在平时多久整理一次自己电脑上的资料的现状,发现占最大多数的人是不确定自己多长时间整理一次电脑上的资料,这说明现在的很人都没有养成定期整理自己资料的习惯。在对平时有哪些途径来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中发现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博客是个人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其他还有各大论文、行业网站也是一种选择。在常用的搜索引擎的调查中发现78.1%的人都使用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过于单一,对百度的依赖性较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搜索引擎种类来选择合适的自己需要的搜索引擎,比如:进行中文搜索,我们可以用迄今为止最大的中文百度搜索引擎,但是要是进行英文检索,我们就要选择全球规模最大的谷歌搜素引擎。当个人在网络上遇到有用信息时,据调查大家使用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有存储信息的习惯,但信息存储的方式杂乱、简单,对新型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大家要积极使用新型的信息管理工具来来对个个的信息资源加工。还有的人对网络信息只是浏览不做记录,这是缺乏资源存储的归类和获取意识。在对自己电脑上的本地硬盘的存储内容有82.86%的个人都会做好明确的分类,但仍有17.14%的人没有分类。这说明很大部分人的最基本的网络信息管理存在问题。

3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误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主要形式,但随之在资源管理上的众多问题也显现出来。首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不足,相关教育欠缺。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人的资源管理意识薄弱,他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不怎么重要,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相关教育的欠缺,一定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在21世纪互联网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源。其次,资源存储混乱无分类,管理能力需提高。很多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途径很多,有网盘、个人主页、移动硬盘、U盘、博客等等,但是"存了就忘了"或者"找不到存在哪里了"的现象频繁发生,这很大一部分是管理能力的欠缺,需要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再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工具单一,先进观念需及时更新。网络资源的管理工具随着时展层出不穷,最大可能的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最方便的管理。在调查中发现有72.38%人所使用的管理工具都是本地硬盘,移动硬盘,U盘等,而对网盘,个人数字图书馆,网摘等都使用的特别少,甚至有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知识的甄别能力比较弱,需提高甄别能力。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辨别能力较差,难以辨别出不同知识的价值和对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看法,所以信息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要提高辨别能力。

4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

个人主体是大学生。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营造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氛围与环境,才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进行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如何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课程,开设大型讲座;为学生建立大学生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系统地管理个人网络信息资源,有学生或许刚刚拥有自己的笔记本,在没有接受过指导的情况下,在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有较多困惑,教师便是最佳人选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校知识管理和创新的主体,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推荐适合大学生使用的的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个人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从个人由被动地接收信息向主动地创造信息的方向转变。首先大学生个人必须尽快转变信息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形成个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习惯。其次必须学会用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会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来存储所获取的知识,将知识进行分类,和同伴经常交流共享知识,并自觉定期更新备份整理自己的知识。

篇4

(2)网络的出现一方面对信息提供了场所,使得信息的流通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又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信息的自由性和任意性,使得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作为图书馆在对信息资源管理时应该完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信息资源的质量.

(3)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存在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并迅速增长,网上信息资源正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有利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组织大多数是以人工方式进行,组织方法只适用于文本信息,且组织方式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随着网络的出现,提供了大量的非文本信息,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信息组织,实现自动化,改革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另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大多数信息用户未经图书馆专门训练,缺乏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和必要的检索信息的技能,传统高度专业、规范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信息组织透明化、易用化.

2对用户信息需求分析的挑战

信息用户是图书馆存在的主体,离开了信息用户,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信息的价值也无法实现.随着网络介入人类生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随着信息经济的深入,各种信息之间的知识内容相互融合、交叉,再加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使信息用户不仅仅需要概括性的信息,而是需要大量、指向性很强的信息,增加对细小信息的需求.另外信息用户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需求向多样化发展.其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查找所有相关的信息,同时又确保查准率.这就要求图书馆建成大量的数据库和光盘库,将相关信息有效集合,以便读者信息检索.最后,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信息服务转向主动利用信息,信息需求心理发生变化.

3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挑战

目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可以同WWW服务、FTP服务、BBS服务、E-mail服务等.但在信息资源类型繁多、数量庞大的背景下,这些服务模式还是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拓展

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减轻经费缺乏对图书馆造成的压力,通过实现网内成员馆的资源共享来改善图书馆服务.围绕这一基本目的,其主要功能应从以下六方面拓展.

(1)管理功能在规划和建设初期,网络管理功能可能不会受到足够重视.随着市场上网络向纵深发展,管理功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为管理不善,网络无法维持下去,面临“夭折”的危险局面.管理功能包括控制和评价网络正常运作的一系列活动,如经费预算、结算、网络成员馆协作、科学决策、网上反应速度和资源管理等.图书馆网络同其他网络一样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只有不断发挥它的价值才有生命力.国家各级政府可以在建网初期投入经费支持,只有见到较好的效益,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和用户,加上科学管理,网络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再获得经费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保持网络正常运作.

(2)共享功能共同建立网上成员馆的书目数据库,用户可方便地查询网内所有书目资源.如美国俄亥俄学院协会成立了OCLC(当时为俄亥俄学院图书馆中心,现改名为国际电脑图书馆中心).OCLC从当初的俄亥俄州的49个成员图书馆网络发展到今天覆盖全球的国际性网络组织,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书目网,其数据库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联机联合书目数据库.我省的图书馆由于经费的限制,不可能与OCLC连接,是否能建立地区性书目网组织,使本省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资源达到共享,是值得探索的.

(3)馆际互借功能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满足其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与成员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各馆通过网络预约功能、公告栏、电子函件、实现实时的馆际互借.网络使长期的信息壁垒土崩瓦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4)合作采购与编目功能合作采购能节省经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各自需要确定采购的范围、品种.在一个图书馆网中采取集中式共享编目,用户在各自终端或局域网上连通网络中心实现联机编目.

(5)联机检索与通信功能能够通过图书馆网查询各种数据库信息,可以从题名、作者、主题、关键词等途径检索.在INTERNET网上用全球图文超文本查询工具(WWW),菜单工具(GOPHER),WAIS等工具开展网络信息检索等服务.电子信息可从网上联机检索到网上传输一气呵成.采用邮政、电话、网络通信手段把传统的图书馆网联系起来,组成现代化的图书馆网.现代通信技术加上计算机网形成了远程通信网络,能够实现图书馆网间电子邮件、远程查询、远程登录和信息传输等服务.

(6)教育功能图书馆网可以与教育网互连,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教育功能,开展继续教育、教育培训、计算机辅助教育、新闻时事、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等活动.网络绝不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硬件”,它还有着复杂的“软”内涵.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把区域、跨区域和跨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通过通讯线路连接,形成图书馆的广域网.这种广域网是开放性的,除了各子系统之间可以互访外,还可以同其他的网络互联.通过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或信息群岛,通过网络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的信息行业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互连共建,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尚处在酝酿阶段,各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定规模的机读目录数据库,有一部分自动化图书馆已与INTERNET相联接.但始终没能摆脱“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图书馆一直追求的资源共享和提供广泛的社会化信息的目标难以彻底真正地实现.其问题的关键就是网络化的匮乏.而当今图书馆经费不足,信息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单个图书馆已很难应付这种局面,图书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和共享书目数据、文献资料、技术和硬件等资源,利用社会化通信技术完成预定的合作任务是图书馆事业的一种高度组织形式.网络化应成为图书馆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与关键,也应该成为图书馆界人士所追寻的目标.

篇5

二、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

第一,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形为多个图书馆,实为一个综合图书馆统一管理。各个校区的图书馆不再为独立的图书馆,打破各校区图书馆独立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封闭式机制。文献资源布局应根据各校区院系专业设置特点及读者对文献需求特点,来调整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好的满足读者对信息文献的需求。文献建设统一管理整体考虑,保障文献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减少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减少浪费。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益于信息资源利用的进行。各校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培训,加强读者至上的观念,使图书馆的服务规范、制度、方式、理念有统一标准。第三,读者用户统一管理。“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从读者出发”是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宗旨。多馆制模式下,图书馆在空间上的不统一使得文献的流通变得更具复杂性。但保证“读者至上”原则,为方便读者,多校区图书馆使用统一的流通规则。读者可以使用一证通用,凭一张借阅证件就可以在任一校区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实现通阅通借通还制度。加强OPAC功能,在网上开展预约借书和续借服务,提供异馆代借文献递送服务,实现读者无需奔波就能借阅到任何校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

(二)信息资源优化

多校区存在着院系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结构及重点建设学科等的不同,导致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求各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按读者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保障重点学科及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各校区图书馆增强协调合作

每个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限,要到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就要做好各校区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工作。依托现代网络资源,更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调配。只有协调工作做好,才能构建结构合理、比例适宜、配置恰当的全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校区读者多层次、多元化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利用保障体系

多校区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再以完整性和系统系做标准,不再建立“小而全”的独立多校区图书馆,而是把整个学校图书馆视为一个整体图书馆来考虑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甚至可以多校联合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应该针对多校区院系学科学生等情况,结合校区图书馆实际情况来构建。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应该是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目标管理,使全馆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分布,体现整体发展,特色收藏,保证专业文献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方面,应坚持以本校应用型为主,强调适用性原则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根据服务的读者,结合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有主有从能体现高校特色的藏书结构体系。具体来说,保证本校的国家、省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中文资料的收藏力求完备,外文资料的收藏达到研究级。加大各种非印刷型文献载体的收藏量,不断丰富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文献需求的保障率,建立和完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打破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分散封闭的格局,统一编目建库、统一管理文献资源,对院系资料室进行全面的协调、规划、重新布局,合理划分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权限,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

(二)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

多校区图书馆格局,存在着校区空间分割,文献信息资源分散,造成利用不便,而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校园网络环境因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成为弥补这个不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数字化电子信息资源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为主,类似光盘、录像带、磁盘等媒体为介质的被我们称之为有形资源,而存储于网络信息环境或计算机设备中的电子信息资源,则被视为无形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应以读者用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高效的专题数据库。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对现有的纸质文献资源应尽量实现数字化,并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构建完善标准化数据库。方便读者的使用,各校区的图书馆使用统一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馆藏书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高质量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为多校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检索系统。电子资源应尽快上网,在校园网上进行共享,并在书目检索、摘要检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文检索,以满足多校区广大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实现开放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其信息资源存在着资源有限性,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将校外信息资源作为自身必要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采取构建图书馆联盟等形式,使得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使每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得到优化,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以及进行深层次开发搭建一个技术平台,为读者用户最大范围的使用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开辟了一个快速方便的通道。

(三)构建高效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保障是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和网络化为前提的。因此,以发展网络技术为重点,以多校区的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网络管理系统,确保多校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工作的高效运作。基于网络的Web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各种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多校区图书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可以采用基于Web的Internet的技术支持来建设内部信息网络,然后通过网关与外部的Internet相连,这样不仅可以与外界保持兼容,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载体,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随着网络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图书管理知识,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因此,全面加强人才基础建设,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强化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现代化信息发展的新观念,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图书馆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观念,有创新意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用心构筑起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篇6

2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图书馆馆藏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1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指导

网络信息化的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与传统借阅图书管理方式相比,网络信息化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并实现快速获取信息的目的。实现图书资料的网络信息化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图书资料充分发挥能力,从而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2.2提高图书资料的服务效率

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借阅式图书资料服务模式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检索文献资源的效率,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2.3节省读者时间

网络信息化可以在提高图书服务效率的同时,实现馆藏资源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结合,充分节省读者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找到足够多的信息资源,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淮确定位目标信息,实现信息资源使用的最大效率。

3图书馆实现资源网络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3.1提高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首先,为了遵循图书管理的标准和规范,要建立资料数据库,才能协调统一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如:图书的编号要具有国际标准,为了帮助读者快速、精确地找到图书的位置信息,因此,在建立图书文献信息数据库时,要对所有的科学领域进行分类,整理书籍,建立相关图书数据库的索引,另外,为了及时更新数据库的书籍数据,应该及时将最新的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的科研成果利用到相关的数据库中,同时也应当注意借助信息网络整理有关的专利,并及时加入到相应的数据库中。

3.2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方式

在图书馆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好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必须要设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为快速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就要不断完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3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及时更新图书馆资料管理设备

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真正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图书馆只有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设置新的设备,并且为今后规范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建设科学地分配,不断地引入一些硬件设备,帮助专业人才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促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另外,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将网络因素融合到图书资料管理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制定合理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方针,提高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在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只有引入自动化管理设备,才能满足图书馆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图书需要,并进而提高图书馆日常管理中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的劳动量,如引入自助借还、检索等,使图书资料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3.4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掌握图书资料的信息化操作步骤

在信息化时代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图书资料信息化操作步骤,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使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更加的完善。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在工作和实践中,加强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地了解数据库和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熟练地掌握数据库操作等知识,更好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了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逐渐的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转换,并且要能够掌握编辑、分类以及加工处理图书资料信息的技能,从而可以熟练地掌握图书资料信息化操作步骤,促进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

篇7

1.1基本信息管理。医院人员分类有:在职在岗人员、离退休人员、离院人员、派遣人员等。组织机构规模大、人员身份多、流动快,这使得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工作量和难度增大。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员可以适时调整、查询、更新职工基本信息,建立职工个人电子信息档案。通过开放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医院职工可以采取自助式服务,登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查询个人相关信息。

1.2岗位变动管理。基于我院“一体两翼”的发展架构,总分两院之间、各科室之间经常会出现职工岗位的变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岗位管理功能当中,通过便捷的查询和修改,可以实现包括岗位变动、职称变动、职位变动等相关信息查询。实时了解全院职工的岗位情况。

1.3勤信息管理。在人力资源系统的考勤管理模块当中,通过预先选出全院各个科室的排班员,可以实现对全院职工的考勤管理。这其中包括排班管理、考勤生成、假期管理、出差管理等员工的出勤记录。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医院在各个科室实行考勤机布点、重要办公场所门禁系统布点,职工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来记录个人考勤、进出重要办公场所。月底通过导出考勤数据,就能了解全院职工当月的出勤情况,产生管理效益。这些信息数据为个人相关福利待遇的发放提供了依据。

1.4薪酬福利管理。薪酬管理关系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实行信息化管理之后,依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在职工薪酬福利管理功能中主要有以下信息:岗位工资、津补贴、失保金、医保金、公积金、养老保险、扣除金额以及实际发放工资等信息。通过与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对接,自动完成相应处理,生成薪酬明细和统计报表。同时,全院职工都可以登陆人力资源系统查询个人工资、个人福利的发放明细。

1.5科研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模块中,有论文成果、著作成果、鉴定等级获奖、专利成果、科研立项登记等功能。通过无纸化操作,每位职工都可以登录系统将自己发表的论文、申请课题、科研奖励情况的电子档案进行登记。通过信息共享,医院科研科信息管理员可以对职工登记的科研成果进行审核,记录个人科研成果,从而避免了对大量纸质书籍、材料的核对。

1.6人才管理。人才优势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医院人才管理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对全院的人力资源分析,了解医院现有人力资源储备情况,也可以对医院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趋势进行宏观的分析。通过计算各科室人力资源配置,例如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学历、职称分布,对比分析医院组织规模、人力成本、月新进人员情况、离院人员情况、待退休人员情况。通过自动生成的分类数据,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人力成本分析、供需预测。通过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分析,可以对医院整体人力资源规划、人力成本、绩效评估等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7一医E讯通。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针对智能手机连接到互联网而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一医E讯通是医院开发的移动APP应用程序。职工通过移动手机终端登陆一医E讯通可以实现查询医院规章制度、通知公告、OA办公等功能。一医E讯通,还能够密切医院职工之间的关系。在一医圈功能里,职工可以自由发表实时动态、个人见解,这使得职工之间、医院各层级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更为直接、及时、有效。

2实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推进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对医院管理模式的一种改革,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整个医疗、科研以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医院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必然加快医院管理模式现代化改革步伐。

2.2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化管理降低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强度。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转换,管理者从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避免了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重复性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医院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篇8

人事统计数据的使用和资料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量逐日增加,统计范围越来越广,指标日益复杂,而且在准确性、时效性上也要求甚高,给人事统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大部分医院目前仍用Excel数据库结合手工操作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工作量大、差错率高,而且也存在着工作难题。信息化后,各种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能够得到保证。在查询统计基础信息时,工作人员只需进入系统轻点鼠标,即可查询、提取出各项数据,而且还可利用系统做到从不同维度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图表的形式显示和输出,传统方式下的统计难题可轻松准确完成。

1.2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运转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作用,就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个体差异性,为了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需要全面掌握每位人员具体情况,如年龄、学历、专技特长等各方面,这时详尽科学的人事资料数据库就显得非常重要。完整的人员数据库可以详细记录人员信息,能够随时更新查阅,使管理者更加系统了解各科室人员配置状况,若科室出现人员紧缺,负责人可以登录系统,向人力资源部人员需求信息,人力资源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通过此系统提取该科室人员的个人档案信息,迅速了解科室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并结合科室工作量计算科室所需的各专业人数,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

1.3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改善服务形象

员工招聘、工资管理、考勤管理等日常事务,需要占用大部分时间,工作人员每天从事重复、工作量大而且繁琐的工作,工作满意度不高,科室对人力资源部的服务满意度也不甚理想,部门服务形象受损。信息化后,用人计划的上报与审核,应聘简历的审核与筛选,均可通过系统招聘模块实现,节省了招聘成本与时间。此外员工考勤、试用期到期提醒等琐碎工作,可以通过批量操作系统自动处理来完成,降低了差错率,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与精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做人力资源预测、分析、规划等工作,大幅提升管理效能,细心、耐心的解答工作疑问,提升服务形象。

1.4有利于提供医院决策支持,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通过信息系统,有效的分析内容,丰富人事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测、监督、控制等职能能够得到更好运用,为医院发展决策提供支持。工作人员通过系统信息的收集、审核、汇总、提取,可以快速、准确的为领导提供详尽的人员量化信息,领导可随时掌握目前医院规模、职工学历、专业结构、学科优劣以及与兄弟医院的对比、甚至与国外医院对比情况等,从而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对职工学历结构、教育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也能够确保人才培养、干部聘用等工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2.1领导高度重视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软硬件设施的配备。长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是该系统能够持续为医院提供服务的基础,而领导的重视则可以确保医院每年持续性的经费投入、信息化技术队伍的有效投入,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同时领导不断的对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诉求,也是推进整个系统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2.2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之前,需要制定整个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对每项工作制定明确的时间期限,确保医院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中,能够始终掌握主动权,坚持正确的方向,使得耗费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所建设的系统能够发挥效用。

2.3选择适合自身医院特色的软件产品

整体规划形成后,明确医院自身工作需求是首要任务。在此环节中,需要系统的使用者-管理人员与系统的建设者-工程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及时沟通,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医院现有人员特点、管理特色以及自身多年的管理经验,准确提供系统诉求,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满足医院管理和发展的需求。

2.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行政后勤人员。实行信息化后,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本方法的培训,使其改变工作习惯,重新定位管理角色。同时在系统软件的使用方面,需要由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系统化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技巧,发挥系统整体作用,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

2.5全员参与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员参与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在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部经常接到员工电话咨询,例如工资增减的原因、请假手续的进程等,每天应对此类简单咨询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信息化后,可将工资、年度考核结果等自助服务项目让员工、部门自己查询,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工作效率也就大幅度提升。

2.6注重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发展

信息系统的动态维护和发展,是保障其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升级。只要人员信息发生变化,人力资源部就需要及时登记,实时更新,以保证信息的准确,而且随着医院发展,将来有可能会用到其他的管理模块,因此在现有系统上也应预留一定空间,以保证系统功能扩展的需要。

篇9

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

信息资源规划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如何将企业分散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和规划的核心内容,通过集成化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物资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整理,构建物资管理的业务流程标准和与各个业务环节相匹配的数据标准,其具体作用体现为以下几点:

(1)明确企业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施工涉及单位的业务联系,满足其业务需求。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还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业务流程,满足投资、施工、监理等各个单位的需求。从而实施有计划、有原则的项目开发物资管理,确保企业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通过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建模,建立规范化数据结构,为改造和建立高档次的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实现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的优化,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业务的科技化。另外,信息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实现物资管理创新。

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3.1项目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过程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流程之一,其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设置合理的业务流程,将原有的物资管理转化为高效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其过程为分析物资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并明确企业物资管理的目的,将管理责任下发到人,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物资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展示其分析结果,以为物资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实体—关系”这一数据分析方法。随着企业管理的进步,这一方法得到简化。将用户视图等同于外部数据流是这一方法简化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理论,管理人员将视图分析及其规范化作为主要管理方案。而对于用户视图,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所有管理人员以及项目执行人员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表、单据和账单等。数据流分析有助于反映管理人员的观念,对数据实体的判断能力,是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调研主要针对的对象。通过数据流分析,的管理人员和绘制信息数据的分级流程图,通常可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数据流程图将物资管理作为核心,建立物资管理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连接,通过一级图还应为管理者提供清晰的数据流定义和识别方式。从而结合用户视图的记录数与生存期,实现其数据管理的量化。而二级数据流程图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和表达物资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存储与传递。即将业务转化为数据存储,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流程。根据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和项目规模,还可考虑绘制三级数据流程图,最终完成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3.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

3.3.1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

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管理人员通常利用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具体流程为通过构建数据模型表达组成数据库的基本表,并分析每个表的数据结构。在具体分析数据模型时,要将传统的实体关系分析方法和数据流程图中的用户视图分析结合起来。在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时,要将其进行分解、并规范化至三范式。

3.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模型是将业务模型同数据模型相结合所得到的结果,其主要用来体现企业项目业务流程、并表现业务活动同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通常采用C-U矩阵的方式表达。这一结构模型的构建,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项目业务同项目数之间的创建与使用关系,了解数据资源的使用权限。每个表对应一个业务过程,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多个环节都可应用这一数据体系结构。

篇10

系统模式的构想

在本文中,作者在上海中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系统模式,并采用两个时段的临床资料说明这种模式的运作情况。根据一般系统论[1],我们将人视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处于生理和心理社会的稳态之中。每个人由若干子系统组成,依次为外部较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系统也能被分为三个子系统:行为的、情绪的和认知的[2],介于其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这些系统和子系统构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层级,这种层级的任一层次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层次的功能。因此,一个人的功能不仅可被器官病理变化所影响,而且可被人际或家庭层次的功能失调所影响。

为了描述病人的功能状态,理解其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并作出合理的治疗计划,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要考虑全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既然生物心理社会层级可在多个层次受到影响,那么,多维评估和多层次干预显然是唯一合理的方法[3]。

一个人的稳态不是固定的,它不断地被调节。如果一个人的功能状态发生障碍,通常有三种途径可用来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或达到另一种稳态:①物质交换:例如,药物、饮食或给氧;②信息交换:很多刺激,包括言语,能进入信息加工过程,对人的系统发挥调节作用;③“意识反馈”:根据R.W.Sperry的意见,人的系统最高层次的功能是意识,这是将人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来的唯一特征。意识能对人较低层次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显然也调节社会层次的功能[4]。这对治疗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反馈技术如认知和行为反馈常在心理治疗中应用,自我监测、治疗会谈时情感反射和言语复述、行为再塑造、识别负性想法(功能失调想法日记)和识别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都是认知行为反馈的例子[2]。这三种途径在恢复病人正常功能方面是互相补充的,成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中对病人进行干预的基础。

1987年中山医院建立了上海市综合医院第一家医学心理门诊,旨在对非精神病[5]如神经症、抑郁症、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病人提供帮助。这些病人通常到综合医院寻求帮助,他们易被忽略或误诊,造成过度的医药资源消耗,但大部分病人的问题依然如故。

为了帮助这类病人,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组实施多层次干预的治疗项目。小组由临床医师或精神科医师、心理测试人员和心理护士组成,每周门诊两次。每位病人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他们的问题。临床工作中应用DSM-III-R和ICD-10诊断标准。

评估与治疗内容

一、多维评估:为了决定治疗途径,每位病人都要进行多维评估,即对每位病人的生理、情境、行为、情绪、认知和人际/社会诸方面进行评估。多维评估不仅提供了诊断的资料,而且为病人的主要问题提供了比较准确的信息,为选择适宜的多层次干预方法提供了基础。二、治疗目标:医学心理咨询的一般目标是帮助病人解决现在的问题,减轻不适与痛苦,并使他们能对付将来发生的类似问题[6]。

三、治疗性医患关系:正如Rogers指出,建立促进成长咨询关系的唯一方式是治疗者体验并表达三种互相关联的态度:无条件地积极关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和真诚[3]。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很有价值的。医生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平等的,好像是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但医生采取主动、指导和鼓励者的角色。为了达到治疗目标,他们一起协同工作。

篇11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从劳动管理的科学方法中吸收了“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又从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学说中吸收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它是在综合上述两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目标,谋求人与物和谐结合,使得职(岗)得其人,人适其职(岗),人尽其能,才尽其用,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管理。它把人既看作是经济人,具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看作是社会人,具有心理与社会方面的需求,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这些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及时调整其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以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其工作绩效。

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新经济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是当达国家在高科技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一次经济调整;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物质基础,而新经济是科技进步的经济重组功能的表现和结果;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的本质特征有四点: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资源知识化、管理人本化。就整个世界而言,新经济时代已经开始,一个新的战略管理时代已经到来。只有进行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才能进行战略范式的转变,才能制定出新经济条件下适合本企业的战略。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出适应新经济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而“人本管理”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方向。

一、树立“人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科学管理的起点和目标是人,其中心任务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人的智慧,高水平地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绩效。应该承认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对企业家而言,如果能把人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本,并将人的智慧和内在潜力看作是企业渊源流长的资源,才可谓领悟了科学管理的真谛。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作为该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本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弱,知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将代替资本、资源成为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知识经济还提出新的生产过程的概念,知识产品是以知识投人为主,其产品中的知识含量逐步提高,并且知识能被反复的使用,在其使用过程中不消耗其价值,产出报酬可以递增发展。所以,知识经济是一种低物耗、低能耗、高效率的经济,知识经济将变革资源经济的生产观念。进人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以来,资金的筹集已可扩大到世界范围,因此紧缺资源已不再是资金,而人才成为今后真正的紧缺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被提到突出地位,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与企业的首要战略。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关键在于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关键在于建立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其中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能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否则达不到满意的激励程度。引导员工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把目标管理的压力转变成广大职工的工作动力。做到让职工完成任务有信心、有动力、有目标、有报酬。

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职工工作信心的助推器,好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堡垒,是压倒一切邪气的有力保障,如果班子出现分裂,将在职工中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各种歪风邪气必将趁虚而人,蚁穴溃大堤。

员工的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这是人的天性,在人力资源激励上,物质激励应占主导地位,严格考核工效挂钩,严格报酬兑现到人。严禁打雷不下雨,结帐不及时。工作上的不平衡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领导与员工之间,除了工作上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外,还应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气氛。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归属感,在工作上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人本管理”必须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员工满足度。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和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企业中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管理必须着重研究人的行为规律,针对员工的动机和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才能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实现减少耗费,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是多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需要,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的力量。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实质就是要把管理活动的动机和原则建立在千方百计调动并保护人们的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管理理论,了解和掌握本企业员工的特点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管理活动才能取得实效。

其次,要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管理学理论认为,谈管理就是要研究人在劳动中的表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而人的表现一般来说与三个因素紧紧关联:心理状态、信念和利益。这三个因素中,物质利益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离开物质,人类一切活动将无法开展。公平合理是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原则,企业只有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分配利益制度,才能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士气,实现企业目标。最后,要制定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特点,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创造一种鼓励士气和以某种方式形成一种适宜的环境,以引起激励和使职工对激励作出反映。只有引起人感兴趣和作出反映的激励措施才会调动起人的工作热情,员工才会朝着组织既定的方面努力,管理才能取得实效。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企业取得最佳效益,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最主要、最关键的就是要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动机,并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措施,营造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环境;正确运用“利益驱动”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方向一致,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者和工人的培训,研究和改善领导行为问题。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美国《幸福》杂志认为学习型组织将是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具有的特征: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景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组织由多个创造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们配合。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来达到的。

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操作层都要全心投人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一个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